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解剖
小脑的解剖

小脑的解剖*导读: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
……小脑位于大脑半球后方,覆盖在脑桥及延髓之上,横跨在中脑和延髓之间。
它由胚胎早期的菱脑分化而来,是脑六个组成部分中仅次于大脑的第二大结构。
一、外部形态中部狭窄称小脑蚓vermis,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小脑下面靠小脑蚓两侧小脑半球突起称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
二、内部结构1、皮质2、髓质(髓体):顶核、中间核(拴状核、球状核)、齿状核。
三、小脑的分叶1、按形态结构和进化可分为: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 lobe(原小脑或古小脑),小脑前叶anterior lobe(旧小脑),小脑后叶posterior lobe(新小脑)。
2、按机能可分为:前庭小脑(原小脑或古小脑archicerebellum),脊髓小脑(旧小脑paleocerebellum),大脑小脑(新小脑neocerebellum)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1、前庭小脑:调整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
2、脊髓小脑:控制肌肉的张力和协调。
3、大脑小脑: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包括确定运动的力量、方向和范围。
五、小脑的进化原始的小脑出现在圆口类的七鳃鳗。
在大多数鱼类,小脑还不发达,体积小,表面光滑,它只是横跨在第四脑室上方的一小块凸起的顶壁。
软骨鱼纲中的鲨鱼小脑较大,表面甚至出现沟裂,这是比较特殊的例外。
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小脑不发达,表面也缺乏沟回。
少数在海中洄游的龟类小脑的体积在整个脑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爬行类的小脑内部开始出现神经核团,这标志小脑接受传入信息和发出传出联系增多。
鸟类的小脑非常发达,在种系发生上显得突出。
它的小脑体积大,表面沟回紧凑,位于内侧的新小脑部分特别发达,接受来自脊髓的传入纤维和来自上位脑结构的投射纤维数量增多,与之相应的传出联系也更为广泛,因而脑桥及橄榄核亦随之发达。
到了哺乳类,小脑进一步发展,新小脑、旧小脑及古小脑分部清楚,表面的沟回变得更为复杂,神经核团更加分化、发达,其生理功能也更为完善和重要。
小脑的解剖及作用

汇报人姓名
2020/01/01
➢ 位置: 位于颅后窝 ➢ 毗邻: 前面隔第四脑室与脑干相 邻;上方籍小脑幕与大脑 半球枕叶相邻
丘脑间粘合
穹隆 松果体 中脑水管 顶盖 上髓帆
枕叶
漏斗
垂体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 下髓帆
-2-
外形
小脑扁桃体
蚓垂
蚓结节
小脑下面观
二腹小叶
蚓椎体 下半月小叶
外形
丘脑腹外侧核
红核 大脑小脑
齿状核
新小脑(大脑小脑):
小脑半球外侧部,原裂后部
皮质脑桥束 脑桥核 前角运动神经元
背侧丘脑腹前核 红核 齿状核 新小脑皮质
-31-
大脑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桥核
小脑半球外侧部皮质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侧束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红核脊髓束
红核
齿状核
功能:控制四肢肌精细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 transverse division
Anterior Lobe ----- primary
fissure Posterior Lobe -----
posterolateral fissure Flocculonodular
Lobe
Cerebellum 的外形
小脑
Cerebellum 小脑的外形
山顶
原裂
绒球
小结
水平裂 山坡
小脑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扁桃体 蚓垂 蚓锥体
-6-
蚓结节
小脑的外形、分叶
1.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前庭小脑)
中央小叶
绒球
原裂
小结
山顶
精美解剖-小脑PPT课件

授课:XXX
12
四.小脑的外部连系
小脑的传入与传出均经过三对小脑脚。
一般言之,凡是进入小脑的纤维均止于小脑
皮层,传出纤维均起于小脑诸核。仅有的例
外是起于前庭核的纤维止于顶核,部分起于
小脑前叶皮层的纤维止于前庭核。
授课:XXX
13
(一)小脑下脚 乃连系小脑与脊髓和延 髓的通路。其中大部分纤维止于蚓部及前 叶,下脚中主要的传导束有: 1. 脊髓小脑后束: 起于同侧脊髓的Clarke 背核,通过苔状纤维主要止于小脑前叶的 颗粒层,有一部分纤维止于新小脑的后半 月小叶。
授课:XXX
6
2. 浦氏细胞层:由一层排列规整、胞体 粗大的浦肯野细胞所组成,其胞体略呈 梨形,树突居于分子层中分枝极为茂密, 轴突伸向齿状核。蓝状细胞轴突分枝组 成的蓝状网在此层内。每个网包绕一个 浦氏细胞体。
授课:XXX
7
3.颗粒细胞层:此层之中除有密集的颗 粒细胞外,来自脊髓、脑干、大脑的苔状 纤维和来自下橄榄核爬行纤维均通过此层, 前者在本层与颗粒细胞突触。本层深处还 有散在的高基氏细胞,每个细胞约有300450个上行树突和数十根下行树突,每个 轴突约控制十万颗粒细胞。
授课:XXX
19
3. 切除猴前叶蚓部也产生躯干性共济失调, 但较切除絮结叶为轻,动物能走和跳跃,动 作中有明显共济失调。 4. 切除狗的小脑前叶可使其去大脑强直加重, 刺激前叶可使去大脑强直缓解。 5. 切除顶核与切除前中蚓部的结果相似。
授课:XXX
20
6. 切除小脑前半月小叶,产生同侧肢体共 济失调,当做意向性动作时症状加剧,联 合动作不受影响。 7. 切除猴的新小脑时,四肢呈意向性动作 障碍,如伤及齿状核时症状加剧,且呈现 粗大震颤与眼球震颤。 8. 切除小脑下脚与切除絮结叶复合体所引 起的症状相仿。
最新人体解剖学 小脑.幻灯片课件

▪ 11.充满自信的笑; ▪ 12.发愣之后的笑; ▪ 13.表现优越感的笑; ▪ 14.重修旧好的笑; ▪ 15.两人意见一致时的笑; ▪ 16.吃惊之余的笑; ▪ 17.意外之后的笑; ▪ 18.嗤之扑鼻的笑; ▪ 19.折磨对方的笑; ▪ 20.挑战性的笑; ▪ 21.大方的笑;
▪ 22.含蓄的笑; ▪ 23.夸张的笑; ▪ 24.逼迫对方的笑; ▪ 25.假装糊涂的笑; ▪ 26.心照不宣的笑; ▪ 27.含有下流味道的笑; ▪ 28.微笑; ▪ 29.满足时的笑; ▪ 30 遭人拒绝时的苦笑; ▪ 31 压抑辛酸的笑; ▪ 32 无聊时的笑;
▪ 33 话中带刺的笑; ▪ 34 郁郁寡欢时的笑; ▪ 35 热情的笑; ▪ 36 冷淡的笑; ▪ 37 自认倒霉的笑; ▪ 38 使对方放心的笑。
第六步
拿掉筷子,察看 自己微笑时的基 本表情。用双手 托住两颊从下向 上推,同时要发 出声音反复地数 “1、2、3、4”, 持续30秒。
放下双手,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上一个步骤一 样数“1、2、3、 4”,也要发出 声音。重复30 秒结束。 POINT:数到 “1”的时候嘴 角要努力上扬。
双手要一直托 着两颊。
原一平的38种微笑
人体解剖学 小脑.
C ys F expression w as not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 前庭小脑 传入纤维:前庭小脑束,起自前庭神经核或前庭
人体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

小脑扁桃体
分叶:
1.前叶 2.后叶 3.绒球小结叶
后叶
前叶
原裂
绒球小结叶
后外侧裂
小脑的内部结构:
皮质: 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 髓质: 由神经纤维组成 小脑核: 位于髓质内的神经核团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小脑脚
功能分区: 绒球小结叶:原小脑/前庭小脑 蚓部+半球中间部:旧小脑/脊髓小脑 半球外侧部:新小脑/大脑小脑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中 额中回 央
前 回
额下回
外侧沟
中央前沟 中央沟
顶枕沟
枕前切迹
32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顶内沟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缘上回 角回
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沟 中央后沟
中
顶上小叶 顶内沟
央
后 缘上回
回
角回
顶枕沟
外侧沟
枕前切迹
33
颞叶: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颞横回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沟 大脑回 每个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半球内有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中央沟 和顶枕沟
中央沟
中央沟
顶枕沟
顶枕沟
外侧沟
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 、枕叶、颞叶 和岛叶 5叶
中央沟
额叶
顶叶
顶枕沟
外侧沟
颞叶
枕叶 枕前切迹
额叶
顶叶
岛叶 颞叶
枕叶
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 中央前沟 中央前回 额上沟 额下沟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躯体感觉中枢
位置: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功能:接受丘脑腹后核传来 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 压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
小脑解剖_精品文档

• 前束:为交叉纤维,起于中间内侧核, 经小脑上脚,主要终于前叶,主要传导 本体感觉;
• 楔小脑纤维:起于延髓的副橄榄核,传
导同侧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
.
40
3 、橄榄小脑纤维
• 起于对侧全部下橄榄核,经小脑下脚,终于 全部小脑皮质;
• 作用:1)是攀缘纤维的来源,兴奋梨状神经元。 可能在小脑学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通过橄 榄小脑束,小脑间接接受大脑皮质、尾状核、 苍白球、中脑水管周围灰质、中脑网状结构 和红核的信息。3)是脊髓与小脑之间的中继站, 这一连系很可能与步态有关。
白质
• 髓体 medullary center
.
10
(三)小脑的分叶
根据小脑的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 分为三叶:
1、绒球小结叶 flocculonodular lobe
• 半球上的绒球+小脑蚓前端的小结,又 称古小脑、前庭小脑;
• 其纤维主要与脑干前庭核和前庭神经 相联系。
.
11
2、前叶
• 原裂以前的部分+小脑蚓的蚓垂和蚓 锥体,又称旧小脑、脊髓小脑;
• 小脑上脚:与中脑相连,又称结合臂 brachium conjunctivum。
.
15
.
16
.
17
.
18
二、小脑内部结构
.
19
(一)小 脑 皮 质
明显分为三层,由浅入深依次为: • 分子层 molecular layer;
• 梨状细胞层(蒲肯野细胞层) piriform cell layer;
.
42
5 、网状小脑纤维 6 、三叉小脑纤维 7 、顶盖小脑纤维
.
43
(二)小脑的传出纤维
小脑-解剖

Alligator
Rabbit
Dog
前庭小脑
脊 髓
小 脑
大脑小脑
前庭小脑
Vestibulo-cerebellum
脊髓小脑
Spinocerebellum
大脑小脑
Pontocerebellum
六、小脑的内部结构 Internal structures
㈠. 小脑皮质 Cerebellar cortex ㈡. 小脑髓体 Medullary center ㈢. 小脑核 Cerebellar nuclei ( Central nuclei)
后叶
四、种系发生和纤维联系 Phylogenetic & Functional region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 前庭神经核 Vestibulocerebellum 脊髓小脑:蚓部和中间部 - 脊髓 Spinocerebellum 大脑小脑:外侧部 - 大脑皮质 Pontocerebellum
Cerebellar peduncles
Sup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Middle cerebellar peduncle Inferior cerebellar peduncle
㈢. 小脑核Cerebellar nuclei
齿状核 顶核 栓核 球状核
齿状核
Dentate nucleus
㈠. 小脑皮质 cortex
Cerebellar
细胞构筑特点:
1. 细胞数量多( 约 70 billion neurons );
2. 细胞构筑复杂但规则;
3. 皮质由浅入深分三层:
分子层、梨状细胞层 和颗粒层;
⒋ 五种细胞:
星状细胞、篮状细胞、 梨状细胞、颗粒细胞 和 Golgi 细胞
小脑解剖最新版本

⑶新小脑:原裂以后的后叶,主要接受大脑皮质经由脑桥核中继而来的信息,故 又称大脑小脑。
旧小脑
原小脑
精品课件
新小脑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大量神经元胞体聚集在小脑表层形成小脑皮质; 位于深部的小脑白质称为髓体; 髓体内埋有灰质的核团,称小脑核(中央核); 小脑皮质由浅入深分为分子层、梨状细胞层(浦肯野细胞
精品课件
梨状细胞层:
由单层梨状细胞构成,其 树突呈扇形,在分子层内 展开,起自对侧下橄榄核 的攀缘纤维与梨状细胞树 突形成兴奋性突触,梨状 细胞还接受位于分子层细 胞的抑制性信息,其轴突 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通 路,大部分止于小脑核, 小部分止于前庭神经核, 对这些核团起抑制作用。
精品课件
分子层:细胞成分少,主要 由梨状细胞树突,颗粒细胞 轴突以及攀援纤维组成。
有:来自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
延髓下橄榄核、延髓网状结构至
小脑的纤维;脊髓小脑后束及楔
小脑束的纤维。传出纤维有:发
自绒球和部分小脑蚓部皮质,止
于前庭神经核的小脑前庭纤维;
起于顶核,止于延髓的顶核延髓
束纤维(包括顶核前庭纤维、顶
核网状纤维)。
精品课件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⒈前庭小脑
同侧前庭神经、前庭 神经核的纤维→小脑下脚→ 前庭小脑→同侧前庭神经核 →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 脊髓前角内侧运动神经元
2 、球状核 位于顶核外侧; 接受旧小脑皮质来的纤维; 发出纤维加入小脑上脚。
精品课件
3 、栓状核 位于齿状核门,大型多极细胞; 接受旧小脑皮质的纤维; 发; 接受新小脑纤维; 发出纤维经小脑上脚,在中脑交叉后到对侧红核以及背侧
小脑解剖(血供及周围解剖关系)

小脑解剖1后循环血供椎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共同组成椎-基底动脉系,即后循环。
前循环与后循环借助后交通动脉相连、椎动脉颅内段得主要分支就是: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动脉得分支主要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内听动脉(即迷路动脉)以及脑桥动脉与无数小得深穿支、后循环主要血液供应范围就是延髓、脑桥、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后部与丘脑。
当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这两支动脉病变可出现头晕或眩晕症状,这两支血管来源于椎动脉与基底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PICA)就是椎动脉颅内段最大一个分支,其供血区就是延髓、第四脑室、脉络丛与小脑。
PICA 供血区梗死眩晕得发生与PICA 供血前庭神经核得下半部与有分支供应小脑半球有关,常伴有呕吐、眼球震颤、呃逆、躯体及面部感觉异常与吞咽困难、声嘶、共济失调等症状与体征,但一般不出现听觉障碍及意识障碍。
因PICA来自椎动脉,因此椎动脉形态结构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会直接影响PICA得血液供应范围。
小脑前下动脉(AICA)就是基底动脉得分支,AICA 发出迷路动脉供应内耳得血液,有时迷路动脉也可直接由基底动脉发出。
迷路动脉在内耳又分为 3 支即前庭支、前庭蜗支及蜗支,这三支均为终末支。
前庭支供应椭圆囊、球囊与外、上半规管。
前庭蜗支供应耳蜗、前庭与后半规管。
蜗支供应基底膜、进入到内耳及前庭神经核得供血均为终末动脉,这些终末血管与颈内动脉得有关分支保持一定得吻合,但就是这种吻合又就是不充分得吻合,当供应该处血管发生病变时常侧支循环建立不充分,因此在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头晕或眩晕常就是首发得甚至就是唯一得症状、球囊、椭圆囊与半规管对血液供应得变化相当敏感,只要通过得血流略有减少,即可产生平衡障碍、头晕与眩晕、恶心、呕吐等[27]。
对于缺血这种变化前庭系统比耳蜗更为敏感,当后循环缺血时更容易损伤前庭系统得功能,而耳蜗得功能损失相对较轻一些[28],所以临床上后循环缺血患者出现前庭症状多于耳蜗受损症状[28],多表现为头晕、眩晕。
【课件-系统解剖学】_ 神经系统08 小脑_

绒球小结叶—前庭核
蚓部
—顶核
半球中间部—间位核
半球外侧部—齿状核
小脑核是小脑的传出 神经元,为兴奋性神经 元。
顶核 球状核 栓状核 齿状核
球 维齿 组,成顶状发小核核出 脑和纤 上接接维 脚栓受受和的旧状小齿主小脑核状要脑半核部的球此发分纤皮二出。维质核的,的接纤它纤受维发维旧一出,小起的并脑组纤发皮成维出质小经纤的脑维纤
上脚小。脑下脚止于前庭神经核和网状结构。
小脑脚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上脚 (结合臂)
小脑中脚 (脑桥臂)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下脚 (绳状体)
小脑下上中脚 含由有发来自自脑脊齿桥髓状核和核的延、纤髓栓维的状组纤核成维、。,球包核括的脊全髓部小传脑出纤
束维、以三及叉一小脑束束来、自楔顶小核脑的束纤、维网。状小脑束和橄榄小脑束。
外形
按外形
按发生
按纤维连系
维持平衡
调节肌张力
运动协调
皮质 分为三层。
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
颗粒层
髓质(髓体)进出小脑的纤维 (上、
中、下脚) 在小脑中央汇聚而成。
【小脑核】
包埋在小脑髓质内 的灰质核团,包括: 齿状核、栓状核、 球状核、 。
苔藓纤维只达颗粒层,
与该层内的细胞联系
小 脑 小 球
(2)一侧小脑半球和小脑丘脑纤维在交叉前损伤时,运动障 碍出现在同侧
(3)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 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 眼球震颤; 意向性震颤。
a
b
c
d
小结: 1.小脑是皮质下的运动调节中枢,并不
(医学课件)小脑的解剖

二腹叶
18
19
20
小脑的机能分区
原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维持身体平衡、 协调眼球运动)。
旧小脑:脊髓小脑,蚓部和中间部(调节肌张力)。 新小脑:大脑小脑,小脑体的外侧部(调控骨骼肌
的随意、精细运动 )。
21
小脑的机能分区
旧小脑
原小脑
新小脑
22
小脑核
髓体
皮质
顶核(原小脑) 球状核(旧小脑) 栓状核(旧小脑) 齿状核(新小脑)
扁 桃 体
12
小脑裂
原裂 后月状裂 水平裂 锥前裂 后外侧裂 裂
后月状裂
水平裂 次裂
锥前裂
14
小脑形态学分叶
前叶 后叶 绒球小结叶
15
小脑形态学分叶
16
小脑形态学分叶
前半月 四方小叶
后半月 上半月
17
小脑形态学分叶
扁 桃 体 下半月
2
小脑的位置
小脑
3
小脑脚
中脚起自脑桥基底部外侧,弯向背侧连于小脑。 下脚起自脊髓和下橄榄核,在小脑中脚的内侧进
入小脑。 上脚大部分由小脑的传出纤维构成,经中脚前内
侧潜入脑桥上部的背面。
4
小脑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5
小脑的外形
左小脑半球 小脑 右小脑半球 上蚓
小脑蚓 下蚓
6
小脑的外形
颅内压过高时小脑扁桃体可能被挤压而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水平裂水平裂后外侧裂后外侧裂水平裂后外侧裂前叶前叶后叶后叶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1516前半月后半月上半月四方小叶17下半月181920原小脑
小脑的解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小脑上脚:是小脑的主要传出纤维, 也有少量的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小脑丘脑束、小脑红核束、 钩状束。 传入纤维:脊髓小脑前束、红核小脑束、 顶盖小脑束等。
小脑中脚
四、小脑的功能
1、维持身体平衡---古小脑。
2、调节肌张力和维持身体的 姿势---旧小脑。
3、调节运动的协调---新小脑。
golgi细胞量 少、大、形状不 一,位于颗粒细 胞的表面,树突 在分子层内分支, 与平行纤维接触。 在颗粒层内,树 突可与苔藓纤维 末梢接触。 golgi 细胞轴突短,分 支多,与颗粒细 胞的轴突接触。
小脑皮质内的传入纤维来自白质,一种是 有髓细纤维,称攀缘纤维(爬行纤维),另一 种是有髓粗纤维,称苔藓纤维。
一、小脑的外形
小脑的上面
小脑的上面
小脑的下面
小脑的下面
二、小脑的分叶与功能分区
(一)分叶:
1、绒球小结叶 2、前叶 3、后叶 (二)功能分区:
1、前庭小脑(古小脑) 2、脊髓小脑(旧小脑)
3、大脑小脑(新小脑)
三、小脑的内部结构
(一)小脑皮质: 小脑皮质的面积约1000 cm2 , 露在表面的仅占1/6,其结构基本相 同。
颗粒细胞数 量大,每个细胞 有3~5条树突,呈
爪状与苔藓纤维末梢和golgi细胞轴突共同形成 小球。
小脑小球
颗粒细胞其 轴突为无髓纤维 伸入分子层,呈 “T”分支,与 purkinje细胞的 树突成突触。“T” 分支与叶片长轴 平行,故称平行 纤维。平行纤维 还与分子层的星 形细胞、筐状细胞和golgi细胞的轴突接触。
①攀缘纤维:主要起于下橄榄核,也有来 自前庭、脑桥核、脑桥网状核的纤维。攀缘纤 维入小脑白质后,穿颗粒层,在接近purkinje 细胞时,失去髓鞘,沿purkinje细胞树突攀缘 向上并与其形成突触。一根攀缘纤维可联系2~3 个purkinje细胞。还发出纤维与星形细胞、筐 状细胞、golgi细胞以及小脑核联系。
purkinje细 胞的轴突穿过颗 粒层到白质,大 多数止于小脑中 央核,少数出小 脑直接止于前庭 神经核,是小脑 皮质唯一的传出 纤维。由于小脑 皮质中只有 purk-inje细胞的轴突进入白质,所以小脑皮质 的冲动都集中在该细胞,由此发出冲动至小脑 中央核。
3、颗粒层: 主要有大量的颗 粒细胞和苔藓纤 维终末分支构成, 在其表层还有少 量的golgi氏细胞。
两种纤维(攀缘纤维和苔藓纤维)均为兴奋性。 五种细胞中只有颗粒细胞是兴奋性,其余4种为抑制性。 攀缘纤维对purkinje细胞有兴奋作用。苔藓纤维通过 颗粒细胞也兴奋purkinje细胞,但颗粒细胞同时也兴 奋星形细胞和筐状细胞,而这两种细胞却又抑制 purkinje细胞。golgi细胞受颗粒细胞和苔藓纤维的兴 奋,其轴突负反馈地抑制颗粒细胞的活动。 purkinje 细胞可抑制golgi细胞、星形细胞和筐状细胞。各种兴 奋性和抑制性影响最后汇聚到purkinje细胞,此细胞 是小脑皮质唯一的传出成分,主要终止与小脑核和前 庭神经核。
一个purkinje细胞体周围有若干个筐状细 胞的轴突的侧支形成纤维筐。
2、purkinje 细胞层:由一层排 列整齐的purkinje 细胞的胞体构成。 胞体成梨形或烧瓶 形,从胞体发出 2~3条主树突,再 反复分支伸向分子 层,形成扁柏树状 (不是伸向各个方向),在片叶断面上呈扇形展 开。1~2级分支光滑,3级以上树突表面有大量小 棘。树突的小棘与颗粒细胞的轴突形成突触联系。
由浅入深分为三层:分子层、 梨状细胞层、颗粒层。
1、分子层: 为最厚的一层, 主要有purkinje 细胞的树突和颗 粒细胞的轴突构 成,并有少量的 细胞。分子层内 的细胞呈星形, 分两类。
浅层的细胞体小,树突短,呈水平走行, 与purkinje细胞的树突相接触,称星形细胞或 水平细胞。
深层的为大 星形细胞,又称 筐状细胞(蓝状 细胞),其树突 伸向浅层,轴突 分支形成筐蓝状 包绕purkinje细 胞体。
小 脑中央 核
(三)小脑的纤维联系
小 脑 上 脚 和 下 脚
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通过小脑的上、中、 下三对脚。
1、小脑下脚:主要有传入纤维构成。 传入纤维:脊髓小脑后束、楔小脑束、橄 榄小脑束、前庭小脑束、网状小脑束、弓状小 脑束、三叉小脑束等。 传出纤维:小脑前庭束、小脑橄榄束、小 脑网状束。 2、小脑中脚:有脑桥小脑束构成。
2、球状核:位于顶核外侧,内含大型和 小型细胞,接受新、旧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 加入结合臂。
3、栓状核:呈楔形,靠近齿状核门处, 主要有大型细胞构成。接受接受新、旧皮质 的纤维,发出纤维加入结合臂。 4、齿状核:呈皱褶袋状,形似下橄榄核, 人类发达,核门朝向背内侧,主要有大型细 胞构成,分为内、外两部,外侧部较旧,内 侧部较新。接受小脑皮质来的纤维,发出纤 维加入结合臂进入中脑。
(二)小脑中央核:
在小脑髓 质内,由中央 向两侧依次为: 顶核、球状核、 栓状核和齿状 核。
1、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壁内,中线两 旁。分为内、外两部,外侧部较古老,由大型 细胞构成;内侧部较新,含有小型细胞。主要 接受蚓部皮质purkinje细胞和前庭神经及前庭 神经核的纤维,顶核发出的纤维形成顶核脊髓 束,止于脑干内的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有 交叉和不交叉的纤维构成。
②苔藓纤维:来自脊髓、脑桥和前庭神经 核等,纤维入小脑白质内分成很多分支,入颗 粒层后失去髓鞘,在此层内分出许多细的苔藓 状分支,末端形成终结,叫玫瑰结,并与颗粒 细胞的树突及golgi细胞的轴突末梢形成小球, 外包一层胶状囊。苔藓纤维对颗粒细胞有兴奋 作用。
小脑皮质的纤维联系: 小脑皮质内有两种纤维、五种细胞(颗粒细胞、 golgi细胞、星形细胞、筐状细胞和purkinje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