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八年级物理上册1.2 运动的描述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a)位移:讲解位移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b)速度:介绍速度的定义、公式,以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c)平均速度:阐述平均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3.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位移、速度、平均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如何测量物体的位移和速度?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简单的力学知识,但对于运动描述这一部分的内容,他们在概念理解和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位移、速度等概念容易混淆,对于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实际问题还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e)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案例分析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实验操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b)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运动描述知识的掌握程度,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1.填空题:设计一组填空题,涵盖本节课的核心概念,让学生通过填空的方式,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的线段长度称为______,而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实际走过的路径长度称为______。
2.选择题:编制一些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对运动描述知识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例如:下列哪个选项描述的是物体的瞬时速度?(A)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B)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上物理 1.2运动的描述 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上物理 1.2运动的描述 教案设计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组织形式】学生小组【参考题材】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评价方案】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3.在此基础上,看看学生能提出什么更深入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2.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本章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物理工具的熟练度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数学运用能力:运动描述涉及大量的数学计算,学生对物理公式和数学运算的运用尚不熟练。教学中应关注此方面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4.图像法的运用:学生对图像法的认识较为陌生,本章教学中需引导学生掌握图像法的原理和运用,培养学生图像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进行计算和推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图像法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图像分析和处理能力;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习,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3.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强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运动描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下一节课的学习要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简单的力学概念,如力、质量、重力等,并具有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运动的描述这一章节的学习,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1.对运动概念的理解: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对运动有直观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解。教学中需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运动描述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总结位移、路程、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要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案课题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授课人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8.29 总第节数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关键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资源选择)多媒体课件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机械运动。

那么怎样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运动的描述》。

步骤时间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引入新授2分7分8分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学生讨论:1、场上的物体哪些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3、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吗?得出结论: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什么是参照物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有的人说它是运动的,而有的人说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教师揭示参照物的概念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观看视频,说一说谁在运动?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了解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

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得选择参照物让学生知道在研究机械运动时,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步骤时间教学内容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总结反馈练习5分5分5分3分10分学生观看视频:讨论:气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不动?为什么?巩固练习:1、用直线把下列物体运动与对应的参照物联系起来(课件展示)2、判断物体运动情况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观看视频,讨论:究竟是哪辆车在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归纳结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所选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知识拓展,观看视频。

学以致用:(课件展示)1、分析下列物体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2、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1)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是以谁为参照物呢?(2)而地理学科中所说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又是以谁为参照物呢?(3)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一起在做同步运动,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是运动还是静止?3、飞机空中加油,两飞机的运动情况4、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飞行员空中抓住子弹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知道运动是普遍存在的,知道在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要选取参照物,即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备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描述物体运动时,学生可能对位移、速度等概念的理解感到困难,尤其是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此外,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学生可能会感到挑战,特别是在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运用多个物理量描述运动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也可能遇到沟通和协作的难题。
教学资源
- 硬件资源:物理实验室、运动传感器、刻度尺、秒表、直尺、三角板、实验小车、滑轮组等。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如何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场景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运动描述的必要性。
简短介绍物体运动描述的基本概念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运动描述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描述的基本概念、物理量及其意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运动状态描述及案例的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运动描述的实用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体运动的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在课后作业中,通过撰写关于物体运动描述的短文或报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物体运动描述相关的科普书籍,如《运动的世界》、《物理的奥秘》等,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 视频资源:观看与物体运动相关的纪录片,如《运动的科学》、《速度与激情》等,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在作业布置和反馈方面,我感到满意的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在作业中表现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作业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如计算错误或对概念理解不清晰。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作业的及时批改和个别辅导,以便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如位移、路程等。

但他们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2.掌握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物体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3.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PPT。

3.实例和图片。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可以看到这些物体的运动吗?如何描述它们的运动呢?”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中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2.呈现(15分钟)介绍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基本概念,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定义和公式。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描述和分析物体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

可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思维碰撞。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运动的描述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2运动的描述 教案

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趣味性强,有较高的可读性,而且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易掌握,因而本节课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

在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让让学生自己来探究。

本节课要明白两个名词也就是物理概念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这两个物理概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告诉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

第三个内容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关系。

在讲课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相对”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三、教学媒体
电脑,投影仪,教学片断,文具盒
四、课时建议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2 运动的描述 教案

1.2 运动的描述 教案

教学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 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 同。
运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使 学 生更直观的看到物体位置的 变 化。
教 学 目 标 阐 明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参照物的概念,并且会选择参照物。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板书:第运动。 (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到机 械运动的概念) 板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强调:只要位置发生了变化就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的.
(二)参照物 师:那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本和铅笔盒自己来亲自体验一下运动 和静止; [ 学生分组实验]: 把教材放在桌子上,教材上放一铅笔盒,推动教 材使它们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操作后回答:
能力提升, 当两个物体相对 于地面都在运动 时,运动状态的 判断。
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强 2.在商场内乘坐电梯上升时, 乘客说自己是静止的, 该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化 A.上升的电梯 C.商场内的收银员 练 B.地面 D.货架上的商品 ) )
3.小明和小丽站在路边等校车, 小丽说自己是运动的, 她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路灯 C.小明 B.路边的树木 D.驶来的校车
(四)典例讲解: 【典例 1】( 泰州中考)人坐在橡皮筏上随湍急的河水漂流,人相 对河岸是_______的,相对___________是静止的。 【思路导引】 :
强化判断运 动的方法。
学 习 新 知
【典例 2】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向西快速行驶,一个行人沿该 公路的便道向西散步。以行人为参照物,则汽车( ) A.向东运动 B.向西运动 C.静止不动 D.无法确定 (五)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 照 物: 定义:在描述物体运动时,事先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除研究对象外可以任意选取,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说一个物体运动或静止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 选择的参照 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一般不同,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运动的描述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运动的描述集体备课教案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书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自然界中的运动
二、机械运动要发点:
1、位置变化。2、参照物
三、参照物:用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1、可任意选取。2、按需要选取。3、可简化运动形式。
四、运动和静止的分析与应用。
1、情景分析。2、拓展应用。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运动的描述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编号NO: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第2周备课时间:2016年9月5日
科目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主备人
徐栋
课题
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辅备人
陈立强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2.练习册p6——7页。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2.引导思考:组织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如速度、力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状态,引出位移、路程、速度等概念。
4.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1.概念讲解:详细讲解位移、路程、速度等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描述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
2.交流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小组针对实际运动场景(如篮球运动员投篮、足球运动员射门等),分析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5.创新思维题: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验证或探究物体运动中的某一规律。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一个与物体运动相关的创新性问题,并尝试解答。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思考,确保解答的正确性。
-学生能通过实例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学会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物体的速度计算,能分析简单运动问题。
-学生能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不同时间或路程的速度。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相应的计算。
3.掌握运用物理图形(如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点: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的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的掌握。

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教案

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教案

讲: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就叫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联系生活实际,
飞驰的猎豹,猎豹相对地面位置发生了
理解记忆
变化,所以猎豹是运动的。
这样通 过多媒体的 展示,让学 生更加直观 的整体感 知,激发了 学生探索的 兴趣,另一 方面,也让 学生对此有 了一个更加 清晰的认 识。
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加油机
根据它们在照片上的位置 , 请判断白色
的那辆汽车是否运动?
仔细观察
很明显,我认为白色汽车是运动的,参
照旁边的电杆,白色汽车跟电杆间的相对位
思考
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我判断白色汽车是运动
回答
的。
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任一选择
讲:我们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位置发生了变化, 就叫这个物体发生了运动。
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通过学习,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而培 养学生热爱物理学习,热爱生活 。
重点
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静止的描述。
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法 演示实验法、引导法
1/4
导入:
新课: 练习:
通过以上视频,我们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运动,因此: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
学生观看课件上
现象。
的影片
我们把物体位置 随时间的变化, 叫做 机
械运动 。
思考
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分析
A、“五四”运动 B 、太阳升上天
作答
C、心情激动 D、铁生锈了
引入新课, 为本节课做 铺垫,激发 学生学习的 兴趣,老师 引导,让学 生积极参与 到课程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1.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物体运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根据物体的运动特点,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定义,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2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充分体会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3 专家建议本节课可以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因为物体的运动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对此也很熟悉,所以这类知识,源于生活,要学会让生活中的事物能够可以成为学习或者做题过程中的小帮助,小参照。

参照物是这块内容的重难点,如何选择一个适合于题目的参照物就非常的重要,能很有效地简化题目。

4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小组讨论5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等6 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师】大家都刚上完体育课,看一个个都满头大汗的。

刚刚体育课大家都玩了什么体育运动?【生】踢了场足球。

【师】足球呀,好,那我们的课堂就从足球开始。

我们来看看操场上的情景。

谁来说一说在这个足球赛场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生】人是运动的、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

【师】嗯,回答得很好,那么接下来我们学习新的内容,然后大家再回过头来想想刚刚的这个问题。

6.2 新知介绍一、机械运动【师】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下面有几个运动的例子,想一想判断下他们是不是运动的根据是什么。

说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师】根据我们刚刚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上述的几个运动的物体,他们的位置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所以我们今天要学的机械运动,就是关于位置的改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运动的描述+优秀教学案例
2.实验和观察:设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关系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共同成长。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够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的计划。
3.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通过反思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运动和静止的概念,例如播放公交汽车在站牌附近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车辆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发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思考。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汽车的加速和减速过程,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给出讨论题目,如“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如何体现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等,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
2.提供实验得出结论和理解。
3.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4.学生能够理解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公交汽车在站牌附近行驶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车辆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增强对运动描述的理解。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运动的描述-示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1.2-运动的描述-示范教案

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学习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具准备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机械运动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参照物1.概念问题探究: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2.特点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8八年级物理上册1.2 运动的描述教案

8八年级物理上册1.2 运动的描述教案

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概念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青山为什么会走?二、新课教学1、运动的世界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1、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3、参照物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

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3.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练习题设计: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计算方法等,难度适中。
3.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播放一段运动员百米赛跑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变化。
2.提出问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如何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
3.学生思考:学生根据观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变化。
4.教师引导: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的描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动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包括位移、路程、速度、速率等;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方法,如公式、图象和图表。
2.难点:速度、速率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图象、图表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二)教学设想
1.情境导入: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建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3.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1.2 运动的描述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上册 第一章 1.2 运动的描述 教案

教学设计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教师强调关于参照物问题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2)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3)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要点辨析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1)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2)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3)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目标导学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讨论][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或静止,并且知道这两种状态是相对的,课后大家要熟记本节的概念。

1、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A、桥B、河岸C、水D、岸上的树2、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同步地球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静止,太阳和卫生运动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3、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公共汽车中的乘客,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A、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厢B、坐在车内椅子上的乘客C、在旁边走过的售票员D、关着的车门4、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运动的描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准备】或【实验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物?四、 课堂检测 师巡视、讲评 附件2 五、 课堂小结、作业 出示思考题题目课后完成【板书设计】2、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情况不同。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1、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视频资料,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画面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观察视频资料自主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只做引导与启发。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欠佳,个别学生只看热闹,学习目的性不强。

今后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本节课安排的练习题较少,课下需强化练习。

附件1:视频资料(播放时根据需要有选择的播放)附件1 附件2:课堂检测题:附件2参照物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1)不要将研究物体的本身选作参照物(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青山为什么会走?
二、新课教学
1、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1、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

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3、参照物
1、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
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

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

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静止: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改变。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

问: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可按以下步骤进
行:(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被研究的物体。

(2)然后,根据题意选定一个参照物。

(3)最后,你就把自己放到这个参照物上去看
研究的物体,从而得出物体的运动情况。

参照物的选择:(1)不要将研究物体的本身选作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3)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4
、运动的相对性 举例说明物体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具体见容详见幻灯片 五、布置作业:
P18 1、2、3题 教学反思: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我们可以理解为“参照物上长着 观察者的眼睛”,利用这一方法给我们判断参照物及其运动带来方便.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3节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第4节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第5节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2、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
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