四逆散、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的病机与临床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哪些异同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方药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
”⑤此外《新伤寒论校注》中辩伤风病脉证并治第535条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解说及比较
当归四逆汤解说及比较【来源】《伤寒论》【命名】以本方主药当归及主治证血虚寒客之四肢厥逆而命名。
【组成与方解】桂枝-----温通经脉,宣通阳气鼓君当归-----温补肝血君白芍-----养血和营臣细辛-----温经散寒,以助桂枝之力臣通草-----通血脉佐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使本方证是素体阳气与阴血亏虚,复感外寒所致。
手足厥寒----今素体阳气不足,阴血亏虚,外感寒邪入里,凝滞经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卫阳不能达四末温煦四肢;这种手足厥寒只是手指及腕踝部不温,与四肢厥逆之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有别。
另外,外寒太盛,直中经络,导致经脉收引,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见腰、股、腿、足疼痛。
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是阴血不足,寒邪内侵之象。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根据《内经》“寒者热之”,“虚者补之”的原则,本方中的当归甘温,入肝经,补血和血,为温补肝经要药;桂枝辛温,温经通脉,祛散经脉寒邪且能畅通血行,两味共用为君。
以白芍、细辛为臣,白芍养血和营,与当归相合,补益营血,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与气血;细辛辛温,外温经脉,内温脏腑,通达表里,以散寒邪,可助桂枝温经散寒。
通草为佐,以通经脉。
甘草、大枣味甘,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养血散寒之功。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素体血虚,寒凝经脉病证之方,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或细微欲绝为辨证要点。
对寒凝经脉所导致的肢体及关节痹痛亦有效。
2.使用注意本方只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四肢厥冷,其他原因引起的四厥病证不宜使用本方。
3.随证加减治疗血虚寒凝之腰、股、腿、足疼痛,可酌加川续、牛膝、鸡血藤等以活血止痛,强筋健骨;若牵引小腹冷痛,肢冷脉沉,或妇女经期少腹冷痛者,加乌药、小茴香、高良姜、木香等,以暖肝理气止痛;若巅顶痛,呕吐白沫等属于内有久寒,可加吴茱萸、生姜降逆止呕,散寒止痛。
四逆汤(四顺汤回逆汤)当归四逆汤区别
四逆汤(四顺汤回逆汤)当归四逆汤区别日我读到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汤证,发现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均含有“四逆”二字,一治“厥逆”,一治“厥寒”,症状看起来似乎差不多,但用药组成却相差很大。
那么,这两个方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呢?不得到结论誓不罢休,今天研究了一个上午,我觉得似乎找到了答案,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决问题,一个是方证本身,一个是文字考据。
第一个方面:方证本身。
宋本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二两??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胡希恕先生认为,此条说的是厥阴病,因为脉细欲绝,是血少,血少而手足厥寒,所以用当归四逆汤,以桂枝汤为基础,并以细辛换生姜,另加当归、通草,主要是补血液、调营卫的法子(见《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学苑出版社,2008.7)。
历史上伤寒论各注家也都持类似的看法。
胡希恕先生的弟子冯世纶认为,此条说的是太阳太阴合病,外寒内饮,血虚肢体虚寒为主,里虚寒为辅。
当归四逆汤主荣卫不利的外寒,与四逆汤专以里寒为治者大异(见《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冯世纶先生打破了历史上对当归四逆汤传统认识,但我认为他的说法仍然不准确。
我认为,此条说的是少阴病,原因如下:(1)病人没有下利清谷,因此不属太阴里寒四逆汤证;(2)“脉细欲绝”的症状符合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3)仲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表证初始阶段,而当归四逆汤也用细辛,意在解少阴之表;(4)根据近代伤寒临床发现,该方用于治疗冻疮有奇效,因此更加证明当归四逆汤属于肌表活血散寒之剂,属表证无疑。
(5)在《湘古本伤寒杂病论》太阳篇有当归四逆汤条目:“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体会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体会鲁——汤(4*) 20:01:32大家晚上好今天轮到我讲课,心里没底,讲不好请大家原谅,题目如下:当归四逆汤的应用体会当归四逆汤是少阴、厥阴病的好方子,应用广泛,几乎每天都用的着,在此我把自己的应用心得和大家交流。
一、当归四逆汤证解:“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细微欲绝,营血不足,血少无力鼓动,也说明寒重,寒性收引,血过来的少,就出现这个不足的脉象。
“手足”是人体的末端,属表,四肢百骸皆属于表,太阳少阴共主一身之表,太阳主阳之表,少阴主阴之表;这个证病位在表(手足、末梢);病性属寒;病态是虚,合起来就是表虚寒,是少阴表证。
“厥”,“凡厥者,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伤寒论、宋337条)”。
“厥”者,寒也,手足冷——指头寒——手足厥寒——四肢厥逆,一个比一个严重,但都离不开寒。
厥寒在表:动脉血(营或荣),带着营养(含氧气、养分、温热),通过微循环运送到组织参与代谢,再由静脉血(血)带走浊邪(代谢产物、寒气)“手足厥寒”,是身体末端动静脉循环不好,发生手足冷、冻疮、雷诺氏病、糖尿病足、、、都些血管病;厥寒在里:脏厥,就是脏寒了,为什么寒那?道理是一样的,根源就是营血不足,或运行不好,局部中寒、积寒,“寒”性收引,加重了这个过程,结果就是温暖和有营养的东西带不来,浊邪带不走,真的形成了五证的“滞证”,滞就是痰凝、气滞、血瘀,是人体病态下的产物,都是些垃圾;“当归四逆汤主之”,表寒,在表的阳气不足,少阴表证,就用当归四逆汤。
药证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只说说通草。
“通草《神农本草经》,辛苦凉。
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
“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多厉害,古代的通草就是木通,关木通含马兜铃酸有肾损害,出过事,就用川木通,开方就不能写“通草”了,就是写成川木通。
像面条的那个通草,诸家注释都是清热、通利小便的,大家想,治疗手足厥寒的方子,用上单纯清热通利小便的药,那会是什么结果?药也走了前阴,随尿跑了,疗效是要打折扣的。
【临床验案:四逆散合当归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腰痛、腿疼】
孙某,女,36岁。
初诊日期:2017年5月4日
腰腿疼痛1年余。
1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渐出现腰腿疼痛,受寒及劳累后加重,因疼痛未能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未予重视。
近日患者渐出现腰腿疼痛加重,平时休息时亦疼痛,于是经人介绍前来诊治。
刻下症见:腰痛,双下肢疼痛,时左时右,并有窜痛,口中和,平素手脚凉、恶寒,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双侧脉沉细无力。
患者腰腿疼痛、恶寒、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考虑为少阴病,又患者四逆(手脚凉),故用当归四逆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治疗少阴病;患者苔白考虑里有寒湿,亦阻滞气机,会加重四逆,同时患者时有双下肢窜痛,故气滞证确凿,故上方合用四逆散以理气化湿。
因患者腰痛疼痛明显,加一味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综合辨证为:少阴病,处方:生麻黄8,附子10,细辛6,当归15,白芍20,桂枝10,通草10,柴胡15,枳实10,炙甘草5,鸡血藤30.。
7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完3剂后,腰腿疼痛较前已明显好转,又继服4剂后,腰腿疼痛大减,双下肢窜痛消失,手脚渐温,乏力较前好转。
双侧沉细无力脉渐有力。
继服四逆散合当归四逆汤加减7剂善后,无不适。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
当归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散【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51)【组成】当归10g 桂枝10g 白芍10g 细辛10g 通草6g 炙草6g 大枣25枚【煎服】水浸20分,煎30分,约600毫升,分早、午、晚服。
【功效主治】猝中寒邪,少腹疼痛,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加减运用】内有久寒者,加吴萸10g、生姜24g、白酒30毫升。
【禁忌】1. 亡阳之手足厥冷者,忌之。
2.肝气郁结之四逆者,忌之。
3.阳极似阴、或热深厥深之四逆者,忌之。
【类方】1.四逆汤:同可治手足厥冷。
不同者,四逆汤证因吐、泻剧烈,或大汗出,致阳气衰亡,病势急迫,除四末冷外,额、耳、鼻尖、鼻息皆冷。
当归四逆汤证为血虚寒郁,病势缓慢,以指尖冷为特点。
故一者脉微,宜急治;一者脉细,宜缓图。
2.四逆散:同可治四末逆冷。
不同者,四逆散证为肝失条达,阳气内郁,其脉沉弦,而非脉细欲绝。
【临床运用】1. 喉闭塞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蜷卧不能自温。
又脉弱者,不可发汗,发之则寒栗,不能自还,并当归四逆汤主之。
(《伤寒六书》)2. 此方证,以热手按之则如蛙鸣,又腹中或左或右,病人自觉有冷处,或自腰至足股处,或左足全体觉冷证,是用此方之标准也。
(《皇汉医学.餐英馆治疗杂话》)3. 半身不遂二年,伴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
(《经方验》)4.鼻炎,子宫脱垂。
(《汉方临床三十年》)5.内科:平素血虚,寒入营络之腰股足痛,四肢关节痛,胸痛,心包络痛。
儿科:小儿发痉,小儿麻痹。
妇科:因感寒而起,特别是在月经期受寒而引起之经期腹痛,寒疝痛,行经时四肢麻木抽搐,经期手足厥寒,甚至昏迷,产后受寒成痉,阴缩,子宫下垂或脱出。
外科:脱疽、两腿郁血之红斑肿痛,冻疮,少腹部位特别是近髂窝处之肿块硬。
(《伤寒论方运用法》)5. 肢端紫绀症;肢端感觉异常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旋前圆肌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寒瘀头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运动性癫痫;拘挛症;消化性溃疡;胃痉挛;急性胆囊炎;肝炎后综合征;习惯性便秘;慢性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冻疮;皮肤皲裂;痛经;原发性不孕。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本方主药当归,主治症血虚寒客之四肢厥逆而命名。
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四逆汤有调整血液循环、改善末梢循环障碍和镇静、镇痛及抗实验性关节炎的作用。
【方名】当归四逆汤【出处】《伤寒论》【分类】温里剂-温经散寒【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
【方诀】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
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
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
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
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栓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
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
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方论方中当归既能养血,又能和血养血为君;桂枝温通经脉,以畅血行,芍药益阴和营,二味相配,内疏厥阴,调和营卫为臣;细辛散表里内外之寒邪,通草入经通脉为佐;甘草、大枣温养脾气为使。
诸药合用,有温养经脉,通畅血行之功。
【附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附注】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
方剂学
方剂学复习要点一、方剂比较1.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相同点:以“四逆”为名,治四逆之证(1)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2)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胜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达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3)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2.血府逐瘀汤——隔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相同点:皆为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名方,常与通窍活血汤一同被称为五逐瘀汤。
各方均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基础药物,都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主治淤血所致的病证。
(1)血府逐瘀汤:治胸中血瘀证。
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咳,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急躁易怒,入暮潮热,晨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斑点,脉涩或弦紧(2)隔下逐瘀汤:治淤血阻滞隔下证。
隔下淤血蓄积;或腹中胁下有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似有物者(3)身痛逐瘀汤:治淤血痹阻经络证。
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相同点:三方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1)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2)小承气汤:无芒硝,枳、朴用量减轻,且大黄同煎,故其泻热攻下之力较逊,功能轻下热结;主治阳明热结之轻证,以痞、满、实而燥证不甚为特征者。
(3)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当归四逆汤标准配方
当归四逆汤标准配方当归四逆汤是一种具有温经散寒、祛风止痛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因寒邪侵袭而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它由党参、白术、甘草、干姜、当归等中药组成,具有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当归四逆汤的标准配方。
【组成】。
党参 9克,白术 9克,甘草 6克,干姜 6克,当归 6克。
【制法】。
将以上药物共研细末,每次取药10克,加水煎煮,分两次服。
【功效】。
当归四逆汤主要用于治疗因寒邪侵袭而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其功效为温中散寒、祛风止痛。
【适应症】。
1. 腹痛,用于因寒邪侵袭导致的腹痛,疼痛缓解后加重,腹部畏寒,喜热,脉浮紧等症状。
2. 呕吐,用于因胃寒引起的呕吐,呕吐清水,畏寒,腹痛等症状。
3. 泄泻,用于因肠寒引起的泄泻,大便清稀,腹痛缓解后加重,畏寒,腹部隐痛等症状。
【不适应症】。
1. 不宜用于外感风寒证未解时,或因外感风寒证引起的腹痛、呕吐、泄泻。
2. 不宜用于阴虚发热、阳明实热证、湿热蕴结证等症状。
【用法用量】。
将以上药物共研细末,每次取药10克,加水煎煮,分两次服。
【注意事项】。
1. 用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忌烟酒刺激。
2. 孕妇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
1. 当归四逆汤不宜与寒凉药同用,以免相互抵消,影响疗效。
2. 当归四逆汤不宜与酒同用,以免影响药效。
【不良反应】。
1. 偶见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
2. 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引起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存储】。
密封,阴凉处保存。
【包装】。
铝塑复合袋包装。
【有效期】。
24个月。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20年版。
【文献资料】。
1. 《本草纲目》。
2. 《伤寒论》。
当归四逆汤标准配方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用药。
祝大家身体健康!。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伤寒厥阴病经验方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四逆散
伤寒厥阴病经验方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四逆散厥阴病是伤寒发展过程中出现阴阳消长、寒热错杂的复杂病变,为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多由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疗不当,邪气内陷所致。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医70余年,善用经方,现将其临床运用《伤寒论》厥阴病四方经验整理如下。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辨证要点: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脉细欲绝。
证属血虚寒厥。
药用: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9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25枚。
上七味,以水16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次。
方解:本方以当归、甘草甘辛苦温为主药,合桂枝、细辛、通草辛通而散经络寒邪之凝滞,则厥寒、疼痛、麻木等可解。
桂枝与芍药、甘草、大枣合用,调和营卫,可内可外,其间虽有芍药酸苦,仍不失辛甘发散为阳,在表以祛寒邪,在里以解凝涩。
而当归与芍药合用,则更有养血活血之妙,共成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之功。
当归四逆汤为桂枝汤类方,主要用于血虚寒凝、阳虚脏寒、经脉不利之证,其辨证要点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临床中只要掌握这一内涵,灵活变通,效果明显。
刘启廷曾治疗一男性患者,李某某,75岁,1992年10月15日就诊,主诉全身怕冷,手足发凉,腹痛呕吐,关节疼痛。
患者素体虚弱,稍受风寒则全身发凉,关节冷痛,近期外出受风,上症加重,伴见脘腹冷痛,吐痰涎清稀,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刻诊见患者精神萎靡,形体消瘦,活动欠灵活,面色青暗,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无力。
证属寒盛血虚,经脉痹阻。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经。
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药用当归20g,桂枝15g,白芍20g,细辛5g,通草5g,甘草10g,吴茱萸15g,大枣25枚,生姜3片。
水酒(黄酒)各半煎服,每日1剂,分4次温服。
服药5剂后,家人来述,患者自觉身体渐有温暖感,关节疼略减,精神改善,食欲增加;原方再服10剂后,肢冷减轻,腹痛呕吐消失,稍能活动;连续服用50余剂后,患者体质明显改善,活动自如,疼痛消失,食欲增加,但仍不耐寒,停药后嘱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以助阳暖身。
方剂学问答题
名词解释:1.十剂:“十剂”说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条例》,原是针对药物按功用分类的一种方法。
宋·赵佶《圣济经》于每种之后加一“剂”字,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中说:“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
”用为方剂分类法。
2.八阵:“八阵”出于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用为方剂分类法。
是对原有功用(治法)分类方法的发展。
3.辛甘化阳: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辛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化生或化生阳气以助散寒。
如桂枝汤中辛味的桂枝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同用,可以化生卫阳。
4. 酸甘化阴:按中药的性味配伍的用药法或治法,指酸味药与甘味药同用,有益于滋化人体阴液的生长。
如桂枝汤中酸味的芍药与甘味的炙甘草配伍合用,可以化生营阴。
5. 逆流挽舟:是一种治疗外邪陷里痢疾的治法。
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可以用解表剂疏散外邪,使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这种治法称为“逆流挽舟”法。
方如败毒散,原方治疗气虚外感证,清代医家喻嘉言用本方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的痢疾。
并认为本方能使陷里之邪,还从表出,痢疾得愈,并称其为“逆流挽舟”法。
6.釜底抽薪:指用寒下通便法泻去热结里实的治法。
如用大承气汤治疗实热内结积滞肠胃,症见“痞”、“满”“燥”、“实”以及谵语、潮热,脉实等热盛伤津的里热实证,通过泻下,邪热积滞随大便泻下而解,使里热得清。
此治法犹如抽去锅下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喻为“釜底抽薪”法。
以泻代清:用泻下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针对里热病证,可用清热药和泻下药配合同用,配合泻下药的目的是为了清泄里热,这种治法称为“以泻代清”。
方如凉膈散用大黄、芒硝、甘草泻火通便,清泄中上二焦实火。
7.培土生金:即补脾以益肺,属于“虚者补其母”的间接补益方法。
脾为土脏,肺为金脏,脾土肺金为相生之脏,通过培补脾土,可达到治疗肺脏亏虚病证的目的,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当归四逆汤
畏寒倦怠
状
舌淡
苔白
脉沉细
腰股腿足
肩臂疼痛
症 状
畏寒怕冷 舌淡
苔白
脉沉细
方解
当归 白芍 桂枝 细辛
通草 大枣 甘草
养血和血 温经散寒,温通血脉 通经脉,畅血行 益气健脾
配伍特点
温阳与散寒并用 养血与通脉兼施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 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 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 寒凝者。
当归9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
木通3克,炙草6克,大枣4枚。
嘱连服4剂,以厥回体温为度,4剂药后,遍身起 大紫泡如核桃,数日后即能转动,月余而大愈。
鉴别比较
主症
四逆汤 四逆散 当归四逆汤
冷过膝肘
四 末 不过腕踝 逆 冷
不过膝肘
兼症 危重症候 或然症候
疼痛等
鉴别比较
四逆汤
病机 阳衰阴盛
四逆散
邪郁阳气
当归四逆汤
血虚寒凝
治法 回阳救逆
透邪解郁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病案举例
赵XX,男性,30余岁,滦县人。于1946年严冬 之际,天降大雪,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以清乡 为名,大肆搔扰,当地居民被迫逃亡,流离失所, 栖身无处,死亡甚多,赵男奔至渤海滨芦丛中,风 雪交加,冻扑于地,爬行数里,偃卧于地而待毙, 邻近人发现后,抬回村中,其状极危,结合病情, 以其手足厥逆,难以转侧,遂投与仲景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当归 三两(12g)Leabharlann 细辛 三两(3g) 通草 二两(6g)
水煎服
桂枝 三两 (9g) 芍药 三两(9g) 炙甘草 二两 (6g) 大枣 二十五枚(8枚)
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
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
四逆散组成是柴胡、甘草、枳实、芍药等,主要作用是疏肝,对于肝郁气滞造成气血不通,出现四肢厥冷;
四逆汤组成是附子、干姜、甘草,主要治疗阳虚或者阳脱,四肢厥冷以及寒性过重、寒凝造成的疼痛;当归
当归四逆汤由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当归,细辛,通草组成,主要用于阳气不足,血虚寒凝的四逆证。
一、定义不同
当归四逆汤是指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主要用于治疗因阴寒过度、肾阳衰退所致的少阴寒厥证。
其四肢冰凉,寒过肘膝,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断肠。
四逆汤是指由桂枝汤、生姜和大枣、当归、细辛和通草组成。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血弱、寒邪复发、经络寒凝、血脉不利所致的血虚寒厥证;病在经络而不在脏腑,四肢寒凉程度轻于四逆汤,舌脉表现为血虚。
二、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不同
当归四逆汤和四逆汤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不同。
当归四逆汤针对血虚、经络受寒,以温经散寒为主。
处方中含有温经散寒的桂枝、细辛,养血通脉的当归、白芍、通草。
主要用于治疗四肢关节冷痛、脉微、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四逆汤以阳虚阴寒为主,是补阳救逆的代表方剂,以温阳散寒、补阳救逆为主。
厥证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或麻木,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由阳气下降,阴寒内湿所致。
除了肢冷,治疗要点应该是乏力,
嗜睡,舌淡苔白,脉微。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源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本书的厥阴篇351条原文为:“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 去皮) 、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 炙) 、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攀,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汤证的最基本病机为肝阳亏虚不升,导致了血虚、寒凝、血瘀的病理状态,同时这些病理状态又相互影响,从而加重了病情。
减药物规律厥阴肝经寒凝较甚时,可去芍药、大枣或当归,以突出温肝散寒通络的功效;病症无明显经脉不通的表现时,可去通草;阴血津液亏虚、血瘀较甚、水饮上冲、脾胃气虚、阳气虚甚、胎动不安时,可去细辛、通草;患者内有郁热、痰湿内蕴、水饮内停时,可去桂枝、细辛。
增加药物规律如厥阴肝寒较为严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艾叶;如阴血亏虚较严重,可加阿胶、麦冬、生地;如阳气亏虚较重,加黄芪、附子、生姜、羊肉;瘀血较甚,加川芎。
在治疗兼证方面,如合并脾胃阳虚,可加附子、白术、干姜、人参;合并肺寒,可加杏仁、半夏、五味子;合并气虚,加黄芪、人参;合并相火心火妄行,加丹皮、滑石、大黄;合并风寒束表,可加麻黄、葱白;合并风邪在表,加防风;合并水饮,加茯苓、生姜;合并牙痛牙出血,可加矾石;合并胎动不安,加阿胶、莲房;合并腰背痛,加独活、生姜;合并小便不通,加栀子仁、赤茯苓。
合用药物合用药物大致可分为六类:“ 黄芪、附子” 、“ 吴茱萸、生姜、川芎'、“ 牛膝、鸡血藤'、“ 桃仁、红花、丹参'、“ 防风、党参、白术、地龙、干姜” 、“ 乳香和没药、茯苓、乌药、香附和所有其他的合用药物'这六类。
这六类合用药物,都有各自独特的功效:①黄芪、附子。
黄芪善补气升阳,附子功在温阳散寒,两者都可增强当归四逆汤温升肝阳的疗效;②吴茱萸、生姜、川芎。
吴茱萸、生姜两者相配,可散厥阴肝寒,而川芎为血中气药,可散血中寒凝,这三味药都有温阳散寒的作用;③牛膝、鸡血藤。
当归四逆汤禁忌是什么
当归四逆汤禁忌是什么中药从过去发展到现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中药也有不少的禁忌,并不是如人们的想象中都是优点没有缺点,如果你认为所有的中药都是积极作用的话,那就说明你的认识很片面,当归四逆汤禁忌是什么呢?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又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当归四逆汤,中医方剂名。
为温里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效。
主治血虚寒厥证。
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临床常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本方多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治疗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主。
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
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
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
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
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
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
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
当归四逆汤的积极作用比较多,但是当归四逆汤禁忌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特别是一些身体本身就患有疾病的人来说,在食用之前,要搞清楚自己是否能够食用该种汤类,切记不要因为自己的马虎而让疾病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糟糕。
手脚冰凉怎么办?看看四逆散与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的“四逆”区别
手脚冰凉怎么办?看看四逆散与四逆汤、当归四逆汤的“四逆”区别四逆散处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制法上四味,捣筛为细末。
功能主治疏肝和脾,解郁透热。
治少阴病,阳郁于里,致患热厥;以及肝失条达,气郁致厥,手足厥冷,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脉弦细。
用法用量白饮和服3克,一日三次。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备注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
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摘录《伤寒论》所谓“四逆”,是指四肢不温,原因是由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导致阳气内郁,不能散达于四肢末端,因而手足不温。
四逆散组方原意透邪解郁,主治阳郁厥逆证所形成手足末端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然后世医家在治疗肝脾气郁证时,认为气郁与阳郁(阳郁的本质还是气郁)类似,都是气机郁滞,且临床症状都有腹痛、脉弦等,因而也将其用于治疗肝脾气郁所形成的脘腹胁肋诸痛,司其法而不易其方;四逆散遂成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方解】君药:柴胡为君疏肝解郁,透邪外出,用量6~12g;臣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a.柴胡配白芍:使柴胡升散透邪而不耗伤阴血;佐药:枳实理气解郁,导滞散结,主要通降脾气,b.柴胡配枳实:柴胡疏肝主升,枳实理脾主降,是调理气机的常用组合;c.白芍配枳实:白芍缓急止痛,枳实理气止痛,是调畅气血,治疗腹痛的常用组合;使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同时与白芍相配,增强止痛作用。
四逆汤处方甘草6克(炙)干姜4.5克附子10克(生用)功能主治回阳救逆。
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
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
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2017-03-26岐黄民间传承『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第 328 期作者: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编辑 / 冰无双⊙ 校对 / 许红I导读: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的运用,看完本篇文章后以后遇到这两个方子就不再迷糊。
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
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
中医说肾是先天之本,如果先天之本出现了虚寒,我们该怎么办呢?这里我们谈谈温补肾阳的方剂。
肾阳虚的表现如果你有下列一些情况,你的肾阳可能已经不足了。
肾阳不足1、入冬后,感觉很怕冷,不那么抗寒,晚上睡觉前如果不用热水好好泡脚,很长时间手脚都不得暖和,甚至需要穿上袜子睡觉;2、脐部受凉后容易腹泻;3、有时候有些腰痛,尤其是腰骶部,参加体力劳动或者性生活稍微多些的时候加重;4、小便次数多,尤其是夜里要起来好几次,大便经常不成形;5、有些嗜睡,尤其是春夏两个季节,天稍微暖和点就昏昏欲睡。
或看电视时呼呼入睡,而到真正睡觉时又反而睡不着。
这些都是肾阳虚弱的表现,肾阳不足,脏腑的机能就会随之衰减,人也就衰老得快,《伤寒论》对此用四逆汤治疗。
四逆汤的药物组成及功效四逆汤由生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物组成,《伤寒论》用于治疗少阴虚寒证。
什么是少阴虚寒证呢?就是由肾阳虚衰引起的全身虚寒病症,常表现为手脚、甚至四肢发凉,或冷如冰,犹如赤脚站在雪地里一般(《伤寒论》原文称作“四肢厥逆”,四逆汤就是治疗四肢厥逆的,故名四逆汤),恶寒怕冷,大便往往是不成形的,甚至经常腹泻,还有部分病人伴有出冷汗,脉微弱,精神萎靡不振,《伤寒论》称作“但欲寐”,就是极度没有精神,眼皮抬不开,躺在床上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是脏腑机能衰弱的表现。
[讨论]为什么叫四逆汤?是哪四逆?
[讨论]为什么叫四逆汤?是哪四逆?什么是四逆汤?四逆汤是中医经典配方之一,由张仲景于东汉末年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四逆汤的配方四逆汤的主要组成成分有:•人参•干姜•大枣•甘草这四种药材被称为“四逆”,是四逆汤得名的来源。
为什么叫四逆?“四逆”这个名字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夏季很难运输冰袋,所以中暑时无法及时进行降温治疗。
而四逆汤正是一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药方。
“四逆”指的是人体在中暑后经历的四个阶段:面色潮红、口干咽燥、心烦躁动、体温升高。
四逆汤的作用就在于排出体内的热毒,并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四逆汤的功效四逆汤不仅可以用于治疗中暑,还可用于治疗其他具有病毒感染、热毒、心阳虚损等属性的疾病。
具体来说,四逆汤可以:•恢复阳气(阳虚者)•解表解热(表证)•恢复脉象(细脉者)•排除痰热(痰热内阻者)四逆汤的副作用虽然四逆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方,但是在使用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副作用。
一般来说,四逆汤会引起一定的副作用,如头痛、心慌、恶心、胃痉挛等。
此外,四逆汤还有一定的药理反应,如果和一些药物同时使用会有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
因此,在服用四逆汤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意见,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副作用。
总结四逆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它主要由人参、干姜、大枣、甘草这四种药材组成。
四逆汤的名字来源于人体在中暑后经历的四个阶段:面色潮红、口干咽燥、心烦躁动、体温升高。
四逆汤是治疗感冒、中暑等症状的一种有效药方,但是在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一些副作用和药理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散、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的病机与临床
四逆汤”和“四逆散”的区别,本文将《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四逆散、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进行说明解释。
一、四逆散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四逆散证:
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
二、四逆汤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功用:回阳救逆。
四逆汤证:
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
三、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当归、白芍、桂枝、细辛、甘草、大枣、通草;即桂枝汤,倍大枣,减生姜,再加当归,通草,细辛)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当归四逆汤:
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
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因此,三方用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
”
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
(《温热暑疫全书》)
总结: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凡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或寒邪直中于三阴,以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皆可发为四逆之证。
四逆散主气逆手足厥冷。
四逆汤主寒逆手足厥冷。
当归四逆主血逆手足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