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政治:1.1.1《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福娃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 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 欢乐。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深 得世界人民的喜爱。 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 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的头 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 晶晶憨厚乐观,充满力量,代表 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
福娃欢欢是福娃中的大哥哥。 他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 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 他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 更快、 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 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2008对 世界的热情。 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 画中火焰的纹样。他性格外向奔 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 林匹克五环中红色的一环。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 必修课程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 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政治 文化
(文化属于精神范畴)
经 济
文化建设的 (1)个人 (2)民族和国家 重要性? (3)目前国情
《文化生活》整体结构
是什么
第 一 单 元 文 化 与 生 活
6、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 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 说明( ) 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 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A
7、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 C.① ③ D.② ③ 8、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辨析点 (1)文化的转化性: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的两重性:具有阻碍和推动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1单元第1课 1.1体味文化 课件 (共36张PPT)
那达慕大会中的蒙古族文化
壁画中的埃及文化
电影中的印度文化
建筑中的希腊文化
舞台上的中国文化
纸币里的阿拉伯文化
风景迥异的建筑艺术
艾菲尔铁塔(法国) 克里姆林宫(俄) 比萨斜塔(意)
故宫(中)
凯旋门(法国)
白金汉宫(英)
泰姬陵(印度)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讨论一 我们所参加的、所接触的文化现
象有什么特点呢?能否举例说明?
归纳:
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 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 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 道文化是什么了。
—— 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
二、文化是什么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A.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各自特色
• 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D.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 解析:材料中山西各地民歌特点不同,说 明了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各自特色。B、C、 D三项与题意不符,应舍去。
• 答案A
• 2.甲骨文象形字“月”像一弯月亮的形状, “龟”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就像一 匹有马鬃、四条腿的马,“鱼”像一尾有鱼 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这启示我们( )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04:01:2904:01:2904:01Wednesday, August 25,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2521.8.2504:01:2904:01:29August 25, 2021
高中政治 第一课 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杂 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 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 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 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中国以 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 占世界20%多的人口。目前, 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 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 人稻”、“瀑布稻”等美称, 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相媲美。
3、有人认为,文化就是工艺品、 影视、书画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 种看法?
○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知道不同区域的 文化有不同特色。
○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明确文化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关系,理解人 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了解文化的各种形式,理解文化作为一种 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文化“万花筒”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校园文化 社区文化 网络文化
化城 市 文
化农 村 文
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从校园文 化到社区文化再到网络文化,从城 市文化到乡村文化,这些文化现象 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一)文化现象的显著特点 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 2、空间:文化无处不在 3、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时政新闻
2015年5月14日,为期5天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 览交易会在深圳拉开帷幕,本届文博会展商数量再创新高,有 2286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吸引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超 过1.8万名采购商参会。
本届文博会以“一带一路”为主题,首次设立丝绸之路馆, 吸引了俄罗斯、印度等15个国家和国内的西安、乌鲁木齐、广 州、泉州等15个重点城市参展。
领略不同文化的韵味
课堂教育
网络教育
3、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
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使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更加深入人心,营
造遵德守礼、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从《文化生活》角度看,
各地文明办这样做是基于( )
①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 ②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发
展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参与文化活动是培养人
的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一、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是什么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2.文化的社会作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互动探究 解惑提高 典例剖析
文化的内涵与特定 南朝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道:“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1)诗中的“空水”“阴霞”“阳景”“蝉噪”“静林”“鸟鸣”“幽山”是否是 文化?为什么?
④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探究点一
审题
探究点二
互动探究 解惑提高 典例剖析
审设 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生活》,问题指向是选出对材料理解 问 正确的选项
审材 材料有两层有效信息:一是月亮在天文学家眼中是一个普通 料 的天体;二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会借月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互动探究 解惑提高 典例剖析
文化的力量 “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 题展览”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展览通过275张照片、 252件文物和大量视频、图表、油画、雕塑等,全景式展现了万里 长征的光辉历程,彰显了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 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 的英雄气概,揭示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时代内涵。 材料中有哪些文化的表现形式?举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主题展览有何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一框 体味文化教学课件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提示:(1)它们属于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一种 社会现象。
(2)属于文化,这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 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3)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 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精神活动
产品
人类社会
物质活动 社会精神
社会实践 物质力量
物质载体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连一连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想一想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吗? 提示:不能。(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而“精神变物 质”不是无条件的。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的。
|易混易错| 1.纯自然现象有时也是文化现象。(×) 点拨: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纯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 形成的。(×)
点拨:文化素养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 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 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3)文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能认为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 人成长都有促进作用。文化在性质上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 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 作用也不同。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3 RJ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1.1 体味文化 课件
5、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
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C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物,且咧嘴示警。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2)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月
鱼
舟
鸟
家
射
高什的这 文么学两 化出生个 素现,镜 养差谁头 有异更中 何,有, 启是“西 示先文装 ?天化革
形”履 成?的 的人男 吗们青 ?的年 这文和 对化稚 我素气 们养未 提为脱
C、也可以是天生的
D、家庭教育最重要
3、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在《人
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
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豪迈诗
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到底的决心,极大地
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材料能
够说明( ) A.文化的力量能够直接引起社会发展的变化
不同的区域文化, 各有特色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体
味 文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化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的力量 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
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 明相近。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说课稿
3.阅读一本与文化相关的书籍,总结阅读心得,与同学分享。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化研究的兴趣。同时,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简洁的内容和直观的风格。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标题和关键词,中间为主要知识点,右侧为案例和图表。板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重点,直观展示文化内涵和关系。
2.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代表性发他们对文化学习的兴趣。
3.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文化现象?文化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讲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具备的前置知识或技能包括:对文化的基本了解、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停留在表面;
2.缺乏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
3.难以将文化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导致学习兴趣和动机不足;
4.部分学生可能对政治学科存在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教具:教科书、参考资料、文化案例手册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2.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频等资源,生动展示文化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运用网络平台、在线讨论工具等,方便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分享和合作。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分析文化现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3.实践操作,提高能力:
-安排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化现象,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情感态度;
4.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体味文化”为主题,围绕文化的内涵、特征、影响等方面展开,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培养积极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请举例说明你身边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思考文化多样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影响,讨论如何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
3.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和观点,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避免空洞和泛泛而谈。
3.注意书写规范,字迹清晰,保持作业整洁。
4.小组合作的作业,要明确分工,确保每位组员都积极参与,共同完成任务。
-组织课堂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实践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情感引导,价值观塑造:
版政治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一课第一框 体味文化
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④ 精神 活动及其产品。其 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⑤ 意识形态性质 的部分,又包括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⑥ 非意识形态 的部分。 知识拓展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同时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 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是指不反映一定阶级或社 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
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 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从动态角度说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 行 精神性 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 精神 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易错提示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物质力 量,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一种物质力量。 从性质上看,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文化的作用会因不同性质的文化表 现为正负两方面,并不总是积极的。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⑦ 人类社会 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 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⑧ 人类社会 实践 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 文化活动、接受⑨ 文化知识教育 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⑩ 物质载体 之中。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 ) 提示: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 西不能称为文化。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 ✕ ) 提示: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 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 ✕ ) 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 物质力量。这种转化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 4.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 ✕ ) 提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不能把文人等同于人类 整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出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中,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本节课以体味文化为主线,要求学生在掌握文化概念、特点及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学会从生活中感受文化、理解文化,进而培育文化自信。为此,本教学案例围绕课程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文化探究的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3.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共享
案例中,小组合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4.反思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本案例强调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具体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反思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学习方法,促进自身成长。
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篇: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陆河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 教学与学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二)进行新课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高中政治1.1.1体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文2化.环境文化的内涵
• 文化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人类全部
及其___________经_济。
政治
精神活动产品
•其中,既包括_世__界_观____、人生观、__价_值__观___等具有 意_言识_形和_态_文_性_质字__等_________的__部__分__,_又的包部括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
生产
积累
• 2.文化的力量
• (1)本质:是一种社会_社_会_精__神____力量。
• (2)内容: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转化为_________,对_________产生深刻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质力量
社会发展
• (3)表现:不仅表现在________的成长历程中,而且
表现在____________的个历人史中。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是力图通过这段历史让人
思考不同人对待战争、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这样
的场景让人震撼,起到了激发民族责任感的作用。
这说明( )
• A.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 B.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 D.应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试选:________
民族和国家
合作探究•课堂互动
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 1.“文化”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 和精神成果。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 的含义相近。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 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 2.《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 “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它是相对于 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 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 意识形态的部分。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体味文化》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对生活有一定认识,对文化有一定感悟。
但文化理论知识却少之又少。
2、学习本课前应当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
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2、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暑假刚刚过去,同学们放假在家都会干点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看电视、上网、旅游、温习功课、打球等。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件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1.了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文化生活呈现 各自特有的色彩 2.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 特点 3.理解文化的本质是一种 社会精神力量
科学精神 文化是一种 精神力量 公共参与 参与文化活 动,提高文化素养
政治认同 文化对社会 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体现在国家、民族和个 人发展的历程中
[思考] 下列哪些属于文化活动? ①泰山日出 ②小张在泰山上看日出 ③小李在泰 山脚下买门票 ④小王积极参加社区居委会选举 ⑤小 王参加社区和谐文化建设 ⑥第 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 会将于 2022 年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 ⑦2019 年 2 月 4 日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如约而至 提示:②⑤⑥⑦属于文化活动;①不是文化活动, 是纯粹的自然现象;③属于经济活动,④属于政治活动。
评和国内知名专家的一致认可,说明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 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 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通过演出,大家欣赏到了一场高 水平的演出,对“精忠报国”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提 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体现了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逐步培 养出来的。舞剧在大剧院演出,且灯光配合着音乐,体现 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 (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文化环境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都呈现出各自特 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 及其产品。包括两方面内容:
意识形态性质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教材 P7 【提示】 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 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 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 6.教材 P8 【提示】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 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例如,1864 年第一国际的 成立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71 年巴 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课件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二三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思考探究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 韩愈上述论断的合理性在哪里? 提示:韩愈论断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既不是天 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 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一二三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三、文化的形式和力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1)文化产品。 主要指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 艺术等。 (2)文化活动。 主要指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一二三
2.文化的力量 (1)本质。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内容。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 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 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特别提醒从作用的对象看,文化的作用既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 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从作用的性质看,文化的作用具 有双重性,这一点在下一框题我们将详细学习。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
第一框 体味文化
-2-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1.知识目标 (1)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 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 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 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什么“在政治上我 是块钢铁”这句话格外感人?
《长征》中写过一个人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 人公叫郑金玉,是红24团的一个小通讯员。有一天大家没有见到他,才知 道他生病了,最后病得不能走了,他的政委把马让给了他,他在马上都坐 不住,最后战友们用绳子把他捆在马上走。将要走出草地的前一天,他突 然在马背上说,我想见政委,我有话跟他说。政委跑过来了,他跟他的政 委说:“政委,我不行了。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但是我实在是不行了, 我坚持不住了,我要死了,我看不到革命胜利了。”说完这句话,他就死 在了马背上,那年他17岁。
二、文化是什么
(二)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它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3.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 文化知识教育逐渐培养出来的。
文化有哪些丰富多彩的形式? 观点一: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观点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观点三:物质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价值观 观点四: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 观点五: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 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 观点六: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行政文化、管理文化、 法律文化等等。 共识观点: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有文化,不同种族、不 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文化。
三、文化的形式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 现象,形式是非常丰富的
故事一:长征时期,为什么那么多小红军生生死死 要跟红军走?
长征中经受的一种考验,是大自然的考验。过草地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没吃 的,只能吃草。要知道长征的红军大部分来自福建、湖南、江西等地,而 草地在川西,他们根本不熟悉那里的植被,根本不认识地上的草。因此中 毒的人很多。红军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叫做试吃小组,就是一帮子人吃 了草以后,只要他们脑袋没有肿大起来,没有死掉,就证明这种草可以吃。 要参加试吃小组有一个条件——必须是共产党员。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体会文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文化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不同的地域 特色。 活动形式:请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文化现象有哪些?
西双版纳有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神奇的热 带雨林、独具特色的民居民俗、悠久灿烂的 贝叶经、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色香味俱全 的民族餐饮。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 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第
一框《体味文化》
2020/8/27
人类为什么要从事文化活动?
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也是 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个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包括文化 的繁荣。
一个人没有文化会怎么样?
不懂得尊重自己——活得苟且。因为苟且, 所以没有品位; 不懂得尊重别人——变得霸道。因为霸道, 所以没有道德; 不懂得享受自然——喜欢掠夺。因为掠夺, 所以没有智能。
(1)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文化是社会特有 的现象,是社会 实践的产物
想一想:自然风光能不能称之为文化? 将自然风光开发成旅游区属不属于文化?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一) 操 作 方 法
文化是一种精神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现说:象每,个时离代不都开有标一志性的器物,比如商周 的青铜器、秦代兵马俑定、汉的代物的玉质、载唐体代的唐三彩、宋瓷宋画、元
有的地方选人用人不规范,存在近亲繁殖、团团伙伙的 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圈子文化”。党内“圈子文化” 与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内核的党的价值取向根本对立。任 由“圈子文化”滋生和蔓延,不利于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环 境。
为什么说“小圈子”也是一种文化?
二、文化是什么
(一)把握文化概念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 乙认为:文化并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的知识,雕塑、建筑、习俗等虽然 不是书本知识,但也应该属于文化的内容。 【小文化】
• 丙认为:班级墙报上宣传的文明公约和班规,与你们说的文化有什么关 系?我觉得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文化。【中文化】
• 你同意他们3个人当中谁的观点?为什么?
二、文化是什么
(一)把握文化概念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 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然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不能从孤立的角度 看待与研究文化现象,那么文化与那些方面有关联?
文化
全部精神 活动及产品
文化与社会有关系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文化与个人有关系 文化是人的社会行为 文化与物质有关系 文化由物质载体表现 文化与实践有关系 文化是实践的产物
1.广义”文化“指的是什么?它与文明是否相同?狭义”文化“指的是 什么?我们所讲的“文化”指的又是什么? 2.文化就是知识、就是艺术,对吗? 3.文化的范围包括那些方面? 4.如果一个穿着体面的男青年在公交车上旁若无人地抽烟、随地吐痰、 大声喧哗,人们为什么会说他没文化? 5.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为什么? 6.文化的表现形式有那些? 7.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哪里?
有些人有高学历,但不见得有文化。比如,有的人读书读成了书呆子, 可以考很高的分数,可以考很多的证书,但知书并不识礼。
世间也不乏有文化而无知识的人。比如,有的人没有读过多少书,但 工作勤奋,虽然所得不多,却从不怨天尤人。他们能看透人生,明事理, 不偏执,活得安详、自在,懂得充分享受生活。
说一说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你愿意做哪一种人呢?
“文化” 到底是什
“什么是文化”,它是随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人迎
么呢?——是学历? 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
是经历?是阅历?答案: 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
都不是。近期看到一个 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
很靠谱的解释,文化可 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 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 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
说一说上述现象哪些是文化活动,哪些不是?
州民中2017届高三心理讲座
清华在州民中的物理讲座
州民中五·四演讲比赛
州民中教职工运动会
一、文化万花筒
1.时间:文化无时不在 文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空间:文化无处不在
3.范围:文化丰富多彩 (内容、形式)
4.表现:文化各具特色
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
(不同国家、民族、地域)
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
行动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D
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2.下图中我国象形文字的演变告诉我们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 D.文化就是文字
通过以上两则故事,说一说弘扬长征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四、文化的力量
(一)文化的作用 文化实质是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文化的作用并非都是积极的 注意:文化有转化性和两重性
文 形素文 化 式养化 有 有非时 载 多天处 体 样生有 , ,,, 精 双实只 神 重践是 转 的中人 物 力体特 质 量验有
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 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 是谦逊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他与别
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 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
的善良。
了的鞋带?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北大教授俞国平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解释文化?
• 甲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人们常说这个人有文化就是指他很有知识。我 们现在课本中介绍的内容就是文化。所以一个人如果从来都没有读过书, 那他就一定是个没文化的人。【小文化】
1.广义”文化“指的是什么?它与文明是否相同?狭义”文化“指的是 什么?我们所讲的“文化”指的又是什么? 2.文化就是知识、就是艺术,对吗? 3.文化的范围包括那些方面? 4.如果一个穿着体面的男青年在公交车上旁若无人地抽烟、随地吐痰、 大声喧哗,人们为什么会说他没文化? 5.文化是怎样产生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为什么? 6.文化的表现形式有那些? 7.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哪里?
4.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青年歌手(流行)大赛、中
老年舞蹈大赛、中国新歌声版纳赛区、群众歌咏比赛等丰富
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主要表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B.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都是文化 C.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文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C
过年期间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火了,之 后仍由她主持的新节目《朗读者》如一股清泉唤醒了 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相比娱乐节目,大家 更喜欢“腹中诗书气自华”的节目和主持人。请你就 如何更好的打造益智类和情感类文化节目提2条建议。
1.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
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 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
文化就是文明吗?
•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文化发展中的精华、 积极成果才是文明,文化不完全等于文明。
仔细观察一下生活,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有些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比如,有的人有能力,还很讨人喜欢。他
们通常是以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来和对手竞争,要么使对手心悦诚服,要么 对对手心悦诚服,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B
3.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