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
汉赋的发展阶段

汉赋的发展阶段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为了探讨汉赋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从其起源、兴盛以及衰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和诗经等文学作品。
楚辞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为汉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诗经中也有一些类似于赋的作品,其中的“风”、“雅”、“颂”等篇章,可视为赋的雏形。
这些文学作品融合了民间歌谣和贵族宫廷文学的特点,为汉赋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汉赋在汉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汉赋以文风华丽、辞章壮丽为特点,成为儒家文化的瑰宝。
唐代文学家杜甫曾赞美汉赋:“其华美盛者,如飞镞千百转,作景阳冈夜行之星”。
汉代赋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有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山水田园赋,也有以叙述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传赋,还有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的辞章赋。
这些作品不仅诗意盎然,更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张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美感。
汉赋在魏晋时期逐渐衰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文人开始追求个人内心的感悟与表达,赋的形式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与此同时,五言古文的盛行也使得汉赋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唐代文学家韩愈更是公开批评汉赋:“治之以道,著之以文,申之以赋,史之司马。
文赋何以异?”这一时期,汉赋的题材趋向狭窄,内容沉闷,不再具有前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总结起来,汉赋经历了起源、兴盛和衰落三个阶段。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楚辞和诗经等文学作品,兴盛期在汉代达到鼎盛,汉赋以其华丽的文风和丰富的内容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但到了魏晋时期,汉赋开始衰落,受到个人感悟和五言古文的冲击。
尽管如此,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我们对汉赋的研究中,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不断创新,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汉赋产生原因探

汉赋产生原因探郑民侠[西安美术学院西安710065]摘要: 汉赋是汉代文学的最高代表,兴盛于汉代四百年,作为一种崭新的文体,必定有它的形成的文化背景及文学艺术渊源。
汉赋主要是在南北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在《诗经》、《楚辞》和战国散文的启导和引发下,形成的产物。
关键词:汉赋;南北文化融合; 艺术背景;溯源'汉赋,无疑是古典文学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体裁。
汉赋是汉代最有成就最有特色的一种崭新文体,“非诗非文,亦诗亦文”,[1]它是当时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家、史学家,学者都对汉赋十分推崇。
沈约称颂汉赋家“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标能善美,独映当时”。
[2]梁萧统编的《文选》,把汉赋刊在卷首,作为文章的楷模。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把汉赋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视之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近代文学史家刘大杰亦云:“赋是汉代文学中的主流,正好像唐诗宋词一样,任何读书人在那时代都不能不同他发生交涉。
”[3]美国汉文学家康达维曾说:“在英文和其他语言里,没有与赋这种文体相应的名称……,如果中国文学的词汇能够进入西方文学词汇成为其一部分,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不必因为用中文原名而不安”。
[4]汉赋在古今中外都享有如此高的盛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赋的产生追本溯源。
一、汉赋产生的文化背景概括起来汉赋的产生主要受南北文化以及学术流派的浸润。
(一)南北文化的大融合赋,是在战国末年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体。
在汉代以前,它就已经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南北两种流派。
对于这两种流派的不同特点,刘师培从南北文学由于地理及风尚不同而形成风格、体式的差异角度出发,认为抒情、骋词之赋出于南人,析理之赋出于北土,“盖屈原陆贾籍隶荆南,所作之赋一主抒情,一主聘辞,皆为南人之作;荀卿生长赵土,所作之赋偏于析理,则为北方之文,兰台史册固可按也”(《论文杂记·南北文学不同论》)。
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两个流派之间虽然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问题,但其主流则是北方对南方的影响,这是由战国文化的历史特点所决定的。
汉赋之美

浅析汉赋之美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它创始于周代,到汉代特别发达。
此后经历各朝作家的创新实践,在体制上不断有变化。
所谓“诗词歌赋”,“赋”正式其中重要的一项。
汉代是赋体作品最为发达的时代。
在东汉末年五言诗没有正式登上文坛之前,赋几乎是文人创作的唯一形式。
两汉辞赋盛行的原因,与当时的封建统治的奖励提倡有很大的关系。
汉初,继秦朝大动乱以后,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当时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一基础上,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建京都、修圆苑、盖宫殿、打猎、饮酒,过着种种醉生梦死的生活。
同时,他们为了所谓“润色鸿业”,粉饰太平,还招致了一些御用文人在自己的身边,专门要他们来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来取得精神上的享受。
汉赋的突出意义在于:它旗帜鲜明的体现了秦汉之际,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那种进取、拓展、认知、占有、征服、创造等主流文化精神,体现了那个时代感性、外向、宏阔、博大、豪迈、巨丽、雄奇等主流文化审美特征。
汉赋的美,首先体现在它的体制宏大上。
汉赋结章构篇常以双方论辩为式,彼此驳难,广为陈述。
其中一方压倒战胜另一方,在强烈的对比中获得崇高之美,使正面申述更上层楼,卓然鹤立,如《子虚赋》、《上林赋》、《西都赋》等。
或伸主抑客,使主人之情感与委曲渲泄殆尽,从而更显纵横淋漓,汪洋浩瀚,讲究气势之美,如《解嘲》、《解难》、《答宾戏》等;或以来客宣颂,滔滔不绝,罗陈博采,以求汪洋恣肆,讲求言尽其词,如《七发》、《七激》、《非有先生论》;或分节设章,以归总题,如《九怀》、《七谏》、《九叹》等拟骚之作,仿其意而拓其体,务求尽意,反复述申。
汉赋多引巨大之物,伟大之事,赫大之功,与之相匹,汉赋体制亦务求宏大。
并且,追求鸿篇巨制似为汉人风尚,诸子百家囿于一人所见,汉人之兼综通融,本身就站得更高,视野更阔,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董仲舒《春秋公羊》、《春秋繁露》、《淮南子》皆立意阔大,企图涵盖众长而发掘真理。
《史记》、《汉书》皆体制庞大,内容广博。
汉赋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

汉赋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1. 引言1.1 概述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其在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探讨汉赋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并阐述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将介绍汉赋的历史背景,包括汉代社会背景、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以及汉赋的起源和发展。
接着,通过分析不同角度和层面上的社会意义,我们将探讨向往和表达情感的途径、社会地位与身份认同的象征以及对政治权力的表达与批评。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汉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包括对诗歌创作、散文文体发展以及后世文人审美观念的塑造与传承。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汉赋在历史背景与社会意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并展望其在当代所享有的价值与可能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汉赋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通过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展现汉赋在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同时,通过对汉赋的研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种审视自身文化传统和创作方式的新视角,并思考如何将汉赋的精神传承下去,以造福当代社会。
2. 汉赋的历史背景2.1 汉代社会背景汉赋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和最重要的王朝之一,它取代了秦朝,并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政治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秦朝相比,汉朝更加宽松,儒家思想得到了复兴和推广。
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士人阶层得到提升并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此外,对文学艺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2.2 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赋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学形式出现于中国古代文化中。
它是以散文或韵文形式写成的抒情作品,内容多样丰富,包括对自然景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的描述和描绘。
赋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韵律技巧和词藻表达情感、表达思想以及赞美事物。
2.3 汉赋的起源和发展汉赋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一种文学形式。
浅析汉代抒情小赋兴盛原因及其特点

第9卷第2号 长 安 学 刊 2018年4月 Vol.9,No 2 haanxi Social Science Review Apr.,2018浅析汉代抒情小赋兴盛原因及其特点蒲泓曲(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摘 要:汉代抒情小赋作为汉赋发展的第三种文体形式,它的兴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汉代经学的衰落,汉代道家隐逸思想的复兴,与抒情诗的复苏分不开。
在各方面作用的影响下,抒情小赋的内容、语言、结构都发生了改变,呈现出诗化的特征。
关键词:汉末抒情小赋;兴盛;原因;特点文章编号:ISBN978-7-80736-771-0(2018)02-045-02汉赋,一代之文学,引领了四百余年的汉代文坛。
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经历了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种文体形式。
抒情小赋兴盛于东汉中叶以后,在这时,汉王朝走向没落,统治汉王朝的经学逐渐衰落,处于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融合矛盾状态,文人的心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盛汉的积极入仕到末世的关注自我,道家隐逸思想流行与士人阶层。
在如此的社会背景下,抒情诗开始复苏,赋家与经学家双重身份逐渐转换成赋家兼诗人双重身份。
由此,短小精悍的诗意化的抒情小赋成为了文学历史的主流。
一、汉代抒情小赋兴盛原因(一)汉末经学的衰落经学之“经”,是指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所编著之书籍的通称,是被中国自西汉中期起的历代封建政府‘法定’的‘经典’。
”而经学,就是对这些儒家“经典”的训诂及阐释。
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并且由此产生了“以经取士”的传统。
统治者极其重视经学家,无数文人通过经学之路走入仕途,经学由此兴盛。
经学的昌盛导致了汉代散体赋的繁荣。
东汉中期以后,宦官专权、政治动荡的局面使得汉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趋向土崩瓦解。
这样的社会背景也导致了“任人唯亲”的取士方式,经学家的地位急剧降低,经学家僵化的思想也就逐渐被抛弃。
汉代的赋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蜀都赋》、《甘泉赋》
班固:《东都赋、西都赋》(《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东京、西京)
3、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汉赋的衰微时期
以小赋为主
张衡是处于大赋向小赋转变时期的作家,他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小赋中的优秀作品。
《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也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氓》《七月》
2、
受楚辞的影响
“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较长的篇幅
华美的语言、词汇
问答对唱的方式
铺陈事物 的方法
“赋”与“辞” 的关系
小赋
小赋又称抒情小赋,是东汉中叶以后逐渐兴盛的一种赋体,它篇幅短小,文辞清丽,多通篇用
韵,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结构上不用问答体,而显示出灵活自由的特点
赋在汉代以后的演变
赋在汉代经历了兴起,兴盛到衰落的变化历程,但仍然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六朝时演变为骈(俳)赋,唐宋时演化为律赋,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以来又发展为文赋,现代仍有峻青的《秋色赋》等。
大赋的特点
大赋又称体物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中最具特色的赋体
特点:
①体制宏大,篇幅较长,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②多用铺陈夸张的手法,语言华美,词藻富丽;③内容上多写宫殿、苑囿、京都、山川等壮丽的事物以及帝王的活动;
④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通常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⑤散韵结合,正文以韵文为主,序、尾一般用散文。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文化传承:汉代文化的发展是汉赋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赋是继楚辞后又一种注重音乐的文学形式,它继承了楚辞和先秦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了汉代文化的独特特色,丰富了汉代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了汉代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分支。
2. 政治影响:汉赋的兴盛也与汉代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公元前206年,汉武帝建立了汉朝,在他的统治下,国家的统一和和平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此外,在汉代宫廷内部中,善于唱和的文人和乐师成为汉赋流行的主要推手,而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也为汉赋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3. 时代需要:汉赋的创作和发展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密切相关。
自秦汉之际,大量的流民和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开始涌向中原地区,他们的痛苦和悲苦体现在许多赋作品中,成为汉代文学独特的文化现象。
此外,汉代社会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也促进了汉赋的创作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汉赋不断涌现出新的题材和风格,成为汉代文学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汉赋

汉赋[第一卷第二、五章]汉代文学的正宗是赋,两汉人是以赋为其体物写志的最重要的方式。
汉赋兴盛的原因:1.文体本身的演变2.社会发展的要求 3.帝王的偏好和宫廷娱乐的需要赋:★赋是战国末年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和谐与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是书面的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
汉赋与楚辞的区别:A内容上: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
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活动。
B形式上:①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文;②押韵规律,楚辞通篇押韵,汉赋则韵散结合;③句式上,楚辞带“兮”字的语句多,汉赋很少用;④结构上,汉赋多采用问答体。
汉赋的发展阶段及其作家、作品:★(知识性的)(一)汉赋的形成阶段(汉高祖初年——武帝初年的70多年)骚体赋阶段,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
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
1 骚体赋(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2 汉大赋(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枚乘《七发》(二)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的200多年)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扬雄《甘泉赋》《羽猎赋》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班固《两都赋》(长安、洛阳)开创张衡《二京赋》(结构谋篇模仿《两都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完结(三)汉赋的衰微阶段(东汉中叶——汉末的100多年)汉赋的转变期,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
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兴起。
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大家,其中又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汉赋和汉赋四大家

张 衡
张衡
(78~139)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人。 张衡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他的散体大赋以《西京赋》、 《东京赋》最为有名。这两篇赋合称为《二京赋》,是他早年入京 后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作。题材体制 均模拟班固《两都赋》,但结构更为宏阔,思想艺术上也显示出某 些特色。赋的主旨是规讽统治阶级,有些议论颇为深刻切直。如告 诫统治者切莫“剿民以□乐,忘民怨之为仇”,警告他们要知道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危机 的深刻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理解。《二京赋》中描述了以前的同类 大赋从未记载的若干新事物,如它对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 以及杂技和角□百戏的演出情况等都有所反映。有些片断描写生动, 如《东京赋》中“濯龙芳林”以下一段,仿照《子虚赋》,按东、 西、南、北方位铺写景物,语句清新,颇富文采。《西京赋》中写 平乐广场观“角□之妙戏”一段,记述各种技艺的表演,宛如目睹, 且是中国古代极珍贵的杂技艺术史料。
两汉文学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 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 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 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 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 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 二者为汉赋之代表。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 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 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2—92)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是东汉名儒、东汉著 名学者。扶风安陵人。字孟坚。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 班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所不读。其父班彪在光武帝时 官至望都长,才高学博,撰有《史记后传》百余篇。建武三十年 (54)父逝, 返里居丧,着手整理《史记后传》,叹其“所续前史 未详”,欲竟其业。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西汉一代史书 《汉书》。永平五年,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被捕下京兆狱。其弟班 超上书辩白,书稿送至京师。因明帝阅后有赞赏之词,得释。召至 京师校书部,派为兰台令史,与其他五位令史掌管图籍,校定文书。 次年,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续撰《汉书》,自此,专注精力, 以著述此书为业,历20余年,直到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修成。 文辞渊雅,叙事详赡,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整齐了纪传体史 书体裁。建初四年(79)参加章帝在白虎观召集的诸儒会议,辩论 六经今古文同异,以史官兼任记录,编成《白虎通德论》(亦称 《白虎通义》、《白虎通》)。和帝永元元年(89)、随车骑将军 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胜利后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作铭辞以记汉之威德。永元四年(92)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受 牵连被免官。洛阳令种竟借机报私仇,班固被捕。同年死于狱中。 善作赋。
汉代赋体文学

4.“楚辞”与“赋”的关系
赋的发展与楚辞曾有密切联系,因此汉代往
往将辞与赋连称,汉初的“骚体赋”确与楚 辞相当接近。但二者终究性质不同。楚辞在 根本上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而典型的 汉赋已经演化成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 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 文体。
二、赋体的含义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
第三节
汉赋发展的阶段
(从西汉开国
第一阶段:汉赋的形成期
至武帝初年) 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 赋阶段,初具散体大赋的特点,开启了 赋的第二个阶段。枚乘的《七发》标志 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汉赋的全盛时期(从武帝初年至
二、代表赋家及作品
2、枚乘(?—前140), 汉初著名辞赋家 字叔,淮阴人,生活于 文帝、景帝时代。先追 随吴王刘濞,因吴王谋 反投奔梁孝王。受到景 帝的重视,但他不热衷 仕进,托病辞官。武帝 好赋,“安车蒲轮”请 他入宫,终猝死于赴京 途中。
《汉书· 艺文志
》载共有赋9篇,仅存3 篇:《七发》、《菟园赋》、《柳赋》, 以《七发》文学成就最大。
2.赋又有诵诗之意。
“瞍赋矇诵。”《国语· 周语》
·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 艺文志》
窃以为赋自有一种声调,细别之与歌不同。
荀、屈所创之赋,系取瞍赋之声调而作。 《文心雕龙》范文澜注 故此,赋又是指一种诵读诗歌的方式。
3.最早写赋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他在
《赋篇》中采用当时流行的“隐语”手 法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 物。
《鸿鹄歌》:
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

骚体赋 ———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
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枚乘《七发》 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3
(二)汉赋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
1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2 扬 雄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劝,鼓励,勉励。讽,讽谏。劝百讽一是汉
汉大赋形式上的特点:
一是篇幅较长, 规模宏大, 一般在千言以上。 二是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 韵文
与散文混用, 散文成分较多。
7
对汉大赋的评价
汉赋反映出封建王朝在全盛时期的宏大规模和
气象。
汉赋的铺陈夸张细腻的描写,丰富的词汇对后
9
5
第二节 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一 汉大赋特点
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赋的主体。
内容上以体物为主,大多采用铺张扬厉的手
法、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 事物, 以及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活动和他们的声 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
6
“劝百讽一”: 大赋常见的表现原则和结构模式。 讽谏一般 只是在篇末提一下,即曲终奏雅。而大量的 笔墨却用于铺陈渲染作者所不赞成的社会现 象,“劝”和“讽”的篇幅相差悬殊。
汉 赋
1
第一节 汉赋概述
一、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
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因而产生宏大的作品 。“赋
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
(二)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
文学侍从之臣,提倡辞赋,诱以利禄,促进了汉 大赋的产生和兴盛。
汉赋与魏晋诗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是汉赋的代表,篇幅较长,结构宏大, 汉大赋是汉赋的代表,篇幅较长,结构宏大, 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 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 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 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颂扬皇家鸿业为目 附带讽喻劝谏。 的,附带讽喻劝谏。 在艺术上, 在艺术上,多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 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 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 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3、汉乐府民歌艺术上的特点: 汉乐府民歌艺术上的特点: 第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情节曲折完整,有的 第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情节曲折完整, 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第二,抒情真挚浓郁,也善用比兴手法; 第二,抒情真挚浓郁,也善用比兴手法; 第三,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对五言诗的最后 第三,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 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 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 4、《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最长的作品,也是杰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最长的作品, 出的叙事长诗。叙述了一桩婚姻悲剧, 出的叙事长诗。叙述了一桩婚姻悲剧,塑造了刘 兰芝、焦仲卿等几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兰芝、焦仲卿等几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从艺术上看, 艺术上看 1、《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并且能将叙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 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2、也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常以比兴、 也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常以比兴、 象征的手法,婉曲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 象征的手法,婉曲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 3、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洗练,平易淡远, 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洗练,平易淡远, 生动妥帖,不刻意雕琢求工,而意蕴深厚。 生动妥帖,不刻意雕琢求工,而意蕴深厚。
汉代辞赋的兴盛

汉代辞赋的兴盛西汉王朝的建立,使楚文化声势大张。
不但是楚地的歌谣,由屈原、宋玉等文人创制的楚辞,也获得了新的地位。
它先是在南方诸侯王的爱好和提倡下复兴起来,并通过南方文人之手,逐渐北移,流传和影响到全国范围。
在楚辞的影响下,汉代文人从事着新的创作。
这里既有模拟楚辞传统风格和体式的,也有从楚辞中脱胎而出成长起来的新文体。
对于楚辞和汉代新兴的辞赋,当时人都通称为“赋”或“辞赋”,并不加以严格的区别。
但这两者终究有性质上的不同,所以后人还是注意到必要的分辨。
从根本上说,楚辞(或称“骚体”)虽有散文化的因素、但仍旧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
而典型的汉赋,已经演变为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这种辞赋,成为汉代文学(尤其是文人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西汉前期,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仅二十二岁,便受到汉文帝赏识,任太中大夫,参与国家事务,为朝廷中年轻有为的政治家。
他性格尖锐,敢于说话,好论天下大事,引起朝中元老的不满,被贬谪到楚地任长沙王太傅,因此写下了他的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吊屈原赋》是贾谊赴长沙途经湘水,感念屈原生平而作,名为吊屈原,实是自吊。
其中说:“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都是用了屈原式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受排挤遭打击的愤慨。
此赋前半多用四言句,后半多用楚辞式的长句,可见他在学习楚辞的同时又能有所变化。
《鹏鸟赋》作于贾谊谪居长沙时。
某日有一只鹏鸟(猫头鹰)飞入贾谊室内,在当时的迷信中,这意味着“主人将去”,大不吉祥。
贾谊正处于失意的境地,因此更想到世事无常、人生短促可哀,便作此赋自我宽慰。
赋中以万物变化不息、吉凶相倚,不可执著于毁誉得失乃至生死存亡的道家哲学为解脱之方,却在解脱的语言中深藏不可解脱的痛苦。
汉大赋的兴盛

三,汉大赋所描写的对象也以巨大著称。《子虚赋》中言楚地之广大,先言云梦之泽:“臣闻
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
里。”九百里之泽都是小的,楚地之广阔可想而知。像这样的例子在汉大赋中俯拾皆是。
重要的作用。
武帝作为一国之君不但有治国的才略,还具备了文学家所应有的创作和鉴赏水准。
在他即位之时,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他在文化事业上网罗人
才,积极建设,在这个前提下,大赋应运而生,其契合点就在枚乘身上。《汉书·公孙弘传》
载:“上(武帝) 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不幸的是枚乘
的逐渐减退,大赋便日渐衰微,东汉中叶以后,再无气势恢宏的大赋出现。从经学与大赋的关
系方面看,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两汉统治者对儒学越来越重视。通经入仕既被
视为人生正途,且易博得尊官显位;献赋虽然也可得官,但机会很少,即使得官,亦颇类俳优,
地位低下,这也是大赋日渐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反映在美学思想上,汉大赋集中体现了汉代艺术领域以大为美的审美特点。李泽厚
在《美的历程》中曾这样评述汉代艺术作品和大赋的美学价值,他说:“汉代文艺尽管粗重
拙笨,却如此之心胸开阔,气派雄沉,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汉代造型艺术应从这个角度
去欣赏,汉赋也应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能正确估计它作为一代文学正宗的意义和价值所
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
惊,乃召问相如。”于是司马相如又为武帝专门创作了《上林赋》,深得武帝的喜爱。由于武
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xx 兴盛的主要原因赋是汉代.较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四百年间,一般文人都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极盛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文学史上有汉赋的专称。
渊源:产生战国后期的楚国,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xx 发展过程:骚体赋――大赋――xx特征:A、骚体赋:内容侧重抒情,形式与楚辞差别不大,只是语句开始散文化;B、大赋: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侧重铺叙描写,辞藻富丽,运用夸张手法,主旨既美且刺;多采用主客问答结构;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C、xx:内容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的,篇幅短小,文辞清丽,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韵文句式多样。
二、xx 兴盛的原因(观点一)1、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期正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
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歌颂的盛世,也开拓了文人学士的胸襟和眼界,使他们的赋反映出汉帝国的面貌,表现出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
2、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就产生、兴盛起来。
(观点二)1、经济的发展为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军事上的胜利、外交的活跃扩大了汉人的眼界;3、润色鸿业、歌舞升平的需要;4、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观点三)1、政治经济的影响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的政策,重视农业,减轻赋税,缓和阶级矛盾,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有极大的发展。
《史记·平淮书》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贷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汉武帝一展雄图,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学术思想的统一;对外不断用兵,东平朝鲜,南平南越,通西南夷,北平匈奴,西定西域,打通了河西走廊,沟通了西域诸国直到波斯的商路。
汉代文学之汉赋

第二,《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 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这篇赋的基 本内容,就是以美丽的语言竭力描述音乐、美味、 车马、宴游、狩猎、观涛六方面的情状(所谓“七 发”,实以此六事为主),最后引申到贤哲的“要 言妙道”。
与铺陈的特征相适应,《七发》的文句,也改变了 楚辞文句富于变化,多用虚词和语气词的特点,使 用排比整齐的句法,使语言本身更具有形式上的美 感。
2、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一是篇幅较长, 规模 宏大, 一般都在千言以上;二是多采用主客 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韵文与散文混用, 散文 成分较多。
二、枚乘与《七发》
1、枚乘(?~前140),字叔,西汉辞赋家。曾做 过吴王、梁王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 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 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 途中。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 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柳 赋》、《菟园赋》三篇。
1) 体物为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用了 主要篇幅来描写楚、齐诸侯的“苑囿和游猎 之事, 体现了汉大赋在内容上以体物为主的特 点。
2) 用铺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事物,
是汉大赋的基本特色。《子虚赋》对事物的 描写, 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 例如对云梦的描 写, 先分类描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按东 南西北方位, 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 类事物的描写, 也尽量加以罗列。由于对事物 进行铺张描写的需要, 作者使用了不少华美辞 藻, 因此辞藻显得特别富丽。
赵壹与抒情小赋
一 、抒情小赋的特点 在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 在形式上篇幅
较大赋短小,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个别的 也用楚辞体句式。小赋同大赋有明显区别,比 较接近骚赋,但它在内容上也有侧重咏物的, 并且多不用楚辞句式,因此与骚体赋又有区 别。
汉赋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一章汉赋一、汉赋有哪些主要特点?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西汉初年,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们追求究奢极欲的物质享受,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一种基本上为统治服务的文学——汉赋。
赋,原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发展成一种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体。
(一)汉赋的主要特点是体制庞大,讲究铺陈,富有文采音韵节奏,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并往往含有讽劝的意味。
(二)社会原因是:1、西汉盛世国家空前统一富强,为赋家提供了宣扬大汉声威的主题。
2、京都的宫殿建筑富丽宏大,统治集团声色犬马的生活奢侈,成为赋家铺写的对象。
3、统治者大量招致文士写作辞赋,歌颂大一统的繁荣气象,上倡下趋,遂成风气。
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
始见于荀子的《赋篇》,中经宋玉,盛行于汉代。
汉之后,赋这一文体形式有了发展,六朝时称为“俳赋”,“骈赋”;唐宋时称为“律赋”,中唐之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逐渐散文化了,又称“文赋”。
宋玉是屈原之后楚国的著名词赋家,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16篇赋。
他虽说是追随屈原的,但作品的体制、风格和语言都和楚辞迥异,倒和汉赋非常相近,所以一直有人怀疑这些作品是否后人伪托。
假如这些赋确系宋玉所作,那么,它作为赋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荀况的作品叫做《赋篇》,现存《礼》、《知》、《云》、《蚕》、《箴》等篇。
这些赋都是咏物的,但不直接说出所咏之物的名称,而是以“臣”与“王”对答的形式,对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行铺叙,类似今日猜谜的谜面。
这种问答形式和铺叙手法,加之有韵有散、亦诗亦文的写法,成为后世汉赋基本形式的基础。
二、分类及代表作家作品汉赋可分为骚体赋、大赋和小赋三类。
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的,所以叫“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的内容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也用带“兮”字的语句,是骚体赋的代表作。
汉代人词赋不分,把楚辞也叫作赋,一方面是文体分类不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和骚体赋几乎难以同楚辞区别的事实有关。
第二章汉赋

(二)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东 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 东 汉中叶的200多年) 多年) 汉中叶的 多年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 代表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上林赋》 其作品 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扬 雄 《甘泉赋》 《羽猎赋》 西汉后期 新体赋的主要作家
2 与楚辞的区别 内容上: 内容上: 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 史传说、神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 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 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 活动。
形式上: 形式上: (1)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 文; (2)押韵规律,楚辞通篇押韵,汉赋则韵 散结合; (3)句式上,楚辞带“兮”字的语句多, 汉赋很少用 (4)结构上,汉赋多采用问答体。
四 、汉大赋衰微的原因 1、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 (1)远离人民生活,题材因此收到限制, )远离人民生活,题材因此收到限制, 为达“润色鸿业” 为达“润色鸿业”的目的往往顾不得内容 的真实性。 的真实性。
(2)缺乏真情实感。 (3)因袭模仿,千篇一律。 2、外部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汉朝国力的衰退。 (2)统治者无心提倡
艺术特点: 1、议论纵横,词锋犀利 ,采用“剥笋法”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明朗畅达,语言刚 劲朴素,说理透辟。 2、寓议论于抒情, 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和 生动的描述,使语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 诗的情味。
第四节
赵壹与抒情小赋
一 、小赋的特点 在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 在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 在形式上篇 幅较大赋短小,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个 不用问答体, 幅较大赋短小 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 个 别的也用楚辞体句式。 别的也用楚辞体句式。
二 、赵壹 与《刺世嫉邪赋》 《刺世嫉邪赋》 《刺世疾邪赋》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是一篇政治抒情赋。其主旨就是讽刺和谴 责当时邪恶的社会风气 。鲜明地表现了作 者愤世嫉俗、正直耿介的性格和强烈的反 抗精神。
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

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普涨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形成期(汉初)——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中期的新体大赋。
兴盛期(汉武帝~东汉中叶)——新体大赋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班固、张衡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
衰落期——抒情小赋西汉:对于汉代文学的发展,汉初诸侯王比最高统治者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文、景时代,皇帝整天忙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无暇顾及文学,而当时的各路诸侯多有富甲一方、实力雄厚者,在既不能开拓疆土,又不甘寂寞无为的情况下,于是聚栏宾客,大兴养士之风。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这些宾客除在特定的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
各路诸侯也对此大加倡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七发》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
(不但内容,手法上也极其相似;汉赋是在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融合而成,也说明了汉赋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
)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
(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
)三是移步换形个夸张手法的运用。
(赋写七事,一事一转,如行山间,人移景变,给人耳目新生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的笔法精神。
)四是《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枚乘个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侯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上网创作时代的到来。
)汉武帝即位后,汉王朝在各个方面均逐步步入极盛,不但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天下一统,而且也掀起了汉代文学发展的新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普涨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形成期(汉初)——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中期的新体大赋。
兴盛期(汉武帝~东汉中叶)——新体大赋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班固、张衡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
衰落期——抒情小赋西汉:对于汉代文学的发展,汉初诸侯王比最高统治者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文、景时代,皇帝整天忙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无暇顾及文学,而当时的各路诸侯多有富甲一方、实力雄厚者,在既不能开拓疆土,又不甘寂寞无为的情况下,于是聚栏宾客,大兴养士之风。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这些宾客除在特定的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
各路诸侯也对此大加倡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七发》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
(不但内容,手法上也极其相似;汉赋是在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融合而成,也说明了汉赋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
)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
(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
)三是移步换形个夸张手法的运用。
(赋写七事,一事一转,如行山间,人移景变,给人耳目新生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的笔法精神。
)四是《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枚乘个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侯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上网创作时代的到来。
)汉武帝即位后,汉王朝在各个方面均逐步步入极盛,不但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天下一统,而且也掀起了汉代文学发展的新篇章。
由于武帝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文人的亲近,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蔚然成观的文学群体,也正是从武帝时起,汉代文学活动的中心有地方转移到了中央。
其后历宣、成各世,或仿汉武故事,或大力倡导词赋创作,都有力地推动了文学的发展,造就了一代文人。
从扬雄前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家的政治热情很饱满,关心朝廷大事,对君主期望很高,作品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到了后期,引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清贫,热情冷却,心态也转向虚静平和,所以多做关注自身、反思人生为主,但对现实的暴露与批判也更为深刻。
东汉: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与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安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
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
于是,各个时期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与题材方面的变价相适应的,还有创作宗旨的变化。
在司马相如时代,赋的讽喻效果同赋家的主观愿望之间就存在着差距,以至于后来因为扬雄的批评。
到了东汉,讽喻不仅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招来灾难,这就迫使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功用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等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
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的不平。
于是,东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
世风的变化不仅导致赋的创作在题材选择和宗旨的设定方面出现新的取向,在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也与以前有了较大的差异。
昔日以汪洋肆虐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逐渐被深邃冷峻。
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
赋的风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1、汉代经济的发展,为赋体文学的兴盛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秦王朝统一中国后不久,便采取了横征暴敛的政策,“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再经过秦末亡秦起义和五年楚汉之争的兵燹之灾,到汉高祖刘邦定天下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鉴于亡秦的教训,汉初统治者崇尚黄老之学,标榜无为而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使经济得以发展。
到汉武帝时,“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巨百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
经济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从上引文可以看到,村长乡长乃至下层官吏都可以“食粱肉”,从容长养子孙,子孙的受教育自然不成问题。
受教育的士子众多为文坛提供了强大的后备队。
同时,由于物质条件丰富,游学为文自无衣食之忧,而对于文学消费者,一篇好文章出来,既使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也不影响抢购纸张传抄作品。
赋体文学不是打油诗,是要有良好的教育基础作后盾的。
汉代恰恰为士子们从事大规模文学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2、汉代至武帝之前的政治稳定,为汉赋创作出现高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史称:汉初至武帝即位七十年间国家无事,即没有大范围的兵燹水旱等天灾人祸,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士子受教育、文人搞创作提供了有利保障,即使武帝即位后发动开边战争,最初也没有破坏“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社会储备,反而鼓舞了文人们的大一统气概。
这史无空前的太平盛景和充满豪情的大一统气概,在赋体文学的高峰期充溢在散体大赋里。
3、对外交往的扩大和宫庭园林的兴建,开阔了汉人的眼界,为赋体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
汉代开通河西走廊,扩大了对外交往,通商范围远达塔什干、布哈尔、撒马尔罕、阿富汗、波斯、印度乃至罗马,而据《西京杂记》和《朝鲜考古图录》记载,汉朝和日本、朝鲜也有通商关系。
汉赋中罗列的珍禽异兽、奇珍怪物,大都是人们在当时见所未见的,便赖于对外交往的扩大。
如前述,武帝即位时国库丰实,财力充足,所建造的甘泉宫、建章宫、上林苑、通天台、飞帘阁等,使得乃祖刘邦都嫌奢侈的长乐宫、未央宫相形见绌。
这些富丽堂皇、豪华宏大的宫廷,和“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终始灞、浐,出入泾渭,丰、镐、潦、潏,纡余委蛇”(《上林赋》),遍养珍禽异兽的皇帝苑林,共同构成了炎汉一朝的宏丽风景线,两汉文人眼界大开,自然丰富了赋体文学的题材。
4、西汉初年倡导的、以清静无为简朴素淡为体的黄老之风,在汉武帝即位之后逐渐告退,为“铺采摛文”的汉大赋提供了发展空间;而统治阶级的提倡,又为赋体文学的兴盛准备了巨大的市场。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很快被奉为经典,文人士子以儒学讨出身,开门授徒的硕儒便在故纸堆中寻求微言大义,经学日益繁缛,经书一字,注解或至万言,这无疑助长了文人铺采摛文、构制鸿篇巨制的风气。
比如写“郑女曼姬”,无非是体态婀娜、衣饰华美、飘然若仙,在《子虚赋》中就被司马相如写成这种样子:于是郑女曼姬,被阿緆,揄紵缟,杂纤罗,垂雾縠,襞积褰绉,郁桡豀谷。
衯衯裶裶,扬袘戌削,蜚襳垂髾。
扶舆猗靡,翕呷萃蔡;下靡兰蕙,上拂羽盖;错翡翠之威蕤,缪绕玉绥。
眇眇忽忽,若神仙之髣髴。
这还是静态观察,下面还有在蕙圃中追逐游戏、在清池中游泳,更是极尽铺张之能事。
5、汉朝廷统治者的提倡,也对汉赋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仅西汉武帝之前,见于史书的喜好文学帝、王,著名的就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淮南王刘安、梁孝王刘武、河间献王刘德等。
他们招贤纳士,延揽文人,给他们创造闲适的环境,使得他们朝夕论思、时时间作、日月献纳赋体作品。
当时著名的文人枚乘、邹阳、严忌、淮南小山等,都是这些诸侯王的座上宾;特别是大文豪主父偃,遍游齐、燕、赵、中山等诸侯国,皆被奉为贵宾。
汉武帝刘彻本身就是个擅长文学的大才子。
据说武帝每逢宴会,必要论及赋体文学的创作。
有汉一代,史书上明确记载以赋得官的,起码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乘、王褒、张子侨、扬雄(以上西汉);崔篆、李尤(东汉)等。
统治阶级的提倡,无疑刺激了文人作赋的积极性。
如“陈阿娇《长门赋》”的故事。
到班固生活的东汉初年,流行于世的汉赋作品已达九百余篇,知名作者有六十多人(据《汉书?艺文志》)。
就这样,在充足的物质条件、安定的社会环境滋养下,在大汉帝国对外开放商路、对内大兴土木改变都市面貌的全新文化氛围中,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大力提倡和社会时尚的刺激,汉代眼界大开并且“有闲”的文人们,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创造出了赋体文学的辉煌、形成了赋体文学创作的高峰,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大赋巨史的时代。
首先,汉朝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大一统局面,局势稳定,养民生息,很多文人不用过着以前局势紧张而流离失所的窘境,有更大的精力可以投入到汉赋的创作和发展上,可谓为汉赋注入了新鲜活力其次,汉武帝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在学术上"独尊儒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孔孟之道列为社会的正统地位,这样为汉赋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很好的文化氛围和政治政策再次,汉人们由于崇尚学术,经常在一起聚会探讨文学创作,还有许多私人学院也开设相关的文学理论,在这种大环境下加速了汉赋的发展进程,除此之外一些汉赋学者的带动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象司马相如的<京都赋>和张衡的<东都赋>和<西都赋>等汉赋作品的大量出现很好的带动了汉赋的发展因此上述综合原因使得汉大赋在汉代风行西汉王朝的建立,使楚文化声势大张。
不但是楚地的歌谣,由屈原、宋玉等文人创制的楚辞,也获得了新的地位。
它先是在南方诸侯王的爱好和提倡下复兴起来,并通过南方文人之手,逐渐北移,流传和影响到全国范围。
在楚辞的影响下,汉代文人从事着新的创作。
这里既有模拟楚辞传统风格和体式的,也有从楚辞中脱胎而出成长起来的新文体。
对于楚辞和汉代新兴的辞赋,当时人都通称为“赋”或“辞赋”,并不加以严格的区别。
但这两者终究有性质上的不同,所以后人还是注意到必要的分辨。
从根本上说,楚辞(或称“骚体”)虽有散文化的因素、但仍旧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
而典型的汉赋,已经演变为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这种辞赋,成为汉代文学(尤其是文人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汉末魏晋辞赋"人神相恋"的同题之作,大都表现出丽色-爱悦-自持-分离-怅惘的情感模式,反映了人神邂逅之际或人神爱慕之时,一种来自生命本能的爱悦与内心礼防之间的冲突,以及这一冲突下不得不分离的怅惘.这种脱却外在政治寓意与伦理道德的情感主题,在志怪小说中因"志怪"的外衣而得到更加真实的再现.这一时期的辞赋作家将辞赋虚构的文体特征与创作主体第一人称叙述模式相结合,利用赋体的铺陈功能以及颂与讽的表达效果与模式,让辞赋适时地承担了这种情感主题的表达.随着南朝诗坛声色大开、宫体诗兴盛改变着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态度,此类辞赋创作在南朝逐渐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