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学教育学思潮
教育学: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改造主义教育20 世纪30 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 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
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 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
改造主义教育的理论主要分为五个方面: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
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2.要素主义教育1938 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
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永恒主义教育20 世纪30 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4.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在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中,新托马斯主义式提倡宗教教育的一种理论,20 世纪30 年代产生于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二战后,也曾在美国流行。
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
(1)教育的目的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2)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3)教育应该属于教会5.存在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
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2)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文化教育学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都能给人以许多的启发。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
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等人。
制度教育学侧重于对学校的各种教育制度进行分析引起了人们对学校制度的高度重视(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6)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等人。
批判教育学是针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中的种种不平等、不公正现象而进行的精细分析与批判,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在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反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人认为是“教育现象”,有的人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人认为是“教育规律”,有的人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还有的人笼统地认为是“教育”。
这些看法似是而非,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或“教育规律”。
7.答: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文化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中国和西方教育思潮的比较
平民教育思潮作为“五四”时期新教育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同意战线的特点和新文化运动发展演变的特点。宣传和信奉平民教育,投身于平民教育的有各种人,他们批判封建的“贵族主义教育”,提倡“平民”的教育权利。但是,由于各自思想倾向的差异,因此,对于“平民”及平民教育的内容,目的等的看法也就各有区别。
3几种主要教育思潮的剖析与比较。
一,科学教育思潮
1)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基本主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并给人们以科学方法的训练,对于教育本身也必须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实际上,现代教育家任鸿榭首先提倡科学教育。1914年6月10日,他如留美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成立了中国近代科学家创办的第一个科学教育组织------中国科学社,以“传播科学知识,促进实业发展为宗旨”。伴随着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人们对科学教育意义,作用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陈独秀指出,如果有以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才是近代化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他们抨击和批判了人格化的有机自然观,强调理性,自主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中国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人与自然混沌不分,人伦规范与自然变化交互影响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其次,他们提倡以归纳演绎为核心的形式逻辑的认识方法,并用近代科学观改造了原始辩证法
欧美教育新思潮的兴起,突出的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欧美资本注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实质是在于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进行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的探索,以促使教育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这种民主化和科学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确立,又恰恰是这种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冲击了中国20世纪初旧的封建教育,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并最终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改革。
五,总结:科学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乡村教育思潮都是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影响较大的思潮,具有鲜明的是时代特点。这几种教育思潮从总体上就显露出一种比较注意从多方面探讨教育问题的特点,具有较强的理论色彩。四种教育思潮在具体的表现形态、关注重点、兴起的时间先后不一,但是,都是从不同角度及层次,针对近代中国现实教育的弊端,在寻求解决途径的同时,又无一例外的受到了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假若把他们当作一个逻辑联系的整体剖析,追求教育的革新和教育的科学化就是他们共同的逻辑关联点,也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内涵。当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注定了他们理想实现的不现实性,加上他们在认识上存在着局限,使教育救国成为教育思潮风起云涌这幅色彩灿烂的历史画卷的浓重底色。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在教育救国的悲壮幻想中痛苦搜索,却始终不能把他们美好的愿望变为现实。
简述理学教育思潮的基本特征
简述理学教育思潮的基本特征
理学教育思潮是指以理学为主要思想基础的教育思潮,其主要特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实践教育
理学教育思潮注重实践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
技能。
因此,在理学教育中,实验、观察、探究等活动被赋予了重要
的地位。
同时,理学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重视自然科学
作为以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潮,自然科学在其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理
学教育强调对自然世界的研究和探索,并注重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此外,理学教育也鼓励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人文、社会等领域。
三、追求综合性发展
在理学教育中,综合性发展是一个重要目标。
这意味着不仅要注重知
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人格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理学
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
四、强调独立思考
理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运用
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此外,理学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
维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接受的知识进行评估和分析。
五、关注社会责任
在理学教育中,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理学教育强调人类与
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鼓励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理学教育
也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和民主精神,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
识的人才。
综上所述,理学教育思潮具有实践性、科技性、综合性、独立思考性
和社会责任感等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之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之名词解释1.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即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它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教育类型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就各级教育内部而言,又有各自的教育类型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设置结构。
合理的教育结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有重要作用。
调整教育结构是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3.国家主义教育:指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的教育主张。
代表人物为曾倚、李璜等。
主张教育是国家主权之一,是国家的事业。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尊。
发展国华、陶铸国期、拥护国权。
组织国家教育协会,出版了《醒狮》周刊、《国家与教育》等书。
最早明确提出“国家主义教育”名词者可能是1906年《新民丛报》上的一篇翻译文章。
主张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国家主义派的共识。
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也异常活跃,将教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是其显著特点。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大大促进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1.平民教育思潮宣传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的有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平民教育思潮的共同点在于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后又受一次大战后国际工人运动和“劳工神圣”思想的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荡,渐次形成颇具声势的工读主义思潮,出现工读互助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基本内涵有: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弭体脑差别。
3.职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
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加之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战士对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生产的抨击,从1915年起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多次提出推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
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
4.勤工俭学运动辛亥革命前,自费留学生中出现“俭学”之风,同时,在法国的李石曾通过“兼工与学”使来自农村的华工得到教育。
受此启发,1912年吴稚晖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于方家胡同,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四川俭学会”和预备学校。
上海也组织了留英、留法俭学会,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发展,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这段时期称为“前教育学时期”。
这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早期,而且还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中。
只有把各种教育问题和各种教育思想材料作为客观的问题加以研究,形成关于这些问题和思想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时候,才能超越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
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著作当中。
其中,《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和论述的方式也大多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的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但《学记》的产生开创了教育学的开端。
二、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作为一种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著作;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一)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E.Meuman,1862-1915)拉伊(y,1862-1926)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的《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1.反对单纯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学研究真正“科学化”;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用于实际;4.心理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而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优点: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教育学》考点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考点及参考答案前言:本材料根本上是按照【教育学】P434~P466页的考纲顺序下来的,应该根本上涵盖了所有考点。
绪论一、“教育学〞的概念一、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与“经济学〞“哲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下面还有二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拟教育学等二、指一种课程名称,是各个师范学院所开始的带有专业根底性质的课程,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或者“教育学概论〞等三、指的是一种教材名称,这种教材也是作为一种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创立的标志;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标志:一、从对象上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者教育家的特殊关注。
二、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教育范畴和概念,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以及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条件:是主客观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首先: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开展的客观需要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开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次: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学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凝聚这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得教育认识从教育术上升为教育学,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掌握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代表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实验思想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学科有科学与思考力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根底的。
洛克【教育漫话】“我们敢说我们日常……〞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自然教育思想婴儿时期教育“0——2〞少年时期教育〔12~15〕青年时期教育〔15~20〕佩斯特洛齐【哈林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四、了解当代教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一、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开展极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梅伊曼拉伊二、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杜威克伯屈四、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鲍尔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五、当代教育学的开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问题的领域急剧增扩大二、教育学研究根底和研究模式多样化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根本观点是什么?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教育思潮
一、名词解释1、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是现代世界教育思潮中最基本的和最具影响力的思潮,,勃兴于20世纪60年代,同各国经济发展呈互动关系,在各国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保持者强劲的力量。
2、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现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 它的产生有赖于悠久的文化基础、渴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竞争的政治基础。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科技重要性的广泛宣传, 以及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上的科技取向。
3、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是一种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的教育理论思潮。
这是一种在西方具有极大影响的教育理论思潮。
4、终身教育(学习)思潮:终身教育: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一切教育机会和一切教育方面,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一生的教育和个人以及社会整个教育的统一综合。
终身学习: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5、全民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
6、进步教育思潮:进步教育是用来表示1910一1950年之间美国学校中所发生变化的一个名词。
是以实用主义哲学和机能心理学为基础,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主张在课程、内容、方法及师生关系上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教育派别的思想。
7、结构主义教育思潮:是把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认知能力、教学过程和学科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中,提出了以学习知识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8、教育思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的理论旨趣与价值观、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的教育思想潮流。
是关于教育的一种观念形态、抽象理论,是对历史和现实社会中教育活动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填空1.里根总统时期推出的《美国2061计划》:它是由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制定的,全称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其主旨是普遍提高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科学、技术等核心课程的教育质量。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基本观点是: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试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不足之处是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或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基本观点是: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者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不足之处是是思辨气息很浓,对很多问题的论述带有很强的哲学色彩。
另外,过分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的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学-3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教育学-3(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文化教育学SSS_TEXT_QUSTI分值: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2.实用主义教育学SSS_TEXT_QUSTI分值: 2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3.制度教育学SSS_TEXT_QUSTI分值: 2制度教育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洛布罗等人,代表著作有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布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等。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SSS_TEXT_QUSTI分值: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果。
5.批判教育学SSS_TEXT_QUSTI分值: 2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就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有关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代表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吉鲁的《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等。
五四时期的教育思潮
"五四"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教育思潮?“五四”时期较有影响的教育思潮有大致有6种:1.平民教育思潮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3.职业教育思潮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5.科学教育思潮6.国家主义教育思潮1.平民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是“五四”时期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思潮。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于平民教育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915年,陈独秀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中,提出要“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从而确立教育的“惟民主义”方针,要求一切学校教育机关向全民开放,使“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均能进学校读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平民主义,或“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要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主张无论是什么人,都应无条件地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1919年3月,邓中夏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的”。
1919年10月,北京高师的部分教职员和青年学生,在杜威来华讲演的影响下,组织了“平民教育社”,以研究、宣传、实施平民教育为宗旨,并创办《平民教育》杂志,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政治,明确提出平民教育就是要“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
1920年,晏阳初归国后,在上海、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地作了大规模识字运动的试验,轰动一时。
1923年8月,由朱其慧、陶行知和晏阳初发起,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全国平民教育大会,会议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此后,总会通过各地分会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办了大量“平民学校”,设立了许多“平民读书处”、“平民问字处”,还设立了广播电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
1925年以后,平教会工作逐渐向农村转移。
1929年秋,平教会总部也由北京迁往河北定县。
平民教育运动逐渐为乡村教育运动所取代。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思潮也是“五四”时期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从起源上看,教育学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2、在我国,“教育学”是一个译名,应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
3、教育学独立的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约两百多年的时间。
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在一个瞬间完成的.4、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5、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6、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7、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尔》(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8、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9、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10、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1、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是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
12、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1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14、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兴盛于18世纪,延续至19世纪,对20世纪的人类教育思想也有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特克、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等。
15、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在19世纪达到高潮。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是三个重要的思潮。
这三个思潮的出现,是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落后的情况下,寻求自救和自强的必然结果。
这三个思潮的再认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思潮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家的危亡,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实业救国。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发展实业,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够摆脱外来侵略和内部落后的困境。
实业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张謇、梁启超等。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实业救国方案,如发展煤铁工业、铁路运输、邮电通讯等。
这些方案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教育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思潮。
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基础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教育救国。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教育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有严复、康有为等。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救国方案,如推广普及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等。
这些方案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支持。
科学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个思潮。
在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基础上,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呼吁科学救国。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科学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有钱学森、邓稼先等。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救国方案,如发展航空航天、核能技术、信息技术等。
这些方案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科技支持。
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思潮的再认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这三个思潮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落后的情况下,寻求自救和自强的必然结果。
其次,这三个思潮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基础、人才和科技支持。
2023科学家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
2023科学家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2023科学家精神思政大课心得体会1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征程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勇攀科学高峰,始终心向祖国、志在梦想,纵然前进的道路上充满泥泞与曲折,他们都无惧无畏,在意志上“铸铁造钢”,在奋进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为科技事业的进步,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民族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具有深厚的精神蕴含和崇高的思想品质,我们要读懂“科学家精神”背后的“三种密码”,在新的赶考路上继承和发扬以奉献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读懂科学家“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密码。
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但精神的力量却是无穷的,他们奋斗的身影是历史永远的记忆,他们坚定的声音激励着更多人在奋斗的道路上矢志前进。
“我们中国人也能研制出原子弹”,坚定的口号、有力的呼唤震撼人心,汇聚起攻坚克难的激流浩荡。
在艰苦的条件下,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们凭借顽强的精神和意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喝的是咸水、吃的是窝窝头,却没能磨灭他们越挫越勇的意志力。
回望中国科学技术史,李四光、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家勇攀科技高峰,在探索与实践的道路上不遗余力,为我们立下了鲜明而有力的标杆。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一线,传承“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吃苦意志,面对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矛盾时敢于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在耕耘中丰沃土壤,在播种中收获希望,在磨砺中强壮枝干,成为能堪大任的干事者。
读懂科学家“严谨求实、团结合作”的精神密码。
为攻克技术难关,在技术成果上有突破,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团结的步伐”,他们身上所彰显出的精神名曰“众志成城”。
为了民族的利益、国家的科技实力的强大,科学家们早穿棉袄午穿纱地干,从不抱怨、精诚团结,无论面对再艰难的境遇,他们也没有人说要放弃,而是朝着目标越干越起劲,更加发奋努力,立足实际、把握规律,在一代代科学家的坚持与努力下终于迎来了硕果累累,中国的科研成果令世界为之瞩目。
教育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 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第一部分考试大纲一、教育学的历史(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于演化(二)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与标志(三)17-19世纪主要的教育思潮: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自然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教育(四)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1. 实验教育学;2. 文化教育学;3. 实用主义教育学;4. 制度教育学;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 批判教育学二、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注重观点及其理论依据(二)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等问题。
(三)教育学的科学性康德与赫尔巴特的贡献;实验教育学与文化教育学的论争;奥康纳与赫斯特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观点。
(四)教育学的本土化赫尔巴特的“普遍妥当教育学”;乌申斯基的“文化适应原则”;狄尔泰对赫尔巴特“普遍妥当教育学”的批判;“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问题。
(五)教育学的实践性教育学的实践性问题实质上是教育学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关系问题。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二)教育学研究学科的扩展(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四)教育学的分化与综合(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六)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教育学的元研究与元理论(一)元研究(二)教育学的元研究(三)教育学的元理论(四)教育学元研究的多学科视野第二部分复习指南一、教育学的历史(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于演化英语国家:pedagogy;法语国家:pedagogie;德语国家:padagogic;希腊语:pedagogue(教仆);E19C英语国家:education, educology(二)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与标志1. 教育学独立的条件(1) 历史上前教育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2) 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3) 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
陈鹤琴的科学精神
虞永平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教 授 , 博 士 生 导 师 中 国 学 前 教 育 研 究 会 理事 长 主 要研 究 方向 :学前教 育
基本 理论 、学前 课程 及学 前教 育管 理 等 。
陈 鹤 琴 是 著 名 的 儿 童 教 育 专 家 、 的 道 路 迈 进 因 此 , 陈 鹤 琴 是 中 国
陈 鹤 琴 是 一 位 经 历 了 私 塾 教 育 洗 礼 、
陈 鹤 琴 的 科 学 立 场 来 源 于 对 科
对 传 统 教 育 深 有 感 受 的 教 育 家 ,也 学 理 论 的 把 握 ,他 关 注 心 理 学 和 教
是 一 位 经 过 西 方 教 育 熏 陶 、对 现 代 育 学 的 先 进 理 论 ,他 从 这 些 理 论 中
教 育 思 潮 深 有 感 悟 的 教 育 家 。 陈 鹤 获 得 滋 养 ,他 借 鉴 科 学 的 方 法 , 开
琴 毕 生 所 从 事 的 就 是 推 进 中 国 幼 儿 展 根 植 于 本 土 的 研 究 和 实 践 。陈 鹤
教 育 的 科 学 化 的 事 业 ,在 他 的 引 领 琴的 科学 立 场来 源于 他对 幼 儿教 育
的 基 础 性 研 究 ,正 是 对 儿 童 的 研 究 , 注 儿 童 的 个性 ,注 重 儿 童 之 间 的差 异 。 联 系 在一 起 的 。据 此 来 确 定 幼 儿 园 的
加 上西方J L童发展理论 的影响 ,形成 他主 张 “儿童 的个 性不 同 ,我 们不能 课程和 儿童的学 习 。这是一种务 实的
下 , 中 国 的 幼 儿 教 育 吸 纳 现 代 幼 儿 中 陈 腐 观 念 和 社 会 陋 习 的 批 判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