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理论
和式太极拳手法技巧
和式太极拳手法技巧导语:和式太极拳是经典的太极拳流派,如何练习和式太极拳呢?大家可以跟着我们的和式太极拳教学来简单的学习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式太极拳的手法技巧,欢迎参考!想要学好和式太极拳首先要掌握一些练拳的技巧,和式太极拳的手法技巧有哪些呢?练习和式太极拳要从哪些细节开始呢?和式太极拳手法的学习1、拳对拳的要求,拇指放在四指外沿,虚虚扰住握实,不要死握,又僵又硬,拳面要平。
2、掌掌,对掌的要求,一般是侧面掌,掌宜微伸。
3、单鞭单鞭也是修炼和式太极拳的要点,练习单鞭可以让我们的太极拳更加有力度,单鞭的练习也是有难度的哦。
单鞭的右臂要直,因手(吊手)是朝下的,根据人体的构造和拳法的要求,必须这么做,这样做是顺的。
如果做成弯的就不合适了。
对上肢的要求,基本上通过“放松”,肘拽肩,手腕拽肘,要有自我感觉。
在练拳时注意,不练则已,练就得找点东西,使精神上有所寄托,便于提高,今天找点,明天找点,练拳不是一朝一夕,每天练每天找,日久天长,慢慢就找着了。
还能控制指挥它。
4、手腕要坐腕,不能僵硬,手腕上下不能有劲的感觉,劲是贯输到全身的,肩、肘、腕、指都要连接到上肢,不能出现僵硬。
无论是什么样的太极拳高手,在我们进行太极拳的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从简单的细节抓起,比如说我们的手腕就是练习的技巧。
上肢放松必须通过沉肩坠时,坐腕舒指,放展它,松开它,越松越有劲,慢功夫,功夫就是时间,按照要领练,练到一定时间,自然就会有劲,劲的形成,只要按要领做,不用练劲就有劲。
和式太极拳是富有哲理*拳种。
它的臂要求伸直,直里带有曲。
开与合都有辩*关系。
开里有合,合里寓开。
臂不能直挺挺的。
5、吊手要求五指下垂,虚虚扰住就行了。
和式太极精要十八式单练与拆招图解
和式太极精要十八式单练与拆招图解和有禄崔黎明吕蒙和慧超演示:和有禄王鹏云动作图解一、起势(1)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腿微屈,两手自然下垂放于体侧,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图1)(2)两手匀速向上抬起从外向里划弧,两手高不过眉,合于身体中线处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继续划弧下落至原位;同时两腿要转换虚实,两手上抬时重心在左腿,下落时重心在右腿。
(图2、3)二、金刚三大对(1)左脚向左前方450上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迅速上拥。
(图4)(2)上动不停,右胯松沉,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掌心朝外顺势向右后划弧、左手顺势向右向下划弧。
(图5)(3)上动不停,左胯松沉,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身体微左转:同时左手向前向上划弧,右手向后向下再向前划弧。
(图6)(4)上动不停,右脚向前上步成左实右虚步,同时左手随势向前向上再向下划弧至小腹前掌心朝上,右手随势向前向上再向下划弧放于左手掌心处(右掌下落时变拳放于左手掌心处);右脚踏实,重心下沉,两腿微屈。
(图7、8)三、懒扎衣(1)右拳变掌直接向上抬起划弧与鼻同高时继续向右,同时左手向左上划弧,两手掌心相对。
(图9)(2)上动不停,左胯松沉,左脚向左开步,右脚跟步成左实右虚步;同时,两手从右向下向左划弧至左胯处,左掌心向外、指尖斜向下,右指尖斜向前,与小腹同高。
(图10)(3)上动不停,右胯松沉,右脚向右开步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后划弧虎口朝外卡于左胯处,右手向右划弧拉开。
(图11)四、开合(1)右胯松沉,身体微右转,左脚脚尖内扣,右脚撤步成左实右虚步;同时左手上抬,两手匀速后收划弧放于身体两侧。
(图12、13)(2)上动不停,身体微左转,右脚向前上步左脚跟步成右实左虚步;同时两手从下向上里合划弧,右手在前左手放于胸前。
(图14)五、单鞭(1)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实右虚步,身体微右转;同时两手划弧下沉,身体保持中正。
(图15)(2)上动不停,右胯松沉,右脚向右开步,左脚跟步成右实左虚步;同时两手向右向上再向左向右划弧挤按至右胯处。
和式太极拳简介
和式太极拳简介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六大流派之一,始自清末太极拳大家和兆元。
因和式太极拳以易理,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和式太极拳早年又被称为“带理架”。
和兆元(1810-1890),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讳彦方,精通中医内科,善治疑难杂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
为使兆元公能秉承家学,振兴家业,其父嘱其习文学医。
和兆元十五岁时,时值清王朝后期,社会动荡,其姐夫李棠阶劝其兼习武技。
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门下,开始习练太极拳。
因他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萍师的赏识,成为陈清萍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太极拳理法。
清末著名太极拳家,中国传统太极拳六大流派之一——和式太极拳创始人。
而在当今之和式拳界,和兆元直系后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和有禄,又是一位极引入瞩目的人物。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1810-1890)和式太极拳当代掌门——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在习练时以自然为准则,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太极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虚实内外。
由习练过程中的无过不及,内外相合和柔顺贯通的动态平衡,促进内在气血、脏腑、经络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体魄。
和式太极拳的行动走架又叫“耍拳”,是和式太极拳的独特之处。
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
走架着势自然圆活,神意活泼自然,自然而然,技到无心,临敌致用可以随心所欲,应物自然。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
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
后在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
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
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发展。
以理学、儒家、道家并结合医学理论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
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
和式太极拳技理探究
易 (由 身法 ,手法 ,步法 及屈 伸蓄 发的 协 调运 转( 使拳 架 动 作紧 凑圆 转( 处处 顺遂 ) 和 式太 极拳 以太 极 阴阳 之 理 (指 导规 范拳 架圆转 柔顺 (动 作运 转符 合阴 阳 运行 之 理) 在 练法 上要 求由 外五 行带 动内 五行 ( 而 后 由内 五 行 之气 而达 于外 ) 五行 者(金 ,木 ,水, 火,土 (相 生相 克) 人 之五 脏归 属五 行) 人得 五脏 以成 形( 即由 五 脏而 生 气 ( 五脏 实 为生 命 之源 (生 气 之本 ( 而 名心 , 肝, 脾 ,肺 , 肾 也) 和式 太极 拳由 五行 之气 合而 为一 (以 心行 之( 统 乎 全身 (气 到势 随(形 到气 力至 ) 即由 外带 内(周 身顺 遂 圆 转( 由内 达外 (阴阳 变易 莫测 ) * 耍拳 + 是 和式 太极 拳的 独特 之处 一个 * 耍 + 字 (将 孩 童玩 耍 时 自 然之 态 跃 然眼 前 ) 走 架 时招 势 自然 圆 活 (神 意 活泼 自 然 (呼 吸 自 然顺 畅 ) - 道 德 经 . 曰$ * 人法 地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 法 自然 + ) 和 式 太极 拳 本乎 天 道 (不 尚 用力 ( 以 无极 自 然 之运 行 ( 阴 阳自 然之 运转 体现 太极 拳之 技法 ) 耍拳 要知 规矩 (合 规 矩( 懂规 矩(脱 规矩 (举手 投足 自然 而 合法 度( 拳打 十 万 遍( 不打 自转 (自然 而然 (技到 无心 (临 敌致 用 才可 以 随 心所 欲( 应物 自然 ) 和式 太极 拳以 自然 为准则 练 习时 要求 人体 合乎 自然 ) 人出 生后 (先天 的自 然 行 为不 断丧 失( 违背自 然的 后天 行为 不 断增 加( 常导 致 疾 病产 生) 在拳 法中 表现 为形 ,意, 气, 力配 合无 序( 甚 至 不知 配合 (尚 后天之 力( 动作 僵滞 ) 和 式太 极 拳以 后 天 之法 (引 先天 之形气 ) 例如 (婴 儿出 生时 (脊柱 并无 弯 曲 ( 直立 行 走后 (长 年 累 月使 脊 椎 负 重( 在 没有 其 它 骨 骼 支撑 的颈 椎与 腰椎 部位 形成 弯曲 ( 使 脊椎 关 节间 隙 受 损破 坏( 加之 违背自 然的 后天 不良 行 为的 不断 增加 ( 致 使常 有颈 椎, 腰椎疾 病发 生) 和 式太 极拳 的要 领要 求 虚 领顶 劲( 沉肩 坠肘 (含胸 收腹 (松胯 裹 臀(使 脊 椎弯 曲 减 小或 消失 (回 归先天 之自 然状 态) 按 照拳 法要 领正 确
和式太极拳简介
和式太极拳简介太极拳系我国古老的一个拳种。
至今广为流传,不但深受国人喜爱,也日益为外国人重视。
说到太极拳,见诸于杂志书报的,多为陈式、杨式或者吴式、武式、孙式等派。
鲜见有介绍和式太极拳者。
而和式太极拳,有其独特的风格,轻灵圆活,自成一派。
自河南温县赵堡镇传出,不但流行于河南,且广为流传至西北诸省及河北、成都、上海、广州、温州等地,瑞士、美国习者也日多。
在绚丽多彩的太极拳百花园中,和式太极拳有其显著的特点。
第一,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圆圈,走立式圆圈是此拳的核心。
整个拳架是由大圈套小圈,小圈连大圈,以及由顺圈、逆圈组成。
以身言之,有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胯圈、足圈、丹田亦转圈,此乃一圈一太极。
赵堡镇人称此拳为“圈”。
第二,拳架的编排与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稍等规则。
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顺腿、顺脚、顺手、顺身;六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称为外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称为内三合:四稍即:牙齿为骨稍、舌为肉稍、发为血稍、毛孔为气稍。
第三,拳架体现了轻灵圆活、舒展大方的风格。
演练时步活圈圆,如环无端,无明显发劲动作。
套路中贯穿着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太极原理。
套路学会后将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技巧难度。
如连续演练数趟,一经起动,傍人观之,只见画圈,确找不出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第四,速度较快是和式太极拳又-一个特点。
其它各式太极拳,通常练一趟,需要十二分钟至三十分钟,而和式太极拳练一趟,只需四至八分钟。
时间短,效果好,这也是青少年喜欢此拳的原因所在。
青少年及强壮者还可取低架,将速度适当加快,将迈步腾挪改为蹦窜跳跃动作,可连续演练十数趟,虽汗流布身,但气不急喘:中老年人及体弱者习此拳,将开展的大架改为紧奏的小架,速度可适当放慢,同样能强身也可获得技击之艺术。
第五,在技击上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来源: 作者: 点击: 124 发布时间:2011-03-09 双击鼠标滚字体:[大中小]一、和式太极拳产生和形成的因素赵堡镇位于河南省温县东十五里,历史悠久。
北依巍巍太行山,南傍滔滔黄河水,隔黄河与少林寺遥遥相望,西距九朝古都洛阳不足百公里,自古以来即居南北之要津,东西通衢。
车水马龙,地灵人杰。
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
和兆元(图1),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和彦方,精通中医,在当地颇有影响。
和兆元自幼能秉承家学,习文学医。
清朝后期,社会动荡,在姐夫李棠阶的劝导下,和兆元十五岁时随本镇拳师陈清平先生兼习武技。
因其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平师的赏识,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理法。
晚清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尤精于理学的李棠阶,在一次回乡探母时见到了26岁的和兆元武功精湛,便随李棠阶进京供职,被授以“武信郎”一职。
期间,和兆元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
他广交各派武林同道,勤于实践,以理学、道家和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刨编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不同于陈清平拳架的新拳架。
因此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被称为“带理架”。
因武艺出众,和兆元被授以“武信郎”之职。
和兆元所创“带理架”的治病健身之理法也源于《周易》之理。
认为人的生理都是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的,拳法中的阴阳动静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身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的功能。
用人体结构知识指导太极拳的功架,再通过拳架的正确锻炼进一步调理人体结构及生理机制,使人体处于一种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久练使身体潜能释放,自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卫防身。
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后,随陈清平传拳授理,“带理架”逐步得到发展,并成为赵堡镇的太极拳架。
26式和式太极拳讲解示范
26式和式太极拳讲解示范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温和、柔和、协调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而26式和式太极拳作为适合初学者的入门级太极拳,受到众多太极拳爱好者的追捧。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26式和式太极拳的历史。
该套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太极拳协会联合编制而成,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太极拳,体验太极拳的魅力。
起初,在中国各大体育院校推广,后来才逐渐进入社会民间,成为广受欢迎的健身运动。
26式和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简单易学。
这套拳法只有26个动作,每个动作都很简单,难度相对较低。
不需要过多的练习时间和基础,只需认真跟随教练的指导学习,就能很快掌握每个动作的基本要领。
其次,26式和式太极拳的主要技术特点。
整个动作由单独的26个基本动作组成,这些基本动作主要包括怀抱球、单鞭、揽雀尾等,通过它们的组合完成了整个太极拳的演练。
动作简单,易于学习的同时,也体现出太极拳的根本特点:以柔胜刚,以静制动。
每个动作的要领也需要掌握。
例如,怀抱球时,需要双手合十,轻轻向上抬起,从而打开胸部;揽雀尾时,需要向左拱起手,往下蹲,接着左手向上推,右足向前迈出等等。
每个动作都体现出太极拳柔和缓慢的特点,动作刚柔并济,既有重心的升降,同时有手臂的前后的开合动作,如同舞蹈一般优美动人。
最后,26式和式太极拳的实操示范。
在实际演练过程中,首先应该选择一块平坦空旷,环境清静的场地。
进行曲式小步走,保证身体稳定不摇晃。
在动作方面,应该注意到每个动作在身体的涵义以及承载上的感受,伴随而来的声音、呼吸对于调节动作展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动作相连时要尽量保持自然,别太生硬,也不要走形。
综上所述,26式和式太极拳是一种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的太极拳,因为它简单易学,而且重点突出,动作简洁流畅,还能够减轻身体的压力、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
现如今,它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不少人选择这种方式进行健身,感受到太极拳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简论和氏太极拳之哲理蕴含
简论和氏太极拳之哲理蕴含作者:陈阳光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3年第07期摘要: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文化向外传播的代名词之一,其文化承载能力是其他拳种所不具备的。
其健身、养生等方面太极拳具有独特之处,作为太极拳流派之一的和氏太极拳,它所包含的易理更是在招法之中处处存在,文章就和氏太极拳的哲学蕴含、和氏太极拳之“圆”观点着手,就和氏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和氏太极拳哲理养生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39-02前言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拳种之一,其自身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思维,以其博大的文化承载能力和修身养性之功能以逐渐被更多人所关注和接受,作为太极拳流派之一的和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字育庵,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出生于中医世家。
因其地域之缘故,因此和氏太极拳又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氏太极拳除了具有其他流派太极拳理论技法外,其本身有其独特之处。
“自然”作为和氏太极拳的技法习练准则,根据习练者身体条件的不同,其速度可快可慢。
皆以自然舒展为其基本要求,故其又称为“耍拳”,即在行功走架之时,要求练习者自然、放松、轻灵自如,不必用意使气,不能显示发劲。
和氏太极拳以《易》学理论贯穿于拳势之中,其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基础。
本文从《周易》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观念入手对太极拳流派之一的和氏太极拳理论作以简要梳理。
1 和氏太极拳的哲学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上衍生出的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以哲理命名的拳种不在少数,但能以哲理详细论述且在拳法习练中贯穿其哲学蕴含的却少之又少,传统和氏太极拳72氏,皆以《周易》理论贯穿于拳势之中。
以其易理阐释拳理,要求练拳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
太极作为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范畴,其包含着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的一个模糊的认识。
《易·系辞上》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和式太极拳,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
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有哪些特点?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欢迎阅读!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1 合顺中平和式太极拳练习要求周身上下、表里,处处相合,使周身之劲融为一体。
《九要论》中的第六部分写道: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
右之与左亦然。
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
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
岂惟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
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和式太极拳不仅在技法上强调“合”的重要性,而且在编排上要求体用一致。
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
拳架怎样练,推手就怎样推。
推手既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又可向散手过渡。
盘架功夫的积累是提高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
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是和式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求。
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脚尖顺势而动。
形以意统之,意顺形才能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
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和式太极拳又称为“尺寸架”。
“尺寸”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
和式太极拳的“捏架”,就是将学拳者的身体各部置于顺遂自然的位置。
在技法上还讲究以顺治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目的。
和式太极拳行拳作势要求身体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
和式太极拳素有耍拳如坐轿之说,不论拳势的进退侧移,身体始终像静坐一样端正不偏不倚。
走架时,意念守中,使动作规矩端正,不贪不欠,轻灵圆活。
行拳走势,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守己在中,取彼也在中。
陈式太极拳与和式太极拳对比分析
拳, 以授拳为己任, 是一位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
[4] 他为发掘和式太极拳做出了重大贡献 。
2 太极拳拳理文化分析
2.1 太极拳与易学上的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
五行阴阳说是指:五行在变化中始终保持阴
[5] 阳两种力量 。 关于阴阳, 易学中认为, 只要属于
温暖的、 积极的、 向上的、 明亮的等方面的事物和 现象都属于阳的属性; 凡是属于冰冷的、 消极的、 向下的、 阴晦的等方面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阴的 属性。 阴阳相互对立、 相辅相成存在于万物之中。 而太极拳就顺从了阴阳的相互变化之中, 太极拳 的每个动作, 都是由阴阳两种力量组成, 相互对 称, 相互统一, 即有柔有刚、 有虚有实、 有开有合、 有上有下。 不能有刚无柔, 否则为硬, 也不能有柔 无刚, 否则为软; 不能有实无虚, 否则为僵, 也不 能有虚无实, 否则为飘、 散等。
中华武术· 研究
第5卷 第8期
2016年8月
★
Chinese Wushu Research
Vol.5 No.8 August 2016
陈式太极拳与和式太极拳对比分析
张银萍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en-style Taijiquan and He-style Taijiquan
63
【太极拳研究】 /张银萍: 陈式太极拳与和式太极拳对比分析
等当今各大太极拳流派的母体拳种, 在中华武林 上具有独特的影响和地位。 和式太极拳经过不断 努力发展, 以 “源流有序、 拳理明晰、 风格独特、 自 成体系” 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逐渐被世人 所认知。 随着和式太极拳不断地壮大自己, 具有 自己独特的风格, 通过与陈式太极拳对比分析, 分 析两种拳种的差异之处、 取长补短, 更利于陈式 太极拳与和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太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迨入后天,即成太极。
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拳论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评价
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评价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是一套以和为主要特点的太极拳套路。
它注重以柔克刚、以和为贵的原则,以求内外协调、身心统一为目标。
以下是对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的评价与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讲究柔中有刚,追求平衡与协调。
其中的“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等动作,注重内外合一、整体协调。
此套拳法融合了太极拳的阴阳概念,以柔化刚的方式使肢体产生连贯的动作,同时也要保持身体的平衡与稳定。
其次,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注重呼吸与意念的调节。
太极拳强调呼吸与动作的内外统一,通过正确认识和运用呼吸技巧,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增强自身的身心健康。
此套拳法强调“修身养性”,要求练习者在运动时集中注意力,注入意念,提高专注力和意志力。
第三,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重视灵活与流畅的动作。
其中的“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等动作,要求身体的协调性和流畅性,注重肌肉的放松与舒展。
这种流畅的动作不仅可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还能改善姿势和平衡问题。
第四,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注重以和解决冲突、以柔克刚的原则。
拳法中的“如封似闭”、“单鞭”等动作,通过以和为贵的原则,以柔克刚的方式来化解冲突,把攻击性的力量转变为防御和保护自身的能力。
这种以和为主的思想更加符合太极拳的哲学精髓。
第五,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注重内外相辅相成。
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内功修炼,包括意念、呼吸、自我感知等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要注重外功训练,包括动作的手法、脚法、步法等。
内外相辅相成,使得太极拳的练习更加全面、系统、科学。
最后,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还强调了太极拳的调身、调息、调心的练习方法。
通过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调整、平衡和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力量,使整个身体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注重调节和控制思想情绪,增强心理健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综上所述,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是一套注重和、柔、灵活、平衡、协调、内外结合的太极拳套路。
浅谈和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浅谈和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在和式太极拳的学习中,身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身法学到位了,和式太极拳才能学有所成,那么对于和式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该如何学习身法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和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
欢迎阅读!和式太极拳的身法要领想要提高和式太极拳的身法学习,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四个要领,才能有所成效。
身法要领一、中正舒展轻灵圆活立身中正,并非仅指站立时身体中正。
在一招一式的运动变化中,都要求中正舒展。
“身法端的脊中正,先求尾间在正中”。
和式太极拳之训练对身法的要求是从头顶经躯干至会阴一般始终保持一条线,不管向何方运转,变化,皆要躯干顺直,守于正中,保持督脉畅通。
练拳打手时,各个骨胳关节亦不做死转硬抹,尽其腰胯或脚落点摆顺当,不别扭,体现出“恬静肌松态自然,腰脊中正虚领顶”。
中正舒展,不仅要求我们动作上保持中正,同时,也需要将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
全身关节肌肉放松,增强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健康。
举动轻灵,招式圆活,太极拳是各种弧形、曲线运动,练起来轻灵圆活,舒展大方,衔接和顺,如倒撵猴一式,周身走圆,手云大圈,退步弧圆,内劲滚圆,轻灵圆活自然协调配合,就能避免动作直来直去、呆板、僵滞。
身法要领二、身备五弓,蓄发相间诸家太极拳在谈到身法时,都注重一身浑劲,蓄发相问,收放相变,这是太极独特的身法。
“五弓”是指身驱犹如一张弓。
两手为两张弓,两下肢为两张弓,五弓合一,即为太极拳的全身整体的形状姿态,蓄如“伏猫”、发似“纵虎”。
能蓄能发,滔滔不绝。
“身弓”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劲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这些弯曲是在直立姿势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身如弯曲时,腰弯前凸度变小,其他二个弯曲发生相应变化,四肢也相继发生位移,同样增强了脊柱的弹性,对运动或跳跃时所产生的震动起缓冲作用。
可见,“身弓”运用得好,可以帮助我们在练习时缓冲一定的撞击力。
和式太极拳三直五顺
构 决 定 了 它 的基 本 运 动 方式 是 曲 和 伸 , 在 膝 关 节 适 当 曲时 , 腿 可 做 小 幅度 内 旋 和 外 旋 , 不 可 做 外 撇 小 但 或 内 扣 运 动 , 则 极 易 引 起 膝 关 节 韧 带 拉 伤 。 体 在 否 人 站 立 时 , 膝 关 节 弯 曲超 过 9 度 ,膝 关 节 受 力 明 显 加 0 重 , 曲度 与 膝 的 受 力成 正 比 。 膝 关 节 弯 曲 过 度 时 , 弯
病 有 很 好 的作 用 。 头 正 则 颈 直 , 直 则 气 血 畅 通 , 颈 头 脑 清 醒 ,可 使 外 界 情 况 变 化 及 各 种 信 息 汇 集 大 脑 后
得 到 迅 速 的加 工 处 理 ,及 时 准 确 作 出 判 断 , 及 时 反 应 ,并 发 出信 号 使 身 体 各 部 协 调 配 合 ,动 作 稳 健 准 确。 和 式 太 极 拳 是 中 国 太 极 拳 六 大 流 派 之 一 ,除 了 具有 太极拳 的基本 要领 之外 , 有其 独特 之 处 , 直 还 三
顺 , 周 身 通 达 自然 。 论 中说 : 其 跟 在 脚 , 于 腿 , 则 拳 “ 发
主 宰于腰 , 于 手指 。 形 由脚 而 腿 而 腰 总 须 完 整 一 气 。 ” 脚 、 、 ( ) 手 是 主 要 的 劲 力 源 泉 和 通 路 。只 有 劲 腿 身 腰 、 力 通 达 , 度 适 当 , 能 专 注 一 方 , 劲 时 才 能 无 坚 角 才 发 不 摧 。 果 在 走 架 或技 击 时 身 体 有 一 个 部 位 不顺 , 如 就 会 造 成 相 互 牵 扯 而 散 乱 , 周 身 难 成 一 家 。 有 身 体 使 只
门派
2 07 D1 .
和式太极拳技理概述
和式太极拳技理概述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
和式太极拳除了这些特色外,你还知道它的技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和式太极拳技理概述。
欢迎阅读!和式太极拳技理概述和式太极拳发祥于温县赵堡的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有独特之处。
和式太极拳又称代理架。
拳技与理论完美融合,体用一致,拳架自然柔活,顺遂浑圆以理体内中和之气,二气阴阳和合而达于外。
故称“代理”。
和式太极拳以“太极”之理为拳理来规范指导拳架。
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
太极图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述。
太极图外呈环圆,环呈无端之象。
在和式太极拳中体现为势势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身体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协调和谐,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一气呵成。
太极图一圆之中有阴阳合聚,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转化,显示事物发展的螺旋周期规律。
体现了自然界阴阳之间的运行消长与转化,即一阴一阳谓之道。
和式太极拳以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比附人体。
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拳理曰:“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
”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相对应,合之为十三,又称十三式。
十三式是指导太极拳圆活自然,阴阳相济之要诀。
以人身比太极,练拳之前,心静体松,混混顿顿,阴阳未分,浑元一气是为无极,气动而太极生,每势练够一圆,二仪、四象,八卦。
即由阴阳未分到阴阳具备,阴阳运转,阴阳相济。
身体各部位左右对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动作以圆及弧线的形态表现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每一对阴阳的转换变易,由身法、手法、步法及屈伸蓄发的协调运转,使拳架动作紧凑圆转,处处顺遂。
和式太极拳以太极阴阳之理,指导规范拳架圆转柔顺,动作运转符合阴阳运行之理。
和式太极拳八个方面的特点
和式太极拳"八个方面"的特点和式太极拳除了具备其它太极拳绝大部分理论外,还有自己的一套、较全面、较丰满的理论体系,具体有“合、顺、中、平、轻、柔、圆、活”八个方面。
一、合1.技理相合,太极真谛。
2.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
3.外三合,内三合。
4.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5.由脚而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
二、顺1.招法内劲圆为宗,顺遂轻灵刚柔用。
2.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体松法自然。
3.以心行气,勿令顺遂。
4.顺项贯顶两膀松。
5.我顺人背谓之沾。
6.用劲自然。
7.顺来横挡顺着进,横来顺挡顺着进。
和式太极拳各项动作都要求“四顺”:顺身,顺腿,顺手,顺脚。
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脚后跟为轴,摆脚尖随势而动。
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
气以直养,经脉畅通,自可达到健身与养生的效果。
顺者,通达自然。
三、中1.不贪不欠,不即不离。
2.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3.身法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
4.腰脊中正顶劲领。
5.尾闾中正神贯顶。
6.立身需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7.用功时,身法要像太极图中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
8.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以上论述都强调了中正,居中才能正。
本拳行拳作势要求身体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
和式太极拳有耍拳如坐轿之说,不论拳势的进退侧移,身体始终像静坐一样端正不偏。
人的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部、胸部、腰部、骶椎,通过背部及躯干部的肌群调节,即虚领顶劲、下颌内收、含胸拔背、裹臀吊裆,使脊柱弯曲度减小或消失,从而使身体中正。
脊椎中正时,各锥体关节间隙受力均匀,不易损伤,并使脊髓神经得到有效的锻炼。
脊柱正直则腰轴旋转灵活,脊椎成反弓,使脊柱成为劲力之源。
四、平1.运动时以手平衡姿势运转。
2.(身法)以中平为宜。
3.耍拳宜心平气和,松身敛神。
在行拳走架时,两手要相吸、相系。
两手之间、两脚之间、手脚之间、身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绳线牵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即练架有绳,或称挂线)。
和式太极拳和学俭做客太极网名家在线聊天录
和式太极拳和学俭做客太极网名家在线聊天录爱好者问:和老师,和式太极的拳械套路一共包括那些内容,和陈式一样的吗?和学俭:和式太极套路只有七十二式套路,细分可分为108式,和陈式是两种不同风格的拳。
和式太极拳和学俭做客太极网名家在线聊天录陈式太极的前身主要是炮捶,后来演变为太极拳;和学俭实际上否认了陈式太极传和式的说法。
陈式与和式太极根本上不同脉传。
嘉宾问答篇主持人:大家好!今晚的嘉宾是和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太极拳大师和学俭先生。
多年以来,他孜孜以求,勤学不辍,深得和式太极拳之奥秘,尤其在技击、养生、理论等方面多有继承和发展。
现在他已进入本聊天室,大家欢迎!和学俭: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式太极拳。
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也希望我的回答能令大家满意!hh:您高寿?和学俭:(2001年)今年63岁。
(1938年出于赵堡)qingfeng:那您一定练了许多许多年了?和学俭:我从十四岁开始练拳的。
(1952年起练赵堡和式太极拳)无影风:和老师现在在哪里上网?和学俭:温县,太极网公司。
爱好者:和老师,您能说说和式太极拳和别的太极拳区别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和学俭:和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轻灵柔和、中正平圆,走架以立圈为主,没有明显的发劲。
王世琦:我想请教您,为何除陈式太极外,各派太极套路中不讲究发劲?和学俭:陈式太极的前身主要是炮捶,后来演变为太极拳;其他太极拳都保持了内家拳的主要特点,所以不讲究发劲,而讲究内劲和丹田气。
hh:式还是氏?和学俭:式,和式太极拳。
无影风:您练的是代理架吗?和学俭:是的。
qingfeng:近来练习内功时, 气血从丹田下行, 经尾闾上提, 本应沿督脉继续上行, 却感觉气血遍布整个后背,不知为何?和学俭:这是因为丹田气上提之后在百会穴停滞,发生了气闷。
王世琦:我想请教您,练太极功架高一些好还是低一些好?和学俭:初练时要低一点,架式要舒展大方,练成之后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可高可低。
太极拳理论知识
太极拳理论知识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归类为内家拳。
那么你对太极拳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太极拳理论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太极拳内容简介太极拳,发源于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极富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元素的文化形态。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中医等的完美结合,她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作为一种饱含东方包容理念的运动形式,其习练者针对意、气、形、神的锻炼,非常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对人类个体身心健康以及人类群体的和谐共处,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太极拳这种以体育运动作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形态,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客观认知和科学实践。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
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
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式太极拳精要理论
“耍拳”论与“尺寸”架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l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
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
”“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
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和式太极拳编排是依据人体结构理论为指导,以自然为原则。
拳架与中医、易理理法相一致。
和式太极拳的拳架功理,圆活紧凑,进退开合都求阴阳相济。
和式太极拳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拳架练法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
拳架着势圆转自然,紧凑柔活,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并用五行生克之理指导拳架的步法、技法,使身体灵活而稳健。
和式太极拳注重心法,是意念的修炼。
心贵静,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状态。
意不能守中,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用则有呆、滞、不活之病。
和兆元先生为我们进一步阐述了和式太极拳“耍拳”的公式: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
我们指出了“耍拳”理论的原理和公式,是否就可以进入“耍拳”状态了呢?不是,要想进入“耍拳”状态还必须明白和式太极拳的“尺寸”。
“尺寸”即标准、规则之意,习练和氏太极拳必须明尺寸、懂规矩,小到手、眼、身、法、步,大到左、右、顾、盼、定,均是由尺及寸,渐入分毫,规矩要求细致入微: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提高拳艺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修炼和式太极拳需要循序渐进地去练习。
那么什么是“序“呢?
1.懂规矩、明“尺寸”、是能够开始“耍拳”阶段的首要条件。
“耍拳”固然要自然、随意、轻柔圆活,如果习拳之初就去自然、随意、轻柔圆活那么就坏了!如此如同瞎汉行夜路,非但无益,实则有害咽为自然、随意、轻柔圆活、刚柔相济是功成以后的表现。
学拳之初需要守规矩、懂“尺寸”、分层次,耍拳是明规矩、懂“尺寸”、到达一定层次之后的要求,和式太极拳又名“尺寸架”,尺寸即规矩。
拳架对手、眼、身、法、步、三节、四梢等要求极为严格。
如对于肘:沉肩坠肘合而为用,肘向外翻起上抬俗称卖肘,为病。
肘关节主要活动范围是曲伸运动,肘曲则臂成圆弧形,即弓形。
肘不可过曲,过曲不圆;亦不可过直,过直少夹;似曲非曲,似直非直;肘关节曲伸自然,伸则气达手指,曲则气贯肘尖。
在技击中肘要曲使,有迎面肘、穿心肘、搬拦肘、七寸肘等。
肘还有一
个重要作用是护肋,沉肘伏肋,肘要轻贴两肋,但不可过紧,否则会影响手臂灵活运用。
行功走架拳架规矩、姿势正确,有利于提高行功效果,使气血、经络阴阳平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一段时间严格规范锻炼,从而达到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自然而然却合乎法度,久而久之上升到一定层次时在老师指导下可以考虑“耍拳”问题。
2.懂阴阳,明神意是进入耍拳阶段的重要前提。
“易理”与“太极图”的动与静,阴与阳转化是和式太极拳创立的理论基础。
练习时开合、起落、收放、屈伸、进退、攻守,变化多端,妙趣无穷!上、外、前、呼、刚、发、开、实、往为阳,下、内、后、吸、柔、收、合、虚为阴。
手、眼、身、法、步一动皆有阴阳,阴阳已生,刚柔即现,阳刚与阴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制约、转化,是互根关系。
拳法柔中有刚,刚中有柔,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孤阳不生,孤阴不存。
行工走架从纯虚或纯实发展为虚实结合,推手、打拳则阴阳相济,运用自如,可应对一切外来攻击。
即所谓:“端庄舒展、悠闲自然、立身中正、支撑八面、晓阴明阳、似轮走圆,柔劲似女、坚硬如刚、刚柔相济、百骸浑然、顺缠逆封、如环无端。
”和式太极拳每一着势都是身体各部阴阳互相变易的运动,拳架动作遵循阴阳变化规律,获得动态平衡。
练拳时做到这种动态平衡,则背丝扣俱备。
在内表现为气血畅通,精神充沛,在外表现为动作协调,周身一家,处处分清阴阳,懂得阴阳变化规律是太极拳懂劲的基础。
太极拳“内劲”是在一定功夫基础上在意念的导动下,动作连贯缠绵,似轮走圆,反复辗转,屈伸开合,自然交替形成的弹簧劲。
因此要求练太极者自始至终保持思想集中,动作规矩娴熟后,将意念转到对劲力的想象上来。
练拳之始按外形要求站好,保持心中一无所思,一无所有,达到恬淡虚无静若止水之境界,朦朦胧胧,穆穆惶惶如混沌无极之状况。
以意行气,将意念与劲力相配合,动作缓急、张弛有度,随心所欲。
正如和庆喜所云:“太极亦称心意拳,开合屈伸软绵绵,缠绕回旋如抽丝,天君合意令辗旋,身动足随总从心,会神聚精功理真”。
不知阴阳,不明神意,则练拳难明就里,动作劲力会过纵、过横、重心易失,阴阳偏离。
在内表现为气滞不畅,在外则形体不顺,周身难以相随,则不能说懂太极,“耍拳”更无从谈起1
3.“耍拳”必须明辨大与小、舒展与紧凑的误区。
初学和式太极拳时要尽量把拳架姿势放大,步子拉开,身桩下低,关节放松。
此阶段动作要慢,注重姿势端正,动作正确,柔筋掰骨的锻炼。
日日研进,日积月累,动作由僵滞到松柔,从散乱到初步协调,速度要适当加快,此阶段一般4-6分钟一套拳,要注重耐力、速度的加强。
尤其应该注重外形带内动,周身顺遂,着势圆活。
然后快而复慢,拳架结合理论逐步达到轻灵圆活,中正松柔,阴阳相济,顺遂自然,以内达外,内外合一,浑身皆圈而不见圈的高级状态。
若体质与年龄允许,架式不可过早过于收小。
拳理虽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之说,但不可误解为拳架小就紧凑。
紧凑是拳架练到高层次时的间架结构圆转无问。
拳架能练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此时大也紧凑,小也紧凑。
“耍拳”之道,贵在自然,遵循生理特点,所谓能大能小,能快能慢,才可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此才是“耍拳”所修炼和追求的结果。
4.“耍拳”阶及“神明”,必须克服“撇、停、流水”之弊病。
修炼达到一定程度时则着势相连,神气贯串,动作协调,内外一致,即可依据“耍拳”公式去练习。
从起势到收势,势与意合,按照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及腿法的具体要求认真做好,着着得机得势,敏捷灵活,衔接贯穿,十分圆满,在神气充沛、意念顺流、每个动作似乎可以终止之际,立即开始下一招式,相承相传,使拳路变化似止非止,停而非停,周而复始,连绵不绝,但是这一阶段需革除“撇、停、流水”之病。
“撇、停”是每一动作,一侧动而另一侧不动为“撇”,脚之弊病与手相同。
不到成势时止住将劲打断是“停”,犯此病实属阴阳离决,劲不相连,终无效用。
拳势一混做过去谓“流水”,为病。
着势不清,技法不明,必致劲无从发出,“撇、停、流水”之病是太极拳修炼中极容易出现的问题,许
多人多年演练一无所成,皆有此原因。
因此在“耍拳”公式指导下,着着势势走起来稳、腻、圆、活贯穿套路始终,招式承接之时,必须考虑手、足、身三者如何得机得势。
弄清拳架来龙去脉,掌握机关,自然灵活转变,自可达成“耍拳”之目的,阶及神明。
搂膝
和式太极拳素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行拳走架,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
一圆之中八门劲力俱全,圆是化打合一的最佳运动形式。
搂膝一势在走圆的过程中,完成接、引、化、发,一气呵成,符合太极拳的要义,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