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起源与澎湖天后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妈祖信仰起源与澎湖天后宫
相传妈祖原名林默娘。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农历3月23日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县港里村。
因生下来不哭不叫,直至满月仍未叫一声,故父亲给她起名“默娘”。
传闻默娘自幼聪慧娴静,悟性极高,曾得“玄通道长”所传“玄微秘法”,学得一身法术,驱邪救厄,为民解难。
她16岁时会给人治病,并能单身出海,救过不少遇难的渔船。
她死后,远近百姓为感谢她生前济世救人之恩,于公元987年在湄州岛上建起一座庙堂,尊其为“通灵圣女”,称她为“妈祖”。
岛上渔民每次出海都以她为保护神,以保佑自己一路平安。
庙里一年到头香火不断,每年农历3月23日,人们还搞各种活动纪念她。
宋徽宗曾特敕封其为“顺济夫人”;元世祖封其为“护国明著于妃”;明崇祯皇帝封其为“碧霞元君”;清康熙那么封其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列入国家祀典。
妈祖信仰至今在东南亚一带相当广泛。
据传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分别为妈祖生日和升天日。
是日前往湄州岛妈祖庙寻根祭祖者,络绎不绝。
千百年来,妈祖信仰经过不断地分灵割火与传播,已经从湄洲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今已成为蜚声海内外一尊跨越时空、泽被四海的国际神明。
两岸虽然横隔海峡,但妈祖信仰却从不因历史的旷远与现实的藩篱而受影响。
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就有妈祖信仰。
妈祖也是台湾民间普遍信奉的女神。
台湾各地奉祀福建湄州、泉州、同安妈祖的分灵“湄州妈”、“温陵妈”、“银同妈”,均为同一尊神。
妈祖神像有凡人相的“红面妈祖”、救难相的“乌面妈祖”和得道相的“金面妈祖”。
台湾岛内,从纯朴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处处都有妈祖庙的兴建。
在寺庙的布局上,多数妈祖大殿都有观音殿,然观音只是妈祖的陪祀,足见台湾人对妈祖的信仰之深。
据统计台湾的妈祖庙多达383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澎湖、鹿港的“天后宫”,台南“大天后宫”,北港“朝天宫”,台北“关渡宫”等。
澎湖马公镇上的天后宫,可说是全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古迹。
据考证,该庙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
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荷兰海军将领韦麻郎率舰侵入澎湖,在马公岛登陆,占领妈祖宫。
当时福建金门守将沈有容率所部赶来,谕荷人退出。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国际上说明澎湖〔和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容侵犯。
后来郑成功东征逐荷、施琅收复台湾,都曾在妈祖宫及其附近驻军。
清廷统一台湾后,赠赐“神昭海表”匾一方,并遣礼部郎中雅虎前来此宫致祭,重修庙宇。
此后,中法战争、甲午海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于台湾海峡的假设干战役,都与这座庙宇或多或少有点关系。
因此,这座天后宫可说是全台湾最著名的古庙之一。
300多年来,澎湖天后宫历经修整,仍基本上保持旧时庙貌。
这是一座四进古庙,如同闽南传统的古庙一样,坐北朝南,正门三开间,门前有大石埕。
正面望去,庙貌庄严古朴,好像闽南常见的“古厝”。
门前一对大柱高擎,屋脊二重,中脊两端高翘假设燕尾,两侧护龙〔厢房〕的马背〔墙上歇山〕和正门多重檐式屋顶配搭得十分协调。
入门有石铺天井〔中庭〕。
正殿重檐燕尾脊,凌空欲飞,线条流畅。
檐下梁柱雕刻、柱础石鼓雕刻、窗棂石雕、墙上装饰石雕以及殿内各处的装饰石雕等等,无不精细而古朴。
尤其是殿梁及壁间装饰石雕,以高浮雕技法雕出戏文人物、宫阙楼台、花草树木等等,无不栩栩如生,十分精细,是400年前闽南石雕师傅的杰作。
天后宫后进名叫“清风阁”,右壁嵌入一方石碑,俗名“沈有容谕退红毛碑”。
碑高198厘米,宽28.7厘米,正面刻“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十一字,字体苍劲有力。
这碑是为纪念沈有容驱逐入侵澎湖的荷兰海军这一重大事件而立,估计立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或翌年,已有380年历史,是全台湾现存最古的石碑。
据传该碑本立于大山屿,荷兰人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再次侵入澎湖时,居民恐
碑受损,乃将其埋于地下。
1919年重修妈祖宫时无意中发掘出来,乃嵌于后殿右壁。
荷兰人再次入侵时,曾建城堡,至今巨石残础犹存,位于今马公镇东北约3公里处的朝阳里,名“红木埕”。
其实是这座城堡的民间称呼“红毛城”的谐音。
这是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神圣领土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