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名词解释简答

第一次国共合作名词解释简答摘要: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启示正文: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与国民党(简称国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联盟。
这次合作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民众对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怒情绪日益高涨,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然而,当时的国民党却未能提出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以解决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积极投身于工人、农民运动的领导,推动国家革命的发展。
然而,中共在当时力量尚弱,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盟友。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在这次合作中,国民党与共产党共同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推动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共同开展军事斗争,推翻北洋政府;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政治;实行土地改革,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改善工人待遇,保护劳动者权益等。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革命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北洋政府被推翻,民主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众觉醒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同时,中共在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今后领导全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启示回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国共两党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和民族利益,应当携手共进,共同为国家繁荣富强努力;其次,坚持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策,立足于民众,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最后,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是必要的,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解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投身的反对军阀斗争
时间 革命名称 结果
1913年
1915-1916年 1917年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失败后孙中山流亡国外
胜利,袁世凯气急病死
胜利,段祺瑞再度掌握 反对张勋复辟 中央政权 失败 失败
第一次护法运 1917-1918年 动
1921-1922年 第二次护法运 动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国共合作政策的制定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 党正式诞生。中共表示不和其他党派建立 合作关系。 1922年7月,二大召开,提出建立民主联合 战线方针,但国共合作的形式没有解决。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 会议。初步决定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 民党。 1923年6月,三大召开。正式决定共产党员 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广州农讲所第六届学员在上军事课
1926年江西的农民梭镖队
1924年广东花县农民自卫军
4、北伐战争
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 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 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
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广东革命根据地
的创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这是两党结成了统一战
(2)两次东征:1925年2月、10月
陈炯明
3、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1)五卅运动
(2)省港大罢工
(3)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4年至1926年,国民党农民部在广州举办了六届农民运动 讲习所。第一届和第五届的主持人是彭湃,第六届是毛泽东。
广州农讲所旧址
农讲所学员进行野外军事训练
3、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 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确立。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次国共合作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摘要: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但这次合作的时间并不长,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进而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其合作的破裂的原因是由于内外因素导致的。
关键词:国共;合作;破裂;原因引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历时三年半的时间。
但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所以声势浩大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接连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彻底破裂。
一、领导阶级错误指导(一)中共内部错误的指导在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右派有四次大的让步:一是不支持周恩来、陈延年等人在国民党“二大”打击右派、孤立中间派、扩大左派的计划,结果使右派势力增大,给中间派壮了胆,左派孤立了。
这次会议还把假左派、新右派头子蒋介石选为中央执委,抬高了他在党内的地位。
二是“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拒绝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的对蒋介石进行回击的正确主张,害怕反击会破裂统一战线,甚至认为事件的发生,是“共产党分子在国民党一切工作中都太负责任”造成的,公开吹捧蒋介石“是民族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
三是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后,陈独秀屈服于新右派的压力,继续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完全接受这个违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提案,并以共产党中央的名义,写信给国民党中央说:整理党务案“是国民党内部问题,无论如何决定,他党无权赞否”。
四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召开的“五大”会上,当毛泽东提出应迅速开展土地革命大力武装农民、建立村民主政权,以挽救革命的提案后,主持会议的陈独秀,以其固有的家长制作风,对这个正确建议不仅不采纳,而且排斥毛泽东于大会之外,剥夺了毛泽东的表决权。
在这之后的6月30日,在陈独秀主持召开的中央扩大会上,强行通过了《国共合作十一条》,仍然认为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深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深析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民主阶级联合统一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4年1月,国名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阐释了“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但是随着北伐的进军,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孙中山的逝世,以蒋介石,季戴陶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公开打出反共旗帜。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国共合作的破裂有以下原因:一、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和对革命目标的根本分歧第一次国共双方走向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辛亥革命失败,军阀混战,弱小的国共两党只有联合才能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但是由于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所以从根本上是对立的。
所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国民党采取的不是“联合”,而是所谓的“容纳”,孙中山在1924年7月公布的《中国国民党关于党务宣言》就声明:“本党肌肤有中国革命之使命,既有集中全国革命分子之必要。
故对于规范党员,不问其平日属何派,唯以其言论言论能否依本党之主义、政纲及党章为断。
如有违背者,本党必予以严重制裁,以整肃纪律”,总之孙中山不允许共产党“自树一帜,与国民党争衡”;“若共产党有纷乱我党之阴谋,则只有断然绝其提携,而一扫之于民国以外而已”,孙中山对共产党的不信任和防范心理明确显示了国共合作的不可持续。
二、新生的共产党在政治上的幼稚性和对革命的高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新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集团,其幼稚性很多,主要体现在1、对于自身的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不成熟,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与苏联布尔什维克的斗争经验;2、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当时错综复杂的局势分析不够,低估了政治形势的复杂,所以没有把握时局,并且对于革命的难度预计严重不足。
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看法

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看法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之后,中国的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工人阶级孤军作战,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
(虽然中国无产阶级是一个最有觉悟最有组织的阶级,但凭借一己之力,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因此,想取得胜利不得不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
所以在二七惨案之后,中国共产党决定更加积极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
这时,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并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予有力支持,而国民党在以前的革命也饱经挫折,感觉到革命的困难重重。
因而他也愿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采取联共的政策。
为推动国民党改组,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实现。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国民党一大后,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工人运动的复苏,农民运动的初步发展,以及国共合作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创办,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此次合作,对中国共产党也有极大的发展。
但是,这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主要是: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两次国共合作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浅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浅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导言:1926年至1928年间,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争夺中国的统治权而向北洋军阀发动的内战,史称北伐。
北伐军在进军至华中时期国民政府内部因对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不同而导致短暂分裂后又联合清共,从而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作为国共关系的分水岭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权力结构国民党基层组织北伐清党在中华民国政府进行北伐(1926年至1928年)时,原先采取“联俄容共”的方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但在北伐期间,国民政府内部就容纳共产党与否的问题,于1927年分成南京(蒋中正等领导)及武汉(汪精卫等领导)两政府。
4月12日凌晨,受蒋介石指挥的中华共进会和上海工界联合会的帮派分子从上海租界冲出,向上海总工会纠察队的驻地闸北、南市、浦东、吴淞等处,发起攻击。
之后,蒋下令淞沪戒严司令部所属国民革命军第26军借口“工人内讧”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造成三百余人伤亡。
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各级政府、公家机构及军队中处决或禁锢。
武汉方面最初仍主张容共,其后与共产党发生磨擦,再加上冯玉祥等军事实力派人士的表态要求分共,汪精卫乃于7月15日当日,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
“四一二”,“七一五”事件的爆发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它对中国革命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国民党内部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蒋介石因为此事被国民党内右派的多数支持,成了最高领袖,国民党左派遭到排斥或者镇压。
国民党右派认为共产党破坏北伐统一,清党延缓了扫除军阀、统一全国的时间。
蒋虽然不久由于北伐军在徐州失利而下野,但很快重掌大权,此后数十年成为中国国民党的实权人物,而汪精卫在整个事件中态度摇摆,最后勉强支持清共导致其本人在国民党内部地位和权威严重下降,并一直活在蒋介石的阴影下。
二.国民党组织受到严重冲击清党前,国民党普通党员人数(不含军政和海外党员)约121万(一说65万),其中有国民党员身份的共产党员不超过5万。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作用与特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作用与特点答:首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1、新三民主义基本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纲领基本一致,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2、改组后的国民党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3、国共合作后,建立了新型的革命武装,推进了北伐战争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4、使工农运动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较快的发展。
对两党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国民党的影响:1、国民党在改组后,孙中山在共产党的帮助下,确定了正确的斗争目标:在国际上反对帝国主义,在国内反对军阀。
2、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对工农运动采取积极支持和赞成的态度。
3、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在国共合作后,增强了同帝国主义和军阀斗争的信心和力量。
对共产党的影响:1、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由不合法秘密活动到合法、公开的活动。
2、国共合作后,党的组织得以迅速发展。
3、由于公开活动,共产党有条件的更广泛的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提高了斗争艺术,丰富了斗争经验,加深对革命斗争的认识。
首次国共合作的主要特点:1、两党的政治纲领基本一致。
2、国共合作是随着两党领导人、党员的认识不断进步而实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3、国共合作是在两党自觉自愿基础中,经过共同努力实现的,因此是比较密切的合作。
4、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是各自同内部的错误言行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结果。
5、国共合作是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而且是双方没有掌握政权下实行的合作。
6、在国共合作中,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领导是通过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部掌握的部分权力,发挥共产党的政治影响,经过组织推动、批评、帮助来实现的。
1。
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作用

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作用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发展的作用背景介绍•国共两党的成立和原本的分歧•形势变化下的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国共合作的意义与作用统一了革命力量•国共合作将国内的革命力量统一起来,形成了以两党为核心的统一战线•可以充分发挥两党的优势,加强抗日斗争和中国革命的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与党员数量•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得到更多机会和话语权•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大了党员数量,增强了影响力推动了革命目标和纲领的制定与实现•两党合作共同制定了抗日救亡、土地革命等重要纲领•并积极推动这些纲领的实施,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了合作模式和机制,为后续的合作提供了经验和参考•这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更多合作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总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统一了革命力量,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与党员数量•同时,它也推动了革命目标和纲领的制定和实现•此外,它为日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注意:以上为一篇格式化的Markdown文档,其中涵盖了相关内容的主要标题与副标题。
实际写作时,可以在每个标题与副标题之下展开更丰富的论述,以完整表达主题内容。
背景介绍中国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中国国民党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一个新兴的共产主义政党。
两党在目标、理论和战略上存在分歧,互不信任。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国民党内部的变革,两党开始认识到相互合作的必要性。
国共合作的意义与作用统一了革命力量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将革命力量统一起来,形成了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统一战线。
在这个时期,国共两党共同抵制外来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
他们共同组织了广泛的工农武装力量,加强了抗日斗争与中国革命力量的整体素质。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与党员数量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的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得到提升,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和资源分配。
第一次国共合作如何影响抗日战争的结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如何影响抗日战争的结果国共合作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项重要事件,也是中共与国民党两党合作的首次尝试。
这次合作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军事、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于抗日战争结果的影响。
一、军事方面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取得了军事上的初步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结果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次合作使得国共两党能够共同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协同作战的局面。
共产党在红军的领导下,发动了多次游击战争,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力量。
国民党则提供了一定的军事支援和物资支持,使得抗日力量得到了增强。
国共两党的合作使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形成整体的抵抗力量,对于日本的侵略起到了重要的遏制作用。
二、政治方面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起到了积极影响。
这次合作使得共产党与国民党能够建立起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统一的抗日战略。
共产党在这次合作中主动放弃了一部分地盘,转而与国民党合作,展现了其为了国家利益大于一己私利的政治智慧。
国民党也在这次合作中放下了对共产党的猜忌,共同形成了抗日的大盘。
三、社会方面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于抗日战争结果的社会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共产党通过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提高了人民对于抗日战争的认识度和参与度。
共产党在社会中开展的土地革命运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动力,增强了人民的抗日意识。
国民党则通过政府的组织和资源优势,加强了对于社会资源的调动和动员,使得抗日战争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对于抗日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军事上的配合使得中国能够形成抗日的整体力量,政治上的合作加强了统一抗战的意识和行动,社会上的动员提高了人民的抗日参与度和支持。
这些影响使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能够形成一致的战略态势,为最终战胜侵略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共两党通过这次合作,展示了一种团结合作的力量,为后续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名词解释

第一次国共合作名词解释
国共合作,即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指1923
年至1927年间,两党为了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和推翻北洋政府而进行
的一系列合作。
国共合作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结束封建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主要体现
在两党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
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共同倡导"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共同参与组建国民政府,推进国家的统一和
现代化。
在军事上,两党合作成立了国共合作的军队,如国民革命军,
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和反对内战,共同参与北伐战争,推翻北洋政府。
在文化上,两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合作,共同推动新文化
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然而,国共合作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两党内部的矛
盾和外部势力的干涉等,最终在1927年发生了国共分裂,国共合作
走向了破裂。
但是,国共合作时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内容1924年6月,国共两党在苏联共产国际的推动下,达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这次合作的内容是为了共同抵抗北洋军阀统治,推翻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这次合作的历史意义深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政治形势。
北洋政府的统治下,社会秩序混乱,经济衰退,民不聊生。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帝国主义和军阀,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因此,国共两党决定展开合作,共同进行革命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标是清除国内的反动势力,推翻北洋政府的统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国共两党制定了一系列的合作计划和政策。
他们共同组织了工人、农民、学生等群众,发动了一系列的示威游行和罢工,以表达人民的诉求。
他们还共同策划了武装起义和军事行动,力图夺取政权,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两党之间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
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政策,有时候会产生摩擦和矛盾。
但是,在共同的革命目标面前,两党能够互相谅解,相互支持,共同奋斗。
他们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了许多分歧,保持了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是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国共两党共同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革命力量,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
他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社会改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们还共同组织了抗日战争,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这些胜利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在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国民党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更多的人民的认可和拥护。
其次,它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合作的力量使得中国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经验和教训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经验和教训说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咱们就不得不提那段历史。
要说它,真的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联手大战”啊!你想,两个本来在政治立场上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对手,居然能凑到一块儿合作,着实让人挺吃惊的。
这种合作就像两条平行线,硬是碰到了一起,虽然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在某些时候,利益能让你忘掉成见,真的说不定有奇迹发生。
开始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会成啥样。
国民党和我党,算是“冤家路窄”,互相看不顺眼,彼此都心怀警惕。
但这个时代,政治局势那么复杂,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
在外部压力面前,国民党和我党也得看看眼前的敌人,联手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你要说他们是真心合作,那也未必,毕竟有时候做事儿,不是非得感情好,很多时候是“为了大局”。
可别看这合作来得快,起初可没少磕磕碰碰。
双方的理念差距那么大,怎么可能没有摩擦呢?我党觉得自己才是为人民谋福利的,而国民党嘛,一直在追求自己那套“统一”的大计。
两党在理念上完全是两个极端,彼此各持己见,合作就像是“硬着头皮”一样。
但就是这么一来一去,大家才渐渐发现,其实互相能给对方补充点儿啥。
国民党有钱有兵有资源,我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哎,你有我有,合起来不就能做点儿大事吗?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点道理大家都懂。
可惜的是,合作不是一帆风顺的。
虽然当时看似为了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但两党之间的那点儿“旧账”始终没法抹去。
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两党的关系变得极为紧张。
表面上看大家同仇敌忾,背地里其实心里各有算盘,谁都不想吃亏。
有人说,国共第一次合作,实质上是“换个方式互相利用”。
这个看法有点道理,但也不能全怪他们。
毕竟,要是你在生死存亡之际,还能安然无恙,多少也得靠一些手腕和智慧吧。
说到经验,咱们倒是能学到不少。
两党各自的力量都得到了对方的补充。
国民党有军队和相关部门资源,但缺少广泛的群众支持。
而我党则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在武器和正规军队方面的短板却明显。
两者一合作,能够弥补彼此的缺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在中国革命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924年至1927年的时间段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达成的一个历史性妥协。
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内实现了政治、军事和组织上的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加强团结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关键。
国共两党在面对共同敌人时,能够放下分歧,团结合作,共同推进革命进程。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政治斗争中,团结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够实现胜利。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战略策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革命实践中,不能墨守成规,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注重统一战线的建设。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积极发展统一战线,吸收了各个阶级、各个群体的力量,形成了广泛的革命联盟。
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在革命斗争中,必须注重团结各个阶级、各个群体的力量,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够取得胜利。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教训也是宝贵的。
其中最重要的教训是:不能忽视敌人的两面性。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未能准确判断中国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因此在北伐战争后期,国共两党的关系出现了严重的矛盾,最终导致国共分裂。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在革命斗争中,要正确判断敌人的两面性,避免重大错误的发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教育我们要注重党的建设。
国共两党在合作期间,虽然取得了一些重大胜利,但也暴露出党内建设不够健全的问题。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党的建设是革命胜利的关键,只有通过健全的党内建设,才能够保证革命事业的长久发展。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
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至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一时期,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与共产党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旨在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这一时期的国共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国家面临外部列强的侵略和内部军阀的腐败统治。
其次,共产党和国民党有着共同的目标,即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新中国。
此外,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也为这一合作提供了有利的背景。
合作内容
第一次国共合作主要包括共同发动反帝反封建革命、组建革命武装、成立工农兵代表大会、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四大革命组织、成立联合政府等。
在这一合作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密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推进中国革命的发展。
成果和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和影响显著。
在合作期间,共产党和国民党一起发动了北伐战争,并于1927年成功地夺取了南京,建立了国共联合政府。
但是,在蒋介石发动“清党运动”后,国共合作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为以后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结语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前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国共合作的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秉持民族团结、和平共处的思想,共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研究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对激化,中国人民为了寻求民族解放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内外形势、合作的酝酿、合作的正式建立来简单概括这一历史事件,并对其合作形成的原因、合作破裂的原因加以分析。
一、20年代初期的国内外形势及国共合作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一二年内,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于战后的分赃、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和干涉俄国的革命。
从1922年开始,各帝国主义国家将其注意力转向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华盛顿会议之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工业投资和增设国际垄断组织机构等形式,加紧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并且唆使各自支持的中国军阀进行混战,以扩大其在华势力范围。
因此军阀混战不止,仅四川一省,1911年至1933年军阀混战共400次以上。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给中国社会带来无穷的灾难。
以上事实表明,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矛盾激化,各阶层人民必须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9年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积极筹划北伐。
1922年陈炯明勾结英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屡遭失败,却没有动摇革命决心;但对如何革命却处在一筹莫展之中。
在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孙中山开始了他一生伟大的转变。
1920年,孙中山会晤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和苏俄专使马林,他们向孙中山建议要加强与苏俄的联系,并同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
1922年6月,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对孙中山和国民党坚持民主革命的立场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幻想帝国主义的帮助和依靠封建军阀势力也给予恰当的批评。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容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容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国共两党在他的遗愿下进行了第一次合作。
这次合作被称为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的具体实践,也是国共两党在共同对外敌斗争中实现了初步统一战线的一次重要尝试。
国共合作的背景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国民党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国内仍面临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困境。
同时,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使得中国的民族独立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国共两党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决定进行合作,共同抵抗外国的侵略,共同推动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
国共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军事和组织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双方同意实行“国共合作、共同对外”的方针,共同组织国民政府,实现各党派的平等地位。
在军事方面,国共两党共同组建了国民革命军,共同对外抗击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
在组织方面,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合作方针和政策,为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国共合作的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国共合作的成功实现了国共两党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的团结。
其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军事保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最后,国共合作的成功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国共合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国共两党的历史和思想传统的差异,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这给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仍然存在,国共合作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
最后,国共合作的实践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统一战线的组织机构不够完善,合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存在一定的问题等。
总的来说,国共第一次合作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是国共两党在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的团结的一次重要表现。
国共合作的成功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军事保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国共第一次合作分析

、香港海员大罢工
生 第一,工资的微薄 第二 ,包工制的剥削 第三,待遇的不平等 第四,失业恐慌 对现实不满,准备罢工 进行募集罢工经费 罢工开始
原 因
活 状 况 罢
经 过
工 过 程
罢
各界反应 香港政府的恐慌 香港运输工人同情罢工 香港舆论反应 各界援助
结 果
工 海 员
≈ 此次罢工胜利的原因
在客观上
六、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 1. 中共帮助国民党组建省、市地方党部。许多共 产党员担 任国民党省市级党部负责人。 • 2.1924年,建立了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军 事人才。 • 3.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 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广 东等省的农民运动逐渐发展起来。 • 4. 工农运动得到大力开展。中共领导了广州沙面罢工和海陆 丰农民运动,并且帮助国民党在广州创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 习所。 • 5.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首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 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中共四大以后,全国掀起国民会议 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把革命推向高潮。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总括)
中文名: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亦 称:二七大罢工 时 间: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 主要任务:吴佩孚 阶 级:工人阶级 作 用:唤醒了中国人民
≈ 内容及作用
• 1923年2月7日在吴佩孚的命令下湖北督军肖 耀南借口调解工潮,诱骗工会代表到江岸工 会会所“谈判”,工会代表在去工会办事处途 中,遭到反动军队的枪击,赤手空拳的工人 纠察队当场被打死30多人、打伤200多人。 反动军队还闯进工人宿舍,大肆搜捕,造成 了震惊中外的“二· 七”惨案。 •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 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它进一步显示了 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扩大了党在全国人民 中的影响。罢工虽然失败了,但是工人的生 命和鲜血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使他们更 加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中国 人民的敌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认识。
首先,国共合作是“适乎世纪潮流,合乎人群需要的”。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帝制,但由于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加上又未充分发动工农群众且无强大的武力做后盾,辛亥革命终是不彻底的。
后来袁世凯废弃共和实行帝制,继之是直、奉、皖各派军阀“穷兵黩武,连年内战”,全国到处是“军阀横行,政客流毒”致使“中国今日政治不修、经济破产,土崩瓦解之势以兆,贫困剥削之病日深。
”纵然孙中山发动讨袁、护国、护法运动也因其势单力薄又为争取同盟者而以失败告终。
而共产党走的另一条道路:组织和发动工农运动。
1922年1月开始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从香港海员大罢工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延续13个月,大小罢工18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
虽然中国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但“二·七”斗争的失败也给中共以教训:面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单靠工人阶级自己,革命难以胜利,必须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组成革命统一战线。
与此同时,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均遭失败加上陈炯明的叛变更使孙中山惶惶如丧家之犬。
他在绝境中终于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不是胜利之道,唯一的出路在于“唤起民众”,实行国民革命。
因此两党都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接近渴求。
当时中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反动军阀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打倒军阀,完成国民革命是中华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因此,国共合作是必要的,是“适乎世界潮流的”。
两党合作后的功绩又是举世瞩目的,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1924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
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成就。
1924—1927年两党的合作,造成了第一次革命的胜利。
”①具体表现在革命军北伐所向披靡,势如破竹,不到一年时间就打下了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打跨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控制了长江流域,占领半个中国,基本完成了孙中山的夙愿。
两党合作又是一个“双赢”的抉择。
国民党由于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始复苏,经过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国民党的各级组织逐步建立和健全,到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国民党以有正式省党部12处,特别市党部4处,临时省党部9处,除新疆、云南、贵州等少数外,以在全国建立起党的组织。
由此为国民党解决了社会动员力问题,这为国民党的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民党获得新生的同时,共产党的组织也得到了发展。
合作前,共产党是一个处在秘密状态的小党,“一大”时党员有53人,“二大”时195人,“三大”时400余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转引自陈廉《第一次国共合作史》人,在社会上还未形成强大的势力。
两党合作后共产党利用国民党这面旗帜在群众中的广泛影响来发展共产党的组织。
实践证明,到1925年底,党员人数达1万人,到1927年5月党五大时达5.8万人,比合作前的“三大”时增加了100多倍。
由此可以看出,国共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巨大好处的,是“合乎人群需要的”。
国共合作有其必要性、正确性,但同时又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几乎都与共产国际有直接关系。
我看书时一直有一种感觉:国共两党特别是共产党这一方根本就无“婚姻自由”可言,完全听命于共产国际这位“老爹”。
早在1921年7月,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提纲》中明确规定:“整个党受共产国际领导”,“共产国际的指示和决议是各党所必须执行的,当然也是每个党员所必须执行的。
”②由此确定了共产国际对中共的绝对领导。
敏感的人应该能嗅出这种家长专制作风就已抹杀了中共的独立性,遥控指挥很可能脱离中国实际,事实证明也的确出现了这种情况。
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些缺陷:(一)合作前虽然国共两党都有接近的渴求,但因两党之间阶级鸿沟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国民党是共产党革命和专政的对象)以及意识形态上的认同感存在着差距,两党自身是很难走在一起的。
这时共产国际则来了个喧宾夺主,他认为“共产党不同国民党联合起来,连进行宣传工作的前景都将是暗淡的。
”③陈独秀则告诉共产国际“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很难合作,更何况是共产国际提出的“党内合作”。
不过共产国际倒有办法,它先指导孙中山修改了“三民主义”使其能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之后又利用党纪几乎是逼着共产党答应实行“党内合作”。
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催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且有其必要性,陈独秀总结了中国近代革命斗争的经验,指出“中国民主革命至今未能完成,军阀政治得以存在,其重要原因就是民主革命势力未能集中,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民革命运动。
”④李大钊也认为“以国民党为国民革命的中心是在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力量还不大的情况下的唯一办法。
”⑤可见共产国际主张国共合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但是在合作原则上却出现了问题,早在1921年11月“远东民族大会”上共产国际强调了共产党人应支持和援助资产阶级民族运动,但原则是要“独立前进”,要在“民族革命中作领袖,当栋梁”。
⑥如今为了尽快的把共产党这个“女儿”嫁出去,不惜放弃了领导权。
在国民政府的中央监察委员会中无一名共产党人,相反,带头反对国共合作的邓泽如和稳健派人士张继却位列其间,如此的安排可谓颇具匠心。
我并不否认“党内合作”在开始时的必要性,那也是势力的特权。
我只是感到不该忽视了阶级的冲突性,鲍罗廷能看到了国民党内②转引自陈廉:《第一次国共合作史》。
③李新:《国民革命的兴起》。
④同②注。
⑤同②注。
⑥黄修荣:《国民革命史》。
部左派和右派的分离性也应看到阶级的冲突性,但又为何奢望国民党成为革命运动的代表?而李大钊也喊出了“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华”的口号。
从此,共产党开始了自己没有领导权却忙于巩固和扩大国民党领导权的奔波。
(二)合作中国共合作后的突出功绩在于北伐的节节胜利,但就因为此国共分裂迹象愈加明显,换句话说,国民党反共迹象愈加明显。
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山不容二虎”,随着北伐的进行,两党的势力都迅速增长,尤以国民党为最。
共产党帮助它解决社会动员力问题,助它取得全国政权的目的基本达到,共产党的存在只能成为其政权的障碍。
因此,反共是必然的,但共产国际却忽视了这一点。
“中山舰事件”后中共党员主张反击,毛泽东认为“我们不仅不因当容忍3月20日事件,而且因当进行一个自己的3月20日事件。
”⑦但在广州考察的苏俄代表团却把这次事件归为“由于军事工作和总的政治领导方面的严重错误而引起的”⑧,维金斯基也认为此事爆发的原因“是共产党人开始占据了国民党内的领导地位,”⑨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只能就范。
紧接着“整理党务案”又来了,蒋介石取得了党、政、军大权,而鲍罗廷却指示“中共应接受三月政变所造成的局面,承认蒋介石的军事独裁,接受他的《整理党务案》。
”⑩于是中共又一次妥协,由此引发的后果是严重的,正如蒋介石所说:“是本党和共党消长的分水岭。
”11如此明显的分裂行为竟被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所忽视,甚至还认为:中共必须留在国民党内与左派密切合作。
仍对左派寄予莫大的期望,可是却忽略了左派总是国民党的左派,更何况它也没实权。
至于共产党人提出的自建武装力量更是被否定。
在革命的危机关头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军事意愿仍压制与轻视态度。
“四·一二”政变后中共中央曾计划去湖南发动暴动,但鲍罗廷知道后大为生气,生怕统一战线破裂,责骂中共中央“荒唐、幼稚、发狂”12,而共产国际的“五月紧急指示”又是一纸空文。
被嫁出去的“女儿”受尽家庭暴力却又得不到援助,这样的家是长不了的。
至此,国共合作的失败再也无可挽回。
我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共产国际力主中共妥协而不许其反抗、脱离国民党呢?我思考了一下,可能原因有三个:1.共产国际急于推动东方落后国家革命的发展,也急需在东方找到盟友,打破其孤立的局面。
当他们看到国共合作后北伐的辉煌成就肯定欣喜不已甚至得意忘形,斯大林曾说:“蒋介石可能并不通情革命,但他掌握着军队,正好可以作反帝斗争之用。
”13可他怎没想到军队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军权掌握在谁手里。
既然国民党被培养成一个组织严密又有强大的社会动员力的党,苏联当然不想放弃它,甚至是牺牲点⑦唐培吉:《两次国共合作史》。
⑧亚伊切列若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⑨《魏金斯基在中国有关资料》。
⑩彭述之:《托洛茨基论中国》。
11转引自陈任远:《浅论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中共和莫斯科关系的主客错位》。
12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13转引自《国民革命史》。
共产党兄弟的利益也无妨。
“我举两个例:1925年2月14日鲍罗廷在写给莫斯科的一封报告中写道“既然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里常惹麻烦,我们准备召回这些党员,中央机关里没有共产党员我们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141926年5月9日,鲍罗廷和蒋介石达成了“三项君子协定”答应限制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活动。
”2.共产国际认为共产党还没有壮大到能够单独领导中国革命的程度,只能依靠国民党。
这一点恰好是当初加入国民党的必要性,但随着北伐的深入进行,革命形势的转变,我认为共产党完全有能力来领导中国的革命。
周恩来说:“国民党和他的三民主义靠着我们才得以把影响扩大到广大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群众中去。
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在全国大大发展起来。
”15著名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
北伐军将领也以亲身经历充分肯定了中共领导的工农运动对北伐战争的支援。
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军事报告中,最后特别声明一句话:“这两年来革命军小小的成功实在是靠了人民的援助,革命军所到的地方,人民都来切实帮助,不仅表示热烈的欢迎而已。
”16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农村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即为明证。
可见,此时的中共已不再是当年的“毛小子”了。
只可惜共产国际不能因时而化反而削足适履了。
3.政治路线考虑上有误。
共产国际认为中共没必要掌握武装,只需掌握好政党组织,搞好政治工作,通过政见来影响军队及国民党。
我认为这基本上就是重踏孙中山以军阀打军阀的覆辙,他也是欲通过政见来影响军队,可都忽略了阶级意识形态认同感的差异。
共产党若不掌握领导权光姘光凭空洞洞的意识形态则很难影响国民党及军队。
由于共产党的幼稚和共产国际的越俎代庖,错误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加上两党阶级本性的差异,合作的破裂也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汪精卫精妙的“船”的比喻一样。
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共产党遭受了巨大挫折,但是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并没停下前进的步伐,反而走得更快更稳了。
14乌里扬诺夫斯基:《国产国际与东方》。
15《周恩来选集》,转引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史》。
16转引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