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

合集下载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综合素质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综合素质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以下几种:1. 全班教学(班级授课制):这是最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统一教学。

这种形式适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便于教师管理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

2. 小组教学: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这种形式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3. 个别教学: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教学,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但通常需要较高的教师资源。

4. 导生制(贝尔-兰开斯特制):在这种形式中,教师首先教授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导生)去教授其他学生。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可能影响教学质量。

5. 分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或学习进度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学习相同的课程内容,但学习年限或进度可能不同。

这种形式有助于因材施教,但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6. 温内特卡制和道尔顿制:这两种形式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进行学习,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和答疑。

这些方法在20世纪初曾受到重视,但后来因为对学生主动性估计过高而逐渐减少。

7.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学生可以在线上自主学习,同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和深入学习。

这种形式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8.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阅读材料等自主学习新知识,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解决问题和深入理解。

这种形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批判性思维。

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或者将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类型

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类型

教学组织形式有:1、个别教学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

2、班级授课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3、导生制教师选年龄大些、成绩好些的学生为“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它并未持续很久。

扩展资料:分组教学又分为:①能力分组,学生学习的课程相同,学习的年限不同。

②作业分组,学生的学习年限相同,学习的程度不同。

属于改革班级上课制,进行个别教学的为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见分组教学、温内特卡制、道尔顿制)。

中国在20世纪初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分组教学;在20年代曾有少数学校试验过道尔顿制;在30年代也曾有极少数学校试验过温内特卡制。

教学组织形式中的学级编制,除单式教学外,还有复式教学(见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教师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

教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使各项活动有计划地交替进行。

它在一定条件下对普及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教学又是借助不同的形式实现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运用教学这一途径时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教学的电化形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从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教学的内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对教学这一概念的厘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人类对教学的认识是有连续性的。

回顾历史上对教学这一概念的解释对我们正确认识教学这一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名词解释教育组织形式

名词解释教育组织形式

名词解释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方式。

它主要受到受学科性质、教学任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制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

优点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缺点效率较低,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制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3.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按计划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可能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4.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这些是更为现代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教师主要扮演顾问和指导者的角色。

5.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

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个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形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探讨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课堂讲授1.1 什么是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表达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

它是传统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

1.2 优点(1)效率高:通过课堂讲授可以迅速地向大量学生传递知识。

(2)权威性强: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可以对学生进行权威性指导和解释。

(3)易于评估:通过考试等方式可以比较容易地对学生进行评估。

1.3 缺点(1)单调乏味:长时间的听讲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

(2)缺乏互动:缺乏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感觉。

(3)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课堂讲授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小组讨论2.1 什么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

2.2 优点(1)激发思维: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促进合作: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协作能力。

(3)满足个性化需求: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较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3 缺点(1)时间较长:小组讨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可能会影响其他课程内容的教授。

(2)管理较为困难:教师需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管理和指导,管理难度较大。

(3)可能出现偏差:由于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偏差情况。

三、案例分析3.1 什么是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指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教训的过程。

3.2 优点(1)丰富实践:案例分析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2)提高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兴趣:案例分析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3.3 缺点(1)难度较大:案例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平和专业知识,难度较大。

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类型

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类型

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类型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规模非常小,并且教学的速度比较慢。

但是可以因材施教,让教师更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组织成不同的固定班级,然后按照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教学。

这种集体教学方式规模比较大,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学习。

三、导生制
导生制就是教师选择一些年纪较大、成绩较好的学生作为导生。

教师先给这些导生传授知识,然后再由这些导生去教其他的学生,这种方式的教学质量比较差。

四、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制就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然后教师对每个组进行教学。

这样的方式可以照顾到学生的能力差异,但是对学生心理发展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五、开放教学制
开放教学制主要是在初等学校实行的,开放教学制强调尊重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然发展,不受传统教学的拘束。

这种方式没有固定的教学教材,也没有固定的教
学计划,让孩子自己选择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

六、协作教学制
协作教学制就是指教师、实验人员、视听教学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小组,一起制定教学计划,然后分工合作协作完成对学生的教学。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作用和专长,并且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教学仪器,教学质量非常好。

七、现场教学制
现场教学质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提供许多丰富的直接经验。

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教学组织形式的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的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的名词解释教学组织是指在各程度上整理有关教学内容的一系列步骤、流程、结构、方法、技术和交流,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现象。

许多教学组织形式都由几个基本要素组成,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组合,以满足不同教学环境、课程要求和学习者需求。

一、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教师中心: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将把自己的知识和处理能力视为唯一可靠的教学资源,从而成为教育活动中心。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然后他们会要求学生做出一定的反应,以便进行评估。

2.层次组织:在这种形式中,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程度分级,然后按照层次准备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可以根据各个组的水平,分别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甚至学习时间,以便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3.自主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学习,教师仅仅是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组织的目标和作用教学组织的目标是实现有效的教学,即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时间有效的释放出来,以便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从而,教学组织有以下几个作用:1.有利于教师合理分配教学资源:通过教学组织,能够合理分配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以便把课堂上的重点内容有效地完成。

2.有助于课堂秩序管理:通过教学组织,能够实现有序的课堂管理,以便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确保课堂的顺利进行。

3.促进学生学习:通过教学组织,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得到有效的学习,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组织的策略1.动态的教学组织:通过灵活的变动,使教学更具有可塑性,从而以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2.结构化的教学组织:把学习过程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则组织起来,以便使学生学习更有效率。

3.互动式组织:通过提供一定版块的设置,以便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学组织形式》课件

《教学组织形式》课件

协作学习制
总结词
学生通过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详细描述
协作学习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通过 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交流、讨论、 合作等方式,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果和合作能 力。
个别教学制
总结词
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一对一教学。
不同学科领域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语文、外语等语言类学科
体育、艺术等技能类学科
适合采用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教学, 注重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适合采用个别化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 ,注重技能训练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数学、物理等逻辑类学科
适合采用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 ,注重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 养。
小组合作学习
优点是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缺点是 效率较低,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
个别化教学
优点是能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缺点是成本 高,难以管理。
混合式教学
结合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教学的优点,提高教学效率 和效果。
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
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组织形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对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评价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强调学生的主 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注重个性化教 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
兴趣。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团队合作 ,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构建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议
个别化教学
协作式教学
起源于20世纪中叶,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 和自主学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

简述教学的组织形式

简述教学的组织形式

简述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有效地教与学的。

本文将简述一些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1.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古老而又广泛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它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师统一授课。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大规模地传授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它也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因材施教等缺点。

2.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组内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生生互动等。

3.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讨论教学方式。

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进行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它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 反转课堂反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反转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它将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由学生自主学习,而课堂则成为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深化学习的场所。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等。

6.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它通过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进行有机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

7.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一、识记: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传授与指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教学:也称为“多级制”或“不分级制”,它是一种将学生按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班和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形式。

道尔顿制: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设计教学法:是指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社会的和道德因素,主张取消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是一种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的教学,它通常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

二、解释: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一定的变革,它是教学活动呈现的载体。

班级授课制:简称“班级教学”,它是指将按学生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人数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教学时间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使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而确定,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为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的整体与个性发展,各个国家正在试图尝试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分析判断:1.今后的教学组织形式应是融合了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优点的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此说法正确。

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各国之间呈现出交流与合作的趋势,关注教育的广泛性与个性化。

教学组织作为教学活动的承载反映着社会的潮流,承担着对人的教育责任,这是国家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学组织形式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名词解释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安排格式与组织结构的总体框架。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讲授型、讨论型、研习型、悟性激发型、心理实验型、技巧和拓展性等形式。

默认讲授型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它通常采用听讲-注意-理解-回顾-练习的过程,该模式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受教对象,依靠老师对知识提供详细的细节讲解,帮助学生认清知识细节和联系,从而形成系统性认识。

讨论型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学习和积极交流,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发展不同角度的思考,加深认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研习型教学形式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和行为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准备资料,联系实际,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该形式的教学组织,通常会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细节和创新应用所学知识。

悟性激发型教学组织形式与研习型教学形式比较相似,旨在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新知识机制,并培养学生认识洞察和调动学习能力,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探索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习质量得以提高。

心理实验型教学形式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实效性的实验测试和教育学的实践形式,让学生通过同伴小组间的讨论和实践探索,来体验学习过程并形成学习技能 ,以提升学习效果。

技巧和拓展性的教学形式,对于一些课堂上很难消化和理解的知识,该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采取有利于激发认知活动、进行转换思维、提升认知能力等行为,。

我国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活动,而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组织方式。

在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也有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互动式教学。

本文将就我国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介绍。

一、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也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教师主导教学过程,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进行笔记和听课。

这种教学形式在一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理论学科的教学中比较常见,如数学、物理等。

二、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学生被分为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一种通过实验活动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则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和解答疑惑。

实验教学在理科、工科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中应用广泛,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研究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

教师则扮演指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研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种形式中,教师通过使用幻灯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工具,将知识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学生通过观看和听讲,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多媒体素养和信息获取能力。

名词解释教学组织形式

名词解释教学组织形式

名词解释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不同形式和方式,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
1.讲授:教师通过口头讲解、演示、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2.讨论: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分享观点、解答问题、深化理解。

3.实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行科学实验或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学习和任务完成,促进互动、合作和交流。

6.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模拟真实情境,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课堂游戏:运用游戏化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8.研讨会:学生通过参与研讨会,进行主题探讨和研究,提高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9.问答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提问,互相解答,促进思维和知识的交流与碰撞。

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灵活运用不同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哪些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制,是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

(二)班级授课制1.概念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1)优越性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1)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展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陶冶品德。

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5.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计划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安排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合作、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讲授教学形式讲授教学形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聆听、观察和思考等方式接受知识。

三、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形式是一种注重实践操作的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实践教学形式可以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讨论教学形式讨论教学形式是一种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小组或者全班的讨论,学生可以展开思想的碰撞,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和思考能力。

讨论教学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案例教学形式案例教学形式是一种通过具体实例来展示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教学组织形式。

通过分析和探讨案例,学生能够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也可以是学科中的经典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问答教学形式问答教学形式是一种提问和回答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思索,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综合教学形式综合教学形式是将以上各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

通过综合教学形式,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

它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讲述知识点、讲解概念和原理等方式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形式主要适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概念的解释,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特点。

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偏重教师的一方面,学生参与的机会比较有限,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

2.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组织讨论的话题和时间,避免讨论无效或者在局限性领域内发展。

3.实践操作法实践操作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学生亲手进行实践操作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然而,实践操作法需要有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场地,因此在一些条件有限的学校和班级可能无法实施。

4.课堂互动法课堂互动法是一种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和学生参与的平衡,避免过度的互动导致教学进度的延误。

如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以下是一些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则: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的组织方式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1. 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教学形式通常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方式,教师在讲解中注重将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

这种教学形式适用于理论知识较多、讲解较为复杂的学科。

2.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一种重视实践操作和观察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在实验室等实践环境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和观察来探索、发现问题,并获得知识。

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3. 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和思考问题来共同学习。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观点,并借助他人的意见来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被分成小组,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分工合作,通过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5.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根据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视频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视频教学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通过录制视频,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时间自由观看视频,在家里或其他地方进行学习。

视频教学方便灵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不足和时间不够的问题。

7. 集体讨论式教学集体讨论式教学是通过全班或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互相交流和分享意见,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组织方式和方法。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对于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设计等。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具体教学目标下起到不同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讲授式教学讲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传授知识,使学生听课,接受知识。

讲授式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快速传授大量的知识,适合于知识的宣讲和概念的引入。

但是,讲授式教学存在学生被动听课,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对知识的理解障碍。

二、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相交流,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讨论式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和创新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是,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问题设计和引导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积极参与的意愿。

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按照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互相补充和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组员之间分工不均衡、合作方式不当等。

四、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体验的教学形式。

通过实践性教学,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实践性教学常用的方式包括实验课、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

但是,实践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需要充分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的支持。

五、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综合利用和个体发展的指导。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前苏联教学论学者对有较多的阐述;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在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和类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休金娜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严密的、按时间的组织,它与教师的活动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活动可以是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可以是群众性的教学;”我国的教育学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有学者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由此可见,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并未形成大家都认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我们暂且把教学组织形式定义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第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第三,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规模的大小;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1.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反映出教育规模狭小,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少,而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根据不同的水平分别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没有明确或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进行学习;通常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较适合学生人数少的教学要求;2.班组教学;班组教学具备了班级教学的某些特征;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能不止一名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入学和退学较为自由,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统一要求;3.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是在班组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各国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比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更为有效的形式;4.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各国的分组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一类是内部分组;外部分组;这种分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统一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分组;这种形式的分组在西方国家运用得很广泛;1兴趣分组;也叫选修分组;这种分组也是跨班级的,甚至是跨年级的,如各种课外的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等等;2能力分组;按学生的能力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智力或学习成绩来分组,通常又可分为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两类;内部分组;它是在保持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教学条件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将他们编入暂时性的小组里进行学习,因此也叫班内分组;内部分组的具体做法也有两种;1在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其依据通常是简短的诊断性测验,分组后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经过一段时间达到教学目的后再进行班级教学;2对相同学习内容和相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媒介手段进行分组;5.开放教学;也称为“开放班级”或“开放课堂”,开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放弃了班级教学的形式;在开放教学的形式下,教学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无固定的计划、形式和结构,不拘泥于形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进行个别辅导,而不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6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一种在空间上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场教学在师资、教学时间、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的特色是在教学的空间上,即教学活动不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进行,而是在事件发生发展的现场中进行;四、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1.根据教学任务进行选择;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首先要考虑教学任务;如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应选择班级教学的形式,如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则可考虑采用小组教学的形式,如果要完成多种教学任务,可以考虑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整合;2.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从不同的学科来看,如语文、数学和体育、美术等,其内容的性质不同,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从同一门学科来看,不同的教学内容,如难易程度不同,或复杂程度不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3.根据教学对象进行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着差异,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必须顾及到这些差异,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水平不同,不宜一律采用45分钟一节课的组织形式;四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应该考虑教育的现有条件,学校的文化背景等因素;第二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但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近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对高素质的人的需求大大增加,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公元十六、十七世纪间,班级授课制首先在东欧的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它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和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进行了完善;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凯洛夫等人的教学理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基本完成;二、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2.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3.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4.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是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能多科并进,轮流交替;三、班级授课制中课的类型和结构关于课的类型和结构划分的理论根据,前苏联教学论并非简单继承赫尔巴特的统觉论,而是力图应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学生在教学中掌握知识要经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等几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不管是掌握一个概念,还是掌握某一系统的学科知识,都有要经过这些过程、环节或“工序”;有的教学内容份量不多,而且比较浅显,在一个单位时间50分钟或45分钟内就可以全部完成;但是另一些教学内容,份量大,程度深,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就完全掌握,需要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课所组成的课程体系来完成任务;课的类型即由此而来;那种包括掌握知识过程全部或大部环节或“工序”的课,叫做“综合课”;那种只担负一道或二道“工序”的教学任务的课,分别叫做:讲授新教材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具体到某一特定类型的课中,由于它担负的任务,教材特点,以及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的具体情况,又有不同的更为具体的阶段、环节、步骤;这就叫做课的结构;一般的“综合课”都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到环节;四、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一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它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2、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3、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有,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4、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特别通过课的体系,分工合作,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5、学生彼此之间由于共同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可以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也能保证对学生经常的思想政治影响,启发学生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等等;二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封闭式教学,教学容易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脱离;3、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强;4、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5、固定化、形式化,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7、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集体智慧没有充分发挥,合作精神也没有等到充分发展;五、班级授课制改革动态一世界各国缩小班级规模的运动美国克林顿政府的CSRClass Size Reduction计划主要采用联邦政府拨款的方式推动实施,准备将中小学各年级班级学生人数从平均23人减少至18人2005年实现;日本教育研究学会的调查显示,低年级教师认为最恰当的班级大小为20人,日本山形县2002年实施的“新新计划”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各班人数为30人;韩国于2001年开展小班化,政府打算投入一半的教育预算约110亿美元,加建学校和教室,以将班级人数降至35人;我国台湾决定以10年为限1998-2007,国民小学班级人数降为35人,国民中学班级人数降为40人;澳门已经实现了每班35人的目标;不仅中小学缩小班级规模,大学也在缩小班级规模;这种改革可以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教师充分的关注,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可以使师生的互动更加深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说话,从而挖掘学生最好的一面;二加强班级授课制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相互配合虽然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不同,适应不同的时代和地区的需要,但是人类社会是复杂的,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又都有其优点和缺陷,它们在一定意义具有互补性,可以实现优化组合;三班级授课制的弹性化1959年,美国着名教育家约翰·古德莱德在其不分级小学一书中指出,分级制是一种僵化的教育体制,它不是建立在儿童发展的个别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没有考虑到儿童发展的不同速度和不同层次,无法实现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不分级小学这一解决方案,主张构建灵活的学制,让学生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学习能力和速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持续发展;通过实行这种学制,教师们则有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创造型的教育与教学策略;1999年1月,芬兰颁布的芬兰高中教育法,明确规定所有高中都应采纳无年级制;实行无年级授课制的学校,不为学生分班或分配固定教室,不同学年入学的学生会因选择同一课程而坐在一个教室,而同一年入学的学生也会因为选择不同课程而坐在不同的教室;选修同一门课程,坐在同一个课堂上的学生,可以是刚进校的新生,也可以是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新学年伊始,学校即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课程设置手册,内含本学年开设课程明细表,包括对课程的总体介绍,课程设置、各科详情、任课教师、选修必备前提条件等,同时将手册全部内容公布在校园网上,以使学生随时查询;学校对大部分课程的选修不作任何限制,只是根据课程难易程度加以编号并注名选修该课必备的知识前提;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从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中选择不同的学段课程和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并决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学组织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同学入学的学生,每个人的课程表很可能因为选课的不同而不同;学校建立了对学生的顾问制度,设专业的学生顾问,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未来择业或继续深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四课堂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逐渐改变,不再是纯粹的“我讲你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关系,也不再是“星星绕着太阳转”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依附关系,而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人格上的师生平等关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关系;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和评课三个环节;备课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上课是教师灵活地执行计划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评课是教师本人或其他评课人员对学生的目标达成程度及教学活动质量做出价值判断和改进决策的过程;一、备课备课质量直接决定着上课的质量;一般来说,备课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条件等因素,更要考虑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情况;一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长期计划;这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应在学期开始前编制好;它的内容包括:学生情况分析,课程目标和内容分析,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活动安排等;2、课题单元计划中期计划;这是一个课题或单元教学开始前,教师对这个课题或单元教学所作的统筹安排,形成课题或单元计划;它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3、课时计划短期计划;这是教案,是教师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准备;它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布置作业等;有的教案还留有课后反思或教学后记一栏;所以,有人形象地称教案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省簿”;教师在编写课时方案应问自己的问题:二三种工作优质高效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深刻全面了解,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对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备学生、备教材、学法、备教法;1、研究学生教材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教也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备课从根本上说是选择适合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适合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所以,备课的首要工作是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而不是研究教材;2、研究教学材料成功的教学往往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有关;备课中,教师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3、研究教法和学法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水平、教学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优缺点等因素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二、上课依据国内个的众多研究,上课环节可分为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五个部分;1、启动环节启动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还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往往利用问题、演示、实验、言语描述等手段来创设这种情境;此外,课的启动还包括教师将学习的目标、方式、程序和评价形式与标准以板书、幻灯片或书面材料等方式告诉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一堂课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2、导入环节“导入”的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衔接;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新知新能的学习都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利用旧知识结构的支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家庭作业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与学习新任务直接相关的旧知能;3、展开环节这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新任务有实质性的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把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接受的心理顺序合理呈现新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通过指导性练习和独立练习,让学生真正掌握新知识;4、调整环节课堂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课的调整既包括了补救教学,也可能含有补充教学;补救教学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或典型出现的错误反应或动作,从新的角度加以澄清和纠正;5、结束环节课的结束要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小结”和“照应”起到提炼主题、概括要旨、深化认识、过渡衔接等作用;课堂小结既可以由教师来做,也可以由学生来做,不仅是加深学生对刚上完的课,对刚学到的东西的印象,而且,通过小结,发现问题,还可以把这次课和下次联系起来;美国一些大学的“一分钟文章”就有这样的功能;三、评课评课,起着检查学生达标程度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时评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评课可以分为自评和他评,前者由执教者自己进行,后者由教师同行、教育行政人员或教研人员进行,针对学生达标程度进行检查;一般来说,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等要素构成,因此,评课就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1. 引言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教师和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

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2. 个体教学个体教学是指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

个体教学通过与学生一对一或小组互动,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个体教学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个体教学的优点包括:•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更多个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促进学生的个体思考和自主学习。

然而,个体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设立合理的学生评估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大班级教学中,个体教学可能难以实施。

个体教学适用于小班教学和弱势学生的辅导等情景,能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

3.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一种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成员在团队合作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

小组合作的优势有:•促进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合作;•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但是,小组合作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教师在组织和管理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自由鹰派行为,导致合作效果下降。

小组合作适用于较大班级和项目式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指将学生原本在课堂上进行的知识传授和阐述部分转移到课堂外进行,而将解决问题和互动交流的部分移到课堂上进行。

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翻转课堂的优点包括:•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进度进行预习和复习;•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好地与教师和同学互动,解决问题;•可以创造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生的组织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对象——学生的组织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人们所熟悉的,也是各种教学理论著作介绍得最多的。

这类教学组织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个别教学??这是发端于世界各国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历史最为悠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据前苏联教育学者的研究,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长辈教晚辈,一个传一个地把知识传扬开来。

所以,最初的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它包括祭司教学生识字以及后来的封建贵族家庭启用家庭教师进行教学的方式。

个别教学一直延续了许多世纪。

在我国,个别教学出现的时间很早,持续的时间相当长,延续了数世纪的书塾在教学上就是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的。

??个别教学反映出教育规模狭小,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少,而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根据不同的水平分别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

在古代,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没有明确或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进行学习。

通常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较适合学生人数少的教学要求,明显带有师徒相传的性质。

(二)班组教学? ? 也有人称之为“个别-小组教学制”。

班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于由个别教学向班级教学的过渡时期。

它既不同于个别教学,也有别于班级教学,但更大程度上类似于后者,因此有人称之为班级教学的雏形。

我国宋代以后的书院和各类官学以及欧洲中世纪学校均采用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它是一种过渡,所以,严格意义上的班组教学在今天已不复存在。

班组教学具备了班级教学的某些特征。

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能不止一名)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

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

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固定的。

学生入学和退学较为自由,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统一要求。

班组教学为后来的班级教学形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三)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是在班组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的出现适应了近代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为各国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比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更为有效的形式。

??通常人们认为我国长时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由一名教师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变式,它保留了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四)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

班级教学针对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同时,班级教学的缺点也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往往很难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

因此,本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主张进行分组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或实验,如沃德(W.A.Wirt)的“分团制”(P1atoon PIatl)、伯克(P.L.Burk)的“个别计划”(Individual P1an)、华虚朋(C.W.Wash-burne)的“文纳特卡制”(Winnetka System)、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的“道尔顿制”(Dalton Plan)以及贝里(C.Berry)的“底特律计划”(Detroit X-Y-Z Plan)等等;我国的分组教学是由西方引入的。

1913-1914年间,我国的有些学校开始采用分组教学,如根据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班内分组的形式在当时称为“分团教授法”。

后来也有过按学生能力进行分组教学的实验。

西方的分组教学在20年代的苏联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但在本世纪上半叶,分组教学在各国教育界留下的印象是弊大于利,受到众多人的抨击。

??分组教学的再度兴起是在60年代以后,并相继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

??参考资料:分组教学再度兴起的情况(五)开放教学。

也称为“开放班级”或“开放课堂” ??开放教学源于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的主张,50年代以后在英国的初等学校里开始广泛推行。

1967年,英国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儿童和他们的小学”的报告(即普洛登报告),正式肯定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自70年代起,开放教学相继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联邦德国、瑞典和以色列等国流行开来。

开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放弃了班级教学的形式。

在开放教学的形式下,教学无固定的形式和结构。

学校和教师都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材。

儿童以兴趣为中心,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进行个别辅导,而不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放教学是一种无组织的或组织结构极为松散的教学。

国外的研究和实验表明,开放教学可以促使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外化,促进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对教师和整个学校的正确态度以及与同年龄儿童和教师的合作能力。

但总的说来,开放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成效并不显著,它最大的缺陷是无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因此,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二、教师的组织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组织方式是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队伍的组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包班制??包班制通常是指由一名教师承担起一个班级全部的教学任务。

这种教师的组织方式多见于小学的低年级阶段,且多在各国乡村的学校里实行。

随着师资队伍人数的扩大和家质的提高,各国学校中典型的包班制形式已越来越少。

现在的通常做法是由一名教师承担主要学科的教学,另由各专业教师负责其它学科,如体育、美术和音乐的教学。

包班制的形式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掌握各个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而不是某一科目的学习情况。

但它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会给教学质量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科任制? 科任制可以说是学校教学工作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

这种组织形式在各国得到广泛的推行。

科任制的做法就是由各个教师分别承担他们各自学科的教学,一名教师可以专门教授一科,也可以教授两科。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因为科任制要求教师在一个或几个科目上专精下去。

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由于学生接触教师的面较广,这有益于他们开阔各学科的视野。

但较包班制而言,教师接触学生的机会较少,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三)小队教学(team teaching)也称协同教学??它于50年代中期首先在美国开始流行,是对教师队伍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

它“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小队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有凯佩尔(F.Keppel)特朗普(J.L.Trump)和安德逊(R.H.Anderson)等人。

小队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采取由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并根据小队成员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在教学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去完成教学任务。

从实践上看,小队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其规模大小也不一,可以是单科制的,也可以是多科制的。

三、空间的组织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空间的组织主要是指对教学环境的安排和利用。

一般说来,教学在空间上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

(一)学校内部环境的组织主要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可以是班级教学,也可以是小组教学,它所取决的是教学空间的特性。

早在班级教学出现之前,就有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就一般而言,现代学校以空间组织为形式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与以学生组织为形式的班级教学并存。

所以许多人往往会将二者等同。

学校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由教学过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学生学习的是人类的间接知识,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来进行。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前人的经验总结,把复杂的社会现象,生产过程等等改造为抽象的知识形态、理论体系。

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

近年来,学校教育工作中越来越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越和爱好,形成各种能力和技巧,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

(二)学校外部环境的组织主要是指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一种在空间上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

许多人认为现场教学是1958年我国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实现走出课堂,面向工厂、农村和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其实,从国外的教学实践来看,现场教学早巳存在。

只是我国1958年以后实施的现场教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改革,现场教学在师资、教学时间、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点。

但最大的持色还是表现在教学的空间上,即教学活动的进行不是在学校,不是在课堂,而是在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

现场教学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某些不足,使学生得以在现场直接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或技能,有利于理论和实际的密切结合,把教学过程和人类的认识过程统一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社会活动、生产过程中,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但必须指出,现场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它不可能取代课堂教学。

否则,将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深刻的教训。

四、时间的组织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直接反映的是一个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量的一面,它通常可以用这样的公式表示:教育的量=每年的学日数×每天的教学时间×接受教育的年限。

当然,由教育时间的量也可间接反映出教育的质。

所以,时间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从教学论研究的角度而言,主要是为了探讨教学时间的组织和安排问题。

而从教学时间的维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学年、学日和课时结构三个方面。

(一)学年。

长期以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学年组织的研究均较少,许多教学论著述几乎不涉及这一问题。

许多人将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学年组织方式看作是当然的,很少考虑到它给学校教学工作所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近年来,国外,主要是英美等国,从时间的维度对教学组织所进行的研究逐步增多,开始把教学时间的组织和安排与学校的教学效率等联系起来加以看待。

如英国的布莱思·耐特(BrianKnight)明确提出了学年设计的标准:1、学期的长短应有助于防止师生双方的疲劳,减少疾病和缺课现象,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和学;2、学期的长短应有利于课程的计划和组织;3、学年的设计还要有助于减少电力,供热和交通等方面的开支,达到学校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

?? 参考资料:各国学年制度情况(二)学日。

学日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每周学日数的多少,一是学日本身的结构。

从各国的情况来看,每周的学日数有五天和五天半两种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实行星期六上午上课的国家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 参考资料:各国学日制度情况(三)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