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临床应用
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
1208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彭建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337000)关键词:四逆散;胃神经性呕吐;血管性头痛;便秘;医案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四药组成,具有透邪解郁。
疏肝理气的功用,被广泛地应用临床。
笔者按中医异病同治原理灵活应用本方,治疗胃神经性呕、血管性头痛、便秘等疾病,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胃神经性呕吐患者李某,女,41岁,2004年9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觉头晕、失眠、胸胁涨满,不欲饮食,食入则吐,呕吐6~10次/d,由门诊收入急诊住院。
胃钡餐检查未见异常。
B超检查显示:胆囊壁毛糙。
初步诊断为胆系炎症,给予抗生素、维生素B6静脉滴注;2d后症状无缓解。
故转我科病房,查:腹平软,未触及肿块,舌苔白,脉沉弦。
证属肝胃不调,胃失和降.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法则,投四逆散加味方。
药用:柴胡、茯苓、枳实、白芍、旋复花(包煎)各20克,半夏15克,甘草10克。
每天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服药3剂后,患者恶心、呕吐次数略减、睡眠稍安,仍有头晕、胸闷,舌、脉如前。
遂上方减甘草,加生姜,继续治疗10d后,呕吐止,诸症悉除。
按语:呕吐病因多,邪之入内,伤及脏腑,皆可致病。
正如《景岳全书呕吐》所说:“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上逆,或因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
”本病病机为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和降所致。
根据《内经》的“木郁达之”之旨,予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其法,故用四逆散加味投之,药中病机,故得痊愈。
2血管性头痛患者王某,男,58岁,2006年7月9日初诊,半年多来,一直有头痛,以左侧为重,发作时,有针刺样跳痛,伴失眠,急躁易怒,每逢情绪激动则病情加重。
脑血流图示:双侧波幅不对称。
查体:舌苔白,脉弦。
证属肝气郁结,化火上冲。
治宜疏肝调气,泻火止痛。
处方:柴胡、白芍、菊花各20克,枳实、牡丹皮、天麻、全蝎各15克,甘草10克,用药4剂后,患者头痛缓解,舌脉如前。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哪些异同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温兴滔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四逆散见于《伤寒论。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本方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然历代医家对此方解释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本人参阅名家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对此方证作一探讨就正于广大同道。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 方药组成甘草炙、枳实破水清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引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名医方论四逆散应该是典型的柴胡类方何以少阳病篇没有出现反而出现在少阴病篇。
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解释不尽相同多数医家只是顺文解释尤其对方后加减法难以作出圆满的解释另有些医家对此提出疑问如柯韵伯说“少阳心下悸者加茯苓此加桂枝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此加附子不能不致疑于叔和偏集之误耳。
”①郑钦安在《伤寒恒论》少阴后篇13条言“按少阴病而至四逆阳微阴盛也。
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气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阳不化阴也腹痛下重阴寒之极。
法宜大剂回阳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②《新伤寒论校注》中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二两。
③此“四逆散”与“四逆加人参汤”组成一致仅剂量稍有不同。
另有少阴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柴胡八两、芍药三两、枳实四枚炙、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一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④此方组成与四逆散一致然剂量服法不同主治亦不同。
姚廷周认为“考《伤寒论》丸、散、汤剂同名者药物组成大致相同且宋本之四味药不能治阳虚四逆故以底本即桂林古本为是。
”⑤此外《新伤寒论校注》中辩伤风病脉证并治第535条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四逆散临床应用与体会
内蒙 古 中 医药
四逆散临床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体会
( 1 . 山东中医药大学研 究生 济南 王 斐 李春红 2 5 0 0 1 4 ; 2 . 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 济南 2 5 0 0 1 2 )
摘 要: 四 逆散 出 自《 伤 寒论 》 少 阴病 , 从 名 字 来看 , 是 手足 不 温之 意 , 但是 从 方 剂组成 看 , 是 用 于条 畅 气机 。 经 方 大 师 胡希 恕 先生 以方 测证 , 提 出四 逆散 属 于 少 阳病 的见 解 。本 文 通 过 临床 验 案 两则验 证 了四逆散 归属 于 少阳证 的观 点 , 为 临床 应 用该 方 治 疗疾 病拓 展 了思路 。 关键 词 : 四 逆散 ; 经方; 胡希 恕 ; 六 经辨 证
中图分 类号 : R 2 8 9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7 ) 0 9 — 0 0 4 2 — 0 2
四逆散 是 一 张 千古 名 方 , 出 自《 伤寒论》 第 3 1 8条 , 原文 日: 少 阴 饥饿 及 遇事后 心 慌伴 烦躁 , 紧张 , 有恐 惧 感 , 纳可 , 眠欠 安 , 时 腹泻 , 质 稀 不成形 , 1日2 - 3 次 , 小便 可 。 舌色 淡红 , 苔 白腻 , 脉 弦细 。 辨六 经 , 为 病, 四逆 , 其人 或 咳 , 或逆 , 或 小 便不 利 , 或腹 中痛 , 或 泄 利 下 重者 , 四 辨方 证 , 为 四逆 散证 。故处 方 : 柴胡 1 5 g 、 枳实 1 5 g 、 白芍 1 5 g 、 逆散 主 之Ⅲ 。后世 在 此基 础上 合并其 他 经方 , 其 临床应 用 极为 广泛 , 疗 少 阳证 ; 甘草 6 g 、 茯苓 3 0 g 、 生龙骨 3 0 g 、 生牡 蛎 3 0 g 、 合欢皮 3 0 g 、 玫瑰花 1 5 g , 4 剂 , 水 煎 , 分早 晚 两次 服。 1 方剂 源流 1 . 1 方 剂 组成 : 关 于四逆 散原 书记 载如 下 : 甘草 ( 炙) 、 枳实 ( 破, 水渍 , 炙 二诊 : 患者服 上药 4 剂后 , 自觉 心 慌 , 烦躁 , 紧 张减 轻 , 仍时腹泻、 质稀 , 不 成 形 , 2次/ d , 纳 可 , 睡眠 较 前 改 善 , 小 便可 , 大 便无 味 。色 淡 干) 、 柴胡、 芍 药 四味 , 各 十分 , 捣筛, 白饮 和服 方寸 币 , 3服/ 。 苔 白略腻 , 脉细 。辨六 经 , 本 病 在少 阳病 的基 础上 , 应兼 有 腹泻 、 质 1 . 2方剂 解析 : 四逆 者 , 手足 不 温者 也 。故 四逆 散 所 主治 之病 , 当以四 红, 故 可 辨为 少 阳太 阴合 病 , 方 证 可 辨 为 四逆 散合 理 中 肢 发 凉为 主证 。从 其 方剂 组成 上 看 , 四逆 散是 由柴胡 、 芍药 、 枳实、 甘 稀 的太 阴里 寒症 , 上 方加 党参 1 0 g 、 炒 白术 1 5 g 、 干姜 l O g , 继服 7 剂。 草 等 一 系列 条畅气 机 的药 物 组成 , 虽 冠 以 四逆之 名 , 然 而其 组 成并 不 丸 。故 处方 : 三诊: 患者 服 上药 后 , 原有 症状 明显改 善 , 大 便 已成 形 , 1日 1 次, 像 四逆 汤 和通 脉 四逆 汤 那样 , 大 用 附子 、 干 姜一 系 列 温 阳通 脉 的药 , 苔薄白, 脉 细 。辨六 经 及 方证 同前 。处 方 : 上 方 加 炒 白术 至 故 其 所 主治 之 四逆 , 并 非 阳衰 阴 盛 之 四逆 , 而 是 由于 外 邪传 经 人 里 , 舌淡 红 , 0 g 。继服 5 付。 气 机为 之 郁 结 , 不得 疏 泄 , 导 致 阳气 内郁 , 不能达于四末 , 而 见 的 四 3 逆 。正 如李 中梓 云 : “ 此证虽 云 四逆 , 必不 甚冷 , 或 指头 微温 , 或脉 不沉 按: 导 师李 春红 教授 指 出 , 本 病 患者 所 见饥 饿 或 遇 事后 感 心慌 伴 烦躁 、 紧张、 恐 惧等 症候 , 实 乃热 邪 壅结 于 少 阳半 表半 里 , 阳气 不得 宣 微, 乃 阴 中涵 阳之证 , 唯气 不 宣通 , 是为 逆 冷 。” 经方 大师 胡 希恕 先 生认 为 , 四逆 散 条文 开头 虽 冠 以少 阴 证 , 但实 发 , 血 行受 阻所致 , 故可 辨 为半 表半 里 阳证 即少 阳证 。时腹泻 , 质稀 不 可 辨为太 阴里 寒 证 。心慌 、 烦 躁 为主 要症 候 , 故 可 先 用 四逆 散 , 际上 四逆散 证 乃是 少 阳经病 证 [ 3 1 。胡老 认 为《 伤 寒论 》 中 的六 经 , 实际 成形 , 后 合理 中丸 , 以调理 太 阴之兼 证 。 上是 仲景 在八 纲 ( 阴、 阳、 表、 里、 虚、 实、 寒、 热) 辨 证 的基础 上 , 在表、 里 以调 畅少 阳郁 阻之 阳气 , 两个 病位 中 , 加 入 了半 表半 里 的概 念 , 再将表、 里、 半表 半 里三 个 病位 2 . 2 胸 闷案 : 患 者 马某 , 女, 6 5岁 , 2 0 1 6 年1 1 月1 1日 初诊。 与 阴证 和 阳证 两个 病性 相结 合 , 形成 了《 伤 寒论 》 中六经 的概 念 。六经 初诊 : 反复 发作性 胸 闷 1 月余 。患者 1 月前 无 明显 原 因出现 胸 闷 病 的归 属是 由六 经 的提 纲证 决 定 的 , 太 阳病 即表 阳证 , 少 阴病 即表 阴 不适 , 乏力 , 休 息后 稍 有缓 解 , 未 曾治疗 , 上 述 症状 反 复 出 现 。现 患者 气短 , 心中“ 空 落感 ” , 心 烦 易急 , 出汗 多 以上 半 身 为主 , 腰痛 、 病, 阳 明病 为里 阳 症 , 太 阴 病为 里 阴证 , 少 阳病 为半 表 半里 阳证 , 厥 阴 感 胸闷 、 双膝 关节 胀痛 , 天气 转 凉时 尤甚 , 口干 口渴 、 欲饮 , 饮可 , 刷 牙 时 病 为半表 半 里阴证 。我们 可根 据疾 病症 状 的外 在表现 , 确 定疾 病 当下 怕 凉 , 双 目干 涩 , 耳痛 、 耳鸣 , 纳寐 可 , 大便 每 日 1 次, 成形 , 时黏 , 具 体属 于 哪一 经 。少 阴病提 纲 证为 脉微 细 , 但 欲寐 , 且有 无热 恶 寒 等 牙 龈 出血 , 小便 黄 。 舌淡 红边 有 齿痕 , 苔白, 脉 弦 细滑 。 辨六 经 : 少 症状 。若 四逆散 证真 为少 阴证 , 除 了手 足冷 , 必 当还有 无热 恶寒 、 脉微 解后 有未尽 感 , 处方 : 柴胡 1 2 g 、 枳实 1 2 g 、 白芍 1 5 g 、 炙 甘草 、 桂枝 细、 但 欲寐 等症 状 , 若果 如 此 , 又怎 么能 仅 用柴 胡 、 芍药、 枳实 、 甘 草 四 阳厥 阴太 阴合病 。 味 条畅 气 机 的药 , 而没 有一 味 温通 解 表 的药 呢? 胡老 指 出 , 四逆 散病 1 0 g 、 干姜 9 g 、 黄芩 1 0 g 、 天花 粉 1 5 g 、 生牡 蛎 2 4 g 、 熟 附子 1 0 g 、 当归 1 2 g 、 症 虽冠 以少 阴 ,实 则为 热 壅气 郁 ,血行 受 阻所 致 的 少 阳半表 半 里 阳 川 芎 1 咄、 茯苓 1 8 g 、 泽泻 1 5 g 、 生 白术 1 5 g , 4 剂, 水煎 , 分 早 晚两次 服 。 证 。其 冠 以少 阴 , 可 能 是 原 本 为少 阳之 四 逆 , 由于 热壅 气 郁 、 血 行受 二诊 : 患者 服药后 , 诸 证减 轻 。现 右侧 头痛 , 口腔溃 疡 , 口干 , 大便 阻, 出现 一 系列类 似少 阴 证 中 欲寐 、 无热恶寒等症状, 虽 然 出现 这些 时黏不成 形 , 每1 3 1 次 。舌 淡红边 有齿 痕 苔 白 , 脉 弦滑 。辨 六经 : 少 阳 症状 , 患者 自身 阳气 并 不 虚 弱 , 只 是体 内 的 阳气郁 于半 表 半 里 , 不 能 厥 阴太 阴合 病 。处 方 : 上方 加 生石 膏 3 o g 、 吴茱 萸 9 g , 6剂 , 水煎 , 分早 宣 发到 体 表及 手足 四末 ,故只 需疏 畅气 机 便使 阳气 布散 于 体表 即 可 晚两次服 。 解 除病 症 。 按: 患者胸 闷、 心烦 易 急 、 耳痛 、 耳鸣、 双 眼干 涩 , 为 少 阳半 表半 里 导 师 李 春 红 教 授 进 修期 间 跟 随 胡 希 恕 先 生 弟 子 冯 世 纶 教 授学 之 气郁 结不 舒 的表现 。出汗多 以 上半 身 为主 、 同时 可见 口腔溃 疡 , 口 习, 继 承胡 希 恕 先 生 的学 术 思想 , I 临 床 运 用 六 经 辨证 , 并 认为 临 床疾 干 口渴 , 腰痛、 怕凉, 双膝 关 节 胀痛 、 天 气转 凉 时 尤 甚 , 病 性 为 寒 热错 病 错综 复 杂 , 常 见多 经 合 病 , 单 用 一 方很 难 达 到 良好 的效 果 , 取 得最 杂 , 为厥 阴病 。大便 质 粘解 后 有未 尽 感 、 小 便 不利 , 知有 里 饮 , 为 太 阴 佳疗 效 的关键 是合 方 应用 。李 春红 教授 结合 多 年 的临床经 验 , 常用 四 病。 故此病为少阳厥阴太阴合病 。 方用 四逆散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 逆 散加减 治疗 内科 杂 病 。 归芍药散。方 中四逆散疏解半表半里郁阻之热 ; 柴胡桂枝干姜汤疏解 2 病 案举 隅 半表半里之寒 ; “ 血不利则为水” , 血虚则水 湿停滞 , 用当归芍药散活
四逆散临床应用3则
作 者简介 : 李欣红 (9 5 ) 女 , 17 一 , 主治 医师 。研究 方向 : 中医 内科 及妇科杂症。
河北 中医 2 1 9月第 3 0 2年 4卷第 9期
H bi C Spe br 0 2,o 3 , o9 e e JT M,etm e 2 1 V l 4 N .
l4 33
四逆 散 临 床 应 用 3则
李欣 红
( 北省 无极 县妇 幼保 健 院 内科 , 北 河 河
【 关键词 】 四逆散 ; 治疗应用
面部症状 , 四肢凉 、 畏寒亦 明显减轻 。嘱其注意饮食 调摄 ,
锻炼身体 , 以待元 气来复。 按: 本例属 中医学肿胀 范畴。由外感 风寒 , 中入 里 , 直 阳气郁遏不行 , 火热之邪夹伏寒 上攻 头面所致 。故以柴胡 升清阳 ; 枳实 降浊 阴; 白芍药通宣脏腑壅气 ; 姜 、 干 党参 、 炙 甘草 、 白术 、 茯苓 温阳健脾 , 益气利水 ; 黄芩 、 薄荷疏 散上焦
风 热 ; 枝 、 芎 温通 经 脉 ; 地 黄 滋 阴养 血 。全 方 配伍 得 桂 川 生
苔腻 , 脉沉紧 。辨证分析 : 少阴肾为水火之脏 , 阳气 的根 是 本, 四肢为诸 阳之本 , 通于天气 , 外感之寒 由太 阳经直传人
少 阴, 阳气郁遏不行 , 故感 四肢凉 , 怕冷 ” J 。情绪 不畅则 郁而化火 , 酒则 阳明蕴热 , 性炎上 , 饮 火 下部潜藏 的阴寒之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的功效与作用
四逆散是一种中药方剂,起源于《伤寒论》。
它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炮甘草、附子、乌梅和生姜。
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1. 温阳散寒:四逆散具有温通经脉、散寒除湿的作用。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液供应并改善寒凉症状。
同时,它还能够刺激血管收缩,提高体温,并改善寒症带来的不适感。
2. 祛寒止痛:四逆散对于因寒引起的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能够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紧张感,减轻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寒冷引起的不适。
同时,四逆散还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减少体内湿气的滞留,从而减轻寒湿引发的疼痛。
3. 处理寒热错杂症:四逆散还可以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症的情况。
这种症状表现为体内同时存在有寒凉和发热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四逆散能够平衡体内的寒热之气,恢复身体的正常温度。
总之,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因寒引起的症状,具有温阳散寒、祛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
它对于寒冷引发的不适感包括疼痛、寒战、寒冷感等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四逆散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果患者不是这种情况,使用四逆散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在使用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
黄煌四逆散案例
黄煌四逆散案例案例一:慢性腹泻患者患者,男,40岁,因长期腹泻就诊。
患者自诉腹泻已持续数年,多次就医治疗,但效果不佳。
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舌质淡嫩,脉象沉细。
黄煌教授诊断为四逆散证,给予四逆散加味治疗。
处方:炙甘草、干姜、附子、桂枝、白术、茯苓、党参、山药各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7剂后,腹泻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状态改善。
继续服用14剂后,腹泻症状基本消失,面色转红,舌质正常,脉象有力。
后续以四逆汤巩固疗效,患者病情稳定,腹泻未再复发。
案例二:高血压患者患者,女,55岁,因高血压就诊。
患者患有高血压多年,服用降压药物后,血压仍不稳定。
就诊时,患者自觉头晕、头痛,四肢厥冷,舌质暗红,脉象沉弦。
黄煌教授诊断为四逆散证,给予四逆散加味治疗。
处方:炙甘草、干姜、附子、桂枝、石决明、钩藤、丹参、川芎各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7剂后,头晕、头痛症状减轻,四肢厥冷现象好转。
继续服用14剂后,血压趋于稳定,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后续以四逆汤加减调治,患者高血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案例三:更年期综合症患者患者,女,48岁,因更年期综合症就诊。
患者自诉近一年来,出现潮热、盗汗、心悸、失眠等症状,就诊时,患者面色潮红,舌质红,脉象细数。
黄煌教授诊断为四逆散证,给予四逆散加味治疗。
处方:炙甘草、干姜、附子、桂枝、麦冬、生地黄、酸枣仁、黄芩各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7剂后,潮热、盗汗症状减轻,心悸、失眠好转。
继续服用14剂后,症状明显改善,面色恢复正常,舌质淡红,脉象细缓。
后续以四逆汤加减调治,患者更年期综合症得到缓解。
总结:四逆散作为经典古籍《伤寒论》中的名方,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肝脾的作用。
黄煌教授运用四逆散治疗上述三个案例,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四逆散加味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调整,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个领域。
临床实践证明,四逆散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临床应用心法
四逆散是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
寒凝阻滞、阳明热盛、中满腹痛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中,正确的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
一、四逆散的组成和功效
四逆散由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四逆散能够散寒解表、调和胃气,适用
于寒邪所致的腹痛、呕吐等症状。
二、适应证
四逆散适用于寒凝胃中、腹痛泄泻、呕吐泻痢等症状,常见于寒邪
外束、不得发散而凝结于内的病证。
具体症状包括腹痛拒按、呕吐清水、泄泻稀薄等。
三、使用方法
四逆散一般为生姜煎汤或生姜煎剂,用量一般为3-6克。
可根据患
者病情的轻重和体质的差异作出调整,但需谨慎使用,注意不可过量
服用。
四、注意事项
1. 四逆散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2.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3. 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以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4. 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5. 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五、总结
四逆散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药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需遵循医嘱,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心法有所帮助。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
经典名方四逆散关键信息考证与古今应用分析1. 四逆散概述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
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主治阳郁厥逆证,症见手足不温,或咳,或小便不利,脉弦;以及肝脾气郁证,症见胁肋胀痛,脉弦等症状。
方剂出处:《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中的许多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四逆散便是其中之一。
组成及作用: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四味药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炙甘草调和诸药。
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临床应用:四逆散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四逆散作为中医经典名方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四逆散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四逆散的来源与演变这一经典名方在中医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的相关理论,随着后世医家的实践与阐述,逐渐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方剂。
关于其名称,“四逆散”中的“四逆”意指四肢厥冷,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散”则代表其剂型为散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药物形式。
关于四逆散的演变历程,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关于其的记载,张仲景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该方的原始组成及用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不断对四逆散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清时期的医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拓展。
四逆散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常用方剂之一。
四逆散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药理学和临床医学的研究深入,四逆散的疗效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都得到了新的认识。
其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不仅在内科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一些外科、妇科、儿科疾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现代制药技术也为四逆散的剂型改革提供了可能,除了传统的散剂,现代制剂形式如颗粒剂、胶囊剂等也逐步得到应用。
四逆散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四逆散的功能主治是什么一、概述四逆散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由几种中草药组成,主要用于调理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等问题。
本文将从四逆散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功效主治1. 调理阴阳失衡四逆散可以平衡人体阴阳失衡,具有调理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阴阳是人体的重要互补关系,当阴阳失衡时,人体机能就会出现问题。
四逆散中的草药组合能够调节阴阳,帮助人体恢复平衡状态。
2. 促进气血流通四逆散中的一些草药成分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内气血的循环。
良好的气血循环对于人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预防和改善一系列疾病。
3. 缓解寒性病症四逆散是一种温补中药方剂,对于寒性病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寒邪入侵人体会导致寒凝、气滞等症状,四逆散中的成分能够温暖体内寒凝部位,增强体内的阳气,从而缓解相关症状。
4. 改善脾胃功能四逆散中的一些成分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改善脾胃功能。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弱化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四逆散的应用能够帮助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5. 缓解气虚血瘀症状四逆散中的一些草药成分对于气虚血瘀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气虚血瘀是中医学常见的病理情况,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一系列疾病。
四逆散能够疏通气血,改善相关病症。
6. 增强体质抵抗力四逆散作为一种中药方剂,能够调理人体机能,增强体质的抵抗力。
在改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的同时,它还能提升人体免疫力,减少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三、适应症1. 寒性病症四逆散适用于各种寒性病症,如感冒、风寒感冒、胃寒、脾胃寒等。
寒性病症通常表现为寒冷感、畏寒、寒痛等,服用四逆散能够温补寒凝,缓解相关症状。
2. 气虚血瘀症四逆散适用于气虚血瘀症状,如经闭、痛经、瘀血等。
气虚血瘀症状常伴有气滞、血淤的现象,四逆散能够疏通气血,改善症状。
3. 阳虚体质四逆散适用于阳虚体质的调理。
阳虚体质通常表现为畏寒怕冷、体力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四逆散的温补作用能够增强阳气,改善体质。
段其昌临床运用四逆散的经验
段其昌临床运用四逆散的经验
1 中医四逆散的介绍
中医四逆散是一种被大量应用的中药处方,是以四种中药制成的
综合药,主要是用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可以起
到清热、解表、消肿、化痰、止咳等功效。
四逆散由甘草、桂枝、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调和三阳,在中医医理上称作“四逆汤”,因
其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宣肺解毒,被用来治疗湿热痰饮病证有显著
效果。
2 中医四逆散的临床应用
正常人才可以使用四逆散,病情较重、孕妇、未成年的慎用。
临
床上用四逆散治疗季节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如呼吸
道感染所致的咳嗽痰稠,上风、泛火、风热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经四逆散起到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行气宣肺的作用,效果明显且比
较一致。
四逆散用量通常由7g到15g不等,少量多次服用,按病情而定。
3 四逆散的临床经验
四逆散被大量应用于临床,其经验是,治疗季节性感冒的湿热痰
饮病证时,具有清热解表、止咳化痰、宣肺解毒的作用,应用非常广泛。
同时,控制服用药物的用量,对改善病情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开
始每次7g,根据病情而增加服用量,但不宜超过15g。
4 结论
四逆散通过清热、解表、消肿、化痰、止咳,宣肺解毒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疗季节性感冒引起的湿热痰饮病证。
临床应用四逆散治疗时,要服用适量,多次分割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疗效,这是中医四逆散的有价值的临床经验。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方——四逆散汇报人:LuYinLab 本导生燕晨宇前言四逆散,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少阴篇》,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药组成,是透解郁热,疏肝理脾的代表方。
主治阳郁厥逆证和肝脾气郁证。
现代研究表明,四逆散有抗抑郁、抗炎、改善睡眠、改善微循环、调节胃肠道、保肝、解痉等作用。
临床中常用于抑郁焦虑、失眠、痛经、肝纤维化、溃疡性结肠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确切。
扩大经方应用范围,更是一方多用、一方多效的重要体现。
阳郁厥逆证:阳盛格阴,阳气过盛,入侵阴经,导致出现假外寒的症状,但是病根却是阳气过盛,郁积在经脉,本是热病,却四肢厥冷,是为厥逆。
肝脾气郁证:情志不舒,气机郁滞,导致气机阻滞在肝脾所致。
PART01四逆散的由来四逆散,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PART02四逆散的组成柴胡,《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芍药,《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枳实,《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甘草,《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云: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
有“十方九草”的美誉。
方剂讲究以君、臣、佐、使进行配伍,柴胡作为君药,发挥四逆散的主要功效,疏肝解郁,升提肝气,而白芍作为臣药辅佐柴胡,使其不过于宣发肝气而耗伤阴血,枳实作为佐药与柴胡配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而甘草作为使药,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一方多用,一方多效剂量增减:减《医学统旨》记载的柴胡疏肝散中将芍药和枳实的用量减少至一钱半,减少其对柴胡的制约,增强柴胡升阳举陷之功效,来应对肝气过于郁滞之证。
四逆散治脾肾阳虚全身寒冷的医案
四逆散治脾肾阳虚全身寒冷的医案
脾肾阳虚是中医学术语的一种,指脾胃和肾脏功能失调,体内阳
气不足,导致人体出现全身寒冷的症状。
四逆散是一种具有温阳作用
的中药方,适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导致的各种寒证。
以下是一名患者通
过四逆散治疗脾肾阳虚全身寒冷的医案。
患者李女士,女,45岁,因为全身发冷长达两年时间,前往当地中医医院求诊。
经检查发现该患者存在脾肾阳虚的症状,体温常常低
于正常值,手脚冰凉,四肢乏力,脉搏虚弱,舌苔白腻,并伴有腰膝
酸软、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症状,经过西药和中药治疗均无效。
医生根据李女士的症状和舌脉情况,结合四逆散温阳祛寒的特点,为李女士开出四逆散。
四逆散的组成配方是:细辛9克,干姜12克,
甘草6克,附子3克。
这些药物可以温阳祛寒,补气养血,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机体的恢复和治愈。
李女士按时服用四逆散后,仅仅两个星期的时间,她感到身体有
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了全身发热,手脚暖和的状态。
再次就诊时,
医生发现李女士的体温和脉象情况都已经恢复正常,她的精力和体力
也有很大的提升,症状明显缓解。
总之,四逆散是治疗脾肾阳虚全身寒冷等症状的良好药物,在治
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掌握药量以及服用时间、频率等因素,以便提高
治疗的有效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同时,人们应该注意平衡饮食,
多食温热食物,保持充足的睡眠,增强身体的自我免疫力。
千古名方四逆散
千古名方四逆散
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6克
其中,柴胡、芍药就是起疏肝解除痉挛的作用,枳实有理气化痰的作用,老百姓的大白话就叫通气。
这个四逆散在临床上用的非常多。
比如,输卵管不通引起的不孕,可以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加一点化瘀的药,国医大师许润三就擅长这个,我也在临床上反复用过,效果很不错。
也可以用这个治疗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肿块,效果也很好。
另外,男士的阳痿很多人认为是肾虚,其实更多的情况是肝气不舒,这类人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紧张。
阴茎的海绵体是由筋组成的,医学叫结缔组织,实际上中医里肝主筋,在临床上我用这个方加上一些补肾的药,治疗阳痿的效果要比单纯补肾好得多。
逍遥丸:这个方如果加上活血通经的当归和一些调脾胃的药,就变成了另一个千古名方,就是逍遥丸,我们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药有调节情绪的作用。
由于肝气郁结后,容易导致气滞郁而化火,称为肝经郁热,或者兼有血瘀、痰湿,那么疏肝药的方子,通常加清肝、化瘀、化痰利湿或理气等药物。
肝火太旺,还可伤了肝阴,加上养肝阴的药,这样治疗因肝郁引起的疾病就十分灵活且复杂了。
这也就是开头为什么说学会了这个方法可以治疗一半内科病的原因了。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
临床常用方剂之四逆散四逆散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对此方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习经方医学提升疗效的前提,是在解读条文时前后合参,尽量契合仲圣思维,深入思考条文内涵和方证病机。
对于四逆散,只要正确理解条文含义与方证病机,就能准确运用并拓宽临证应用范围。
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应用方法解析如下:一、四逆散方证《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注:裂开);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四逆散条文解析1.“少阴病,四逆”的含义张仲景在“四逆”前冠以“少阴病”,是有阴证、阳证鉴别意义的,并不是说四逆散就是“少阴病”方,而是告诫我们见到“四逆”时不可只考虑少阴证,应与少阳或阳明证做鉴别。
仲圣常以此行文方式教医者学会鉴别,依据如下:一是本条列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之后,有鉴别深义。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手足厥逆”就是“四逆”,为里真寒外假热所致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津血不达四末的“四逆”。
二是《伤寒论》还有三条承气汤证条文,被后世称为“少阴三急下证”。
此三条也常被随文衍义地解读,认为是少阴病,或少阴热化证等。
试想,少阴病多见于素体虚弱或慢性虚损证中,津血虚衰,正气极弱,基本上不会热化到正气强、邪气盛实的阳明里实证阶段。
《伤寒论》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四逆散加减临床应用举隅
按: 胃食 管反 流属 中医学“ 噎嗝 ” 范畴 , 是 情志不和、 饮食 不
节诸 因素作 用于机体 , 脏腑功 能失调所致。 其 病在食 管, 属 胃所
主; 胃失和 降 , 胃气上逆是基本 病机 ; 情志 不畅 , 肝 气犯 胃是 其
发病的 关键 ; 气机郁 滞 , 郁 久化 热是 其转变的特点 ; 痰 阻血瘀 是
四逆散 出自《 伤寒论 》 , 由柴胡、 白芍 、 枳实 、 炙甘草组成 , 主 要功效是疏肝解郁、 和 胃止痛 , 平肝益脾 。 我们 近年临床应用本 方治疗 胃食 管反 流 、 急性 胃炎 、 胆石症 等屡 获 良效 , 今 略举数 则, 以祈 同道斧正 。
1 胃食 管反流 患者 , 女, 5 O 岁, 2 0 1 0年 3 月2 8日初诊 。患者平素心情 急 躁, 于情绪激 动后 进食时突 然感 觉吞 咽困难 , 以后噎 嗝症状逐
和之证 , 因此治疗重在调肝和 胃。 方以四逆散疏肝理 气, 加 浙贝
满, 嗳气 呃逆 , 胸 胁串通 , 郁 闷不适 , 背部有沉 紧感 , 生气时则上 述症状加重 , 查舌苔 薄黄腻 , 脉弦数 。西 医诊 断为 胃食 管反 流。 中医诊断为噎嗝 , 证属肝 胃不和 , 治 以疏肝和 胃, 方用 四逆散加 减。 方药 : 柴胡 l O g 、 浙贝母 l O g 、 旋复花 1 0 g 、 栀子 l O g 、 枳壳 1 5 g 、 白芍 1 5 g 、 郁金 1 2 g 、 半枝莲 1 5 g 、 白花舌蛇草 2 0 g 、 夏枯草 1 5 g - 蒲 公英 2 O g 、 甘草 6 g , 每日 1 剂, 水煎服Βιβλιοθήκη 服 7 剂后 , 呃逆减少 , 进
表3 2组患者 满意度情况比较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中的应用
四逆散合方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四味中药组成,包括人参、黄芪、白
术和干姜。
这种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如感冒、胃病、心血管疾病等。
四逆散合方的主要成分是人参,它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
黄芪则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白术可以健脾开胃,缓
解腹胀和消化不良。
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
四逆散合方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治疗感冒。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鼻塞等。
四逆散合方
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病人的康复。
其次,四逆散合方也可以用于治疗胃病。
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
疾病,症状包括胃痛、恶心、呕吐等。
四逆散合方可以缓解这些症状,促进胃部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四逆散合方还可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
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等。
四逆散合方可以降低血压、改善
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四逆散合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药方剂,可以用于治疗多
种疾病。
它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健脾开胃、温中散寒等功效,可以缓解病人的症状,促进康复。
在使用四逆散合方时,需要根据病
情和病人的体质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
四逆散配方详解: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与效果引言在中华传统医学中,方剂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其中,四逆散是一种经典的方剂,其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本文将深入探讨四逆散的配方及其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四逆散的起源与发展四逆散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
这个方剂的名字来源于其主要的治疗目标——对抗四种"逆"的症状。
这四种症状包括: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
这些"逆"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身体不适,如胸闷、咳嗽、恶心、呕吐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逆散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治疗上述四种"逆"的症状,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的治疗。
这是因为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这些药材各自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协同作用,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四逆散的配方四逆散的配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药材:甘草:甘草是四逆散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甘草主要负责缓解气逆和痰逆的症状。
半夏:半夏是另一种重要的成分,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半夏主要负责缓解痰逆和食逆的症状。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生姜主要负责缓解水逆的症状。
大枣:大枣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四逆散中,大枣主要负责调和各种药材的药性,使四逆散的效果更加稳定。
以上四种药材的配比通常是:甘草、半夏、生姜和大枣的比例为2:2:1:1。
这种配比既能保证四逆散的药效,又能减少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逆散的应用与效果由于四逆散的配方中含有多种药材,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情况:消化系统疾病:四逆散常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痰逆、食逆和水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呼吸系统疾病:四逆散也常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
这些疾病通常会导致气逆和痰逆等症状,而四逆散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
基础方剂急性胃痛四逆散
02
枳壳
04
白芍
正品白芍的干燥根,表面淡棕红色或类白色 ,具纵皱纹及细根痕,有时略带棕褐色,质 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红色 ,形成层环明显。气微,味微苦而酸。
正品枳壳的干燥未成熟果实,呈半球形,直 径3~5cm。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粗糙, 散有众多小油点,中间有黄棕色隔膜,将瓤 果分成1~2个小室,内部有种子。质坚硬 ,不易破碎。
• 白芍: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作用。白芍总苷对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 产生和释放。此外,白芍还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 枳壳:具有抗炎、抗菌、抗溃疡等作用。枳壳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调节免疫功能而发挥抗炎作用。此外,枳 壳还可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虽然四逆散对孕妇的影响尚不明确,但建 议孕妇在使用前咨询医生意见。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应禁用,以免引起过敏 反应。
胃痛持续或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若胃痛持续不减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 除其他潜在的严重疾病。
服药期间,患者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 辣、油腻食物刺激胃部。
禁忌症与相互作用
禁忌症
对本品成分过敏者应禁用。
VS
相互作用
服用本药期间,患者应避免同时服用其他 类型的中药,以免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不良 反应。
05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研究进展
药理作用
四逆散具有显著的镇痛、 抗炎、抗溃疡等药理作用 ,能够有效缓解急性胃痛 症状。
临床应用
四逆散在临床广泛应用于 治疗急性胃痛,如胃炎、 胃溃疡等,疗效显著。
甘草
正品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表面红棕色、暗 棕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沟纹及皮孔。质 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粉性足,味甜而特 殊。
四逆散的功能主治
四逆散的功能主治1. 介绍四逆散,是一种具有独特药物配方的中药方剂,由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创。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制川乌、附子、炮姜、细辛、干姜等草药,以及制何首乌、制枸杞子、制葛根等辅助草药。
四逆散主要用于治疗寒凝内停、阳气亏虚的疾病,其功能主治较为广泛。
2. 功能主治四逆散的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温阳散寒:四逆散以制川乌、附子为主要草药,具有温肾散寒的作用。
它可以缓解寒冷引起的阳气不足症状,如四肢冰冷、疼痛酸软、怕冷、畏寒等。
四逆散还可以恢复体温的平衡,促进正常的新陈代谢。
•活络通经:四逆散中的炮姜、细辛和干姜等草药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它们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缓解寒凝引起的经络阻塞症状,如胸胁胀痛、胸闷、头痛、腰痛等。
•补肾壮阳:四逆散中的制何首乌、制枸杞子等草药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
它们可以补充肾脏的阳气,增强肾脏对外界寒冷的抵抗力。
四逆散可以改善阳痿、早泄等男性性功能障碍,增强性欲。
•健脾和胃:四逆散中的制葛根等草药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
它们可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四逆散还可以缓解脾胃寒凉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改善贫血:四逆散中的制川乌等草药具有补血作用。
它们可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提高血红蛋白含量,改善贫血症状。
四逆散还可以促使气血畅通,增强机体抵抗力。
3. 适应症四逆散适用于寒凝内停、阳气亏虚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病症:•寒凝内闭:主要症状为胸腹冷痛、肢体寒冷、面色苍白、舌淡薄、脉沉紧等。
•阳气亏虚:主要症状为畏寒怕冷、乏力倦怠、气短唇紫、舌淡胖嫩、脉沉细等。
•脾胃阳虚: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倦怠、舌淡薄胖嫩、脉沉软等。
•肾阳不足:主要症状为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舌淡胖嫩、脉沉细等。
4. 注意事项在使用四逆散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四逆散,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姜、辣椒等,以免影响药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散临床应用
摘要】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仲景用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等证。
方中柴胡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热等作用,还能抑制胃液分泌、抗炎、保肝利胆等作用;枳实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程度和位相性收缩功能,还有抗炎、镇静等作用;芍药有抗炎、抗菌、镇痛、解痉等作用;甘草有解痉、抗溃疡等作用。
诸药合用,能疏肝理脾。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其应用范围仍在逐渐扩大。
【关键词】四逆散;中医药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四逆散,原出《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的一首名方。
原方由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等分所组成。
主治少阴病之四逆证。
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枳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
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解郁开结,疏达阳气;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郁;枳实配芍药,一气一血,调其血气;芍药与甘草相伍,和血利阴,缓急舒挛,调和肝脾。
四药辛、苦、酸、甘、寒,共呈疏肝理脾,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效。
四逆散选药精当,配伍独特,疗效突出,是古今常用之效方。
后世疏肝诸方,如《景岳全书》之柴胡疏肝散、局方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系列亦均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综合加味而成。
本方被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
笔者现将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中医称之为“乳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或乳房肿痛,月经期加重。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肝郁气滞为其主要病因,与肝、胃、冲、任四经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气机阻滞;肝病及脾,脾运失健,聚湿成痰,痰阻气机,停于胸胁;肝郁、气滞、痰凝,结于乳络而成“癖”。
巫嘉琴[1]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方
治疗乳腺增生症88例,取得满意效果。
肿块稍硬加丹参、牡丹皮;肿块有热感者加金银花、连翘;兼气血虚加党参、黄芪等;经前痛加益母草;胀痛明显加青皮、香附等。
15天为1个疗程,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7.72%。
其中肿块乳痛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53例;肿块最大直径缩小50%以上,乳痛消失24例;肿块缩小不足50%,乳痛减轻或肿块缩小50%以上,乳痛不减轻 9例;肿块不缩小或肿大变硬者或单纯乳痛缓解2例。
张彩蓬[2]报道用四逆散加减治疗乳腺增生35例,取得满意疗效。
林振文[3]用四逆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实各9 g,甘草3 g。
痰湿阻滞加法半夏、浙贝母、夏枯草;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黄芪;疼痛加秦艽;气滞加青皮、陈皮;纳差加谷芽、麦芽;热郁肝经加牡丹皮、栀子;血瘀加赤芍、皂角刺;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乳癌术后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
每日1剂水煎服,6天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
结果显效(症状及肿块消失)268例,有效49例,无效33例。
2 小儿腹痛
詹雪梅等[4]治小儿腹痛58例,男25例,女33例,年龄3~12岁,以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5~10岁多见。
腹部B超检查无阳性发现,血常规和肝功能正常。
大便常规及集卵未检到虫卵。
31例曾给予驱蛔,亦无蛔虫排出。
临床表现不规则腹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经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予以四逆散加味:柴胡5~10 g,白芍10~20 g,川朴6~10 g,炒枳壳5~10 g,制香附6~10 g,炒延胡索6~10 g,党参10~15 g,甘草5 g,蒲公英20~30 g。
如口苦呕恶酌加川连、吴茱萸、佛手片、郁金;便秘腹胀大便干结者,酌加莱菔子、制大黄;伤食生冷,胃寒作病可加高良姜、桂枝;胃肠积热加黄芩、姜半夏。
7天为1个疗程。
服药期间忌冷饮,避免劳累、情志刺激。
3 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临床可见胸闷、胸痛、心悸、善太息、失眠、体倦乏力等症状,且诸症随情志变化而波动,多属于中医“郁证”、
“胸痹”等范畴。
五志过激伤及肝木,肝气郁滞,可致心气匮乏,帅血无力而发为本病。
可见,肝气郁滞为其基本病机。
杨洪军等[5]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40例,取得满意疗效。
方药柴胡20~24 g,白芍24~30 g,枳实20~30 g,郁金12~20 g。
若肝气郁结较甚,加香附、佛手等;若属气滞血瘀,加三棱、莪术等或桃红四物汤;若属气滞痰阻,合二陈汤;若肝郁化火者,加黄连、栀子等;若属肝郁肾亏者,合二仙汤。
7天为1个疗程,服药3个疗程后,32例治愈,占80%;6例有效占,15%;2例无效,占5%,总有效率为95%。
杨宁等[6]报道用四逆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取得较好疗效。
4 不孕
赵红[7]用柴胡、枳实、赤芍、甘草各10 g,丹参30 g,穿山甲15 g。
肝郁枳实增量;血瘀加水蛭;痰湿互结加黄芪、桂枝;附件增厚,压痛明显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附件炎性包块加莪术;输卵管积水加大戟、泽兰;输卵管结核加夏枯草、蜈蚣;输卵管不通伴黄体功能不全加鹿角霜;气血不足加党参、当归;肾虚加紫河车、鹿角胶(烊化)。
每日1剂水煎服,经期停用。
3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显效(输卵管已通畅或妊娠)136例,有效42例,无效68例,总有效率为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