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省级说课比赛一等奖:高中历史人民版新文化运动说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民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的主要特点和教育理念;2. 掌握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3. 学会有效地运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观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针对高中历史人民版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内容主要包括:1. 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内容;2. 世界古代史的教学内容;3. 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内容;4. 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5. 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本教案侧重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2.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就特定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课外拓展法: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研究、文化活动等,扩展他们的历史知识和视野。

四、教学步骤本教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设计:1. 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事件或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2. 讲授:通过讲述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特定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4. 视听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1.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2. 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视、投影仪、电脑等;3. 相关历史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4. 学生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包括:1. 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2.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组织历史研究、文化活动等,评价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4. 考试和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水平。

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21课新文化运动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新文化运动》属于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的内容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西学东渐》,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的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向封建传统进攻,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向西方学习成为不可阻挡的浪潮。

2、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该运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情景设置、问题引导等,使学生通过对教材、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振兴中华而不断追求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二、说学情高中学生相对初中生来说,思想活跃,理性思维有所提升,但他们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通过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说课PPT课件(32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说课PPT课件(32张PPT)

袁世凯在天坛祭天
纱厂 万枚纱锭 百万元资本
材料三
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放之四海而皆准者。 ——《通令尊崇孔圣文》
经济、阶级: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 的春天,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1912年建立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 思想: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政治:袁世凯妄图复辟 帝制,破坏共和 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 复古逆流
依据:理论性较强,教材阐 述不充分。作为专题史教学 其政治、经济背景是在必修 一、二中讲述的,学生很难 调动这部分知识来理解和运 用。
依据:1、课标要求;
2、教材采用结论式 语言,学生难以真正理解。
三、教法学法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创设情境
分析归纳
史料研读 问题探究
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利用学案自主梳理本课教学的基础知识。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1、兴起的标志
2、主要撰稿人 3、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 5、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 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 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只有这两位先生可 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 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919年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二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一、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一、说教材(一)说教学目标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课内容能够整合为三个局部:第一目:探源新文化(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目:走进新文化(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重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第三目:感悟新文化(重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乃至以后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深刻思想内涵;(3)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疑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在合作中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民主、科学精神,增强民主、科学意识;(2)体会知识分子担当救亡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3)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树立准确的文化发展观。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岳麓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1课。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讲授过程中,要把它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重要一环,突出其承转作用。

同时,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刻挖掘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和影响,延伸其现实意义,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在一个“新”字,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难点在一个“评”字,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突破策略:使用情景、史料活动,问题探究模式和相对应的方法来作为解决重难点问题的基础,并辅之以讨论等课堂活动,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使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影响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解放国民思想,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2019-2020年省级说课比赛一等奖:高中历史人民版新文化运动说课

2019-2020年省级说课比赛一等奖:高中历史人民版新文化运动说课

重点与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流程
课前两分钟: 仰望星空
——温家宝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 响起春雷。
教学流程
第三篇章:青年之觉醒—万象更新现曙光
3.先睹为快:北大首开女禁 民国初年,部分舆论还认为,女子不易接受新教 育。 有的人甚至劝留学的孩子找对象“能不以女学生 为妙”。 然而在新文化潮流的影响下,1920年,中国大学 首次出现男女同校的情形, 照片中的三位女生是王兰、奚浈、查晓圆, 1920年2月的老照片记录了三名女子在北京大学 留下了她们的珍贵合影。
第二篇章:青年之呐喊—重塑青年铸国魂
—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第三篇章:青年之觉醒—万象更新现曙光
—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流程
第一篇章:青年之反思—勇立潮头敢担当
1、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是几个
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
2、学生课上介绍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经历及作品。
小结
青 春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
——李大钊《青春》(《新青年》2卷1号)节选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
一 背景 二 内容
三 影响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了条件。
消极方面: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 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结论: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是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象征 ,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 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追踪探究 新闻点击:
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
追踪探究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
一、新青年新觉醒-----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二、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三、新潮流新曙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 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 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 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 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 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 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
没有北大,蔡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 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 试,故允为担任。”1916年 12月22日,蔡元培抱着整顿、 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迎 难而上,赴京就任北大校长 的职务。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新文化的核心内容
我完 了!
新青年说《新青年》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 “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 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 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 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 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 出了封建的堡垒”。
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评价
资产阶级要求 实行民主政治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新文化运动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上高中学历史老师,非常高兴能在此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不足之处,敬请评委批评指正。

首先是说课环节,根据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人文素质。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地位与作用新文化运动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伸,召唤了五四运动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打开道路。

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1、2两大块: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总结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我会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学生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将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让学生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力图通过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新时代的青年必须有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它所倡导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应重点把握。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是本课的难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一等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一等奖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历史组王莎【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讲解为辅。

组织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合作探究,交流想法,总结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把握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理解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归纳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史进程;【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诞生的第一课。

其上承袁世凯的独裁、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下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文化运动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是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体现。

同时,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科学和民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其后期宣传的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民主、科学两面大旗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现实,增强学生的科学、民主意识。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六章第1节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六章第1节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六章第1节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我说的是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1节《新文化运动》这一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本节上承第四章第三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下启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不仅在本章而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正统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3)引导学生对“打倒孔家店”口号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的讨论,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三、说重点和难点1、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学生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②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第一、知识目标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

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

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

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

三、突破难点、重点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

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

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对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思考,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来展开。

教材分析在必修三中,本节内容是讲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内容之一,紧密联系必修1和必修2相关内容,在近代中国史的知识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在本专题中,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续和后节内容的铺垫。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以上这些情况,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

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对本专题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本校学情的考虑,我确定本课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是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法分析确定了教学目标,设定了教学重难点,下面就是看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法:学案导学法--- 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情景教学法--- 使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史料教学 ---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学法:自主学习--- 完善知识结构小组讨论--- 提高合作探究意识教学过程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对教学过程进行如下的处理:导入新课在导入部分,播放胡适作词的歌曲《兰花草》,并简单介绍了创作背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一个整体认识。

高中历史说课稿--新文化运动共31页

高中历史说课稿--新文化运动共31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读书。 ——周 恩来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高中历史说课稿--新文化运动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 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变革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道德,倡导白话文,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这一运动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新文化运动这一内容位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前承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认识到思想解放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相对抽象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新文化运动有过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其背景、内涵、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道德、提倡白话文等。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认识其在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