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一
第9讲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一

第9讲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一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大纲要求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配套法规4.1熟悉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现行法规的适用条件4.2掌握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现行法规的主要内容4.3熟悉城乡规划实施与监督检查现行法规的适用条件4.4掌握城乡规划实施与监督检查现行法规的主要内容新版教材的变动《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增添了《城乡规划法》对本条例的调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增加了申报批准、保护措施、法律责任方面的内容。
新增《风景名胜区条例》、《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删除《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授课时间本章大约需要两讲半的时间。
《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是指为实施《城乡规划法》,由国务院制定的若干法规,以及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一系列部门规章。
这些法规和规章分别是对《城乡规划法》某一专项内容的延展和细化,与《城乡规划法》共同组合成一整套具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自《城乡规划法》2008年施行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逐步健全与完善,相继颁布了若干与《城乡规划法》配套的行政法规与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期间对一些已有配套法规和规章还进行了修订。
一、行政法规1、《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立法背景及适用范围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以第116号令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施行。
《城乡规划法》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了城乡规划的概念,并对其规划编制组织、编制内容、编制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由于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所以《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也使得《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作了调整。
最新2019-第四章城乡规划法-PPT课件

2.城乡规划法规分类
城市规划法规的三种类型:
规定城市规划行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城乡规划法》、地方城市规划管理规 定等; 从城市规划科学中产生的法律---城市规划 的技术规范; 具有法律地位和效应的城市规划---法定规 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
3 《条例》的适用范围和调整对象 《条例》第2条规定:“制定和实施村庄、集 镇规划,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进行居民住宅、
乡(镇)村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
业等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但是,国家征用集 体所有制的土地进行建设的除外。在城市规划区 内村庄、集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依照城市规划 法及其实施条例执行。”
2 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部调整与重大变更
城市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严格执行,任何 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
要,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 。 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变更和重大调整,由城市 人民政府组织进行,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 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总体规划批准机关审 批后实施。
2.中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3.中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3) 城 乡 规 划 法 的 构 成 与 配 套 法 律 的 关 系
3.中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
4. 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属性 (1)技术性 城市功能的合理性:土地资源、空间布局、道路和交通、公 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 (2)艺术性 城市形态的和谐性:城市天际轮廓、城市公共空间、如街 道/公园/广场/滨水地带、城市街区特色、标志性建筑等
(2)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
单独编制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国 务院审批其总体规划的,报国务院审批; 其他的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 报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单独编制的其他专业规划,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 门综合后,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章城乡建设规划法规

四、城乡规划的修改和监督检查
(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 监督检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出示执法证件 2.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 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依法应 当公开而不公开的要追究责任)
五、违反城乡规划的法律责任
1.有关人民政府违反《城乡规划法》的 行为及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五十九条) 2.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违反《城乡规 划法》的行为及承担的法律责任(第 六十条) 3.相关行政部门违反《城乡规划法》的 行为及承担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一条)
三、城乡规划的实施
(2)出让地 概念: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 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 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 行为。 最高出让年期:居住70年;商业旅游 40年;工业50年;科教文卫体50年; 其它用地50年。
三、城乡规划的实施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 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 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 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 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 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 地使用权。
三、城乡规划的实施
3.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 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 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 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 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证。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 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 等材料。
二、城乡规划的制定
3.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 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 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 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 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详见2002年8月 29建设部建规[2002]218号 《城市规划强制 性内容暂行规定》 中第五、六、七条。
第13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五)及第五章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一)(2011年新版)

8、《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2002年建设部制定了《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要求各地依据《办法》和《规定》,切实抓紧组织制定近期建设规划和明确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工作。
(1)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第四条)(2)编制近期建设规划遵循原则(第五、六条)(3)近期建设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七条)(4)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性内容(第八、九条)(5)近期建设规划的审批(第十条)9、《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1)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定义(第二条)(2)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基本要求(第三、四条)(3)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五条)(4)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六条)(5)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七条)(6)有关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调整(第九至十一条)10、《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制定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年11月15日建设部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1)城市紫线定义本办法所称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本办法所称紫线管理是划定城市紫线和对城市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2)主管部门(第四条)(3)划定紫线应当遵循的原则(第六条)(4)城市紫线的调整与撤销(第八、十一条)。
(5)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第十三条)。
(6)紫线范围内建设的要求(第十二、十四至十七条)。
11、《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制定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9月9日建设部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随后发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1)城市绿线定义(第二条)(2)主管部门(第四条)(3)城市绿线的划定(第五至七条)(4)绿线内建设的要求(第十至十三条)。
第10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二)(2011年新版)

2)关于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第三十七——四十条)
3)关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第四十一——四十六条)
(9)附则(第四十七、四十八条)
3、《风景名胜区条例》
(1)立法背景及意义
国务院于1985年6月公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2006年9月19日公布了《风景名胜区条例》。
(2)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3)总则
1)适用范围和定义(第二条)
2)风景名胜区原则(第三条)
3)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第四条)
4)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第五条)
(4)风景名胜区的设立
1)风景名胜区分级(第八条)
2)风景名胜区设立标准(第九条)
3)风景名胜区设立审批(第十条)
(5)风景名胜区规划
1)规划阶段与编制规划期限(第十二——十四条)
2)总体规划编制原则和内容(第十三条)
3)详细规划的编制要求(第十五条)
4)规划编制主体与审批(第十六、十九、二十、二十一条)
(6)风景名胜区保护
1)基本要求
2)条例禁止的行为(第二十六、二十七条)
3)条例限制的行为(第二十八——三十条)
(7)风景名胜区利用和管理
1)游览娱乐活动(第三十二条)
2)交通服务设施(第三十三条)
3)宗教活动场所(第三十四条)
4)监督检查和评估(第三十五条)
5)安全保障制度(第三十六条)
6)政企分开规定(第三十九条)
(8)法律责任
1)关于行政主体的法律责任(第四十、四十二、四十七、四十八条)
2)关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三——四十六条)3)限期拆除的执行(第五十一条)、
(9)附则。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系列讲座课件-城乡规划依法行政制度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
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
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
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
➢ (3)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为 5 年 , 原则上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的年限一致。 城市人政府依据近期建设规划 ,可以制 定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 , 并组织实施。
➢ ⑷强制性内容: 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 依 据城市近
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 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 , 对规划 年限 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 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 体安 排 , 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 根据城市近 期 建设重点 , 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 胜区等相应 的保护措施。
第六节 城乡规划依法行政管理要求
· 一、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的主体
➢ 根据《城乡规划法》规 定 , 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 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分别组 织编制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 , 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 各级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的主体根据《城乡规划法》、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及《城 市规划编 制办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规 定 , 汇集于表 (表2-1)。
➢ (6) 近期建设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必要的图纸和说明。
➢ (7) 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后 , 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报城市人民政府。城市人民政府批准近 期建设规划前 , 必须征求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意见。 批准后的近期建设规划应当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其中 国务院审批总体规划 的城市 , 报建设部备案。
【精品】第11讲-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三)(新版)

第11讲-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三)(2011年新版)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二、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为了更好地执行《城市规划法》,促进城市规划的编制规范化,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1990年建设部在原《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修订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并经建设部1991年9月2日第十四次部常务会议通过正式发布实施。
2005年新制定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10月28日经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于2005年12月31日发布,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同时1991年9月3日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废止。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分五章、四十七条。
其主要内容为:(1)目的和适用范围目的是为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工作,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适用范围为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编制城市规划,同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编制,应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一条、第二条、第四十五条)。
(2)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编制分区规划。
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七条)。
(3)城市规划编制组织1)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组织编制。
3)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
4)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制定近期建设规划。
5)承担城市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取得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市规划编制工作。
(以上见第十条、第十一条)(4)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1)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12讲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四)(2011年新版)

④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趋势、城乡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趋势、省域内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区域差异等影响本省、自治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要求。
⑤按照城乡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条件,提出优化城乡空间格局的规划要求,包括省域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居民点体系和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要求;提出省域综合交通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布局的建议;提出需要从省域层面重点协调、引导的地区,以及需要与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协调解决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相关问题。
⑥按照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和优化省域城乡空间布局的综合要求,研究提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划定原则和划定依据,明确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基本类型。
(第二十四条)2)规划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①明确全省、自治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
②明确资源利用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措施。
、③明确省域城乡空间和规模控制要求。
④明确与城乡空间布局相协调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⑤明确城乡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⑥明确空间开发管制要求。
⑦明确对下层次城乡规划编制的要求。
⑧明确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包括城乡统筹和城镇协调发展的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化落实的规划内容;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规划实施的方法。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本省、自治区实际,可以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与相邻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协调事项,近期行动计划等规划内容。
必要时可以将本省、自治区分成若干区,深化和细化规划要求。
(第二十五条)3)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管制要求,重要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省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应当作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二十六条)。
4)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还可以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空间布局等重大问题作出更长远的预测性安排。
(第二十七条)3、《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12月1日发布《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04城乡规划师-第四章 《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第一节行政法规第二节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第一节行政法规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一、《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立法背景及其适用范围2008年前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规划管理制度,《城市规划法》适用于城市规划区,不包括农村地区(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集镇除外)。
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1993.6 .29国务院以116号令发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同年11.1起施行。
《城乡规划法》贯彻了城乡统筹的原则,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了城乡规划概念,并对其规划编制组织、编制内容、编制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2.《城乡规划法》对本条例的调整3.本条例内容的实施《城乡规划法》实施的同时没有明确规定同时废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因此本条例部分内容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主要是村庄和集镇规划的实施、村庄和集镇建设的设计、施工管理、房屋、公共设施、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处罚等有关规定。
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1.立法依据和背景2.条例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
3.保护原则与要求保护原则: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
保护要求: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4.保护监管责任主体(分两个层级)中央: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5.申报与批准(1)申报条件(①②③同时具备的基础上满足④其中之一)①保存文物特别丰富;②历史建筑集中成片;③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④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城乡规划法条文学习课件

第十九条释疑[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原则\程序\ 内容须不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
精选2021版课件
21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二十条 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组
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由县人民政府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 经
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协调城 乡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
第一条释疑[立法目的]
精选2021版课件
3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 必须遵守
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 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
精选2021版课件
17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
划, 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 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
审批前, 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常务委员会
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 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
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 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
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在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
骤和建设标准。
第四条释疑[城乡规划基本原则\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体现]
第十三条释疑[省域规划组织编制主体\审批主体
《城乡规划法简介》课件

城乡规划法的发展趋势
1
创新城乡规划法的发展理念
2
结合新时代下的城乡发展。
3
在数字化时代推进城乡规划法
借助数字技术,推进城乡规划的精细化、 智能化和可视化。
加强城乡规划法的法治保障
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法律体系,加强城 乡规划法的执行和监督。
总结
城乡规划法对于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乡规划法简介》PPT 课件
城乡规划法是指为了促进城乡合理有序发展,维护生态环境、保障公共利益 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本PPT将为您介绍城乡规划法的重要内容和发 展趋势。
什么是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的定义
城乡规划法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规划城乡建设,调整区域布局,维护生态环境的法律 法规。
城乡规划法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法的优点和不足
城乡规划法具有促进发展、保护环境的优点,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规划不精细、实施不到位等 不足之处。
未来城乡规划法发展的展望
未来城乡规划法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发展、创新发展,加强法治保障,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更 好的支持。
先规划后建设
城乡规划法倡导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保证城 乡建设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保护
城乡规划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和可持续利用。
城乡规划法的实践成果
1 成功案例分析
通过城乡规划法的落实,取得了众多城乡发展的成功案例,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2 城乡规划法对城乡发展的促进
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为城乡发展提供了思路和保障,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法的适用范围
城乡规划法适用的地理范围
城乡规划法适用于全国范围的城市、农村和特殊区 域的规划。
《城乡规划法》课件

城乡规划的监督和查处工作主要由城乡规划管理部门负责,以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有效 性。
五、城乡规划法的法律责任
违反城乡规划法的法律责任
对于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行为,相关责任人将面临处罚和法律追责。
城乡规划法的保障措施
为维护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和法律保障措施。
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城乡规划法的目的是为了
城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
有助于建设宜居、可持续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进
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的生活环境。
城乡协调发展。其原则包
法规。
括科学规划、公平公正、
可持续发展等。
二、城乡规划的组成部分
城乡规划的分类
城乡规划可以分为城市总体 规划、详细规划和乡村规划 等不同类型,以满足不同区 域的需求。
六、结语
1 城乡规划法的意义
城乡规划法的实施能够提升城乡发展水平, 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2 如何合理利用城乡规划法
个人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城乡规划法的重要性, 并积极参与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工作。
城乡规划的基本内容
城乡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土 地利用、区域布局、建设布 局、环境保护等,旨在优化 空间格局和提升生活质量。
城乡规划图和规划设施
城乡规划图是城乡规划的重 要组成部分,规划设施则包 括交通、水利、公共设施等 基础设施。
三、城乡规划的编制程序
1
城乡规划的编制机构
城乡规划的编制机构一般由政府部门和
《城乡规划法》PPT课件
城乡规划法PPT课件介绍了城乡规划法的概述、组成部分、编制程序、实施和 监督、法律责任等内容,帮助大家了解城乡规划法的重要性和应用。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_第四章 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3_2010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集镇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
A:住宅、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用地布点、用地规划、用地规模,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近期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地段建设具体安排
B:村庄和集镇的交通、供水、供电、邮电、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 C:对住宅和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做出具体安排 D:乡级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布点,村庄和集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解析:见教材P53
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关于主管部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B:省级、市级地方人民政府规划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D:乡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E:
答案:A,C,D。
城乡规划法规-课件(PPT演示)

06.03.2021
3
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与城
市建设中的指导性法律文件,它是为 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 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制定。
06.03.2021
4
教学目标:
• 了解城乡规划的基本概念 • 掌握城乡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原则,城
乡规划的编制内容
• 重点掌握城乡规划实施的有关内容
章、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构成的专门法规体系。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91年10月施行) •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3年11月施行) •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994年9月施行) •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1995年7月施行) •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2001年3月施行)
06.03.2021
5
城乡规划法概述
• 城乡的概念:
城市是指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包括国家 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集镇是指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 认由集市发展而形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 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村庄是指农村20
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
• 乡规划、村庄规划是乡、村庄在一定时期内
的发展计划,是政府为实现乡、村庄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乡、村庄的性质、规 模和发展方向,协调乡、村庄的布局和各项 建设而制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乡村 建设与管理的依据。
06.03.2021
21
• 乡、村庄规划的内容包括:
06.03.2021
11
(2)城乡规划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 发,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 和建设标准。
06.03.2021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精讲班讲义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精讲班第9讲讲义《城市规划法》的背景、框架、适用范围第四章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规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基本内容1.《考试大纲》对本部分的要求:一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立法背景;二是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重要意义;三是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内容和说明。
2.制定《城市规划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背景《城市规划法》是在1979年由国家建委和国家城建总局开始起草的。
1984年1月5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规划条例》。
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并正式颁布,并于1990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重要意义《城市规划法》全文共6章46条6000余字,是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第一部国家法律。
《城市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3.《城市规划法》的基本框架第一章总则明确了《城市规划法》的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明确了城市和城市规划区的内涵与外延;规定了有关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针,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国家和地方的规划管理体制与外部关系的协调。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制定主要规定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规划的编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的职责;阐明了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阶段划分、编制程序、城市规划种类和内容;二是城市规划的审批,包括城市规划审批机关并规定了编制和调整城市规划的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主要阐明在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对建设项目选址、定点和各项建设合理布局提出基本要求。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主要明确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实施城市规划的管理权限、管理制度,即对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的基本原则、审批程序;明确实行“一书两证”制度;规定了对各项建设工程从可行性研究、选址定点、设计审查、放线验线、竣工验收、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等全过程进行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大纲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英文名称:Tow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课程编号:学分:2学时:32 (其中: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先修课程:城乡规划概论、城市设计概论、居住区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城乡道路和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城乡基础设施规划、规划专题设计(一)适用专业:城乡规划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必修使用教材:(1)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中国技术出版社,2015 (2)王国恩,《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开课单位:土木与建筑学院一、课程性质《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学位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既掌握城乡规划专业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城乡规划行政管理学和城市规划法,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高级人才;树立起城乡规划工作的法治观念。
二、教学目标:1. 本课程支撑的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毕业要求为:2. 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人文修养和身心素质。
5.1了解逻辑学、辩证法、经济制度和法制制度的基本知识。
13. 能够考虑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求、广泛听取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解决城乡社会矛盾,实现和谐发展。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城乡规划行政法学基础1.教学内容1、行政法学基本知识2、行政立法3、行政许可2.重难点了解法律的概念和行政法渊源;了解依法行政的意义;了解行政法治原则的基本内容;熟悉行政主体、内容、程序和权限合法的内涵;了解行政立法的意义、内容和基本要求;掌握行政责任和监督的基本内容。
3.考核要点考核要点包括行政主体、内容、程序和权限合法的内涵,行政责任和监督的基本内容。
4.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培养。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第一节行政法规

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第一节行政法规[单选题]1.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下列规定中不正确的是((江南博哥))。
[历年真题]A.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B.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C.风景名胜区应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D.历史文化名城自批准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保护规划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D项,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十三条,保护规划的编制期限均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AC两项,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十二条、第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应当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B 项,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十五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
[单选题]2.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送审、报批、修改有明确的规定,下列不正确的是()。
[历年真题]A.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B.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必须举行听证C.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D.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
第十六条规定,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
第十七条规定,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九条规定,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
大纲要求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配套法规
4.1熟悉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现行法规的适用条件
4.2掌握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现行法规的主要内容
4.3熟悉城乡规划实施与监督检查现行法规的适用条件
4.4掌握城乡规划实施与监督检查现行法规的主要内容
新版教材的变动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增添了《城乡规划法》对本条例的调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增加了申报批准、保护措施、法律责任方面的内容。
新增《风景名胜区条例》、《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删除《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授课时间
本章大约需要两讲半的时间。
《城乡规划法》配套行政法规与规章,是指为实施《城乡规划法》,由国务院制定的若干法规,以及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的一系列部门规章。
这些法规和规章分别是对《城乡规划法》某一专项内容的延展和细化,与《城乡规划法》共同组合成一整套具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自《城乡规划法》2008年施行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逐步健全与完善,相继颁布了若干与《城乡规划法》配套的行政法规与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期间对一些已有配套法规和规章还进行了修订。
一、行政法规
1、《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立法背景及适用范围
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以第116号令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并于同年11月1日起施行。
《城乡规划法》将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纳入了城乡规划的概念,并对其规划编制组织、编制内容、编制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由于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所以《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也使得《村庄和集镇
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作了调整。
(2)《城乡规划法》对本条例的调整
1)规划目标与原则(《城乡规划法》第十八条)
2)规划名称与内容(《城乡规划法》第十八条)
3)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
(3)本条例内容的实施
本条例并未废止,部分内容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1)立法依据和背景
《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以第524号令颁布了2008年4月2日经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2)适用范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见第二条)。
(3)保护原则和要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见第三条)。
(4)保护监管责任主体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见第五条)。
(5)申报与批准
1)申报条件(四项,另见第七条)
2)申报机关及审批程序(第九条、第十一条)
3)濒危名单与补救(第十二条)
(6)保护规划
1)组织编制主体与编制期限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均应在批准公布后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编制主体为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批准公布后,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
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内编制完成(第十三条)。
2)规划内容与期限
内容: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见第十四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第十五条)。
3)规划审批前后的规定(第十六——第二十条)
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7)保护措施
1)保护原则与内容(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
2)在保护范围内的保护措施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第二十三条)禁止进行下列活动: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在历史建筑上刻画、涂污(第二十四条)。
在保护范围内控制进行下列活动: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的活动;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见第二十五条)。
3)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保护措施(第二十六条)
4)在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保护措施(第二十七、二十八条)
5)举行听证的规定(第二十九——三十二条)
6)历史建筑保护措施(第三十三条——三十五条)
(8)法律责任
1)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