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

特殊句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状后

⑴为政以德

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⑵道之以政

⑵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⑶齐之以刑

⑶临之以庄

⑸使民以时

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⑹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八佾舞于庭

⑼季氏富于周公

⑻固而近于费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子路宿于石门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君子喻于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陈亢问于伯鱼曰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子贡贤于仲尼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乘桴浮于海

以吾一日长乎尔

浴乎沂,风乎舞雩

异乎三子者之撰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主谓倒置

贤哉,回也

⑸尚德哉若人!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甚矣吾衰也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有是哉,子之迂也

野哉,由也!

宾前

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⑹既庶矣,又何加焉

曾是以为孝乎

未之有也

⑺于斯三者何先

⑽君孰与不足

⑾何以伐为

⑴奚其正?

⑻无乃尔是过与

而谁以易之

莫己知也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吾道一以贯之

末之难矣

门人问曰:“何谓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仁以为己任

何以文为?

人焉廋哉

何以报德?

毋自辱也

以德报怨,何如?

何谓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其斯之谓与

天何言哉

素以为绚兮

子行三军,则谁与?

毋吾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恶徼以为知者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何伤乎?

恶不孙以为勇者

恶讦以为直者

省略句

⑼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子路行以告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足与议也

闵子侍侧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判断句

是社稷之臣也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固相师之道也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绘事后素

仲尼,日月也

乡愿,德之贼也

定后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被动句

事君数,斯辱矣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梁将即.楚将项燕。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高中语文]经典原文1 《论语》十则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年来儒道互补,相克相融,不仅涵养了世代中国人的灵魂,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行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教给了后人为人处世的道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他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的根本经典。 《论语》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和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1.了解儒、道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理解所选课文的主要思想,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 ◎走近先贤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 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由于 身处乱世,他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政治上不得意,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 2.主要成就 (1)教育: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河,弟子多达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 (2)著作: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3.地位影响 自汉代以后,封建统治者一直把孔子尊为圣人。孔子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现在,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背景呈现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的四部曲,突出道德修养和政治的有机结合。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语录体经典——《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 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的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孔子及其 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 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论”是编撰之意,“语”是言论、经典语句、箴言, “论语”就是“编撰(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文化常识] 古代君子标准 《礼记》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用白话文说是:见闻广博,记忆强健,并且很谦让;敦厚善良,身体力行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浙江省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默写

《<论语>选读》默写检测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夫如是,,。既来之,则安之。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吾恐季孙之忧,,。 6.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子曰:“,,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10.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1.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13.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6.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 17.子曰:“志士仁人,,。” 18.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饭疏食,饮水,,。 20.女奚不曰,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1.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3. ,,友便佞,损矣。 24.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26.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 27.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8. ,,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9.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咏而归。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论语>选读》默写检测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4.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0.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1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2.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1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16.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7.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8.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0.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2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6.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27.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8.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9.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0.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 【知识梳理】 一、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者,……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也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3.……者,……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刘豫州王室之胄。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秦,虎狼之国。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⑦此亡秦之续耳。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将项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略讲)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辨析:

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广西华南烹饪技工学校整理) 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许之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⑤敢以(之)烦执事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⑦(秦伯)与郑人盟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4)比(于)诸侯之列 (15)皆陈(于)殿下 (16)而(按)秦法…… 《鸿门宴》 1、判断句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此亡秦之续耳(……)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 2、倒装句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参考资料全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论语〉选读》备课、教学参考 本学期我省、我市高中将开设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本人对教材作了一些整理、归纳,并结合现实,就如何开展教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供教师备课、教学参考,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一、为政以德 [课文理解]“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德”是对个人要求,以“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在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中,孔子提出了如何处理“德”与“刑”(法)之间关系,提出了“富民”(物质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关系,强调“仁”为基础的个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这一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启发和借鉴。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 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值得研究总结。 今天提出“以徳治国”的意义:“ 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框架下的以、法制为前提的治国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国”的主体,根本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奠定良好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一)“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其关系: 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 是规 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 2、从具体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

高中语文《论语》赏析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论语》欣赏之一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孔子思想里有没有哲学 所谓哲学,就是对事物总的、根本的认识。而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决定不同的思想体系,换句话说,就是任何思想都有它的哲学基础,比如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相对论是庄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恶是荀子、韩非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性本善是孟子思想的哲学基础,“空”是佛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的哲学基础,等等。 那么,孔子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有观点认为,孔子思想里面没有哲学,王 国维说:“孔子于《论语》二十篇中,无一语及于形而上学者,其所谓…天?不过是通俗之语。”(王国维《老子之学说》)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哲学史讲演录〉)格鲁伯也认为孔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对形而上学问题完全没有理解,他甚至也不是道德哲学家,而只是一个道德说教者。 不错,孔子确实不是一个专业的哲学家,他与老子不同,老子《道德经》不谈具体的人和事,是高度的抽象,而孔子说得很具体,具体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往往就事论事,但我们不能因此说孔子思想里没有哲学。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聪明?”孔子回答说:“子张的聪明 过了头,子夏不够聪明。”子贡说:“那就是说子张比子夏聪明。”孔子说:“不,聪明过了头和不够聪明一样。”(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孔子的全部哲学就在这简短的对话中。

我们知道喝咖啡可以提神醒脑,但一杯没有效果,三杯又影响睡眠,两杯则恰到好处。 炒股票也一样,你从市场购入一支十元的股票,整天盯着股票行情看,等待升值,当升到十五元时还不出手,因为你的希望值是二十元,可是到十八元时开始回落,最后降到八元,只好割肉止损。 因此说,三杯不是最佳选择,二十元也不是最佳选择,最佳选择不是越多越好, 不是在事物的顶端(特殊情况除外),而是在中间的某个点上,这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哲学,“对立统一”在其中,“相反相成”在其中,“一分为二”在其中,“物极必反”也在其中。 孔子不是哲学家,他不研究哲学,但他用哲学。 二、中庸是孔子终身奉行的人生哲学 在《论语》中,孔子有一句终身奉行的格言,那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想做 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论语-公冶长》),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还有一个 终身奉行的原则,人们未必了解。 一次,孔子对子贡说:“赐啊,你以为我知识渊博吗。”子贡问:“难道不是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我只是用一样东西贯穿始终。”(子曰:“赐也,女以予多为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这个“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孔子没有说明。

高中语文【论语】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之《论语》思想内涵 (一)为政以德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 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四)仁者爱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1)【“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孝”)、尊敬兄长(“悌”)。 (2)【“仁”的具体准则】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浙江新高考专用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浙江专用)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一)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二)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设题方式: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1)、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3)、主谓倒装 4)、定语后置 1)、宾语前置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1、“大王来何操?”(动宾倒装) 2、“何以战?”(介宾倒装) 3、沛公安在?(介宾倒装)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古之人不余欺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用“唯(惟)……是……”提宾(唯利是图、惟命是从)例.(06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而为)A.君何以知燕王(以何)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选A,此题考了介词宾语前置与动词宾语前置。) 2)、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蓝取之,于蓝青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以桑树之 3)、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⑴渺渺兮予怀! (2)快哉此风!(《风赋》) 4)、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马之千里者。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以“之”或“者”作标志。 二、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①……者,………也②……者也。 ③………者,……。④……,……也。 ⑤无判断词,直接把两个名词放一起 ⑥……乃/即/则……也⑦…为……。 (1)相如素贱人。 (2)刘备天下枭雄。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我为赵将。 三、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叫被动句。现代汉语中用“被”表示。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①见 /于/见…于②为/所/为…所③被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被……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对象(受……于) 4、而君幸于赵王。……于……。 5、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或……为所……) 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无标志 例、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B)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四、省略句:在现代文中,为了表达的简洁,常在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而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更为普遍,能把省略成份补充出来,也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1省略主语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举酒属客省略主语“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省略主语“其声”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2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3省略宾语 与()坐谈,问之客曰 4省略介词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导读: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小编准备了高三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高中语文(苏教版)《论语》选读 默写检查

班级姓名 《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 子曰:“,,民免而无耻;,,有耻且格。”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吾恐季孙之忧,,。” 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颜渊曰:“回虽不敏,。”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孔子曰:“天下有道,;天下无道,。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天下有道,。”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刑罚不中,。,。君子于其言,。” 《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已而已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班级姓名 《论语》选读05《仁者爱人》 子曰:“弟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颜渊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 子曰:“志士仁人,,。” 子曰:“,小人喻于利。” 子曰:“贤哉,回也!,,,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 子曰:“,;知者动,仁者静;,。” 曾子曰:“,。,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论语》选读08《周而不比》 子曰:“,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矣。,,,损矣。” 子曰:“,不以人废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