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微生物学(第二版)第五章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学分:4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42学时实验学时:30学时先修课程要求: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适应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材:微生物学,袁生主编,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国家规划教材)参考教材:1、《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国家规划教材)2、《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主编,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和育种、生态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熟悉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了解国外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及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以细菌、真菌、病毒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主要特征;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及传染与免疫的知识;(2)熟悉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特点;熟悉微生物育种的一般方法和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微生物生态及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系统发育与分类。
2、基本技能(1)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利用油镜观察细菌的方法;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染色技术;(2)熟悉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测定及数量测定技术;熟悉培养基的制备、灭菌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技术。
(3)通过综合实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及未知菌革兰氏染色鉴定)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微生物的四大操作技术,并初步了解微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沈萍《微生物学》各章大概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沈萍主编的《微生物学》,高等教出版社 2000年7月第一版。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科学人们常说的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 一词,是对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或简单地说是对细小的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的总称。
指显微镜下的才可见的生物,它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名词。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例如近年来发现有的细菌是肉眼可见的,1993 年正式确定为细菌的Epulopiscium fishlsoni 以及1998 年报道的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均为肉眼可见的细菌。
所以上述微生物学的定义是指一般的概念,是历史的沿革,但仍为今天所适用。
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建立的贡献巴斯德和柯赫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创立巴斯德消毒法等;柯赫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从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两方面进行分析。
能够例举: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微生物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过去瘟疫的流行,现在一些病原体正在全球蔓延,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也有“卷土重来”之势;食品的腐败等等具体事例说明。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基本知识点: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课程编码:27A11405 学分:5.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104 其中讲课:56 实验:48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系推荐教材:沈萍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及其控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在感染与免疫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表现等。
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分科,了解微生物发展史及发展趋势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生物的概念、特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1.1微生物和你。
§1.2微生物学。
§1. 3微生物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4 20世纪的微生物。
§1.5 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离和显微技术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熟悉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的常用方法,了解单孢子分离和选择培养,掌握Gram染色的原理、方法和结果,熟悉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第五章 微生物 沈萍
第五章:微生物代谢1.概念代谢:代谢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内所进行的全部生化反应的总称。
代谢分为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
(异化作用)合成代谢: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合成复杂的大分子,在这个过程中消耗能量。
(同化作用)2.微生物产能代谢微生物的产能代谢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称为生物氧化,过程产生的能量可被直接利用,也可产生ATP贮存还产生还原力的H,产生小分子的中间代谢产物,和一部分热。
A.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微生物细胞内发生的生物氧化可分为发酵和呼吸,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1.发酵: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底物水平的磷酸化,提供少量能量)发酵过程只释放一部分的能量,发酵过程的氧化与有机物的还原相偶联,被还原的有机物来自于初始发酵的分解产物即不需要外界提供电子供体。
生物体内发酵主要是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糖酵解):分为EMP;HM;ED;磷酸解酮酶途径发酵使微生物在氧气供应不足,环境中很少或没有电子受体的情况下,厌氧降解有机物,获得生长所需的能量,使氧化还原保持平衡,产生氢去除多余的电子。
EMP途径: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可认为是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及能量释放的准备阶段,只生成2分子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甘油醛-3-磷酸。
第二阶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合成ATP并形成2分子的丙酮酸。
一分子葡萄糖净生成2分子ATP。
HM途径:葡萄糖-6-磷酸开始降解,最后生成1分子甘油-3-磷酸,3分子CO2,6分子NADPH,不是产能途径但是提供大量的还原力(NADPH)和中间产物。
产生的甘油-3-磷酸可以进入EMP故又称为磷酸戊糖支路。
ED途径:葡萄糖-6-磷酸脱氢产生葡糖酸-6-磷酸,之后脱水生成1分子甘油酸-3-磷酸和1分子丙酮酸。
(完整版)沈萍版微生物学考研习题
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术语或名词1.微生物(microorganism) 因太小,一般用肉眼看不清楚的生物。
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但其中也有少数成员是肉眼可见的。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分离和培养这些微小生物需要特殊技术。
3.分子微生物学(molecularmicro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llularmicrobiology) 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crobic genomics) 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pontaneousgeneration) 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的。
7.安东·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 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被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 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酒精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沈萍微生物学(第2版)知识点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微生物和你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1.有利方面(1)微生物为人类提供很多有用产品,例如:啤酒、抗生素。
(2)微生物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
(3)微生物为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害方面微生物引起的瘟疫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二、微生物学研究对象及分类地位(1)定义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包括的种类① 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② 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生菌;③ 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研究内容及分科微生物学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其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且还在不断地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其主要的分科见图1-1。
(a)基础微生物学(b)应用微生物学图1-1 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微生物的发现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由列文虎克揭示的多姿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吸引着各国学者去研究、探索,推动着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表l—1列出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
表1-1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巴斯德的贡献① 彻底否定了“自生说” 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②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
他为人类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 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④ 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
(2)柯赫的贡献① 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② 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③ 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
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
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科学,涉及到生物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对于学习微生物学的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参考答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微生物学第二版参考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的概述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2.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可以根据其细胞结构、生活方式和遗传物质等特征进行分类。
3. 微生物的重要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如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1. 细菌的结构:细菌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核酸等结构。
2. 细菌的功能:细菌具有多样的功能,如合成蛋白质、分解有机物、产生抗生素等。
3. 真菌的结构:真菌包括菌丝、孢子、菌核和菌盖等结构。
4. 真菌的功能:真菌可以分解有机物、产生酶、参与土壤生态系统等。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1. 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生长包括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分裂等过程。
2. 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可以通过二分裂、芽生、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包括潜伏期、指数期、平台期和死亡期等阶段。
第四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方式发生遗传变异。
3. 微生物的遗传传递: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可以通过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进行传递。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与生态1. 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微生物的代谢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多种类型。
2.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参与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等功能。
3. 微生物的微生态系统:微生物可以形成微生态系统,如肠道微生态系统、土壤微生态系统等。
第六章:微生物与人类1.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参与人体免疫、引起疾病等。
微生物学 沈萍 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微生物学的定义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种类①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因子(卫星病毒、卫星RNA和朊病毒);②原核细胞结构的细菌、古生菌;③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覃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3、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①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代谢途径和功能;②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③易操作性: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
4、微生物的发现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
5、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①1867:Lister创立了消毒外科;②1890:Von Behring制备抗毒素治疗白喉和破伤风;③1892:IV anowsky提供烟草花叶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证据;④1928: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⑤1929:Fleming发现青霉素;⑥1977: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⑦1995:第一个独立生活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⑧1996:第一个独立生活的古生菌(詹氏甲烷球菌)基因组测序完成;⑨1997:第一个真核生物(啤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6、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①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
②巴斯德的贡献a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巴斯德用著名的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b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他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c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d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和家蚕软化病问题。
③科赫的贡献a证明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肺结核的病原菌;c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d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e配制培养基。
沈萍微生物学(第二版)第五章
第一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功能: ATP、[H]、 生物氧化功能: ATP、[H]、小分子代谢物 生物氧化形式: 加氧、脱氢、 生物氧化形式: 加氧、脱氢、失电子 生物氧化过程:脱氢、递氢、 或脱电子、 生物氧化过程:脱氢、递氢、受氢 或脱电子、 递电子、 递电子、受电子 生物氧化类型: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生物氧化类型: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 一、异养生物的生物氧化 1.发酵 1.发酵 概念 概念 糖酵解
(4)PK/HK途径 PK/HK途径
特征性酶:磷酸解酮酶 特征性酶:
PK
C5
磷酸甘油醛-----乳酸 磷酸甘油醛-----乳酸 ----- +2H2O+2ATP 乙酰磷酸------乙酸 乙酰磷酸------乙酸 ------
C6
HK
赤藓糖- 赤藓糖-4-磷酸-----乳酸 磷酸-----乳酸 ----- 乙酰磷酸------乙酸 乙酰磷酸------乙酸 ------
氢受体 产物 条件
一型发酵 二型发酵
乙醛 磷酸二羟丙酮
乙醇 甘油
pH3.5~4.5 厌氧 SO3= pH7.6
三型发酵
同上
乙醇、甘油,乙 酸
(2)乳酸发酵
类型 同型 异型 途径 EMP PK 产物/1G 产物/1G 2乳酸 1乳酸 1乙醇 1CO2 1乳酸 1乙酸 1CO2 1乳酸 1.5乙酸 1.5乙酸 产能/1G 产能/1G 2ATP 1ATP 菌种 德氏乳杆 菌 肠膜明串 球菌
原理:
a、浸矿剂的生成 2S + 3O2 + 2H2O —→ 2H2SO4 4FeSO4 + 2H2SO4 + O2 —→ 2Fe2(SO4)3 + 2 H2O b、低品位铜矿中铜以CuSO4形式浸出 CuS + 2 Fe2(SO4)3 + 2H2O + O2 —→ CuSO4 + 4FeSO4 +2H2SO4 c、铁屑置换CuSO4中的铜 CuSO4 + Fe —→ FeSO4 + Cu ——适于次生硫化矿和氧化矿的浸出,浸出 率达70% ~ 80%。
沈萍微生物原版PPT第5章
化能异养微生物: ATP和还原力均来自对有机物的生物氧化 化能自养微生物: 无机物氧化过程中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如果作为电子供体的无机物的氧化还原电位足够低,也在 氧化磷酸化的过程中产生还原力,但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 通过电子的逆向传递,以消耗ATP为代价获得还原力。
三.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无氧呼吸
锰离子 三价铁离子
其它厌氧呼吸:
2. 呼吸作用
硒酸盐
二甲亚砜 砷酸盐
三甲基胺 延胡索酸 甘氨酸
(2)无氧呼吸 有关“鬼火”的生物学解释
2. 呼吸作用
(参见P106)
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微生物在没有氧、氮或硫作为呼吸作用
的最终电子受体时,可以磷酸盐代替,其结果是生成磷化氢
(PH3),一种易燃气体。当有机物腐败变质时,经常会发 生这种情况。 若埋葬尸体的坟墓封口不严时,这种气体就很易逸出。农村 的墓地通常位于山坡上,埋葬着大量尸体。在夜晚,气体燃 烧会发出绿幽幽的光。长期以来人们无法正确地解释这种现 象,将其称之为“鬼火”。
3%的亚硫酸氢钠(pH7)
(Carl Neuberg)
NADH 丙酮酸 乙醛
NAD+ 乙醇
(磺化羟基乙醛) NADH 磷酸二羟基丙酮 NAD+ 磷酸甘油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厌氧发酵 微生物学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甘油
第一次世界打战期间德国主要用这种方法生产甘油
产量:1000吨/月
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 呼 吸 作 用 有氧呼吸: 电子传递链; 氧分子; (最终电子受体)
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2. 呼吸作用
2. 呼吸作用 (2)无氧呼吸
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微生物学课件(沈萍版本)资料精
微生物学—绪论◆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微生物与微生物、自然环境、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微生物(microbe,microorganism,germ)是指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包括:非细胞型生物—病毒,单细胞型生物—细菌、立克次氏体、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型生物—酵母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微生物不是生物分类的专有名称,依不同的界级学说,微生物所占的地位有所不同。
二界系统: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系统:1969年,E.H.Whittaker在《科学》杂志提出五界学说。
微生物占3界。
六界系统:Jahn等于1949年提出六界系统,包括:后生动物、后生植物、真菌、原核生物和病毒界,我国学者(1977)在五界系统基础上,提出增加病毒界的六界系统。
微生物占4界。
三原界系统:Woese(1977)提出三原界学说,包括:古细菌原界、真细菌原界、真核生物原界。
微生物占3界。
1.微生物学的发展史1.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略)2.微生物发现于微生物学的奠基●最先观察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尼.列文虎克,被誉为微生物学的先驱。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
巴斯德用严密的科学实验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
柯赫建立了一套研究微生物的技术方法,提出了确定病原菌的严格标准。
●消毒外科术的确立:李斯特(Lister)从巴斯德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认识到外科手术经常出现的伤口化脓感染时由于外界微生物侵入的结果,通过实践,创立了无菌外科手术的方法。
●土壤微生物学基础的建立:贝哲林克等,通过对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及土壤中的固氮菌和硝化细菌的研究,提出了土壤细菌和自养菌的研究方法。
●病毒—非细胞生物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在烟草花叶病的研究中发现滤过性生物具感染性,从而发现病毒。
微生物学笔记2
微生物学笔记(武汉大学-沈萍版)2霉菌的繁殖方式:1)无性孢子繁殖不经两性细胞配合,只是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而形成新个体的过程。
无性孢子有: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等。
2)有性孢子繁殖两个性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a)质配:两个性细胞结合,细胞质融合,成为双核细胞,每个核均含单倍染色体(n+n)。
b)核配:两个核融合,成为二倍体接合子核,此时核的染色体数是二倍(2n)。
c)减数分裂:具有双倍体的细胞核经过减数分裂,核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单倍体状态。
霉菌有性孢子繁殖的特点:a)不如无性繁殖那么经常与普遍,在自然条件下较多,在一般培养基上不常见。
b)方式因菌种不同而异,有的两条营养菌丝就可以直接结合,有的则由特殊的性细胞(性器官)相互交配,形成有性孢子。
c)核配后一般立即进行减数分裂,因此菌体染色体数目为单倍,双倍体只限于接合子。
d)霉菌的有性繁殖存在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两种情况。
e)霉菌的有性孢子包括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等。
霉菌的生活史:无性繁殖阶段;菌丝体(营养体)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形成新的菌丝体,多次重复。
有性繁殖阶段;在发育后期,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丝体上分化出特殊性器官(细胞),质配、核配、减数分裂后形成单倍体孢子,再萌发形成新的菌丝体。
有一些霉菌,至尽尚未发现其生活史中有有性繁殖阶段,这类真菌称为半知菌。
霉菌孢子的特点:霉菌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可以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方式产生大量新个体。
虽然其菌丝体上任一部分的菌丝碎片都能进行繁殖,但在正常自然条件下,它们还主要靠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
但与细菌的芽孢却有很大的差别。
霉菌孢子形态常有球形、卵形、椭圆形、礼帽形、土星型、肾形、线形、镰刀形等。
每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量,经常是成千上万的,有时竟然达到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更多。
沈萍微生物考研练习题.doc
第二章填空趣1 动植物的研究能以____ 体为单位进行,而对微生物的研究一般用____ 体。
2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其中只有____ 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
3.一般情况下,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____ ,使容器中不含____ 。
4.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____ 、____ 和____ 。
5?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____ 、____ 的重要依据。
6.微生物保藏的目标就是要使所保藏菌株在一段时间不____ 、不____ 和不____ 。
7.一般说来,采用冷冻法时,保藏温度越____ ,保藏效果越____ 。
8.____ 、____ 和____ 是影响显微镜观察效果的3个重要因素。
9.光学显微镜能达到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是____ ,这时一般使用____ ×的目镜,和____ ×的物镜,并应在物镜镜头和玻片之间加____ 。
10.采用明视野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光的____ 和____ 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
11.在____ 的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这就是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
12.透射电子显微镜用电子作为____ ,因此其分辨率较光学显微镜有很大提高,但镜筒必须是环境,形成的影像也只能通过____ 或____ 进行观察、记录。
13.在显微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就单个有机体而言,其基本形态可分为____ 、____ 与____ 3种。
14.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____ 。
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____ ;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____ 。
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____ 。
微生物学沈萍答案
微生物学沈萍答案【篇一:微生物(第二版)(沈萍)配套习题】1 动植物的研究能以____ 体为单位进行,而对微生物的研究一般用____ 体。
2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其中只有_无菌___ 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
3.一般情况下,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_灭菌__ ,使容器中不含__任何生物__ 。
4.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_涂布平板___ 、稀释倒平板____ 和平板划线____ 。
5?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 _分类、__鉴定__ 的重要依据。
6.微生物保藏的目标就是要使所保藏菌株在一段时间不_死亡___ 、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____ 和不_发生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_ 。
7.一般说来,采用冷冻法时,保藏温度越_低 ___ ,保藏效果越_好___ 。
8.____ 、____ 和____ 是影响显微镜观察效果的3个重要因素。
10.采用明视野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光的_波长___ 和_振幅___ 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
11.在_紫外线___ 的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这就是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
12.透射电子显微镜用电子作为____ ,因此其分辨率较光学显微镜有很大提高,但镜筒必须是环境,形成的影像也只能通过____ 或____ 进行观察、记录。
13.在显微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就单个有机体而言,其基本形态可分为_球状___ 、_杆状___ 与_螺旋状___ 3种。
14.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
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____ 。
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____ ;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____ 。
微生物学课后习题(沈萍)
微生物习题集第一章绪论选择题(4个答案选1)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
A 鼠疫B 天花C 艾滋病(AIDS)D 霍乱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 )的“席位”。
A 少数B 非常少数C 不太多D 绝大多数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 )的分支学科。
A 几个不同B 少数有差别 C许多不同 D4个不同4.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 )。
A曲蘖酿酒 B用鼻苗法种痘 C烘制面包D酿制果酒5.安东·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倍,利用这种显微镜,他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
A50—300 B10左右 C2—20 D500~1 0006.据有关统计表明,20世纪诺贝尔奖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从事微生物问题研究的就占了( ) 。
A1/10 B2/3 C1/20 D1/37.巴斯德为了否定“自生说”,他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其中著名的( )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中确实含有微生物,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A厌氧试验 B灭菌试验 C曲颈瓶试验 D菌种分离试验8.柯赫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
A巴斯德原则 B柯赫原则 C 菌种原则 D 免疫原理9.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在某些微生物中存在一些与人类某些遗传疾病相类似的基因,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微生物作为( )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为认识庞大的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做出重要贡献。
A 模式生物B 受体C 供体D 突变材料10.我国学者汤飞凡教授的( )分离和确证的研究成果,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创性成果。
A 鼠疫杆菌B 沙眼病原体C 结核杆菌 D天花病毒是非题1.微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有了它们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否则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将无法繁衍下去。
沈萍 第五章 微生物代谢 修改
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所生成NADH, NADPH和FADH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胞质膜上呼 吸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 偶联并产生ATP的方式。
b、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在厌氧条件下,某些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以N03-、N02-、 S042- 、 S2032-、C02等外源无机氧化物或有机氧化物(延 胡索酸等)作为最终电子受体时发生的一类产能效率低 的特殊呼吸。 无氧呼吸也需要细胞色素等电子传递体,并在能量分级 释放过程中伴随有磷酸化作用,也能产生较多的能量用 于生命活动。 根据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不同,无氧呼吸有以下类型: (1)硝酸盐呼吸 (2)硫酸盐呼吸 (3)硫呼吸 (4)铁呼吸 (5)碳酸盐呼吸 (6)延胡索酸呼吸 (7)甘氨酸 (8)氧化三甲胺 p112 表
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子)和受氢(或电子) 生物氧化的功能: 产能(ATP)、产还原力、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 生物氧化的类型: 发酵、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生物能的产生方式: 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
生物氧化的过程
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①底物脱氢(或脱电子)作用(该底物称作电子供体或供氢体) ②氢(或电子)的传递(需中间传递体,如NAD、FAD等) ③最后氢受体接受氢(或电子)(最终电子受体或最终氢受体)
磷酸果糖激酶
2、HMP途径(己糖-磷酸途径等): HMP是一条葡萄糖 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途径而得到彻底氧化,并能产生大 量NADPH+H+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中间代谢产物的代谢途径。
总反应式: 6 6-磷酸葡萄糖+12NADP++3H2O → 5 6-磷酸 葡萄糖 + 6CO2+12NADPH+12H++P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氨的氧化 1.氨的氧化 概念: 概念: 过程: 过程: NH3 亚硝化作用 2.硫的氧化 2.硫的氧化 概念: 概念: 硫化作用 S2O3
2-
硝化作用 亚硝化细菌 HNO2 硝化细菌 HNO3 硝化作用
过程: 过程: S2-
S
SO3
2-
SO4 APS
2-
硝化作用 ---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
乳酸脱氢酶 乳酸 丙酮酸甲酸解酶 乙酰-CoA +甲酸
1G 磷酸转乙酰基酶 丙酮酸 乙酸激酶
E.coli与志贺氏菌的区别: 葡萄糖发酵试验: PEP羧化酶 羧化酶 E.coli、产气肠杆菌 甲酸 → → → → CO2 + H2 甲酸氢解酶、 (甲酸氢解酶、H+) 志贺氏菌无此酶,故发酵G 不产气。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本节重点: 本节重点:
底物脱氢的四种途径的产能,特征性酶 微生物几种主要的发酵类型; 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硫化作用
代谢概念: 代谢概念: 代谢过程: 物质代谢
能量代谢
分解代谢 合成代谢 耗能代谢 产能代谢
第一阶段大分子物质 单体 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丙酮酸等 第二阶段 单体分子 进一步降解成CO2, 第三阶段 进一步降解成CO2,ATP, NADH, FADH
PK途径 PK途径
磷酸戊糖酮解酶途径(肠膜明串珠菌、番茄乳杆菌、甘露醇乳杆菌、 磷酸戊糖酮解酶途径(肠膜明串珠菌、番茄乳杆菌、甘露醇乳杆菌、
短杆乳杆菌 )
G
5-磷酸5-磷酸-木酮糖 乙酰磷酸 +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乙醇
特征性酶 木酮糖酮解酶
乳酸 1 G →→→ 乳酸 + 乙醇 + 1 ATP + CO2+H2O
化作用。 化作用。
a、亚硝化细菌
A氨单加氧酶
NH3 +O2 + 2H+
NH2OH + H2O
也称氨氧化细菌
羟氨氧化酶 (产生1分子ATP)
HNO2 b、硝化细菌 亚硝酸氧化酶 NO2
-+
+4H+
+4e-
H 2O
NO3-+ 2H+ +2e-
细菌沥滤
——利用嗜酸性氧化铁和硫细菌氧化矿物中硫和硫化物的能力,让其 不断制造和再生酸性浸矿剂,将硫化矿中重金属转化成水溶性重金属硫酸 盐而从低品位矿中浸出的过程。又称细菌浸出或细菌冶金。
磷酸己糖酮解酶途径——又称HK途径(两歧双歧杆菌) G
特征性酶
6-磷酸6-磷酸-果糖
磷酸己糖酮解酶
4-磷酸-赤藓糖 + 乙酰磷酸
6-磷酸-果糖
5-磷酸-木酮糖 ,5-磷酸-核糖 乙酸
戊糖酮解酶
3--磷酸甘油醛+ 乙酰磷酸 乳酸 乙酸
1 G →→→ 乳酸 + 1.5乙酸 + 2.5 ATP
(二)发酵类型 (1).酵母的乙醇发酵
(2).无氧呼吸 (2).无氧呼吸 概念: 概念: 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链:
— NO3
NAD
FMN
CoQ
cytb
— NO2
ATP
ATP
无氧呼吸(厌氧呼吸)特点:
a 常规途径脱下的氢,经部分呼吸链传递; b 氢受体:氧化态无机物(个别:延胡索酸) c 产能效率低。 硝酸盐呼吸(反硝化作用)即硝酸盐还原作用 特点: a 有其完整的呼吸系统; b 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诱导出反硝化作 用所需的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等 c 兼性厌氧 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等。
氢受体 产物 条件
一型发酵 二型发酵
乙醛 磷酸二羟丙酮
乙醇 甘油
pH3.5~4.5 厌氧 SO3= pH7.6
三型发酵
同上
乙醇、甘油,乙 酸
(2)乳酸发酵
类型 同型 异型 途径 EMP PK 产物/1G 产物/1G 2乳酸 1乳酸 1乙醇 1CO2 1乳酸 1乙酸 1CO2 1乳酸 1.5乙酸 1.5乙酸 产能/1G 产能/1G 2ATP 1ATP 菌种 德氏乳杆 菌 肠膜明串 球菌
原理:
a、浸矿剂的生成 2S + 3O2 + 2H2O —→ 2H2SO4 4FeSO4 + 2H2SO4 + O2 —→ 2Fe2(SO4)3 + 2 H2O b、低品位铜矿中铜以CuSO4形式浸出 CuS + 2 Fe2(SO4)3 + 2H2O + O2 —→ CuSO4 + 4FeSO4 +2H2SO4 c、铁屑置换CuSO4中的铜 CuSO4 + Fe —→ FeSO4 + Cu ——适于次生硫化矿和氧化矿的浸出,浸出 率达70% ~ 80%。
1 、V.P.实验
乙二酰
丁二醇
中性
2、甲基红(M.R)反应
产气肠杆菌: V.P.试验(+),甲基红(-) E.coli: V.P.试验(-),甲基红(+)
丙酮丙酮-丁醇发酵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 产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3:6:1) 产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3 ——丙酮丁醇梭菌(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丙酮酸
(一)底物脱氢的4条途径 底物脱氢的4
EMP途径:HM 途径:ED途径:PK/HK途径 EMP途径:HM 途径:ED途径:PK/HK途径
(1)
耗能阶段 C6 2C3 产能阶段 2NADH+H+ 2丙酮酸 丙酮酸 4ATP
G 丙酮酸 NADH FADH GTP ETC 36— 36—38ATP
EMP
TCA
4NADH+4H+ FADH2 C3-----CH3CO-CoA-------GTP 3CO2
12ATP 2ATP ATP
TCA循环的主要产物
真核生物电子传递链 组成: 种类:NADH, 种类:NADH,FADH
(4)PK/HK途径 PK/HK途径
特征性酶:磷酸解酮酶 特征性酶:
PK
C5
磷酸甘油醛-----乳酸 磷酸甘油醛-----乳酸 ----- +2H2O+2ATP 乙酰磷酸------乙酸 乙酰磷酸------乙酸 ------
C6
HK
赤藓糖- 赤藓糖-4-磷酸-----乳酸 磷酸-----乳酸 ----- 乙酰磷酸------乙酸 乙酰磷酸------乙酸 ------
•2ATP
细胞中部位: 细胞中部位: 细胞质 特征性酶:果糖2P醛缩酶 特征性酶:果糖2P醛缩酶
磷酸果糖激酶
(2)HM途径: HM途径 途径:
过程: 氧化阶段 葡萄糖------5 葡萄糖------5-P-核酮糖 过程: 5C糖互变,分子重排 非氧化阶段 5C糖互变,分子重排 特征性酶: 转酮酶(TK)和转醛酶(TA) 特征性酶: 转酮酶(TK)和转醛酶(TA) 产能: 1molG------35molATP 1molG------35molATP 产能: 产物: 3C, 4C, 5C,6C,7C 5C,6C, 产物: 功能: 1.提供能量 功能: 1.提供能量 2.多种C架 2.多种C 3.提供NADPH还原剂 3.提供NADPH还原剂 4.5C糖用于核酸合成 4.5C糖用于核酸合成
发酵(fermentantion)
定义 广义: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物一种生产方式。 广义: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物一种生产方式。 狭义:厌氧条件下,以自身内部某些中间代谢 狭义:厌氧条件下,以自身内部某些中间代谢 产物作为最终氢(电子)受体的产能过程 产物作为最终氢(电子)受体的产能过程 特点: 1)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ATP; )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ATP; 2)葡萄糖氧化不彻底,大部分能量存在于 发酵产物中; 3)产能率低; 4)产多种发酵产物。
第一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功能: ATP、[H]、 生物氧化功能: ATP、[H]、小分子代谢物 生物氧化形式: 加氧、脱氢、 生物氧化形式: 加氧、脱氢、失电子 生物氧化过程:脱氢、递氢、 或脱电子、 生物氧化过程:脱氢、递氢、受氢 或脱电子、 递电子、 递电子、受电子 生物氧化类型: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生物氧化类型: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 一、异养生物的生物氧化 1.发酵 1.发酵 概念 概念 糖酵解
乙醛脱氢酶 乙醇脱氢酶
乙酸 乙醇
草酰乙酸
丙酸
丁二醇发酵( --丁二醇发酵 丁二醇发酵) b 丁二醇发酵(2,3--丁二醇发酵) —— 肠杆菌、沙雷氏菌、欧文氏菌等
(乙酰乳酸脱氢酶) 乙酰乳酸脱氢酶)
丙酮酸
V.P.试验的原理:
乙酰乳酸
精氨酸胍基
3-羟基丁酮
(OH-、O2)
红色物质 其中两个重要的鉴定反应:
1)使土壤中的氮(硝酸盐NO3-)还原成氮气而消失,降低土壤的肥力; )使土壤中的氮(硝酸盐NO32)反硝化作用在氮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硫酸盐呼吸(硫酸盐还原)
——厌氧时,SO42- 、SO32-、S2O32- 等为末端电 子受体的呼吸过程。 特点:
a、严格厌氧; b、大多为古细菌 c、极大多专性化能异氧型,少数混合型; d、最终产物为H2S; SO42- → SO32- → SO2 → S → H2S e、利用有机质(有机酸、脂肪酸、醇类)作 为氢供体或电子供体; f、环境: 富含SO42-的厌氧环境(土壤、海水、污水等)
PK
2ATP
短乳杆菌
HK
2.5ATP
两岐双岐 杆菌
(3).丙酸发酵(丙酸细菌) 丙酸发酵(丙酸细菌) 葡萄糖 丙酮酸 丙酸 (4).混合酸发酵 乳酸、乙酸、甲酸 乳酸、乙酸、 乙醇 、CO2 、H2 琥珀酸 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