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四逆散临床应用经验

合集下载

邱明义教授妙用四逆散临床经验举隅

邱明义教授妙用四逆散临床经验举隅

口苦案
刑某,男,50岁。口苦3个月。日甚,尤以清晨为剧,口干,食欲不振,胃脘有嘈杂感,小便黄,大便偏稀。舌尖红,舌黄苔腻,舌中心无苔,脉弦滑。治则:疏肝和胃,理气健脾,养阴生津。处方:柴胡10g,白芍25g,枳壳10g,炙甘草6g,苡薏仁30g,芦根30g,黄连10g,黄芩10g,砂仁10g,甘松10g,玉蝴蝶10g,佛手10g,丹参10g,7剂,水煎日2次服。
二诊:服上方后,左侧睾丸坠胀十去其八,仍偶有不适。舌苔薄白,脉弦滑。续服上方加青皮10g,香附10g,15剂。
三诊:症状消退,无不适。嘱续服原方7剂巩固疗效。
本病据“肝脉绕阴器”而从肝论治。肝郁气滞,导致阳气内郁,日久则气郁化火,气阻血行,火煎营阴,气滞、血瘀、火毒交缠闭塞,故见睾丸肿痛,舌苔黄微滑,脉弦滑。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效,使邪去郁解,气机调畅。配以苦寒之川楝子,清肝火,除湿热、蒲公英清热解毒、玄胡为止痛之要药,王不留行活血利尿通淋,佐以行气之小茴,软散之橘核、荔枝核等,总以疏肝理气,软坚散结为主旨。其后加用青皮、香附增强疏肝理气之功。
湖北中医学院邱明义教授,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30余年,崇尚仲景学说,临床上喜用经方,灵活应用四逆散化裁治疗多种疑难病证,每获良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睾丸肿痛案
汪某,男,70岁。左侧睾丸肿痛不适1年余。曾在同济医院经B超检查提示:左侧睾丸头囊肿1.0cm×0.7cm。左侧睾丸不适,肿胀硬痛,呈放射性刺激感。舌苔黄微滑,脉弦滑。治则:疏肝理气,解郁散结。处方: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0g,炙草6g,荔枝核17g,橘核15g,玄胡10g,川楝10g,小茴香6g,蒲公英30g,王不留行15g,橘络10g,7剂,水煎日2次服。

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

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

1208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彭建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337000)关键词:四逆散;胃神经性呕吐;血管性头痛;便秘;医案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药组成,具有透邪解郁。

疏肝理气的功用,被广泛地应用临床。

笔者按中医异病同治原理灵活应用本方,治疗胃神经性呕、血管性头痛、便秘等疾病,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胃神经性呕吐患者李某,女,41岁,2004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觉头晕、失眠、胸胁涨满,不欲饮食,食入则吐,呕吐6~10次/d,由门诊收入急诊住院。

胃钡餐检查未见异常。

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毛糙。

初步诊断为胆系炎症,给予抗生素、维生素B6静脉滴注;2d后症状无缓解。

故转我科病房,查:腹平软,未触及肿块,舌苔白,脉沉弦。

证属肝胃不调,胃失和降.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法则,投四逆散加味方。

药用:柴胡、茯苓、枳实、白芍、旋复花(包煎)各20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

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服药3剂后,患者恶心、呕吐次数略减、睡眠稍安,仍有头晕、胸闷,舌、脉如前。

遂上方减甘草,加生姜,继续治疗10d后,呕吐止,诸症悉除。

按语:呕吐病因多,邪之入内,伤及脏腑,皆可致病。

正如《景岳全书呕吐》所说:“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上逆,或因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

”本病病机为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和降所致。

根据《内经》的“木郁达之”之旨,予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其法,故用四逆散加味投之,药中病机,故得痊愈。

2血管性头痛患者王某,男,58岁,2006年7月9日初诊,半年多来,一直有头痛,以左侧为重,发作时,有针刺样跳痛,伴失眠,急躁易怒,每逢情绪激动则病情加重。

脑血流图示:双侧波幅不对称。

查体:舌苔白,脉弦。

证属肝气郁结,化火上冲。

治宜疏肝调气,泻火止痛。

处方:柴胡、白芍、菊花各20克,枳实、牡丹皮、天麻、全蝎各15克,甘草10克,用药4剂后,患者头痛缓解,舌脉如前。

名中医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名中医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名中医运用四逆散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薛伯寿先生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临床学家,20世纪70年代师从全国中医大家蒲辅周,深得真传。

薛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精于辨证,善用经方,用药轻灵,以擅治热病及内、妇、儿疑难杂症而著称。

笔者作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人员,有幸跟师侍诊1年,获益匪浅。

现将薛老以四逆散为底方治疗脾胃病经验初步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薛老认为,凡病之发生与转归莫不与脾胃有关,故治病者,必先顾脾胃之盛衰。

如防治外感须助胃气,因卫气来源中焦,胃气强者,卫气始固,玉屏风散用白术健脾即本于此。

凡治内伤杂病尤应重视胃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受戕,则内伤难复,故治疗内伤杂病须时刻不忘胃气。

调理脾胃,则讲究升降润燥通补,权宜而施。

用药上,四逆散为疏肝和胃、升清降浊、以通为补的效方。

五脏之中,脾胃居中央,为后天之本,素有“中州”之称。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纳一化,完成后天的纳化功能。

脾属脏,为阴土,喜燥恶湿、主升,以上升为顺;胃属腑,为阳土,喜润恶燥,主降,以下降为和。

脾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表一里,形成制约、互用、协调、和合的平衡关系,共同完成后天的受纳、运化、培育、濡养功能。

脾胃居于中焦,是精气升降运动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肝肾。

故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

倘若升降失调,出入障碍,必会产生病理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由此可见,脾胃行使的特殊功能主要是通过升降出入运动体现。

薛老认为,脾胃病的病因不外乎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情志内伤、外感时邪,这四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而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病变。

但情志失调的先导作用尤其重要,现代临床许多消化系统疾病都与情志失调有关,被称为“心身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肿瘤等均与情志失常有关。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探索

四逆散临床应用及探索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后世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许多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但该方证的六经病位、病因病机、主证,该方的功效、组方等方面,后世医家在认识上的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

笔者对历代医家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做以梳理,对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做以回顾,对现代实验研究做以总结,以期对四逆散方证能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拓宽思路。

1 四逆散方证理论研究1。

1 四逆散方证的来源《伤寒论》(宋本)原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1.2 四逆散方证的研究1。

2。

1四逆散证的六经病位病在少阴:钱潢云:“此所谓少阴病者,即前所谓脉微细、但欲寐之少阴病"。

柯琴:“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

成无己、吴昆等亦认为病属少阴。

病在厥阴:沈明宗认为“此方原系治厥阴热厥主方,后人不识其旨,湮没已久,今表出之”。

《伤寒论选读》(四版教材)将四逆散列入厥阴病篇而治气郁证.病在少阳:近代名医陆渊雷认为“其病盖少阳之类证,绝非少阴"。

《医方发挥》引《伤寒杂病论义疏》观点:“少阳病气上逆,今胁下痛甚则呕逆,此肝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1。

2.2 四逆散证的病因病机热邪为患:成无己云:“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

方有执赞同成氏的传经之说,认为“人之四肢,温和为顺,故以不温和为逆,但不温和而未至于厥冷,则热犹为未入深也"。

喻嘉言更明确提出“传经热邪至于手足,四逆最当辨悉,若见咳利种种之证,其为热证无疑矣".高学山谓“盖手足为阳气之充,胃中真阳为热邪所伤,于是阴阳格拒于胃,而阳气不充于四末,故四逆也。

四逆散临床应用与体会

四逆散临床应用与体会
4 2
内蒙 古 中 医药
四逆散临床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体会
( 1 .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 究生 济南 王 斐 李春红 2 5 0 0 1 4 ; 2 .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 济南 2 5 0 0 1 2 )
摘 要: 四 逆散 出 自《 伤 寒论 》 少 阴病 , 从 名 字 来看 , 是 手足 不 温之 意 , 但是 从 方 剂组成 看 , 是 用 于条 畅 气机 。 经 方 大 师 胡希 恕 先生 以方 测证 , 提 出四 逆散 属 于 少 阳病 的见 解 。本 文 通 过 临床 验 案 两则验 证 了四逆散 归属 于 少阳证 的观 点 , 为 临床 应 用该 方 治 疗疾 病拓 展 了思路 。 关键 词 : 四 逆散 ; 经方; 胡希 恕 ; 六 经辨 证
中图分 类号 : R 2 8 9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7 ) 0 9 — 0 0 4 2 — 0 2
四逆散 是 一 张 千古 名 方 , 出 自《 伤寒论》 第 3 1 8条 , 原文 日: 少 阴 饥饿 及 遇事后 心 慌伴 烦躁 , 紧张 , 有恐 惧 感 , 纳可 , 眠欠 安 , 时 腹泻 , 质 稀 不成形 , 1日2 - 3 次 , 小便 可 。 舌色 淡红 , 苔 白腻 , 脉 弦细 。 辨六 经 , 为 病, 四逆 , 其人 或 咳 , 或逆 , 或 小 便不 利 , 或腹 中痛 , 或 泄 利 下 重者 , 四 辨方 证 , 为 四逆 散证 。故处 方 : 柴胡 1 5 g 、 枳实 1 5 g 、 白芍 1 5 g 、 逆散 主 之Ⅲ 。后世 在 此基 础上 合并其 他 经方 , 其 临床应 用 极为 广泛 , 疗 少 阳证 ; 甘草 6 g 、 茯苓 3 0 g 、 生龙骨 3 0 g 、 生牡 蛎 3 0 g 、 合欢皮 3 0 g 、 玫瑰花 1 5 g , 4 剂 , 水 煎 , 分早 晚 两次 服。 1 方剂 源流 1 . 1 方 剂 组成 : 关 于四逆 散原 书记 载如 下 : 甘草 ( 炙) 、 枳实 ( 破, 水渍 , 炙 二诊 : 患者服 上药 4 剂后 , 自觉 心 慌 , 烦躁 , 紧 张减 轻 , 仍时腹泻、 质稀 , 不 成 形 , 2次/ d , 纳 可 , 睡眠 较 前 改 善 , 小 便可 , 大 便无 味 。色 淡 干) 、 柴胡、 芍 药 四味 , 各 十分 , 捣筛, 白饮 和服 方寸 币 , 3服/ 。 苔 白略腻 , 脉细 。辨六 经 , 本 病 在少 阳病 的基 础上 , 应兼 有 腹泻 、 质 1 . 2方剂 解析 : 四逆 者 , 手足 不 温者 也 。故 四逆 散 所 主治 之病 , 当以四 红, 故 可 辨为 少 阳太 阴合 病 , 方 证 可 辨 为 四逆 散合 理 中 肢 发 凉为 主证 。从 其 方剂 组成 上 看 , 四逆 散是 由柴胡 、 芍药 、 枳实、 甘 稀 的太 阴里 寒症 , 上 方加 党参 1 0 g 、 炒 白术 1 5 g 、 干姜 l O g , 继服 7 剂。 草 等 一 系列 条畅气 机 的药 物 组成 , 虽 冠 以 四逆之 名 , 然 而其 组 成并 不 丸 。故 处方 : 三诊: 患者 服 上药 后 , 原有 症状 明显改 善 , 大 便 已成 形 , 1日 1 次, 像 四逆 汤 和通 脉 四逆 汤 那样 , 大 用 附子 、 干 姜一 系 列 温 阳通 脉 的药 , 苔薄白, 脉 细 。辨六 经 及 方证 同前 。处 方 : 上 方 加 炒 白术 至 故 其 所 主治 之 四逆 , 并 非 阳衰 阴 盛 之 四逆 , 而 是 由于 外 邪传 经 人 里 , 舌淡 红 , 0 g 。继服 5 付。 气 机为 之 郁 结 , 不得 疏 泄 , 导 致 阳气 内郁 , 不能达于四末 , 而 见 的 四 3 逆 。正 如李 中梓 云 : “ 此证虽 云 四逆 , 必不 甚冷 , 或 指头 微温 , 或脉 不沉 按: 导 师李 春红 教授 指 出 , 本 病 患者 所 见饥 饿 或 遇 事后 感 心慌 伴 烦躁 、 紧张、 恐 惧等 症候 , 实 乃热 邪 壅结 于 少 阳半 表半 里 , 阳气 不得 宣 微, 乃 阴 中涵 阳之证 , 唯气 不 宣通 , 是为 逆 冷 。” 经方 大师 胡 希恕 先 生认 为 , 四逆 散 条文 开头 虽 冠 以少 阴 证 , 但实 发 , 血 行受 阻所致 , 故可 辨 为半 表半 里 阳证 即少 阳证 。时腹泻 , 质稀 不 可 辨为太 阴里 寒 证 。心慌 、 烦 躁 为主 要症 候 , 故 可 先 用 四逆 散 , 际上 四逆散 证 乃是 少 阳经病 证 [ 3 1 。胡老 认 为《 伤 寒论 》 中 的六 经 , 实际 成形 , 后 合理 中丸 , 以调理 太 阴之兼 证 。 上是 仲景 在八 纲 ( 阴、 阳、 表、 里、 虚、 实、 寒、 热) 辨 证 的基础 上 , 在表、 里 以调 畅少 阳郁 阻之 阳气 , 两个 病位 中 , 加 入 了半 表半 里 的概 念 , 再将表、 里、 半表 半 里三 个 病位 2 . 2 胸 闷案 : 患 者 马某 , 女, 6 5岁 , 2 0 1 6 年1 1 月1 1日 初诊。 与 阴证 和 阳证 两个 病性 相结 合 , 形成 了《 伤 寒论 》 中六经 的概 念 。六经 初诊 : 反复 发作性 胸 闷 1 月余 。患者 1 月前 无 明显 原 因出现 胸 闷 病 的归 属是 由六 经 的提 纲证 决 定 的 , 太 阳病 即表 阳证 , 少 阴病 即表 阴 不适 , 乏力 , 休 息后 稍 有缓 解 , 未 曾治疗 , 上 述 症状 反 复 出 现 。现 患者 气短 , 心中“ 空 落感 ” , 心 烦 易急 , 出汗 多 以上 半 身 为主 , 腰痛 、 病, 阳 明病 为里 阳 症 , 太 阴 病为 里 阴证 , 少 阳病 为半 表 半里 阳证 , 厥 阴 感 胸闷 、 双膝 关节 胀痛 , 天气 转 凉时 尤甚 , 口干 口渴 、 欲饮 , 饮可 , 刷 牙 时 病 为半表 半 里阴证 。我们 可根 据疾 病症 状 的外 在表现 , 确 定疾 病 当下 怕 凉 , 双 目干 涩 , 耳痛 、 耳鸣 , 纳寐 可 , 大便 每 日 1 次, 成形 , 时黏 , 具 体属 于 哪一 经 。少 阴病提 纲 证为 脉微 细 , 但 欲寐 , 且有 无热 恶 寒 等 牙 龈 出血 , 小便 黄 。 舌淡 红边 有 齿痕 , 苔白, 脉 弦 细滑 。 辨六 经 : 少 症状 。若 四逆散 证真 为少 阴证 , 除 了手 足冷 , 必 当还有 无热 恶寒 、 脉微 解后 有未尽 感 , 处方 : 柴胡 1 2 g 、 枳实 1 2 g 、 白芍 1 5 g 、 炙 甘草 、 桂枝 细、 但 欲寐 等症 状 , 若果 如 此 , 又怎 么能 仅 用柴 胡 、 芍药、 枳实 、 甘 草 四 阳厥 阴太 阴合病 。 味 条畅 气 机 的药 , 而没 有一 味 温通 解 表 的药 呢? 胡老 指 出 , 四逆 散病 1 0 g 、 干姜 9 g 、 黄芩 1 0 g 、 天花 粉 1 5 g 、 生牡 蛎 2 4 g 、 熟 附子 1 0 g 、 当归 1 2 g 、 症 虽冠 以少 阴 ,实 则为 热 壅气 郁 ,血行 受 阻所 致 的 少 阳半表 半 里 阳 川 芎 1 咄、 茯苓 1 8 g 、 泽泻 1 5 g 、 生 白术 1 5 g , 4 剂, 水煎 , 分 早 晚两次 服 。 证 。其 冠 以少 阴 , 可 能 是 原 本 为少 阳之 四 逆 , 由于 热壅 气 郁 、 血 行受 二诊 : 患者 服药后 , 诸 证减 轻 。现 右侧 头痛 , 口腔溃 疡 , 口干 , 大便 阻, 出现 一 系列类 似少 阴 证 中 欲寐 、 无热恶寒等症状, 虽 然 出现 这些 时黏不成 形 , 每1 3 1 次 。舌 淡红边 有齿 痕 苔 白 , 脉 弦滑 。辨 六经 : 少 阳 症状 , 患者 自身 阳气 并 不 虚 弱 , 只 是体 内 的 阳气郁 于半 表 半 里 , 不 能 厥 阴太 阴合 病 。处 方 : 上方 加 生石 膏 3 o g 、 吴茱 萸 9 g , 6剂 , 水煎 , 分早 宣 发到 体 表及 手足 四末 ,故只 需疏 畅气 机 便使 阳气 布散 于 体表 即 可 晚两次服 。 解 除病 症 。 按: 患者胸 闷、 心烦 易 急 、 耳痛 、 耳鸣、 双 眼干 涩 , 为 少 阳半 表半 里 导 师 李 春 红 教 授 进 修期 间 跟 随 胡 希 恕 先 生 弟 子 冯 世 纶 教 授学 之 气郁 结不 舒 的表现 。出汗多 以 上半 身 为主 、 同时 可见 口腔溃 疡 , 口 习, 继 承胡 希 恕 先 生 的学 术 思想 , I 临 床 运 用 六 经 辨证 , 并 认为 临 床疾 干 口渴 , 腰痛、 怕凉, 双膝 关 节 胀痛 、 天 气转 凉 时 尤 甚 , 病 性 为 寒 热错 病 错综 复 杂 , 常 见多 经 合 病 , 单 用 一 方很 难 达 到 良好 的效 果 , 取 得最 杂 , 为厥 阴病 。大便 质 粘解 后 有未 尽 感 、 小 便 不利 , 知有 里 饮 , 为 太 阴 佳疗 效 的关键 是合 方 应用 。李 春红 教授 结合 多 年 的临床经 验 , 常用 四 病。 故此病为少阳厥阴太阴合病 。 方用 四逆散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 逆 散加减 治疗 内科 杂 病 。 归芍药散。方 中四逆散疏解半表半里郁阻之热 ; 柴胡桂枝干姜汤疏解 2 病 案举 隅 半表半里之寒 ; “ 血不利则为水” , 血虚则水 湿停滞 , 用当归芍药散活

王琦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

王琦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

王琦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文章标题:王琦谈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的经验目录1. 介绍王琦2. 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的基本原理3. 王琦的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分享3.1 病因辨析3.2 用药方案3.3 临床案例分享4. 个人观点与总结1. 介绍王琦王琦,中医师,擅长男科疾病的诊疗与研究。

在中医临床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尤其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成果。

2. 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的基本原理四逆散加味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有着温肾壮阳、祛寒散结的作用,是治疗男科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温补肾阳、祛除寒湿等作用,来调整男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男科病的目的。

3. 王琦的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分享3.1 病因辨析王琦在治疗男科病时非常重视病因的辨析,他深入研究各种男科疾病的病因,善于从中医的角度去分析和辨别病因,找出病变的根源。

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使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

3.2 用药方案王琦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时,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的不同,灵活地运用四逆散加味的药物配伍,个性化地调配药方。

他善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四逆散加味进行加减,使之更符合患者的实际需要,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3 临床案例分享王琦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他治愈了许多男性患者的男科疾病,这些案例都充分展示了他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也证明了四逆散加味在治疗男科疾病上的有效性和独特性。

4. 个人观点与总结个人观点:在治疗男科疾病时,四逆散加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它对于温补肾阳、祛除寒湿、调整男性生殖系统功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王琦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他的治疗方法和丰富的临床案例证明了四逆散加味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总结:通过对王琦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方面的经验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疾病病因的深入分析和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对于治疗男科病的重要性。

名医经验: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名医经验: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名医经验: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一、四逆散用方心法四逆散是《伤寒论》中治疗热邪传里,阳郁不伸所致的热厥证的名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方中柴胡入肝胆经,升清阳而解郁热;枳实入中焦归脾胃,降浊气而消痞结。

二药合用,一升清,一降浊,使气机通畅,升降正常;白芍养血柔肝,和营敛阴,缓急止痛,与柴胡并用,一升阳,一敛阴,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与枳实相配,一气一血,调其气血;甘草调和药性,又可健脾益气,芍药甘草配伍,还能增强缓急止痛的作用。

四药合用,具有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理顺气血津精的升降出入,恢复枢机运转之功能。

本方所治病位在肝脾,脾主运化,是气血精液升降出入的枢机;肝主疏泄,能促进脾胃的正常运化,肝疏脾运,才能维持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正常升降运动,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病症(《脾胃论》)。

所以,升降失常是产生内伤病变的主要关键。

四逆散方功能恢复枢机之正常运转,足见其治疗适应症的广泛。

本方证的病机特点是阳气内郁,后世引伸其意,凡气滞、湿阻、热结、血瘀、或热毒瘀结等所致的肝气不疏、肝脾不和、肝胃郁结、肝胆湿热等证,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是胸胁满闷,心下痞满,舌红或舌质基本正常,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细数或重按有力,多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临床应用如原文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虽属少阴病,但所列证候涵盖上中下三焦诸多病证,常可用于具备以上病机的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肝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胃肠功能紊乱、乳房小叶增生、痛经、月经不调、肋间神经痛、咳嗽、心悸、失眠、头痛、梅核气等症。

气滞甚在本方基础上加香附、佛手、川楝子、广木香等,湿阻加苍术、厚朴、薏苡仁、白豆蔻、陈皮、法半夏等,热重加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等,肝胆湿热加金钱草、夏枯草、茵陈等,热毒甚加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等,血热血瘀加赤芍、丹参、丹皮、生地、桃仁等。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体会多则医案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体会多则医案

四逆散的临床运用体会多则医案一、刘继祖妙用四逆散《中国中医药杂志》随师多年,刘师以《伤寒论》四逆散方治愈不少顽疾,如阳为阴郁在里不得宣达四末而致热厥以及对肝脾失调或气机阻滞的多种疾患,常可应手奏效,一方化生多变,堪称有益,有下述病例佐证验之。

1 解郁泄热张××,女,42岁,2001年9月10日初诊。

又冷又热,气窜、呃逆、烦躁、脚灼热,上肢厥冷,口干苦而渴,舌红,脉弦。

用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各10g,•木香、菖蒲、郁金各10g、合欢皮12g、青蒿20g。

•服用七剂,热退人安。

•后加用补肾药物杜仲20g、补骨脂10g、台乌10g、内金10g,而精神渐起。

按:先生说:“患者口干苦而渴、烦躁、舌红、脉弦,此与阳虚之厥有别,系阳气内郁,不能荣达所致”。

更引张锡纯所言:“《内经》谓肝主疏泄,肾主闭藏。

夫肝之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故二便之通行,相火之萌动,皆与肝气有关”。

又曰“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消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而作热作痛”。

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因不能敷布而烦躁。

本桉辨证为肝郁热厥。

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阳郁在内实不敷布而烦躁。

由于阴阳格拒,又表现为内外格拒、上下格拒两证,故均可以四逆散疏通阴阳。

《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回不有”,说明人体的气无处不到,但分化为阴阳、营卫、清浊之气,应各行其道,不能相悖。

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只要辨明寒热两证,虽见症有表里、上下之分,均可异证同治。

2 疏肝和血张××,女,34岁,2001年8月10日就诊。

患双下肢静脉炎1年,双下肢肿,月经期甚,经少,少腹胀痛,舌淡、脉弦。

以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各10g、•泽泻20g、牡蛎15g、香附10g、猪茯苓各15g。

•七剂肿消,腹胀减,调治1月后失访。

按:先生说:“本案经少而少腹胀痛,为木不条达所致,水肿则次之,治病必求于本,非开泄肝胆之郁结则病不能除。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
寒凝阻滞、阳明热盛、中满腹痛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正确的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

一、四逆散的组成和功效
四逆散由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四逆散能够散寒解表、调和胃气,适用
于寒邪所致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二、适应证
四逆散适用于寒凝胃中、腹痛泄泻、呕吐泻痢等症状,常见于寒邪
外束、不得发散而凝结于内的病证。

具体症状包括腹痛拒按、呕吐清水、泄泻稀薄等。

三、使用方法
四逆散一般为生姜煎汤或生姜煎剂,用量一般为3-6克。

可根据患
者病情的轻重和体质的差异作出调整,但需谨慎使用,注意不可过量
服用。

四、注意事项
1. 四逆散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4.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5. 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五、总结
四逆散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有所帮助。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摘要】阐述“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及配以胃镜、肾功、肝功等检查的必要性。
【关键词】“四逆汤散”加减变化肝气郁滞
“四逆散”为张仲景《伤寒论》方,本方主证为四肢厥逆故方名以“四逆”而得名。其主治病症如“伤寒论”所云:“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后世医家认为;四逆者,由于阳邪郁遏于里,不能外达于四肢。故“四逆散”有宣阳达郁之攻,调和营卫之效。本方由柴胡、杭芍、枳实、甘草四药组成。用甘草甘温益气健脾;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枳实下气结;与柴胡合用而升降调气;芍药益阴养血,与柴胡合用而疏肝理脾。四药互相配伍,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治其阳者,必调其阴,理其气者,必调其血之临证意义。
三、汪某,女,57岁,
右上腹痛伴右肩胛部放射痛及恶心呕吐;反复发作三年;加重伴口苦3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B超示:胆囊炎,同时肝功检查结果正常)。
辨证:肝郁气滞,肝胆湿热。
治疗方法:舒肝理气,清泻六腑,通阳达郁。
方药:柴胡10克,杭芍20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茵陈30克,大黄10克,芒硝(冲)10克,厚朴10克,金钱草20克,木香6克,莱菔子10克,甘草6克。
(二)、虽然在应用“四逆散”时是中医的辩证施治,但最好还是做一些必要的西医检查如:胃镜、肝功、肾功、二对半等检查。这样便于在治疗前后有一个对比,也可以用于鉴别其它病症及存在其它病症,以便于我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且可以检验我们的治疗效果。
(三)、我们在应用中药汤剂时,也要注意年老体弱多病、幼儿及肝、肾功能有变化的应慎用一些药物。
肝气宜升,胆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少阴心肾乃水火之赃,内寄真阴,真阳,水火交融,阴阳既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少阴为三阴之枢,是调节阴阳水火平衡,气机升降,理气调血之枢纽。故凡证属少阴属阴不利,阳气被郁者,皆可用四逆散变通而治之。

段其昌临床运用四逆散的经验

段其昌临床运用四逆散的经验

段其昌临床运用四逆散的经验
1 中医四逆散的介绍
中医四逆散是一种被大量应用的中药处方,是以四种中药制成的
综合药,主要是用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可以起
到清热、解表、消肿、化痰、止咳等功效。

四逆散由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调和三阳,在中医医理上称作“四逆汤”,因
其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宣肺解毒,被用来治疗湿热痰饮病证有显著
效果。

2 中医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正常人才可以使用四逆散,病情较重、孕妇、未成年的慎用。


床上用四逆散治疗季节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如呼吸
道感染所致的咳嗽痰稠,上风、泛火、风热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经四逆散起到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行气宣肺的作用,效果明显且比
较一致。

四逆散用量通常由7g到15g不等,少量多次服用,按病情而定。

3 四逆散的临床经验
四逆散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其经验是,治疗季节性感冒的湿热痰
饮病证时,具有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宣肺解毒的作用,应用非常广泛。

同时,控制服用药物的用量,对改善病情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开
始每次7g,根据病情而增加服用量,但不宜超过15g。

4 结论
四逆散通过清热、解表、消肿、化痰、止咳,宣肺解毒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疗季节性感冒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

临床应用四逆散治疗时,要服用适量,多次分割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疗效,这是中医四逆散的有价值的临床经验。

魏绍斌教授应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

魏绍斌教授应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

魏绍斌教授应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魏绍斌教授是一位妇科疾病治疗领域的专家,他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得到了广泛认可。

四逆散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温阳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寒痛、经闭、痛经等病症。

魏教授在应用四逆散治疗妇科痛证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痛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辨证施治魏教授强调,治疗妇科痛证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他认为,妇科痛证的病因病机复杂,常常涉及到气血、阴阳、寒热等多个方面,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在应用四逆散治疗妇科痛证时,魏教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加减配伍四逆散是一种温阳散寒的方剂,适用于治疗寒痛、经闭、痛经等病症。

在应用四逆散治疗妇科痛证时,魏教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配伍。

例如,对于寒凝型痛经,他会在四逆散中加入桂枝、生姜等温阳祛寒的药物;对于气滞型痛经,他会在四逆散中加入香附、青皮等行气活血的药物。

通过加减配伍,可以更好地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注意药量在应用四逆散治疗妇科痛证时,魏教授非常注重药量的掌握。

他认为,四逆散虽然是一种经典方剂,但是药量的掌握非常关键。

如果药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药物过于刺激,反而加重患者的病情;如果药量过小,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魏教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合理掌握药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注意饮食调理在治疗妇科痛证时,魏教授还会注意饮食调理。

他认为,饮食对于妇科痛证的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寒凝型痛经的患者,他会建议患者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姜、葱、蒜等;对于气滞型痛经的患者,他会建议患者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更好地调节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病情的恢复。

总之,魏绍斌教授应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妇科痛证的经验非常丰富,他注重辨证施治、加减配伍、注意药量和饮食调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四逆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伤寒论》“四逆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2.3胃脘痛、胁痛
胃脘或胁痛、暖气、纳呆、少寐,大便不畅者,属肝脾不调所致治宜挑肝脾、理气解郁为主。用本方加元胡、郁金、川练字等以助其止痛解郁则愈。如痛处不移,大便色黑或胁下痞块硬痛,为淤血之螵蛸、当归、三七、丹参等药。如兼暖气吞酸,加海蛸、大贝、鸡内金等;如因虫痛,合鸟梅丸加减治之。
四末为多,盖四肢为诸阳之本。禀气于脾胃,如有热邪深入,郁结过甚,阳气不能外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逆冷,则应解郁泄热,使邪去正复,厥逆自愈,宜用四逆散加味治之。
3小结
本方有条达阳气,泄热和脾、破气消积之功。故适用于泄泻、痢疾、胃脘痛及胁痛。阳气郁结的四肢逆冷等证。此外,头目眩晕及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疼等而属于上述原因者,都可以使用本方加减治疗,但对阴虚火旺、脾虚阳微之证,则非所宜。
《伤寒论》“四逆散”的临床应用体会
本文仅就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1 “四逆散”的组成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备等分。捣筛,白饮和服,日三服。该方药仅四味,具有舒邪畅气、行滞通郁、调理肝脾之功。方以柴胡的苦平,条达肝木儿舒少阳之郁;芍药味苦微寒,平肝益脾,通络止痛,枳实苦辛,破积行滞,积滞通则阳升阴降;甘草性平、缓急而和诸药。四药合,而成为舒邪畅气,升阳降浊之方。凡属一切脾胃阻滞、阳气被郁的疾患,应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2临床应用
四逆散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调和肝脾,通畅肠胃的作用。因此,其他病变如若影响肝脾失和、出现腹胀疼痛、纳呆二便不正常等,都可以用本方随证加减应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不意味着只靠它便可以治愈诸病,而是诸病影响到肝脾调和,出现了上述症状时,借用此方,虽不能完全治愈,但总可以很快改善这一段的症状,然后再进行辩证施治。故此,四逆散除了治疗它的适应症外,还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或善后调理之方,现将本人临床应用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黄瑾明教授运用四逆散经验

黄瑾明教授运用四逆散经验
3 带下病
患者,女,30岁,1997年2月25日初诊。白带量多反复5年余。自诉婚后5年来白带量多,绵绵不断,色白质稀,无臭味。平时善太息,身倦嗜卧,便溏,腰腿软,小腹胀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诊为带下病,证属肝郁脾虚,湿浊下注。治宜疏肝健脾,利湿止带。予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味:
醋柴胡10g 白 芍15g 枳 壳10g
按:便秘临床较为常见,且因肠胃积热,气血亏损者居多,然亦有气机郁滞为病者。本例患者,黄教授根据其情绪不佳时病情加重这一临床表现,辨其属肝郁气滞,肝胃不和所致。因肝主疏泄,若情志失和,肝气不畅,则肝脾气机郁结,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腑气不通,传导失常则致便秘,故用四逆散疏肝理气,调肝理脾。加厚朴、槟榔以助四逆散疏肝解郁,行气导滞;太子参、白术、山药、陈皮健脾和胃;火麻仁润肠通便。药证相合,故而奏效。
三诊:睡眠好,心烦等症状缓解。继服3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瘾疹相当西医的“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由于引起瘾疹的因素很多,治疗亦比较困难。因此,黄教授在临证诊治时,强调要重视寻找病因,认真辨证。本案为中年女性,精神因素是中年妇女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黄教授认为,本案患者情志不遂,闷郁不舒,肝气郁结,失于条达;兼感风邪而致郁久化火,外犯肌肤而成,故见全身瘙痒,皮肤干燥;肝火上炎故见心烦易怒;气郁血滞故而月经不调。针对此证,以柴胡、香附、枳壳舒肝理气,生地黄、牡丹皮、皂角刺凉血清热,当归、何首乌、赤、白芍养血活血,防风、刺蒺藜、僵蚕祛风止痒,全方共奏舒肝清热,养血祛风之功。
柴 胡10g 枳 实15g 白 芍10g
槟 榔10g 厚 朴10g 白 术10g
陈 皮 6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2剂后,大便稍畅,嗳气减少,腹胀减轻,原方加山药20g,太子参12g,火麻仁10g,再服3剂。

米子良运用四逆散经验拾粹

米子良运用四逆散经验拾粹

米子良运用四逆散经验拾粹标签:名医经验;米子良;四逆散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

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而来。

唐宗海《血证论》认为四逆散乃“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

内蒙古医科大学米子良教授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一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米老临床应用四逆散经验包括:①紧扣仲景原文,抓主症“手足发凉”,证属阳气郁滞即可加减或合方应用;②本方属少阳柴胡类方,脉弦病机属肝胃气滞证;③四逆散具有宣畅三焦气机、通利三焦水道之功,用于肝胆、脾胃、妇科杂病等证属三焦气机与水液代谢障碍同时为病者,手足厥冷、小便不利为其关键证候。

兹结合案例对米老应用四逆散临证经验作一介绍,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1 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范畴,为内蒙古地区高发疾病。

米老常用柴胡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治疗本病。

小柴胡汤善治两胁苦满,能疏利肝胆之郁,疏肝和胃,侧重三焦气机障碍兼胃虚,虚实夹杂证较好;大柴胡汤善治少阳阳明两经俱病,实热内结,具有疏利肝胆、泄热降逆之效,尤以实热体质者佳;四逆散则既调气又可利水,以胁痛伴小便不利者效更佳。

案例1:患者,女,55岁,2011年3月14日初诊。

有慢性胆囊炎病史10余年。

近几个月出现纳差,胸胁疼痛加重,伴眠差、多梦,背部不适,甚则疼痛。

刻诊:胸胁胀痛,恶心,纳呆,口干不欲饮,自觉手足肿胀,四肢关节疼痛,大便偏干,小便不利,头晕烦躁,失眠多梦,舌淡红,苔微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肝胃气滞、三焦失枢。

治以疏肝和胃、利胆止痛。

方用柴胡10 g,白芍15 g,枳实12 g,炙甘草6 g,郁金12 g,虎杖15 g,山萸肉15 g,首乌藤30 g,黄芩12 g,焦三仙各15 g,酒大黄8 g。

叶柏教授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同病临证经验

叶柏教授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同病临证经验

叶柏教授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同病临证经验叶柏教授是一位中医专家,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同病。

四逆散,是中医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寒邪侵袭所致的症状,如寒痰、呕吐、腹痛等,常用于胃病和胆病的治疗。

叶柏教授在临床应用四逆散加减的过程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叶柏教授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胆胃同病的临证经验。

一、辨病辨证在治疗胆胃同病时,叶柏教授首先注重辨病辨证。

胆胃同病病情繁多,病情表现各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叶柏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于胆胃同病的辨证非常熟练,能够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方剂加减叶柏教授在治疗胆胃同病时,常常使用四逆散加减的方剂。

四逆散是一味能够温中散寒的良药,对于寒邪侵袭所致的呕吐、腹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叶柏教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对于寒湿困脾的患者,加减四逆散,可以加入茯苓、白术等药物以利湿祛寒,达到温中散寒的目的。

三、调理饮食叶柏教授在治疗胆胃同病的也注重对患者饮食的调理。

他认为,胆胃同病的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该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叶柏教授还建议患者适当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姜、蒜等,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四、辅助治疗叶柏教授在治疗胆胃同病时,也注重辅助治疗。

他认为,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理疗方法对于胆胃同病的治疗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针灸可以调理气血,改善胃肠功能,推拿和艾灸可以舒筋活络,缓解胃肠道的痉挛,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在治疗胆胃同病时,叶柏教授往往会将中药治疗与中医理疗相结合,取得更好的疗效。

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叶柏教授认为,治疗胆胃同病不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还需要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对胃肠道的刺激;要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对身体的伤害。

孙玉信教授临床运用四逆散经验

孙玉信教授临床运用四逆散经验

( 本 文 承 蒙石 鹤 峰 教 授 指 导 , 特此谢忱 ! ) 通信 作者 : 石鹤峰 , 教授 , 主任 中 医师 , h e f s h i @a l i y u n . t o m
贵, 而 且不 良反 应 明显 , 病 情容 易反 复 。 中医药 治疗
慢性 前 列腺 炎 的优 势在 于 因人 制宜 , 重 视整 体观 念 ,
孙玉 信教 授 系河南 省 名 中医 、 硕士 研究 生 导师 ,
之证 。惟 气不 宣通 , 是 以逆 冷 。故 以柴 胡凉 表 , 芍药
清 中 。此 本 肝 胆 之 剂 , 而 少 阴用 之 者 , 为 水 木 同 源 也 。医研 究
2 0 1 7年 1月 第3 0卷 第 1期
T C M R e s . J a n u a r y 2 0 1 7 V o 1 . 3 0 N o . 1
公英 1 5 g , 夏枯草 1 5 g , 猫爪草 1 0 g , 桂枝 1 0 g , 桔梗
通, 而 四逆 可 痊 矣 。 ” 2 临 床 运 用 思 路
从 事 中医 教学 和 临 床 多 年 , 医术 精 湛 , 学验俱丰 , 深 究 各家 学说 , 尤 对 仲景 学 说 研 究 颇 多 。笔 者 有 幸 跟
收 稿 日期 : 2 0 1 6—1 1— 2 3 ; 修 回 日期 : 2 0 1 6—1 2—1 4
( 缡辑 颜 冬 )
文章编号 : 1 0 0 1 — 6 9 1 0 ( 2 0 1 7 ) 0 l一 0 0 4 7— 0 3

名 师 高徒

孙 玉信 教 授 临床 运 用 四逆 散 经 验
滑石 2 0 g , 以利 尿通淋 、 分 清 化浊 。继 服 l 5剂 , 诸 症 悉 除 。再 服 1个月 , 以巩 固疗效 。

刘立华应用四逆散临床经验

刘立华应用四逆散临床经验
刘立 华 主任 医师从 医4 0 余 年 ,善用 经 方 。常 用 四逆 散 治疗 多种 病证 ,屡 获 良效 ,举例 如下 。
1 腿 痛 李 某 ,女 ,5 O 岁 ,2 0 1 5 年l 1 月2 7 日诊 。两腿 疼 痛 ,
酸 软 无 力 ,渐 至 不 能行 走 已月 余 。 1 个 月 前 因恼 怒 出现 脘 腹 窜痛 、时 轻时 重 ,并 觉 两腿 烦 乱 不适 。针刺 、服西 药2 天 ,腹 痛 止 但 两 膝关 节 阵痛 ,右 侧 较 重 并 有 凉感 , 两小腿烦乱不适 ,有时肌 肉跳动,有时牵引两侧腰部 , 有 时 手 足觉 凉 ,背 微 恶风 。近 几天 腿 痛烦 乱 加重 .转侧 困难 难 以入睡 ,常彻 夜而坐 ,饮食 锐减 ,面色萎黄 。 舌 质 略 红 苔 薄 白 ,脉 左 寸 弦 、关 弦 滑 、尺 弱 ,右 脉 弦 细 。 此 乃 肝 郁 气 滞 。 治 宜 疏 肝 解 郁 ,宣 散 气 血 。方 用
2 泄痢 下重
高 某 ,男 ,2 0 1 6 年1 月5 日诊 。 下利 腹 痛数 日。下 利
[ 基金项 目 ] 重庆 市名 老中医专 家刘立 华传 承工作 室建设项 目 [ 2 0 1 5 — 4 3 ]
2 辨 证 论 治
理 气 化 瘀 ,兼 以 清 热 。 治 病 首 先 应 分 病 情 轻 重 , 明确 当前治 疗 主次 。异位 妊 娠 消包 块 治疗 既 不 宜过 早 , 也不 可 过迟 ,过早 H C G 可 能上 升 ,包 块破 裂 ,过迟 又恐 包 块 机 化变 硬 ,难 以祛 除 ,使 输 卵管 粘 连阻 塞 ,导 致 不 孕。B — H C G 降至 3 0 0 I U / L 以下可 行消 包块 治疗 。 B— H C G 下降后 ,包块形成时间并不长 ,正气未损 ,可用速攻疗 法 。即 张景 岳 所说 “ 凡积 聚未 久而 元 气 未损 者 ,治 不 宜 缓 ,缓 之则 养 成其 势 ,反 以难 制 ,此 其所 急 在积 ,速攻 可也” 。若 积 聚渐久 ,元 气 日虚 ,此 而攻 之 ,则积气 本 远 ,攻不 易 及 ,胃气切 近 ,先受 其 伤 ,愈 攻 愈虚 ,则 不 死 于 积而 死 于攻 矣 。治 疗 应 理气 化 瘀 ,消 瘕散 结 。此 外 ,异位 妊 娠 包块 形 成 与肝 主 疏泄 功 能有 关 ,肝 经 为 冲 脉 所 系 ,循 行 于妇 人 胞宫 、附 件 ,且 妇人 易 为情 志 病所 伤 ,肝疏 泄 失 常 ,气 机不 利 ,血行 不 畅而 致 瘀 ,故 治疗 时注 重调 肝 理气 。赤 芍 、丹 参 、桃 仁 活血 化瘀 消积 ,三 棱 、莪术理气消瘕散结 ,香附 、延胡索、乳香 、没药理 气 止痛 同时 加强 活血 化瘀 。 清 热 利 湿 ,消 除 炎 症 。 异 位 妊 娠 患 者 大 多 数 有 输 卵管慢 性炎症史 ,炎症 多为热毒所致 ,故体 内素有热 邪 。此 外 ,异 位妊 娠 包块 期 妊囊 已停 育 ,包 块处 常 伴有 瘀 血 炎性 渗 出 ,瘀 血 日久 化 热 ,热 入 血分 又 会导 致 迫血 妄 行 ,此 时 热 与渗 出瘀 血 互 结 ,血 不 利则 为水 ,血瘀 日 久 ,水 湿 内停 ,可 致包 块 经 久难 消 ,故 应 在 理气 化瘀 基 础上配合清热利湿药 ,并辅以金银花 、连翘 、败酱草清 热散 结 ,促 进血 液循 环 ,加快 腹部 包块 的 吸收 。 综 合治疗 。多种方法综合 治疗包块 ,可加速包块 消 失 ,起 到 事半 功 倍 的效 果 ,如 中药 口服 配合 灌 肠 、贴 敷。中药贴敷可用纱布将 口服中药渣包后贴敷于患侧下 腹部 以行 气 活血 、祛瘀 消瘕 、通络 止痛 。灌 肠 可 使药 物 透过 肠 黏膜 直 接 作用 于 病 变部 位 ,增 加 输 卵管 药 物浓 度 ,还 可 使 血管 扩 张 ,促 进药 物 的 吸 收 ,从 而加 速炎 症 消散 ,提 高疗 效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中医四逆散临床应用经验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

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而来。

唐宗海《血证论》认为四逆散乃“疏平肝气、和降胃气之通剂,借用处尤多”。

内蒙古医科大学米子良教授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一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米老临床应用四逆散经验包括:①紧扣仲景原文,抓主症“手足发凉”,证属阳气郁滞即可加减或合方应用;②本方属少阳柴胡类方,脉弦病机属肝胃气滞证;③四逆散具有宣畅三焦气机、通利三焦水道之功,用于肝胆、脾胃、妇科杂病等证属三焦气机与水液代谢障碍同时为病者,手足厥冷、小便不利为其关键证候。

兹结合案例对米老应用四逆散临证经验作一介绍,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1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范畴,为内蒙古地区高发疾病。

米老常用柴胡类方——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四逆散治疗本病。

小柴胡汤善治两胁苦满,能疏利肝胆之郁,疏肝和胃,侧重三焦气机障碍兼胃虚,虚实夹杂证较好;大柴胡汤善治少阳阳明两经俱病,实热内结,具有疏利肝胆、泄热降逆之效,尤以实热体质者佳;四逆散则既调气又可利水,以胁痛伴小便不利者效更佳。

案例1:患者,女,55岁,2011年3月14日初诊。

有慢性胆囊炎病史10余年。

近几个月出现纳差,胸胁疼痛加重,伴眠差、多梦,背部不适,甚则疼痛。

刻诊:胸胁胀痛,恶心,纳呆,口干不欲饮,自觉手足肿胀,四肢关节疼痛,大便偏干,小便不利,头晕烦躁,失眠多梦,舌淡红,苔微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胁痛,证属肝胃气滞、三焦失枢。

治以疏肝和胃、利胆止痛。

方用柴胡10 g,白芍15 g,枳实12 g,炙甘草6 g,郁金12 g,虎杖15 g,山萸肉
15 g,首乌藤30 g,黄芩12 g,焦三仙各15 g,酒大黄8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7剂后,患者诸症减轻,守方加决明子15 g,继服10剂善后。

按:本案患者乃胆火内郁,肝胃气滞,故胸胁疼痛、纳差、恶心;胆火内扰心神,则头晕失眠多梦;三焦失枢,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口干不欲饮;手足肿胀、脉弦等皆为少阳失枢,阳气郁恶所致。

诸症病机恰合四逆散证,故以四逆散加郁金、虎杖、黄芩疏利肝胆,以治胁痛;山萸肉、首乌藤柔肝养心血以治失眠;焦三仙、酒大黄消食通腑治脾胃。

全方调理肝胃,使三焦气机调达,故诸邪皆去。

2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呕吐”范畴,乃脾胃升降失调、水饮停滞胃脘,兼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胆汁不能顺利下降而逆流入胃。

米老认为,本病其邪在胆,逆在胃,肝脾失调,致升降失常,治疗关键应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为主,随证加减。

临床常用四逆散为主方疏肝健脾、利湿降浊。

案例2:患者,女,30岁,2011年1月10日初诊。

自诉近来胃脘胀痛加重四五日,伴右胁疼痛,烧心,打嗝,手足发凉,小便不利,舌偏红,苔微腻,脉弦细。

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肝胃不和、疏泄失职。

治以疏肝利胆、降逆止痛。

方用柴胡10 g,白芍15 g,枳实12 g,炙甘草6 g,虎杖12 g,焦三仙各15 g,法半夏8 g,延胡索12 g,乌贼骨15 g,桂枝6 g,白术12 g,丹参10 g,木香6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7剂后,患者诸症减轻,胃不痛,偶有腰背痛。

守方继服20剂调理而愈。

按: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为幽门括约肌功能失常,胃蠕动功能下降,或胃、胆切除术后,导致胆汁反流入胃,破坏胃、食管黏膜屏障,使胃、食管黏膜呈现充血、水肿、糜烂,甚则出血而引起慢性炎症。

《灵枢·四时气》曰:“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指出胆胃相悖,升降失常,是其主要病机。

脾胃升降有赖于肝胆的疏泄。

本案患者证属肝胃不和、疏泄失职,故用四逆散和畅气机、疏肝健脾,法半夏、乌贼骨和胃降逆,
乌贼骨味咸涩、性微温,咸能润下,润下即可降逆除痞,叶天士《本草经解》有“乌贼骨气微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之说,故米老认为乌贼骨为降逆之良药,胆汁反流性胃炎每多用之。

木香、虎杖、延胡索、丹参活血止痛,桂枝、白术、焦三仙健脾消食。

全方共达疏肝利胆、降逆止痛之效。

3 心肌缺血
根据心肌缺血病变部位及其症状,应归属中医学“胸痹”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阻塞及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心肌缺氧、缺血,与中医“瘀阻心脉”相吻合。

肝郁气滞是瘀阻心脉常见原因。

米老常用四逆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心肌缺血,取得良效。

案例3:患者,男,48岁,2011年8月8日初诊。

有右肾结石、脂肪肝病史10余年,胸闷、疼痛3 d,心电图示“心肌缺血”。

刻诊:胸痛,伴头晕、心悸,胃脘胀痛,腰痛寐差,舌淡,苔白、中裂少津,脉弦。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少阳失枢、心脉瘀阻。

治法:调肝健脾、宽胸除痹。

方用柴胡10 g,枳实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党参15 g,白术10 g,法半夏6 g,厚朴10 g,瓜蒌20 g,薤白10 g,焦三仙各15 g,首乌藤25 g,天麻10 g,菊花15 g,续断15 g,菟丝子12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7剂后,患者胸不痛,偶左胁压痛。

守方加郁金10 g、没药10 g,继服7剂巩固疗效。

按:胸痹病因复杂,多与内伤七情、久病劳损、痰饮、实邪、血瘀等因素有关。

本案患者胸痹伴有肾结石、脂肪肝病史,故虽有痰瘀原因,然三焦失枢、肝气郁滞、代谢障碍亦是重要因素,故以四逆散既可疏肝行气以祛瘀,又宣畅三焦以利湿,达到标本同治目的。

方中瓜蒌、薤白、法半夏宽胸除痹;党参、白术、焦三仙健脾以调肝;伍首乌藤、天麻、菊花、续断、菟丝子既可调治头晕、腰痛,又可调补肝肾以济心血。

4 痛经
痛经乃气血运行障碍所致,即“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临床见证属气滞血瘀,以寒者、实者为多,虚者、热者较少见。

米老常采用
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使气顺血活,经行通畅,则无痛经之患。

案例4:患者,女,42岁,2011年5月16日初诊。

自诉行经腹痛,痛连腰骶,伴腹凉腹胀,经色黯红、有血块、量偏少,行经约4~5 d。

末次月经:2011年5月15日。

现腹痛伴恶心、右胁下痛数月,舌淡、边有齿痕,脉沉细。

下肢时常肿胀约20余年。

中医诊断:痛经,证属肝脾冲任失调、肝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脾调冲任、化瘀祛湿止疼痛。

方用柴胡10 g,枳实10 g,白芍15 g,炙甘草6 g,香附10 g,延胡索10 g,续断15 g,茯苓15 g,桂枝10 g,白术20 g,当归10 g,没药10 g,黄芪15 g,车前子20 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7剂后,患者腹痛减轻,行经约5 d,经量增加,右胁痛减轻,腿肿减轻,现胃脘不适,时心烦。

守方去炙甘草、枳实、白芍等,加牛膝10 g、牡蛎(先煎)15 g、泽泻10 g、防风10 g,继服20余剂调理而愈。

按:本案属气滞血瘀湿阻之证。

患者经行腹痛伴腹凉胀、经量少色黯,右胁痛,乃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腿肿20余年,乃阳气郁遏,水湿停留。

米老用四逆散疏肝理脾,调理气机和冲任;香附、延胡索、没药、当归行气活血,通则不痛;茯苓、桂枝、白术、车前子、黄芪健脾利湿。

全方共奏疏肝理脾、化瘀祛湿、调理冲任之效。

5 体会
四逆散由柴胡、枳实、白芍、甘草4味药组成。

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枳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

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疏达阳气、宣畅三焦气机;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郁;枳实配白芍,一气一血,调其血气;白芍与甘草相伍,和血利阴、缓急舒挛、调和肝脾。

四药辛、苦、酸、甘、寒,共奏疏肝理脾、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效。

米老认为,四逆散证突出“四逆”更多的是或然证,结合主方及方后加味应用,或然证与主证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少阴为水火之脏,乃三阴之枢,少阴有病,亦有开合枢机不利之可能,既有三焦气机阻滞,又有水液代谢障碍之可能,故出现以上或然证。

米老
每用此方不仅治疗肝郁气滞者,且用于治疗阳气郁遏,枢机不利,甚则水液代谢障碍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