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练习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大单元二轮复习练重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大单元二轮复习练重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中“守拙”二字是诗人对自己归于田园生活的状态自述。

何为“守拙”?“此‘拙’乃是相对于世俗之‘机巧’而言,‘守拙’意谓保持自身纯朴之本性(自世俗看来为愚拙),不同流合污。

”(袁行霈)诗人宁愿归隐田园,也不愿违背本性投身于仕途的机巧之中。

除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守拙”,诗人在其他诗词中也常以“拙”自居。

如《与子俨等疏》:“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感士不遇赋》:“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杂诗·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咏贫士·其六》:“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可见,诗人对“拙”情有独钟。

“守拙”是远离官场黑暗,追求内心宁静的选择,是人生迷途处的智慧反思。

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借用“比兴”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诗人入仕的状态。

“羁鸟”指笼子里的鸟,“池鱼”指失去自由的鱼。

借失去自由的“羁鸟”“池鱼”暗喻自己在官场中心志被束缚。

“旧林”“故渊”是“羁鸟”“池鱼”的归宿,暗喻田园才是自己率真本性的归宿。

“鸟”“鱼”的意象在诗人其他诗作中也多常见。

在《感士不遇赋》:“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2.文化传承和理解:建继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诵理
解古代诗歌,掌握古代诗歌写
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考点分析: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
就该考点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形象)
“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
“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2024年高考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组
理 三想二提一
解 、内、高、
情 学涵阅文培
感 习,读学养
, 鉴 领 古 修 鉴课
掌 握
赏 古
悟 作
代 诗
养 ;
赏 诗


手 代品歌
歌标
法 诗的,
。 歌魅理
作 品

的力解

基;诗

本作人

方品的






贰 1.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诗歌中
学 科
思想感情,通过审美、评价等 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鉴赏 品味,加以理解诗歌主题。
8.(分析事物形象)两首诗中鹭鸶的形象和诗人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形象:杜诗描写的为群体形象,写鹭鸶聚群捕鱼、惊散远飞,突出其洁白美丽、轻灵 自由的特点;欧诗描写的为个体形象,写鹭鸶在巨浪风雨中悠然挺立,突出其独立不倚、 气定神闲的特点。②情感:杜诗咏物抒情,表达对鹭鸶的迷恋,流露出诗人闲适自在的 情感;欧诗托物言志,表达对鹭鸶的赞誉,寄托诗人虽遭贬谪而高洁不群的志向。
4.(分析人物形象)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词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 括分析。(6分)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朱庆馀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

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C[“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

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秋夜①[金]元好问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谩说惊坯户②,皎日③何曾入覆盆④!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注]①这是1239年秋作者在离开济源返回故乡(太原)途中所作。

当时金朝已灭亡5年。

②坯户:指昆虫所封塞的巢穴。

③皎日:明亮的太阳。

古多用于誓词。

④覆盆:覆置的盆。

比喻社会黑暗或沉冤难雪。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九死一生,后一句如实记录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街巷萧条,景中含情。

B.颔联“谩说”即“休说”,“何曾”即“不曾”,意谓“坯户”未听春雷,“覆盆”未见日光。

C.后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想到了济源的人民,想到了家乡和世事的变迁,不禁感慨万端。

D.首尾两联用语通俗,中间两联虽借用典故,但并不艰涩难懂,整首诗语言雅致通畅。

【金版学案】2021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Word版含答案

【金版学案】2021届高考语文总复习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 Word版含答案

其次节鉴赏诗歌的语言妙改对联明末清初的作家钱谦益,颇受明王朝的赏识,因此,他在自家门上挂了副对联:皇恩深似海;臣节凛如霜。

谁知清兵入关后,他便投降了清朝。

一天夜晚,有人偷偷地在这副对联后边各添一字,意思就带有了讽刺性。

其次天,钱谦益看了,格外尴尬。

你能猜出对联所加的两个字吗?答案:上联末加“矣”,下联末加“乎”。

,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重点是什么?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动性,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应当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必考点。

近三年高考,新课标卷在2021年考了炼句题,其他省份近三年的考题对炼字、炼句题多有涉及,可见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重点应当是炼字、炼句。

2.考查形式有何特点?考查形式较稳定:题型上,以简答题为主;内容上,主要考查对语言含意的理解、语言表达技巧的把握、语言表达效果的分析等;要求上,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把握“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3.鉴赏诗歌语言的考查角度主要有哪几个?常考角度有三个:品评诗歌的“诗眼”与炼字艺术、赏析诗歌的炼句艺术、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其中最常考的是前两个,在复习时尤其需要加强。

1.(2021·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格外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炼句的力量。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巧”字进行分析。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奇特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doc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含答案).doc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 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 1) B( 2)①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⑵ 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 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 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 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及答案)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 核,对正确解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 分重要的。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如 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一遍。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 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 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此题是两问,第一问表明观点;第二问分析观点,也就是分 析诗歌炼字之妙。鉴赏诗歌炼字技巧,应从形式(修辞等手法) 到内容(表面意思),再到表达的情感作出赏析。若选 “弱”“昏”好,先分析“臂弱”“眼昏”写出了作者承认 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 冲锋陷阵的意思;再分析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 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若选 “健”“明”好,先分析“臂健”“眼明”写出了作者认为 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 国驱驰的意思;再分析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 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蝉
虞世南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22题逐题特训10

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22题逐题特训10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十)高考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二)1.(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采樵作孟浩然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上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

《采樵作》一诗也正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B.首联“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运用顶针、连带的手法描写了樵夫深山采樵的情景,山高林密,“山深”也体现了山的古老幽深.C.第二联“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进一步描写了山路险阻难行,作者采用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桥崩"“卧槎”“路险”“垂藤”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樵夫劳动的艰辛.D。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相伴的人越来越少,山风吹动樵夫身上的衣服,表现了樵夫自然洒脱的情态.E.最后两句,樵夫采樵一天,没有感到劳累,傍晚眺望村落里生气的袅袅炊烟,一路长歌,满载而归。

(2)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解析](1)B项,没有连带的修辞手法。

C项,“桥崩”“卧槎”“路险”“垂藤"不是细节描写。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1)BC选B给2分,选C给3分。

(2)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3分)[诗歌鉴赏]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⑴D;⑵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通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通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对点练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字。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句意,把握“望”“空”的基本义和语境义,联系语境分析比较其表达效果,明确用哪个更好。

作答时,要先明确用哪个更好,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解析】(1)鉴赏诗歌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明确词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本题中的“软”既可以看作形容词,形容风很软,也可以看作动词,微风吹拂,使江水变得绵软,这是一语双关的用法。

答题时,理解“软”字的意思,并指出手法,再指出其表达效果,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回答本题首先明确“过”的词义,“过”有经过,路过的意思。

诗题中的“过”字在文中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与景物的变化上。

答题时抓住“遥辨市”“忽移湾”“一江水”“九子山”等表示移步换景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1)“软”可形容风,即微风吹拂,给人以软绵绵的感受;又可形容江水,即微风吹拂,江面微波荡漾,江水像绸缎一样波动铺展开来。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第7讲炼句题的答题视角

2023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文阅读第二部分古代诗歌鉴赏第7讲炼句题的答题视角
答案:C
(2)“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两句被后人称赞为“极为高妙”, 请加以赏析。
答案:①把无常的世事比作变幻不定之云,把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比作明朗孤 独之月,生动贴切,意蕴丰厚。②以浮云衬托明月,以世事之变衬托坚贞之心志, 越发表现诗人品格之可贵。
解析:“极为高妙”提醒考生应从技法和表达效果层面思考。“浮云世事改, 孤月此心明”的意思是:无论世事如何像浮云般变幻不定,我的心永远像孤月高 悬般洁净明亮。诗人把无常的世事比作变幻不定的浮云,苏轼一生几次被起用, 几次遭贬,“浮云世事改”是对朝廷政治生活变化无常的一种反映;“孤月此心 明”把自己光明磊落的心志比作洁净明亮的孤独之月,是说自己的操守,表示这 颗忠君爱民之心始终不变,就像天上的孤月一般洁净明亮。综合上下两句思考, 以浮云衬托明月,以世事之变衬托坚贞之心志,强化了诗人的品格。
技法点拨 解答炼句类试题,最基本的方法是“找准分析角度,说清表达效 果”。找准角度的前提是认识句子本身的内容与特点,且无论从哪个 角度分析,落脚点都应与表达效果有关。
根据句子的不同特点,考生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1.从内容的角度赏析句子。有的句子会在景物描写里融入诗人的情 感,有的句子通过典故曲折地表达情感,有的句子通过对比表现强烈 的情感等。考生要注重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把握诗句的内容。如【典 例2】第(2)题,解答时要注意分析题干中该句中字词和诗的原作中字 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2.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句子。有的句子是倒装句,体现错位的美; 有的句子是对仗句,体现整饬的美;有的句子是互文句,体现开合的 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体现凝练的美。
答案:B
(2)有人建议把诗歌尾联修改为“晨寄征衣去,迢迢织女心”,使诗 意简明显豁。你觉得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课件 (共24张)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课件 (共24张)

组织鉴赏题答案的精准性、规范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 描写了两个 具体场景, 与其他各联 直抒胸臆的 写法不同, 这样写在情 感表达和结 构安排方面 有什么作用? (6分)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咏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物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言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志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诗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抓住诗歌 形象, 判定题材 类型。
诗歌中的形象
• 人物形象(诗中人物的形象,诗人的形象) • 景象、物象(前:自然风景;后:专咏之物) • 意象(一般指寄托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 本读前六句 是怎样运用对比 手法勾勒精卫形 象的?请简要分 析。 10. 诗歌后六句 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人生态度?
再读全诗 (手法、 典故、情 感倾向)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 本读前六句 是怎样运用对比 手法勾勒精卫形 象的?请简要分 析。 10. 诗歌后六句 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人生态度?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项训练 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训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苏轼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

②炯:光明,明亮。

③青蘋: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多次换韵,不符合律诗的一般要求。

B.本诗写初春之景,乍暖还寒,故言“春风恶”。

C.“明月入户寻幽人”是喻指友人夜访。

D.“争挽长条落香雪”道出雪中赏花的兴致。

(2)以下评析不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B.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C.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D.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3)“炯如流水涵青蘋”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赵长卿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杜甫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①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

②姑媂:整齐。

③仡戏:可爱。

④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

⑥青丝: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朱庆馀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 ①正字:古代官职名。

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C [“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

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秋夜①[金]元好问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谩说惊坯户②,皎日③何曾入覆盆④!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注] ①这是1239年秋作者在离开济源返回故乡(太原)途中所作。

当时金朝已灭亡5年。

②坯户:指昆虫所封塞的巢穴。

③皎日:明亮的太阳。

古多用于誓词。

④覆盆:覆置的盆。

比喻社会黑暗或沉冤难雪。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九死一生,后一句如实记录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街巷萧条,景中含情。

B.颔联“谩说”即“休说”,“何曾”即“不曾”,意谓“坯户”未听春雷,“覆盆”未见日光。

C.后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想到了济源的人民,想到了家乡和世事的变迁,不禁感慨万端。

D.首尾两联用语通俗,中间两联虽借用典故,但并不艰涩难懂,整首诗语言雅致通畅。

解析:C [“后两联借景抒情”不对,后两联是议论抒情;另,“想到了家乡”也不当。

]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6分)答案:①对人民历经劫难的同情;②对社会黑暗的悲愤;③对与济源朋友离别的伤感;④对前程的迷茫。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5~6题。

(9分)雨余小步王夫之莲花莲叶柳塘西,疏雨疏风斜照低。

竹箨①冠轻容雪鬓,桃枝杖滑困春泥。

垂虹疑饮双溪水,砌草新添一寸荑。

不拟孤山闲放鹤,鹁鸠②恰恰向人啼。

[注] ①箨(tuò):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②鹁鸠:即斑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明“小步”的地点,并描写出雨后莲塘的美丽景象,两个“莲”字连用,具有音韵之美,也暗示出对美景的喜爱。

B.第二句点明“小步”的时间,并通过风轻雨疏、夕阳西斜的景象,渲染出春雨初霁之时明丽、清新的氛围。

C.颔联描写作者扶杖出行被困春泥的情状,并通过描写一路所见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D.诗歌紧扣“雨余”着笔,选取了“斜照”“垂虹”“砌草”等常见而富有特色的景物进行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解析:C [C项,“竹箨冠轻容雪鬓”写的是诗人头发花白、头戴竹箨冠的样子,并没有写竹笋破土而出的景象。

]6.本诗风格清新,其“清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解析:“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可从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语言方面,本诗遣词造句不事雕琢,符合“清新”的含义;形象方面,本诗选取的“莲”“柳”“竹笋”“砌草”等意象清新自然;思想内容方面,诗人写自己在雨后美景中散步时的所见所闻,情感轻松愉悦。

答案:①语言清爽。

用语不事雕琢,明白晓畅,如“莲花莲叶”“疏雨疏风”“垂虹疑饮双溪水”等。

②景物清新。

柳塘莲叶、砌草柔美、彩虹饮水等描绘出雨后风景的清新自然。

③情感轻松。

雨余散步,见美好春景,落寞中暂得轻松愉悦。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7~8题。

旅寓安南杜审言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迟”句,紧承起句高度概括出安南的气候特点,寒冷的季节晚而短暂,温暖的季节早而久长。

B.“仲冬”句,描绘高寒山区在仲冬时节果实累累,仿佛中原的秋天一样。

这对北国人来说实在新鲜。

这也是对首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化描写。

C.“正月”句,写的是新春正月山花烂漫,可见气候非常温和,如同中原夏季,这是对上联中“寒迟”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D.“轻霜”句,指在冬天里仍然雷声震震。

轻霜,即薄霜,说明安南只有冬日最冷时才有薄霜,这与北方深秋便下霜的情况不同。

解析:C [C项,“寒迟”错误,应是对“暖复催”的进一步具体描绘。

]8.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

表现手法方面,《旅寓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

抒发情感方面,《旅寓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江》从“南窜”“北流”分析表现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答案:不同点:《旅寓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②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 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所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尘土。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种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

B.“我欲醉眠芳草”一句,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也写出了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渴望,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C.“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犹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解析:C [C项,是借喻,不是借代。

]10.“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词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横空”对“照野”,“隐隐”对“弥弥”,“层霄”对“浅浪”,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1~12题。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①通②理,渔歌入浦深。

[注] ①穷:失意,归隐。

②通:得意,出仕。

11.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赠友诗。

诗题冠以“酬”字,应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作者再写此诗回赠给他。

B.首联感慨自己人到晚年,唯好清静,对官场之事不再关心,表明作者追求隐逸生活,消极厌世的精神追求。

C.颔联中“自顾无长策”反映了作者的苦闷,面对日趋黑暗的政治局面,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能为力,只好归隐。

D.尾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又以不答作答,勾勒出一幅韵味深蕴的画面,耐人咀嚼,发人深省。

解析:B [B项中“消极厌世”与文意不符。

]12.颈联抓住两个典型细节,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追求和情趣?答案:颈联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作者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松风”“山月”均有“高洁”之意,这幅画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舒心惬意的隐逸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的生活情趣。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14题。

虎丘①题壁陈恭尹②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吴门秋又深。

[注] ①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

②陈恭尹,清代诗人。

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

③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

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

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首联以“霸业沉”衬托“古时山色尚阴阴”,突出了人事虚无而自然永恒的道理。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诗歌由虎丘联想到吴王霸业,从历史联想到现实。

历史与现实交感,寄寓了深沉的家国之思。

解析:B [B项,应是以“古时山色尚阴阴”衬托“霸业沉”,暗含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14.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

②“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槎(chá):指小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意思是青春美好但可惜年华虚度。

B.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C.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D.最后一联是说重回山宅,一切如旧,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

解析:A [A项,“青春美好但可惜年华虚度”错,“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 16.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

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

答案: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