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热工水力学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aidu Nhomakorabea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1.2沸腾传热定义及分类
沸腾是指液体内部生成气泡或气相并由液态转变成气态的 一种剧烈的气化过程,而沸腾传热则指该过程中传递热量 的模式。 按照发生沸腾的不同方式,沸腾传热可分为均匀沸腾和非 均匀沸腾两类。 均匀沸腾是指在液体内部没有固定的加热面,在较大的液 体过热度下,气泡由能量较集中的液体高能分子团的运动 与集聚而产生,例如,在较高压力下的饱和水系统中,如 果降低系统压力,则原来的处于饱和状态的水就变成了过 热水。当水的过热度超过某一临界值,系统内的部分水就 会突然气化成许多细小的蒸汽泡。这种在液体体积内部急 剧气化的现象称为“闪蒸(flashing)”。 非均匀沸腾则指气泡在与液体相接触的固定加热面上产生、 长大的过程,又常称为表面沸腾,所需过热度较低,是一 种常见的应用最多的沸腾类型。
(3—24A)
其中, W 是加热表面的辐射率。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最小膜态沸腾工况(点D)
在降低壁面热流密度时,可以发生从膜态沸腾向泡核沸 腾的直接转变,该转变点 D 叫最小膜态沸腾,其热流密度叫 膜态沸腾的最低热流密度,用 qmin 表示,其壁温叫膜态沸腾的 最低温度,用 TW ,min 表示。它是稳定膜态沸腾的低限,相应于 连续汽膜的破坏和液—固接触的开始(Leidenfrost 点) 。该点 的预测基于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理论。平直水平表面上膜态 沸腾时,D 点的热流密度 qmin 为: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D点:稳定膜态沸腾起始点
在该点的是膜态沸腾的最小值,所以该点也叫 最小膜态沸腾工况。此时连续汽膜刚好覆盖加 热表面。该点由于液体刚好不能接触加热表面, 所以该点也叫Leidenfrost点,该点的壁面温度 叫Leidenfrost温度。 液体不会润湿炙热的表面,而仅仅在其上形 成一个蒸汽层的现象,由科学家莱顿弗罗斯 特在1756年发现。
堆芯传热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1沸腾传热 1.1压水堆内的沸腾传热
在现代大型压水堆设计中,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一般允许 堆芯内冷却剂发生泡核沸腾,即在堆芯内平均通道的出口 段允许出现欠热泡核沸腾,在最热通道的出口段还允许出 现饱和泡核沸腾,因为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热能力,相 应地也提高了冷却剂的出口温度,从而可提高核电站的热 效率。 在水冷核反应堆的某些事故过程中,堆芯内燃料元件外表 面可能经历欠热泡核沸腾、饱和泡核沸腾、强迫对流蒸发、 临界热流密度、过渡沸腾和膜态沸腾等一系列沸腾传热工 况。 因此,沸腾传热在反应堆热工设计和安全分析中十分重要。
h'fg h fg [1. 0.68 c pG (TW TS ) h fg ]
(3—23A)
对于高度为 L 的竖直平壁上的层流膜态沸腾, C 0.67 ; C 0.62 。 对于直径为 D 的水平圆柱上层流膜态沸腾,L D , 上面关系式中的物性 kG 、 G 、 G 和 c pG 都应在平均膜温度 (TW TS ) / 2 下计算。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BC区:泡核沸腾传热
由于所产生的汽泡数目增多和大量汽泡脱离壁 面,造成了对热边界层内液体的强烈扰动,从 而使传热大大增强,q随△Tw迅速增加。在加 热面附近会形成蒸汽片或蒸汽柱。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CD区:过渡沸腾传热区
也称部分膜态沸腾工况。在该工况下,液—汽 交替覆盖部分加热面,传热变得不稳定。由于 有时蒸汽膜覆盖加热面,使传热能力下降,随 的增加反而降低。只有在情况(a)才能用实验方 法获得CD工况;对于情况(b),稍增,就会从 C跳到C′ ,且用时间极短,实际上不存在CD 工况,而直接进入膜态沸腾工况。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按照液体是否流动可将非均匀沸腾分成两 种基本的沸腾型式 :
池式沸腾(又称大容积沸腾) 流动沸腾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2池式沸腾传热 2.1池式沸腾定义及分类
浸没在池内(大容积内)原来静止(或流速极低)液体 内的受热面上产生的沸腾定义为池式沸腾,又称大容积 沸腾。 当池内液体整体温度比系统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低时的沸 腾叫欠热沸腾; 当池内液体整体处在与系统压力相应的饱和温度时的沸 腾叫饱和沸腾。
1/ 2 qC 0.131h fg G [ g ( L G )]1/ 4 (
L 1/ 2 ) L G
W/m2
(3-21)
系数 0.131 常使 qC 算低,故推荐用 0.18 代之。 对于欠热沸腾,临界热流密度 qC,SUB 有所提高,用下式修正: qC ,SUB qC (1 BTSUB ) (3-22) 式中
1/3
体平均温度,K; g 是重力加速度,m/s2; L 、 L 、 kL 、V 和 c pL 分别是液体的密度, kg/m3、 粘度, Pa s、 热导率, W/(m K)、 体积膨胀系数,1/K 和比定压热容,J/(kg K),这些物性都在 平均温度 (TW Tf ) / 2 下计算。
sf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2)俄罗斯给出水的饱和泡核沸腾传热公式如下: 在压力 p 4 MPa 下,池式泡核沸腾传热系数 hpool 为 hpool 142(TW TS )2.33 p0.5 (3-18) ℃; TS 为饱和温度,K 或℃; p 为压力,MPa ; hpool 的单位是 W/(m2 ℃) 。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稳定膜态沸腾工况(DEF)-传热关系式
Bromley 关系式
hFB C[
3 ' g ( L G ) G kG hfg
LG (TW TS )
]1/ 4
(3—23)
式中, hFB 为膜态沸腾平均传热系数, W /(m2 K ) ; h'fg 是为了 考虑汽膜过热度 (TW TS ) 的影响的有效汽化潜热, J / kg ,其 计算式为
2 q 式中, 为热流密度,W/m ; TW 为表面温度,K 或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3)Forster—Zuber 关系式 饱和泡核沸腾传热系数 h 为:
FZ
hFZ
0.00122(TW TS )0.24 ( pW pS )0.75 c pL 0.45 L 0.49 k L 0.79 q TW TS 0.5h fg 0.24 L 0.29 G 0.24
1)Rohsenow 关系式 Rohsenow 基于微对流机理, 对影响微对流传热的 主要因素进行了量纲分析,结合饱和泡核沸腾的实验 数据得到如下经验公式:
c pL (TW TS ) h fg
1/ 2 M q cp Csf L h fg g ( L G ) k L N
B 0.1(
L 0.75 c pL ) ( ) G h fg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3-22A)
稳定膜态沸腾工况(DEF)
稳定膜态沸腾传热机理
一层连续稳定的蒸汽膜覆盖在加热表面上, 热量的传递主要通过这层蒸汽膜(汽膜把 液体与壁面隔开)的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蒸汽以汽泡形式从汽膜中逸出。主要热阻 局限在这层汽膜内。壁面与液体之间的温 差非常大,液体不能接触壁面,以维持汽 膜的稳定。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2.3各区传热机理和传热关系式 单相液体自然对流区(A点前)
在池内自下而上已建立温度梯度, 通过自然对流将加热面上 的热量在液体内向上传递。对于水平的平直表面的湍流自然 对流,其传热系数 h 的关系式可表达成:
gV L (TW T f ) h 0.14k L PrL 2 (3—16) L 式中, h 是传热系数,W/(m2 K);TW 是壁面温度,K;Tf 是液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池式沸腾曲线[(a)是控制 壁温Tw连续增加,(b)是 控制热流密度q连续增加 ]
A点前:单相液体自然对流传热
液体可 以处于或低于饱 和温度。壁面温度与液体 温度相接近,或者只比液 体高几度。因为壁面过热 度不高,不能生成汽泡。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AB区:泡核沸腾和自然对流混合传热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2.2池沸腾曲线
(1) A点前:单相液体自然对 流传热。 (2) AB区:泡核沸腾和自然 对流混合传热。 (3) BC区:泡核沸腾传热。 (4) C点:临界热流密度工况 (CHF)。 (5) CD区:过渡沸腾传热区。 (6) D点:稳定膜态沸腾起始 点。 (7) DEF区:稳定膜态沸腾 传热工况。
(3-17)
式中, N 0.33 ,一般 M 1.7 ,对于水推荐 M 1. 。 C 与液体和加热表面的组合有关系,例如,对于水和 Csf 0.006 。 Csf 0.0132 ; 不锈钢组合, 对于水和黄铜组合, 式(3—17)中的 h fg 为汽化潜热,J/kg ; 为液体表 面张力,N/m 。所有物性都在饱和温度 TS 下计算。公 式偏差为 20% 。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膜态沸腾的表面温度 TW 通常很高,应考虑辐射传 热。 Bromley 提出了考虑对流和热辐射效应的膜沸腾 传热系数的近似表达式:
h hFB 0.75hR
(3—24)
式中, hR 为辐射传热系数,
4 4 T T S hR 5.67 108 W [ W ] TW TS
(3—19A) 式中, pW 和 pS 分别为对应 TW 和 TS 下的饱和压力, Pa ,按下式 计算:
pW pS h fg (TW TS ) TS (vG vL )
(3—19B)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临界热流密度(CHF)工况(C)
临界热流密度工况机理-两种机理: 其一是汽泡合并,即在加热表面上生成的汽泡是如此 之多,以至于相邻的汽泡或汽柱合并成一片,形成一 层导热性很差的蒸汽膜覆盖在表面上,它把加热面与 液体隔离开来,使传热恶化; 其二是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在高热流密度下,蒸汽 产生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向壁外运动的蒸汽速度非 常大,它与向壁面运动的液体速度构成某一最大相对 速度,从而使汽—液分界面出现很大的波动,并失去 稳定,汽—液逆向流动遭到破坏,蒸汽就滞留在加热 表面上,形成汽膜覆盖表面,使传热恶化。这两种机 理都因为一层蒸汽膜覆盖在加热表面上而使液体无法 到达和湿润加热壁面,造成传热恶化。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临界热流密度关系式(流体动力学模型)
Kutateladze 饱和沸腾临界热流密度关系式: 1/ 2 qC 0.16hfg G [ g (L G )]1/ 4 W/m2 (3-20) 式中 qC 为临界热流密度,W/m2 。 Zuber 提出饱和沸腾临界热流密度为: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DEF区:稳定膜态沸腾传热工况
一层连续稳定的蒸汽膜覆盖 在整个加热表面上,热量的 传递主要通过汽膜的导热、 对流和热辐射,只不过在EF 区热辐射变得更强,因而q 随△Tw的增加而加更迅速 上升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C点:临界热流密度工况(CHF)
该点标志着泡核沸腾的上限。对于控制壁温的情况 (a),在C点之后,由于部分加热表面被蒸汽覆 盖(蒸汽是低劣的传热介质)而使传热强度减弱, q随△Tw的增加反而下降;对于控制热流的情况 (b),加热q的稍微增加,就使壁温Tw骤然跃升 到C′点,壁温大幅度跃升将可能导致壁面被烧毁。
qmin g ( L G ) Ah fg G 2 ( L G )
1/4
(3-25A)
式中, A 0.13 或 0.177 (Zuber) ,或 A 0.09 (Berenson) 。 由式(3-23)和式(3-25A)可以导得 TW ,min 为: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泡核沸腾区(ABC)
泡核沸腾传热机理
汽化潜热传热 汽—液置换传热 微对流传热 因温差引起的热传导 汽泡脱离时尾流引起对流增强 汽泡柱引起自然对流 热毛细管流
所有这些机理都使泡核沸腾传热 大大增强,导致很高的传热系数。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泡核沸腾区(ABC)-泡核沸腾传热关系式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1.2沸腾传热定义及分类
沸腾是指液体内部生成气泡或气相并由液态转变成气态的 一种剧烈的气化过程,而沸腾传热则指该过程中传递热量 的模式。 按照发生沸腾的不同方式,沸腾传热可分为均匀沸腾和非 均匀沸腾两类。 均匀沸腾是指在液体内部没有固定的加热面,在较大的液 体过热度下,气泡由能量较集中的液体高能分子团的运动 与集聚而产生,例如,在较高压力下的饱和水系统中,如 果降低系统压力,则原来的处于饱和状态的水就变成了过 热水。当水的过热度超过某一临界值,系统内的部分水就 会突然气化成许多细小的蒸汽泡。这种在液体体积内部急 剧气化的现象称为“闪蒸(flashing)”。 非均匀沸腾则指气泡在与液体相接触的固定加热面上产生、 长大的过程,又常称为表面沸腾,所需过热度较低,是一 种常见的应用最多的沸腾类型。
(3—24A)
其中, W 是加热表面的辐射率。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最小膜态沸腾工况(点D)
在降低壁面热流密度时,可以发生从膜态沸腾向泡核沸 腾的直接转变,该转变点 D 叫最小膜态沸腾,其热流密度叫 膜态沸腾的最低热流密度,用 qmin 表示,其壁温叫膜态沸腾的 最低温度,用 TW ,min 表示。它是稳定膜态沸腾的低限,相应于 连续汽膜的破坏和液—固接触的开始(Leidenfrost 点) 。该点 的预测基于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理论。平直水平表面上膜态 沸腾时,D 点的热流密度 qmin 为: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D点:稳定膜态沸腾起始点
在该点的是膜态沸腾的最小值,所以该点也叫 最小膜态沸腾工况。此时连续汽膜刚好覆盖加 热表面。该点由于液体刚好不能接触加热表面, 所以该点也叫Leidenfrost点,该点的壁面温度 叫Leidenfrost温度。 液体不会润湿炙热的表面,而仅仅在其上形 成一个蒸汽层的现象,由科学家莱顿弗罗斯 特在1756年发现。
堆芯传热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1沸腾传热 1.1压水堆内的沸腾传热
在现代大型压水堆设计中,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一般允许 堆芯内冷却剂发生泡核沸腾,即在堆芯内平均通道的出口 段允许出现欠热泡核沸腾,在最热通道的出口段还允许出 现饱和泡核沸腾,因为这样可以大幅度提高传热能力,相 应地也提高了冷却剂的出口温度,从而可提高核电站的热 效率。 在水冷核反应堆的某些事故过程中,堆芯内燃料元件外表 面可能经历欠热泡核沸腾、饱和泡核沸腾、强迫对流蒸发、 临界热流密度、过渡沸腾和膜态沸腾等一系列沸腾传热工 况。 因此,沸腾传热在反应堆热工设计和安全分析中十分重要。
h'fg h fg [1. 0.68 c pG (TW TS ) h fg ]
(3—23A)
对于高度为 L 的竖直平壁上的层流膜态沸腾, C 0.67 ; C 0.62 。 对于直径为 D 的水平圆柱上层流膜态沸腾,L D , 上面关系式中的物性 kG 、 G 、 G 和 c pG 都应在平均膜温度 (TW TS ) / 2 下计算。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BC区:泡核沸腾传热
由于所产生的汽泡数目增多和大量汽泡脱离壁 面,造成了对热边界层内液体的强烈扰动,从 而使传热大大增强,q随△Tw迅速增加。在加 热面附近会形成蒸汽片或蒸汽柱。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CD区:过渡沸腾传热区
也称部分膜态沸腾工况。在该工况下,液—汽 交替覆盖部分加热面,传热变得不稳定。由于 有时蒸汽膜覆盖加热面,使传热能力下降,随 的增加反而降低。只有在情况(a)才能用实验方 法获得CD工况;对于情况(b),稍增,就会从 C跳到C′ ,且用时间极短,实际上不存在CD 工况,而直接进入膜态沸腾工况。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按照液体是否流动可将非均匀沸腾分成两 种基本的沸腾型式 :
池式沸腾(又称大容积沸腾) 流动沸腾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2池式沸腾传热 2.1池式沸腾定义及分类
浸没在池内(大容积内)原来静止(或流速极低)液体 内的受热面上产生的沸腾定义为池式沸腾,又称大容积 沸腾。 当池内液体整体温度比系统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低时的沸 腾叫欠热沸腾; 当池内液体整体处在与系统压力相应的饱和温度时的沸 腾叫饱和沸腾。
1/ 2 qC 0.131h fg G [ g ( L G )]1/ 4 (
L 1/ 2 ) L G
W/m2
(3-21)
系数 0.131 常使 qC 算低,故推荐用 0.18 代之。 对于欠热沸腾,临界热流密度 qC,SUB 有所提高,用下式修正: qC ,SUB qC (1 BTSUB ) (3-22) 式中
1/3
体平均温度,K; g 是重力加速度,m/s2; L 、 L 、 kL 、V 和 c pL 分别是液体的密度, kg/m3、 粘度, Pa s、 热导率, W/(m K)、 体积膨胀系数,1/K 和比定压热容,J/(kg K),这些物性都在 平均温度 (TW Tf ) / 2 下计算。
sf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2)俄罗斯给出水的饱和泡核沸腾传热公式如下: 在压力 p 4 MPa 下,池式泡核沸腾传热系数 hpool 为 hpool 142(TW TS )2.33 p0.5 (3-18) ℃; TS 为饱和温度,K 或℃; p 为压力,MPa ; hpool 的单位是 W/(m2 ℃) 。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稳定膜态沸腾工况(DEF)-传热关系式
Bromley 关系式
hFB C[
3 ' g ( L G ) G kG hfg
LG (TW TS )
]1/ 4
(3—23)
式中, hFB 为膜态沸腾平均传热系数, W /(m2 K ) ; h'fg 是为了 考虑汽膜过热度 (TW TS ) 的影响的有效汽化潜热, J / kg ,其 计算式为
2 q 式中, 为热流密度,W/m ; TW 为表面温度,K 或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3)Forster—Zuber 关系式 饱和泡核沸腾传热系数 h 为:
FZ
hFZ
0.00122(TW TS )0.24 ( pW pS )0.75 c pL 0.45 L 0.49 k L 0.79 q TW TS 0.5h fg 0.24 L 0.29 G 0.24
1)Rohsenow 关系式 Rohsenow 基于微对流机理, 对影响微对流传热的 主要因素进行了量纲分析,结合饱和泡核沸腾的实验 数据得到如下经验公式:
c pL (TW TS ) h fg
1/ 2 M q cp Csf L h fg g ( L G ) k L N
B 0.1(
L 0.75 c pL ) ( ) G h fg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3-22A)
稳定膜态沸腾工况(DEF)
稳定膜态沸腾传热机理
一层连续稳定的蒸汽膜覆盖在加热表面上, 热量的传递主要通过这层蒸汽膜(汽膜把 液体与壁面隔开)的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蒸汽以汽泡形式从汽膜中逸出。主要热阻 局限在这层汽膜内。壁面与液体之间的温 差非常大,液体不能接触壁面,以维持汽 膜的稳定。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2.3各区传热机理和传热关系式 单相液体自然对流区(A点前)
在池内自下而上已建立温度梯度, 通过自然对流将加热面上 的热量在液体内向上传递。对于水平的平直表面的湍流自然 对流,其传热系数 h 的关系式可表达成:
gV L (TW T f ) h 0.14k L PrL 2 (3—16) L 式中, h 是传热系数,W/(m2 K);TW 是壁面温度,K;Tf 是液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池式沸腾曲线[(a)是控制 壁温Tw连续增加,(b)是 控制热流密度q连续增加 ]
A点前:单相液体自然对流传热
液体可 以处于或低于饱 和温度。壁面温度与液体 温度相接近,或者只比液 体高几度。因为壁面过热 度不高,不能生成汽泡。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AB区:泡核沸腾和自然对流混合传热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2.2池沸腾曲线
(1) A点前:单相液体自然对 流传热。 (2) AB区:泡核沸腾和自然 对流混合传热。 (3) BC区:泡核沸腾传热。 (4) C点:临界热流密度工况 (CHF)。 (5) CD区:过渡沸腾传热区。 (6) D点:稳定膜态沸腾起始 点。 (7) DEF区:稳定膜态沸腾 传热工况。
(3-17)
式中, N 0.33 ,一般 M 1.7 ,对于水推荐 M 1. 。 C 与液体和加热表面的组合有关系,例如,对于水和 Csf 0.006 。 Csf 0.0132 ; 不锈钢组合, 对于水和黄铜组合, 式(3—17)中的 h fg 为汽化潜热,J/kg ; 为液体表 面张力,N/m 。所有物性都在饱和温度 TS 下计算。公 式偏差为 20% 。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膜态沸腾的表面温度 TW 通常很高,应考虑辐射传 热。 Bromley 提出了考虑对流和热辐射效应的膜沸腾 传热系数的近似表达式:
h hFB 0.75hR
(3—24)
式中, hR 为辐射传热系数,
4 4 T T S hR 5.67 108 W [ W ] TW TS
(3—19A) 式中, pW 和 pS 分别为对应 TW 和 TS 下的饱和压力, Pa ,按下式 计算:
pW pS h fg (TW TS ) TS (vG vL )
(3—19B)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临界热流密度(CHF)工况(C)
临界热流密度工况机理-两种机理: 其一是汽泡合并,即在加热表面上生成的汽泡是如此 之多,以至于相邻的汽泡或汽柱合并成一片,形成一 层导热性很差的蒸汽膜覆盖在表面上,它把加热面与 液体隔离开来,使传热恶化; 其二是流体动力学不稳定性,在高热流密度下,蒸汽 产生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向壁外运动的蒸汽速度非 常大,它与向壁面运动的液体速度构成某一最大相对 速度,从而使汽—液分界面出现很大的波动,并失去 稳定,汽—液逆向流动遭到破坏,蒸汽就滞留在加热 表面上,形成汽膜覆盖表面,使传热恶化。这两种机 理都因为一层蒸汽膜覆盖在加热表面上而使液体无法 到达和湿润加热壁面,造成传热恶化。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临界热流密度关系式(流体动力学模型)
Kutateladze 饱和沸腾临界热流密度关系式: 1/ 2 qC 0.16hfg G [ g (L G )]1/ 4 W/m2 (3-20) 式中 qC 为临界热流密度,W/m2 。 Zuber 提出饱和沸腾临界热流密度为: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DEF区:稳定膜态沸腾传热工况
一层连续稳定的蒸汽膜覆盖 在整个加热表面上,热量的 传递主要通过汽膜的导热、 对流和热辐射,只不过在EF 区热辐射变得更强,因而q 随△Tw的增加而加更迅速 上升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C点:临界热流密度工况(CHF)
该点标志着泡核沸腾的上限。对于控制壁温的情况 (a),在C点之后,由于部分加热表面被蒸汽覆 盖(蒸汽是低劣的传热介质)而使传热强度减弱, q随△Tw的增加反而下降;对于控制热流的情况 (b),加热q的稍微增加,就使壁温Tw骤然跃升 到C′点,壁温大幅度跃升将可能导致壁面被烧毁。
qmin g ( L G ) Ah fg G 2 ( L G )
1/4
(3-25A)
式中, A 0.13 或 0.177 (Zuber) ,或 A 0.09 (Berenson) 。 由式(3-23)和式(3-25A)可以导得 TW ,min 为: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泡核沸腾区(ABC)
泡核沸腾传热机理
汽化潜热传热 汽—液置换传热 微对流传热 因温差引起的热传导 汽泡脱离时尾流引起对流增强 汽泡柱引起自然对流 热毛细管流
所有这些机理都使泡核沸腾传热 大大增强,导致很高的传热系数。
中 国 实 验 快 堆
泡核沸腾区(ABC)-泡核沸腾传热关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