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认识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理论维度及其当代命运
展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狭窄 ,资产阶级
由生产 力 的解放 者 变成 了生产力 发展 的 阻碍 者 。工 业革命 在 创造 了一个 大工 业资本 家 阶级 的同 时 ,也
二 、对 “ 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理解
“ 两个 决不 会 ”是对 “ 两个 必 然 ” 的补 充 和发
展 ,是 “ 两个必然”论断的运用和体现。马克思的 造 就 了一个 与 大 工业 相 联 系 的人 数 众 多 的无 产 阶 科 学社会 主义 理论是 建立 在唯 物史观基 础 上 的。 马 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 克思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是现存 的社会 者 ,可是 ,由于资产阶级 占有并支配生产资料 ,却 制度成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的羁绊 ,社会主义革命不
究的基础上得 出的科学结论。从 “ 两个必然”到 “ 两个决不会 ” ,表 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因此我们 必须 联 系当前社会 的词 :两个 必然 ;两个决不会 ;理 论维度 ;现 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 0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0 0 9 2( 2 0 1 3 )0 2 —0 0 5 7 一o 4
在资本主义社会 ,整个社会 日 益分裂为两大直 物史观 的具体体现。 “ 两个必然”从多维度阐释了 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历史发展的趋 向,而 “ 两个决不会”则指明 了社会 在历 史上曾起过革命 的作用 ,但 随着生产力 的发
“ 两个必然”和 “ 两个决不会”都是马克思主义唯
马 克思 和恩格斯在 产党宣 言》 中指 出 : 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 “ 资产 阶级 的灭 亡 和无 产 阶级 的胜 利 是 同样 不 可避 和发 展 的过程 中 ,当生产 力发展 到一定 阶段 ,原有 免的。 , ’ I 这 就是描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 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 的桎梏时 ,生产关系变 必然胜利 的 “ 两个必然 ” 。 “ 两个决不会 ”是马克 革就是一种历史必然 。依据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考察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内在统一及其启示-2019年文档(可打印修改)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内在统一及其启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它指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也就是后来人们所概括的“两个必然”的理论。
后来马克思又在他的《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理论,所谓两个绝不会说的就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理论的指导之下,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在先进无产阶级领导者的带领下蓬勃开展,并且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但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有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理论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争议。
社会主义怎么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论断错误了吗?马克思错了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疑惑都深深的困扰着广大的人民群众。
但历史事实证明,这两个理论并没有错,它们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并科学的理论。
经过无产阶级先驱们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最终实现了无产阶级的胜利。
一、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内在统一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辩证统一的,“两个必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描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内在统一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关于“两个决不会”,它所指示的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无论是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还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所有的这些历史演变、发展都无一例外的蕴藏和体现着这个规律;而关于“两个必然”的论述,它则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
同时“两个决不会”论断中还隐藏着另一层的论断,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两个决不会”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依据:1资本主义作为历史中的一个阶段,必有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必然被更高的社会形态取代;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途径就是按照社会生产的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3个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加速资本主义的灭亡;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解开经济剥削的秘密,证明了阶级对立的根源,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合理性论证。
4生产力的增长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代替的条件,物质财富的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基本矛盾的条件,和实现社会更替的决定力量;5认识到社会更替的历史过程,欧洲资本主义从萌芽到成为体系,需要300年,资本主义内部形态在不断变化,生产力发展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充。
事实上落后国家率先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似乎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达国家首先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否定。
(一)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堵死了落后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唯有另辟蹊径才能冲破资本主义先行国家的阻挠,尽快实现现代化。
2资本主义各种体系矛盾激化,为化解本国国内矛盾,倾销,资本输出,军事侵略转嫁给落后国家,延缓本国革命期限,加速了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兴起。
3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也没有改变两个改变的趋势。
(二)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扩大与延伸两极分化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转向世界范围,经济发展两极化是世界局势动荡的重要有原因,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深刻理解“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重要意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其思想实质在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而“两个决不会”则是说明“两个必然”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一)“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论断,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然性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在理论上就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但对于这种“代替”在实践上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
这种片面的思想观念导致了我们工作上的诸多失误,如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盲目乐观,甚至出现跨越现实,人为制造共产主义、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错误做法,使社会主义事业错失了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都经历了错综复杂、曲折漫长的过程。
通常认为,在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西周灭商,经历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止,共历经近900年,其间充满漫长、艰辛、曲折的新旧势力、制度的残酷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替代封建制度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诸多城市已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从16世纪开始,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经过17—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8世纪后半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也贯穿着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间曲折、反复的斗争。
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都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其中尚且要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那么,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代替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必定不会一帆风顺,必将要经历更加艰巨、复杂的斗争历程。
从发展的角度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进一步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是“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理论。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在这一过程中,苏联的建立和解体对世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联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走向了实践的成功,但苏联的解体又使得这一理论备受争议。
社会主义怎么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论断错误了吗?首先,应该充分肯定的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论断是正确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个论断对于指导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但是,这毕竟是一项理论,是在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之后高度总结概括出来的一条真理。
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此,而要符合本国本地区的现实情况,以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一论断。
历史经验表明: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必须植根于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在理想信念问题上过去存在着一个误区,似乎强调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就必须坚信“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到来,资本主义很快就会灭亡”,因而有的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容光焕发,但已是晚期的绝症患者,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解为会在不长的时间内灭亡,将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与其实现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对立起来。
因此当看到当今资本主义还有较强的生命力的时候,这些人对“两个必然”就产生了动摇。
资本主义是必然要灭亡的,当代资本主义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绝不是到了垂死挣扎的阶段。
封疆社会历经2000多年才消亡,而资本主义即使从法国大革命算起,也不到300年时间,所以,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所以,两个绝不正是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高度总结。
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联系区别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坚信“两个必然”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它与“两个绝不会”是辨证的统一体。
“两个必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描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要经历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这是由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任何消极的、旧的事物,都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其生命力没有完全用尽之前,都将做垂死挣扎。
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才会被撑破,才会被一种更高级的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新的社会形态也才会出现。
资本主义作为旧事物,为了维护其生存,也必然要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大的框架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经常性的局部调整,从而使之仍能部分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当代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的调整和一定时期的繁荣,正说明了这一点。
而任何新生事物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弱小的,只有当它真正成熟起来之后,才能战胜旧事物,而成为世界的主宰。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力量还十分弱小,自身也存在着亟待完善的诸多缺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正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弱小和不成熟。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产生的是自己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即“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后的结论。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重要思想。
他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我的理解是:一、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发展完善有一个过程,且受到他们所处历史社会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是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高涨时期提出的。
是时,《共产党宣言》发表,其中充满了革命的激情煽动。
而“两个决不会”的论断的提出是在1859年1月,当时是欧洲工人运动低落的时期,“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对前一个论断的补充。
马恩曾7次为《宣言》作序,对其中不成熟的观点加以改进。
《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在德文版序言中深刻地指出,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因此,《宣言》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反映出马克思学说在不同时期确有不同的表述。
这两个论断使我想起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必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必是现实的”。
前者是说规律的不可抗拒,后者则说理想的必然实现。
“两个决不会”说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可抗拒,“两个必然”则说的是理想社会的必然实现。
两者似乎是矛盾的,但又是在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中。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5/4(打钩)班期末考试论文怎样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就是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系统,在旧社会形态的胞胎里成熟以前也是绝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联系和区别“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分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数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
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1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关系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即“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两个必然”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概括,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两个必然”理论强调的社会形态的必然发展历程,是“两个决不会”理论的基础;而“两个决不会”理论,则强调了人的认识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它是对“两个必然”的重要补充,是对“两个必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领域的进一步阐述。
因此两者并非是相互对立、前后矛盾的学说,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学说。
一、两个必然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结合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更高形态或者更好状态的发展虽然在发展状态中或许有曲折,但总体趋势是朝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断适应而进步的。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探讨,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论,即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加上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五种所有制形式,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最终的社会形态。
在欧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随着家庭手工作坊转变为大工厂,及工业的的发展而同时产生的,而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但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却极力压榨剥削无产阶级,导致无产阶级生活状况极端底下,也因此,资产阶级也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浅谈对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认识 涂世彦
浅谈对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认识“两个必然”指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
它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并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30—40年代,由于机器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依据。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则是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两个必然”在理论上的深化。
它既是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科学结论,又是当时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如果说“两个必然”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两个决不会”则为这种趋势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它们的密切关系第一表现在,“两个必然”是社会运动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两个绝不会”的逻辑结论。
它们之间并不矛盾。
社会运动的规律表明更先进的社会制度会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对于马克思自己的“两个必然”的说明他基本观点是“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考
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考摘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思想理论。
深刻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内涵,坚持两者的辩证统一,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念。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的提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什么样的社会。
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就会发生变革。
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人类社会注定要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结论。
但是欧洲1848年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资本主义的危机没有来临,无产阶级革命也没有发生,这一社会现实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有了更深邃的思考。
他们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即使人们认识到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发展的阶段。
基于此认识,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撰写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这就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及其现实启示
“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及其现实启示作者:魏菊枝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30期摘要:“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同时又对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有指导作用。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关系;现实启示一、引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是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的理论。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苏联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走向了实践的成功,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又使得这一理论备受争议。
社会主义怎么了?马克思错了吗?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6]“两个绝不会”是马克思自己在否定自己吗?其实不然,“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两个必然”,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两个绝不会”,可以理解为“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即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方面的一种条件。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换言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长期共存的可能性。
二、“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两个决不会”,概括的是人类历史上一切社会形态更替的条件都无一例外的体现着这个总规律;“两个必然”,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终结局[3]。
换言之,“两个决不会”可以理解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是肯定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是肯定会出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两个决不会”是矛盾的“共性”,“两个必然”是矛盾的个性,“两个绝不会”这一“共性”寓于“两个必然”这一“个性”之中,“两个必然”这一“个性”又体现“两个决不会”这一“共性”,二者有机统一。
对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认识
对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认识“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两个必然”的揭示是多层面、多视角的。
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一)从唯物史观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有它产生的充分依据,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而一切生产关系都必然要经历历史的变更。
引起这种变更的根本动因不是什么永恒理性和绝对观念,而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一、两个必然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辩证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矛盾,? 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得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这种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第一,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第二,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法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二、两个绝不会在提出“两个必然”的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提出了“两个绝不会”的思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凭人们主观的意志、愿望实现的。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就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而且这种取代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三、“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就是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社会形态或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系统,在旧社会形态的胞胎里成熟以前也是绝不会出现的。
首先,要知道早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日益扩大的社会生产力与不断萎缩的社会消费之间的矛盾”。
资本的利益机制就在于以最小的劳动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在这个过程当中,劳动者的工资被不断压缩,消费市场相对缩小。
但是,在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始认识到,没有劳动者利益与资本利益的同歩增长,社会生产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于是就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是选择经济危机呢?还是通过劳动者与资本利益共享的方式实现更好的市场经济?历史证明西方国家选择了后者。
劳动者的工资增长和社会福利保障都通过法律法令固定下来,劳工维权组织具有了法律地位,并以此保证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如此一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大发展。
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社会生产了产品,也必须要生产出消费这个产品的市场,劳动者的工资不相应提高,部分产品价值当然不能被实现,简单生产都不能维持,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
相反,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提高工人工资,就等于产品市场的扩大,产品的价值实现也就变得顺利无阻,这个时候生产仅受制于资源和消费极限的限制,如此一来,国家不富都难。
因此可以说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国民生产与国民收入的同步增长。
20世纪初,列宁预言:“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或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近百年过去了,如今的资本主义却“腐而不朽,垂而不死”,显现出强大生命力。
这主要体现在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科技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社会各阶层差异逐步缩小;资本占有形式日趋丰富,“人民资本主义”兴起;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力度明显增强;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成为崭新的资本主义形式;社会福利制度日臻完善,等等。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不同时期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两个出名论断。
“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结论。
“两个绝不会”是指,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他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1)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看,两个必然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前进性趋势。
两个绝不会指明了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曲折过程,二者体现了社会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2)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看,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相互包容相互补充。
一方面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绝不会的最终前途,从一定意义上讲两个绝不会与两个必然间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
两个绝不会和两个必然可以相互转化,促进社会向两个必然发展。
另一方面两个绝不会体现了两个必然的应有之义。
两个必然必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其中蕴含两个绝不会的灵魂,是对两个绝不会规律的展示,(3)从对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论断的认识过程上看,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自我批评和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一是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历史条件的评述上。
二是体现在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上。
【找论文网- 理学论文】【摘要】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重要思想。
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认识“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一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伟大贡献,就在于他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此前,社会主义作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直处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什么幻想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于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纠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提出的一些不正确想法,指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和艰巨的历史过程,从而为“两个必然”奠定了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两个必然”的揭示是多层面、多视角的。
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社会主义思想,他对“两个必然”的揭示,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一)从唯物史观角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了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暂时性,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有它产生的充分依据,同时又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因而一切生产关系都必然要经历历史的变更。
引起这种变更的根本动因不是什么永恒理性和绝对观念,而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进而形成什么样的社会。
同时,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它的时候,生产关系就一定会发生变革。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注定要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从阶级斗争角度。
运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考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史,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马克思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社会,都是建立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对抗基础上的社会,因而这类社会制度的更迭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它摧毁了封建生产关系,创造了比以往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狭窄,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者。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了它自己。
不仅如此,资产阶级还造就了运用这个武器的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创造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的主要承担者。
可是,资产阶级支配下的大工业的发展,却使无产阶级变得一无所有。
无产阶级的这种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决定了它要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从剩余价值规律角度。
运用剩余价值学说,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揭开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胜利。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的目的、动机和实质是追求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总是将无偿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当作资本投入使用,以进行资本积累,实现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所以,剩余价值生产规律推动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发展。
而资本积累和资本扩大再生产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一极是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另一极是工人的贫困积累。
这两个极端的积累,加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
当这种矛盾和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四)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角度。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过程必然否定资本主义自身,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因为,资本积累的增长特别是资本集中的加剧,势必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日益发展。
生产日益社会化包括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生产产品的社会化。
它们都要求生产资料的占有也须社会化,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却归资本家私人占有。
于是,形成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的大规模、周期性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可见,社会化生产力具有排斥私有、要求公有的革命性质。
它要求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其本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马克思就是这样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的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两个必然”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核心理论至今没有过时。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如果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不能成立,整个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意义;动摇了“两个必然”理论,也就动摇了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大厦。
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这一核心,才能透彻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精神实质,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信心。
然而,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面临着严峻挑战。
这一方面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在原有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在不断增强,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有所变化,危机的冲击力有所减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劳资关系日趋缓和;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使国家权力的配置和行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形式更加完善;科学、教育、文化的进步日新月异,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在其自身矛盾的作用下,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朝着自我扬弃、自我否定的方向发展。
例如,随着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股份公司越来越普遍,股权开始向社会广泛扩散。
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持股人数目前已占总人口的近50%,持股家庭超过半数以上。
股份经济的发展成为资本日益社会化的突出表现。
由此可见,不管资产阶级愿意不愿意,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生长起来,现代资本主义正在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这恰恰证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第二,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发展的股份公司及其“社会资本”,仍然被资本家阶级所支配和控制。
股权分散化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地位,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
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80年代,美国家庭中仅占人口0.5%的“超级富户”就占有公司股票的46.5%,而占人口90%的一般家庭却只拥有公司股票的10.7%。
更重要的是,20世纪初,垄断资本家在一个股份公司中需要占有40%以上的股票才能控股,如今只需要占有3%~5%的股票就可以有效地实现控股。
股权越分散,中小股东越多,大股东借以控制一个股份公司所必需的股票份额就越少,从而对垄断资本家就越有利。
大量小股东所提供的资本,不过是扩大了资本家对资本和劳动的支配权,增大了他们剥削雇佣劳动的范围和能力。
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股权分散化导致的资本社会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推行,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
战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政策,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增加,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然而,这种提高同资本家阶级的财富增长相比却是望尘莫及的。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没有改变,因而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马克思早就说过:“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
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因此,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我们辩证地分析它,既要坚定地相信“两个必然”,同时又要牢记“两个决不会”,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实质在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够最终成为现实。
因此,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马克思“两个必然”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对“两个必然”的补充、深化和发展,是“两个必然”论断的运用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