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进展
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1. 引言1.1 背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快、病情变化大、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况。
目前,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治疗窗口时间短、适应症严格,且易出现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巴曲酶与阿加曲班是两种常用的脑卒中治疗药物,巴曲酶能够溶解血栓,改善脑血流灌注,而阿加曲班则可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应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推广。
鉴于目前对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尚缺乏系统评价,故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目的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我们的研究旨在评估这一联合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探讨巴曲酶与阿加曲班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相互作用和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并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我们将比较单独应用巴曲酶或阿加曲班与联合应用二者的效果,评估联合用药是否能够提高患者的脑卒中康复率和生存率,同时考察联合治疗是否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指导,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为18岁至75岁之间,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
治疗方案方面,联合用药组患者在入组后立即开始静脉滴注巴曲酶,并在12小时内接受阿加曲班口服治疗。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脑中风,简称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它表现为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梗阻,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目前,随着流行病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治疗方法被应用于脑卒中的治疗,进展显著。
传统的脑卒中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以让病人减轻疼痛和不适。
这种方法虽然能使病人暂时缓解症状,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现代的脑卒中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治疗脑血管偏狭,以改善脑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的代谢和恢复;另一种是应用神经保护剂,以抑制脑细胞的死亡和修复,提高脑功能。
在脑血管偏狭的药物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抗凝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抑制凝血酶的形成,以促进脑血管的通畅,减轻脑缺血症状。
同时,这些药物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合理用药,严格控制剂量。
在神经保护剂方面,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被用于脑卒中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有神经营养素、中草药、脑保护药物等。
其中,神经营养素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补充人体缺乏的神经营养物质,以恢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修复损伤。
而中草药则是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通过调节身体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功能。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外,一些新型技术也被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例如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其中,干细胞治疗是近年来比较受关注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注入干细胞,促进组织和器官的修复和再生。
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它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神经细胞功能等方面来治疗脑卒中。
总体而言,脑卒中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更好的希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新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会导致患者的死亡或者残疾。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比较新的方法是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入大脑中的血管,以恢复血流的方法来治疗脑卒中。
这种治疗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直接作用于闭塞的血管,可以精确地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到病变部位,更加有效地恢复血流。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脑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
大血管闭塞是指颈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发生完全或者近乎完全的阻塞,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静脉溶栓疗法效果较差,而血管内治疗则可以有效地将药物或者器械送到病变部位,更加迅速地恢复血流。
血管内治疗的器械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目前常用的器械有血栓抽取器和血管支架。
血栓抽取器可以通过导管将血栓抽取出来,恢复血流。
血管支架可以将血管撑开,保持血流通畅。
这些器械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得以提升,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血栓。
血管内治疗的时间窗口也得到了重新定义。
过去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治疗只适用于发病后6小时内的患者,而现在一些研究表明,即使在发病后6小时以后的患者中,也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获益于血管内治疗。
血管内治疗还有一些并发症和风险,而且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在使用血管内治疗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器械。
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新的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血管内治疗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血管内治疗能够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缺血性卒中诊疗进展PPT课件
脑脊液
多正常
压力增高,含血
压力增高,血性
பைடு நூலகம்CT检查
脑内低密度灶
脑内高密度灶
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
*
七、治疗 1、急性期治疗原则 (超早期治疗): (1)首先要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认识到脑 卒中同样是一种急症,为获得最佳疗效力争超早期溶栓治疗; (2)针对脑梗死后的缺血瀑布及再灌注损伤 进行综合保护治疗; (3)要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
1、 概述 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中脑血栓形成(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14%~40%,脑栓塞占20%~30%,腔隙性梗死占15%~30%,其他为血流动力学(分水岭)梗死及其他原因引起等。
*
缺血性卒中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吸烟、高龄、代谢综合征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病因
动脉到动脉 栓塞
载体动脉 堵塞穿支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缺血性卒中
、、、 、、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动脉到动脉 栓塞
载体动脉 堵塞穿支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与梗死病灶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50%或<50%但有易损斑块证据) 在狭窄或闭塞动脉外无急性梗死灶 有至少一个以上卒中危险因素或有至少1个以上的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
大面积脑梗死或多发梗死,符合栓塞病灶特点 有高危或低危心源性栓塞的心脏病变 不存在与急性梗死灶相对应,并能解释病灶分布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
空旦塞旦煎丝塞瘟盘查!!!!生!旦箜!!鲞笙!塑£垒i!型!』竺!竺!!皇!!翌鲤!璺!丛!盟业!垡!!!!塑!!!:垫!!!y!!:!!塑竺:!・83・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综述与讲座・王运良¨谢鹏∞1)解放军第一四八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淄博2553002)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进展【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110(2010)03—0083—05卒中是引起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大多数为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5%。
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发病3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唯一药物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但多数病人没能接受tPA治疗,最常见的原因是超过3h的时间窗。
最近提出的治疗策略为发病3h以上病人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出新的希望。
本文就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进展以及从症状发作lh到数天常见问题的处理做一综述。
1早期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疗包括稳定生命体征、保护通气道、供氧、血液动力学支持,以及神经学评估、脑影像学检查和溶栓适应证的评估等。
1.1气道保护和供氧急性卒中病人由于吸入和肺炎有呼吸衰竭的危险,面部和延髓无力或者意识水平改变,对气道保护和分泌物清除面临很大困难。
缺氧可加莺脑缺血性损害,需密切监测病人,目的是使氧饱和度>95%。
如果病人需要气管插管,应给予短效的镇静剂,尽量减少与插管有关的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对需要气管插管的卒中病人,还没有前瞻性实验研究建立理想的通气模式。
清醒病人常需要压力通气,而颅内压(ICP)增高或昏迷病人推荐同步间歇正压通气或辅助控制通气,对ICP升高的病人,呼吸末端正压>10cmH20的通气可能有害…。
机械通气的病人常需要给予镇静剂,但镇静剂可引起低血压和脑灌注压降低导致额外的脑损伤。
异丙酚活性期短,但长期大量使用可产生异丙酚灌注综合征,多见于儿童患者,成人也可发生,并有代谢性酸中毒、横纹肌溶解、低血压、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和死亡的报道,提示非连续性长期使用镇静剂应严密监测病人的神经功能变化。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综述摘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危急重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静脉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给予患者溶栓治疗药物,能够改善颈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血液供应状态,尽快恢复血氧供应,从而改善预后效果。
目前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多,本文对该疗法发展历程、治疗时间窗、年龄选择范围以及特殊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评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闭塞导致的脑组织发生梗死性病理改变的疾病,多伴随有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可造成神经功能缺损,是我国居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1]。
尿激酶、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均是此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常用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微循环,降低后遗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还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因而对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叙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溶栓治疗的发展历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已有20多年的历史,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所用的药物主要有链激酶和尿激酶等。
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2],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会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故而在临床治疗中被禁用。
阿替普酶在最开始被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且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效果[3]。
后来又有相关研究指出[4],使用0.9mg/kg剂量的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展开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后可发现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使用安慰剂的患者,且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得到控制。
在2011年,该药物被欧洲医疗机构批准应用于发病3-4.5h的患者中,但是在80岁以上的患者中被禁用。
2 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关于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的研究资料较多,越早治疗临床效果越理想,且患者获益也越大,这一结论已经在国内外关于相关研究中得到证实[5-7]。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病率、残疾率、病死率高,通常此类疾病患者预后较差,3/4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虽然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
目前药物治疗方法较多,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方法,特异性溶栓药物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及严格的适应症,溶栓率较低。
其次因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较多,单一药物并不能逆转全程,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变化,及时选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现本文就分析本病药物治疗进展,旨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药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5%,主要是因颅脑供血动脉阻塞,堵塞血管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区脑组织因发生缺氧、缺血而坏死。
同时血栓或栓塞一旦发生,诱发一系列的“瀑布级联反应”,即神经元去极化、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目前此病药物治疗方法较多,其共同目的是要挽救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恢复通畅血流及纠正神经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但仍缺乏合理、有效的药物。
因此,本文就简单综述药物治疗进展,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1抗血小板药物1.1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推荐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1]。
但是仍没有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饱和量阿司匹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马福兴等[2]报道双联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效果96.36%高于单纯氯吡格雷70.91%(P<0.05),且药物双联能够改善血糖血脂,降低神经缺损程度。
陈勇等[3]证实氯吡格雷的效果93.48%高于阿司匹林的82.22%,出血率4.34%低于阿司匹林的24.44%,且能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动脉内径,并优于阿司匹林(P<0.05)。
丹参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丹参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吴波;刘鸣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4(008)010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药物治疗疗效均不令人满意,仅阿司匹林、t-PA等药物有一定疗效.在中国,许多具有活血化淤的中药是研究的热点,丹参类药物是广泛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物,文献报道丹参已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三十余年.通过对丹参类药物的药理研究、临床研究、经济学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等作以介绍,显示其具有广泛而复杂的药理作用和潜在的应用前景,丹参类药物被认为不良反应小,相对较为安全.当前是否已有充分证据证明丹参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肯定的疗效,还需要进行系统评价予以证实.
【总页数】3页(P1925-1927)
【作者】吴波;刘鸣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四川省,成都市,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四川省,成都市,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他汀类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J], 刘章佩;杨万勇;朱慧丽;程蕊容;徐安定
2.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J], 王洪伟
3.高压氧辅助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J], 李立新;陈贵发;许翠宏
4.丹参类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 [J], 吴波;刘鸣;张世洪
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抗小板聚集药和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分析 [J], 程风平;乔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已逐渐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及致残疾病。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约200万人因脑卒中导致瘫痪或者死亡。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脑卒中的70%以上。
在治疗方面,早期介入干预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巴曲酶和阿加曲班作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旨在探讨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一、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方案巴曲酶是一种溶栓药物,能够促使原本不能通过的血栓溶解,恢复血流。
临床研究表明,巴曲酶可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功能缺损,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并且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而阿加曲班则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结,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也证实,阿加曲班可明显减少血栓性事件的发生。
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使用,可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临床效果针对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国内外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一些研究显示,联合用药组与单药治疗组相比,在缺血面积缩小、机体功能恢复、预后改善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
美国一项临床研究表明,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ADL自理能力显著提高,较单药治疗组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
并且,通过核磁共振、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联合用药组患者的缺血灶明显缩小,脑组织血流灌注改善,出血转化率低于单药治疗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巴曲酶与阿加曲班联合用药方案可以更好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三、安全性评价在联合用药治疗方案中,患者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巴曲酶和阿加曲班作为抗血栓治疗药物,均存在出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需要高度关注患者的出血风险。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_邓忠颖
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7月 第29卷 第7期 107·综述·药物研究进展·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作者简介:邓忠颖(1974-),女,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物临床研究。
作者单位:天津市静海县医院药剂科,天津 301600邓忠颖【摘要】 以缺血性脑卒中为研究病症,对氯吡格雷在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分析。
通过阐述氯吡格雷的特点及作用机制分析其在临床中的基本应用,并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常用药进行比较分析其优势,并对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性水平及血管内皮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氯吡格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5)07-0107-02doi :10.3969/j.issn.1004-6763.2015.07.072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点,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患者的75%~85%[1],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引发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保守药物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主要方式,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纤药物、溶栓药物、神经保护药物、抗凝药物等。
本文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 氯吡格雷特点及作用机制1.1 氯吡格雷特点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与氯吡格雷原形无关,主要经肝内细胞色素P450生物转化形成的代谢产物的作用,可选择性不可逆阻断血小板膜表面ADP P2Y12受体,使受体相耦联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 受体的纤维蛋白结合位点隐藏,因此对纤维蛋白原和糖蛋白Ⅱb/Ⅲ受体的结合产生间接抑制作用,阻止血小板进一步聚集[2]。
氯吡格雷为新型噻吩吡啶药物,可直接抑制ADP 与ADP 受体结合,并选择性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进而对ADP 依赖性蛋白Ⅱb/Ⅲa 受体复合物激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进展ppt课件
类检查而延误溶栓时机。 根据上述规范的诊断流程进行诊断(Ⅰ级推荐)。
15
急性期诊断与治疗
评估和诊断
一般处理
特异性治疗
急性期并发症 的处理
•病史和体征 •脑病变与血管 病变检查 •实验室及影像 检查选择 •诊断 •病因分型 •诊断流程
•吸氧与呼吸 支持 •心脏监测与 心脏病变处理 •体温控制 •血压控制 •血糖控制
•营养支持
•溶栓治疗 •抗凝、抗血小 板治疗 •促进侧支血环 开放 •神经保护 •其他疗法 •中医中药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或抽搐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 .
5
现场处理及运送
处理气道、呼吸和循环问题
急救处理
心脏观察 建立静脉通道
吸氧
评估有无低血糖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 .
6
现场处理及运送
应避免 应获取 应尽快
非低血糖患者输含糖液体 过度降低血压 大量静脉输液
症状开始时间近期患病史; 既往病史;近期用药史
高血压深穿通支 闭塞,CAA, CADCIL
动脉夹层分离、血 管炎、血液病、囊 状动脉瘤、动静脉 畸形等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年第4期 .
22
推荐意见
• 对所有疑似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Ⅰ级推荐)。 • 在溶栓等治疗前,应进行头颅平扫CT/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Ⅰ
级推荐)。 • 应进行血液学、凝血功能和生化检查(Ⅰ级推荐)。 • 所有脑卒中患者应进行心电图检查(Ⅰ级推荐),有条件时应持续心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现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治疗现状【摘要】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在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介入治疗方面及溶栓治疗方面,但是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还未能接受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
本文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现状目前中国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人数已成为第1位致死原因[1]。
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十分复杂,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纤治疗、抗凝治疗、神经保护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中药治疗等,但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仅有超早期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获得了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仅为4.5小时之内[5]。
在实际工作中能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比例很低,目前对于在溶栓治疗时间窗之外的患者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溶栓窗之外的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研究报道,目前国内用于治疗AIS的药物主要包括静脉溶栓药、抗血小板药、抗凝药物、扩容药物、神经保护剂、改善脑血流灌注药物、中药等。
中国脑卒中医疗治疗评估(China QUEST)研究评价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情况,结果表明:(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75.9%接受了静脉用神经保护剂的治疗。
(2)静脉或口服中药的脑卒中患者达到83.1%。
关于中药治疗,是西方国家和中国在治疗脑卒中方面最大的不同点,QUEST研究中应用中成药达到79.3%静脉滴注和37.3%口服,30年来已经成为国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标准的治疗手段,国内使用的中成药有100多种。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指出关于中药治疗AIS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对于联合用药,相关调查表明国内AIS的治疗以联合用药为主,如使用中药+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使用中药+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药物+神经保护剂。
1抗血小板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主要包括:①环氧合酶抑制剂:如阿司匹林。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现状和未来展望
20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现状和未来展望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方法,阿替普酶是目前唯一获得所有监管机构批准的溶栓药物。
临床常规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已经超过25年,在Ih匕期间一直强调提高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引发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系统再灌注治疗的进一步研究。
在过去的5年中,由于替奈普酶给药更方便(与阿替普酶相比),且报道对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更好,替奈普酶成为最有可能替代阿替普酶的溶栓药物。
替奈普酶试验的成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开发新型溶栓药物的兴趣。
全身再灌注治疗现在仍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
除了开发越来越有效和越来越安全的溶栓药物外,预防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策略、提高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的辅助治疗也在研究中。
治疗策略从专注于大血管再通逐渐发展到针对组织再灌注和机械取栓术前后持续存在于脑循环中的微血栓研究。
由于两个原因,临床和研究对开发更好的全身再灌注治疗的兴趣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复苏。
首先,远程医疗的普及一提供对患者的远程评估一可以提高符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个体患者的识别。
其次配备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必要设备的卒中移动单元数量增加,缩短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治疗的时间。
此外获得先进神经成像的机会增加,延长了部分患者静脉溶栓的可用时间窗。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讨论了目前溶栓药物和辅助治疗的最新研究。
我们还总结了目前在院前急救、时间窗延长和血管内取栓前静脉溶栓的证据。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治疗1995年静脉溶栓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应用临床,由于需要在症状出现后的短时间内开始治疗,因此成为医学上最需要要求时间的疾病之一。
该小组总结了关于静脉溶栓的一些早期随机临床试验的缺陷和经验教训I,在这些试验中将阿替普酶与安慰剂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进行了比较。
目前大多数全球卒中指南推荐在脑成像排除卢页内出血后,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中国科学家对其指南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介绍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一、研究进展1. 病因研究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研究。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确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2. 诊断方法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国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准确、敏感的诊断方法。
目前,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外,生物标志物如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钠肽(BNP)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治疗策略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治疗策略,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修订。
其中,静脉溶栓疗法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的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治疗策略1.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溶栓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2. 机械取栓术机械取栓术是指在导管辅助下,通过器械将脑内血栓取出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存在大血管阻塞、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
在进行机械取栓术前,需进行严密的影像学评估和病例选择。
3.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术相结合的治疗策略。
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研究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易造成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
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溶解血管内的血栓,快速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梗死范围,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静脉溶栓后早期的脑血流情况对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对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的研究成为当前脑卒中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
一、静脉溶栓对脑血流的影响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之一,它通过溶解血栓,恢复受损的脑组织的血供,从而减少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预后。
静脉溶栓药物主要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和尿激酶等,这些药物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从而保护受损脑组织。
静脉溶栓虽然在治疗急性脑卒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其治疗窗口期内的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在静脉溶栓后早期更好地改善脑血流,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措施1. 神经保护药物神经保护药物在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有研究表明,早期应用脑保护药物可以减轻因血栓形成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有助于保护受损的脑组织,减少继发性损伤。
具体来说,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可以使用脑血流灌注改善剂、抗炎药、抗氧化药物等,以减轻脑组织的损伤,提高静脉溶栓后脑血流灌注的效果。
2. 血流重建治疗对于部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进行血流重建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的研究表明,对于存在大血管闭塞的患者,经导管介入和血管成形术等介入性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血流灌注情况,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3. 药物联合治疗一些研究也表明,药物联合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静脉溶栓后早期改善脑血循环的方法。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防止血栓再形成,保持脑血流的通畅;以及血管扩张剂和脑保护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脑血流,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保护药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保护 ;药物治疗
【 文章编号】 10.0120 )0 96 3 【 08 4 (081. 2. 中图分类号 】 R 4 【 5 0 0 7 3 文献标识码】 B
疗 的 自由基清除剂阻 。 目前证 明,该 药具有 B xBl ] a/ c2依 赖 -
性抗凋亡作用 ,可通 过抑 制 血管 内皮生 长 因 子 ( G 、 VE 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制 NMD A受体亚 型治 疗脑 卒 中是 不 可能 的u 。 目前 N M. D A临床试 验缺乏有效性 ,其精神性副作用是 这类药物 的主
1 外源性神经保护
11 自由基 清 除 剂 .
1 2 1 N 甲基. . . . . D 天冬 氨酸 ( NMD A)受体 拮抗 剂 :脑 缺 血过程 中 ,兴奋 性 中毒 通 过延 长 了 NMD A受 体 的激 活时 间 ,导致细胞 内钙 离子 内流增 多 ,引起 细 胞 内酶 的激 活 , 加剧急性脑 卒 中损伤 。亦有 研究 显示 半乳凝 素. ,一 种星 1 形胶质细胞分泌 的潜在 的神经保 护 因子 ,在缺氧性 损伤 中 可通 过修正 NMD A受 体 N I起 到抑制谷 氨酸 的兴奋毒性 R 作 用 。 而 NMD 受 体 的 另 外 两 个 主 要 亚 型 N 2 ] A R A、 N 2 ,分别受抑制均 不能 阻止 NMD RB A诱导 的神 经细胞 死
要问题 。 J ‘
诱导 型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NO )和 神 经 型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i S (N )表达起 到减轻 缺 血后 脑水 肿作 用 ,核磁 影像 研 e OS J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进展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在发病机制方面,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炎症反应则会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引发继发性损伤,加剧脑组织坏死。
因此,针对这两个因素的治疗成为研究重点。
在诊断方面,头颅CT和磁共振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头颅CT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大部分缺血性脑卒中,但对于发病早期的小病灶或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效果不佳;磁共振则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发现早期缺血和脑组织水肿等情况,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无法配合的患者不适用。
还有一些新的诊断技术如功能磁共振、灌注成像等也在研究中。
在治疗方法方面,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包括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等。
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液供应;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抗炎药物则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继发性损伤。
手术治疗则包括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主要针对较大的血栓或严重的血管狭窄患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提高,成为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虽然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溶栓药物治疗的时间窗较窄,且存在出血风险,因此对于一些患者并不适用。
虽然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但长期使用也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手术治疗的费用较高,且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探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随着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这些治疗方法有望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和途径。
同时,研究也需要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长期康复和功能恢复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治疗进展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 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其作用途径包括:促使闭塞动脉再开通、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缩小血栓或栓塞性闭塞造成的脑梗死范围、增强脑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防止再灌注损伤、防治合并症以及预防脑卒中复发。
治疗AIS的药物包括溶栓剂、抗凝剂、抗血小板剂、自由基清除剂和神经保护剂等〔1~3〕。
本文对这些药物治疗AIS的作用做一综述。
1 溶栓剂溶栓剂的作用在于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闭塞的动脉再开通,也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进而降低血粘度,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但其也有引起出血性转变的危险。
主要的溶栓剂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链激酶(SK)和尿激酶(UK)等。
1.1 tPA:日本进行的1项随机对照研究,1小时完成静滴tPA,对98例患者治疗前后均即刻做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闭塞动脉完全或>50%的再通率,在治疗组(21%)明显高于对照组(4%),4周后半球卒中评分(HSS)tPA组显著为优〔4〕。
新近欧洲脑卒中溶栓研究(ECASS),对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静滴tPA 1.1 mg/kg(1小时完成),结果tPA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41%对29%),病死率及严重病残率则小于对照组(59%对71%);但大的出血事件tPA组则显著高于对照组(19%对7%)〔5〕。
美国脑卒中溶栓研究(NINDS),对发病3小时内624例患者给予静滴tPA0.9 mg/kg(1小时完成)。
该研究分两阶段观察,第1阶段主要观察治疗的早期(24小时时)反应,第2阶段则观察远期(3个月时)效果,结果早期及远期效果tPA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tPA组39%,对照组26%,病死及严重病残率tPA组61%,对照组74%);而有症状颅内出血(ICH)tPA组(6.0%)明显高于对照组(0.3%)〔6〕。
由此,tPA 成了唯一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可专门用于治疗AIS的溶栓药物。
1.2 SK: 1.2.1欧洲链激酶溶栓研究(MASTE)在310例患者给予静滴SK150×104 U(1小时完成)的随机对照研究中,SK组有显著增高的早期病死率及出血性转变〔7〕。
1.2.2 意大利溶栓研究(MASTI),对622例患者分为4组,即SK组:静滴SK 150×104 U(1小时完成);阿斯匹林(ASP)组:ASP 300 mg/d,共10日;联合组:上两药合并应用和对照组。
SK组有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的倾向,但10日时有症状颅内出血率和病死率SK组又显著增高;SK加ASP组早期病死率更高〔8〕。
以上2组研究均以发病6小时内为治疗时限。
1.2.3 澳大利亚链激酶溶栓研究(ASK)则以发病4小时为治疗时限,治疗亦采用SK 150×104 U静滴(1小时完成)。
在300例患者中,链激酶溶栓组病死率及严重病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在发病3小时内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较好〔9〕。
由于这3组大宗研究结果不良,目前AIS的溶栓治疗不再推荐使用SK。
但也有人认为在治疗时限限定在发病3小时内时,SK与tPA的疗效无明显差异〔2〕。
1.3 UK:目前通过重组DNA技术可获得重组UK前体(rproUK),它是一种单链UK前体,比UK更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
在1项随机对照研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小时内动脉内给予rproUK 6 mg,并予以不同剂量肝素,结果治疗组动脉再通率58%,对照组14%。
有症状ICH率治疗组(15%)与对照组(14%)相似〔10〕。
UK多应用于动脉内溶栓治疗。
Bollaert等对19例急性半球卒中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用超选择导管局部动脉内注入UK 90×104 U,结果部分或不完全再通率为58%,但在CT扫描复查时19例中12例(63%)有严重占位效应及1例(5%)脑出血〔11〕。
虽然UK动脉内溶栓有一定疗效,但动脉内用药需要神经介入技术,有不易操作的不足。
2 蛇毒去纤酶(Ancrod) 蛇毒去纤酶是一种从马来亚蝰蛇毒液中纯化出的凝血酶样酶(Thrombinlike enzyme)。
试验表明它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及抗纤溶酶水平,刺激血管内皮产生tPA。
在1项临床治疗研究中,治疗组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早期病死率(5.6%对16.0%),在总病死率或病残率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无症状ICH率2组亦相似(7.6%对9.6%),无大的颅内或颅外出血,或治疗组卒中复发。
提示蛇毒对治疗AIS是有前途的〔2〕。
国内则多采用东菱克栓酶治疗。
3 抗凝剂抗凝剂用于AIS目的在于阻止栓子的扩大,并减少继后的进行性神经损害,预防卒中复发。
应用肝素的主要问题是出血并发症,目前肝素的利益/风险比尚未充分明了。
肝素常用于进展性卒中、复发性卒中等。
国际卒中研究(IST)在近20 000例患者的对照研究中,皮下注射肝素1.25×104 U或0.50×104 U,每日2次,合并或不合并ASP 300 mg/d,结果肝素组2周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虽明显低于非肝素组(2.9%对3.8%,2P=0.005 00),但这一效益被出血性卒中发生率的增加所抵消(1.2%对0.4%,2P<0.000 01),而且1.25×104 U组比0.50×104 U组出血的危险性高(12.6%对10.8%,2P=0.007 00)。
因此IST的结果显示肝素治疗无明显疗效,作者指出如果临床上要使用肝素,剂量也不应超过0.50×104 U,每日2次〔12〕。
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降解产物,有更强的抗栓特性及低出血危险,有较长半衰期及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Kay的研究将低分子肝素分大剂量组(0.4 ml,每日2次)、小剂量组(0.4 ml,每日1次)和对照组,结果在10日和3个月时各组间疗效无差异,在6个月时病死率和病残率3组分别为45%、52%和65%(有显著性差异)。
指出低分子肝素对治疗48小时内的AIS有效,可明显改善远期预后〔13〕。
4 抗血小板剂抗血小板剂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及动脉内血栓的增长,预防卒中复发。
IST研究组采用ASP 300 mg/d,结果显示ASP效果显著,每1 000例患者中有(14±6)例从中获益(2P=0.030 00)。
卒中后2周复发率ASP组明显降低(2.8%对3.9%,2P<0.001 00),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0.9%对0.8%)〔12〕。
中国急性卒中研究组采用ASP 160 mg/d治疗AIS 20 000例,发现ASP可降低病死率(14%,2P=0.040 00),降低缺血性卒中复发率(1.6%,2P=0.010 00)〔14〕。
因此AIS发病后建议立即给予ASP,初始剂量为300 mg,小剂量长期服用则有助于改善预后〔12〕。
但鉴于MASTI的研究结果,SK 加ASP较之SK组出血率及病死率高〔8〕,因而不主张在将来的溶栓试验中合用ASP〔2〕。
5 自由基清除剂在闭塞动脉自发性或治疗性再通使缺血区再灌注过程中,当机体抗氧化机能不足时,氧自由基可严重损害脑细胞。
超氧化物、过氧化氢和羟基基团的形成可能引起类脂膜过氧化损害及DNA损伤。
可能的自由基清除剂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维生素E、谷胱甘肽、铁螯合剂等〔1〕。
Tirilazad 是类脂过氧化抑制剂,动物实验显示有降低脑梗死范围的作用。
新近对414例发病6小时内患者静滴Tirilazad 6mg.kg-1.d-1,但结果却未见该药对AIS有改善作用〔1〕。
另一研究也未显示出对3小时的神经缺损有改善作用〔15〕。
目前正在用较高剂量Tirilazad进行临床试验。
6 神经保护剂在AIS,神经细胞膜去极化并释放兴奋性氨基酸是导致脑细胞损害和死亡的病理生理瀑布反应中的关键事件,神经保护治疗就是通过干预这一瀑布反应的不同环节来挽救脑细胞。
主要的治疗药物有谷氨酸释放抑制剂、N甲基D 天氡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钙通道拮抗剂和氮氧化物相关毒性调节剂〔1〕。
谷氨酸释放抑制剂,利法里嗪(lifarizine)是一种钠、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卒中模型中有减少梗死范围的作用。
但临床研究结果并不理想,有降低血压趋势,尤其是老年女性〔16〕。
NMDA 受体拮抗剂中,Ceresta-t是一种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在60余例卒中患者中显示有神经保护作用,目前正进行Ⅲ期临床试验〔17〕。
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氯美噻唑(Chlormethiazole),在卒中模型中能保护性对抗局部或全脑的缺血性损伤;临床试验证明卒中24小时内应用氯美噻唑75 mg/kg是安全有效的〔1〕。
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在3 719例随机对照研究中,口服120 mg未见有显著意义,但在发病12小时内患者接受治疗,不良结果的危险下降了38%,因而现在荷兰正对发病12小时内的AIS进行尼莫地平120 mg的治疗对照研究〔18〕。
氮氧化物相关毒性调节剂Lubeluzole,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接受Lubeluzole 7.5 mg 1小时完成,继之静滴10 mg/d,5日,或者首次15mg,继之20 mg/d,5日。
结果病死率低剂量组6%,高剂量组35%,对照组18%,表明低剂量是安全的〔19〕。
7 结语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病理生理改变极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因此在有效治疗时间内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可取得协同作用,同时也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将来对每一AIS 个体的具体病理生理状况采用个体化方案,将是今后治疗研究的方向。
作者简介:高宗恩,男,36岁,主治医师。
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已发表论文及国外文献综述20篇,译文50余篇。
获胜利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及山东省级科技进步奖各1项。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57034 参考文献 1 Wahlgrren N G.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Cerebrovasc Dis,1997;7(Suppl 3):2430 2 Lowe G.The pharmacology of thrombolytic and fibrinogendepleting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Cerebrovasc Dis,1998;8(Suppl 1):36423 Horowitz S H.Thrombolytic therapy in acute stroke.Arch Neurol,1998;55:1551574 Yamaguchi T,HayakawaT,Kiuchi H,for the Japanese Thrombolysis StudyGroup.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meliorates the outcome of hyperacute embolicstroke.Cerebrovasc Dis,1993;3:269272 5 HackeW,Kaste M,Fieschi C,et al,for the ECASS StudyGroup.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tue hemisphericstroke.JAMA,1995;274:10171025 6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tue ischemic stroke.N Engl J Med,1995;333:15811587 7 The Multicenter Acute Stroke TrialEurope StudyGroup.Thrombolytic therapy with Streptokinasein acute ischemic stroke.N Engl J Med,1996;335:145150 8 Multicentre Acute Stroke TrialItaly (MASTI)Group.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streptokinase,aspirin,and combination of both in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ncet,1995;346:15091514 9 Donnan G A,Davis S M,Chambers B R,et al,for the Australian Streptokinase (ASK) Trial StudyGroup.Streptokin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relationship to time ofadministration.JAMA,1996;276:961966 10 Del ZoppoG J,Higashida R T,Fulan A J,et al.PROACT:a phase Ⅱ randomized trial of recombinant prourokinase by direct arterial delivery in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stroke.Stroke,1998;29:46 11 Bollaert P E,BracardS,Boulanger T,et al.Early local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for sever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roke.Cerebrovasc Dis,1995;5:292296 12 Sandercock P,for the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 Collaborative Group.The 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Preliminary results I.Effects of aspirin and heparin separately and incombination.Cerebrovasc Dis,1996;6(Suppl 2):23 13 Kay R,Wong K S,Yu Y L,et al.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N Engl J Med,1995;333:15881593 14 Chinese Acute Stroke Trial Collaborative (CAST).Randomis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aspirin use in 20 00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ncet,1997;349:16451649 15 The RANTTAS Investigators.A randomized trial of tirilazad mesylate in patients with acutestroke.Stroke,1996;27:14531458 16 Squire I B,Lees K R,PrysePhillips W,et al.The effects of lifarizine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 pilot study.CerebrovascDis,1996;6:156160 17 Fisher M.Cerestat,a noncompetitive NMDA antagonist,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doseescalating safety study.CerebrovascDis,1994;4:245 18 Mohr J P,Orgogozo J M,Harrsion M J G,et al.Metaanalysis of oral nimodipine trial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erebrovasc Dis,1994;4:197203 19 Diener H C,Hacke W,Hennerici M,et al.Lubeluzol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a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phase Ⅱ trial.Stroke,1996;27:7681(高宗恩宋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