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3)《使至塞上》中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__征__蓬__出__汉__塞__,__归__雁__入__胡__天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 诗句是:___仍__怜__故__乡__水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__。 (5)《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__乱__花__渐__欲__迷__人__眼__,__浅__草__才__能__没__马__蹄___。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 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 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 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 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 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 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三)阅读《钱塘湖春行》,然后答题。 13.(襄阳中考)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的感情。尤其是“__行__不__足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 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接近 )
(2)徙.倚.欲何依( 徘徊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24张ppt)
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 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 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细腻地描摹了早春的 景象。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 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能”, 写出早春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左图呈现的薄暮之时,在东面的水边,符合“东皋薄暮望”的意思,而 右图无法表达出来;左图的人物隐没于茫茫的 芦草之中诗人小小的身影 显得异常的渺小,烘托诗人的落寞之情,右图则是荒凉之地的牧人驱犊, 整个背景无法烘托出作者的心情;
新发现
1、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组合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和景物。
欣赏2
,“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
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
力与生机。
欣赏3
“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
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
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
3、如何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表现的画面美?
讲究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 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但 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 圆的是落日,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
讲究色彩。大漠、黄沙、夕阳、长河、孤烟,色彩鲜 明丰富,引人想象。
夕阳——离别思乡 羌笛—凄切
西风—惆怅哀伤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0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舟而下。游经三峡,渡过荆门山,进入了江汉平
原。一直在山区生活的李白,首次见到宽阔的平

原,完全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给李白一种全新的

感觉和体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特点?它们衬托出平原的什么特点?
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无依。
3.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 之子伯夷、叔齐在商朝灭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 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诗文对比
野望 [ 唐 ]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背景: ·贞观初年,因疾罢归 河渚间,躬耕东皋,故 自号“东皋子”。 ·性情简放,“不喜拜 揖”,其诗多写饮酒及 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 康、阮籍和陶潜,嘲讽 周、孔礼教,以抒怀才 不遇之苦闷,曾三仕三 隐。
《黄鹤楼》
《使至塞上》
作者:
作者: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
唐代诗人。
承 树“承树”就皆是秋第色二,联山承山接唯第落一联晖,。紧或承写题景眼,或颔叙几事处,早展开莺来争写暖,树是,首谁联家的新延燕续与啄延春申泥。。

牧“转人”表驱示犊诗返意,转猎折马、带变禽换,归会。联 见由、 之事颈 景及联写人所、乱及花景渐,或欲由迷景人及眼情,、浅及草理才,能总之没要马另蹄辟。
蹊径或变换角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6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6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 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两联,写神话传说,在下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写出来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黄鹤楼 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 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 写黄鹤楼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 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这两句诗的“空”字,可以体会 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 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的诗作是 不是有模仿的 痕迹?
精读细研
首联巧用典故,试着体会首联的用典和效果。
费祎登仙,于此处骑鹤飞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 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 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精读细研
尾联化用典故,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写有何表 达作用?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 在首阳山,采薇而食。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不得已辞官隐 居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 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 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 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 有《崔颢集》《黄鹤楼》。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鹄矶上。《太平 寰宇记》:“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 驾,故号为黄鹤楼。”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 “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 鹤楼是1981年重建的。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 层),高米。主楼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整 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附属建筑有仙枣 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逼真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 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 、江岸广阔、两岸平旷的风景,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 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 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 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奇妙的铺垫。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 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 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画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 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作者简介: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 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浑厚 自然功集》五卷。
跟我读
野望
王绩
gāo
xǐ y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感悟品析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 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细节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
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
山水画。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 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 何而愁?愁什么呢?
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 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 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
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 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 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 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 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 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 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 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 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依(。yī)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huī)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guī)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wēi)
律诗特点:押韵严格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n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t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任务一:想读,再现意境
学生修改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笔下的美景美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此时立 于浩瀚无垠纯然一色的大漠之上,远望烽火台上燃起的一柱浓灰色的 烽烟,冲天而起,直入云霄。九曲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横亘大漠, 渺无尽头,而一轮浑圆落日正静默孤悬于地平线之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任务:诵读,感受诗韵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钱塘塘湖湖春春行行 白白居居易易
孤山孤寺山北寺贾北亭贾西亭,西水,面水初面平初云平脚云低脚。低。 几处几早处莺早争莺暖争树暖,树谁,家谁新家燕新啄燕春啄泥春。泥。 乱花乱渐花欲渐迷欲人迷眼人,眼浅,草浅才草能才没能马没蹄马。蹄。 最爱最湖爱东湖行东不行足不,足绿,杨绿阴杨里阴白里沙白堤沙。堤。
任务:诵读,感受诗韵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牧人人驱驱犊犊返返,, 猎猎马马带带禽禽归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对仗: 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内容相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55张PPT)

征蓬.(péng) 仍怜.(lián) 没.马蹄(mò)
燕.然(yān) 贾.亭西(jiǎ ) 白沙堤.(ddīī)
2.作者链接 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 朝著名诗人、画家,字 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 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 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 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 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 有《王右丞集》。
3.整体感知 读通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交流点拨】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 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 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 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 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四、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收集描写黄鹤楼的诗。 【交流】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情对落晖。
2.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交流】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 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诗歌,圈点课文生字词。
东皋.(gāo) 采薇.(wēi)
徙.倚(xǐ ) 崔颢.(hào )
驱犊.(dú) 萋.萋(qī)
2.作者链接 王绩(约 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 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 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 《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 诗在上头”的赞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第一课时 读律诗之文,感韵味
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清韵脚。
野望
[唐]王 绩
ɡāo bó
xǐ yǐ
东 皋薄暮 望 , 徙 倚 欲 何 依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 人 驱 d犊ú 返 , 猎 马 带 禽 归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பைடு நூலகம்
黄鹤楼
hào
[唐]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 白 云 千z载ǎi空 悠 悠 。
《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五彩斑斓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 色的映衬下,让人眼花缭乱;骑马踏青,嫩绿 的小草刚刚没过马蹄,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 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的事呀!
《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上 向阳的枝头欢快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 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飞上飞下,忙着衔 泥筑巢。
“承”是承 接上一层而 过渡展开, 具有承上启 下作用。
“转”是指结 “合”是收 构上的转折变 合结尾,使 换,陡然一转, 结构严谨完 别开生面,荡 整。 起波涛,曲折 有致。
三读:诗歌联读,读出情感。
《野望》要读出了孤独清冷 《黄鹤楼》要读出了空阔渺茫 《使至塞上》要读出了雄浑壮阔 《渡荆门送别》要读出了雄健广阔 《钱塘湖春行》要读出了喜悦开朗
请你从其他几首诗中任意选择一首,分析 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同学们回扣五首诗歌,奇妙对出下联。(任选其一)
上联:崔颢/眺江上薄雾/问/乡愁何寄 下联:
上联: 崔颢/叹仙人不归/危楼空立 下联:
上联: 李太白/渡荆门/绘月描云/仍怜故乡水 下联: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1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
“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
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
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
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
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
其间的河流,写以“长”字。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
动静结合 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尾联:直抒胸臆,隐逸山林。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直抒胸臆
小结:野望
本诗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同时奠定本诗孤寂的感情基调。中间 两联写景及景中人的活动,动静结合,正面衬托,反面衬托,把诗人的孤寂彷徨 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尾联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诗人的怅 惘孤寂的心情,抒发归隐山林的志向。
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
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
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 征 蓬 出 汉 塞 , 归 雁 入 胡 天 。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寂 落寞。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
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点出随从不多。
过:去往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杂乱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 马蹄。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8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 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 古名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所以无论 明天你将回到哪里,身处何方,又将展开怎样 的人生,不要忘了这段日子里我们共同感受到 的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 那是你们绽放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 远的魅力!
其次,它有画一样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 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 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
最后,它有画一样的色彩。黄沙漫漫的大漠,橘红 色的夕阳静居天际,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 起一缕直上高空的烽烟,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 诗中有画,名句赏析 ·
· 读古诗,说画面 ·
1、《野望》的颔联和颈联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 品诗境,说情感 ·
颔联和颈联写作者在东皋田野纵 目远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 在夕阳的余晖中,静谧而萧瑟。牧人 驱犊归家,猎马满载而回,兴致盎然。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 品诗境,说情感 ·
使至塞上
我轻车简从慰问边关, 诗人驾车经过了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出汉塞, 又似归雁飞入到胡天。 茫茫大漠烽烟独起直, 滔滔黄河落日大又圆。 萧关偶遇侦察的骑兵, 得知统帅在燕然前线。
渡荆门送别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重山随着平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无边原野缓缓流淌。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 云层形成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不远万里继续护送我的行舟。
· 品诗境,说情感 ·
(四)《渡荆门送别》
根据前三首诗中学到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参考 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自学这首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34页)
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后历边塞,诗 风变为雄浑奔放。
著有《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 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 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结:
本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画 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 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解的孤寂之情。
苦闷、矛盾、孤寂、落寞 喜悦
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首联 起 首联点题
承 写所见之景
结构
颔联 颈联

先从远景开始描画秋天山 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
先写动物,再转入植物 的描写。
写人的动态
尾联 合 都是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黄鹤楼
崔颢(hào)
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人。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 员外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强调继承《诗经》 “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 “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
白居易(772-846)
早期所作的讽喻诗,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 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应。自遭受 贬谪后,意志低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 留连光景之作。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深寻思念。
抒情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ppt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_______诗。 首联交代了________和________ 。
古诗赏析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交代了出使原因和目的地 。
古诗赏析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 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黄鹤楼
崔颢
作者介绍
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
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 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 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 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 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 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 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 存其诗四十二首。
古诗赏析
2.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 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
前六句景中有情,后两句情中有景,全诗情景交融,对尽 兴游春的喜悦感情表达得淋漓酣畅。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 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 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 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 白沙堤。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
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 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 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 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 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 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 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 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111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上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111张PPT)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 王维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的。当 时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tǔ) (bō ),唐玄宗命王维出塞宣慰,察访 旱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王维在赴边途中,心情激愤抑郁,这首诗 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使至塞 上”,即奉命出使边塞。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 用得好?
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 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句中的几个动词 “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 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 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 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远景和近景 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 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怀乡之情。
小结
全诗写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 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首联——神秘传说——叙事

颔联——岁月易逝——议论
吊 古

怀

颈联——登楼所见——写景

尾联——浓浓乡愁——抒情
当堂练习
1本诗的作者( 崔颢 ),( 唐 )代诗人。黄鹤楼, 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
2历历:( 分明的样子 ) 。
3萋萋:( 形容草茂盛 的样子
)。
4乡关:( 故乡) 5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6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 境相似,这两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6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问题探究
3.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营造的意境。
明确:在一片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 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且大。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画面开阔,意 境雄浑,表达了对塞外奇特壮丽风光的赞叹。
问题探究
5.试着分析尾联的作用。(结构+内容+感情)
结构上:呼应开头,描写边疆战士紧张的战斗 生活,侧面描写了战事频繁、紧张。 内容上:交代自己的行程,也写诗人到达边塞 所见情景。 赞美了将士保家卫国的精神。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首 写 转 议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联 景 折 论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
点 题
叙 事
变 换
抒 情
诗词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野望
[唐]王 绩
gāo bó
xí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崔颢
诗人简介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
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 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 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少年为诗,意浮艳, 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 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 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对提问思考学生激励性语言(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精彩课堂用语(听说读问写)(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意:
落日。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 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 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 孤独、落寞的情怀。
小牛,这里指牛群。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意:
泛指猎获的鸟兽。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野望
王绩
作者名片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镐 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 传》,撰《酒经》《酒谱》。
课文讲解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
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野望
ɡāo
王绩
xǐ y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qín dú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 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 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 之感。
3.尾联运用典故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 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 的情怀。
根据诗意背诵诗句。
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东皋薄暮望, 徘徊不定不知该去何方。 徙倚欲何依。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树树皆秋色,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山山唯落晖。
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课堂用语辑录(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 牧人驱犊返, 猎人带着猎物回去。 猎马带禽归。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 相顾无相识, 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长歌怀采薇。
结构梳理 举目四望 孤寂无依
野 树林金色 山峦余晖 远景与近景,
静态与动态
望 牧人驱犊 猎马带禽 苦闷彷徨
苦闷怅惘 知己难觅
黄鹤楼
崔颢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唐诗五首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 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唐 诗的魅力。
文体知识
律诗 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 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 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律诗的 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 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 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 56字。(2)通常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 得换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七 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 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歌,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知识链接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
鹤矶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奇姿雕甍,重檐翼舒,气 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 现于缥缈的烟霭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 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 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 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意:
傍晚。 徘徊。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
(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每首中对仗联可以多到三联、也可以少到一联, 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 (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 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 联)。“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 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律诗是 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 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 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 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 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 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 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 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 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 造了一座黄鹤楼。
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 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 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 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 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