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第一篇:《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历史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
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字的第二次革命。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绪论和工具书第一节绪论讲授主要容: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古代汉语的概念1、广义的古代汉语:广义的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大致说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以北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狭义的古代汉语:狭义的古代汉语即指“文言”。
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主要对象,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作品。
重点是先的典作品。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目的1、工具性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获得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2、基础性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乃传统国学,又被称为“小学”、“朴学”,也是就其基础地位而言的。
3、综合性古代汉语课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学习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面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1、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是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四、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为了研究的需要,罗常培先生把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上古汉语(两汉)2、中古汉语(唐宋)3、近古汉语(明清)五、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面)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并且能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面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法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2、系统掌握通论知识,精读文选,积累常用词;3、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典籍,记诵、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什么?第二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1、编排式:(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的概念,部首的数目);(2)按音序排列:平水韵106韵,古汉语声母,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3)按排列:通常使用的是四角。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郭锡良《古代汉语》课件

小篆:小篆是相对于大篆而言的,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丞相李斯建议对 当时的所谓六国文字进行整理和规范后的文字。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 规
范,淘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 了一些字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 写法,并使之固定下来。小篆的字数, 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有九千三 百五十三个。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 , 武信是也。” 特点 第一、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 即都表义。 第二、字义是组成偏旁的意义的会合,记录了一个新词。 分类 第一、同体会意。即用相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步 、 林 、从 、比 等字。 第二、异体会意。即用不同的形体构造新字,如: 逐 、 莫 、牧 、取 、休 等字。
(2)《尔雅》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词典。作者说法不一。全书共3卷,20篇。 编排体例: 按所释词的内容分为19类 解说体例: 对词采取同义归类、总括解释的方法。 局限: 对总括性的解释往往流于粗疏简略。 (3)《康熙字典》 编排体例: 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 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 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方法: 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 不足: 错误较多。 (4)《汉语大字典》 字形: 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隶书等形体。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特点 第一、是独体字。 第二、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分类 第一、纯符号性的,如: 上 、下 、一、二、三、亖、 五。 第二、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事性的符号表示意义所在。如: 本 、末 、亦 、刃 、甘 、寸 等字,分别表 示树根、树梢、腋窝、刀刃、香甜和寸口等意义。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三、工具书: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1)《康熙字典》:成书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共收47035字,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流传两百多年,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体例是先音后义。
2)《中华大字典》是继康熙字典后的第二部大字典。
3)《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辞书。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是一部综合性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4)《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
《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汉字,1500多万字。
《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后来又《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贡献:1.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的篆文、籀文、古文及其说解,是认识先秦两汉时的碑刻、铭文,进而研究金文、甲骨文的桥梁。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前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词典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方便查阅古代常用词语的工具书,力求词条解释准确、简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收词原则1. 以《论语》、《诗经》、《尚书》、《周易》等经典著作为主要词源。
2. 参考其他重要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hanshu》等。
3. 收录常用的古代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
4. 对于同音异义词,分别列出。
词条示例1. 仁【读音】rén【义项】1.好善、有爱心。
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记·大学》)2.爱护、怜惜。
如"老老孰能无仁心。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2. 义【读音】yì【义项】1.正当、正义。
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礼记·曲礼》)2.应该做的事。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卫灵公》)3. 礼【读音】lǐ【义项】1.礼节、规矩。
如"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曲礼》)2.祭祀、祭品。
如"礼云礼云,玉帛云之。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4. 智【读音】zhì【义项】1.聪明智慧。
如"智者乐天知命,小人昧于天命。
"(《论语·尧曰》)2.有学问、有知识。
如"其曲有至词,其民好是纪。
"(《诗经·小雅·都人士》)5. 勇【读音】yǒng【义项】1.勇敢、勇猛。
如"勇往无惧,无恐于物。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2.力量、力气。
如"有虞氏,无勇力。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一般把汉语的历史发展分成四期:第一期,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第二期,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第三期,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第四期,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古代汉语作为历史语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既然现代汉语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古代汉语应当囊括第一期到第三期的汉语。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文书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另—是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言而不包括古白话。
这是由文言的特点决定的。
文言是与先秦口语—致的书面语,人类的口头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们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过了几百年、上千年或更长的—段时间,汉语的口头语不论在语法上还是词汇上、语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在长期的吉代社会里,口语虽然发生了变化,书面语却一直在模仿儒家经典使用的先秦文献语言。
把这种模仿的语言规定为正统的书面语言,在政治领域和传统教育中,凡提笔属文,仍要保持先秦文献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这便形成了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叫做言文脱节。
这样,我们便可以认识文言的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
不论是哪个方言区的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带进这种文言;而且,文言既是目治的书面语,汉字又不是拼音文字,那么,方音的差异就更不会影响人们用文言来交流思想。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和了解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和了解:古代汉语,也被称为文言文,是古代中国的官方语言。
它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一种语言形式,包含了从商周时期到清代的大量文献资料。
古代汉语的特点是文字的书写和发音都较为复杂,其语法结构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古代汉语中没有明确的时态、语态和人称变化,也没有冠词和助动词等虚词。
同时,古代汉语中的词汇含义与现代汉语相比也有所不同,有些词的含义甚至完全相反。
了解古代汉语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代汉语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古代汉语也是现代汉语的基础,对于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言结构和发展规律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了解和认识古代汉语是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虽然古代汉语的书写和发音较为复杂,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和底蕴。
《古代汉语》课件

动宾结构
探索古代汉语动宾关系的灵 活运用,研究动宾结构在古 代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倒装句
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倒装句 结构,探讨其在修辞和表达 情感中的独特魅力。
词序变化
了解古代汉语词序的变化情 况,分析其影响和演变规律。
古代汉语的文字和文化
象形文字 文化内涵 书法艺术
介绍古代汉字的象形部分,理解形状和意义 的关系。
古代汉语的主要方言
1 晋语
2 吴语
了解晋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卓越地位,探索 其特点和影响。
研究吴语的历史渊源和地理分布,掌握其 特殊音韵和词汇特点。
3 粤语
4 官话
了解粤语的地位和方言特点,在古代汉语 中的影响和地域性特色。
介绍官话的兴起和发展,探究其在现代汉 语中的影响和重要性。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
《古代汉语》PPT课件
了解古代汉语的重要性,探索其基本特点,追溯其发展历程,了解主要方言, 掌握其独特的语法特点,探究汉字与文化的联系,并探索古代汉语在现代的 运用。
古代汉语的重要性
了解古代汉语的重要性和影响,探索古文学、古典文化和文明观念,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源。
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
1
音韵规律
探究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了解声母韵母的演变和变异。
探究古代汉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分析其与 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研究古代汉字的书写规范和艺术表现,了解 中国书法在古代的重要地位。
古代汉语的现代运用
1
文学创作
探索古代汉语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了解古文在当代作家中的影响。
2
文化传承
了解古代汉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探索其在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中 的使用。
3
学术研究
古代汉语的发展

古代汉语的发展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汉语也经历了不少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汉语的起源、传播及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古代汉语的起源古代汉语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最早出现于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的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来记录贡品、祭祀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演变为一种书面和口语语言,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典籍,如《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典籍成为了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化、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古代汉语的传播古代汉语的传播主要是由汉族的迁徙和交往所带来的。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疆域逐渐扩大,同时大量各民族迁徙来华,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相应地与古代汉语融合。
此外,中国与周边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古代汉语的传播。
例如与印度交流,汉语与梵语之间产生了许多交流,而且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注释也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古代汉语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也经历了许多的演变。
首先是汉字的变化,由于人们的使用和书写习惯的不同,汉字在形状、书写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例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发现的“楷书汉简”就记录了古代的游牧民族所用的大篆书法。
其次是汉字的发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发音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唐宋以后,南方方言的影响使得北方话和南方话的差异更为明显。
例如南方讲的“吃饭”发音为“chǐfàn”,而北方则为“chīfàn”。
最后是汉语的词汇和语法。
随着历史的进程,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也越来越丰富。
例如在唐宋时期,汉语的文学风格达到了顶峰,创造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和文言文,而到了明清时期,白话文的运用,则成为了时代的特色。
总之,古代汉语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化和变革后,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汉语。
汉语不仅是中国广大民众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各国学习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名词解语受到了古代文学的影响,使用了更多的文言文表达方式,较 为庄重和正式。
古代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古代文献、经典和古代作品都 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研究古代汉语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指汉语在古代时期的形式和用法。它包括了从古汉语早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 元6世纪)到古汉语晚期(公元6世纪至14世纪)的语言变体。
古代汉语具有以下特点: 1. 音韵系统: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受到了 梵语、阿拉伯语等外来语言的影响,有更多的声母和韵母,并且有六声调。
古汉语

古汉语广义的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是古汉语。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的书面语言。
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的是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以这种书面写成的作品。
一般认为上古的时候,口语与书面语十分接近。
《诗》、《论语》等与上古的口语较为接近。
秦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逐渐脱离。
上古书面语定型以后,各代一直使用这种语言书写,唐宋明清的散文家就是用这种文言写作的古白话: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
魏晋以后,某些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文字,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古白话的正式形成。
这些古白话是现在汉语的源头。
此外,吴语、闽南语以及粤语〃、客家话素有语言化石之称。
甚至现今都保留着很多与古语相同的语法和发音。
古汉语语法文言句式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一、词语解释
1. 阿谀奉承(ē yú fèng chǒng)
解释:过分地奉承、谄媚。
2. 操戈持盾(cāo gē chí dùn)
解释:持戈执盾,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3. 循规蹈矩(xún guī dǎo jǔ)
解释:按照规矩、遵循成规。
4. 独孤求败(dú gū qiú bài)
解释:形容自己力量太弱小,独自寻求失败。
5. 含辛茹苦(hán xīn rú kǔ)
解释:吃尽了苦头,忍受艰辛。
二、成语典故
1.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典故:羊已经丢了,只好补牢以防将来再丢羊。
后比喻事后防范,补救遗漏。
2.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
典故:据说有个人对着牛弹奏琴曲,牛当然听不懂。
比喻向不懂之人解
释,是徒劳无益的。
3. 穷凶极恶(qióng xiōng jí è)
典故:形容行为极其凶恶,罪行极其严重。
4. 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典故:古代君臣有失,下臣背负荆棘请罪以示诚意。
后比喻谦卑认错。
5. 不遗余力(bù yí yú lì)
典故:指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付出全部力量。
以上是一些古代汉语常用词语和成语的解释及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

对古代汉语的认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时期使用的汉语,时间跨度非常广泛,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都可以归为古代汉语的范畴。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变化。
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对古代汉语的认识。
1. 演变历程:古代汉语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主要包括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
古汉语是指先秦时期的汉语,其特点是古朴简练、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中古汉语是指唐宋元明时期的汉语,已经接近现代汉语,语法变得更加复杂,词汇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近代汉语是指明清以后的汉语,更接近现代汉语的形式。
2. 文字形式:古代汉语的文字形式主要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使用的是古代的字形和字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变化,有些字的用法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古代汉字的形式和用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正确理解。
3. 语法特点: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常使用主谓宾的基本句式。
句子的语序较为自由,通常通过词序和上下文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古代汉语的动词形式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也有一些特点,比如使用古汉语的"者"、"乎"、"耳"等语气助词。
4. 词汇和表达方式: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古词古义,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意义发生了变化。
古代汉语中也有许多典故和成语,这些成语在古代文献和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5. 文学价值:古代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
在古代文献、诗词、古代小说和历史记录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古代汉语的美妙表达和丰富的意境。
古代文人通过运用古代汉语的技巧和特点,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宝贵的遗产。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面貌。
古代汉语必背10篇

古代汉语必背10篇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代汉语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10篇必背的古代汉语文章,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魅力。
第一篇:《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对于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等三个部分。
其中的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第三篇:《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以楚地的民歌和乐府诗为主。
这些诗歌形式多样,内容包括了爱情、离别、忧伤等多种主题,反映了楚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四篇:《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对于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庄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自由、自然、人生等方面的论述,对于人们追求自由和超越尘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六篇:《列子》《列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列子的言行。
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人生、修身、修道等方面的论述,对于人们修行和追求真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篇:《管子》《管子》是法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管仲的言行。
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论述,对于人们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八篇:《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了纪传体和表等多个部分。
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方面的记述,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九篇:《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其中包含了很多关于政治、战争、外交等方面的记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语文-古代汉语概述

一、古汉语部分(一)概述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古代汉语就是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中国是古代语言文字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是从有了记录语言的文字开始的,有系统的文字记载是从甲骨文开始的,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我们才得以认识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
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古代汉语是从形成汉民族时候就开始了,但是,史前时期的语言,我们已经无从认识,更谈不上学习和研究了,目前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言。
汉语的书面语言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例如唐宋禅宗语录、唐五代变文、宋元话本等。
关于古代汉语的下限,目前学界的看法仍然存在分歧。
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是“五四”以前,在“五四”以前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见郭锡良《古代汉语·序论》)另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汉语的下限应该在晚唐五代。
吕叔湘先生认为,古代汉语应该和近代汉语相衔接,而现代汉语应属近代汉语的一部分。
他说:“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期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的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见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汉语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
古代汉语研究的分期问题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目前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
现在目前大多数学者能够接受的看法是:以先秦、两汉书面语为代表的上古汉语;以东汉到隋末含较多口语成分的典籍语言为近代汉语;以晚唐五代至清代初年古白话为代表的近代汉语。
西汉是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过渡阶段;初唐、中唐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过渡时期;清代中晚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何以……为”,也是表反问的文言惯用句式。“何以”是“以何”的倒装,“为”是语气词。“何以……为”是“要……干什么呢?”;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一)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二)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三 词 汇
A: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
B: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又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
2,何……为”是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式,“为”在句末表示反问(或疑问),相当于“吗”“呢”,已成为语气词。
(三)。。。孰与。。。(一般用于选择问句)
(四)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1,“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假借义和比喻义
1,假借义:有时,一个词有些义项与本义毫无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如河畔,桥畔等;“叛”与“畔”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2,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中的比喻句有本质的区别。如里程碑、大锅饭
5,“被”字句
(三)否定句
(四)疑问句
有三类疑问代词:1,指人的:谁 孰与;2,指物的:“何、胡、奚、曷”等;3,指处所的:安、恶、焉,如 沛公安在?
五、古代汉语常见习惯句式
(一)如何、奈何、若何:表示询问、反问“对什么怎么办”的一种固定结构
(二)何以。。。为、何。。。为
2,通假字
(1) 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 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三)句子成分的省略
1、 主语的省略: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承上省略。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 “邴夏曰:‘射其御者,( 御者 )君子也。”
2、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例如
(三)称数法
二、古代汉语常用虚词
三、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次序和省略
(一)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放在谓语动词前,如 沛公安在?
2,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在谓语动词前
3,为了强调宾语,用‘是’‘之’复指宾语,宾语与复指成分放在谓语前,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夫执舆者为谁?”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
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
[4] 分秦隶和汉隶(古、今隶),隶变是汉字结构体制的根本变化
[5] 和隶书比,笔形不同,没有波磔,字形方正,便于书写
[6] 古注是阅读文言文的桥梁和阶梯,是今人为古书作注的重要依据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五 古书的注释[6]
一、[1] 汉字演变规律:(1)笔画线条化(2)字形符号化(3)结构规范化(4)字符集标准化《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2] 广义上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在六国通行的文字,狭义专指籀文,因著录于《史籀篇》而得名。
[3] 小篆=秦篆,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笔画均匀,笔形圆转勾连,笔势舒展;形体长圆,大小一致;结构成分和方式统一;异体字大量消失
【古代汉语部分】
一 汉 字
一、 汉字的形体结构
(一)六书
(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1]
甲骨文(契文、卜辞、龟甲文学、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大篆[2])、篆文[3]、隶书[4]、楷书(真书、正书)[5]
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
2,“为”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见”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人皆以见侮为辱。”
4,、“为……所……”句,这是一种较后起的句式,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2,“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二 音韵
一、古音基本常识
(一)双声与叠韵
(1) 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 参差、凛冽
(2) 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 窈窕 须臾
(二)中古声调的“四声”:平、上、去、入, 后三类归于“仄”,平声高扬平缓,仄声曲折低抑,音感不同。
二、古音通假
一、古代汉语词汇的构词特点
单音词、复音词(叠音词、连绵词、复合词)、偏义复词
(1) 叠音词: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而成。
(2) 连绵词:双音节单纯词,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如仿佛,犹豫
(3) 复合词:两个语素按一定构词法组合而成,如江山、社稷
(4) 偏义复词:两个字组合以后,偏重于其中一个字的意义,另一个字只起陪衬作用,如,作息,缓急等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
(1) 联系: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2) 区别:
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 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 引申义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联绵词 古音通假 假借字 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判断句 被动句 同义词 训诂 四书集注 说文四家 三家诗 诗韵 韵脚 韵例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发展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 山、水、牛、羊。。。
(二)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如 劝(古:鼓励)(今:规劝)
三、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
(一)本义:一个词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史料可证的意义。
(二)引申义:
3,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如: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四、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双声 叠韵 正义 传 笺 十三经注疏 集注 曰 为 谓之 章句 谓 之谓 言 貌 犹 之言 之为言
读为 读曰 读若 读如 如字 衍文 脱文 形训 声训 破读 毛诗 论辩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四、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一词多义与一义多词
(二)同义词
(三)反义词
四 语 法
一、古代汉语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