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立法的特征及对当代立法启示

唐律立法的特征及对当代立法启示
唐律立法的特征及对当代立法启示

唐律立法的特征及对当代立法启示

一、唐律形成的背景

唐初法律制度基本上并没有创新,而基本上是沿袭隋朝。唐建国之初,百废待兴,还没有来得及创制通行于全国的法律,因此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六月下诏废除了隋朝的《大业律》,暂时适用隋朝的《开皇律》。然后于同年十一月在暂时适用的《开皇律》五刑体系的基础上又新添加了《五十三条新格》进行修改和补充;然后唐高祖李渊再让尚书仆射裴寂等人花费近六年的时间,以《开皇律》为基础,编制属于唐朝自己的新律也就所谓的《武德律》。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发现建国之初的情形和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的情形有所不同,《武德律》已经有些不能适应此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需要,而且在法条上也有许多空缺和不足之处,因此于贞观元年三月让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名臣,在仔细钻研隋律的基础上,以“宽简”、“平允”和“画一”为原则,对《武德律》认真进行了修订,形成了《贞观律》,

将主要的刑罚进行了减轻,补充进一些新的条文使得整个法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体系,为唐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奠定了法律基础。

二、唐律的特点

(一)以刑为主 , 诸法合体

由于李渊和李世民虽然都是一代帝王,但是也得曾经在隋朝为官,深知百姓疾苦,也知道为了要巩固自己的统治的地位,因此唐统治者非常重视编制法律。但是唐开国的统治者自身只是颇有手腕的政治家,并没有深厚的法学功底,而他们也曾亲身体会到隋朝的强大和富足,因此唐律继承了隋朝的基本法律制度,于是就沿袭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以刑为主 , 诸法合体的体制。

(二)科条简要 , 条理清晰

我国古代封建法典的编撰和法律的修订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从夏朝开始就已经有了法律制度的存在,但是那时候因为技术条件和经验不足,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到了秦朝的时候,时机已经成熟,再加上商鞅以“范天下不一而归一”为指导思想

在秦国以李悝的《法经》为基础的两次变法,使得秦国的法律非常完善,再加上之后秦国一向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重视法律在统治方面的作用,因此秦法一向是以繁杂和着称。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往往因一件事而设立一法 , 最终导致法律条文非常杂乱 , 不利于

具体的施行。因此西晋在修律时对于对汉朝的律令进行了大幅度的删改和缩减 , 随后的

《北齐律》最终将法典定为十二篇, 九百四十九条, 这就比秦律和汉朝的律令要精简的多。

隋朝虽然是北周静帝禅让之后建立的统治政权,但是在法律方面却继承了北齐“法令

明审 , 科条简要”的传统 , 而唐朝又隋朝的基础上,在条文之后附加上了注疏做为法律解释 , 其中所蕴含的法律思想和法学理论十分精奥, 在中国古代封建的众多法典之中是最为简要、精炼的一部 , 这也显示了立法到了唐代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与发达的水平。

(三)礼刑并用 , 礼法合一

清代纪昀在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评价唐律是“一准乎礼,得古今之平”.这就是唐律是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法律的主要指导思想。这是因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 这种“礼刑并用”的思想就得到了历朝的统治者的重视。但是这不并不是说唐律之中仅仅只

有儒家思想 , 因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家的思想进行了大融合,此时的儒家已经慢

慢掺杂了其他思想流派的精华。所以《唐律疏议》当中 , 明显可以看到各家流派的痕迹,

尤其是将德、礼的思想融入到法律之中 , 也正是这种兼收并蓄、水乳交融的特点才使得唐

律的水平达到了成熟完备阶段 , 这也是中华法系不同于其他法系的最为显着的特点。

(四)依礼制律

在经过艰苦的战争之后,唐统治者终于在中国大地确立了自己的统治。但是由于他们深刻吸取了到强大的隋朝二世灭亡的教训 ,为了唐王朝的万世不拔的基业,唐初的统治者

决定以礼来教化臣民和制定法律 , 这也是因为自汉魏以来 , 礼律结合成为法律发展的主流①,所以唐朝也是以儒家的礼教纲常来作为统治的指导思想。

这一特点在唐律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唐律中所有条文都以封建的伦理纲常为基础 , 除

了要维护封建皇权和贵族官僚的特权之外还规定了严重危害封建社会秩序的犯罪 , 最重要

的是唐律明确规定了违反封建伦理关系的罪名,例如恶逆、不孝、不睦,这就为唐朝建立维护以父权和夫权为基础的封建家庭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研究唐律对当代立法的启示

唐朝的强大不但受到当时世界各国的关注,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现代立法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唐律中立法技术和立法思想都到达了极高的水平,这更是值得我们现在的法律人士不断进行研究和探讨。从理论上说,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后世的立法水平和立法思想在唐朝的基础之上,本应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但是由于之后的宋元明清的统治者因为自己修养和外部因素的限制,他们仅仅是因袭唐律,并无重大突破。仅以成就而言,后世历朝的法典比起唐律都有明显不及。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注重法律的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已经较为显着的成果。但是我国现代由于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立法权,而众多立法机关之间也并没有紧密交流,这就造成了我国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条文之间有着很

大矛盾和冲突,也正因此透彻研究唐朝立法技术和立法思想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完善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明儒 . 浅析《唐律》中赃罪的处罚原则 [J]. 法学评论 ,2002(1)。

[2] 任映艳 . 从《唐律疏议》看中国古代的孝亲思想 [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7(2)。

[3]蒲坚。释唐律“出入得古今之平”[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4)。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责任论)

第十章社会责任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责任论 答:社会责任论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问世,它是维护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的。报刊自由委员会在其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五项具体要求:①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理智;②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③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④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⑤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 2.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西南大学2010年研;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 答: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媒介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事业具有双重属性的新认识,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3.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2007、2005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4.更正与答辩原则[北大2007年研] 答:更正与答辩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的内容之一。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答辩(又译为答复),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对于相关人,这是一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对于传媒和记者编辑,主动更正和允许相关人更正与答辩,则是遵循职业规范的问题。 5.新闻评议会[社科院2004年研] 答:新闻评议会是指一种评价新闻媒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专门性机构,它通常由新闻行业机构组织行业内相关人士组成,也可以由新闻界和其他各界(司法及社会群众团体等)的代表联合组成。新闻评议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报业及其他传媒的表现进行评议,并对一些违反新闻道德的案件做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一般不受理违法案件。大多数国家的新闻评议组织仅有裁决权,少数国家如日本等则既有裁决权,又有处罚权,处罚的项目有警告、记过、罚款、开除会籍等。 6.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答: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政治法律、思想观点、文化传

罗马法对于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启示

罗马法对于当代中国民事立法的启示 罗马法是孤单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也是世界法律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法律体系之一,它不仅是大陆法系形成的基础,而且对英美法系也有着重大影响。罗马法的体系和原则,为后世民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中国社会的传统法律文化往往是“重刑轻民”,研究罗马法对于我国构建起自己当代的民法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罗马法与中国民法法典化 民法法典化是指将有关民事法律规范按一定的体例编纂成法典,以法典为民法的主要来源。法典化是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传统,也是一个国家民事法律完备与否的重要标志。法典化要求国家立法权的统一和立法机关对立法权的垄断,要求对法律进行精确的分类,以及法律规范的抽象化和概括化。 罗马法虽不是某一个具体文献的专有名称,而是从罗马奴隶制国家建立时起,到罗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之时止,这一历史时期罗马国家法律的总称,但实际上人们所指的罗马法,主要是查士丁尼皇帝时期制订的、被后世称为《民法大全》。这一法律文献所以说罗马法是一部法典化的法。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都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并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展现了其优越性。 虽然在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方面的同主要的成文法国家有着诸多差异,但中国实际上还是一个大陆法系国家。目前我过的刑罚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在民事法律方面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出台一部统一的民法典显得尤为迫切。当前,我国民事立法以单行法为主,其中不少是各部门起草制定或颁布,从现有的立法看,重叠、冲突比较普遍,一些规则甚至有部门利益化倾向,对于要建立一个私法体系的目标来说,这种现象是不适宜的。从大势而言,形成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私法观念有助于我国完备的私法体系的确立。法典化对于我国统一私法观及私法体系的形成有巨大作用和现实意义。 罗马法与我国物权法的公私法问题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指出,法的“研究对象有两个:公法和私法。公法是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事实上,它们有的造福于公共利益,有的则造福于私人。”这里所谈的是私法,包括三部分,由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基本原则所构成。罗马法学家对立法的划分成为后世法学进一步分类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依据。在此分类的基础上,罗马法学家将研究的重点致力于私法。这种以私法为重心的设计安排反映了罗马法的“私法观”。罗马人的私法观不仅在于他们创立了完整的系统的私法体系、私法概念、私法内容,更重要的在于他们强调私法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维护个人的正当的合法的权益,这是罗马法能成为商品经济社会一种永恒法的原因。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胜利不止是历史的转折点同时它给我们留下了无比珍贵的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 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才能激励红军将士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在党的利益、民族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无不表现出顾全大局,牺牲个人利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精神品质。集体主义思想反对一切“个人至上”、“个人中心”和“个人神圣”的个人主义理论。它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真正体现,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顾全大局。也就是说,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征精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精神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长征的胜利,锻造出了不朽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浙江日报总编辑杨大进认为:“第一个方面从政治信仰上去理解它,我的体会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一条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来搞革命、搞建设;第二个方面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对党员来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第三个方面是道德的追求和人格的塑造,这就是集体主义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是不怕艰苦拼搏的精神。这三条相互融合在一起。”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观念开放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认真了解共和国的历史,理解和领会长征精神,更要将其继承和弘扬,形成新的长征精神。一、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其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当年红军战士之所以能够长途跋涉,征服千难万险,翻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的重重高山,穿过人迹罕至、沼泽遍布的茫茫草地,跨过激流汹涌、难以渡越的条条江河,吃草根,咽树皮,忍饥受冻,历经艰辛,最终胜利会师,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业绩。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红军将士才有了精神支撑和动力,激励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有远大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事业追求,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动力,不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不被社会的丑恶现象所迷惑,不被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打倒,坚定自己的价值追求,奋发成才,奉献社会。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长征精神就是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全局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精神。长征谱写出了一首红军战士精诚团结,顾全大局,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英雄凯歌。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大学生们懂得自我价值只有在与他人、集体、社会发展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否则,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培养自身集体主义价值观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划清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界限。在一些大学生看来,提倡集体主义就是泯灭个性、否定自我,强调集体利益就是否认个人利益。正确认识集体主义、转变思想,首先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过去几十年对集体主义的宣传和解释上的偏颇之处,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集体主义在强调集体利益时,并不抹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它强调集体利益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强调个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在贯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时,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维护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并努力促进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2、摆正金钱在人生追求中的位置。这是当今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应该正确看待金钱问题。金钱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金钱获得再多,也不能等同于一个人价值的完全实现。大学生不应当将获得金钱作为自己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中国古代神话自然观的启示》

中国古代神话自然观的启示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时期,中国远古人民由于对自然规律与人文规律缺乏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已经了解的现象以及对人类本身的探索,而对宇宙自然、人类本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进行合理的解释。神话的主人公包括神祗、始祖、文化英雄、神圣动物等。中国古代神话所体现的意义有很多种,大致分为以下六种: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以及人类对自然抗争的神话。通过这些神话,可以看出远古人民对于自然的探索,对历史的铭记,对造福于人民的发明家的赞扬,以及带领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英雄的崇敬。下面对这六种神话分别进行介绍以及它们所体现的自然观的启示。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最著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他从卵状的混沌中劈开了天地,同时自身化为万物。在这则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们对于天地的理解,他们认识天上初始是卵状,这是从自然生活中观察燕子等动物的生殖方式而得出的结论。而盘古主动的开天劈地则体现了古人们对于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神话中“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则体现了古人们的阴阳太极思维。盘古化为万物,这种“垂死化身”的宇宙观则体现了古人们对于人与自然想到对应关系的理解。 从创世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民对于自然的创始的理解是根于人力的,盘古是人力的象征。远古人民尚且如此自信,我们现在更应该相信人类本身的力量,对于如今还无法掌控的地震、海啸等,我们应该以自信的心态去研究它们,争取早日掌握它们的规律,从而造福人类。 神话所体现的阴阳太极观念也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到原子时发现原子也是由阴阳相对的两部分组成,这说明我们古人对于自然本质的理解还是很正确的。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世上大部分物质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比如太阳为阳,则月亮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这种阴阳相对相生的关系正是用统一的观点看对立事物观的反映。 神话中盘古身化万物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对应关系,启示我们人来自于自然,死后也终将回归大自然,化为万物。所以我们应该善待自然,因为她既是我们的母亲,也将是我们最终的归宿。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可分割,因而善待大自然在今天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始祖神话 始祖神话是远古人民对于人类自身起源的想像与解释。中国比较出名的始祖神话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女娲用泥土造人,最后“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而正是女娲造人方式的不同,因而古人们认为“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这是远古人民对于人类为什么会有社会地位差异的自行阐释。体现了古人们的等级观念以及命运来自于出身并命中注定的观念。而女娲造人则反映了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对于人类发展的具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日本新闻业 一、名词解释 1.《官版·巴达维亚新闻》[人大2004年研] 答:《官版·巴达维亚新闻》是日本出版的最早的日文报纸,1862年1月由官方“洋书调所”的工作人员竖川三之桥和万屋兵四郎印刷发行,先后印发了23卷。“新闻”一词系日文“报纸”的意思。此报翻译自在荷属印尼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出版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机关报《爪哇新闻》,以《巴达维亚新闻》为名公开发行,因系官办,故冠以“官版”二字。报纸形式、印刷手段还很落后,曾使用过荷兰人于1849年赠送给幕府的一台手摇印刷机。 2.NHK[上海财大2010年研;四川大学2009年研] 答:NHK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日本广播协会的简称,创建于1926年,战后重新改组。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该机构一直经营广播业,现在主要力量已转向电视。按照日本《广播法》的规定,NHK是实行自主经营的“特殊法人”,它在承担法律规定的职责和义务的同时,享有充分的新闻自由,不以赢利为目的。NHK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经营委员会,其成员由首相提名,经参众两院同意后任命,任期三年。NHK包括三套广播网:第一广播网以新闻时事为主,其次是文化和娱乐节目;第二广播网以知识教育为主,其次是文化和新闻时事;第三广播网是调频广播,以文化娱乐节目为主,也有新闻时事节目。此外,NHK还有两套电视网:一套为综合频道,一套为教育频道。从总体上看,NHK的节目内容比较严肃、正统,新闻报道方面力求准确、公正,注重时效性,娱乐题材尽力避免庸俗化,在世界电视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3.《读卖新闻》 答:1874年11月2日创刊于东京。它是日本五大全国性综合性日报之一,每日发行早版和晚版两种版本。2004年日发行量达到1408.1万份,不但在日本位列第一,而且是世界报业发行量之最。主要面向社会中下层办报,是大众化报纸,类似中国的都市报。在报道社会新闻、生活时尚、医疗护理等方面版面多,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浅显。《读卖新闻》集团形成覆盖全日本、全球的新闻采集网。 4.《朝日新闻》 答:1880年创办于大阪。它是仅次于《读卖新闻》的第二大日报,是全球发行量领先的第二大日报。其广告收入在日本位居第一。它是一份严肃的高级大报,以“精英新闻”定位,以知识分子、工商业主管、政府官员等中上阶层人士为主要读者。以政治、经济、外交等硬新闻为主,重视言论。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处于唯我独尊的地位。在社会贡献方面,该报运营的各类公益性法人有20多个,涉及文化、艺术、社会福利、教育、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5.《日本经济新闻》 答:1876年12月2日在东京创办,原报为《中外物价新闻》周刊,1885年改为13刊,1946年3月改为现名,是日本经济界尤其是金融界(财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报纸。为综合性日报,偏重经济新闻,具有专业报性质。代表并反映财界的主流意见,受到日本政府、企业、金融业的格外重视,主要读者群为财经系统、企业、政府官员。以平实稳重为主要风格。

【最新2018】法国“首次雇佣合同”法案的立法启示(1)论文模板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法国“首次雇佣合同”法案的立法启示(1)论文 关键词: 法国/雇佣合同/立法内容提要: 201X年初,法国由于“首次雇佣合同”法案,暴发了大规模的学生罢课和工人罢工。分析和反思这一事件,可以获得三个方面的立法启示:一是要关注政府主导立法的危害,重视立法过程的重复性、对抗性和妥协性;二是要关注法之本身的合法性,重视“法上有法”,避免“合法性危机”;三是要关注社会中介组织的立法影响,并给予其恰当的法治定位。一问题的提出201X年2月7日,法国大学生走上街头,抗议“首次雇佣合同”法案(又称新劳工法),要求政府予以撤回。但政府态度强硬,这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学生罢课和工人全国总罢工。单是3月28日这一天,就有近200万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舆论普遍认为,此次学潮可与1968年的“五月风暴”相提并论。此次法国学潮和工人罢工的导火索,可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视角进行考察,本文试从法学,特别是立法学角度加以审视与检讨。在立法学视角下,动荡之根源的“首次雇佣合同”法案可分为三个阶段:(1)议会立法阶段。“首次雇佣合同”法案由法国总理德维尔潘于201X年1月16日向国会提出。3月,该法案分别走完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的法国国会立法程序,最后顺利通过。①这项新劳工法规定,法国2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在与26岁以下青年人签订雇佣合同后的最初两年内,第一,可以随时将其解雇,第二,无须说明解雇的理由。正是这两项内容成为学潮的焦点。(2)法的公布阶段。②在法公布之前,可以产生前置性程序,根据1958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即第五共和国宪法,本文简称法国宪法)第61条的规定,宪法委员会可以行使“合宪性审查权”。事实上,法国社会党国会议员启动了该程序,3月30日,法国宪法委员会裁决“首次雇佣合同”法案符合宪法的规定和精神。随后的3月31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正式颁布“首次雇佣合同”法。(3)法的废止阶段。在法国学潮和法国工会的巨大压力下,法国总统希拉克不得不于4月10日宣布,法国政府决定取消“首次雇佣合同”法,代之以“帮助困难青年就业机制”。同一天,法国总理德维尔潘表示,他对法国公众不理解“首次雇佣合同”法表示遗憾,并承认自己在采取这一措施时“操之过急”。随后法国国会表决通过了一项旨在帮助青年人就业的新法案,正式替代了“首次雇佣合同”法案。法国德维尔潘政府提出“首次雇佣合同”法案,其用意完全出于公心:为了缓解法国青年人高达22.8%的失业率,也为了提高法国的竞争力,“首次雇佣合同”法案鼓励用人单位大胆雇用年轻人。但对于这样一个大处可提高本国竞争力、小处可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法案,年轻人就是不买账,提出的理由在于:新法案可能导致他们新工作更加不稳定。这是导致学生大罢课和工人大罢工的理由,本文关注的是,“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在没有充分征求劳资双方意见,特别是年轻人意见的情况下‘闭门造车’,匆忙推出了‘首次招聘合同’,然后拿到议会强行表决通过”③,由此可以得出若干立法启示。二政

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启示

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启示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红军长征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我们应该弘扬这种精神。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欢迎阅读。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80年前,一次闪烁着革命理想光芒的远征,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长征情结。80年后,我们穿越时空回望历次长征纪念活动,透过这扇特殊的窗口,感受到了长征宣传的与时俱进,感悟到了长征精神的历久弥新。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xxx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最终走向胜利呢?是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珍藏着的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幸福生活的信念!而长征精神,就像一座永远的丰碑,永远树立在人们的心中。 我不禁想起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一位首长把仅存的青稞面留给了战士,而那位战士最后又把青稞面还给了首长……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等多么宝贵的长征精神,它们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记得我刚学自行车时,爸爸老在车后面扶着。一天,爸爸对我说:“你练了这么久了,该自己骑了吧。”我很不情愿

地大声喊:“不要啊!万一我摔下来怎么办?”“好了好了,不放就不放。”爸爸笑着说。我又骑了几圈,风在耳边呼呼地响,感觉特别爽。这时,不知怎的,车头好像跟我作对似 还有一次,我参加了校运会的几项比赛。到最后一项长跑时,我箭一般地向前冲去,一路遥遥领先。可是,才跑到一半,我就精疲力尽了,速度越来越慢,后面的两名同学也追上了我,得意地向我瞟了一眼。我上气不接下气,真想停下来不跑了,可看到同学们那着急的样子,听到大家为我的加油声,我想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不怕,我怕什么呢?我顿时有了信心,带着全班同学的期望奋力向前跑去。“加油,加油!”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就要到终点了。于是我加足马力,近了,近了,奇迹般地超过了前两名同学,到了!在接触红线的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坚持就是胜利! 在学习中,我也常常想起红军,想

86佛教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佛教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张爱林(作者为重庆西南大学副教授)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因素,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佛教本着“法赖人弘”的基本信念,注重培养人才,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仍可为当前中国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佛教是教育的宗教 与西方宗教相比,佛教的教育性十分明显。从词源上看,西语中Religion与汉语概念的“宗教”截然不同,Relgion是从拉丁词“religio”词根发展而来,含有尊敬神、履行神的义务,反复默想神,重新与神修好等含义,称为Relgion的宗教至少包含三个特征:崇拜独一的至上神;信奉独一的神圣经典;具有统一规范的神圣宗教组织与宗教仪轨。汉语“宗教”是一个合成词,“宗”是宗旨,即所尊崇的学说,“教”是教化、教育、教导。“宗教”作为一个词的连用首先出现在佛教中,南朝梁代的袁昂(450-540)说:“仰寻圣典,既显言不无;但应宗教,归依其有。”(《弘明集》卷十)因为尊崇某一学说、人物或经典,于是依宗立派,由此“宗”也有了“派”的含义,而“教”便用来指代佛陀的整体教化,“宗”变成了“教”的分支,是依照不同的言教、经典、修行方法等形成的佛教派别,如印度的中观宗、唯识宗,或称中观学派、瑜伽行派,再如中国的禅宗、天台宗等等。每一宗都有自己核心主张,称为“宗见”,如中观宗的宗见为“诸法无自性”,因此又称“空宗”;唯识宗的宗见为“万法唯识”,主张唯识无境,识有境无,因此称“有宗”。“宗”不能违背“教”,但宗派可以有自己特别遵奉的经典和师承,宗派之间不同的修行风格称为“宗风”。因此,佛教作为宗教,更多的意义上是依于其宗旨的教化,即便是如净土宗信仰的极乐世界,也跟享乐的天堂有天壤之别,极乐世界只是阿弥陀佛为了教化众生而创建的教育培训基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喜欢去那里的人们好好修行,修行成佛了还要出来教化众生。 二、追求真理的教育理念:觉悟实相 中国当前的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我们虽然在追求教育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知识创新、人才创新,但一直没有真正地创新出来。高校中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行政权威凌驾于学术之上,不科学的目标培养管理模式,使许多大学生如大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件,泯灭了自由的创造性,难怪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中小学中问题也很大,以考试为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奴性思维和功利性价值观,绩效工资让更多的教师向钱看,等等。诸多问题使中国教育创新空间非常狭小,虽然我们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嫁接过来,但所结的果子却不太理想。 中国教育的致病因素很多,诸如教育管理和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教材内容陈旧、教育腐败等等,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教育理念的偏离。而这种教育理念的偏差并不在于陈旧还是先进,而是某种功利性的文化惯性造成的。急功近利让人们忘了追求真理,或者仅仅把真理当作口号。 普遍必然性真理在中国的老子那里称之为“道”,由道而有德,德是万物得之于道的内在本质,但尊道而贵德的人并不多,人们多是闻道而弗顾,大笑而去。中国的世俗文化教育,

最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含义及其重大意义 答: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则将热力学定律的“时间之矢”与动力学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逆性联系起来,使时间从一个外部参且转变为自然演化的内在尺度,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联系的内部届性,从而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表明白然科学从存在的科学走向演化的科学。与此相联系,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那么,宇宙的过左和未来都会呈现在跟前。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拉普拉斯决定论。但是,混沟理论表明,对于那些原来看来完全确定的非线性系统,即使不受外界影响.初始条件是确定的,系统自身也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称之为“内在随机性”)。这类情况不是稀有的特例,而是普迫行为,完全确定论的描述在牛顿力学中仅限于稀如风毛磷角的特例。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因此,不问是否合可能,总是把复杂性完全简化为简单性来处理(实质上是人为地消除复杂性),其基本的方法是分析的、还原的。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把注意力转向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系统,研究非线性的、非解析的、非平衡态的、不规则的、无序的、不确定的、不可逆的、不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复杂性的一面,表明一个复杂的系统,不能被看做是许多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存在着要素之间的反馈、自催化、自组织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正如普里戈金在《探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美国新闻业)【圣才出品】

第二章 美国新闻业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美国新闻业简史 美国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 (1)1704年4月24日,波士顿邮政局长坎贝尔创办《波士顿新闻信札》,这份周刊 被视为美国现代新闻史的开端。 (2)1789年9月,美国议会增加10条修正案,又称人权法案,是确立美国新闻自由 体制的基石,确保美国新闻业长达一百几十年的繁荣。 (3)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出版《纽约太阳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便 士报”。6个月后,该报引发美国新闻史上的“便士报”运动。 (4)1848年,纽约6家报纸合办“港口通讯社”(1857年改组为“纽约报联社”, 美国新闻业简史 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 美国新闻业现状 美国是当今世界传媒业的霸主 美国新闻业的现状 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私营的 美国传媒业的特点 新闻媒介的运作实行彻底的商业化 新闻媒介高度垄断 美国新闻媒介具有高度独立性 美 国新 闻业

1892年又改称“美联社”),是美国第一家通讯社。 (5)1846年5月13日,《巴尔的摩太阳报》首次使用电报传递快讯,发出美国总统向墨西哥宣战的消息。由此产生倒金字塔的消息结构。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标志着新闻写作体裁的正式诞生,成为消息的典型表现手法,并推广到全球。 (6)1896年8月,阿道夫·奥龙斯接办《纽约时报》并改版,大量刊登时政、经济、外交的硬新闻以及立论公正、深刻的社评,开创报业的新时代——“信息模式”。 (7)1892年,斯克里普斯家族创办全美第一家报纸集团。 (8)1920年11月2日,正式领取执照的匹兹堡KDKA电台开始播音,播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哈定当选美国总统。标志着美国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 (9)1939年4月30日,全国广播公司(NBC)首次用电视转播纽约世界博览会“明天的世界”开幕式,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开幕式上致词,成为第一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美国总统。 (10)1950年,美国首次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5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式批准采用“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通称NTSC制。 (11)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会采用TCP/IP协议,将各大学、研究所的电脑连接,1990年采用英国人提姆·柏纳·李发展的万维网,自此开创互联网时代。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开始起飞。 二、美国新闻业现状 1.美国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

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物权立法的启示

[摘要]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物权法编制的体系化、物权法本位的社会化、物权理念的价值化和物权种类的现代化四个主要方面。这些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和物权制度、规则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在贯彻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公益,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物权法的现代发展趋势,立足本国实际、尊重中国国情的三个基本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妥为取舍,制定出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先进的物权法。 [关键词]物权法、物权制度、物权体系 关于近现代物权法发展变迁的重要动向与趋势,学者有着多种概括总结,大致涉及物权的社会化、价值化、国际化,物权种类的增加,相邻关系之公法与私法双轨规范体系的形成,共有制度之调整,用益物权之消长,担保物权机能之强化与类型的细分,物权关系上的私法自治之扩张,物权法定主义之缓和,物权与债权之相对化等诸多方面。[1]不同著述中的归纳概括,既有在宏观方面大致相同之处,也有在着重点和一些细节问题的判断上的差异。笔者认为,物权法发展变迁的内容,既有立法原则的修正、物权体系的调整、具体制度与规范的完善,也有理论的重构及法律解释与适用方法的反省;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看最为瞩目之处可以概括为物权法编制的体系化、本位的社会化与物权理念的价值化、种类的现代化四个方面。研究、考察现代各国尤其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物权法的完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的物权立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此谈些个人认识和建议,就教于方家。 一、物权法编制的体系化 由于历史的洗礼、法学理论的发展和立法技术提升,近现代法上物权的体系日益完整、系统,物权法的编制愈益精密、严谨,此为公认之事实,亦为物权法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物权法编制的体系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物权类型体系的形成。罗马法时代,虽已有了诸多具体物权形式的规定,但未抽象出物权的概念,也未形成完整的物权体系;法国民法典时代,虽对各类具体物权的规定有了进一步的完善,但仍未梳理出物权的类型体系,物权与债权的区分也不明晰。而到了德国民法典时代,情况大为改观,物权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直接推进了立法的进步。在德国民法上,抽象的物权概念得到确认,并基于对物的价值支配情况之不同而确立了物权的完整体系,即:对物的价值为全面支配的所有权,对物的使用价值为支配的用益物权,对物的交换价值为支配的变价权,[①]以及对物的事实支配状态的占有。这一物权的类型体系,对德国法系乃至整个大陆法系国家的物权制度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现代的物权类型体系遂得以形成,此即: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及占有。尽管各国法上对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具体类型规定有所差异,但上列物权的基本类型体系在各国法上都被直接规定或间接肯认。迄今为止,可以说没有更科学、合理的物权类型划分来取代这一基本的物权类型体系。 其二,物权法独立成编的体制确立。罗马法时代,诸法合体,没有独立的民法;法国民法典时代,民法虽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但由其编制方法(罗马法之《法学阶梯》式)所决定,物权法也未独立成编,所谓物权法的完整体系主要表现为学者的概括。在德国民法典中,于体系设计和立法技术上有了重大创新与突破,主要是设立民法总则编,然后于分则中将物权、债权、亲属、继承等民法各部分主要内容独立成编。这一潘德克吞(即罗马法之《学说汇纂》)式法典编制方法,为世人所称道,谓为最精密、严谨之法典体系,并被广为承袭。尽管有些国家由于法律观念、立法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对物权法的编制方法有别于德国法系,但对于物权法为民法典相对独立的部分并自成体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立法上,均予承认。不惟如此,各国立法在物权编的内容设计与结构编排上,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物权编的第一部分为物权通则,其后以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也有的立法将占有列于物权通则之后)的物权类型体系而设计各章节。这一物权法编制体制的严谨、科学性,自不待言。

浅谈庄子人生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浅谈庄子人生观的当代启示 【摘要】:庄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至今仍被深深推崇。庄子的思想以他的人生观为核心而展开,继而阐述了他对自然、生活、学习、善恶和死生的见解。在庄子的人生观中,既有着消极的态度,也有积极的理想。他不仅推崇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更提出了人如何实现理想目标的方法,以及怎样安身立命、快乐生活的方式。而我们,可以从庄子积极的人生观中汲取精华,努力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同时要以史为鉴,在成长中避免一些错误人生观的形成。 【关键词】:庄子、人生观、无为、自然、生死、善恶、 【正文】: 于丹老师说:“儒家是我们的土地,让我们融入社会;道家是我们的天空,让我们心灵自由。”提到圣人,无疑大家都会想到孔子,那么,至人,南华真人呢?又有几人说的出来。这就是庄子,一个乐安天命,淡泊自然的思想家。他以自然的方式生活着,用寓言记录人生,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庄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战国时代,烽火连天,人民困苦不堪,这种“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并没有阻止庄子快乐的活着。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至,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死,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这就是庄子,这就是庄子眼中的自己! 在我国先秦哲学思想中,尤其推崇孔孟。然而,道家却给了我们更多的心灵感悟。在历史文化中,孔子代表中国儒家思想的源头,庄子代表中国道家思想的源头。古人常用“入则孔孟,出则老庄”来界定人生在世的处世与自处。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 论文题目: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专业物理

学号 姓名+++ 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关系 摘要:自然观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的哲学概括,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自然观的变化不断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观的形成。本文从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科技发展史出发,比较两者的异同,说明两个文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自然观和科学技术间的关系,论证人类认识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文章最后指明认识到科技发展与自然观演变的辩证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字自然观科学技术西方文明东方文明辩证关系 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式、运动变化及动力原因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自然观,不同时期人类的自然观也不同。其中,科技对自然观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共经历了原始的宗教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自然观、近代的机械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过程,最终形成科学的自然观。下面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的自然观及科技发展史来探讨其辩证关系。 一、中国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史 1、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蒙昧之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思考都是从很直观的自然现象出发,在中国人看来,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组成的,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五行学说解

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是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阴阳学说解释了宇宙起源,阴阳学家认为是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世间万物。这种观点带有浓郁的思辨性质,讨论的是世界的本源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辨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注重的是辨证统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由起初的认为天定胜人,对自然界的恐惧和绝对服从,到后来尊崇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产生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与其说是结果还不如说是原因。然而这种思维也潜移默化中限定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长于整体性思维、重直觉和顿悟, 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类比, 然后用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进行归纳、总结, 说理往往带有玄虚、混沌色彩, 缺少严密推理的逻辑过程, 有时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对事物发展的深层原因追究甚少。因此,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一体、万物有情的自然观, 不但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争斗, 也阻碍了传统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使我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科学技术一直没有形成严密的、理论化、系统化科学。 2、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整体上有三个阶段:初期为春秋战国到南北朝;全盛时期从隋唐到两宋;到元明清时开始衰落。其中,天文学从商代就开始有记载,数学中计算工具的发明,医学体现在大量的医药著作,四大发明,水利水系,都代表了各个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正如李约瑟所言: 在公元3 世纪和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大约是公元前700 年到公元前200 年前后的五个世纪。周王朝的衰落,导致了大一统的专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纷纷改革内政,有力地推动了科学与文明的发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军事家、纵横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春秋时期的各大学术流派大都拒绝拜倒在宗教迷信的鬼神之下,因此这段时间的中国始终是政教分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享有思想和职业上的自由与平等对待。随着魏晋时期进一步的思想解放,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很快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时间进入大约13世纪时,中国出现了一股对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影响最为严重的哲学思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不仅抛弃了古典哲学中对自然界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且阉割了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的人文精神。从此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思想禁锢保守、等级制度森严的专制社会。在社会上也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小人。天文学、数学和医学家们在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上和“科举出身、八股取仕”的进士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代

2021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昌大学考研 ——新闻与传播

个人考研感悟 考研终于结束了,这一年半以来有痛苦失落也有彷徨和不安,但好在还是熬过来了,我终于也有时间好好的安静下来把我这一年半的考验心路历程写下来就当作一个纪念,也给之后想要考验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小小的参考。 首先先感谢一下high研App和论坛里的伙伴们,当初刚刚决定考研的时候完全是迷茫的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开始,幸好在high研App上得到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和各种学习资料,最终终于考上了。(论坛还给了非常优厚的稿费,两全其美。嘿嘿),希望你们也能像我当初一样,迷茫了就来这里看看,或许我的些许经验真的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呢。下面,言归正传。 简单说一下我的考研准备。九月底结束的实习顺便买了教材,然后国庆开始准备考研,没有报班,每天大概就是九点半起床,十点开始学习。除去吃饭和休息时间,一天应该有九小时的高效学习时间。关于考研,其实没有大部分人想像中那么痛苦,考研讲究的是“剩者为王”,我身边的同学,只要认真准备到最后一刻并且顺利考完了四科的成绩出来都不差,大部分人考研失败了无非就两个原因,一个是复习方法不对(譬如整天停留在抄写公式和背政治,这些地方你能拿到的分数加起来不会超过十分,按照计划刷完题不可能记不住公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放弃的太早,我身边有同学就是在考前一个月开始拉闸,感觉学习枯燥学不进去,政治又背到想吐,我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每天回忆自己学到了什么,明天就上考场的话有哪些地方还是没有信心,然后保持适度的学习时间,适度娱乐(比如我还是在追番,还是在打球,还是在玩手游)。 关于英语,我觉得我研究得应该算是很透彻了,我六级裸考刚过线,所以我觉得只要有六级裸考420左右的同学都有拿到85分以上的经验的。英语总体来说我分成单词和题型来学习。 a.学习资料 考研学习资料切记只有一个原则——少而全。瞎买一大堆资料不仅学习吃力,而且压力也很大,但是买的资料少了会造成有短板,而且能力上也会有很大欠缺。 我推荐的资料是(不是广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