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
离别之情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体 会诗人李白对友人孟浩然的依依 惜别之情,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深
厚友谊。
江景描绘
探讨诗歌中对长江景色的描绘,理 解诗人如何借景抒情,表达离愁别 绪。
人生感慨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透露出的人生 感慨,如时光易逝、友情珍贵等,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拟人手法也得到了巧妙运用,如“孤帆 远影碧空尽”,将孤帆赋予人的形象和 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音韵、节奏等音乐美体现
诗歌的音韵和谐,押韵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 。
诗歌的节奏感强烈,通过长短句的交错运用,使得诗歌在朗 诵时具有起伏跌宕的韵律感。
04 唐代送别诗传统与特点
唐代送别诗概述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模仿教 师的语音语调。
学生尝试背诵诗歌,可以采用 分组背诵、接力背诵等方式。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学生分组,每组4-6人,讨论诗 歌中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 果,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提问。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黄鹤楼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使黄鹤楼名声大噪,成为唐代文化 的象征之一。
广陵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
唐代扬州作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 览、创作,为唐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03 诗歌艺术手法分析
情景交融表现手法
01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和广陵的壮丽 景色,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 离情别绪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 交融的艺术效果。
李白描写黄鹤楼的诗
李白描写黄鹤楼的诗摘要:1.引言2.李白的简介3.黄鹤楼的历史背景4.李白描写黄鹤楼的诗句5.诗作的解读6.诗作的艺术价值7.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黄鹤楼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为其挥毫泼墨。
在这其中,诗仙李白的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尤为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
本文将围绕李白的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1.李白的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高远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2.黄鹤楼的历史背景:黄鹤楼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 年重建的。
3.李白描写黄鹤楼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李白以壮丽的长江为背景,描绘了黄鹤楼的雄伟景象。
通过对孤帆远影的描绘,展现出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忧伤。
4.诗作的解读: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李白通过描绘长江的浩渺无际,表现出黄鹤楼的壮美和离别时的忧伤。
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直至孤帆消失在碧空的画面。
这里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5.诗作的艺术价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这首诗既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此外,诗中对黄鹤楼的描绘,也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地理价值。
6.结论:总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描绘黄鹤楼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诗中通过对长江景象的描绘,展现了黄鹤楼的壮美和离别时的忧伤。
这首诗既体现了李白豪放奔放的个性,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t
06 现代人如何解读和传承这 首诗歌
现代人对离别情感理解和表达方式变化
离别情感的淡化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保持联系,离别时 的悲伤和不舍情感有所淡化。
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现代人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电话等方式表达离别之情, 而非传统的书信或面对面道别。
重视离别仪式
尽管离别情感有所淡化,但现代人仍重视离别的仪式感,如举行 告别聚会、拍照留念等。
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传承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体 系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学习和传 承传统文化。
媒体传播
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平 台,制作和推广关于传统文化的 节目和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 爱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将优 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展示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广陵指今江苏扬州一带,自古便是江南繁华之地
自然景观优美,有瘦西湖、个园等著名园林景点
人文历史悠久,是隋唐以来文人墨客云集之地
扬州文化独特,包括扬州八怪、扬州学派等文化现象
两者间联系在唐代文学中体现
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脍 炙人口,将黄鹤楼与广陵紧密联系在一起
诗中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孟浩然前往广陵的情景, 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当代人如何培养深厚友谊和珍惜离别时刻
真诚相待
01
建立友谊的基础是真诚相待,彼此信任、理解和支持,共同度
过人生的起起伏伏。
共同成长
02
在友谊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一起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珍惜当下
03
离别时刻总是难免的,要学会珍惜当下相聚的时光,留下美好
四年级古诗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知识点《四年级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知识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也是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古诗。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诗歌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时所作。
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前来送行,在分别之际,李白写下了这首深情的送别诗。
四、诗句解析1、“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指的是老朋友孟浩然,“西辞”是向西辞别,表示孟浩然离开的方向。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传说有仙人在此乘鹤而去,这里也是他们分别的地点。
2、“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描绘了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美景。
“下扬州”说明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是扬州,扬州在当时是繁华的都市,以美景和繁华著称。
3、“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目送友人乘船远去,直到那孤帆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孤帆”突出了友人的孤独远行,也反映了诗人的不舍。
4、“唯见长江天际流”最后诗人只看到长江水在天边流淌,通过这种描写,更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仿佛那滔滔江水也带着他的深情流向远方。
五、诗歌意境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长江的浩渺,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意境。
在这美丽的背景下,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显得更加动人,充满了诗意和深情。
六、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将离别之情与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诗歌既有深情,又有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七、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诗中将优美的景色与深沉的情感相互交融,以景衬情,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生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生平 导语:李白 是一位喜欢交朋友,热爱大自然的诗人,《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这首诗写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惜别的感情, 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 壮丽美好。
人物生平 李白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 年),李白,字太白。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 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
祖籍为甘肃天水。
其家世、家族皆不 详。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 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 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
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 吉。
神龙元年(705 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 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 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 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 侠。
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 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 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 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李白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 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 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 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 年),李白二十六岁。
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秋,病 卧扬州。
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 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
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 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1/6荐”。
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
李白二十七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唐诗鉴赏详解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唐诗鉴赏详解《送孟浩然之广陵》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注解】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
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送孟浩然之广陵》【韵译】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送孟浩然之广陵》【翻译】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
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便搁笔不写了。
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是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gù rén xī cíhuáng hè lóu故人西辞黄鹤楼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烟花三月下扬州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孤帆远影碧空尽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为全文的精彩句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背景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唐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2、故人: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3、之:往,去。
4、广陵:扬州的旧名。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6、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7、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4-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江 苏 镇 江 芙 蓉 楼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 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 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 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曾在古代“芙蓉楼” 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全 诗 赏 析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 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 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 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 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 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 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 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 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 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 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此时此刻,李白在想什么呢????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背 看 诵 图 背 古 诵 古 诗 诗
本诗评析
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 开自己,到扬州去了。孟浩然的船出发了, 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 着老朋友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他的 心似乎也跟着孤帆,随着江水追着朋友向远 方去了。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并没 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 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简单的说来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一种社会环境,所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写出了这种文章或小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希望能帮到大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
"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鉴赏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鉴赏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鉴赏【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诗鉴赏】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故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故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故事导语:诗人李白与友人孟浩然的友情非常的真挚,感人,而他为了孟浩然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故事,欢迎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背景故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作者李白在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送别友人孟浩然的依恋感情,也写了对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时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李白是一个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杨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面上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船,而是诗人全神贯注于友人坐的那只船,渐渐远去,越远越小,显得模糊,只剩下一点影子,最后消失在水天相之处。
李白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李白巧妙把惜别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做到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资料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资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
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
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
“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
背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暮春,28岁的李白矗立在黄鹤楼上,目送着40岁的诗坛前辈孟浩然乘船东下广陵(今江苏扬州)。
早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李白“远客汝海,近还郧城”之时途径襄阳,就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谒孟浩然。
直到开元二十七年(739)孟浩然垂暮之际,李白还与他过从甚密,赠有诗文。
二人虽然年龄相差了12岁,但却一见如故,属忘年之交(郁贤皓《李白丛考》《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
作为九省通衢的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码头,武汉的军事、政治地位极其重要,而矗立在蛇山至上的黄鹤楼更是闻名遐迩,历经千载。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李白的诗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特殊的感情色调。
今天小编为大家揭晓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
《黄鹤楼送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
"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适宜的。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
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
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
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
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
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写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写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写作背景
有一天,李白乘船从四川沿江而下,一路游览了许多美景,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
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行路难》、《将进酒》等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往广陵,便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
孟浩然如约来到黄鹤楼。
李白说:“朋友,我们就要分开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啊!”
孟浩然说:“是啊,我也舍不得你啊,希望我们有机会再见。
”
李白道:“让我们畅饮一番吧!”
于是他们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向窗外望去,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鲜花明艳、郁郁葱葱、柳阴深深,一只只鸟儿欢声啼叫。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去,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渐渐走远,李白伫立在江岸,望着孤帆远去,顿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及整体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及整体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背景及整体赏析导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整体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约作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暮春,写的是时年二十八岁的作者与友人孟浩然的分别。
作者是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文背景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既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
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
“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1.朱熹《春日》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林杰《乞巧》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3.论语十则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4.张籍《秋思》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5.李白《望天门山》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6.李白《静夜思》的写作背景
7.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8.李商隐《常娥》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上文是关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