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启示:秦国连横完胜六国合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启示:秦国连横完胜六国合纵
曾飞
2012年1月22日网友“雨中闪泪”提问:为什么六国的合纵策略最终失败,而秦国的连横战略能够成功?回答:六国与秦的对立,其实只是两位纵横家:苏秦、张仪(按:鬼谷子的两位学生)对弈的舞台。苏秦拜六国相印又怎么样?六国君王根本没一个靠谱的,加上各自猜忌、各国宿仇等等因素,六国大军就算强大无比,照样打不进函谷关!相反,秦国就一个大王,只要秦王够贤明、对张仪有足够的信任,张仪就能纵横七国,是纵是横都是他说了算。战国混战,其实比的还是统治者。
这答案似乎有点英雄创造历史的迂腐味道。虽然关键人才——君王或谋士有时候非常重要,但没有背后的国家物质力量和人心,对弈也就失去了舞台与大势,谋略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通俗说,谋略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离开了这个根本认识,讨论谋略的成败优劣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史记·孔子世家》曰: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意思是: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景公问孔子:以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符合正道。能够不拘一格启用百里奚,并授予大夫爵位,和他谈论了三天,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秦国这样就是称王也可以,称霸还算小的了。
《史记》记载了孔子的判断:其一,秦的行为符合正道(符合规律,聚拢人心),能成功遂事;其二,秦人有远大志向,不像其他诸侯国的统治者苟安而腐朽,没有远大志向;其三,敢于不拘一格用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所以秦国有实力王天下。把秦国能成功遂事的大势与用人才的表里因素都点出来了。
另一位网友马天风提问: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全国?回答说:1.人们已经厌烦了常年不休的战争,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按:天时);2.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按:地利);3.秦国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按:民富);4.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跃而为强国,军队威武雄壮,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按:国强)。这个回答与上述判断相呼应,更详细地点明了成功的具体原因:天时地利,民富国强,顺应人心。(反之,自弃天时,不知地利,国富民穷,丧尽人心,败亡之相。)
于是,在秦国具有了成功遂事的大势的前提之下,两个纵横家谋略的一得一失就具体促成了秦国的连横完胜六国合纵的历史结局。秦国的连横谋略不但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天时地利人和,而且善于利用敌手的弱点,自然能成功;六国的合
纵策略无以摆脱颓废的国势和盟友之间的内斗,自然最终失败。应了孙子之言:“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据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记载:
秦攻取了魏国河东的汾阴(今山西荣河县北)、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曲沃(今山西曲沃县)等地。次年,张仪仗着他的辩才,取得了秦惠文君的信任,做了秦相。执政期间又一次攻魏,魏败,他迫使魏献上郡十五县,从此黄河天堑为秦掌握。公元前325年他又帮助秦惠文君称王,同时游说各国,迫使各国服从秦国。他为魏出了“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主意,实际上真正的意图在于“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这就是“连横”的政策。这样就给了其他各国以严重的威胁。当时齐楚订盟,声势并不亚于秦。因此秦又把注意力集中到齐楚两大强国,派遣张仪前往楚国,离间齐楚。张仪对楚怀王说:“大王如果听我的话,和齐国断交,我就劝秦王献出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昏庸无能,竞听信了张的谗言,派人去齐国辱骂齐王,并与齐断交。齐王气怒交加,随即不顾屈膝和秦国结了交,齐秦联合,共同对楚。当楚的使者向张仪要商、于六百里地时,张说:“我说奉献六里地于大王左右,非六百里啊!”使者将此事回禀了楚王,楚王大怒,就发兵攻秦,谁知受到齐秦联军的东西夹攻,惨遭失败,结果眼睁睁地看着秦夺取了汉中等地。张仪的连横政策,对秦国的强大有所帮助,为秦积聚力量,为统一全中国,作了些准备,出了一点力气。但张仪距离秦始皇对东方六国各个击破,最后使合纵的盟约完全瓦解还有相当一段时间,因此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苏秦年辈后于张仪。他的活动时期主要在齐闵王(公元前300年——公元前284年)统治期间,那时张仪已死去十来年了。苏秦一生主要为谋求燕国强大,在齐国从事反间活动,同时奔走于齐、赵、韩、魏等国之间,组织合纵攻齐及合纵攻秦。他的策略是使齐“西劳于宋,南罢(疲)于楚”,从而牵制齐的精力,转移齐对燕的视线,以防齐国吞并燕国。公元前314年,燕发生内乱,齐宣王乘人之危向燕大举进攻,几乎使燕到了覆灭的地步。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国力逐渐增强,力图报齐之仇。于是广泛招徕人才,等待时机。这时苏秦来到燕国,受到燕昭王的重用。公元前300年,苏秦揣摩到燕王的心思,就与燕王商定了以燕敌齐之计,去齐搞反间活动,五年而归。齐闵王即位后,改用孟尝君为相时的对外政策,背弃赵国而亲善秦国。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到齐国来,约齐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眼看齐联秦而和三晋关系恶化,燕昭王第二次派苏秦去齐,暗中从事反间活动。苏秦去齐前写信给齐王,佯装透露三晋想连燕谋齐的消息,并表示自己对齐的一片忠心,以取得齐王的信任。到齐后,果然不出意料,齐闵王信用了他。于是他首先极力怂恿、引诱闵王攻宋。因为攻宋对燕有利。宋处齐南,燕处齐北,齐攻宋必然置北面边防不顾,而用兵于南方。再说楚、魏与宋接壤,定会来争地,势必与齐发生矛盾。还有,秦是极力要保护宋的,攻宋必得罪秦,引起冲突。这样把齐放到了一个四面树敌的孤立地位上。当齐感到将与秦发生冲突时,就改变政策,又联络赵国,反对秦国。所以很快取消了帝号。在三晋和燕的援助下,齐第一次攻宋得胜,宋以割地与齐媾和。由于这样的突变,秦昭王也被迫取消帝号,齐秦关系再次破裂。齐闵王打算联合三晋、燕共同伐秦,同时不放松攻宋。五国合纵伐秦,名义上以赵国奉阳君李兑为主帅,实际上是由齐国一手操纵。苏秦就以齐臣的身分,四处活动,组织三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