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合集下载

中国会计制度历史沿革(3篇)

中国会计制度历史沿革(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

我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古代的原始会计到现代的会计制度,我国会计制度不断演变、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将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会计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古代会计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初步形成。

当时,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主要职能包括赋税、征兵、赏罚等。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以手工操作为主,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度,会计制度也随之得到了统一。

汉代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审计等方面。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官府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辅的格局。

同时,会计理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

4.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唐朝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户部,负责全国的会计事务。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以官府会计为主,民间会计为辅,会计报表种类繁多,会计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在官府会计和民间会计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官府会计方面,会计制度更加规范,会计报表种类更加丰富;民间会计方面,会计制度逐渐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近代会计制度1.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我国会计制度受到了西方会计制度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方会计制度传入我国,对我国的会计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会计学者开始研究西方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我国会计实践。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开始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借鉴西方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发展简史(3篇)

会计制度发展简史(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会计制度作为会计实践的理论指导,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社会四个阶段,对会计制度的发展简史进行梳理。

二、古代社会1. 会计起源会计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人们为了记录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开始使用简单的符号和标记。

这些符号和标记逐渐演变为一种记录经济活动的工具,即原始会计。

2.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会计主要服务于国家管理和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核算以实物计量为主,货币计量为辅。

(2)会计记录主要采用简记法,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

(3)会计工作主要由官吏或家臣负责,缺乏独立的会计机构。

(4)会计制度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各地会计制度差异较大。

三、资本主义社会1. 会计制度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使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核算从实物计量为主转向以货币计量为主。

(2)会计科目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五大类科目为基础的会计科目体系。

(3)会计工作逐渐从国家管理和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会计行业。

(4)会计制度逐渐趋向统一和规范,各国纷纷制定会计准则和法规。

2. 会计制度的发展(1)20世纪初,西方会计制度开始向我国传入。

这一时期,我国会计制度主要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形成了以借贷记账法为主要特征的会计制度。

(2)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会计制度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计划管理为中心,强调会计监督和核算。

(3)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中国会计制度发源(3篇)

中国会计制度发源(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制度演变、特点及影响等方面,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发源进行探讨。

二、历史渊源1. 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我国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主要以狩猎、渔猎为生。

在这个阶段,会计主要表现为简单的实物管理,如土地、人口、牲畜等资源的登记与分配。

据《周礼》记载,当时设有“会计”一职,负责登记和分配资源。

2.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这一时期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据《尚书》记载,夏朝设有“会计”一职,负责国家财政收支。

商朝时期,会计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会计体系。

周朝时期,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如“大司会”、“小司会”等,负责国家财政收支和资源分配。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对会计制度的改革。

汉武帝时期,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设立了专门的会计机构,如“尚书省”、“大司农”等,负责国家财政收支和资源分配。

4.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隋朝设立了“户部”、“度支”等机构,负责国家财政收支。

唐朝时期,会计制度更加完善,设立了“户部”、“度支”、“比部”等机构,分别负责国家财政收支、财政管理和审计监督。

三、制度演变1. 清代清代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初期,会计制度沿袭明朝,设立了“户部”、“度支”等机构。

清朝中期,会计制度开始改革,实行了“会计法”,明确了会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清朝晚期,会计制度进一步改革,设立了“会计司”、“审计院”等机构,负责国家财政收支和审计监督。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民国政府颁布了《会计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

会计的产生及发展史

会计的产生及发展史

会计的产生及发展史1、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刻竹作书。

2、周朝:“会计”一词开始使用。

3、西汉与东汉:账簿产生,如,“草流”和“誊清簿”,设“钱谷账”.4、宋代:官厅会计把钱粮的收支分为四个部分“原管、新收、已支、现在”来反映财产的增减变化。

“四柱”(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式会计方法的应用,根据四柱结算法编造的账簿称为“四柱清册”。

(期初结存数+本期收入数-本期支出数=期末结存数)5、明末清初:“龙门账”的产生,把全部账目分为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 缴= 存- 该”,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期末编制“进缴表”(资产负债表)和“存该表”(利润表)。

6、我国在清朝后期从国外引进了借贷复式记账法。

7、会计科学在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一)、中国“会计”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国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果说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那么,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中国会计,已于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那时,中国就有了“会计”的称谓,并认识到,会计工作是一项由零星核算到汇总核算再到三年大计的系统过程,这一系统过程应当真实、恰当。

会计在当时的涵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核算,通过日积月累的岁会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历程公元1000年,中式会计在盛唐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并依旧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从公无1002年到1068年,连续三代皇帝推行财计组织体制改革,试图以此理顺中央与地方财计之关系。

公元1069年,王安石以“理财”为纲进行变革,并以“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改革的总机关。

公元1074年,设置“三司会计司”,以此总考天下财赋出入,实行一州一路会计考核制度。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在古代,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家财政收支管理的需要,因此最初的会计人员都是由政府官员来担任。

随着商业的兴起,民间商业会计逐渐发展起来,但在封建社会中,会计的发展一直受到限制。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会计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

在封建社会时期,会计的方法和制度相对简单,主要是以实物计量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随着商业的繁荣,民间商业会计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复式记账法和成本计算等更为先进的会计方法。

然而,在封建社会中,会计的发展受到了官僚主义和财税需求的限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会计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会计的职能主要是为国家计划经济服务,强调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

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和方法以苏联模式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逐渐与国际接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引进了许多国际先进的会计制度和方法,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会计事务,成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国际会计组织的成员国。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会计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加速发展,中国会计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制度和方法,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

同时,中国会计还需要加强与国际会计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会计规则的制定和实施。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变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会计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制度和方法,同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未来,中国会计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会计改革和创新。

例如,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古代:商、周、秦、汉时期
在商代,商业交易的发展使得会计的需求逐渐增加,出现了最早的记
账记录,如“多产菲实”等。

在周代,出现了“府库”制度,开始进行财
政会计。

随着秦统一中国,会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化,建立了一套
完整的财务制度。

在汉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财务管理的需求也进一步增加,出现了财务报表。

中世纪:隋、唐、宋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隋唐时期,会计的职
业地位得到认可,会计师的角色开始受到重视,财务记账和财务报告的制
度也得到了加强。

在宋代,出现了第一部理论性的会计著作《企业会计制度》。

现代:明、清、近代
在明清时期,会计的发展相对较慢,但会计理论的研究逐渐深入。


了近代,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会计理论和制度。

在19世纪末,中国开始
引进欧美的会计制度和管理理念,学习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

到了20世
纪初,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会计理论体系,并形成了现代会计制度和准则。

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逐渐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代会计的发展与
总结而言,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经济的发
展和时代的变迁,会计制度逐步完善,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在中国的现代
化进程中,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具和信息系统,为企事业单位及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历史(3篇)

中国会计制度发展历史(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从原始的简单记账到现代的会计体系,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古代会计制度1. 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会计制度。

当时的会计工作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称为“会计”。

会计的主要职责是记录国家的财政收支和官员的财产状况。

西周时期的会计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以实物计量为主,货币计量为辅;(2)会计记录以简略的文字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会计科目体系;(3)会计工作由官府负责,没有形成民间会计组织。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逐渐从官府向民间延伸,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

主要特点如下:(1)会计工作由官府和民间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组织;(2)会计科目体系逐渐形成,如《汉书·食货志》记载:“会计之官,曰计官、仓官、库官、钱官、食官、盐官、铁官。

”;(3)会计核算方法逐渐完善,如《汉书·律历志》记载:“计之曰:一岁之计,岁终之计。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进一步规范,会计体系逐渐成熟。

主要特点如下:(1)会计工作由官府和民间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组织;(2)会计科目体系更加完善,如《唐六典》记载:“会计之官,曰计官、仓官、库官、钱官、食官、盐官、铁官、户官。

”;(3)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科学,如《唐律疏议》记载:“计之曰:一岁之计,岁终之计。

”4.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会计体系更加完善。

主要特点如下:(1)会计工作由官府和民间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组织;(2)会计科目体系更加完善,如《宋史·食货志》记载:“会计之官,曰计官、仓官、库官、钱官、食官、盐官、铁官、户官。

中国会计发展史浅谈

中国会计发展史浅谈

中国会计发展史浅谈古代会计中国古代会计起源于商业活动的记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商代的记账主要记录物资的收支,通过简单的记数和刻刻写作为核算方式。

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记账也逐渐形成固定的格式和流程。

在东汉时期,会计开始列出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

近代会计近代的会计发展始于清朝,西方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逐渐传入中国。

清朝的会计主要应用于政府部门和商业企业。

在清朝晚期,会计已经形成了现代的记账方式和方法,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

这一阶段的会计已经开创了现代会计的基本框架。

近现代会计近现代的会计发展主要集中在民国和新中国时期。

在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引入西方会计制度,并制定了《会计法》。

这一时期,会计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到各个行业。

但仍然存在着会计标准不统一、管理混乱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会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会计工作基本由国家控制和规范,建立了完整的会计制度和体系。

1953年,《会计法》颁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会计制度化的新阶段。

开放以后,中国的会计事业发展迅速,国家会计准则体系不断完善。

1992年,颁布了第一部经营性单位会计制度,这标志着中国会计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目前,国家正致力于推进财务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总结起来,中国会计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近现代会计的演变。

目前,中国会计已经进入到现代化阶段,会计制度和体系正不断完善。

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会计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国会计制度建立历史(3篇)

我国会计制度建立历史(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简单记账到现代的会计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简要回顾我国会计制度建立的历史,以期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古代会计制度的萌芽1. 西周时期的会计制度我国古代会计制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据《周礼》记载,当时设立了会计官职,负责国家的财政收支管理。

西周时期的会计制度主要包括:收入会计、支出会计和财务会计三个方面。

2. 秦汉时期的会计制度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设立了专门负责财政收支管理的机构,如“计司”、“户部”等。

同时,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会计账簿制度,如《算经》等。

这些制度为后世会计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封建社会的会计制度1. 唐宋时期的会计制度唐宋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从国家财政收支管理扩展到民间经济活动。

唐代设立了“度支司”,负责国家财政收支管理;宋代则设立了“户部”、“度支司”等机构,负责财政收支管理。

2. 明清时期的会计制度明清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从官府会计扩展到民间会计。

明代设立了“户部”、“度支司”等机构,负责国家财政收支管理;清代则设立了“户部”、“度支司”等机构,负责国家财政收支管理。

四、民国时期的会计制度1. 民国初期会计制度的改革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较大的改革。

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会计法》,对会计制度进行了规范。

此后,我国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

2. 民国时期会计制度的发展民国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在继承古代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制度逐渐从官府会计扩展到民间会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

同时,我国会计制度开始与国际接轨,引进了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

会计发展史和中国会计发展历史

中国会计发展历史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会计活动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先秦至秦汉中国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公社制时代,人们已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及其他收支。

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

到奴隶制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为适应统治阶级管理经济的需要,官厅会计部门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它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工作的官职“小宰”有明确的分工。

会计部门内部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

周朝还制定了一些财计管理制度,如收支报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

在周代,会计一词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即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周代的官厅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当时的“书契”、“官契”等)、帐簿(当时的“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而且有了叙事式会计报告(如《周礼》中讲的"日成"、“月要”和“岁会”报告)。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战国至秦汉时期,官厅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构成一个经济管理系统。

以"编户制度"、“上计制度”以及国家财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别管理制为主干的财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御史监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体现。

以“入、出”为记帐符号,以上入下出为基本特征的单式入、出记帐法的形成,以“入-出=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的普及运用,以及在战国中后期会计帐簿设置分为“恒籍”(汇总登记的会计籍书)、“籍”(专门登记粮草的会计籍书)、“苑籍”(专门登记厩苑的会计籍书)进行分类核算等,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的基矗秦汉时,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以“收、付”为记帐符号,以上收下付为基本特征的单式收付记帐法,并对一部分收支以钱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摘要:对一门学科的认识,首先需从历史开始,从发展历程中寻找它的内在逻辑。

本文首先结合历史,梳理对会计定义、功能的不同认识。

接着通过对会计名称的溯源讲述会计的起源,最后是文章的主体,主要按朝代划分,来分段介绍中式会计的整个发展过程。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史料取得的难易,以及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这里中式会计的历史主要介绍国家部门中所用的会计,即官厅会计。

关键词:中式会计会计功能会计历史一、会计的定义和功能时下,对会计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

前者着眼于会计本身,认为会计是一种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后者偏重于会计的目的,认为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这些关于会计的功能、定义的看法是进入工业社会后才逐渐形成的。

事实上,在史前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到使用会计的痕迹。

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用符号、图画记录狩猎的收获。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主要用来管理国家层次上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而民间所用的会计一直是比较简单的,直到元朝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达到可观的程度。

下面通过对中式会计的历史的介绍,使我们对会计的功能、定义有进一步的理解:二、会计名称溯源中式会计命名于西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已经出现“會”和“计”这些形状的字体,而且其含义已基本定型。

“會”字,上有“合”,下有“曾(古时是‘增’的通假字)”,故其有增加、聚合和汇总之意。

“计”字左为“言”,又为“十”。

古时直言曰“言”,难言曰“语”,故“计”字包含务必要求准确,不虚假乱造之意。

“十”字,由代表东西的“一”和南北的“|”组成;古时,以所在的部落为中心,人们沿着东西南北的方向分别外出狩猎,归时将猎物一起放于中央,汇合加重,进行计算。

根据西周的具体情况,“会计”在此时的含义就是既有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岁总合算。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进行实物交换,没有货币,因此会计记录主要是质量和数量的简单记载。

比如,在商贸交易中,人们会使用记号或刻划在陶片、兽骨等上面,用以记录交易的物品种类和数量。

这些简单的记录形式可以被视为最古老的会计证据。

在商鞅变法后的秦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需要,会计活动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改进。

秦朝出台了《律令》对会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会计被纳入司法体系,成为法定的职业,为政府和官府提供财务管理和监控。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工作逐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宋朝,会计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聚焦于财务管理和会计技巧。

宋朝的商人和官府收入的增加,会计记录也变得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财务管理的问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会计经典著作,如赵彦端的《赢政胶洲录》和吕才的《门决》等。

明朝是中国会计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朝政府加强了对会计的监管和控制,成立了官方的会计机构,例如户部会计司和库房会计司等。

会计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会计记账的要求和程序被明确规定,并且出现了会计报表的编制和使用。

到了清朝,会计的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商业色彩。

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会计开始服务于商业和民间企业的财务管理。

清朝商人和地方官府会计的需求不断增加,会计的技术和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近代以后,中国的会计发展受到了西方会计思想和制度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入西方会计理论和实践,例如,美国会计学家的著作被翻译并广泛传播。

中华民国成立后,制定了《公司会计法》,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制度和实践。

建国后,中国会计制度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

1954年,中国成立了全国财经系统会计学会,推动会计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发展。

1985年,中国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向企业会计靠拢。

2001年,中国会计准则制度进行了一次重大,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

总的来说,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原始会计的简单记录到现代会计的系统化和专业化的过程。

1.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我国在远古时期曾出现过“绘图记事”、“刻记记事”和“结绳记事”等最简单的原始会计行为,并被认为是会计的起源。

西周王朝(大约公元前1100年~公兀前770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会计”一词,其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合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后来清朝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将“会计”一词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

即“会计”一词包括了日常的零星核算和定期的总括核算两层意思,基本上表达了会计在核算方面的主要特征。

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当会计成为国家行为的时候,“官厅会计”便应运而生。

为管理贡赋、徭役等征收与分配,西周王朝在官厅中专门设置了位高权重的管理全国钱粮、赋税和官厅财物收支的“司会”一职,设立了独立的会计部门,并与财物保管等业务部门之间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会计与出纳也有了初步的分工。

此外,西周还规定了“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的会计检查制度。

其中的“参互”、“月要”和“岁会”,相当于当今的日报、月报和年报,初步形成了会计报表的雏形。

可见,我国会计在西周时代已有相当大的发展。

正如美国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在其名著《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等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

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会计技术方法也有了进步。

秦、汉时期广泛采用了以“入”、“出”为记账符号、以“入一出:余”(或“收一付=余”)为基本结算公式的简明会计记录法,用比较固定划一的会计记录格式,取代了文字叙述式的、烦琐的会计记录方法。

自西汉始,人们将会计记录与统计记录划分开来,把记录会计事项的简册称为“簿”、“簿书”或赘“计簿”,而把记录统计事项的简册称为“籍”。

自此,我国的会计账簿便有了较明确的命名。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会计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立并完善了科学的结算方法——“四柱结算法”,在会计账册与报表中并列四大要素(即四柱)——“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

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近代前发展史
(1)会计的起源:绘图记事;刻记记事;结绳记事(最简单的原始会计⾏为)
(2)奴⾪社会——西周王朝:出现“会计”⼀词;产⽣“官厅会计”并出现职位“司会”,到东汉,我国开始出现了“计簿”和“簿记”的账册,⽤以登记会计事项
(3)唐宋时期:出现“四柱结算法”,单式记账法的完善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4)明末清初:出现“龙门账”,复式记账的起源,标志着商业会计的产⽣
2.近代三次⾰命
(1)第⼀次:西式会计(复式借贷记账法)推⼴运⽤
(2)第⼆次:苏联会计模式的引进
1985年颁布了新中国第⼀部《中华⼈民共和国会计法》,(93、99年分别进⾏了修订)——标志着我国会计⼯作法治化的开端
(3)第三次:1992年,发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陆续发布13⼤⾏业的企业财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模式与国际初步接轨
3.现⾏准则
1993-2003: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16个具体准则
2000:统⼀《企业会计制度》
2006.2.15:财政部发布新的会计准则:1+38,标志着此前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局⾯将改变。

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发展、丰富和完善的,从⽽会计⼜具有⼀定的社会属性。

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例】(2007单选题)我国会计⼯作法制化开端的标志是( )。

A.1985年颁布了《会计法》
B.1992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
C.1997年发布了我国第⼀个具体会计准则
D.2000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

中国会计发展史的过程

中国会计发展史的过程

中国会计发展史的过程
中国会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大致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特点:
1. 古代会计(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叶)
起源:最早的会计记录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上,主要涉及财产和收支。

记账方法:采用单式记账法,只记录每一笔经济业务的一方面,例如收入或支出。

工具:早期使用简陋的工具如竹简、木片等记录数据。

2. 近代会计(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
外来影响:西方会计理论与方法随着近代商业贸易传入中国。

会计法规:清政府在1853年颁布《户部则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会计法规。

复式簿记:开始引入复式记账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

3. 现代会计(20世纪40年代至今)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体系。

法规建设:制定了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如《会计法》等,以规范会计行为。

国际化接轨: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会计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以提高透明度和可比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进程。

4. 当前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企业内部决策提供支持。

绿色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得到重视。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阶段(3篇)

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阶段(3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作为一门重要的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账簿”到现代的会计信息系统,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对我国会计制度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古代会计制度阶段1. 先秦时期在我国古代,会计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会计主要是以账簿的形式记录经济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征税和征兵。

这一阶段的会计制度较为简单,主要记录土地、人口、税收等基本信息。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逐渐从行政机构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会计机构。

同时,会计制度开始注重对经济活动的详细记录,如《史记》中记载的“太仓令”制度,就是一种较为完善的会计制度。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开始实行“官民分治”,即由政府官员负责管理国家财政,民间会计则负责企业会计。

此外,会计制度开始注重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审计,如《唐律疏议》中关于会计的法律规定。

4.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我国会计制度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如《宋史·职官志》中记载的“官会”制度,就是一种较为完善的会计制度。

同时,会计工作开始注重对经济活动的预测和分析。

三、近代会计制度阶段1.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会计工作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如《明会典》中记载的“会典”制度,就是一种较为完善的会计制度。

此外,会计工作开始注重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审计。

2. 近代会计制度改革鸦片战争后,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会计制度开始受到西方会计制度的影响。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会计法》,标志着我国近代会计制度的正式建立。

此后,我国会计制度逐渐向西方会计制度靠拢,如借贷记账法、成本核算等。

四、现代会计制度阶段1. 新中国成立后的会计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历史简述摘要:对一门学科的认识,首先需从历史开始,从发展历程中寻找它的内在逻辑。

本文首先结合历史,梳理对会计定义、功能的不同认识。

接着通过对会计名称的溯源讲述会计的起源,最后是文章的主体,主要按朝代划分,来分段介绍中式会计的整个发展过程。

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史料取得的难易,以及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这里中式会计的历史主要介绍国家部门中所用的会计,即官厅会计。

关键词:中式会计会计功能会计历史一、会计的定义和功能时下,对会计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

前者着眼于会计本身,认为会计是一种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后者偏重于会计的目的,认为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这些关于会计的功能、定义的看法是进入工业社会后才逐渐形成的。

事实上,在史前社会,我们就可以看到使用会计的痕迹。

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用符号、图画记录狩猎的收获。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主要用来管理国家层次上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而民间所用的会计一直是比较简单的,直到元朝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达到可观的程度。

下面通过对中式会计的历史的介绍,使我们对会计的功能、定义有进一步的理解:二、会计名称溯源中式会计命名于西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已经出现“會”和“计”这些形状的字体,而且其含义已基本定型。

“會”字,上有“合”,下有“曾(古时是‘增’的通假字)”,故其有增加、聚合和汇总之意。

“计”字左为“言”,又为“十”。

古时直言曰“言”,难言曰“语”,故“计”字包含务必要求准确,不虚假乱造之意。

“十”字,由代表东西的“一”和南北的“|”组成;古时,以所在的部落为中心,人们沿着东西南北的方向分别外出狩猎,归时将猎物一起放于中央,汇合加重,进行计算。

根据西周的具体情况,“会计”在此时的含义就是既有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岁总合算。

会计的得名,说明了此时的会计已经从国家职能的附属部分,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事实上,西周时确立的一些会计习惯深远的影响了以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如“入”和“出”作为记账的符号地位此时得到了确认,以后一直沿用了下来。

三、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1. 史前时期的会计在距今10万年到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我国山西朔县峙峪,发现了最早的会计痕迹。

在许多骨片上发现了刻画的痕迹,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峙峪人进行计量、记录的遗迹。

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会计的方式变的丰富起来,有绘图记事和刻画记事两种方式。

绘图记事的方法是将狩猎的成果以壁画的形式画出来,比如打了一头鹿,就画一头鹿;打了两只兔子就画两只兔子。

这些图形是象形文字的鼻祖。

刻画记事是指用特定的符号记录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会计方法有了更多的形式,其表现是:“黄钟黍”计量单位的出现、结绳记事法的运用和“书契记数”的创造。

黄钟本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后来黄帝用以作为长度、轻重、容量的度量。

黄钟的长度规定为中等大小的黍粒90颗的长度,以一粒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寸、尺、丈之间均是十进制。

这些计量单位尽管实质长度略有变化,但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通过黄钟黍,还确定了合、升、斗、斛等体积计量单位。

这些计量单位的出现,使得会计得以从实物统计向数量方面发展。

书契记数所谓书契,“书,庶也,记庶物也。

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

“契,刻也,刻识其数也”。

书契记数实际上是数码和实物计量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讨论上述各种会计概念时,会计的内容并不是以文字记述的。

商周之后,会计才开始用文字来计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产生于文字之前,由此可见会计的历史之深远。

2. 夏商周时期夏朝时,已经确立了贡赋征收制度,因此推测此时会出现管理财政收入的会计现象。

夏设“百官”,其中有监督奴隶耕作的官员“啬夫”,也许担任这个官职的官员就是最早的会计。

商朝对会计的一大贡献是数的创造,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从一到十都已经成型。

商代的甲骨上,有记录出猎收获的内容,而且对事情的记录比较完整,有时间、地点、种类和数量,用“卯”和“埋”表示支出,用“毕”和“获”表示收入,是会计的雏形。

从发掘的甲骨文书契中,出现“册”字的象形文字次数达二十余次,有记录财政收支方面的内容,可见这些书契是我国“账簿”的萌芽状态。

西周时期的会计发展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成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会计已经从一种从属的地位独立出来,会计籍书、会计科目、记账符号、会计报告都已出现,只不过形式比较简单,有待后世发展。

西周的官制中专设了“司会”一职,主管朝廷的财政收支。

此时,用于记录会计内容的书册越来越多,开始与其它书册分开存放,并且把它专门成为“籍书”(这就是簿书的来源)。

同时,西周也规定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称为“岁入”,总共有九项,称为“九赋”。

国家的财政支出被称为“岁出”,也有九项,即“九式”。

“九赋”,加上各诸侯王国所献的贡品“九贡”,共计十八个收入项目,九个支出项目,就是今天会计科目的原始形态。

西周时期的会计报告分“岁会”、“月要”、“日成”三种形式。

日成汇总十日的情况,是一种旬报;月要是记录一个月的情况,相对于现在的月报;岁会对应于今天的年报。

3. 春秋战国及秦这一时期对财计理论和财计法规方面贡献很多。

春秋战国时期理财名人很多,孔子提出“政在节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节俭的目的在于抚民求安,反对过度奢侈,又批评晏婴用小猪祭祖宗,一件破棉袄穿三十年而不换,有损君子风度。

墨子从俭节用的观点也很突出,主张“节俭则昌,淫逸则亡”。

这一时期的法典《法经》,在用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方面做了第一次尝试,其中的<杂法>中有一条规定:“负债违契不偿,一疋以上,违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

对违反契约的惩罚严重,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单式记账法在秦朝时趋于成熟,这时的单式记账法的主要特征有:①单入单出,单笔出入之间并无对应关系。

②按经济事件的发生日期流水记录,秦时规定不记日期禁止入账。

③各本籍书之间也无对应关系,无法相互稽核。

秦朝还颁布了《秦律》和《财章》,对经济活动使用法律管理,而且这时的法律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规定更细,内涵更为明了。

如有规定:“府中公金、钱,私挪用之,与盗同法”。

这时已经对公职人员挪用公款、贪污有了明确的规定。

4. 两汉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必然对会计有更高的要求。

编户制度、上计制度和盈利理论就是这时候出现的,为中式会计之后的发展垫定了基础。

编户制度,是按户主、家庭成员、姓名、年龄及家产写在简牍上,编制成册籍,也称“户籍”。

国家的税赋征收、徭役征发,均按户籍进行分派征收,主要有田赋、算赋(人口税)、更赋(替换服役的赋税)和户赋(按户征收)。

编户制度是唐代计帐、明代黄册的蓝本。

所谓上计制度,就是每年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报告---上计薄。

年终各郡国携上计簿进京,报告一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人户变动情况。

有御史大夫负责审理,最后由皇帝亲自受计,评论功过以定赏罚。

汉代安定的政治形势、经济的大发展,为各种经济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比如司马迁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木柴和谷物是单位价值小,重量大的商品,从贩卖的费用和盈利角度考虑都不适合长途贩运,而且因单位体积重量的不同,又有百里与千里之别。

到了东汉,已经可以分别出“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本期结存”四个项目。

这是中式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后代的四柱结算法与此密切相关。

5.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这一时期,几乎是年复一年的战火,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缓慢,会计的发展也因此减慢了发展速度。

不过这一阶段,会计在特定几个方面仍然取得了进步,如:户籍计帐制度的创建和使用以及书写工具由竹简、木牍向纸张转变。

户籍计帐之法开始于北朝的北周,由大行台度支尚书苏绰制定,包括计帐和户籍之法。

这两者的结合为充实国财、资助军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北周的计帐户籍之法,不仅为后来的隋朝所集成,更是盛唐时期的户籍计帐的源头。

6.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封建经济的繁荣为会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一时期的中式会计也处于自己的一个高峰。

唐代继续实行前代的计帐户籍制度,所谓计帐,就是根据户籍资料和国家规定的收入项目,归类计算,是一种具有预算性质的会计账目,是检查和落实财政和赋役项目情况的基础措施。

唐代会计的另一个突破就是《长行旨条》的颁布,这是我国财政史上最早的财政预算制度,同时也是中式会计史上最早的全国统一会计科目。

《长行旨条》的颁布是针对当时财政预算科目繁多,名目混乱的情况,统一规定了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州县以及军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项目。

著名的“四柱结算法”也在唐代中后期得以确立。

这里的“四柱”指:“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余)。

“四柱结算法”是在“三柱结算法”(入、出、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三柱的好处在于,划清了本期收入和上期余额的界限,克服了三柱的片面性。

唐朝的《元和国计簿》是我国第一部财计著作,分析了唐朝的财政经济状况,由史官李吉普所写。

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按行政区划分类的户籍统计资料,说明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同时也是财政收入方面的一个预算;第二部分是按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划分的财政收入状况,与第一部分的预算形成对比,显示问题的所在。

到了宋代,经济发展更为繁荣,中式会计在此时,无论是机构设置、账簿的组织,还是结算方式的改进,都比前朝有所改进。

宋朝在中央设“三司”,管理国家的财政大权。

神宗熙宁七年,设立三司会计司,总考天下财赋入出,总理会计核算事务。

全国自下而上逐级汇总核算上报,有会计司统一进行勾考。

会计司是我国政府机构首次以会计命名,也是会计作为独立部门存在的第一次尝试。

宋代的会计账簿的设置已有“草帐”、流水日记账、总账之分。

草帐是一种按时间登记各类经济事项的底本;流水日记账,则是分类按时间登记各类财务收支情况的账簿,反映某一方面的经济业务;总账是在各流水日记账的基础上,按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归类汇总的账簿。

7. 元明时期元明两朝,中式会计基本上沿用唐宋的会计方法,不过此时民间逐渐认识到会计的重要性,运用的范围扩大。

明代的“黄册”和“鱼鳞册”的编报制度,很类似于唐朝的计帐户籍制度,不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高于后者。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帐”的出现,这是会计理论的一大突破。

龙门帐创于明末清初,由山西人傅山发明。

龙门账的账簿分为草流、流水簿、总清簿。

草流起原始凭证的作用,流水簿起会计分录的作用,总清簿起总账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