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第1节 常见文言实词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高考 ·语文
新课标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专题11 第一节 常见文言实词
1 考情分析 2 考点梳理
3 提分技巧 4 专题训练
考情分析
新课标《考试大纲》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分析《考试大纲》及近几年各地 高考试题可以看出:
2.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 化通常有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 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 《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 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 。如“金 ”,古代泛指金属 ,“金就砺则 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 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 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Baidu Nhomakorabea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主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 实词。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 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 累。
(3)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注意古今通假、古今异 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现象。辨析文言实词考 查题型一般为客观选择题,个别考区采用主观题,要求解释文 中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文言实词的重要题 型。
(1) 两 个 语 素 意 义 相 近 的 偏 义 复 词 。 如 《 墨 子 ·非 攻 》 :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 “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 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 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6)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 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 如成语“目不识丁”中的“目”现已改用“眼睛”,“寡不敌 众”的“寡”现已改用“少”,等等。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同一个词,古今 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尤其需要 注意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 “指示”、“地方”、“至于”等。当然,也不要把古代的一 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 右”、“足下”等。
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 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 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 杀曹无伤。”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 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
4.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 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 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 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 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在古汉语 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2)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 “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 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4)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当今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 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 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 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5)程度变化。词义的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 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的强化,如“恨”古代多表 示遗憾,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桓、灵也”;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
3.一词多义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 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 “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 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 “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 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 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 论》下:“子婴立。”
考点梳理
●文言实词的相关知识 文言实词涉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 词类活用等知识,词类活用将在第四节进行讲述。
1.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 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 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 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 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 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 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 如“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 今字,词义应按“暮”解。
(3)词义转移 。如“去 ”,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 。 “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 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 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 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 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 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1)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 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 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 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 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 表示哪一个义项,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