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_1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大镇”的规划探索——以温州市龙港镇总体规划为例
078.控制性详细规划改革的探索——以温州为例
控制性详细规划改革的探索——以温州为例章毓婷摘要:反思了现阶段温州控规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困境、实施困境、制度困境,以优化管理效率为目的的前提下提出管理思维创新、控制指标调整、因区控制、与城市设计结合以及相关机制创新的改革思路,结合温州市规划管理实践及城市发展需求,探索了从编制到实施到项目的全环节控制制度构架,并对控规改革进行管理与效率两个方面的简要评估。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改革,温州1对温州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反思1.1温州控规的发展历程1.1.1阶段一,温州市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推动控规编制方法的推广1988年温州提出了地块控制指标+“图则”的做法,指定了《旧城土地使用和建设管理技术规定》和《旧城区改造规划管理试行办法》两个地方性法规,成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雏形。
四年后,建设部下发《关于搞好规划、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城市土地出让和开发活动的通知》文件,推广了温州引导城市国有土地出让转让的做法。
1.1.2阶段二,控规全覆盖的整合需求背景下规划管理单元制度的探索随着控规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暴露了控制作用不强、控制体系不适应等问题,这一阶段的温州重点强化了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功能。
具体操作上规划管理单元结合“简要控制”的思想,强调“确定性”原则,构建了“核心控制”+“一般控制”的双控体系,并提出了不同级别的控制要求。
在实际编制中,以洪殿和永中两个单元为试点,按照分类分级控制的思想,在方便规划管理“可控性”的前提下,控制的要素定义为规模总量与主导职能、四线、公共服务设施四大块。
1.1.3阶段三,大量控规局部修改需求背景下的管理制度创新控规全覆盖后,逐渐凸显出“调整的频繁化与常态化、近期实施与远期控制的矛盾突出”温州控规特征发展历程等“实施难”的新困境,目前温州已认识到制度层面原因是现行控规困境的根源。
这一阶段的控规改革大力加强相关制度的研究,改变当前控规“技术研究倾向严重、制度研究明显滞后”的现状。
本次论文的主要篇幅则为厘清新时期温州控规管理制度构架及简要对改革实施评估。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8.05•【字号】温政发〔2015〕44号•【施行日期】2015.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15〕4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省委、省政府从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争取创建省级特色小镇,谋划培育市级特色小镇,现提出如下意见:一、重要意义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平台,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特定区域,区别于行政区划单位和产业园区。
在全市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有利于推动各地积极谋划项目,扩大有效投资,统筹城乡发展,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有利于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建成一批特色产业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示范效应明显的特色小镇;其中各县(市、区)要至少创成1个省级特色小镇。
三、总体要求(一)规划引领。
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特色小镇要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具有连片可开发的土地储备、较为配套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部分项目已启动或已建成;要有突出的发展特色,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丰富独特、环境优美宜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深远、人文气息浓郁;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符合中央及省市级产业导向、产业发展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有明确的且实力雄厚的投资主体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现代商贸工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关学升(温州市灵霓建工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000)摘要:推进社会主义村镇规划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构建和谐社会的着 力点结合起来,不仅是促进村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迫切要求,而且是解决当前 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为此,针对当前我国村镇 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镇规划;科学发展观;方案设计思路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14. 0701村镇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1规划管理缺位,规划的理论体系不健全村镇规划的问题在村镇的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一 个工作内容。
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在村镇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启用原有的演进模式,并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村镇规划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与此 同时,很多地区在村镇规划中没有相关村镇规划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很多村镇着重视建设却轻视管理,进 而形成了规划编制体系的不完整、规划编制标准的不明确、规划编制内容的不完善和规划编制实施的不全面现象。
1.2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的好与坏决定着村镇建设的步调,影响 着经济的发展。
长久以来,因为村镇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乡镇企业的分 散式发展,都导致村镇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恶化9与此同时,村民居住布局过于分散,使得土地利用率不高,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甚至造成耕地荒废、宅 基地浪费的现象。
再加上村镇规模小,布局分散,使得 村镇环境治理难度很大。
1.3村镇整体收入偏低,村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的低下以及名 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民收 人的增长。
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在自然条 件方面造成影响的同时,产业化率不高的农业生产也间 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改进。
中国特大城市(地级市)县改区:问题与出路
中国特大城市(地级市)县改区:问题与出路陶希东【摘要】县是我国行政区划体系的一个重要政区单元,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县改区已成为一些特大城市或地级城市的冲动性选择.文章分析了地级市、县(县级市)、区三者间的关系及县改区的本质,各大城市政府纷纷采用县改区的逻辑根源,认为不科学的县改区弊大于利,并提出了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应该与公共政策综合配套并行的改革策略与建议.【期刊名称】《创新》【年(卷),期】2017(011)001【总页数】8页(P13-20)【关键词】特大城市;县改区;城市发展【作者】陶希东【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2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2新世纪以来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率先启动了“撤县改区”的政区改革新实践[1]。
之后,全国一些特大城市或地级城市出现了县改区的热潮,如2010年江苏的铜山县改为徐州市铜山区、2011年四川南溪县和湖南望城县改区成功。
在国家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新形势下,县改区再次成为了某些省市谋求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全国已批准10多个地区撤县设区、新设区或并区,这种调整多数能平稳实施,但也有个别引发了巨大社会风波,这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关注。
这种行政区划调整,到底处于何种目的?结果又将如何?出路又在哪里?本文尝试对此问题做出较为理性的分析。
在分析地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何热衷县改区这一行政区划调整策略之前,应该先对地级市、县和区三种政区的基本性质和政治关系做一个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实际上,县改区涉及地级市、县、县级市、区(地级市辖区)四种政区类型,在类型、权限、层次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中也可以反映出县改区的本质所在。
(一)从政区类型看:县改区是地域型政区和城市型政区之间的转换过程众所周知,我国存在地域型、城市型、特殊型和民族型四类政区,地级市、县级市、区都是城市型政区,而县是地域型政区。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31•【字号】浙政函〔2024〕39号•【施行日期】2024.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浙政函〔2024〕39号温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批准《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请示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规划》。
《规划》是温州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设长三角南部门户型都市区、浙南闽北区域中心城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续写温州创新史。
二、筑牢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温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27.3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96.9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953.21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964.2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049倍以内。
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明确历史文化保护、灾害风险重点防控等安全保障空间,严格城市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等管控,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协调布局,强化沿海发展走廊节点功能,积极融入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
严格保护温瑞平原等耕地集中片区,深入实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合理布局农业、渔业生产空间。
锚定“山-江-海”整体保护基底,守护东部海洋和西部山林生态屏障,贯通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水系生态廊道,加强海岸带保护和修复。
推进特大镇体制改革的探索
推进特大镇体制改革的探索作者:丁振俊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31期龙港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位于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南岸。
1984年建镇初期,通过户籍改革、土地有偿出让、发展民营经济三大改革,建成了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经过31年的不断发展和三次行政区划调整,由5个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
先后被列为温州市强镇扩权改革试点、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并获得全国文明城镇、省级生态镇称号和“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四张“国”字号金名片。
现辖区面积172.0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下辖17个社区,171个行政村、22个居民区,户籍人口37.1万、常住人口44.3万、外来人口10多万。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6.1亿元,同比增长11.1%;工业生产总值377.9亿元,同比增长10.2%;财政总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10.7%。
2014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文批复后,龙港切实把试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重大机遇,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与之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市治理体系构建、财政体制改革等7个子方案正在加紧编制中。
同时,还与市决咨委联合成立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研究中心,通过请进来交流、走出去学习的方式,为试点工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龙港试点要为全国探索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可实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设市模式。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整个试点中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我们紧紧围绕中央11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要求,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龙头,全力突破。
一是实行县级单列管理体制。
将龙港定位为县级单位,赋予县级职能,并相应赋予县级行政主体资格,实现县镇之间权责关系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变。
龙港党委、人大、政府三套班子“一把手”按副县长级配备,三套班子其他领导按正科长级配备,镇下属部门正职按副科长级配备。
大镇设市的改革路径研究——以温州市龙港镇为例
务是 “ 建立创新行政管理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设 市模 式 ” ,即探 索 大镇 低 成 本设 市 模 式 ,形 成 可借鉴 、可复制、可推广的设市经验和模式。
二 、龙 港镇低 成本 设市试 点 的基础
( 一 )龙 港 镇 已基 本 具备 小城 市 的要 素和
三、龙 港镇 低成本 设 市试 点面 临 的难点 问题
新型城镇化战略下龙港镇向小城市转型的路径 是低成本设市模式 。但是 ,龙港镇低成本设市试点 将面临诸多难题 ,主要包括 以下3 个方面。
( 一 )权 力关 系变革 问题
从2 0 世纪9 O 年代初开始 ,龙港在镇级体制框架 内多次进行强镇扩权改革 ,其中改革力度 比较大的 主要 包括 以下 几次 。 1 . 1 9 9 2 年龙港镇获批温州市级计划单列镇 。 1 9 9 2 年 ,为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 ,推动小城镇 发展 ,温州市委决定 向龙港镇等1 7 个重点工业镇下 放权限。同年 ,温州市将龙港镇列为市城乡一体化 改革试验区和市级计划单列镇 。这次改革主要有两 个方面内容 :一是龙港镇享受县计委 、经委、土地 规划局 同等权限;二是苍南县在龙港建立公安 、土 地规划 、税务和工商4 个分局 ,由县局副局长兼任 分局局长 ,分局行使县局管理权 限。 2 . 1 9 9 5 年龙港 镇获批 国家小 城镇综 合改革 试 点镇 。 1 9 9 5 年 ,国家体改委等1 1 个部委将龙港镇列为 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这次试点主要涉及行 政机构 、财政 、户籍制度等7 个方面。其中 ,在行 政机构改革方面 ,龙港镇把原来 的机构由2 0 多个精 简为l 3 个 ,强化了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在财政管理 体制改革方面,龙港镇建立 了浙江省内第一个完整 的镇级金库 ;在计划体制改革方面 ,龙港具备 了县
如何激发特大镇发展活力——对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的调研与思考
如何激发特大镇发展活力——对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的调研与思考推进新型城镇化系列调研之六如何激发特大镇发展活力——对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的调研与思考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研组范毅《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15日 11 版)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以600多名行政事业人员来应对近50万人的管理,治安、交通等与居民切身生活有关的公共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龙港镇政府通过聘用协管人员补充管理人员的不足,实现了小政府提供大服务。
图为龙港交警在执法。
资料照片浙江省嘉善县的西塘镇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特大镇。
图为西塘古镇的江南水乡景象2010年,东莞启动简政强镇事权改革,赋予了该市樟木头镇、虎门镇等11个中心镇和3个市属园区部分县级政府事权,放权后镇一级的行政效率大幅提高。
图为樟木头镇街景。
我国人口在10万以上的特大镇已超过200个,不少特大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均超过了其所在的县级市,甚至地级市,却仍然只有镇级的管理机构和职权设置,“身子大、衣服小”已成为困扰特大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撤镇设市是解决特大镇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根本之道,但设市后极可能带来的机构增多和人员膨胀问题,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的经验表明,只要从制度上赋予特大镇县级管理权限,“小马也可以拉起大车”,镇级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可以把地方管理好、服务好,激发特大镇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小城镇发展迅速,在人口规模、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基础设施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城市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我国现行城市管理体制下,仍然以乡镇模式进行管理,这部分小城镇称之为特大镇。
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特大镇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
撤镇设市是解决特大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根本之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把设市作为推进城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长期冻结的设市问题再次进入政策层面。
龙港新城控详规划
• 用地规划结构
• 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平衡表
• 土地利用规划
• 道路交通规划
龙港新城中央商务区启动区以世纪大道、经八路、纬三路、纬五路 形成“两横两纵”的主干道路网结构。在城市主干路形成的新城道 路主骨架的基础上,配合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三级结构的路网体 系。在主干路网结构中:
“两横”由北到南依次 为:纬三路、纬五路;
• 景观要素分析
• 周边环境分析
• 龙港新城概况
龙港新城包括中央商务区、产 业集聚区、渔港经济区、崇家 岙港区、现代农业综合区和新 城拓展区六个区块。
• 龙港新城现状 龙港新城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和产业、人口集聚基础,其周围有龙 港、钱库、金乡、宜山等工业重镇,人口达60万,为龙港新城产业 和人口集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作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核心区, 辐射苍南、平阳、泰顺三县及福建省福鼎市,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两纵”由东到西依次 为;世纪大道、经八路。
• 道路系统规划
• 基地概述
基地位于大庆市的城 市重点建设地区—— 东城区中心,北侧与 西侧紧邻居住区,南 临青龙湖,东与大庆 市湿地保护区北二十 里泡遥相呼应。规划 范围用地37.02公顷。
• 区位分析
• 交通道路分析
基地西侧为 凤舞路、东 侧为凤鸣路、 南侧为龙运 路、北侧为 龙达路,交 通十分便利。
•7、《苍南县龙港镇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8、其他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规程
•中央商务区(含启动区)的整体空间结构为“四区一带两 中心”,四区分别为:中央商务区、行政办公区、科教文卫区和城 市居住区,一带为滨海景观带,两中心分别为北部商业副中心和滨 海主中心。
• 功能定位 苍南县龙港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启 动区、龙港新城的商业副中心, 配套健全、水城特征鲜明的滨海 宜居社区。
解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中心区规划--以中山市板芙镇新中心区规划为例
解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中心区规划--以中山市板芙镇新中
心区规划为例
朱建武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4(000)014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做好镇级中心区规划,将会对城乡一体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朱建武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 528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新中心区建设的策略研究——以汉川市分水镇新中心区概念性规划设计为例 [J], 林智婷
2.强镇扩权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策略——以扬州小纪镇新中心区为例 [J], 徐莉君;盛长元;陈叶龙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策略探析r——以中山市板芙镇广福村为例 [J], 冯慧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秦岭河谷型乡镇镇村体系规划实践探析——以汉中市洋县桑溪镇总体规划为例 [J], 贾海发; 李娟宜; 王龙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顺德区村庄规划方法创新研究——以顺德区杏坛镇吉祐村村庄规划为例 [J], 黄兴华[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港新城控详规划资料
• 用地规划结构
• 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平衡表
• 土地利用规划
• 道路交通规划 龙港新城中央商务区启动区以世纪大道、经八路、纬三路、纬五路 形成“两横两纵”的主干道路网结构。在城市主干路形成的新城道 路主骨架的基础上,配合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三级结构的路网体 系。在主干路网结构中:
“两横”由北到南依次 为:纬三路、纬五路;
• 功能定位
苍南县龙港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启 动区、龙港新城的商业副中心, 配套健全、水城特征鲜明的滨海 宜居社区。
•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5、《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10起施行)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7、《苍南县龙港镇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8、其他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规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5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10起施行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7苍南县龙港镇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8其他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规程规划依据规划依据区
“两纵”由东到西依次 为;世纪大道、经八路。
• 道路系统规划
• 基地概述
基地位于大庆市的城 市重点建设地区—— 东城区中心,北侧与 西侧紧邻居住区,南 临青龙湖,东与大庆 市湿地保护区北二十 里泡遥相呼应。规划 范围用地37.02公顷。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8.16•【字号】温政办〔2016〕79号•【施行日期】2016.08.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其他规定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温政办〔2016〕7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温州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8月16日温州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为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温政发〔2015〕44号)精神,深入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培育与创建,积极探索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进一步激发创业创新活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市范围内遴选重点发展的潜力区块,着眼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发挥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要素优势,按照梯度培育、错位发展的创建原则,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通过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
二、主要目标——省市级特色小镇创建成果显著。
在3年内争取培育创建50个左右省、市级特色小镇,其中省级特色小镇15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35个左右。
每个县(市、区)原则上要创建1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每个工业大县(市、区)要谋划1个制造类特色小镇。
——以特色小镇为引领的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
(2)撤镇设市是解决特大镇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根本之道
(2)撤镇设市是解决特大镇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根本之道如何激发特大镇发展活力——对浙江省温州市龙港镇的调研与思考作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研组浙江省27个入选小城市培育试点的中心镇2014年7月15日《光明日报》报道截图我国人口在10万以上的特大镇已超过200个,不少特大镇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均超过了其所在的县级市,甚至地级市,却仍然只有镇级的管理机构和职权设置,“身子大、衣服小”已成为困扰特大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撤镇设市是解决特大镇发展中面临问题的根本之道,但设市后极可能带来的机构增多和人员膨胀问题,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的经验表明,只要从制度上赋予特大镇县级管理权限,“小马也可以拉起大车”,镇级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可以把地方管理好、服务好,激发特大镇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小城镇发展迅速,在人口规模、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基础设施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城市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我国现行城市管理体制下,仍然以乡镇模式进行管理,这部分小城镇称之为特大镇。
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特大镇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
撤镇设市是解决特大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根本之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把设市作为推进城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长期冻结的设市问题再次进入政策层面。
但设市后极可能带来机构增多和人员膨胀等问题,曾经的“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最终体制复归的教训,也是当前重新启动设市工作必须要面对的一道坎。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的发展经验表明,只要给予相应的管理权限和自主权,镇级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并不会成为发展中的主要障碍,镇级机构和人员也可以很好地服务发展大局、服务当地居民生活。
龙港镇“小马拉大车”的方式,实现了“小政府,大服务”,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并在实际上破解了设市面临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增加的难题,为未来的县一级机构改革和精兵简政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镇改市”规划预控探索——以浙江省龙港市为例
图1 2010年龙港镇域的现状用地情况
(图片来源:龙港总规系列规划项目组绘制)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和服务品质不匹配身份的变化。
作为
非县城驻地的滨海城镇,龙港的综合交通系统长期处于尴尬
图2 鳌江流域城镇群架构示意
(图片来源:龙港总规系列规划项目组绘制)
图3 独立设市模式下龙港在流域城镇群的发展路径
(图片来源:龙港总规系列规划项目组绘制)
(二)融入区域的蓝绿开放空间格局
从区域角度出发,研判城乡发展边界和空间本底格局。
图7 区域交通系统对接预控(左)和城市内部交通组织优化(右)(图片来源:龙港总规系列规划项目组绘制)
图4 城市发展边界(灰色、黄色)和禁止、限制建设区布局(深绿、
浅绿)(图片来源:项目组制图)
图5 发展边界控制下的区域空间板块(左)和蓝绿生态系统(右)(图片来源:项目组制图)
图6 城市蓝绿生态系统
(图片来源:龙港总规系列规划项目组绘制)
图8 已经初具雏形的龙港新城路网系统
(图片来源:龙港新城管委会)
图9 城市空间板块布局(图片来源:龙港总规系列规划项目组绘制)
预控各级服务中心和设施预留远期发展空间。
规划形成滨海主中心、老城中心、城东中心、产业服务中心等分层级、。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第一章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TRANBBS城市TRANBBS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温州市市域范围内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温州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含开发区)内的一切规划、TRANBBS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近期 2003~2007年中期 2008~2012年远期 2013—2020年远景 2020年以后文本中粗体字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本规划自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由温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总目标:将温州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城及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金融、港口、旅游城市,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的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为提前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
形成现代化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综合实力,到规划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结构接近国内一流大城市的相应水平。
形成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温州都市区,到规划期末温州的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确立影响全国、辐射浙南闽东的中心城市地位。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宏观管理制度,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向资源配置市场化、合理化,经济运行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形成现代化温州都市区基础设施的构架,到规划期末,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综合TRANBBS 交通、公用设施、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系统,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社会风气良好、公共秩序井然、生活环境优美为重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最新-加快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思考001 精品
加快城市化与产业化良性互动的思考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县委、县政府提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第一年,也是龙港镇推进新一轮经济发展、构筑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性一年。
当前,龙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一是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促进龙港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发达国家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国内大中城市产业也将向周边地区转移。
这为龙港镇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龙港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随着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世纪大道等项目建设的加快,龙港镇的区位优势将大大增强。
去年以来,投资信心明显增强,房地产逐步升温,资金出现了回流现象,新一轮投资热正在形成。
三是有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工业总产值亿元。
印刷、礼品、塑编等特色产业已形成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在国内打响了“中国印刷城”区域品牌,示范印刷工业园区等已经初具规模。
去年以来,个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的启动建设,为龙港镇今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龙港的城市发展定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温州市“十五”规划已明确把龙港定位为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
目前,国家正在修订设市标准,准备选择少数具备条件的小城镇撤镇设市,发展成为带动能力更强的小城市。
今年龙港镇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鳌江流域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抓住国家准备选择少数。
沿海大项目建设背景下的后发地区总体规划探索
沿海大项目建设背景下的后发地区总体规划探索
黄仪荣;杨深
【期刊名称】《小城镇建设》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沿海化浪潮下沿海后发地区迎来了大项目发展机遇,作为粤东沿海典型的后发地区,惠来县在政策上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赶超战略,而中石油炼油等沿海大项目则进一步激活了其后发赶超。
在此背景下,惠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立足于惠来县的后发赶超目标,试图通过城市空间拓展、产业集聚布局、大交通战略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岸线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及水资源配置等方面构建后发赶超的保障体系。
【总页数】6页(P59-64)
【作者】黄仪荣;杨深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分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新型城镇化下的沿海小城镇建设路径的探索——以诏安县四都镇总体规划为例[J], 林秋娟
2.“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深圳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转型探索 [J], 刘永红;邹兵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园景观规划——以山东省招远市阜山镇吕家村公园总体规划为例 [J], 王玺;郭先锋;陈东田
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园总体规划浅析 [J], 冯建立;朱芳琳
5.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总体规划研究
——以泰安市泰山景区曹家庄为例 [J], 吴颖韬;张云帆;张翔宇;王洪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城市化过程中镇体制的转换——温州市龙港镇综合体制改革设想
作者: 黄永山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24-27页
主题词: 农村非农化;城市化过程;国营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工商业;农村发展;经济活动;个人产权;规范化;重要课题
摘要: <正>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重要课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从事工商业经济活动,形成了大量以明确的个人产权为基础的家庭工业及合股企业。
对这一新的经济如何引导、管理,使之规范化、组织化,并以此解决中国农村非农化发展的困难,成为深化改革的重点。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为我们提供了极富意义的试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N432529468ÿP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大镇”的规划探索——以温州市龙港镇总体规划为例汪曼,梁浩摘要:“特大镇”作为我国最具有人口吸纳能力和活力的基层经济体,是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过快,国家制度改革和城镇建设相对滞后的结果。
要破解该困局,走“强镇扩权”之路是一方面;结合自身情况调整规划编制思路,科学引导城镇建设也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温州市龙港镇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在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建设标准、城镇特色以及规划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具体包括:以目标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以生态本底和安全格局为基础进行镇域城乡空间管制;突破标准、实事求是地选择城镇建设标准;错位竞争和多方引导,塑造滨海水乡城市风貌;以及积极探索编制方式和政策机制的创新等,为规划实施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特大镇总体规划龙港镇1 “特大镇”的研究意义“特大镇”是指人口和经济规模已达到或超过国家设市标准,却依旧采取镇级行政管理体制的建制镇。
它广泛存在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城镇密集地区,典型代表包括东莞的虎门和长安镇,温州的龙港和柳市等镇。
“特大镇”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活跃地区之一,也是为城乡地区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其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5年3月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到:“要完善设市标准,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
在同年2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特大镇”的典型代表——龙港镇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镇级试点之一,被赋予了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的重任。
而虎门和长安两镇也被明确提出探索新型设市模式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研究“特大镇”的发展动因和困境,探索新形势下“特大镇”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式和实施路径,科学引导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十分必要。
2 “特大镇”的发展困境“特大镇”的本质是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城镇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果。
其主要特点包括:(1)块状经济发达,产业集群优势突出,是我国镇域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例如,虎门镇的2014年GDP突破400亿元,超过很多大中城市的GDP总额;(2)人口规模大,且对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吸纳能力很强。
再如,长安镇2013年常住人口约67万人,其中外来人口约61万人,远超过我国众多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在过去的30年中,“特大镇”的城镇化速度明显领先其他城镇地区,但城镇化质量却不容乐观,严重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并开始不同程度地遭遇以下困境。
2.1土地利用粗放、产业效率低迷“特大镇”经济活力强,产业扩张需求旺盛。
在镇区,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现象普遍存在,居住环境恶化,安全隐患突出;在农村,因土地使用成本低且缺乏严格的规划管控,工业企业遍地开花,致使大量耕地被粗放利用和无序开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这种传统的分散式、碎片化的工业化模式发展至今,已不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反而带来了经济效率降低、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公共设施供给不足,建设缺乏区域统筹由于我国现行的《镇规划标准》对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较低,仅关注镇区居民的基本需求,未将镇域和周边地区居民的服务需求纳入考虑,且对“特大镇”新经济形势没有相应的预期。
这使得按照该标准进行配套的“特大镇”在设施标准和规模上均存在较大缺口,“小马拉大车”现象严重。
此外,由于区域各城镇配套建设缺乏科学的统筹协调,也造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建设。
2.3城镇特色消退,“千城一面”现象突出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得“特大镇”建设往往未充分考虑原有的城市肌理、生态本底和景观特色,而仅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低效快速地向外扩展。
这不仅造成了土地和资源的浪费,更使得传统生产和生活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城镇特色风貌和地域文化不再显著,城镇建设越来越趋同,“千城一面”开始向“千村一面”延伸。
上述问题根源在于“特大镇”的实际规模与镇级行政体制和管理能力不匹配,造成的城镇建设失控。
而我国传统规划体系中的城乡二元结构和镇规划中的一些常规思路也加剧了问图1 龙港城镇建设现状题的恶化。
因此,要缓解“特大镇”的发展困境,在努力争取城镇等级提升的同时,与之相应的“特大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和编制标准也亟待优化!3 “龙港试点”的总体规划探索龙港作为我国“特大镇”的典型,其发展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
2010年我院受苍南县和龙港镇人民政府委托,展开了对龙港镇总体规划及其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
下面希望通过对龙港总规案例的研究,探讨“特大镇”总体规划编制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以期与其他地区进行一些经验交流。
3.1历史与现状龙港地处温州市东南部,浙闽两省交界处。
1984建镇之初是由5个小渔村合并而成,当时人口仅6000余人。
因在全国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三大改革举措,龙港镇成为我国首座由农民自下而上集资建设的城镇,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城”。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龙港镇成为浙江省经济强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并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首批2个“镇改市”试点。
截至2013年底,龙港镇辖区面积达172平方公里(含龙港新城海涂围垦区约30平方公里),现状城镇建成区约19平方公里。
2013年常住人口43.7万人,户籍人口36.2万人,其中建成区常住人口24.9万人,城镇化率达56.9%,镇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3万人,是温州市人口第一大镇。
2013年龙港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47%。
工业总产值达33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5亿元,财政收入达18.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50元。
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优势显著,三次产业比重为3.8:53.8:42.4,二三产就业人口占到全部就业人口的85%以上。
其中,第二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印刷、纺织和包装为特色的地方产业集群,先后获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和“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等称号。
3.2问题与挑战3.2.1土地资源制约突出龙港镇虽然地势平坦,用地条件较好,但村庄用地随意扩张现象严重,耕地保护压力巨大。
根据龙港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阶段成果:龙港的现状村庄用地需缩减一半以上用于农田复垦。
至2020年,规划农田需占到镇域除龙港新城外面积的54%以上。
同时,由于龙港现状镇区人口规模大、建设强度高且用地功能混杂,老城区有强烈的功能置换和向外拓展需求。
但由于龙港镇城镇等级低,每年由上级政府下发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极为有限,致使龙港镇的年度可用建设用地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自2006年国家收紧土地宏观调控政策后,龙港镇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仅约33公顷/年)。
3.2.2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严重由于印刷、纺织和包装等现状支柱产业的产业特征造成了龙港的粉尘和废水排放量巨大,加上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够完善,致使江南平原水系也遭受严重污染。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龙港镇传统的“前厂后店”小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需求,给原本拥挤不堪的老城区带了大量安全隐患。
3.2.3城市公共服务效能低下由于早期对龙港的发展规模缺乏科学预见,并受制于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龙港镇的城市公共服务效能整体极为低下。
社会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严重缺乏,已很难满足本镇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需求,更勿论为周边乡镇提供服务。
绿地公园也严重不足,仅占总用地的1.26%。
交通组织混乱,交通拥堵现象也极为严重、断头路和丁字路随处可见。
落后的城镇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已成为现阶段制约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瓶颈之一。
3.3对策与创新规划在分析龙港镇发展背景和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建设标准、城镇特色和规划实施等五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以下规划策略。
3.3.1注重区域协调,明确发展目标研究龙港镇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必须将其置身于浙江省沿海地区、温州南部鳌江流域城镇群和苍南县域等多个层面进行考量,寻找龙港参加区域竞合的发展机会。
(1)在浙江省参与国家海西战略层面 (1)在浙江省参与国家海西战略层面龙港镇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海西城镇群交汇处,是浙江省参与国家海西战略的重要支点。
需要依托区位优势和龙港新城的土地资源,有选择地承接台湾、浙江和温州其他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浙台经贸合作。
(2)在温州南部鳌江流域城镇群层面温州南部地区中小城镇密集但同质发展现象严重,缺乏一个有强大辐射和带动力的城镇核心。
龙港作为片区人口最多、经济最强的镇应抓住此机会,提升自身城市竞争力,成为温州南部的区域中心。
龙港的发展不能仅依靠自身,还要与北侧的鳌江镇联动共驱。
鳌江镇作为龙港北上温州、杭州的咽喉,与龙港镇在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联系紧密。
龙港镇必须在产业分工、重大设施选址、道路和轨道选线以及水系治理等多方面与鳌江镇充分沟通对接和全面共享共建,才能成为真正的温州南部鳌江流域的区域中心城市。
图2 龙港镇区位位置图 图3 鳌江流域城镇群结构设想示意图(3)在苍南县域层面龙港作为苍南县的经济重镇,是苍南县进行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
而苍南县作为龙港城镇化的最重要腹地,也一直为龙港输入了大量劳动力和发展资源。
未来龙港镇既需与苍南县政府所在地的灵溪镇在发展定位、产业分工和公共服务上差异发展和错位竞争,又要依托龙港新城,与宜山、钱库和金乡等江南平原各镇在携手维护江南平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交通和经济往来,完善对各镇的服务带动能力,促进区域整体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3.3.2尝试情景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本次规划根据龙港镇的山、水、田和现状建设用地的分布,借鉴情景规划理念,模拟了4种不同发展模式下龙港镇可能的城乡空间格局。
基于生态优先、集约发展的前提选择了不对称模式,即:在最低限度破坏江南平原生态本底的情况下,集中集约建设龙港老城和龙港新城,适度收紧乡村用地,形成相对稳定的城乡空间格局。
基于上述空间格局,具体通过:(1)结合建设用地适应性评价,划定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明确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的范围和管制要求,规范城乡建设行为。
其中,考虑到龙港镇村庄建设用地大量存在和减量优化的需求,将村庄建设用地划为限建区。
通过提供弹性空间但限制用地总量的方式,应对未来图6 龙港镇空间管制规划图图4 龙港镇山、水、田、程机理图5 鳌江南岸城镇空间发展趋势演化方案引导村庄集聚发展空间不确定性和减量发展中的时间不确定性。
(2)通过分析现状村庄的人口、耕地、经济和建筑空置等情况,以提升农村生活水平、促进村庄集约发展为目标,选择适于村庄集中建设的空间进行一体化的公共设施配置,引导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促进空置村庄逐步复垦还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