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补偿原理

合集下载

无功补偿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工作原理一.无功补偿原理;电网中的电力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大部分属于感性负载,感性负载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它们在能量转换过程中建立交变磁场,在一个周期内吸收的功率和释放的功率相等,这种功率叫无功功率。

电网在感性负载运行过程中需向这些设备提供相应的无功功率。

在电网中安装无功补偿设备以后,可以提供感性电抗所消耗的无功功率,减少了电网电源向感性负荷提供、由线路输送的无功功率,由于减少了无功功率在电网中的流动,因此可以降低线路和变压器因输送无功功率造成的电能损耗,这就是无功补偿。

二.电网中常用的无功补偿方式包括:1.在变电所母线集中安装并联电容器组;2.在高低压配电线路中分散安装并联电容器组;3.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和用户车间配电屏安装并联补偿电容器;三.无功补偿的原则;提高用电单位的自然功率因数,无功补偿分为集中补偿,分散补偿和随机随器补偿,应该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分级补偿,就地平衡;集中补偿与分散补偿相结合,以分散补偿主;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以低压补偿为主;调压与降损相结合,以降损为主的原则。

四.无功补偿的意义补偿无功功率,可以增加电网中有功功率的比例常数。

1、无功补偿改善电能质量电网中无功补偿设备的合理配置,与电网的供电电压质量关系十分密切。

合理安装补偿设备可以改善电压质量。

由于越靠近线路末端,线路的电抗越大,因此越靠近线路末端装设无功补偿装置效果越好。

2、无功补偿降低电能损耗安装无功补偿主要是为了降损节能,如输送的有功P为定值,加装无功补偿设备后功率因数由cosφ提高到cosφ1,因为P=UIcosφ,负荷电流I与cosφ成反比,又由于P=I2R,线路的有功损失与电流I的平方成正比。

当cosφ升高,负荷电流I降低,即电流I降低,线路有功损耗就成倍降低。

3、无功补偿挖掘发供电设备潜力(1)。

在设备容量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提高了功率因数可以少送无功功率,因此可以多送有功功率。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是指通过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来减少或消除无功功率的损耗,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无功功率的来源:电力系统中的电感元件(例如线圈、变压器等)和电容元件(例如电容器、电机等)会导致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角,从而产生无功功率损耗。

无功功率由虚功和无功电流两部分组成。

2. 无功功率的补偿:无功补偿装置通过把适量的电容或电感接入电力系统中,可以产生相反的无功功率,从而达到补偿的目的。

例如,在电感元件造成的电感性负载时,可以通过并联的电容器来补偿正好与电感的无功功率相互抵消,提高功率因数。

3. 控制与调节:无功补偿装置通常通过控制器进行监测和控制,监测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参数,根据设定值进行相应的调节。

常见的控制器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微处理器等。

4. 节能效果:无功补偿装置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无功功率的消耗,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

通过补偿无功功率,可以减少电流和电压之间的位移角度,降低电流和电压的幅值,从而减少电力系统的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总之,无功补偿装置通过引入相反的无功功率来补偿电力系统
中的无功功耗,提高功率因数,减少能源损耗,并通过控制器进行监测和调节,实现节能效果。

无功补偿的原理

无功补偿的原理

无功补偿的原理无功补偿(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是提高电力系统负荷因素及电压稳定度的重要手段,它是通过根据电力系统的电压、电流及功率调节,改变系统中某些负载的电压、功率、相量及阻抗,从而合适地调节系统的负荷因素及电压稳定度的一种技术。

概述:1、无功补偿的种类无功补偿总的来说分为三类:①静态无功补偿,包括电容器补偿、氮气补偿及励磁无功调节;②动态无功补偿,包括风电场补偿、水电站补偿、气动机补偿及电致流体发动机联合补偿;③节点无功补偿,包括节点补偿容量增大策略、双电压侧节点补偿策略及电压控制策略。

2、无功补偿的原理所述的各种无功补偿技术一般都是利用发电机的无功功率及负载组的功率的变化过程中印功论的基本原理达到调整系统的负荷因素及电压稳定度的作用。

具体来说,主要是利用静态无功补偿、动态无功补偿或节点无功补偿等技术,在发电机输出负荷发生较大变化时,能够及时补充系统的无功功率,抑制发电机的电压落差及功率失衡的发生,降低变压器的电压损失,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无功补偿的优点(1)改善电压波动:在负荷的变化很大的情况下,无功补偿可以减小电网电压的波动,从而提高电压质量,确保负荷恒定。

(2)提高电压稳定性:对内功率有较大变化时,能够及时补充系统无功功率,抑制微型发电机的电压失衡损失及功率失衡的发生,从而提高电压稳定性(3)降低弃风率:由于能够改善发电机的电压质量,减轻发电机的负荷变化,从而降低电力系统的弃风率。

(4)减少变压器损耗:无功补偿可以减少变压器的损耗,并减少变压器发热。

4、无功补偿的应用无功补偿应用于电力系统中,用于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电路负荷,提高电压稳定性,降低变压器损耗,减少弃风率,同时也可以用于节能减排。

因此,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无功补偿的原理

无功补偿的原理

无功补偿的原理
无功补偿的原理是通过调节电力负荷中的无功功率,来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以达到实现能量的有效利用和电力负荷的平衡。

无功功率是交流电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与有功功率并列,但并不对外做功,而是生成电磁场或电场,用于支持电力系统的运行。

然而,无功功率会导致电流损耗、电压降低和效率降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功补偿系统采用了电容器或电感器等设备,通过引入与无功功率相反的无功功率来进行补偿。

具体而言,当电力负荷中存在感性无功功率时,可以通过并联添加电容器来引入与感性无功功率相反的容性无功功率,从而抵消原有感性无功功率;同样地,当存在容性无功功率时,可以通过串联添加电感器来引入与容性无功功率相反的感性无功功率,实现补偿。

无功补偿能够改善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使其接近1,从而提
高功率的有效利用率。

它可以减少线路上的电流损耗、提高电力设备的运行效率、稳定电压波动以及提高电力网络的稳定性。

此外,无功补偿还能减少电力系统中的谐波问题,提高电力品质。

需要注意的是,无功补偿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电力负荷的特点来确定补偿器的容量和类型。

不正确的补偿设计可能会导致逆功率流、谐波放大和其他电力质量问题。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和仔细的工程计算,以确保无功补偿系统的有效运行和优化。

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

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

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决电力系统中出现的无功功率不平衡问题。

本文将介绍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

一、无功补偿的作用无功功率是指在交流电路中产生和消耗无功功率的能量,它不对机械负载做功,主要表现为电感和电容元件的无功功率。

而无功功率不仅会造成电力系统中的电能浪费,还会导致电压稳定性问题。

无功补偿的作用就是调整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以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和电压的稳定性。

具体而言,无功补偿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提高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是指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

功率因数越接近1,说明电能的利用效率越高。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降低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从而提高功率因数。

2. 改善电压稳定性:电力系统中的负载变化会引起电压波动,尤其是大型电动机和变压器的启动和停止会产生较大的电压波动。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在负载变化时调整无功功率的产生和吸收,从而保持电压在合理范围内的稳定。

3. 减少线路损耗:无功功率不仅会增加变压器和输电线路的负荷,还会导致线路电压降低,从而增加线路上的电能损耗。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减少线路上的无功损耗,提高电能传输的效率。

二、无功补偿的原理无功补偿的原理主要涉及到无功功率的产生和吸收,可以通过电容器和电感器来实现。

电容器是一种能够存储电能的元件,可以在电路中产生无功功率。

当电容器与电源相连接时,由于电容器具有存储电能的特性,在电源电压较高的时候,电容器会吸收电能;而在电源电压较低的时候,电容器会释放电能。

通过调整电容器的容值和连接方式,可以实现对无功功率的产生和吸收。

电感器是一种能够存储磁能的元件,可以在电路中吸收无功功率。

当电感器与电源相连接时,由于电感器具有存储磁能的特性,在电源电压较低的时候,电感器会吸收电能;而在电源电压较高的时候,电感器会释放电能。

通过调整电感器的参数和连接方式,可以实现对无功功率的吸收。

无功补偿的原理可以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实现。

无功补偿的原理及作用有哪些

无功补偿的原理及作用有哪些

无功补偿的原理及作用有哪些
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中的一种调节措施,用于改善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和电压稳定性。

其原理和作用如下:
原理:
1. 无功功率是电力系统中的虚功,它由电感和电容元件引起。

电感元件会产生感性无功功率,而电容元件会产生容性无功功率。

2. 无功补偿通过在电力系统中引入合适的电抗器(感性或容性)或者调节电容器的接入或退出,来消除或补偿系统中的无功功率。

3. 无功补偿的目标是使系统的功率因数接近于1,减少无功功率的流动,提高电压的稳定性。

作用:
1. 改善功率因数:无功补偿可以将系统的功率因数从低于1的值提高到接近1的值。

功率因数越接近于1,表示系统中的有功功率占比越高,系统的效率也越高。

2. 减少线路损耗:无功补偿可以减少电力系统中的传输线路损耗。

无功功率的流动会导致传输线路上的电流增大,从而增加线路损耗。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减小无功功率流动,降低线路损耗。

3. 提高电压稳定性:无功补偿可以调节电压的大小,确保系统中的电压稳定在合适的范围内。

在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流动会引起电压的波动,通过无功补偿可以抑制电压的波动,提高电压的稳定性。

4. 提高输电容量:无功补偿可以提高输电线路的有效容量。

通过补偿无功功率,可以减小电流的大小,从而提高输电线路的容量,减少电力系统的拥塞现象。

总之,无功补偿在电力系统中起到了改善功率因数、减少线路损耗、提高电压稳定性和提高输电容量等作用。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引入无功功率来调节电力系统中的功率因数,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在电力系统中,功率因数是衡量电能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它描述了电力负载对电网的影响程度。

当负载存在感性无功功率时,会导致功率因数降低,造成电网负荷不平衡,甚至引起电力设备的过热、损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功补偿技术应运而生。

无功补偿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引入等量但相反方向的无功功率来抵消负载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以达到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

无功补偿装置通常由电容器和电抗器组成,分别用于补偿电容性无功功率和感性无功功率。

当电力系统中的负载存在感性无功功率时,无功补偿装置会通过投入适当的电容器来产生等量的电容性无功功率,以抵消负载产生的感性无功功率。

反之,当负载存在电容性无功功率时,无功补偿装置会通过投入适当的电抗器来产生等量的感性无功功率,以抵消负载产生的电容性无功功率。

通过这种补偿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系统的无功功率流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无功补偿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高压输电线路上设置无功补偿装置,可以降低线路的无功功率流动,提高线路的传输能力;在变电站中设置无功补偿装置,可以提高变电站的功率因数,减少设备的损耗;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无功补偿装置,可以提高电动机的功率因数,提高生产效率。

无功补偿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还可以节约电能,降低能源消耗。

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引入等量但相反方向的无功功率来调节电力系统中的功率因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无功补偿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并且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无功补偿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

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

无功补偿的作用和原理无功补偿是电力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的作用是改善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和稳定电压,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功补偿的原理和作用。

一、无功补偿的原理无功补偿是通过引入无功功率的电容器或电感器来抵消电力系统中的无功负荷,从而达到改善功率因数的目的。

在电力系统中,有功负荷(如照明、电热等)只消耗有功功率,而无功负荷(如电动机、变压器等)不仅消耗有功功率,还消耗无功功率。

无功功率在输电过程中会引起电线损耗、电压变化等问题。

因此,通过引入无功补偿来减少无功功率的消耗,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

在电力系统中,无功补偿主要可以采用电容器和电感器两种方式。

电容器补偿主要通过引入电容器来补偿感性负荷的无功功率,而电感器补偿则是通过引入电感器来补偿容性负荷的无功功率。

通过调节电容器和电感器的容值和接入位置,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无功功率的补偿和控制。

二、无功补偿的作用1. 改善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是衡量电气设备使用电能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功率因数越低,电力系统损耗越大,效率越低。

通过无功补偿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消耗,从而提高功率因数,减少系统损耗,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

2. 稳定电压: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会引起电压变化,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无功补偿可以通过减少无功功率的消耗,稳定电力系统的电压。

特别是在长距离高压输电线路中,无功补偿可以有效控制电压的变化,减少电压降低和波动。

3. 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无功补偿能够减少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损耗,提高电网的可靠性。

在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消耗会导致许多问题,如电线损耗、电压波动等,通过无功补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无功补偿的应用领域无功补偿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发电厂、变电站、工业用电等。

1. 发电厂:发电厂通过无功补偿可以改善发电效率、提高电流质量和稳定电压。

特别是在风电和光伏发电中,由于能源的不稳定性,无功补偿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及视在功率[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3 16:08:01国际电工委员会定义:有功电流与线路电压的乘积称为有功功率(P:常用单位为瓦(W)或千瓦(KW));无功电流与线路电压的乘积称为无功功率(Q:常用单位为乏(Var)或千乏(Kvar));线路电压与线路电流的乘积称为视在功率(S:常用单位为伏安(VA)或千伏安(KVA));有功功率(P)、无功功率(Q)及视在功率(S)的关系如下图的功率三角形: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率,俗称力率:cosj =P/S 或写成:P=S·cosj并联补偿原理[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9 00:42:01并联补偿电路是在工厂、生活用电、农业用电、电力网与变电站内最常见和具有实用意义的电路,如图4-2。

我们知道感性电路中电流滞后电压相位90°,而容性电路中电流超前电压相位90°,因此容性无功功率与感性无功功率二者正好相差180°。

换句话说,如果电容性电抗等于电感性电抗,即X L=X C,此时Q C=Q L,二者正好抵消,电路中没有无功功率。

这便是并联无功补偿的基本思路。

当未接电容C时,流过电感L的电流为I L,流过电阻R的电流为I R。

电源所供给的电流与I1相等。

I1=I R+jI L,此时相位角为j1,功率因数为cosj1。

并联接入电容C后,由于电容电流I C与电感电流I L方向相反(电容电流I C超前电压U90°,而电感电流滞后电压U90°),使电源供给的电流由I1减小为I2,I2=I R+j(I L_I C),相角由j1减小到j2,功率因数则由cosj1提高到cosj2。

在并联补偿电路中,如果所采用补偿电容的容量正好抵消电感线圈的容量,使电路中电压与电流同相位,此时电路呈电阻性,没有电抗,电感的无功功率正好为电容器的无功功率全部抵消,电源只向负载供应有功功率,此时功率因数cosj =1,这便是完全补偿状态。

无功补偿经济当量[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9 00:42:54所谓无功补偿经济当量,就是无功补偿后,当电网输送的无功功率减少1千乏时,使电网有功功率损耗降低的千瓦数。

众所周知,线路的有功功率损耗值如式(4-1)因此减少的有功功率损耗为:按无功补偿经济当量的定义,则由上式可见,当Q b<<Q,即无功补偿的容量比线路原来传输的无功功率小很多时,c b=2c y,无功补偿使线路损耗减少的效果显著,无功补偿经济当量大,而当Q b≈Q时,c b≈c y,说明补偿容量大时,减少有功损耗的作用变小,即补偿装置使功率因数提高后的经济效益降低。

实际工作中,无功补偿经济当量由用电单位确定,无详细资料时,可按图4-3和表4-1确定。

例如,在I处安装1000千乏并联电容器装置,该处在功率因数为0.9时,无功经济当量为0.062千瓦/千乏,则每小时可节电62度,全年按实际运行4000小时计算,可节电24.8万度,每度电成本按0.04元计算,全年节电价值为9920元。

最佳功率因数的确定[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3 16:45:09设系统输送的有功功率为P1,无功功率为Q1,相应的视在功率为S1,其功率三角形如图4-4。

安装无功补偿容量Q c后,输送的无功功率降为Q2,在维持有功功率不变时,按(4-5)式,对应于每一cosj1值,以cosj2为纵座标,b为横座标,可绘出一组cosj2—b曲线,如图4-5。

如cosj1= ,cosj2=1时,则P=Q c 。

由图4-5可见,当cosϕ2<0.96时,cosϕ2—β基本为直线,即补偿后的功率因数cosϕ2随β值增加而增加,也即随Q c容量增加近似成比例增加,但在cosϕ2>0.96时,曲线趋于平缓,即随Q c容量增加,cosϕ2增加缓慢,如从cosϕ1=0.7曲线中可查得,由cosϕ2=0.7提高到cosϕ2=0.96时,相对提高37%,β值为0.70;而cosϕ2再从0.96提高到1时,相对提高4.16%,β值需相应增大0.3,因此cosϕ2越接近于1,无功补偿容量Q c越大,投资高,但效益愈小。

无功补偿降低线损计算方法[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9 00:46:51线损是电网经济运行的一项重要指标。

线损与通过线路总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设送电线路输送的有功功率P为定值,功率因数为cosj1时,流过线路的总电流为I1,线路电压为U,等值电阻为R,则此时线损为:装设并联电容器装置后,功率因数提高为cosj2,则线损为:线损降低值为:设,K P为线损降低功率系数或节能功率系数。

则(4-13)式为:线损降低的比例为:由(4-14)式可得,补偿后功率因数cosj2越高,线损降低功率系数越大,节能效果愈好,在不同的cosj1和cosj2时,K P值可由图4-8查出。

例如某用电负荷P=1000KW,cosj1=0.8,线损P L1=80KW,装并联电容器装置Q c=400Kvar 后,求cosj2和K P 。

装设并联电容器装置前,视在功率为:无功功率为:装设并联电容器装置后,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为:线损降低的比例:无功补偿改善电网电压质量计算方法[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3 17:03:13当集中电力负荷直接从电力线路受电时,典型接线和向量图如图4-6。

线路电压降U的简化计算如式(4-7)。

没有无功补偿装置时,线路电压降为U1:式中:P、Q分别为负荷有功和无功功率;R、X分别为线路等值电阻和电抗;U为线路额定电压。

安装无功补偿装置Q c后,线路电压降为U2显然U2< U1,一般情况下,因X>>R,QX>>PR,因此安装无功补偿装置Q c后,引起母线的稳态电压升高为:若补偿装置连接处母线三相短路容量为S K,则,代入上式得:式中:U——投入并联电容器装置的电压升高值,KV;U——并联电容器装置未投入时的母线电压,KV;Q c——并联电容器装置容量,Mvar;S K——并联电容器装置连接处母线三相短路容量,MVA。

由式(4-10)可见,Q c愈大,S K愈小,U愈大,即升压效果越显著,而与负荷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关系不大。

因此越接近线路末端,系统短路容量S K愈小的场合,安装并联电容器装置的效果愈显著。

统计资料表明,用电电压升高1%,可平均增产0.5%;电网电压升高1%,可使送变电设备容量增加1.5%,降低线损2%;发电机电压升高1%,可挖掘电源输出1%。

例如某变电站接线如图4-7,并联电容器装置投入后,提高功率因数和电压的效果。

如下:⑴提高电压的效果:以10MVA为基准,则系统短路阻抗折算到11KV侧为变压器短路阻抗U k=0.075总阻抗为0.02+0.075=0.09511KV母线处短路容量投入并联电容器装置后的电压升高⑵提高功率因数的效果:因P=5000KW,投入装置Q c后的功率因数cosj2为无功补偿的原则[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3 17:21:36补偿的原则:就地平衡1)以低压源头为主(随机随器)补偿;2)高压采用以分散为主,集中为附的原则;配变补偿在负荷集中点;3)高压用户补偿在线路负荷集中处;4)采用固定补偿与自动补偿相结合。

确定补偿量的一般公式[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3 17:22:55线路电压损失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3 17:24:12当已知线路输送有功功率值、输送的距离、导线载面和功率因数时,可根据附表5和附表6求出线路电压损失(ΔU%)。

其方法是,先根据已知的线路电压、功率因数和导线载面由附表5或附表6查出电压损失(ΔU%),再以此求得的数值与负荷矩(输送功率P与输送距离L乘积称为负荷矩,其单位为兆瓦、公里)相乘,所得积数即为线路的电压损失(ΔU%)。

用公式表示即:ΔU%=ΔU%PL式中:P—线路输送的有功功率,兆瓦;L—输送距离,公里。

无功补偿节电效果简要计算分析[ 解决方案1 ] PostTime: 2008-9-3 17:28:27与无功补偿节电效果有关的参数为:1,导线横载面积及线路长短;2,实际的补偿电容量;3,补偿电容器运行时间;4, 电容器安装地点;5,电压高低对补偿容量的影响;6,有功功率大小。

每条线路的无功补偿量的计算举例高压线路无功补偿的电量和节约电量的计算方法很多,实际线路需要计算的参数也很多,为便于计算,在此简要举例,仅供参考。

计算步骤:1,首先了解每条线路的功率因数cosj是多少;2, 要掌握每条线路的负荷是多少,(最低负荷、最大负荷、平均负荷);3, 补偿后需要达到的功率因数是多少。

例如:一条10KV线路长12公里,主要负荷大部分在10公里以后,导线70mm²(LGJ型),最低负荷800KW,平均负荷2000KW,目前功率因数cosj为0.75左右。

要补偿到0.95,需补偿电容器多少千乏?根据该线路情况,每千瓦的无功补偿量不低于平均负荷2000KW。

(查附表3,补偿前0.75,要补偿到0.95,每千瓦要补偿电容量0.55千乏)。

即:2000×0.55=1100千乏(总补偿量)最低负荷为800KW即:800×0.55=440千乏,约450千乏根据该线路负荷,一组采用固定补偿450千乏左右,另一组采用自动投切补偿650千乏左右,总无功补偿量1100千乏左右,这样可使功率因数平均保持在0.95左右。

有关功率因数大小的当前数值未知时,可按月供有功电量和无功电量计算,查附表4所得,平均负荷量多少千瓦,按月有功电量除以运行时间,就可以得出平均负荷。

1.1.2 安装地点及节约电量降低损耗的计算方法。

安装地点:上述线路负荷大部分在10公里以后,固定的450千乏电容器组可安装在负荷集中处,自动补偿的650千乏安装在负荷集中的上侧,补偿原则可达到就地就近平衡。

节约电量:该线路为70mm²导线,查附表2,每公里电阻0.46Ω,按10公里总电阻为4.6Ω。

附表1. 提高功率因数对降低可变损耗的效益表附表2. 铝绞线和钢芯线电阻值表附表3 每千瓦有功功率所需补偿电容器之补偿量(千乏)附表4. 由无功电量对有功电量之比值查取功率因数附表5. 6千伏三相架空线路铝导线电压损失(ΔU%)附表6. 10千伏三相架空线路导线电压损失(Δ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