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谓礼仪
关于古代传统的称谓

关于古代传统的称谓关于古代传统的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__”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__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古代称呼礼仪

古代称呼礼仪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
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
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
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
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
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
向人称自祖曰家祖。
祖母曰家祖母。
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
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
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
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
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
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
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
(书款则称侍)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
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
(女子可自称妹)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
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
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
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
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
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
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
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
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
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
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
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
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
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
称人之甥,曰令甥。
称人之婿,曰令婿。
称呼礼仪,称谓礼仪,日常、职场、佛教、古代称呼礼仪

称呼礼仪,称谓礼仪,日常、职场、佛教、古代称呼礼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礼”的这一块特别重视,以下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称呼礼仪,包括日常交际称呼礼仪、职场称呼礼仪、佛教称呼礼仪、古代称呼礼仪,欢迎阅读!称呼礼仪——称呼概述称呼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称谓语。
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的、恰当的称呼,体现自身教养和对对方的尊敬,是社交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
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入乡随俗。
称呼是交谈前的“敲门砖”,具有“交际语言先行官”的美誉。
一声充满感情而得体的称呼,能使对方深感愉快和亲切,易于交流双方的情感。
因此,称呼使用得当与否,将决定社交成功与否。
称呼礼仪——日常交际称呼称呼的种类:称呼一般分为敬称和谦称两种。
1.敬称(1)尊称:沿用旧时尊称,“尊”、“贵”、“高”、“芳”、“宝”等构成的称呼语,例如对其长辈可加“尊”字,“尊叔”、“尊祖父”等,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可在其姓名后加“老”或“公”,如“李老”、“张老”、“郭公”,以示尊敬;现代常用尊称:“您”、“老”、“兄”等。
(2)泛尊称(一般的敬称):一般称呼语为“先生”、“女士”、“太太”、“小姐”、“小妹”、“美女”、“同志”;老、大、小+姓氏构成的称呼;姓氏姓名+职业、职务、职称等构成的称呼;以辈分高低称呼对方,对有身份者或长者,可用“先生”相称,也可在“先生”前冠以姓氏。
(3)美称:指长辈对年幼者表示喜爱和看重的称呼,多用于书面语。
以“贤”、“令”等字代表,如“贤兄”、“贤弟”、“贤侄”、“贤婿”、“令尊”、“令堂”、“令爱”等。
称对方子女,“公子”、“千金”。
(令尊指对方的父亲;令堂指对方的母亲;令荆指对方的夫人;令爱指对方的女儿;令郎指对方的儿子。
)(4)婉称:阁下,用于对部长级以上官员的称呼;麾下,用于对将帅的称呼;尊驾、大驾,“驾”为古代帝王车驾的总称,用于称呼对方;颜,以容貌、脸色指代长者。
“尊颜”、“威颜”用于称呼男性;“慈颜”用于称呼女性。
礼仪称谓大全表

礼仪称谓大全表一、父母、儿女、兄弟间的称谓1.家严(家君、家尊):旧时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2.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由严父慈母而来。
3.高堂:古代称父母。
4.膝下:古代儿女与父母通信时用的敬辞,书面语。
5.泰山:妻父为泰山。
6.东床:女婿为东床。
7.犬子:对小儿的爱称或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8.伯仲叔季:古时兄弟间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最末为季。
9.息女:年幼弱小的子女。
二、对别人父母、兄妹的称谓1.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2.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3.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4.令弟:古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5.令妹:古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6.令坦:古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7.令郎:古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8.令爱:古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9.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有金贵之意。
三、对男子的称谓1.子: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也是对学问居高者的尊称,相当今之“先生”,如孔子、孟子等。
对人称呼时相当于“您”。
2.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敬称。
3.丈夫:古称成年男子,不专指女子配偶。
4.父:古代男子的美称,在字后加“父”或“甫”表性别,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如渔父。
5.甫:通“父”。
6.须眉:男子为须眉,因古人以男子须眉稠秀为美,故以此代称。
四、对妇女的称谓1.裙钗:旧时为妇女的代称,以服饰借代。
2.拙荆(山荆、荆室):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称谓,荆钗布裙为贫寒人家妇女而穿,故以此代称。
3.蛾眉:本为女子长得美的眉毛,代指女子美貌,进而代称美女。
4.粉黛:粉黛是富贵人家女子的化妆用品。
故以此代称美女。
5.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以此代称妇女。
6.姥:古代称老妇人。
7.妪:古代对年龄大的妇人的称呼。
8.媪:古代对妇人或老妇人的称呼。
五、表示谦卑的自称1.鄙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住于郊野之人,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
后常用以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薄的自谦。
2.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常以此自称表自谦。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人物称谓
一、谦称
(1)王侯自称
朕、寡人、孤、寡君、不穀(gu)
(2)臣子自称
臣、老臣
(3)一般人自称
仆、愚、小人、鄙人、不才、不肖、不敏、不佞、贱子
(4)女子自称
妾、贱妾、婢子
(5)自称家人
家严、家慈、舍弟、拙荆(自己妻子)、贱息(自己子女)、犬子(儿子)、弱息(女儿)、息女(女儿)、小女
二、敬称
(1)称君王
陛下、天子、殿下、东宫、车驾
(2)称臣子、侍从
麾下(对将帅)、足下(下称上或同辈)、执事、阁下、左右(近臣)、近侍、君
(3)称师、长
夫子、丈人、老、父、亚父、母,膝下、高堂、泰山、先考(对已故父亲)、先妣(对已故母亲)
(4)称朋友、同辈
先生、卿、子、公、吾子(比“子”更亲热)
(5)称对方亲眷
令堂: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令尊: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令兄:对对方哥哥的尊称
令弟:对对方弟弟的尊称
令妹:对对方妹妹的尊称
令坦:对对方女婿的尊称
令郎:对对方儿子的尊称
令爱:对对方女儿的尊称
千金: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三、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尔,渠
四、贱称
小子、竖子。
对古人尊称的四种方式

对古人尊称的四种方式一、尊称方式一:称谓尊敬古人之间对于尊贵的长辈或者地位高的人,常常使用称谓来表示尊敬。
这些称谓通常包含了对其身份、地位或者功绩的肯定。
比如,我们常常称呼孔子为“仲尼”,这个称谓包含了对孔子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的赞美。
另外,对于帝王,人们常常使用尊称“陛下”,这个称呼体现了对帝王权威和统治地位的尊重。
二、尊称方式二:字号赞美古人中,一些人因其才情出众、学识渊博或者功勋卓著而被称为“千古一人”、“天才”、“圣人”等字号。
这种尊称方式通过赞美对古人的崇高品质和杰出成就,使人们对其产生敬仰之情。
比如,我们常常称颂诗人杜甫为“诗圣”,这个字号赞美表达了对杜甫诗歌创作才华的崇拜。
三、尊称方式三:号称尊贵古人中,一些人因其特殊身份或者特定职位而被赋予尊贵的称号。
这种尊称方式通过赋予特定称号,彰显了其地位和权威。
比如,我们常常称呼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至圣先师”,这个称号体现了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崇高评价。
四、尊称方式四:字谥褒扬在古代,对已故的贤人或者功臣,人们会赐予谥号以示褒扬。
这种尊称方式通过赋予特定字谥,表达了对古人高尚品德和伟大成就的肯定。
比如,我们常常称呼古代著名将领关羽为“武圣”,这个字谥展现了关羽在战场上的英勇和威武。
古人对于尊称的方式有称谓尊敬、字号赞美、号称尊贵和字谥褒扬。
这些尊称方式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传递了对古人杰出品质和卓越成就的尊重和赞美。
这些尊称方式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也成为了后世对古人的称呼方式的参考。
我们在学习和传承古人的思想和文化时,也应该尊重他们的贡献和成就,用适当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尊称。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
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
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
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
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
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
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
古时的尊称和谦称

1. 咱先来说说“令尊”,这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呢!就像你见到朋友,问“你令尊大人身体可好?”那多有礼貌。
就好像给对方父亲戴上了一顶高贵的帽子,让对方感觉你很尊重他家人,这词儿妙不妙?2. “令堂”也是个尊称,是用来称呼别人母亲的。
比如说,“你令堂做的饭菜肯定很好吃吧!”这就像你在轻轻抚摸朋友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对他母亲表达敬意。
朋友听了,心里肯定暖暖的,你难道不想用用这个词?3. 自己谦称自己用“在下”。
嘿,就像武林高手过招前,抱拳说“在下不才,愿讨教一二。
”感觉既谦虚又有范儿。
这“在下”一说出口,就像把自己放低了,给对方留出高位,是不是很有古人的韵味?4. “犬子”是称自己儿子的谦称。
你要是和别人聊起孩子,说“我那犬子调皮得很。
”这就像你笑着说自家孩子的小毛病,带着一种亲昵和谦虚。
就像把自家孩子当个小顽皮,没那么完美,你有没有用过这个词呢?5. “拙荆”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聊天,说“我拙荆最近迷上了刺绣。
”这就像你在轻轻揭开自家生活的一角,带着对妻子满满的爱意和尊重,还有一丝谦虚。
这种说法,就像给妻子披上了一件温柔的纱衣,很有味道吧?6. “家严”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要是有人问你父亲情况,你说“家严一向严厉,不过都是为我好。
”这就像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家庭故事的门,让对方了解你和父亲的关系。
这词里有敬畏,有亲情,像不像一个情感的小盒子?7. “家慈”用来称呼自己母亲,比如“家慈总是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
”这就像你捧出一颗感恩之心,把母亲的爱展示出来,同时又很谦虚。
感觉这个词就像温暖的阳光,照在你和母亲的故事上,温馨不?8. “舍弟”是称自己弟弟的谦称。
你可以说“我舍弟读书可用功啦!”这就像你在夸自家弟弟,又带着一种低调。
就像你把弟弟藏在身后,悄悄展示他的好,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特别?9. “令爱”是对别人女儿的尊称。
要是看到朋友女儿可爱,你说“你令爱真是个小天使。
”这就像你给小女孩送上了一束鲜花,让朋友开心得不行。
盘点古代对他人的敬称大全

盘点古代对他人的敬称大全
令、尊、贤——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令尊——对方父亲
令堂——对方母亲
令阃——对方妻子
令兄——对方的哥哥
令郎——对方的儿子
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
尊上——称对方父母
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
尊亲——对方亲戚
尊驾——称对方
尊命——对方的嘱咐
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称对方
贤郎——称对方的儿子
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
仁兄——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
仁公——称地位高的人。
古代的敬称和谦称举例

古代的敬称和谦称举例
在古代社会,人们重视礼仪,敬称和谦称的运用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古代的敬称和谦称举例:
1. 敬称:大人、贵人、尊者、王爷、天子、圣上等。
这些敬称用于称呼地位高、尊贵的人物,表示尊重和敬仰。
2. 谦称:小人、贱民、愚民、草民等。
这些谦称用于称呼地位低、卑微的人物,表示自谦和尊重对方。
3. 敬称:先生、老师、师傅、夫子等。
这些敬称用于称呼有学问、有经验、有成就的人,表示尊重和敬仰。
4. 谦称:小弟、小子、徒弟等。
这些谦称用于称呼自己地位低、学问浅薄的人,表示自谦和尊重对方。
5. 敬称:公主、千金、贵妃、皇后等。
这些敬称用于称呼女性地位高、尊贵的人物,表示尊重和敬仰。
6. 谦称:小女子、妾身、娘子等。
这些谦称用于称呼女性地位低、卑微的人物,表示自谦和尊重对方。
在古代社会,敬称和谦称的运用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敬称和谦称的使用范围有所缩小,但是它们仍然是礼仪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保持并传承这一传统。
- 1 -。
中国古代口头称谓礼仪知识

中国古代口头称谓礼仪知识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微”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
古代称呼礼仪

古代称呼礼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古代关于称呼的礼仪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称呼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古代称呼礼仪一、谦称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家兄;称姐姐家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称弟弟:舍弟;称妹妹:舍妹;舍侄:称侄子;称亲戚:舍亲。
“小”字。
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谦称自己的商店:小店。
“老”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老朽;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身。
“敢”字。
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用于问对方问题: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敢烦。
“愚”字。
用于自称的谦称。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兄;称自己的见解:愚见。
“拙”字。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见。
“敝”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敝人;谦称自己的姓:敝姓;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处;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敝校。
“鄙”字。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谦称自己: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谦称自己的见解:鄙见。
二、敬称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 对将军:麾下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古代称谓礼仪

古代称谓礼仪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少仪》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贱”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古人见面行礼方式

古人见面行礼方式
古人见面时行礼的方式与现代相比有所不同。
根据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要求,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之间在见面时需要进行特定的行礼礼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人见面行礼方式:
1. 揖礼:古人见面时,常以揖礼作为首要礼仪。
行揖时,双手抱拳于胸前,微弯腰身向前,表示恭敬和尊重。
2. 礼貌称谓:古人在见面时会使用特定的称谓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如称呼长辈为“尊长”、“敬长”,称呼同龄人为“友人”、“朋友”,称呼晚辈为“贤弟”、“敬弟”等。
3. 鞠躬礼:鞠躬礼是古代一种特别重要的行礼方式。
鞠躬时,将上身前倾,目视地面,表示恭敬和虔诚。
通常,鞠躬的深度和次数取决于双方的身份和地位。
4. 上行礼:在古代官场和社交场合中,士人会使用上行礼。
上行礼即上前向对方行礼,同时以敬辞或谦辞来表示恭敬和尊重。
5. 客礼:在拜访他人的场合,古人会进行客礼。
客礼包括磕头、举手、叩首等动作,表示诚心诚意的拜访和问候。
总之,古人在见面时行礼的方式注重恭敬、尊重和形式上的繁复,以体现社会等
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秩序。
这些行礼方式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
中国的称呼礼仪

中国的称呼礼仪中国的称呼礼仪:尊重、亲切与多样的表达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称呼礼仪自然也是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
称呼不仅代表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讨中国的称呼礼仪,感受其中的韵味与智慧。
一、尊称与谦称:尊重与谦逊的交织在中国的称呼体系中,尊称与谦称是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要素。
尊称用于称呼地位、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人,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这些称呼不仅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也体现了自己的谦逊。
而谦称则是用于自称,如“在下”、“鄙人”、“晚辈”等,表示自己的谦虚和低调。
二、亲属称呼:亲情的细腻表达在中国,亲属之间的称呼非常讲究,每一种称呼都代表着特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情纽带。
例如,称呼父亲为“爸爸”或“父亲”,母亲为“妈妈”或“母亲”,称呼爷爷为“爷爷”,奶奶为“奶奶”等。
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家族关系的层次,也传递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三、职业与身份称呼:尊重与专业的象征在职业与身份方面,中国的称呼礼仪同样丰富多彩。
对于医生,我们尊称为“大夫”或“医生”;对于教师,我们尊称为“老师”;对于领导或长辈,我们尊称为“领导”、“老板”或“前辈”等。
这些称呼不仅表示了对对方职业或身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其专业能力和地位的认可。
四、社交场合的称呼:多样与灵活的应用在社交场合,中国的称呼礼仪同样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正式场合,我们通常使用“先生”、“女士”等称呼;而在亲密的社交环境中,我们可能会使用更为亲切、随意的称呼,如“朋友”、“兄弟”、“姐妹”等。
此外,在称呼陌生人时,我们通常使用“先生”、“女士”或“师傅”等,以示尊重和礼貌。
五、称呼礼仪的变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的称呼礼仪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一方面,传统的称呼礼仪仍然被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一些新的、更为简洁和现代的称呼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复杂,人们之间的称谓也非常讲究。
在古代,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称谓大全。
1. 君。
君,是对君主的尊称,也可以用来称呼贵族。
在古代,君主是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被称为君。
2. 臣。
臣,是对君主的臣民的称谓。
臣民对君主效忠,尊敬君主,称自己为臣。
3. 王。
王,是比君还要高一级的尊称,是对国家的统治者的尊称。
在古代,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4. 帝。
帝,是对皇帝的尊称。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尊称为帝。
5. 太子。
太子,是对皇帝的儿子的尊称。
太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地位非常高。
6. 公。
公,是对贵族的尊称。
贵族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地位,被尊称为公。
7. 侯。
侯,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高于一般的贵族。
8. 伯。
伯,是对贵族的尊称。
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侯。
9. 子。
子,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子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伯。
10. 士。
士,是对有学问、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士在古代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11. 庶民。
庶民,是对一般平民百姓的称谓。
庶民是封建社会中的最底层阶层,地位低下,没有特权。
12. 婢女。
婢女,是对女性奴仆的尊称。
在古代,婢女通常是贵族家庭的奴仆,地位非常低下。
13. 郎。
郎,是对年轻男子的尊称。
在古代,郎是年轻有为的男子的尊称,通常是指有才华、有学问的年轻人。
14. 女子。
女子,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
在古代,女子通常是指年轻的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支配。
15. 贤良。
贤良,是对有德行、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在古代,贤良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称谓大全,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古代年龄、礼仪、称谓

1.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花信:开花时期,花期。
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2.而立之年:三十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3.始室:《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因以“始室”指三十岁。
4.不惑:四十岁。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即为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困惑。
5.知天命:五十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
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耳顺:六十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是听得进忠言逆耳,辱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7.花甲:六十岁。
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岁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8.还历寿:六十一岁的寿辰。
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还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9.从心之年:七十岁。
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10.古稀之年、悬车之年:七十岁。
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11.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
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12.耋(die):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毛传:“耋,老也。
八十曰耋。
”《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13.耄(mao):八十至九十岁。
《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4.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
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

关于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礼仪中一些称谓的用法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的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大”,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
“舍”、“小” ,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
“令”、“外”、“人” :令,美好的意思。
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母亲为“令堂”、妻子为“令阃”、哥哥为“令兄”、妹妹为“令妹”、儿子为“令郎”、女儿为“令嫒”等。
) 现在就把其中三个很容易用错的称谓,挑拣出来,让大家学习:(一)乃父、乃师——不是他的父亲、他的老师;而是你的。
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
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
”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防到辱没了自家名声。
“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陆游在《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翁,是“你父亲”,代指诗人自己。
看来,把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颠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
(二)夫人——不要这样叫自己的老婆;应该留给别人的太太。
这个称呼遍地流。
特别是打领带、坐席面的场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称为“夫人”。
这样抬举别人的老婆,当然可以;偏偏有人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这是我的夫人。
”《辞海》里明确标注夫人这一词条的'五种解释:1、周代称诸侯的妻子;2、古代称帝王的妾;3、命妇的称号;4、妇人的尊称;5、尊称对方的妻子。
古代人称谓常识

古代人称谓常识称呼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时代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风貌。
称呼也是一面镜子。
称呼的变化是文化的变化,同时也被视为历史文化的折射。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人称谓常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人称谓常识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
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
一、必须是同姓。
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
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
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中国古代的称呼礼仪

中国古代的称呼礼仪
古人一向重视礼仪,因而在日常交往中的自称和相互称呼方面,形成一套较严格的规矩。
一般来说,在相互交谈或书信往来中,凡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
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使用较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鄙人”,即自谦为见识浅陋之人;“不才”、“不佞”,即自谦为无才能之人;“不敏”,即不聪明之自称;“不肖”,即自谦为不贤之人。
此外,一般男子自称“臣”、“仆”,女子自称“妾”、“奴”、“奴家”,年轻者在年长者面前自称“学生”、“晚生”、“后学”,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称“小人”、“小民”等等,都是常见的自谦之词。
即使是地位尊显的帝王和诸侯也有谦称,一般自称“孤”、“寡”。
只是后来,“孤家寡人”渐渐成为帝王的专门自称。
与此不同的是,古人在相互称呼对方时,往往使用尊称。
古时常用的尊称有:“父”、“子”、“长者”、“先生”、“公”、“君”、“足下”等等,对象不同,使用的尊称也会有所不同。
“父”,是对年长男子的尊称,如仲尼父、伯禽父;“子”,多用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如孔子、孟子;也有的在字的前面加“子”,如子产(公孙侨)、子贡(端木赐);“长者”,一般用来对有德行之人的尊称,一些古代名人如伍子胥、信陵君等,都被人称为“长者”。
“先生”,古人对师长、老人、有德行者均称“先生”。
至于“公”、“君”和“足下”,它们运用范围很广泛。
在古代官场中,还有一些专用的尊称,如君称臣作“卿”、“爱卿”,臣称君作“陛下”。
另外,人的字、号,也属尊称,但只能用于特指的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称谓礼仪【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
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杵臼之交:交友不分贵贱;(《聊斋》)
布衣之交:普通百姓间的交往;(《廉蔺列传》)
莫逆之交:彼此情投意合;(《北史》)
1
刎颈之交:即使掉脑袋也不变心;(《廉蔺列传》) 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结成朋友;
忘年之交: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竹马之交:幼年男女之间的交往;
君子之交:看似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许不分形迹;
2
金石之交:交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金兰之交:友情契合,如同兄弟;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贫贱之交:贫困时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3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石交:交谊坚固;
款交:以真情相待。
【自己谦称】
4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5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古代称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少仪》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6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7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8
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贱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9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10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例如:
11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贱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
12
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对人尊称】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13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14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s(“content_bottom”);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