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高中文言文特别句式1文言文的句式,跟的句式,有的一样,有的很不一样。
即使是一样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推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认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构造(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认句”之外,其他叫特别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推断句(10种类型)推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推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推断)练习:一、推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梳理: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有判断标志,“者………也”“为”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人为鱼肉,我为刀俎。
《鸿门宴》2.直接用“是”表被动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3.没有判断标志词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注意: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二):被动句1.有被动标志词例: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介词“被”直接表示被动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意念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3.省略宾语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注意:翻译时,补充的成分要加括号。
文言文特殊句式(四):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古人之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和何操?《鸿门宴》例:不然,何以至此?《鸿门宴》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曷焉奚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4.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名词宾语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一、倒装句型1. 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主要用于表示某种特定的语境或者强调动作的主语,其基本结构为:谓语-补语-动词不定式(或名词短语)。
例句:时至今日,仍以启蒙思想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
贫穷不一定是生活的败笔,贫从口出才是真正的贫。
2. 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其基本结构为:动词-宾语-主语。
例句:屈原怀才不遇,自比干将之才。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3. 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突出状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状语中,其基本结构为:状语-谓语-主语-宾语。
例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战士们卯足了劲儿,挺直了胸膛,起飞了。
二、比拟句型1. 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相似之物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例句:人生如大江,浩荡无涯,浸润在泥洼中。
国家如母亲,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子民。
2. 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可形容事物的形态、状态、特征等。
例句:花开喷雨犹如天地喷雨,骄阳似火。
她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又亲切。
三、强调句型1. 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强调,加强语气,让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句:正是品德高尚才能受人敬佩。
正是团结的力量能够击败一切敌人。
2. 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情况或事物的描述,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赞叹之情。
例句:何其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着生命的力量。
何其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假设句型1. 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状况的假设,表示某种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的可能结果。
例句:若非太阳不休息,何来春寒料峭?若非人民共同努力,国家繁荣富强将无从谈起。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一)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二) 1.语言方面:简洁、准确。
2.内容方面: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3.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的用法。
本文将从词序、短语、句式、修辞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用法。
一、词序的特点文言文的词序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差异。
1. 主谓宾的固定顺序文言文中,主语通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紧接其后,而宾语则放在谓语动词之后。
例如:“人之初,性本善。
”(《论语》)2. 直接宾语放在间接宾语之后文言文中,直接宾语常常放在间接宾语的后面,这与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例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木兰诗》)二、短语的特点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短语结构,常常出现在句子中,表达特定的含义。
1. 比拟短语比拟短语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进行比喻和象征。
比拟短语常以“如”、“若”、“似”等词开头,表示一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
例如:“如水之清,如山之巍。
”(《论语》)2. 接续短语接续短语是文言文中表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的常用短语。
“以”、“故”、“若”等词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而“若”、“如”、“倘若”等词则用来表示条件关系。
例如:“以心做人,则为心之德。
”(《论语》)三、句式的特点文言文有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常常运用于修辞或表达特定含义。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用来表达并列的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且”、“而”、“乃”等。
例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2.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来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或达到鲜明的修辞效果。
常见的倒装方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倒装等。
例如:“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千家诗》)四、修辞手法的特点文言文中存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常用于修辞或表达情感。
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对事物间相似或类似的特点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明确或引发联想的效果。
例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杨万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 借代借代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用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以达到修辞或表达的目的。
【语文】文言文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语⽂】⽂⾔⽂解答技巧:特殊句式的类型和判断⽅法【⾼中语⽂】⽂⾔特殊句式⼀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般为“主—谓—宾”“定(状)—中⼼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变化。
★★技巧点拨★★句式类型及判断⽅法⼀、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⑴⽤'者……也'表判断⑵句末⽤'者也'表判断⑶⽤'者'表判断⑷⽤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⑸⽤'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肯定判断⑹⽤'⾮'表⽰否定判断⑺⽆标志判断句。
⼆、被动句⼀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⑴⽤'于'表⽰被动关系。
⽤介词'于'引出⾏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为的主动者'秦',表⽰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是主语是被动者,⼆是句⼦⾥有表⽰被动的词'于'。
⑵⽤'见'来表⽰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见'或⼜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恐见欺于王⽽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⑶⽤'为'表⽰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 7 种文言文特别句式(一)判断句用名或名性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代一般是在主和之用判断“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里,“是”多作代用,极少把它看作判断用。
因此,在大部分状况下借助气来表示判断。
常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后边用“者”表示停,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种判断句式,是古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者,之良将也。
2.主后边用“者”表示停,而后边不用“也”,即“⋯⋯者⋯⋯”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只在主和之加判断“是”。
如:柳敬亭者,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后边不用“者”表示停,只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不,只在主、之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宝也。
4.“者”“也”都不用。
成代,只要在主、之加“是”。
如:刘,天下雄。
5.用“ ”表示判断,即“⋯⋯ ⋯⋯”式。
如:人方刀俎,我肉⋯⋯6.用“乃、即、、皆、必”等副表示必定判断,用副“非”表示否认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岳阳楼之大也。
7.用“是”作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晚并且少。
如:巨是凡人,偏在郡⋯⋯(二)被句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被者的句式叫被句。
常的被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于”引行的主者,表被,即“ +于⋯⋯”式。
如: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于君。
2.在前用“ ”“受”表示被,构成“ (受)+”的形式。
如:大家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
假如需要把作行的主者介出来,可在后加介“于”,构成“ (受)++于”的形式。
如:臣恐欺于王而⋯⋯3.在前加介“ ”,构成“ +”的形式。
种句式的“ ”和“ ”不一样:“ ”是助,不可以,所以它是挨着;“ ”是介,它能够挨着(省略了),也能够引出作行的主者。
如: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4.用“ ”引主者,前再加“所”,表被,构成“ ⋯⋯所⋯⋯”式。
如:悲夫!有这样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 ⋯⋯所⋯⋯”自生后,就成了古最常的一种被句形式,并且向来沿用到代里。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 (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 )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必备知识”: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一。
“词类活用”必备知识: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1)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2)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3)形容词使动用法: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使――明显);2. 意动用法:(1)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怎么样。
)3.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5.为动用法:为-----怎么样。
如:死国,可乎?皆为死节之臣二。
关键能力:词类活用的翻译第一组:翻译句中加点的词语,注意其活用的特点。
1.晋侯饮赵盾(人名)酒。
使...饮酒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察看3.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对...感到奇异4. 梁(人名)以此奇籍(人名)。
认为...特别5.孟尝君客我。
把...当门客6.齐将田忌(人名)善而客待之。
以宾客之礼相待7.赵襄王郊迎甘罗(人名)。
在郊外8.昂其直,居为奇货使...昂高9.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去10.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向前11.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在朝廷上12.使吾君好学而不恶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请教13.生死人而肉白骨使...活过来;使...长肉14.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在袖子里15.异姓并起,英俊鸟集像鸟群一样聚集二、文言特殊句式判断与翻译一。
文言特殊句式必备知识(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2)“为”、“乃”、“即”、“则,皆等副词”或否定词“非,未,弗”等副词表否定判断。
高中二年级语文-文言文语法-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二年级语文——文言文语法——文言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被动句
一、概念回顾
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主语中心语言)(状语+谓语中心语)(定语+宾语中心语)
↓
副词,介宾短语(介词+宾语)
二、探寻规律
状语后置常见的类型:
介宾短语后置
动词+(宾语)+【于+宾语】“对”“向”(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从”(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在”(取之于蓝设九宾礼于延)形容词+【于+宾语】“比”(青于蓝寒于水)
动词+(宾语)+【以+宾语】“用”“拿”(具告以事)
“把”(去以六月息)
“乎”用法相当于“于”(日参省乎己)
动词性短语+者+数词行为的数量(示之三者秦击赵者再)
文言文语法——被动句
概念回顾: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施事者)的
句子。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句子。
被动句常见类型:
谓语+于+施事者例句:君幸于赵王
见+谓语+于+施事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有见+谓语徒见欺
标为+谓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志为……所……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性……为所……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受+谓语+于+施事者受制于人
动被+谓语
句被+施事者+谓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被动句(意念被动句)刘夙婴疾病
习题演练: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文艺经传皆痛习之,不拘于
(被动句)时,学于余(状语后置)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被动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特殊句式【编辑】Crazy Urus【日期】2009-12-23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如:(1)承前省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四、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
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
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司马迁《鸿门宴》)六、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
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七、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
如: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