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四逆散临床应用
四逆散临床应用摘要】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
方中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胃液分泌、抗炎、保肝利胆等作用;枳实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和位相性收缩功能,还有抗炎、镇静等作用;芍药有抗炎、抗菌、镇痛、解痉等作用;甘草有解痉、抗溃疡等作用。
诸药合用,能疏肝理脾。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其应用范围仍在逐渐扩大。
【关键词】四逆散;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
原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所组成。
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枳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
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解郁开结,疏达阳气;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郁;枳实配芍药,一气一血,调其血气;芍药与甘草相伍,和血利阴,缓急舒挛,调和肝脾。
四药辛、苦、酸、甘、寒,共呈疏肝理脾,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效。
四逆散选药精当,配伍独特,疗效突出,是古今常用之效方。
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系列亦均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
笔者现将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之为“乳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或乳房肿痛,月经期加重。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因,与肝、胃、冲、任四经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病及脾,脾运失健,聚湿成痰,痰阻气机,停于胸胁;肝郁、气滞、痰凝,结于乳络而成“癖”。
巫嘉琴[1]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方治疗乳腺增生症88例,取得满意效果。
四逆散方剂
四逆散方剂四逆散【方剂名】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各6g)【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泻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达于四末所致。
此“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阳郁于里,而不外达,则身微热;肝郁脾滞,气机不畅,则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治宜透解郁热,疏肝理脾。
方中柴胡条达肝气解肝郁,透热外出解郁热,为君药。
芍药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为臣药。
芍药与柴胡相配,散收同用,既补肝体,又利肝用,使柴胡升散而无伤阴血之弊。
枳实行气消痞,理气开郁,,为佐药,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肝脾并调,加强疏畅气机,升清降浊之功。
与芍药合用,又可调理气血。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与芍药同用,又缓急止痛。
全方四药,配伍严谨,柴、芍相配以治肝;枳、草相伍以治脾,肝脾并调,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与肝脾不和诸证。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临床以手足不温,胁肋或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等属于肝脾不和者。
3.使用注意热盛厥甚的热厥证和阳衰阴盛的寒厥证,忌用本方。
【方歌】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补,阳气内郁成厥逆,疏肝理脾此方主。
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
1208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彭建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337000)关键词:四逆散;胃神经性呕吐;血管性头痛;便秘;医案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药组成,具有透邪解郁。
疏肝理气的功用,被广泛地应用临床。
笔者按中医异病同治原理灵活应用本方,治疗胃神经性呕、血管性头痛、便秘等疾病,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胃神经性呕吐患者李某,女,41岁,2004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觉头晕、失眠、胸胁涨满,不欲饮食,食入则吐,呕吐6~10次/d,由门诊收入急诊住院。
胃钡餐检查未见异常。
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毛糙。
初步诊断为胆系炎症,给予抗生素、维生素B6静脉滴注;2d后症状无缓解。
故转我科病房,查:腹平软,未触及肿块,舌苔白,脉沉弦。
证属肝胃不调,胃失和降.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法则,投四逆散加味方。
药用:柴胡、茯苓、枳实、白芍、旋复花(包煎)各20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
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服药3剂后,患者恶心、呕吐次数略减、睡眠稍安,仍有头晕、胸闷,舌、脉如前。
遂上方减甘草,加生姜,继续治疗10d后,呕吐止,诸症悉除。
按语:呕吐病因多,邪之入内,伤及脏腑,皆可致病。
正如《景岳全书呕吐》所说:“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上逆,或因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
”本病病机为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和降所致。
根据《内经》的“木郁达之”之旨,予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其法,故用四逆散加味投之,药中病机,故得痊愈。
2血管性头痛患者王某,男,58岁,2006年7月9日初诊,半年多来,一直有头痛,以左侧为重,发作时,有针刺样跳痛,伴失眠,急躁易怒,每逢情绪激动则病情加重。
脑血流图示:双侧波幅不对称。
查体:舌苔白,脉弦。
证属肝气郁结,化火上冲。
治宜疏肝调气,泻火止痛。
处方:柴胡、白芍、菊花各20克,枳实、牡丹皮、天麻、全蝎各15克,甘草10克,用药4剂后,患者头痛缓解,舌脉如前。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哪些异同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方药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
”⑤此外《新伤寒论校注》中辩伤风病脉证并治第535条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四逆散的临床运用发表评论A+所属分类:经方论治四逆散方应用广,调和肝脾为其长。
诸般杂证效固高,泻痢后重亦可尝。
四逆散在《伤寒论》中用治少阴病传经热邪,阳郁不伸的四逆证。
实际在临床中使用四逆散的这种机会比较少。
但由于该方理法严谨,用药精炼,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后世治疗肝脾(胃)疾病的许多有效药方,多从此方发展而来。
因而,正确理解四逆散的组方原则和临床效用,对治疗一些肝脾疾病,有其重要意义。
四逆散中之柴胡疏肝郁,枳实理肝气,芍药养肝阴,甘草缓肝实脾。
柴胡之开运益于脾之虚,枳实之降和适于胃之实,芍、草酸甘化阴,柔肝扶脾,以防“土虚不能升木",调理中焦脾胃,少一味也不行。
实际在临床中见肝之病往往传脾,脾病也常常碍肝,出现肝脾同病的症侯。
四逆散具有既能调肝培土,又能和胃益木,药味不多而功专力合,堪称肝脾病症的方药典范。
四逆散用治有"肝气郁结”表现的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肝炎,肋膜炎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许多疾病,均可获得良好效果,这是人所共知,习以为用的。
但也有些病证,用四逆散疗效很好,却被医家忽视。
如有的患者,上有头痛、眩晕、耳鸣、眼花,中则胸闷、胁痛,嗳气不除;下有少腹重坠,二便不调,内则心烦、口苦、食少、腹满,多梦纷纭,外则体倦神疲,时热时冷,周身尽痛。
总之,从患者主观感觉上全身内外、上下无处不病,而且常年治疗不见有效。
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病证,如不仔细分析,也容易辨为脏腑皆亏,虚实兼有,是补是泻难以着手的疑难大证。
其实。
象这种病证,症候表现虽多,但关键在于肝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证属肝气郁结。
正确的治法应以“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用四逆散主之,确实能起到"治一经而诸经无不自愈也”的应验。
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大多喜用瓜蒌薤白汤之类或活血化瘀的方法,但有部分病人疗效并不理想,尤其对发病年龄较早,病程较短,身体状况较好,所谓"初病在气”的冠心病患者,疼痛部位在胸胁(尤其是左胁)疼痛性质攻痛或胀满、憋闷,每因精神刺激而诱发或加剧,疼痛时间常发于早晨起床或夜间3-5点钟的寅时,用四逆散加味的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的变方枳壳煮散,治疗效果都相当可靠。
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
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中医中药36四逆散原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组成成分包括芍药、柴胡、甘草及枳实等,以少阴病之四逆证为功能主治。
现随着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四逆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经过大量动物实验以及在临床中的临床疗效证实,四逆散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动脉粥样氧化、保护脑缺血损伤等作用,将其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中的治疗效果较好,现笔者将有关四逆汤的药理作用即临床运用综上如下:1药理作用1.1免疫调节作用四逆散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表现能够有效的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能够加强血清溶菌酶的调节作用,将其作用于人体中可发挥显著的抗感染疗效,另外,四逆散还可通过调动T 细胞活化增殖,抑制B 细胞的活化增殖,从而达到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1]。
1.2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基础即为动脉粥样硬化,据大量研究表明,四逆散具有突出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不仅能够显著减缓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缩小粥样斑块的面积,同时还可减少凋亡细胞的数量。
另外,四逆散还可提升患者体内载脂蛋白与血清一氧化氮的含量,从而充分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3保护心肌作用心肌缺血的主要损伤机制之一则为自由基损伤,而四逆散经过煎制后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将其应用与患者体内,不但能够增加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同时对自由基进行及时清徐,以抵抗因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损伤。
据探究显示,应用四逆散后患者的心肌耗氧量明显高于应用常规药物的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作用更加显著。
1.4保护脑缺血后损伤有研究报告显示,四逆散对于局部脑缺血的大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为四逆散能够减少因脑缺血损伤后四逆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进展张林玲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江苏省南京市210000【摘要】四逆散作为中医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经方之一,原方主要治疗阳虚阴寒盛内之少阴寒化证。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已经将本方进行扩展使用,应用至各类疾病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体会多则医案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体会多则医案一、刘继祖妙用四逆散《中国中医药杂志》随师多年,刘师以《伤寒论》四逆散方治愈不少顽疾,如阳为阴郁在里不得宣达四末而致热厥以及对肝脾失调或气机阻滞的多种疾患,常可应手奏效,一方化生多变,堪称有益,有下述病例佐证验之。
1 解郁泄热张××,女,42岁,2001年9月10日初诊。
又冷又热,气窜、呃逆、烦躁、脚灼热,上肢厥冷,口干苦而渴,舌红,脉弦。
用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各10g,•木香、菖蒲、郁金各10g、合欢皮12g、青蒿20g。
•服用七剂,热退人安。
•后加用补肾药物杜仲20g、补骨脂10g、台乌10g、内金10g,而精神渐起。
按:先生说:“患者口干苦而渴、烦躁、舌红、脉弦,此与阳虚之厥有别,系阳气内郁,不能荣达所致”。
更引张锡纯所言:“《内经》谓肝主疏泄,肾主闭藏。
夫肝之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故二便之通行,相火之萌动,皆与肝气有关”。
又曰“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消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而作热作痛”。
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因不能敷布而烦躁。
本桉辨证为肝郁热厥。
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阳郁在内实不敷布而烦躁。
由于阴阳格拒,又表现为内外格拒、上下格拒两证,故均可以四逆散疏通阴阳。
《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回不有”,说明人体的气无处不到,但分化为阴阳、营卫、清浊之气,应各行其道,不能相悖。
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只要辨明寒热两证,虽见症有表里、上下之分,均可异证同治。
2 疏肝和血张××,女,34岁,2001年8月10日就诊。
患双下肢静脉炎1年,双下肢肿,月经期甚,经少,少腹胀痛,舌淡、脉弦。
以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各10g、•泽泻20g、牡蛎15g、香附10g、猪茯苓各15g。
•七剂肿消,腹胀减,调治1月后失访。
按:先生说:“本案经少而少腹胀痛,为木不条达所致,水肿则次之,治病必求于本,非开泄肝胆之郁结则病不能除。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
寒凝阻滞、阳明热盛、中满腹痛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正确的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
一、四逆散的组成和功效
四逆散由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四逆散能够散寒解表、调和胃气,适用
于寒邪所致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二、适应证
四逆散适用于寒凝胃中、腹痛泄泻、呕吐泻痢等症状,常见于寒邪
外束、不得发散而凝结于内的病证。
具体症状包括腹痛拒按、呕吐清水、泄泻稀薄等。
三、使用方法
四逆散一般为生姜煎汤或生姜煎剂,用量一般为3-6克。
可根据患
者病情的轻重和体质的差异作出调整,但需谨慎使用,注意不可过量
服用。
四、注意事项
1. 四逆散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4.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5. 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五、总结
四逆散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有所帮助。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段其昌临床运用四逆散的经验
段其昌临床运用四逆散的经验
1 中医四逆散的介绍
中医四逆散是一种被大量应用的中药处方,是以四种中药制成的
综合药,主要是用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可以起
到清热、解表、消肿、化痰、止咳等功效。
四逆散由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调和三阳,在中医医理上称作“四逆汤”,因
其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宣肺解毒,被用来治疗湿热痰饮病证有显著
效果。
2 中医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正常人才可以使用四逆散,病情较重、孕妇、未成年的慎用。
临
床上用四逆散治疗季节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如呼吸
道感染所致的咳嗽痰稠,上风、泛火、风热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经四逆散起到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行气宣肺的作用,效果明显且比
较一致。
四逆散用量通常由7g到15g不等,少量多次服用,按病情而定。
3 四逆散的临床经验
四逆散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其经验是,治疗季节性感冒的湿热痰
饮病证时,具有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宣肺解毒的作用,应用非常广泛。
同时,控制服用药物的用量,对改善病情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开
始每次7g,根据病情而增加服用量,但不宜超过15g。
4 结论
四逆散通过清热、解表、消肿、化痰、止咳,宣肺解毒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疗季节性感冒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
临床应用四逆散治疗时,要服用适量,多次分割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疗效,这是中医四逆散的有价值的临床经验。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四逆散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对此方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习经方医学提升疗效的前提,是在解读条文时前后合参,尽量契合仲圣思维,深入思考条文内涵和方证病机。
对于四逆散,只要正确理解条文含义与方证病机,就能准确运用并拓宽临证应用范围。
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应用方法解析如下:一、四逆散方证《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注:裂开);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四逆散条文解析1.“少阴病,四逆”的含义张仲景在“四逆”前冠以“少阴病”,是有阴证、阳证鉴别意义的,并不是说四逆散就是“少阴病”方,而是告诫我们见到“四逆”时不可只考虑少阴证,应与少阳或阳明证做鉴别。
仲圣常以此行文方式教医者学会鉴别,依据如下:一是本条列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之后,有鉴别深义。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手足厥逆”就是“四逆”,为里真寒外假热所致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津血不达四末的“四逆”。
二是《伤寒论》还有三条承气汤证条文,被后世称为“少阴三急下证”。
此三条也常被随文衍义地解读,认为是少阴病,或少阴热化证等。
试想,少阴病多见于素体虚弱或慢性虚损证中,津血虚衰,正气极弱,基本上不会热化到正气强、邪气盛实的阳明里实证阶段。
《伤寒论》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四逆散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
四逆散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规律探讨四逆散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之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用途极其广泛,疗效亦为众多的药理和临床实践所证实。
然而对于四逆散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以及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历代医家各述己见,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此条文列在少阴病篇,但同其他少阴病条文有所不同,既非少阴寒化证,又非少阴热化证,由于条文中只有一条主症,其余的均是或然症,对病机也没有明确解释。
许多《伤寒论》注家认为其为阳郁不伸所导致的热厥证而设。
有些认为其本意应为寒厥而设。
而现代医家多将四逆散作为疏肝解郁之祖方。
故而形成了古代注家歧义多出,现代医家观点不同的局面。
纵观历代之观点,争论焦点多在四逆散病机为何,当否属于少阴病上。
总之,后世对四逆散方证的理论研究,在六经归属方面,既有宗原文之少阴者,亦有认为属少阳及厥阴者。
对病机的认识,认为属热邪为患者以古人居多,而认为阳气内郁者以今人为众,另有脾胃不和或阳虚寒盛的观点。
本文的理论研究,以仲景思想理论分析四逆散方药的治则,“四逆”病机,六经病位,方剂的变方发展,组方用药等作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历代医家运用四逆散的经验及他们研究四逆散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以及四逆散的功效、组方等理论问题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理,充分挖掘其丰富内涵,以期更好地掌握其方证的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从而对进一步理论、临床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笔者力求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四逆散从方与证两个方面做加以分析,并通过探讨大、小柴胡汤及四逆散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和厥证的机理,进一步论证四逆散方证病机。
四逆散证治探究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四逆散证治探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临床基础指导教师:***20000401提要。
20327063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是一首临床运用广泛的方剂,其疗效为众多药理和临床实践所证实。
然而后世医家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各自从文理、医理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分析,各持已见,以致争论蜂起。
目前对四逆散方证病机及其方旨尚未有一个统一认识。
本文从四逆散方证辨证、论治及药理实验等多方面加以总结阐述,力求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理,验证其科学性、实用性。
本文认为四逆散方证病机为气血郁滞,当属少阴病类似证。
四逆散方旨为调畅气血。
并通过讨论大、小柴胡汤及四逆散三方的联系与区别,对四逆散方证病机进一步论证。
通过本文各项论述,以求对仲景辨证论治思想有更深化的理解。
关键词四逆散、/调畅气血丫实验研究四逆散言正治^∞77。
1:3~手事玻方向:j‘僻寒揄jc二挡f于为弁蕊渝治;二对t-弓研究蒜文作者:焉宏檄摇臻教授:李嘉骥要;|}勺四逆散湛,漠方医学∞,≮07"/I一邑~、扫扎To、为『伤寒渝』C二靓馘墨札tk、为拶,乏④聚方拶臻床的汇j三<痞用冬孝乙,蕖能屯亨¨奎屯多<∞藁理絮跪床夷践汇袁蛩褒嚣污岛魏<k、爸。
它鸯蚤。
寻耗{:乙≮奄餐{l}囝漠方医寿。
圣耗学耗囝理锵、理萧。
立爝靠x岛乏札鬯解明乙占弓邑乙≮喜定。
邑0弓妒,激乙<争,)把把渤拳挡墨岛勰焱∞上;二混乱电招<土哆c:督々允。
今忙各一)(屯毒。
方氧囝蠛露专疮爝◇馨攘{二。
讪≮o翘;羹势妻慧~致季轧℃n拳k、。
本文℃{壹,强逆蕺①弁簸萧治专蒸骥赛簇套苎赭方商务岛圣托毫妾芒痨r述弋为二匕}=L,二扎虫℃‘o研究电蹴括亨否二邑汇上,)<冬岛K内在。
檄彦誓按封乙≮,乏乃藁方∞戳学蛙芝旃用毽毫安耧亨§基嚣℃务巷。
本文℃{耋,滔遵鼗囝穷薤畿亭{熹鬣巍铮滞≮袁奄,棱嚣漳害誓起亨屯毋怒岂考乏,少除病颓似赶汜属守为。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四逆散合方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人参、黄芪、白
术和干姜。
这种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如感冒、胃病、心血管疾病等。
四逆散合方的主要成分是人参,它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
黄芪则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白术可以健脾开胃,缓
解腹胀和消化不良。
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治疗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等。
四逆散合方
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病人的康复。
其次,四逆散合方也可以用于治疗胃病。
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
疾病,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四逆散合方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胃部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四逆散合方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
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
四逆散合方可以降低血压、改善
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四逆散合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多
种疾病。
它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健脾开胃、温中散寒等功效,可以缓解病人的症状,促进康复。
在使用四逆散合方时,需要根据病
情和病人的体质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引言在中华传统医学中,方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中,四逆散是一种经典的方剂,其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本文将深入探讨四逆散的配方及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四逆散的起源与发展四逆散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这个方剂的名字来源于其主要的治疗目标——对抗四种"逆"的症状。
这四种症状包括: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
这些"逆"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身体不适,如胸闷、咳嗽、恶心、呕吐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逆散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治疗上述四种"逆"的症状,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
这是因为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这些药材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协同作用,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四逆散的配方四逆散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材:甘草:甘草是四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甘草主要负责缓解气逆和痰逆的症状。
半夏:半夏是另一种重要的成分,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半夏主要负责缓解痰逆和食逆的症状。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生姜主要负责缓解水逆的症状。
大枣: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大枣主要负责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使四逆散的效果更加稳定。
以上四种药材的配比通常是: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的比例为2:2:1:1。
这种配比既能保证四逆散的药效,又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逆散的应用与效果由于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消化系统疾病:四逆散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四逆散也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和痰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
“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四逆散方证临床体悟“学会四逆散,看病就不难”。
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随着临证的增多,愈发觉得这是我们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一、方证分析四逆散首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十分。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柴胡、甘草实为小柴胡汤的雏形。
柴胡味苦平,甘草味甘平,二药相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气是也。
白芍、甘草,芍药甘草汤也,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泄郁结,畅气道。
枳实、白芍乃《金匮要略》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相伍宣畅气血,治疗产后气血郁滞之腹痛。
枳实、柴胡、白芍乃大柴胡汤重要组成部分,三药相伍,疏肝木,理脾滞,解枢机。
四味药物组方精妙,也暗合“升降”之理,柴胡主升、枳实主降、白芍主收、甘草主散,升降收散相辅相成,调理枢机以治疗多种“气机紊乱”之病。
在气,枳实破滞降气,柴胡疏散升气,白芍收摄失位之气,甘草和其不调之气;在血,柴胡扬气行血,枳实破瘀滞,白芍通营和血,甘草缓中补虚调养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启外达,枳实消泻内降,白芍疏通经络,甘草和调脏腑;在阴阳,柴胡、甘草行阳,枳实、白芍走阴。
阳升阴降,升降相宜,气机无碍,流通百骸。
四药相合,可疏升肝木,理通脾滞,和解枢机,调畅道路,宣布阳气。
从原文中分析,仲景就提示了本方可治疗很多疾病。
或咳,凡见胸中阳气失去宣通的咳嗽、胸闷等,诸如见咳引两胁疼痛的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探索【精选文档】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1。
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1。
2.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
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
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
《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
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
《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
2。
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
【新提醒】四逆散方证解说
【新提醒】四逆散方证解说四逆散是《伤寒论》中的一首方,方药组成简单,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组成,但此方实不容易被把握应用,今天本文从方证及临床实际案例角度出发分析四逆散临床应用指征,为同道临床应用四逆散提供参考。
1、四逆散条文及药物318、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枳实(破。
水渍。
炙干)、芍药、柴胡上四味。
各十分。
捣筛。
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咳者。
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
并主下利。
悸者。
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
加附子一枚。
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
先以水五升。
煮薤白三升。
去滓。
以散三方寸匕。
内汤中。
煮取一升半。
分温再服。
2、方证分析六经八纲:少阳证。
阳证、实证,寒热不明显、半表半里证。
以理气、排脓(瘀血)、排痰为主要。
方证所见:可能:胸闷或胸痛,胁下胀满或疼痛(介于小柴胡与大柴胡之间),心下痞塞或疼痛,手足不温(诸症以诊得胸胁苦满、心下痞硬为标的。
),大便干或下利,伴有后重感,咽痒或胸骨后痒,咳嗽,痰难咳出,下肢疼痛或麻木,口中异味,小腿拘挛或抽动,舌暗或暗红,或苍老,无苔或白苔,脉正常或弦或弦硬或略沉。
排除:舌嫩红润。
【诸家论说】陆渊雷:四逆散即大柴胡汤去大黄、黄芩、半夏、姜枣,加甘草,其病盖少阳之类证,决非少阴。
本条云四逆,旧注以为热厥,然热厥又非本方所能治,本方实治后世所谓肝郁之病,亦治腹痛泄利下重,经文以腹痛泄利下重为或然证,以四逆为正证,复冒以少阴之名,学者注意其用法治验可也。
大冢敬节:该方并不以本条所述为指征,而专以腹证为依据进行实际应用。
要点为,作为大柴胡汤的变方,其腹证有胸胁苦满和腹直肌挛急,类似柴胡桂枝汤腹证,而又略向大柴胡汤证偏近。
和田东郭:此药方最值得尊信,当为古方,或为至后世精详医术者组方,为不仅于伤寒,于杂病上也用处很大的药方,时时奏效验,不胜枚举。
为治疗之士屡屡有心得之方。
其方意为甘草芍药二味合而缓和两胁、枳实推开胸中心下之意。
四逆散运用大全
四逆散运用大全2021-10-09《伤寒论》中的四逆散,是一首常用方。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些新的思路,写出来供同道参考。
作者/陈瑞春1 方意新解四逆散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4味药组成。
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多数医家对“四逆”的理解,均认为是“阳郁四逆”,而非少阴阳虚的四肢厥逆,此说可从。
因为少阴四逆阳虚,绝无用柴胡剂之理,唯有阳郁不宣,才能用四逆散宣郁达外。
所以,有的医家认为此间“四逆”当是与少阴的鉴别之处,并认为四逆是四肢不温,这种说法与临床相符,有实际意义。
四逆散的功用,准确地说,应当是“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方中4味药,可分解为几个部分:一是柴胡、芍药为肝药;枳实、甘草为脾胃药,所以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
一是芍药、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缓挛痛,有缓急止痛之功;一是枳实、芍药相合,为《金匮》枳实芍药散,是妇人病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之症。
合而论之,本方具有疏肝理脾、和营消满的功效。
后世的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实际都是由四逆散化裁而来,是临床常用的有效之方。
凡临床符合从肝论治的疾病,笔者习用四逆散化裁治疗,诸如颈颌下淋巴结核、乳房小叶增生、肋间神经痛、胃脘痛、胆囊炎、胆道蛔虫、肝炎胁痛、腹痛、泄泻等常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减求治。
有的医者还运用于阳萎、不射精、头痛等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软组织挫伤,民间说的“老伤”,用四逆散加味(如郁金、川芎、香附、桃仁、青皮之类),既安全,又有效,无须动则以三棱、莪术、血竭等活血化瘀重剂,耗气伤血,不为有益,反而有害,久服三棱、莪术以及虫类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
故以四逆散加味,缓治图功,实为稳妥。
2 临床验案2.1 胃脘痛黄某某,男,25岁,工人。
1983年3月12日就诊。
病者胃脘部胀痛,多年不已。
经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
自述1周前,因饮酒引起胃脘胀痛,且痛及两胁,并觉胃中疼热烧灼,不能进食,食之则胀痞更甚,嗳气咽中热,口苦,舌黄腻,脉弦实。
拟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主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佚名伤寒网文章来源:不详关于“四逆”,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怎么也弄不懂。
后来,通过身边的事物而通晓,现录于下共同学习:在学习《伤寒》时,我总想把学到的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在学习少阴阳厥四逆汤类时,我将锅炉比喻人之元阳。
时值严冬,早晚学校烧锅炉则暖气热,譬之阳胜则四末温。
中午锅炉停烧,则暖气片一会儿变凉了下来,就如元阳之脱,则四肢冷冰。
此时宜求本,大剂回阳。
也就是烧锅炉,则四肢自温。
上述比喻十分形象,我颇为自得。
然学习四逆散之“四逆”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合适的比喻。
恰巧,一日,我在走廊背书,天凉,我便坐在走廊的暖气片上。
谁知,坐上去不但不感到暖和,反而冰凉。
当时也是烧锅炉的时候,为什么会凉呢?我顺势摸去,却发现奇怪的事,暖气末端冰凉异常,而向心摸去则渐温,到暖气管时,已觉烫手,当时茅色顿开,此不是四逆散之“四逆”吗?阳郁也!如何验证?原来,整个暖气管道中原有的气体全被水挤到暖气的尽头,气体占据空间,热水不能到达暖气片的末端,故而冰凉。
此即阳郁于内,气不达外也。
如何施治?细心的同学知道,每组暖气片的末端有一铜制阀门,拧开小阀门,放出郁在末端的气体,即调畅气机,直到热水充满暖气片,喷出阀门,此时,即刻关闭阀门,不刻,则整组暖气片热不可近手。
我依法操作果效!当时,即对四逆散有了深刻的认识。
阳郁解除,则“四逆”自去。
感兴趣的可以以旁边的暖气一试。
伤寒网-------------陈瑞春应用四逆散的经验张燕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陈瑞春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江西享有盛名的当代中医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五十余载,尤对《伤寒论》之学造诣颇深。
陈老经常教导学生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并且要能对《伤寒论》的条文娴熟运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
意思是不要囿于原文原旨,而要活学活用,融汇贯通。
我有幸师从门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此我仅以老师常用的四逆散为例,遴选病案数则以飨读者。
1梅核气梅核气,临床多见于女性,其主要临床特征是咽中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此为肝气不疏,郁而化火,灼津成痰,痰气交阻而聚于咽峡,每于情绪变化时自觉症状加重。
该病多由情志郁结引起,因而用药当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解郁化痰之品治疗。
例1.蒋某某,女,52岁,2002年8月10日初诊。
患者自觉咽中梗阻,胸闷,后背疼痛,口苦,夜寐不安,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缓稍弦,予四逆散加味:柴胡、枳壳、白芍、香附、郁金、旋覆花、桔梗、杏仁、浙贝、防风、威灵仙各10g,炙甘草5g。
7剂后诸症悉减,遂守方加瓜蒌壳10g助宽胸理气之功。
继服7剂以资巩固。
体会:梅核气的主要病机为痰气郁结,以喉间梗塞有异物感为主要症状。
如上病例,肝气郁结上逆犯肺,致上焦气机不畅,故治以疏肝理肺,兼以降气化痰,同时因有风邪阻络而致后背疼痛,故稍佐防风、威灵仙以祛风通经。
尤以旋覆花配香附,理气功效显著。
2胃痛中医的胃痛亦称胃脘痛,包括了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窦炎、胃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病。
陈老经常启发我们胃痛多从肝治,因为肝胃经络相连,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肝气的条达。
反之,肝气不疏则胃失和降、食谷不化。
所以胃痛不仅要治胃,而且必须治肝。
例2.赵某某,男,72岁,2002年11月1日初诊。
罹患胃病数十年。
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近年来纳食不佳,脘腹胀闷,食后尤甚,无泛酸,夜间稍觉口渴,大便软每日一行,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弦而弱。
予四逆散合朴姜夏草参汤加味: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法夏、青陈皮各10 g,炙甘草5g,炒谷、麦芽各15g,党参15g,生姜3片。
11月8日复诊,诸症悉减,饭量稍增,遂守方继进7剂,后告知服完后神清气爽,食纳大增,仅偶感胃脘稍有隐痛,余无不适。
体会:肝郁犯胃,气机壅滞之胃痛,可以四逆散疏肝和胃,合朴姜夏草参汤温运脾阳,宽中除满,消补兼施。
陈老用上述两方合治慢性胃炎而见肝郁气滞者,经治多例均获良效。
3便秘便秘为大便秘结,是粪便在肠道内留滞过久,不易排出的病症。
但辨证有胃肠湿热便秘,有肝脾气滞便秘,有肺脾气虚便秘,有脾肾阳虚便秘,有血虚阴亏便秘等类型。
而临床常见无明显诱因的便秘,陈老多从气滞论治,疗效甚佳。
例3.孙某,女,16岁。
2002年11月30日初诊,患者于4年前逐渐出现便秘,数日乃至一周以上行便一次,常靠泻药通便。
大便呈羊屎状,无明显便意,伴腹胀,无口干,平素不喜油荤。
月经量多,经期长。
舌淡红苔薄白,脉平。
遂予四逆散合小承气汤治疗,处方:柴胡、枳壳、白芍、厚朴、桔梗、杏仁各10g,炙甘草5g,生大黄6g (后下),火麻仁15g。
并嘱其若服药后大便通畅则去大黄。
5日后复诊,自述服药初起稍觉痛,现腹胀减轻,大便每日一行,质地正常,初起色黑,后即正常但量较多,纳食夜寐尚可,小便清长。
(大黄只放了3次),遂守方加虎杖15g去大黄,继进5剂,大便通畅。
近期无反复。
体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则腑气不降,故于疏畅气机的四逆散中佐桔梗、杏仁以宣肺通便,可起到升清降浊的功效。
本例因其便秘已逾4年,遂加大黄、厚朴合小承气汤之意,以消滞除满,软坚润燥通便,故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4胆结石胆结石多为湿热邪气蕴结肝胆,渐致气机阻滞,胆腑通降失司,胆汁不能正常疏泄,而炼灼为沙成石。
治当疏肝理气,清胆化石。
例4.邵某某,男,61岁。
2002年8月5日初诊。
右胁疼痛,口干口苦,小便色黄,时有排尿急胀感,余无不适。
B超示:胆囊多发性结石并胆囊炎。
舌红、苔薄白腻、根部厚腻,脉细涩、尺脉沉。
予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柴胡、条芩、法夏、枳壳、白芍、郁金、川楝、炒内金、瓜蒌壳各10g,金钱草20g,太子参15g,炙甘草5g。
服药20剂后,B起示:胆结石变小,且口干症平。
近期显效。
体会:胆结石、胆囊炎,大多数医家倾向于以大柴胡汤和解通下,临床验案亦屡见不鲜。
但用大柴胡汤的前提,必须是有可下的里实,而此例则无里实之症,故老师嘱以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之,多获良效。
方中加郁金、川楝、瓜蒌壳疏肝理气,金钱草、炒内金清利湿热以化石。
全方组织严密,理法完备,不失为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利胆化石的良方。
5乳腺小叶增生中医名“乳癖”,多因肝经受邪,经络不通,痰浊内阻,聚而成块。
因胸胁为肝经循行部位,故乳癖多从肝治,宜疏肝利胆,软坚散结。
而四逆散更是老师的首选方,同时酌配理气散结之品,于临证颇验。
例5.郑某,女,25岁。
2002年7月14日初诊。
自述乳房胀疼痛月余,经期尤甚。
B超示:乳腺小叶增生。
白带偏多,大便不调,食纳、夜寐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给予四逆散加味:柴胡6g,赤、白芍各10g,枳壳、郁金、青皮、香附各10g,橘核、猫爪草、生苡米、蒲公英、金银花、生牡蛎各15g,生甘草5g。
21日复诊时自述7月17日月经来潮,乳房胀痛感消失,月经正常,行经第二天左少腹胀痛,现已不痛,余皆正常。
遂守方加浙贝10g。
8月18日三诊,述乳房已无胀痛,希望用药巩固,遂仍进原方。
随访无复发。
体会:对于乳腺增生,现在市场上的成药甚多,而诸多患者又为贪图方便而纷纷求助于这些价格不菲的成药,但往往收效不大。
究其原因,这些药多为活血通经如桃仁、红花之类,而忽视了妇女疾病多由情志所生,即情绪波动影响肝气疏泄,致痰浊内阻,聚而成块,故每每不验。
陈老抓住病机实质,以四逆散主治,加郁金、青皮、香附理气通络,橘核、猫爪草、浙贝等软坚散结,酌加蒲公英、金银花清热解毒,考虑该患者大便不调,故加生苡米收涩利湿,取得较好的功效。
6心悸心悸症用四逆散治疗,似乎有些对不上号,实则不然。
因为心属火,肝属木,木火相生,相互为用,若肝气疏泄失常,亦可导致心气不宣,所以用四逆散不失为另辟蹊径之举。
例6.杨某某,男,68岁。
2002年5月12日初诊。
述心悸半年余,胸闷气闭,晨起稍多粘痰,口干口苦,纳平寐可,夜尿多,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腻,脉缓。
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缓;(2)房性早搏;(3)ST-T双向变化。
拟方四逆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柴胡、枳壳、白芍、法夏、郁金、厚朴、广木香、青陈皮各10g,黄连、炙甘草各5g,瓜蒌壳15g。
4剂后患者告之心悸显著好转,胸闷感消失。
继进7剂后,心悸暂无复发。
患者因前列腺肥大,故请陈老转治其夜尿频多之症,随访近期疗效显著。
体会:对于心悸,医家多由益心气、助心阳从治,而陈老从疏肝宽胸、涤痰理气治之却数剂取效。
似为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细观此病例,不难看出其病机为痰气交阻,郁热结于心胸所致,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小陷胸清热涤痰,配郁金、木香、青陈皮等加强行气之效,故而达到气顺、痰消、热清的目的。
气机通畅,心胸开豁,心悸自然缓解,这种治法机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会。
圆机活法尽在其中!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242100)摘要: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方药组成] 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 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