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

2011版新课标的第一部分—前言,分三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下面我就从课程设计思路来为大家做个解读。

这个课程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

一、两个明显变化

1、题目的变化

题目的改变:2001版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2011版是“课程设计思路”。题目就明确是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下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来表述的;而我们以前用的课程标准表述这一部分时题目却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易让人误解。本来,我们开设的是语文课程,并非开设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设计”也应该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并非围绕“课程标准”。

2、条款由4条增加到5条,表述更加明确、具体。

新增加了第二条

第二条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解读

理论1、第一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解读:这就把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语文课程与时俱进不言而喻。而我们以前所使用的2001版课程标准就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只说明“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与新课程标准一对比,就明显感觉到旧标准提出的目标不够具体,没有与我们国家目前提出的终身教育相联系。

理论2、第二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解读:这就说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尽可能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对语文的学习多进行运用的训练)。这与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相一致。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体会才会深刻、真实、强烈,学生才会逐步把握语文学习规律。这一要求比旧标准就直接明了有效很多。

语文教学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积累、实践、联系”。这三个关键词既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规律,也是语文学习很重要的方法。这里所涉及到的语文教育的规律,不是凭空杜撰的,是在“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

在“课程目标”和“学段目标及内容”中也有体现这一设计思路的描述,如“课程目标”中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又如第三学段阅读部分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习作部分的目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做到语句通顺,行款

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理论3、第三条“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旧课标: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解读:新课标这一条强调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①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这种设计思路,其优越性和先进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将语文教育的各种现代理念,融合成了一个有勃勃生机的整体。《语文课程标准》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特色。

②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和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在阶段性目标的制定,分类更加合理,要求更加明确,层次更为清楚,更利于教者操作。

③三维目标设计,互相渗透,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它不可能只教给学生一些随时都会陈旧的知识。它的目标是立体的,采用了三个维度的设计。这样,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语文素养。这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的四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④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三句教育名言恰好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相吻合。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时,是将三个维度的目标分开表述,这种表述不仅刻板,也违背了三维融合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在教学实施时,也没有可操作性,我们不可能如此一个目标一个目标的去落实。好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一个环节要体现多重功能,要能帮助实现多个目标。此外我们要求三维目标的融合,并不是说三维目标的实现可以“齐步走”“一刀切”。目标有显性隐性之分,有些目标是显性的,如知识和方法目标;有些是隐性的,如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目标的落实要渗透于教学之中,要潜移默化。

理论4、第四条“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的发展。”

解读:

①五个板块多向联系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