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体制 加大扶持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管理体制加大扶持力度
创新管理体制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类唯一的国家级项目,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高级别的项目,层次高、影响大,代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水平,是展现学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能力是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水平、科研实力和学术地位的客观反映。
北京工商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以近4年为例,2011年,有8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青年项目3项);2012年,有12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一般项目7 项,青年项目4 项,艺术类1 项);2013年,有12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青年项目5项);2014年,有11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青年项目4项)。4年数据显示,学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持续稳定增长,并保持了较高的中标率。
学校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
2008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的转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从大局出发,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创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为统领,以夯实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为行动出发点,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以优化科技资源为抓手,转换机制,促使科研规模由小向大扩展,科研总水平由
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科研成果由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量双增长拓展,科研主体由研究个体向研究团队转变,科研方向由分散零碎向集中整合转换。
为实现学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学校党政领导通过全校科研工作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科研表彰大会等全校性的大会向全校师生分析当前学校科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师生的科研认识。要求各部门落实学校科研工作方针,把科研工作作为考核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学校利用校园网开辟科研专栏对学校的科研骨干进行宣传报道,树立科研典型,给予表彰。《学校科技工作简报》开辟专题重点报道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教师,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师生员工从事科研工作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热情和积极性。
理顺机制,提升教师科研潜力
1.强化政策激励,增强师生的科研活力
2008年—2013年,学校逐年修订完善了《北京工商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北京工商大学科研业绩评价与考核暂行办法》以及《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及学术专著出版资助暂行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用好学校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做好学校科研论文的分类,完善论文奖励办法,促进高层次期刊论文的持续高质量增长;鼓励各种科研成果产出,力争获得更多项省部级及国家级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申报项目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潜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给予科研得分和资金奖励;二是将项目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科研考核和科研奖励挂钩;三是科研工作突出,评奖评优给予倾斜;四是实验条件分配给予倾斜;五是学生开展科研记课外学分、综合测评给予加分、设立评优奖项等。
2.创新工作体制,为师生提供有效的科研服务
一是树立“以师生为本”和“以服务谋创新”的理念,加强科研服务,创新工作方式;二是完善二级管理体制,发挥二级科研管理职能;三是加强研究和学习,学校科学技术处每学年设立一些科研管理类课题,加强对科研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加强对国内知名高校和同类院校的调研,学习成功的科研管理经验和服务内涵;四是定期展开科研管理培训会,聘请专家讲授科研管理经验,交流院系之间的成功管理经验,相互学习,彼此借鉴。
整合资源,加大培育力度
1.整合团队资源,强化“商科”特色
通过制定和实施《北京工商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鼓励各单位根据自己的研究特色,以学科团队为基础,多个学科团队联合形成科研团队,以加强科研资源的整合与合理配置,增强承接重大研究项目以及快速实现研究成果转化的能力。“商科”是学校彰显人文社科科研优势,突出科研特色的领域。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商科”相关团队的扶持力度,对相关研究方向适当进行政策倾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校主要科研力量向这两大方向
转变,并将其作为近期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2.保持传统优势,发展新的增长点
传统优势为学校学科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石,但面对学科发展日趋分化融合、新兴领域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必须继续进行学科的改造提升,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在强化“商科”特色,保持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是学校取得好成绩的又一举措。通过对学校弱势学科的扶持,学校在2010年获资助的项目中,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项、国际问题研究1项、语言学1项、新闻学1项。在2011年获资助的项目中,法学3项。在2012年获资助的项目中,艺术类1项,以上学科均是学校自成立以来第一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3年,再次获批1项艺术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年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反映了学校学科布局的逐步优化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3.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育
要保持国家级项目的持续增长,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和培养青年人才是关键。为此,学校的主要做法:一是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与学术专著出版资助基金。科研启动基金每年资助人文社科类15人,学术专著每年资助10人。这些基金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并为申报省部级、国家级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2008年起,学校进行大规模面向全社会的人才招聘,引进高水平人才和青年人才,每年对新进的教职工进行培训,使之对学校的科研政
策有进一步了解,尤其是对学校的转型做深入的分析,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潜力。同时,培训会邀请学校科研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围绕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科研工作短期成效与长期积累、科研数量与科研质量等方面的关系,讲述自己的体会。三是学校每年都定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听取青年教师对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意见,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及时了解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才发展提供尽可能的保障。
精心组织,严把申报质量
1.提前准备,为申报人做好参谋
每年学校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前,都会在科研工作例会上提前通知各学院做好项目申报准备工作。待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下达“申报通知”和“课题指南”后,我们认真分析课题指南,将当年课题指南各学科条目设置数量及近几年的条目设置数量情况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从中分析出国家关注的研究重点和走向,提供给申报者参考。研究“申报通知”,整理出申报审核要点和当年申报新变化提醒申报人注意,避免申报人走弯路,为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