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
叶丽娜
目前我国的海洋污染监测主要依靠船只定期调查和岸滨人工定期观测。
由于条件限制,
难以发现短周期的尤其是像赤潮灾害等突发性的变化。
近年来,国内外监测赤潮的主要手段
是船只和飞机或卫星。
常规船只监测赤潮需要采样进行生物、化学分析,既耗材又费时费力。
飞机和卫星监测费用高,且受天气等限制。
赤潮形成机理复杂,其爆发又颇具偶然性,靠传统的监测手段必然无法解决赤潮监测与预警的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建设先进的赤潮监测预警
体系,准确预警海洋赤潮灾害,才能减少赤潮造成的损失。
建立赤潮预警预报体系的紧迫性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通称为“有害藻华”),是海洋中某一种或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
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
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
绿等不同颜色。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赤潮的危害性极大。
赤潮不仅给水体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也给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还给旅游业和人类带来了危害,已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灾害之一,因而被喻为“红色幽灵”。
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海地区工农业废水和生
活污水排海量不断增加,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为赤潮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赤潮已呈现出发生频率增加、爆发规模扩大、原因种类增多、危害程
度加重的发展趋势,赤潮灾害已居世界前列,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
从全国来看,仅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近海记录到赤潮75次,90年代则高达234次,进入21世纪,沿岸赤潮继续呈频发态势,仅2003年就发生119次;一次赤潮的面积从几平方公里扩大到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2004年5月浙江沿海发生的赤潮面积就超过1万平方公里;发生区域从近岸局部海域发展到整个近海海域;灾害损失从90年代初期的近亿元增至90年代末期的近10亿元,进入21世纪经济损失有增无减。
1998年在珠江口海域发生的大面积赤潮持续了30多天,一次造成约4亿元的渔业损失。
在厦门海域,2001~2005年共发生赤潮25次,累计赤潮发生面积9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2005年就记录赤潮7次,累计赤潮面积258平方公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