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与分析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与启示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与启示作者:刘德恒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4期摘要: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我国的通识教育在上世纪末才慢慢发展起来,存在目标不清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对比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学习美国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美研究型大学;课程一、通识教育缘起通识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其内涵是提升公民基本素质,培养健全人格。
1828年,美国的帕卡德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大学本科课程应有共同的部分,并提出给学生提供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专门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
帕卡德教授对通识教育的观点就是通识教育在最初时期被赋予的涵义。
通识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内涵不仅只有最初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的内涵,它更是一种大学理念及办学思想。
通识教育渗透的是“全人”的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广博与整合,培养学生的共同教育经验和各种知识的整合,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胸襟、人文的素养及明辨的能力,培育学生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二、比较与分析(一)课程目标比较1978年,哈佛大学对核心课程进行了改革,罗索夫斯基在《核心课程报告》中明确提出核心课程的目标:培养有教养的人。
他认为有教养的人应具备以下五点:1.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并用文字写作;2.在某些知识领域中,具有深厚的学识;3.对于人类关于宇宙、社会及自己所学的知识及应用知识的方式,能够批判的欣赏;4.能理解及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5.能够在较大的脉络中体会自己的人生经验,因此不能对其他文化或时代无所认识。
以上五点体现了哈佛大学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也是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
北京大学虽没有对通识教育的目标进行专门的阐述,但从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中可以看出具有通识教育的色彩。
中美通识教育比较分析

中美通识教育比较分析【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学校的课程与教育改革,开展至今收效甚微,通过与美国高校的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制约着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与高校教育改革。
【关键词】通识教育;应试教育;专业化教育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直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
在19世纪时欧美学者注意到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过于细化,专业性太强,知识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对其它的学科不涉猎,缺乏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长此以往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乃至人类的进步形成阻力。
通识教育的观点在这种局面下被提出来。
通识教育的构建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大学博雅教育和自由教育,其目的是首先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和“公民”,然后才是教授专业知识为进入社会所从事的职业奠定基础。
通识教育最终目的是“育”而非“教”,不对专业进行硬性的划分,充分重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
自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作为通识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美国通识教育经过百余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总结出完整而明确的课程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二是,培养学生人格和道德目标。
通识课程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数理统计和分析能力、逻辑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综合推论能力等,还要通过理性训练、启发心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
如哈佛核心课程强调,引导学生掌握“有教养的人所必备的学识、智能以及思辨方法”,使“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课程是要“致力于使学生在科学、技术和人文基础方面得到强有力的训练和熏陶……,使他们成为非同一般的工程师、科学家、教师以及科研工作者,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领导地位”[1]。
在课程设置方面,美国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全部课程中占35%左右,如芝加哥大学是50%,哈佛、斯坦福占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耶鲁占44%,哥伦比亚大学较低也占到20%-22%。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比较分析

一、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机制要分析中国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着哪些差异性,首先需要了解两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机制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
一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1.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如果以1917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改革算起,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中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且在绝大多数的高校都设立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即通识教育委员会-。
通识教育委员会设主任一名来负责通识教育的具体工作,通常由主讲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授担任或者由学校教务长等行政负责人兼任。
除了通识教育主任之外,通识教育委员会的成员还包括在各学院中担任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基础性课程的教师。
另外,有些学校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成员中还包括了若干名由学生选举出的学生代表。
通识教育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包括决定全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课程设置; 审议通识课程的各类科目和教学纲要; 监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执行; 审议通识教育经费的使用,还要清楚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出勤、作业、考试以及课程论文等的考核情况。
通识教育委员会的这些职责,既有利于学生与老师双方的相互配合,也有利于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监督。
2.中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管理机构中国大陆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可以分成两大块,一块是既有的公共课; 另一块是各种类型的实验班、基地班或通识教育学院。
就公共课来说,在管理机构的设置方面,最普遍的做法是成立专门的全校性的公共课教学中心,例如马列德育公共课教学中心、公共计算机教学中心、大学外语教学部等。
这些机构与专业院系平级,拥有自己独立的师资,但没有专属于自己学院的学生,它们专门承担全校各类公共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
但与美国的通识教育委员会相比,这些公共教学单位只负责讲授由学校教务主管部门指定的公共必修课程,它们自身没有自主设置公共必修课程的权限。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比较研究
研究背景:
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知识与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成为未来职场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
然而,不同国家、不同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比较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中国和美国高校为例,通过对比分析两国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探究两国高校通识课程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为深入推进和完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内容:
1.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概况和发展历程
2.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和分类
3.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
4. 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比较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收集整理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比较;其次,针对两国高校的通识课程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通识课程的看法和反馈,并进行数据量化和分析。
研究意义:
通过对中美高校通识课程的比较研究,既可以发现其共性和差异,也可以探究其发展模式和趋势,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跨国教育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全球化。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摘要】本文分析了中美通识教育的特点对比、共同点、差异性,以及对中美通识教育的借鉴方向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通过比较两国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和体系建设,可以发现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方面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在借鉴方向中,我国可从美国通识教育中学习其注重学生全面素养培养、重视跨学科学习、提倡自主学习等方面的经验。
未来发展方向则应关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中美通识教育都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对方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美通识教育、分析、借鉴、重要性、现状、特点、共同点、差异性、借鉴方向、未来发展、发展趋势、意义、再强调。
1. 引言1.1 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多元文化,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比和借鉴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和社会进步。
中美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在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1.2 中美通识教育的现状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通识教育在两国教育体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中国,通识教育正逐渐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教育,而是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中国大学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与思辨性的讨论和跨学科研究。
而在美国,通识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作者:曹丽霞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对其的研究和讨论日趋热烈。
至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将其译成通识教育,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普及与改革,中美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导向上值得我们比较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美比较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CAO Lixia(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0)Abstract The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focu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 since Professor A.S.Parkard from Bowdoin College related genenal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In 1980s, Taiwanese scholars translate "general education" into "TongShiJiaoYu" and then general education comes to be popularized, and the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are valuable.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America and China; comparison1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1.1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淡化基础,加强基础”推动教育界提出“拓宽专业、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初见雏形。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作者:吴育芳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1期[摘要]通识教育是现阶段国内外高校广泛应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对强化高校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自身的创新意识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就中美两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形式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比较,以期能充分借鉴美国在通识教育方面存在的优势来弥补我国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比较[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65-01从本质上来看,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培养的模式,同时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教育的革新发展促使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受到广泛的运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在学生教育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比较中美两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发现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对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优势加以借鉴。
一、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美国高校针对通识教育的应用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强调开阔高校学生的视野,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问题应对能力,其能充分有效地拉近学校教育培养和学生校外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分析能力来对社会进行客观的分析,因此,其往往对强化学生自身的意识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基于此,美国高校针对学生教育培养中通识教育的运用提出了以下目标:(1)提高学生做社会工作的责任意识;(2)提高学生对自身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认识;(3)强化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4)道德层面强化学生对自身言行的理解和约束能力。
就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其采用的分布模式,在各学科领域中均有所涉及。
而就其教学的模式来看,其通常采用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讲座,再依据分组让学生进行探讨的方式。
尽管各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课程的范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等却有着明显的相似性。
中美两校_历史文化领域_相关通识课程教学设计比较及启示_冯惠敏

高 校 教 育 管 理 J o u r n a l f H i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M a n a e m e n t g g
o l . 8 N o . 5 V S e t . 2 0 1 4 p
: / d o i 1 0. 1 3 3 1 6 . c n k i . h e m. 2 0 1 4. 0 5. 0 2 1 j j
历史文化领域 ” 相关通识 中美两校 “ 课程教学设计比较及启示
成 照敏 , 黄明东 冯 惠敏 ,
( ) 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2
外 国 文 化 领域 ” 通 识 课 程《 中国 日 常 文 化 与 生 活 》 与国内某大学“ 历史文化领域” 通 摘 要 :选 取 美 国 哈佛 大学 “ 识 课 程《 美 国 历史 与 文 化 》 进 行比 较 , 分析 了 这 两 门通 识 课 程 在教学设 计 方 面的 相 同 之 处 与 不 同 之 处 , 提出改进 我国大学 “ 历史 文 化 领域 ” 通 识 课 程 教学设 计 的建 议 : 聘 请 外 籍 教 师 合 作 教 学;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的 兴 趣 和 毅 力; 加 大 对多 学 科 综合 的 通 识 课 程 的 开 发 ; 调 整 相关 通 识 课 程 的 教 学 目 标 , 精 选 教 学 内 容; 改进相关通识课程的教学 方式方 法 及 考 核方 法 等 。 关键词 :历史 文 化 领域 ; 通识课程; 教学设 计 ( ) 中图分类号 : 6 4 2.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 6 7 3-8 3 8 1 2 0 1 4 0 5-0 0 9 2-0 7 1 G
虽然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达到了比较全面地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目标但是由于课程任务完整地呈现给了学生加之很多知识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学过的内容因此学生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轻易地获得学分这就让学生缺乏思考探索的动力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的 比较 , 结 出 中 美两 国在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上 的 差 异 并 提 出 了 中 国通 识 教 育 课 程 有 待 改 革 的 几 个 方 面 。 总 【 键 词 】 国 ; 国 ; 识 教 育 课 程 关 中 美 通
在 我 国, 学 通 识 教 育 近 年 来 受 到 高 度 的 重 视 。 示 出 我 国对 当 泛 , 且 通 常 是 采 取 科 际 整 合 的 方 法 , 有 连 续 性 的编 排 组 织 , 将 课 大 显 而 或 并 前 高 等 教 育 侧 重 专 门教 育 , 略基 本 素养 和 广 博 视 野 的 弊 端 开 始 进 行 程 分 成 若 干 类 ,学 生 必 须 在 每 一 类 当 中 必 修 或 选 修 若 干 科 目或 学 分 。 忽 深 刻 反 思 的取 向 , 国 大 学 的通 识 教 育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 各 国大 学 “ 心 课 程 ” 破 了传 统 的 按 学 科 设 课 的 模 式 , 调 课 程 设 置 要 有利 于 美 对 核 打 强 产 生 了 深 远 而 广 泛 的影 响 。 在 实 施通 识 教育 的 过 程 中 . 识 教 育 课 程 培 养 学 生 的有 关 方 面 的 能 力 , 点 不 在 于 让 学 生 掌 握 某 一 学 科 的 系 统 通 重 的 设 置 至 关 重 要 . 过 对 中 美两 国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设 置 的 比 较 , 以 引 知 识 ;核 心 课 程 的 通 识 教 育 学 习量 在 哈佛 约 占 1 通 可 “ / 4,在 得 克 萨 斯 大 学 发 我 们 对 不 同文 化 背 景 下 通 识 教 育 特 点 的 思 考 , 同时 . 野 的 国 际 化 约 占 13 哈佛 “ 心 课 程 ” 认 为 是 迄 今 为 止 在 理 念 上 最 完 满 体 现 通 视 /。 核 被 也 是 改进 我 国 高 校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设 置 的 内在 要 求 。 识 教 育 精 神 的 一 种 实 施 方 式 , 得 各 国 高 等教 育 人 士 的推 崇 。 深 第 三 , 自 由任 选 ” 自由任 选 指学 校 既 无 专 为 通 识 教 育 的课 程 编 “ ,
中美高等工程教育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

中美高等工程教育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一、两所院校的电子工程的培养计划简介威斯康星大学的工程专业在全世界排名位于前30名,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成就。
其工程学院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
学校为准工程师们提供教育,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未知领域进行开发、研究以及应用,并且推动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也是哈工大的优势学科之一。
该校倡导“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人才培养理念,电子工程学院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电子类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等实用型的创新型人才。
二、两所院校本科生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比威斯康星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修满121个学分,大一就配有专业咨询服务,一边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
在大三时会开设较多专业领域课程,例如,电磁场、模拟电子学等等。
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50多个专业课程(本学院或者其他学院都可)。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业年限是4年,在大一和大二两学年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如:电子线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而专业课大部分集中子大三、大四学年(如:微波技术,嵌入式设计与实践等)。
(一)通识教育比较从两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分比例表看,威斯康星大学通识教育比重大于专业课比重,可以看出学校更加重视通识教育。
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相对重视,共16学分。
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自由选课,为了使学生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有所进步,学校规定:在人文学科的选课至少选够6学分,在社会科学的选课至少选够3学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业教育比重高于通识教育的比重。
其中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中,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所占很大比例,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只有4个学分,并且是限选课,学生没有自由选课的权利。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

领域 的专精型人才【 1 】 。这是陈 向明教授 给出的通识教育的定
义 ,而此处 的 “ ”不是 “ 通 通才 ”的 “ ” 通 ,而是 “ 融会 贯 通 ”的 “ ” 通 ,是指不同学科 的知识可 以融会贯通 ,运用跨
Co p r s n o e e a m a io f G n rl Edu a i n Co r e e we n t eCh n s c to u s sb t e h i e e
anc e i an ’ r ii s ■ I m r ▲ A 0 c T ・ u ve s ‘ ni ・ te
教育课程 的比例要比 2 0世纪 9 0年代有所增加 , 本上与美 基 国通识教育课程总量持平。 明我 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 表 不断完善 ,不断提 高其科学性。
( ) 二 通识教 育课程目标 比较
美国大学联合会 ( sc t no r a ol e s A oii f ao Amei C l g ,简 c n e
摘
要 :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 ,通识教育逐 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的热 门话题。通识课程作为通识教 育的
核心 ,已备受业 内人士 的关注。通过对 中美大学通 识教 育课程进行 比较 ,发现我国通识教育 课程存在 的问题,提
出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
中图分类号:G6 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152 0)304 .4 0 99 1(0 80 -140
专业 、跨 学科 的视角 来看 问题 、解 决 问题。只有 培养这样 的人才 才能 适应 当今 高度 分 化和高度 综合 化的科技 发展 。 李曼丽 博士认 为通识 教育 可分广 义与狭 义两种 , 广义 是指 称 大 学整 个 的办 学思想或 观念 ; 狭义 是指不 直接为 学生将 来 的职业 活动做 准备 的那 部分教 育【。本文所 用 的通 识教 2 】 育 是为培 养完整 的人 , 面提高 学生 的综合素质 的一 种人 全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

中 图 分 类 号 : 00 9 3 G4 -5 .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7 4 (0 1 1 — 1 70 1 0 —3 8 2 1 ) 40 4 —5
课 程 是 实 施 通 识 教 育 的 关 键 环 节 , 建 科 学 合 理 构 的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体 系则 是 大 学 实 施 通 识 教 育 的 核 心 工 作 。美 国作 为 通 识 教 育 起 步 较 早 的 国 家 , 经 百 余 年 历 的 发 展 , 课 程 体 系 日渐 成 熟 和 完 善 。 相 比之 下 , 于 其 由 通识 教 育 课 程 引 入 时 间 较 短 , 国 部 分 高 校 在 开 设 一 我
国通 识 课 程 建 设 提 供 借 鉴 和参 考 。 以教 育 部 为 主 体 负 责 实 施 , 筹 兼 顾 , 理 配 置 , 证 统 合 保
识 课 程 目标 是 “ 向学 生 展 示 不 同 学 科 领 域 的 各 门知 识
划 ”实施 方 案 [ ] ht : / EB OL . tp / www.mo . d . n eo s e e u c / d a/
[ ] 胡锦 涛 . 2 胡锦 涛在 全 国人 才工作 会议 上 的讲 / [ B o ] h—  ̄ E L .t
t : / oi c .p o l.c r. c / / 0 4 1 7 5 5 .h m1 p / p l is e p e o t n n GB 1 2 / l 0 6 5 t . 2 l 0 , 7 2 1 —81 . 0 0, 5 2 / 0 0 0 - 6
收 稿 日期 :0 1O —O 2 l 一52
作者 简介 : 楠( 9 6 , , 李 1 6 一) 女 湖北 武汉 人 , 士 , 博 武汉 大学政 治 与公共 管理 学院教授 、 士 生导 师 , 究方 向 为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论 与 博 研
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看我国的大学教育??

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看我国的大学教育??【摘要】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我国大学教育仍存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通识能力培养的问题。
通过比较两者,可以看出美国通识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而我国大学教育需要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的经验,更加重视通识教育的作用。
为此,我们应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只有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促进我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我国大学教育、特点、比较、启示、借鉴、经验、质量、建议、加强重视、发展。
1. 引言1.1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是指在大学教育中为各类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公民,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职场需求。
通识教育通常包括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艺术方面的课程,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如跨文化沟通、伦理学等。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职业需求。
1.2 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充满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大学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需求。
一方面,我国大学生数量庞大,教育资源紧张,高校之间的竞争激烈,学生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面临挑战。
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大学教育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教育理念,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水平。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和课程实施的背景差异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发展和课程实施的背景差异【关键词】通识教育;开展;课程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是近十几年的事,这既是进一步深人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结果,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开展的内在需求。
比较教育学专家康德尔言,影响一国教育的因素,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势力,有时比教育本身的力量还要大。
通识教育的演进和大学的开展息息相关,都深刻受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导入中国并与外乡通识教育传统融合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大学深受美国的影响,本文试图对中美两国通识教育的历史渊源、开展以及课程实施的背景加以分析和多视角的考察,比较差异,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与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与启示。
一、通识教育的起源、概念及主要流派1.起源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导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
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展人的理性、心智,以及探究真理,而不是为了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准备。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其著作《大学的理想》一书中系统地阐述、继承和开展了自由教育思想。
通识教育继承了自由教育的理想,是对自由教育的现代化改造。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专门、于是创造了通识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提出。
20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2.概念以往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局部;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开展的教育。
其三,从通识教育的内容角度进行论述。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结构分析及启示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结构分析及启示摘要:哈佛大学作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代表和通识教育的领先者,在通识课程的设置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推敲借鉴的地方。
现以宏观层面从学校特色课程模式,通识课程开设目的与通识课程的切合度,通识课程占所有课程的均衡度三个维度将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通识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微观层面以通识课程体系中通识课程中人文社科类课程与自然逻辑科学类课程的权重差距,通识课程中选修与必修的权重平衡和学生可以对通识课程选择的自由度这三个维度进行对比,找出哈佛大学与北京大学通识课程结构的异同点,得出北京大学可以通识课特色模式建设,通识课程文理均衡读,选修必修均衡度,通识课程目标与学校定位结合度,三个方面完善学校通识课程体系。
关键词:通识课程;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272-02一、通识教育的含义哥伦比亚大学的帕卡德教授是第一个将大学与通识教育联系起来的人,指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的准备,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可是他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具体是什么,后来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对通识教育做了更为明确的界定,指出通识教育是指培养有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价值辨别能力的人。
①二.哈佛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结构的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一)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哈佛大学通识课程设置结构1.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设置模式具有学校特色哈佛大学开展通识课程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以核心课程为主要的模式,核心课程现称为新通识课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主要是由审美与诠释,文化与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人类多元社会与世界中的美国八个模块组成。
中美课程比较

中美课程改革的比较
20071101092 李亚南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其大学课程 却历经数次改革。从最初的简单移植、模仿,到后来 的独立、创新乃至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美国大学不 仅吸取国外的先进理念,更充分融合了本国国情和民 族文化,最终形成开放性与国际性并存的美国大学课 程,并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而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是我国高教工作的重 点和难点,尽管在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我国也取得了明 显的进步和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学习和了解美国大学课程发展历史及特色, 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高教事业改革的步伐,更有利于 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完善。
但在我国,学生属于弱势群体,自由度 非常低,选择权很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 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需要 和权利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在课程设置上 给学生更多一些关注,将非常有利于学校和 学生的发展。
•拓宽专业、重视基础
重基础、宽专业已成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 重心。传统的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大学课程已 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 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广泛适应能 力。只有强调重视基础课的学习,才能真正培 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美国高校极其重视基 础课的学习,其基础课在课程中所占比例已增 至50%,麻省理工学院的基础课与专业课占总 课时的85%。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通识教育是指基础教育以及大学本科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培养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的教育形式。
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美两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学科设置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在学科设置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通识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而在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细致,从四个方面来设计,分别是人文和艺术、自然科学和数学、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化。
同时,还有许多学校会在通识教育中增加跨文化学习等内容。
这一设置能够更好地贴合大学的教学目标,也具有更好的对接社会需求的特点。
课程内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衡量该教育形式的质量的重要标准。
在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非常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
例如,在学习历史和文化的课程中,不仅仅是教授学习知识,更是通过实地考察、参观等方式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教育体验。
而在中国,通识教育课程更多地是以传递基础知识为主,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教学方法美国通识教育强调实践和参与式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人文和艺术的课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书本读物来学习,还需要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等场所,并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生沟通,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而在中国,通识教育缺少对学生的实践培养,而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
历史发展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也对两国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在美国,通识教育也被称为“文科通识教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学的成立。
在欧洲,大学最初是上层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
到了美国,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学校被视为通过提供自由教育和平等的机会,来让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途径。
而在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晚。
主要是在21世纪才逐渐开始兴起。
总结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存在差异,如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中美大学语文通识教育比较的几点启示

2 O世纪 8 0年代初到 2 0世纪 9 年代 中期为第一 阶段 。 0 由南
一
、
我国大学 开设 中国语文课的历史和现状
京大学匡亚明校长提倡 ,华东师范大学徐 中玉先生主编 了 我 国第一部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不同于国文。 以徐 中玉
我 国现代 大学面 向全体学生开设语 文课 大致可 以分 为 三个时期 。 一个 时期从 2 第 0世纪初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语 文被 称作 “ 国文” 是高校各专业的必 , 修课。例 如 , 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后 不久 , 1 1 于 94年 开始对本科 和预 科分 别进行调整充实 ,并成 立了教科书编 委会 , 国文为编写 的六组教 材之 一 , 由沈 尹默主编 。此后 国
运动倡导加强 基础学科教育 , 注重学生知识结构 的平衡 。 追 求课程 的完整性 。在其影 响下 , 国大学 2 世纪 9 美 O 0年代后 开始 了新一轮 的课 程改革 , 高课 程的整体性和集成 度 、 提 提 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一种总的趋势 。因此 , 目前美 国的主 要研究型大学大都 注重语 文教育 , 不仅将英 语写作 、 演讲等
先 生主编 的第 一本《 大学语 文》 为例 : 以中 国文 学作 品 范文
为主 , 也有一些外 国文学 名篇 , 还附有 中 国古代 文学 、 中国
现当代文学和外 国文学概述 、 以及写作基础知识简介。这本
教材 一度风行 全国 , 多次修 订 、 版 , 再 确立 了大 学语文课 最
初 的格局 。这一 阶段大学语文课 的影响不断扩大 , 开课学校 不断增多 , 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 。如对课 程功能 的定位 , 学 术界就形成三种 比较有 代表性的意见 : 是强调其工具性 , 一
中美通识教育比较分析

【 关键词 】 通识教育 ; 应试教育 ; 专业化教 育
通识教 育(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 直译为普 通教育 、 一般教 育。在 1 9 校逐 渐认识 到拓宽专业 、 学科渗透 、 素质培 养这些加强学 生基 础 的措 世纪 时欧美学者注意到现代大学的学 术分科 过于细化 .专业性太强 . 施更 有利于毕业生进入社 会后的可持续性 发展 . 大学 生作为国家与 知识 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 导致学生不善 于独立思考 . 对其 它的学科不 社会 发展 的生力军 . 对其进行通识教育显的愈加重要 涉猎 . 缺乏将不 同的知识融 会贯通 的能力 . 长此 以往将对 整个 社会 的 由于通识教育课程引进时间较短 . 我国部分高校在开设一段时间 发展乃至人类的进步形成阻力。 通识教育的观点 在这种局 面下被提 出 的通识教育课程后 , 现面临着 目标不完整 、 结 构不合理 、 内容不全面等 来。 通识教 育的构建思想可 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大学博雅 教育和 自由教 困境。北京大学 、 武汉 大学 、 复旦大学 等少数大学确立 了通识课程 目 育. 其 目的是首先教导学生 成为一个合格 的“ 人” 和“ 公 民” . 然后才是 标 . 如北京大学通识课程 目标是 “ 引导 学生从本科教育 的最基本领域 教授专业知识为进入社会所从事的职业奠定基础 通识教育最终 目的 中获得广泛 的知识 . 让 学生 了解不 同学术领域 的研究方 法及主要思 是“ 育” 而非“ 教” , 不对专业 进行硬性 的划 分 . 充分重视个性 和创造力 路 . 从 而成为能力和经验 各异的大学生 . 提供 日后长远学 习和发展所 的培养 ,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 的选择 。 有 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 学生可 以 自 必须的方法 和眼界 ” : 武汉大学通识课程 目标是“ 向学生展示不 同学科 主选择发展方 向. 培养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 自 2 0世 纪以 领域的各 门知识及在这些领域 内探索的形式 . 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不 同 来. 通识 教育 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 目 分析方法 , 了解这些方法是如何运用 . 以及他们 的价值所在 . 强调 的是 作 为通识教育起步较早的 国家 . 美国通识教育经过百余年 的实践 能力 、 方法和性情 的培养” 从上述两个高校可 以看 出. 其通识课程 目 和发展 , 已经 总结 出完整而 明确的课程 目标 : 一是 . 培养学生知识 和能 标在于拓宽专业 面. 学生知识能力 的培养 . 而在学生人文素质养成 、 善 力的 目 标; 二是 . 培养学生人格和道德 目标。 通识课程不但 要培养 学生 尽作为“ 人” 和“ 公 民” 职责方面并未提及 . 其 中心思想仍是专业化教育 的口 语表达 能力 、 文字书写能力 、 数理统计和分析能力 、 逻辑和批判思 的委婉表述 。 维能力以及综合推论能力等 . 还要通过理性训练 、 启发心智 . 把学 生培 通识教育的 目 标是 培养 “ 健全的个人和 自由社会 中健全 的公 民” 养成为有 责任感 的公 民和有教养 的人 如哈佛核心课程强调 . 引导学 或被表述为“ 具备远 大眼光 、 通融识 见 、 博雅精神和优 美情感 、 完备 的 生掌握“ 有教养 的人所必备 的学识 、 智能 以及思辨方法 ” . 使“ 学生成为 人性” . 总而言之 . 并 没有脱离学生 做人方面的教育 . 关 注的依然是人 有 教养的人” : 麻省理工 学院的通识课程是 要“ 致力 于使 学生在科学 、 的生活 、 道德 、 情感 、 理智 的和谐发展 邓小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的时 技术和人 文基础 方面得 到强有力 的训练和熏 陶……. 使他们成 为非同 候提出面向四个现代化 . 号 召青年学生“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 2 l 世 般的工 程师 、 科学家 、 教师 以及科研工作者 . 并在各 自的领域 中取得 纪的教育是全方面的教育 .要 以促进学生的五育全 面发展 为出发 点 . 领导地位 ” [ 1 1 。 德育是被列为首位的 , 由此高校不仅要担负学生 的知识培养更应该 重 在课程设置方 面 美 国顶尖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全部课程 视健全人格的养成。 很难想象一个满腹经纶却心理扭曲或道德低下的 中占3 5 % 左右 . 如芝加哥大学是 5 0 %, 哈佛 、 斯坦福 占三分之一到四分 人 . 会成为一个广 受尊重 的科学 大师 . 会成 为对 国家和社会有用 的栋 之一 . 耶鲁 占4 4 %. 哥伦 比亚大学较低 也占到 2 0 % 一 2 2 % 通识 教育备 梁之材 。清华才女朱令 “ 铊” 中毒案 、 清华大学 电机 系学生刘海 洋两次 受重视 , 除 了开设写作 、 数理统计 、 外语 等基本技能课 程外 , 还开设人 向动物园狗熊泼硫酸 、 云南 大学马加 爵不堪忍受欺辱石锤砸死 四名室 文、 社会 科学 、 自 然科学 三大知识领域的多门课程和科 目。 许多大学在 友 、 今年 4 月 发生的复旦大学研 究生黄洋被毒死案 件 . 惨痛 的教 训让 通识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侧重于人类最基本 的知识和文化 、 注重培养学 我们更加清楚 的认识到 . 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 实现 中华 民族的 生的基本技能 俄亥俄州立 大学专 门开设所有学生都必须选修的写作 伟大复兴 , 需要的是全面发展 的高素质人才 。 要达到这一要求 . 仅仅掌 课程. 目的是要 培养学生流 畅、 逻辑性较强 的写作能力 近年来 . 随着 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 的. 还应该具备最起码 的社会公德 和一 美 国对大学生提 出问题 、 分析 问题 和解决问题 能力 培养 的重视 . 使得 个正常 的人格 对于这一点 , 社会 、 学校 、 家庭 和青年学子 自己都应该 综合课程 、 跨学科课程 在通识课程 中的比例 日 益提 升 如美国西北技 有清醒 的认识 我们的教育到底 缺失了什么 ? 术学院在课程内容的设 置上注重 多学科 的交叉渗透 . 要求 学生在 自然 从古代的八股文选才被废 除改为科举制度 . 再从应试 教育演化成 科学 、 社会科 学 、 文学艺术 和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至少 修满 两门课 程 . 今天 的素质教 育 . 然而从 目 前 的开展状况来看 . 几百年 的教育 改革到 使学生对人类历 史 、 人类所处 的世界 、 人类 思想 和文化等各个 领域的 最后实质上还是原地踏步 . 未摆脱应试教 育的束缚 应试教育的功利 知识都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加 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则对跨学科课程极 性 、 内容 的单一性 、 教学方式的填鸭式 和投机性 等特点 , 泯灭了一个 民 为推崇 . 认为跨学 科课程能够巩 固特定领域及 学科 的知识 . 强 化批判 族 的创造性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 成绩仍是 高校衡 量一个学生的唯一 性思考与交流能力 . 能促进学 生智 力的发展 标准 , 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 地位重要 各 大高校 高喊着 通识教育的 口 美 国大学普遍设有通识教育管理机构 . 专门负责通识课程 的规划 号 . 走着应试教育 的老路 . 通识教育课 程通常被设置成选修课 . 成为 了 和执行 . 并通过制定严格的程序和规定来确保通识 课程科行而有效的 额外 的 、 次要的 、 捞取学分 的课程 , 在必修课 的挤压之下名存 实亡 , 从 实施 在课程考核方面 , 覆 盖范围广 , 题 型、 答案灵 活 , 考试次数多 , 成 而导致学生对选修课的轻视。相比欧美国家 , 我 国台湾高校的通识课 绩评定相对客观全面 近年来随着通识教育改 革的推进 . 美 国大学逐 程学分 占本科总学分的 比例达到 2 2 %. 而我 国大学的通选课一般只 占 步 以等级和文字评价来取代数字评分 的做法 .力求做到评定的科学 、 1 0 %左 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未来的领袖。通识教育的目的 是 开发 宽广 的 才 阅读。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时间是衡量学生努力与
智、严格思辨的能力,使 学 生 可 以 适 应 新 的 情 况 和 挑 否的最重要参数 。 [3]
战。通识教育应致力于使学生利用不同的思考方式 发展思辨能力,从多种角度理解问题 。 [2]
二 、中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实践探索两个维度 对 中 美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设 置 状 学之外的生活之间 的 桥 梁,教 会 学 生 全 面 分 析 问 题、
况进行考量,通过对 比 两 国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的 理 念、目 标、课程设置和开展 模 式,把 握 通 识 教 育 的 发 展 脉 络 与实践路 径,进 而 对 新 形 势 下 我 国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课 程的建构提出合理化建议。
扬批判性 独 立 思 考 的 自 由,培 养 理 性 思 考 和 批 判 性 6学分、社会与行为科学6 学分。四是 更 重 视 学 生 的
判断的能力,充 分 发 挥 人 的 聪 明 才 智,摆 脱 偏 见、迷 课外工作 量。 据 统 计,美 国 高 校 学 生 课 内 外 工 作 量
信和教条主义的束 缚,培 养 有 教 养 的 人、合 格 的 公 民 比例为课内1小时 听 讲 座 或 研 讨,课 外 1.5~2 小 时
美国哈 佛 大 学 的通 识 教 育 先后 进 行了 五 次 改
养模式,其 宗 旨 是 培 养 具 备 远 大 眼 光、通 融 识 见、博 革,改革中 首 先 涉 及 的 问 题 就 是 关 于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雅精神和 高 尚 情 操 的 人。 知 识 经 济 时 代,通 识 教 育 的讨论。2007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 领 导 小 组 经 过 讨
1994年,复旦 大 学 启 动 学 分 制 建 设,提 出 “宽 口
意义。授课 采 用 “大 班 讲 座 + 小 班 讨 论 ”模 式,即 主 径、厚基础、重 能 力、求 创 新 ”的 教 育 理 念,将 全 校 专
讲教授面对全体选课学生做1个小时的讲座,接下来 业划分为 13 个 学 科 大 类,实 施 “通 才 教 育、按 类 教
考、外国文化和数量推理。2007 年 变 革 为 八 大 领 域, 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 成 硕 学 闳 材,应 国 家 需 要 为 宗
包括美学与 阐 述 性 理 解、实 证 推 理、道 德 推 理、文 化 旨。意即 大 学 不 仅 要 培 养 探 究 高 深 学 问 的 专 业 人
与信仰、宇 宙 物 理 科 学、生 命 科 学、世 界 社 会 和 世 界 才,更要培养 学 识 宽 广 深 厚 的 博 学 之 士 。 [4] 新 世 纪,
念和价值 观 等 传 统 的 产 物,也 是 创 造 这 些 传 统 的 参 定任务;主张通过开 展 各 种 活 动,培 养 学 生 处 理 事 务
与者;(3)使学生能 够 对 变 化 做 出 具 有 批 判 性 和 建 设 的实践能 力。 三 是 通 识 教 育 学 分 的 设 置,一 般 不 少
周景辉, 聂英杰
(大连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摘 要:通过对比中美两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状况,我 们 从 中 发 现:中 国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更 重视素质教育、课内教育,以及 “公 共 必 修”,人 文 通 识 课 程 以 概 论 课 为 主;而 美 国 高 校 通 识 教 育更注重能力教育、课外教育,以及“分类必修”,人文通 识 课 程 以 研 读 经 典 为 主。 中 国 大 学 要 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 上,借 鉴 美 国 等 国 外 高 校 的 成 功 经 验,采 用 适 应 时 代 脉 搏 的 新 策 略:教学 目 的 指 向 学 识、能 力、人 格;课 程 设 置 兼 顾 民 族 与 世 界、传 统 与 当 代 四 元 素;课 程 开 展 注重“三结合”;教育手段灵活、多样、现代。唯有如此,才 能 科 学 高 效 地 实 施 通 识 教 育,培 养 出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关 键 词 :中 美 大 学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实 施 ;授 课 模 式 中 图 分 类 号 :G649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1751(2013)04-0542-05
机学习。
强化素质、培养通识 的 跨 学 科 基 础 教 学 新 体 系,力 图
哈佛大学的通 识 课 程 结 构 采 用 “分 布 模 式”。 要 引导学生从本科教 育 最 基 本 的 领 域 中 获 得 广 泛 的 知
求学生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 中 各 选 1~ 识,让学生 了 解 不 同 学 术 领 域 的 研 究 方 法 及 主 要 思
(二 )课 程 设 置 与 授 课 模 式
(一 )理 念 与 目 标
1978年哈佛大 学 核 心 课 程 设 置 了 七 大 领 域,包
早在 1912 年,蔡 元 培 先 生 就 明 确 提 出 新 教 育 的
括文学 与 艺 术、科 学、历 史 研 究、社 会 分 析、道 德 思 目标是培养完全人格,并 在 《大 学 令》中 明 确 规 定: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高 等 教 育 改 革 向 纵深发展,许多高校 着 手 实 施 通 识 教 育,并 把 整 合 通
一 、美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识教育课程作为提高高校教学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 )理 念 与 目 标
通识教育 既 是 一 种 教 育 理 念,又 是 一 种 人 才 培
客观看待 社 会、明 了 个 体 社 会 职 责 的 思 想 方 法。 通 识教育要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世 界 的 复 杂 性,认 识 到 自 己 作为社会成员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作用 。 [1]
2007年,哈佛 大 学 在 《通 识 教 育 工 作 组 报 告 》中
收 稿 日 期 :2013-02-26 基 金 项 目 :辽 宁 省 教 育 厅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W2011028) 作者简介:周景辉(1975- ),男,吉林农安人,大连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的1个小时,学生按 照 预 先 的 分 组 安 排,在 主 讲 教 授 学”。复旦大学2005年推出通识教育系列核心课程,
委托的 研 究 生 助 教 组 织 下 以 小 班 形 式 进 行 讨 论 和 旨在培养视 野 开 阔,能 够 立 足 民 族、胸 怀 天 下、关 心
问答。
民生,能够 涉 足 前 沿、追 求 卓 越,具 有 探 索 精 神 和 可
学英语、体 育、高 等 数 学、计 算 机 基 础 等 课 程。 公 共
比较而言,美 国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更 注 重 学 生 能 力
选修课由学校组织 开 设,授 课 教 师 负 责 考 核,面 向 各 的培养,许 多 高 校 将 培 养 学 生 的 书 面 及 口 语 表 达 能
专业学生,旨 在 平 衡 学 生 知 识 结 构,提 高 文 化 素 养, 力、逻辑和批判思考 的 能 力、数 理 统 计 分 析 的 能 力 和
第 36 卷 第 4 期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36 No.4
2013 年 7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l. 2013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与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强化训练 技 能,培 养 复 合 型 人 才。 学 生 可 根 据 个 人 综合理性推论的能力作为通识教育的宗旨。
兴趣、爱好 和 专 长 自 由 选 修 公 共 选 修 课。 通 识 课 程
(二)中 国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重 课 内,美 国 高 校 通 识
多围绕思想 道 德、人 文 和 身 体 素 质、语 言 技 能、科 学 教育重课外
2门课程,旨 在 帮 助 学 生 形 成 不 同 的 学 习 和 研 究 方 路,从而为 能 力 和 经 验 各 异 的 大 学 生 提 供 日 后 长 远
法。这些 课 程 通 常 聘 请 国 内 外 学 术 界 一 流 学 者 主 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
讲,其课程不仅体现 学 科 前 沿,而 且 具 有 一 定 的 社 会
性的回应;(4)发展 学 生 在 道 德 层 面 上 理 解 自 己 言 行 于45学分。其中技艺类15学分,包 括 演 讲 与 写 作 9
的能力。
学分、量化6学分;学 识 类 30 学 分,包 括 健 康 与 身 体
耶鲁大学 校 长 雷 文 指 出,通 识 教 育 的 真 谛 是 发 活动3学分、自然科学9学分、艺术6学分、人文学科
在高校教育中的作 用 与 日 俱 增。 如 何 科 学 高 效 地 实 论,形成如下共识:通 识 教 育 是 致 力 于 培 养 视 野 更 为
施通识教育,培养一 专 多 能 的 复 合 型 人 才,成 为 当 今 广阔、能够 应 对 各 种 复 杂 情 况 的 复 合 人 才 的 博 雅 教
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从理论研究与 育。通识教育的作用在于架构大学之内的学习与大
中的美国。要求学生 在 每 个 领 域 选 修 一 个 半 学 期 的 北京大学确立了培 养 厚 基 础、宽 口 径、高 素 质 复 合 型
课程。辅以 课 外 开 展 丰 富 多 样 的 活 动,帮 助 学 生 将 人才的培 养 目 标。 在 北 京 大 学 通 识 课 选 课 手 册 中,
课堂知识运用到实 际 生 活 中,促 进 能 力 提 升,形 成 有 对通识课 的 解 释 为:“通 识 课 是 一 套 旨 在 拓 宽 基 础、
以课堂讨论。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呈现出由课堂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