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开端(1)
历史八上第二单元
活动探究
• 1.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 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 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 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 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 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 材料三: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 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 (1)中国人民对近代化的探索。器物:洋务运动。制 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 (2) 洋务派;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 任举一例。评价: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 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 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3)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 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不能,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 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 (4)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对西方文明绝 对肯定和对东方文明绝对否定的偏向。 • (5)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器物、技术到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三个阶段,层 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随堂练习
• 1.洋务运动求自强,戊戌变法图立宪,辛亥革命建 共和,在系列救亡图存活动中,中国逐渐汇入工业文 明大潮。这些活动 A • A.反映了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 B.取得了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 C.完成了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2.1881年9月,两江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开 办江苏利国煤铁”。次年成立“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 总局”。此举与洋务派的哪一重大活动直接相关 • A.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B • B.欲“求富”,兴办民用企业 • C.学习西方,兴办新式学堂 • D.加强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至第七章详细笔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矛盾十分尖锐.(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具有两方面特性: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
(2)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贪污成风,巧取豪夺。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地租剥削等加重。
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的状态。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1825年,英国经历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割香港(1842年)给英国。
1849年,葡萄牙武力抢占澳门半岛。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58年《天津条约》、60年《北京条约》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95年《马关条约》,赔2亿两,割让辽东半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赔4.5亿两。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派袁世凯镇压。
经济掠夺: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为通商口岸。
1862年,《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
1845年,丽如银行(东方银行)是英国在中国开办的第一个银行。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朝政权日渐腐败。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如何和现代化的问题。
他们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他们扮演着启蒙者和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战争受到了诸多阻碍,但仍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开启了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开放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快现代化进程,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此外,中国还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但都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努力。
专题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
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必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 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 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北洋政府
09中考试题精选
1.许多史学家认为:从实力上看,孙中山与洪秀全相比,相 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秀全,却亡 于孙中山,这主要原因是孙中山提出了顺应时代要求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纲领。这纲领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自强、求富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2.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 主化的进程。请举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以下各个方面的重 大事件和各一位主要领导人。
近代化的开端:
、
.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
09中考试题精选
3、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 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革。下 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结合这些 事件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 习方面有什么不同?
(2)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目的是什么?这两 个事件与图一、图四事件相比较,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有什 么突出特点?
(3)请你为上面的历史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4、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用图示法表示中国近代 化探索的轨迹。(要求:包含重大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请用箭头连接)
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该观点出现后, 中国的统治者开始了挽救统治危机的( )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2)
高中历史教案:探索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关键的时期之一。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迎来了大规模的变革,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和政治动荡。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以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晚清时期: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晚清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不断面对外在势力带来的挑战,并面临着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困境。
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地位。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的改革思潮,如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这些改革尝试虽然并不完全成功,但是奠定了中国新式教育、新技术和文化思潮的基础。
三、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探索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23年的封建帝制,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并开启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然而,革命后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如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和外来干涉,这使得中国无法迅速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四、新文化运动:思想改革的探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于20世纪初兴起,旨在推动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思想。
这一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女性解放的进程。
五、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统一国家的追求国共合作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临时合作,旨在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和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
这一合作在北伐战争中达到高潮,国共两党合力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并开始推动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然而,国共合作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中途停顿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六、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现代中国的崛起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战争之一。
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艰难的原因
百年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是坎坷不平而又富有诗意的:一次次美好的机遇从中国的身边擦肩而过;一批批仁人志士呕心沥血、前赴后继,其心均为寻找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捷径,以使中国早日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一个个倾情而出的现代化方案层出不穷,共同鸣奏出波涛汹涌、波澜壮观的现代化思想交响乐。
然而,百年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结果却是非常令人不满意的,虽然中国也不乏发奋图强的现代化先驱者,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在太缓慢了,所取得的成效如果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后发式现代化国家相比较,实在微不足道。
这种局面令后人们陷入沉重的思索:其原因何在?针对这个问题,学术界已有无数人进行过程度不同的研究,提出过很多真知灼见。
坦率地说,对于任何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要想探知其真正的发展动因,是不可能的,因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不可填平的鸿沟,任何经过艰辛而睿智劳动而形成的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相对接近真理的认识。
本人正是抱着这种不求全知的态度,来对中国百年现代化进程缓慢之原因进行一番简单的分析。
第一,中国主动迎接现代化挑战的意识十分薄弱,苟且偷安的封闭心态占据了整个社会群体思想界之主流位臵。
后人多对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表示痛心疾首,从骨子里不相信拥有四万万人口、80万军队的泱泱大国竟敌不过漂洋过海、远离故土的区区两万英国军队的进攻。
因之,便很自然的形成了‚汉奸误国论‛,把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咎于政治决策和军事指挥上的失当。
应该说,如果单单从军事战争的层面来考虑,中国本不该败,它完全可以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比如象后来的抗日战争一样,来克服兵器上的弱势,而打退英国军队的进攻。
持这种论调者为数甚多,即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朝野上下也大都抱有此种心理,所以,无论是林则徐、魏源,还是琦善、奕经、伊里布,虽然后世将其各打入‚红‛、‚黑‛两派阵营,但在对待英军犯境之始初的态度都是同一而坚定的:坚决主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来自域外的新文明的挑战的威力之程度大小缺乏认识,只是想被动地举全国之兵力将英夷赶走而一了百了。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就是政治上民主化,经济 上工业化。
中 国
洋务运动
近
代 维新变法
化
的
艰 辛亥革命
难
起
步 新文化运动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推进近代化进程
思想大解放的潮流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
目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洋务派:变法图强,维护清朝统治
革命派:推翻满清,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运动有 哪些?这些运动的发展有怎样的递 进关系?
提示: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 家有哪些体会或收获?
议一议
1. 任何一次变法或改革的出现,总是社会发展的 需要。
2. 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 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 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代
B.西方进化论学说
C.世界各国地理历史 D.民主和科学
4.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
A.1895年 B.1897年 C.1898年 D.1901年
5.某地因废祠堂改学堂,废八股改策论而受
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
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雍正
鲁迅(1881—1936年)
选一选
1.颁布“明定国是”诏的皇帝是(
)。
A.慈禧太后
B.光绪皇帝
C.道光皇帝
D.宣统皇帝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中国现代化的艰难
基本概况:
现代化的前夜:康乾盛世 在屈辱中开始艰难的现代化历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革命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四阶段 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49-1978年 革命后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1978年以来 列强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山河破碎/主权残缺/经济侵略 •四条线索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决定其必定失败
⑵、地主阶级: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后) 主张: 作用及局限: •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时间/背景: 代表人物/指导思想/目的: 前期(60年代): 洋务运动 内容 后期(70年代后): 其他: ★评价:主、客观
★器物变革
㈠、革命时期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以俄为师”: 仿效苏联,走城市革命的道路
①中国仿效欧美走民主共和道路行不通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软弱性和妥协性
•背景 西方列强对中国弱肉强食的政策 本国反动势力异常强大(北洋军阀) ②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使中国看到希望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决定的)
•过程:
①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五口通商章程》(1843年) 附约 《虎门条约》(1843年) 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 鸦片战争 (1840-1842) 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 影响: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天津条约》(1856年) 《北京条约》(1860年) 条约 《爱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沙俄 《中俄北京条约》 (1856-1860)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影响: 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
第四讲探索之二洋务运动
唐胥铁路上马拉车运煤
启示
• 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于当时社会思想的 保守性,正因为这样,早期工业化的 每一个微小进步都是通过权术斗争斗 出来的。由此可见,洋务运动时期的 每一个经济、军事上的进步的来之不 易。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思想源流及纲领:
• 魏源《海国图志》:“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 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 作。” •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以中国之纲常名教为原 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是李鸿章淮 军进入上海勾结外国侵略者的牵线人,并在李鸿章 手下当了两年幕僚,对李影响不小) •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也大体遵循“器可变而 孔子之道不可变”的思想。 • 张之洞1898年《劝学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从理论上概括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技术落后,西洋顾问与教习自己就 很不专业
• 金陵机器制造局督办英国人马格里,此人 职业为医生; • 福州船政局法国人督办日意格与德克碑, 二人此前从未造过船; • 自行建造的枪炮船舰性能极其低劣,导致 不断从国外购置船炮。
4、企业管理的腐朽性
• “我国创一厂、设一 局,动称官办,既有 督(督办),又有总 (总办),更有会办、 提调诸名目。”
一个概念:近代化
也称现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经 济、外交、国防、教育等各方面的变 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 民主化。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三个层次
器物技能层次 制度层次 思想行为层次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
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对于“中学为体”的实施,张之洞认为,根 本问题是要“扶持名教”,也就是维护封建 的纲常名教、孔孟学说,巩固封建政权。 • 对于“西学为用”的实施,就是在确保封建 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兴治西学,采用西 方的科学技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笔记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昌盛走向衰落1.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民族(1)中国是最早跨入奴隶社会的国家;(2)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了灿烂的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3)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了上下几千年从未中断。
2.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原因(较有影响的观点)(1)“重农抑商论”(2)“蓝黄文明论”(3)“世界文明中心转移论”(4)“地理环境决定论”(5)“大一统论”(6)“中国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论”*问题探讨:为什么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会延续两千多年?原因:(1)“游牧民族入侵论”;(2)“东方国家治水论”。
3.十九世纪前的中国与世界(1)康雍乾盛世及其失误①内部迅速膨胀的人口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②世界一体化及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近代世界历史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的潮流:a.从前互不联系或者联系较少的各地区被整合为西方支配下的一体化的世界,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往空前加强;b.世界被整合为一体的同时又分化为二:一是中心的、殖民的、侵略和掠夺的、日益富裕的资本主义列强,另一是边缘的、被殖民的、被侵略和被掠夺的、日益贫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2)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①政治腐败;②土地与财富高度集中;③军备废弛;④文化专制主义;⑤闭关锁国;⑥阶级矛盾尖锐。
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1.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①发动侵略战争,征服和屠杀中国人民;②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性;③勒索巨额赔款,劫掠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2)政治控制①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②培植和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①通过不平等贸易进行掠夺;②资本输出,攫取超额利润;(4)文化渗透①通过创办大学及各种教会学校,宣传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②传播宗教;③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④宣扬“种族优劣论”,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②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5-9-中国近代化的探索_复习课件
22、 假如武汉市需要征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庆典 活动的方案,你认为这次活动的纪念大会选在哪一天举行 最为合适( ) A.2010年10月10日 B.2011年10月10日 C.2011年12月12日 D.2012年1月1日 23、 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 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 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 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 也。”此则日记最可能记于( ) A.1895年 B.1898年 C.1911年 D.1949年
类似性质的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启示:思想解放运动能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 (或:只有解放思想,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二、近代化的三个阶段
阶段 学习层面 相关事件 口号 自强 求富 变法 图强 民主 共和 民主 科学 代表人物
8、 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来 比喻洋务运动。所谓“插柳”是指( ) A.诱导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B.引进了近代科学 技术 C.培育近代海防和教育 D.抵制了外国资本主 义的扩张 9、洋务运动虽然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它 仍然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失败的 根本原因是( ) A.只重视军事技术的引进,忽视人才的培养 B.没有兴办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 C.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D.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20、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 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21、 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 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 ) A.1915年 B.1916年 C.1917年 D .1918年
第1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2.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 “一五计划”实施,工业化起步;
•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工业化受 挫;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 中共十六大以后,我国开始走上以信息化 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依据
政策
50s(奠基时期)
政策
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
成就
与苏联等17 国建交
国家利益
国家性质
综合国力 国际环境
独 立 自 主 的 和 平 外 交 政 策
一边倒
1953年提出 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
1954年参加 日内瓦会议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1955年参加 万隆会议
【重点解析】
★建国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涵义:
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 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 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实现社会的转型。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 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祖国统一
现 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代 中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国
【知识梳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史实(历史事件) 经济领域 史论(历史认识)
政治领域
思想文化
教育外交
【知识梳理】
1、政治:
①创立新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 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建 国初,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 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边倒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改革开放以前的20世纪中叶,一直延续至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均被彻底改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初见端倪。
但是,这个时期的经济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计划经济的低效率、资源分配不合理等。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层开始实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逐步地解决了计划经济的弊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但经济领域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使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第三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1992-2002)
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快了对市场经济的改革,通过进一步开放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同时,民生领域
也开始得到重视和加强。
第四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2021)
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快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步伐,同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路线图,即全面建设一个相对富裕、民主和文明的社会。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并开始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未来将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益。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社会主义革命、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和推动转型升级,积累经验和提高水平,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的近代化等阶段。
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
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
要找出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先明确现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概述(PPT79张)
解题技巧:1、看清问题,把握问题中的限制词语。2、找出相关信息、提取关键词句。 3、组织语言,尽量精简。
训练设计
材料: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 总论卷》中写 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 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 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 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 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 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 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 请回答: (1)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 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2)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 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 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第一阶段 内 容 (1840--1860 )
第二阶段 (1860— 1895)
第三阶段(1895-1919)
第四阶段 (1919-1927)
第五阶段 (1927--1949 )
“师夷长 思 鸦片战争 康有为梁启 孙中 毛泽东思 想 后林则徐、 技” 超的维新变法 山新三 想(工农武装 魏源等有 “中体西 思想 民主义 割据 ) 用” 识之士 孙中山三民 马克 思主义 “开眼看 主义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题: 世界” 民主共和 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 (新思潮 实业救国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 的萌发)、 陈独秀李大 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钊等的民主和 成为当时近代中国社会最深刻最重要的时 科学 代主题,成为近代爱国主义最核心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开始前,清军将帅对英国人的武器,可以说 没有认识。广 东海关监督豫堃 妥协派,琦善和道光。 “虽诸葛武侯来,亦只是束手无策,” “岳飞元帅在世,不能胜也”。林则徐 荒唐派,杨芳 宋国经 直到鸦片战争结束,不要说科学 技术,大多数中国人对英国 一 般性常识 照样没有。 “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有无旱路可通?俄罗斯是否接壤?”魏源. 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2 “逆夷接仗之际,所带夷兵,何以能使有进无退?” “英夷武 官四十以内不娶妻室,兵丁亦然,是以无所顾瞻,临敌争先。” “该女主年甫fu二十二岁,何以被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 夫何名何姓,在该国现居何职?”
黑格尔: 所构筑的东方性中国形象,是l9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的一个抽象核心。 传教士、商人、殖民者、旅行家不断在这个核心的外围添加一些表现性 的特征。 中国拥挤的人口既表现混乱又表现贫困.抽鸦片表现非理性与软弱、消 极,缠足、杀婴与酷刑表现中国人天性残暴,然后就是不断的战争与内 乱,在西方人的印象里,可以想像到的地狱场景,都可能出现在中国。 旅行者从西方出发,每向东一步,似乎都更加黑暗,直到中国,一个在 毒品鸦片的恶梦中自残的国家,精神、信仰、道德、政治、经济,在所 有这些方面都陷入黑暗的半野蛮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131页 拉纳 卡巴尼在《欧洲的东方神话》
清军拥有不可挑战的巨大优势: 首先,道义的优势; 其次是地利的优势; 再次,清军在人数上更是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最后,清军心理上的优势同样明显; 清军稳操胜券!信心满满! 相反,挑起战争的英国人,底气明显不足,一场豪赌!
结果:惨败!不成比例的伤亡!
传统观点:统治阶级的落后性、反动性 范文澜:“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 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 生怕死,临阵脱逃。” 另样的声音: “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勇敢迎头痛击联军。……尽管他们呼 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 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强大火力……还是宁愿一步不退, 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吉拉尔《法兰西和中国》)” 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 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保尔瓦 兰《征华记》)
四、现代化视野中的两次鸦片 战争
战前双方对于战争的态度: “揆kui度今日夷情,非战无以服之”!汤彝 把英夷“驱逐出省,不能不示以兵威。” 道光皇帝 “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 之术窥伺中华。”林则徐
《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一辑,甲 编。
先来看枪: 超过70%的清兵没有枪; 鸟枪 最大射程不足100米,每分钟只能打出1到2发子弹; 抬枪,射程稍远一点,要两个人 配合 才能使用。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士兵配备的是 布伦威克式 击发枪,机械 制作的 前装滑膛枪,有效射程已达3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3到4 发子弹;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装备了埃菲尔德式 步枪,射程则超 过900米。 英军统帅额尔金:“24名勇敢的士兵,带上手枪和足够的炸药 包,就能踏遍整个中国。”
林则徐一语中的:“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见面接仗, 似 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 炮的区别: 英军进攻虎门、广州,“逆夷炮无虚发,我炮虽发无准火药半杂沙泥,轰 击 不能及远”。<清实录然而夷炮却能经常打中我, 我炮却不能打中夷,肯定夷人有邪术。” 杨芳 船:逆风逆水皆能飞渡
邪术与谣言:晚清中国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最初认识
3、传统夷夏之辨与新的国际秩序
新的国际秩序的合理性与强迫性 固守中华文化中心主义 夷夏之辨 叶名琛拒绝英人入城
六不主义 “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 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
四亿
外力的
(3)、前提缺失:无力的引导者 现代化的起点:双重历史任务 王朝循环的又一个临界点,清帝 国生死关头 人地关系再次紧张 1812年,33370万,人均耕地 2.3亩 农民起义 清帝国的反现代政策 经济:限制商品经济 的发展 文化:文字狱 政治结构的致命缺陷:满汉分立 权威分裂 双重的转换 不可能完成的历史重任 3、外因:外部环境极其恶劣 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 连绵不断的侵略战争 关头的破坏 历史视角中的中国现代化:结构转换的视角剖析这些内外因素 的困扰和障碍,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炮的载体,清军看似占据优势, “我在实地,夷在海 上,风波摇荡,” “然而,夷炮常常能打中我,我炮 却不能打中夷。”杨芳 英国人的船“逆风逆水皆能飞渡”。
英军采取了“远攻近取”的近代战争 作战方式 “经过英军大炮90分钟的轰击之后,绝大多数中国大炮都哑然 无声了,英军登陆上岸,没有遇到 任何抵抗。”一个英军士兵 在回忆录说,“我们登上了 空无一人的海滩,尸体,弓箭、断 裂的长矛 是这个地方 惟一的遗存。”杰克•比钦:《中国鸦片战 争》 中国人打仗,永远都是近距离作战, “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 久列戎行之人,而见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 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林则徐 英军牢牢地掌控着 战争的主导权, “我们是在战争中游戏,而 不是战斗。”
炮,无论是炮弹杀伤力,还是大炮射程和射速等关键性能,清 军大炮都远远落后了。 清军火炮发射 实心铁弹, “万斤及数千斤之炮,轰及其船板, 仅止一二孔。” 英军舰炮发射近代 新式 爆炸弹!筒形霰弹、榴霰弹等, 弹片 “炸裂四出,迸射数丈” 。 双方火炮 射程的差距, “我炮致远,不过数里;彼于一二十里 之外,可以击我中坚。”两江总督耆英 大炮的射速方面的差距,清军铁炮平均每6分钟才能打出一发炮 弹。英军火炮每2分钟能打出3发炮弹。 “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抢,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 转多时,再放一炮。”林则徐
期待:打开中国的市场 平等贸易 利润率 延续发财梦 中国人:乾隆 60周年 异彩 朝贡体系 短暂的蜜月期:接待 皆大欢喜 2、冲突 礼仪的冲突 跪拜礼
实质(文明模式)冲突:互派使臣、平等贸易、公开税则 3、结局:戳穿了中华帝国盛世的神话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它将像 一个残骸那样到 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亚当 斯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 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 波罗的记述比较,似乎没有 什么区别。” 中国停滞论 赫尔德:“这个帝国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 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他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 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所以,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 绝、窥测、阻挠的态度。它对外部世界既不了解,更不喜爱, 终日沉浸在自我比较的自负之中。”
中国人对英国工业文明武器的解读和对策:邪术 以毒攻毒 马桶战法 浙江道台宋国经 狄青 驱遣面具兵出战 林则徐:“夷兵除枪炮外,击刺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 若至岸上更无能为” “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 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中国的“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中国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则夷人何 以为生? 道光皇帝 武器的背后:机械技术 科学知识
改革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顺应了工业革命后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 时代性转变,揭示了中 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但是,停留在 武器落后的表面现象上,“夷之长技有三:战舰、 火炮、养兵练兵之法。”“中华文物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 独火器万不能及。” 不知道,“夷之长技”绝不局限在狭小的武器层面,在“器不 如人”的背后是更根本的“技不如人”、“学不如人”。 工业文明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 转换的 现代化 才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 然选择!
观察的视角转移到武器生产制作的环节。 英国人 开花爆炸弹,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揭示了火药 的最佳 化学 反应方程式; 在弹药的生产上,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 中国工匠们生产弹药完全是另外一幅场景:古老的经验;生产 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
在火炮的生产上,无论是炮材,还是生产工艺,中英之间都是 完全不同的。 英国 近代高炉 炼铁,灰口铸铁。 中国工匠炼铁 使用的是 古老的 土高炉,白口铸铁 。 在生产工艺和流程上,英国人机械化程度很高。 中国工匠们则采用传统的 泥模铸炮工艺。 中英双方在 武器生产制作环节上的差异:中国借助经验,使用 简单手工工具,采用分散的小作坊生产方式;英国人则借助科 学,使用复杂机械工具,采用工厂社会化生产方式。 所以,经验和科学之间,手工生产技术和机械生产技术之间的 区别 才是中英武器性能差距的根本原因,英国人坚船利炮的所 有秘密都在于科学和技术的领先!
第二章 邪术和谣言:
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最 初认识
现代化理论回顾
1、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方向、新道路; 2、现代化的实质是文明的结构转换; 3、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时间(历史)进程。 4、现代化的一般原则:三重结构三根支柱 5、现代化的一般进程:普遍原则与本国国情的有机 结合
一、中国现代化的一般特征
孰真孰假?为什么说谎?
中国人心理上的巨大优势; 英法联军出于对对手的由衷敬佩; 传统史观战争史观的必然性 统治阶级腐朽无能,反动派; 人民积极抗战,但是遭到反动统治阶级的镇压; 革命的对象 道德批判 革命不等同于与现代化 历史观的时代变化
美国著名学者萨奈罗:《鸦片战争:一 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 中英之间 “是不同 世 纪 间的较量。”
二、1792年:时空交错中交锋
1792年的意义 富有戏剧性的首次接触 1、期待 英国人:殖民拓张 必然性 印度 不满足 中国的市场的诱惑力 打开中国市场的独特方式:送礼 原因:中华帝国的传说 莱布尼茨:《中国近事》;门多萨《中华 大帝国史》; 利玛窦《中国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