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代豪强地主的历史浮沉

合集下载

东汉私学与豪强世族化-最新文档

东汉私学与豪强世族化-最新文档

东汉私学与豪强世族化一、东汉私学繁荣及豪强世族化的原因东汉时期,私学达到了一个繁盛期,而且在它的影响下,豪强地主逐渐向世族化过度。

文章拟从以下几个原因来对这一现象做一个说明。

(一)经学复兴和以经致仕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前提东汉时,刘秀为培养忠君人才,限制军功豪强,采取“退功臣而进文吏”,[1] “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

”[2]东汉一朝读经成为风气,使经学但得极大的发展。

同时自汉武以后,朝廷选拔官吏的标准以明经为主,儒生只要通经,便可以入仕做官,甚至封侯拜相。

“士病不明经术。

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经学不明,不如归耕。

”[3]两汉时期,如要进入仕途,不管采用哪种形式,经学始终是最核心的选官标准。

正是经学的复兴和以经致仕,才为东汉私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前提。

(二)今古文之争,为私学发展提供了学术需要自西汉末年刘歆提出设立古文经学博士开始,今古文由于在经义上和治学上的风格和方式有明显的不同,今古文之争变得日益公开化和激烈化。

到了东汉时期,今文经学独占了官方教育,但古文经学并未因此而退出。

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进而获得官方的认可,便坚持在私学中传授,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在今古文两派长期的论争过程中,两派除了希望通过官学途径发展外,“而更多地是借助私家传播的形式,聚众授徒,以至使得东汉私学的发展规模极大,盛况空前。

”[4](三)东汉经学发展与官学不足的矛盾为私学发展提供了社会需求东汉时期,由于经学的发展和选官的更加注重经学标准,使社会上读经蔚然成风,然而东汉当时的官学仍然承袭西汉的官学系统,主要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而且“东汉时期中央太学时兴时废,而地方虽有官学之名却无官学之实,许多郡县学校都久废不修”。

[5]即使官学最为繁盛时,其规模数量,入学名额也远远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对于官学的弊端,私学以其灵活性、广泛性,特别是儒学大师的加入而得以空前发展。

试论汉代豪强地主的历史浮沉

试论汉代豪强地主的历史浮沉
,



继之 的惠 文 景 武 昭 宣六 帝
。 , “





也 不断迁徙东方 富豪 其 中尤 以 武 帝 为甚 下 令 徙 强 宗 大 姓 不 得族 居
”。⑥
并 且 任酷 吏 诛 杀 豪 强 任
,
强地 主 的 另 一个措施是 轻 田 租 重人 头 税
,

西 汉初
收稿 日期
:
19 97
一 0 4一 21

,
级 爵 可 免 除摇役 买 高级 爵 可 受官职 条件很宽 凡
向朝 廷交 粮 羊 奴稗者 均 可 拜 爵 洛 阳 大 畜 牧 主 出 身 的 豪 强 卜式 曾 因 捐 二 十 万钱给朝 廷 武帝 便 赐 爵 关 内 侯 金六 十斤 田 十 顷 心 西 汉政 府 扶植 豪
, “ , , 。 ’
泽 无 兼并 之 民
,
,
长 ( 第十 八级 爵 )


在 当时 拥 有 大量 余 粮 并 有运输


,
能力 的多数 是 豪 强 地 主
所 以 这个法 令一颁布 他
, 。
,
他 们实行 诸 如 迁徙 等一系列的打击政 策 秦始 皇 统 一六 国 后 即 徙 天 下 豪富 于 咸 阳 二 十 万户 ⑧



们就争 相 承 运 以 获得爵位 加 强 政治实力
, 。 , , , 。
,
。 ’
净 东 汉 弘 农 杨氏
“ ,
家族

了 恢复 经 济 文 帝的 三 十税 一 就 并非如 此 了 由于
, ,

,
心 齐 的 孟尝 君 赵

豪强为什么这么“强”?带你了解东汉豪强的“前世今生”

豪强为什么这么“强”?带你了解东汉豪强的“前世今生”

豪强为什么这么“强”?带你了解东汉豪强的“前世今生”豪强是东汉社会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它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实力,占有大量的土地;政治上控制朝政,把持地方行政机关;控制了文化和舆论,掌握着意识形态上的解释权;甚至还以隐蔽的方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笔者最近的几篇文章,无论是讨论“故吏”还是“度田”,对东汉豪强这个阶层,都有所涉及,但是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加以讨论。

豪强在东汉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东汉豪强之“强”,但是东汉豪强到底有多强?东汉豪强又为什么这么强?在中国历史上盘桓长达七百多年,在东汉达到“大盛”的豪强,又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谈一谈东汉豪强的“前世今生”。

一、豪强最初的来源豪强的最初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为了适应兼并战争的残酷形势,纷纷掀起了变法运动。

《史记·商君列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芳华。

”这条史料向我们揭示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军功地主强势崛起,世卿世禄制不复存在,宗法意义上的地主也在秦并六国的过程中失去了政治特权,但是虽然他们已经“无所芳华”了,却依然很“富”,也就是说,他们的经济利益并没有被完全剥夺。

宗法地主“无所芳华”,却依然很“富”《史记·孟尝君列传》:“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

”秦建立大一统帝国,虽然摧毁了六国的贵族统治,但是六国的贵族却并没有被完全消灭。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那样,齐之孟尝,赵之平原,魏之信陵,楚之春申,还有其他旧贵族的后代转换了身份,以“豪滑之民”的形态继续大量存在于秦汉帝国之中,成为汉代豪强最初的主要来源。

二、汉武帝时期,豪强发展的分水岭(一)汉武帝之前的豪强因为豪强作为中国历史,特别是秦汉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广受关注,国内外的学者大师著述颇多,成果也相当丰硕。

汉朝的社会阶级与地主豪强

汉朝的社会阶级与地主豪强

汉朝的社会阶级与地主豪强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社会阶级结构与地主豪强的存在对当时的政治与经济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阶级的形成与特征、地主豪强的地位与权力以及他们对汉朝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阶级的形成与特征汉朝时期,社会阶级的形成主要与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密切相关。

早期的汉朝社会以农民为主体,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主要依靠土地的所有和规模。

土地的集中性越高,地主的地位就越高。

因此,社会分化迅速发展,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主要社会阶级。

地主阶级主要由豪族、贵族和官僚等组成。

他们拥有大量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为汉朝社会的掌握者。

这些地主豪强在政治与军事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往往担任重要的官职并控制着地方的军事力量。

同时,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其他阶层不可比拟的特权和优待。

二、地主豪强的地位与权力地主豪强在汉朝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通过土地的控制与收益,极大地积累了财富和权力。

地主豪强的土地多集中在丰沛的土地资源地区,如北方的京畿、河南、山东等地。

而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往往又进一步加强了地主豪强的垄断地位。

地主豪强还通过担任官职和参与政治活动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他们往往以贵族的身份出现在朝廷中,成为皇权的亲信。

在地方上,他们通过掣扑地方官员的人事安排与府兵的组织调遣等手段,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地主豪强的存在使得汉朝成为一个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

三、地主豪强对汉朝社会的影响地主豪强的存在对汉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主豪强通过对土地的垄断和控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贫困的农民只能成为地主的佃农或佣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地主阶级则享受着土地带来的丰富收益,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

其次,地主豪强的权势使得汉朝政权更加倚重他们的支持,这进一步加强了地主阶级的地位与影响力。

地主豪强往往能够通过控制和影响政治决策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简论东汉豪族地主的形成、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简论东汉豪族地主的形成、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对抗 ,并最 后 以隐 瞒了大 量土地和 大量依 附农 民的胜利 而告终 。至此 ,豪族 地主 在经济 上在东汉 这一代 几乎 是不受 限制 的势力膨胀 起来 。同 时,经 济上 势 力的膨胀 ,又为 它取得 政治上 的特权 奠定 了基础 ,又在这个 基础 上,它才 得 以控制 “ 察举 ”和 “ 征辟 ”的选 官制度 ,从而牢 牢地把 持 了从 中央到 地方 的各 级政权 ,在政 治上取 得的这些 权利 ,又反 过来巩 固了它 的经济势 力 ,就 在这 样的情 况下 ,豪族地 主的势 力才在 东汉这 一代迅速 地膨胀 起俩 。豪族地
王胜 雷
( 辽市茂 林 中学 教师 双 中图 分类号 :88 8 K 7. 文献 标识码 : A 吉林 双辽 34 0) 60 0 文章编 号:0 994 (0 03— 64 O 10— 1X2 1) 60 2一 1
1豪族 地 主的形 成
如果 说豪族 地 主是 在 东汉 这张温 床 上诞 生 的婴儿 的 话 ,那 么 ,它应 该 早就在封 建王朝 的母体 中孕育怀 胎 了。事实 上也正是 如此 ,它 远在 西汉乃 至 更 远一些就 己经显 示 了 自己的 生机 。 帝打击 豪强即可 咨证 明。 武 由此可见 , 豪 族 地主在 东汉 的产 生是有 具有历 史渊源 的 。只 是东汉这 张温床 的气候 条件适 应 了它生 长 的习性 ,才使之 得 以抛 头露 面 。 到 了东汉 ,这一 慕世 已久 的胎 儿 ,终于 遇 到 了它盼 望 已久 的接 生婆一 刘秀 。刘 秀之所 以成 为它的接 生婆 ,并很愿 意地活 之 ,是 因为刘 秀成 了大 业 ,立 了东汉 ,曾借助 了它充满 勃勃生机 的胎 气 。没 有它 的支持和 因为如 此,刘秀 在立东 汉不久便 给它 打 了第一针 催生剂— —对 追随刘 秀的豪 强地主 封侯食 邑。这本 已生机勃 勃 的 胎 儿,正是这 针催生 剂加速 了它 降生的速 度—— 豪强地 主在经 济上 的势力 大 增 ,使其更 加生意 盎然 。为 以后取 得政 治、经济 上的特 权奠定 了坚 实的经济 基础 。 正是这 个坚 定 的经济 基 础 ,才使 缛豪 强地 主在 经 济上 ,有 能力 和政 府

汉代豪强经济的历史地位

汉代豪强经济的历史地位

汉代豪强经济的历史地位2011-06-20 12:04:16杨一民【作者简介】杨一民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豪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是汉代社会一种令人瞩目的重要经济结构,它是由战国时六国没落贵族后裔(即关东豪族)、新兴军功食封贵族和工商奴隶主等构成的。

西汉前期,它是汉代奴隶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后期到东汉,随着新生产力的出现,它又成为先进生产关系萌芽的代表,推动着奴隶制母腹中的封建生产关系走向成熟。

目前史学界对此看法还不尽一致,主要原因是对两汉社会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试图从社会生产力入手,结合生产关系,对豪强经济在汉代社会的历史地位作一些探讨,以求正于史学界同志。

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变革,从来都不可能离开生产力而单独行进,人类历史上生产关系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汉代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土地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

就具体形式而论,当时主要存在着汉王朝国家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豪强大土地所有制三种。

这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之间的力量对比有一个彼此消长的过程。

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控制下的自耕农小块土地所有制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豪强大土地所有制则有一个由弱到强的变化。

这个变化过程的基础,正是生产力的进步。

生产力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在汉代农业生产中,生产工具是否发生过重大的变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畜力与铁工具之间的联系程度上谈起。

我国古代农业中使用马耕和牛耕,大约从殷周时期就开始了,在甲骨文、金文中可以找到这类例证。

春秋战国之际,铁器普遍地使用于农业。

可是,畜力与铁器之间的联系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战国时期,铁器与畜力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从地下出土的战国时期大量铁工具看,铲、锄、 、镰、锸等手工操作工具居于绝大多数。

至一九八○年止,手工工具出土点有近四十处之多;犁铧出土却较少,仅见七、八处。

即使在同时出土多种工具的同一墓葬中,犁铧数量也比手工工具少得多(注:雷从云:《战国铁工具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考古》一九八○年第三期。

东汉豪强士族简述71782

东汉豪强士族简述71782

累世公卿
弘 安帝 桓帝 灵帝 献帝

杨 氏
杨震
杨秉
杨赐
杨彪
司徒 太尉 司徒 司徒
汝 章帝
南 袁
袁安

司徒
和帝 袁敞 司空
桓帝 袁汤 司空
灵帝 袁隗 司徒
灵帝 袁逢 司空
累世公卿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 告诉。
——《后汉书 · 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后汉书 · 樊修传》
东汉豪强士族简述71782
豪强士族阶层形成于西汉后期。西汉末年农民起义,
虽然有些豪族受到打击,但其势力总体上任呈发展的趋 势,尤其是那些追随刘秀的豪强士族都成为新贵。刘秀 本人是南阳豪强士族,因此,东汉政权建立后,必然从 各方面满足他们的利益,豪族势力得以迅速发展。
独尊儒术之后,读书成为利禄之阶。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东汉建立后,社会安定下来,豪强士族的势力 固定下来,势力进一步发展。与西汉豪族相比, 东汉豪强士族的身分性渐渐成长,他们累世居 官而有文化,宗族关系也更为密切。
累世经学 文化
累世公卿 官僚
门第
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便造成士族传袭的势力, 加之察举中权门请托和故旧报恩的结合,久而久 之,逐步形成了社会中的门第。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 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 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
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 ——《汉书 · 萧望之传》

试论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试论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试论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摘要] 由刘秀集团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基础就是南阳和河北的豪强地主。

在刘秀统一天下后,要巩固政权,势必也要依靠他们,这样,在政府的庇护下,东汉豪强地主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按照他们发迹途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些豪强地主分大体上分为三种,即贵族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和高资豪强地主。

我们就从这三类地主的不同,来探讨一下东汉时的豪强地主。

[关键词] 豪强贵族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高资豪强地主所谓豪强,是豪强大族的简称,“史籍中的豪强、豪民、大姓、右姓、豪大家等,都是指豪强大族”。

杨联阩先生在《东汉的豪族》一文中也有谈到,“所谓豪族,并不是单纯的同姓同宗的集团;是以一个大家族为中心,而有许多家或许多单人一政治或经济的关系依附着它。

这样合成一个豪族单位。

”豪强产生于秦汉时期,而它真正的黄金发展期却在东汉,这是因为东汉政权就是依靠他们这些大姓豪族而创建的,这样,在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他们在政治上,把握选举,世代为官;在经济上,疯狂兼并土地,广占田园;在文化上,宣传儒学,奴化百姓;同时,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用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

按照不同的分法,我们可以将这些豪强地主划分为很多类。

如按地缘分,可分为南阳豪强地主、河北豪强地主、山东豪强地主等等;按同皇族的关系,可以分为宗室豪强地主、外戚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和商人豪强地主等;而本文则是侧重于按照他们的发迹途径,将豪强地主划分为贵族豪强地主、官僚豪强地主、高资豪强地主。

一、东汉时期的贵族豪强地主所谓贵族地主豪强主要是指通过食封而成为贵族地主的,其构成主要包括受封的皇子、功臣、宗室及外戚。

在东汉初年,刘秀刚一上台就大封宗室和功臣,“他们一旦受封爵土,受封这的身份就会陡然升高,族姓也随之而贵,在东汉政府的庇护下,无论是侵夺田宅还是谋取官职,或者经营商业,都有得天独厚的特权。

”例如有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他们在东汉建立前就差不多都是地方的大豪族了,等到东汉建立,他们更是“忧宠有加”,封侯封爵,广占土地财富。

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表现...

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表现...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概念: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 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父系)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粟、黍、水稻、稷、大豆等)⒋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水稻)⒋意义:⑴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⒌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黄河流域;同性多人合葬,公共墓地)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炎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得到发展,新型宗法制度的建立起到很大作用

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得到发展,新型宗法制度的建立起到很大作用

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得到发展,新型宗法制度的建立起到很大作用前言封建王朝时期的土地兼并现象一直都是封建体制的顽疾,这种土地兼并所带来的社会消极影响不仅仅对于广大自耕农来说是异常严重的,对当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也是非常具有威胁性的。

本来封建王朝建立之初,通过国家所掌握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广大生活困苦的人民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开始这种稳定的小农经济生产,这也为王朝初期社会经济的重建以及之后的强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随着封建地主势力的不断发展,他们对于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要求已经不再仅限于当初王朝统治者所封赏自己的土地和封民。

在封建王朝建立初期的第一代所受封赏的贵族、官员以及军功人士相继去世之后,他们的子孙继承了家族产业,并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实力的不断扩大,他们开始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威进行非法的土地兼并。

田庄的日常生产当然这是封建地主一方面不断发展的原因,从广大劳动人民自身来说,如果不是到了迫不得已、无法选择的境遇,谁又会去变卖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呢?众所周知,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发展、兴盛再到灭亡,这是一个小的封建周期运转,一个个封建王朝从建立在到最后的灭亡共同构成了整个封建历史时代的运转周期,最终封建时代最终走向终结。

东汉时期封建地主的发展向秦朝与西汉时期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东汉时期的封建地主,从本质上来说更属于地方豪强地主,他们在经过西汉后期以来的长期土地兼并的过程中,霸占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在地方形成了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经济体,这种经济体在形式上以庄园生产的模式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这种极具东汉时代特色的豪强地主庄园对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也造成了不小的威胁。

《汉书》载:"蓋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不能以化天下。

今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萬餘口,治有異等之效。

其賜成爵關內侯,秩中二千石"刘秀东汉豪强地主产生的历史渊源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可以追根溯源,也就是说一切你所看到的现象或者结果都能够找出其源头,这是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特点,如果非说有些是未解之谜,那也真的可能是当人人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罢了。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与豪强割据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与豪强割据

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与豪强割据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的时期。

尤其是在该时期,农民起义和豪强割据现象频繁发生,给当时的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社会动荡的背景与原因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与多方面的原因相关。

首先,东汉朝廷内部腐败严重,政治黑暗,官僚体系腐化不堪。

无能的皇帝无法有效地管理国家,导致朝政混乱。

同时,东汉政权内部的宫廷斗争频繁,造成政治体制的不稳定。

其次,东汉末年的经济困难也是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农村税收负担沉重,社会上的富贵集团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还对农民征收重税,使农民生活窘迫。

此外,自然灾害频繁,加剧了农民的困苦。

最后,民族问题也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东汉末年,匈奴和羌族等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边疆,给中央政权带来威胁,也让边疆地区的农民生活更加艰难。

二、农民起义的兴起与影响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主要是受到政治腐败和经济压迫的推动。

农民对朝廷的不满和贫苦生活的抱怨逐渐积累,导致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起义。

最著名的农民起义是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张角和其兄张梁、张宝等人领导。

起义军秉承“扶老济贫,匡扶汉室”的口号,吸引了大量农民的参与。

这次起义在全国范围内影响深远,使得朝廷不得不调动大量军队镇压,但也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权的薄弱。

除了黄巾起义,还有其他一些农民起义也对东汉政权造成过威胁,如王莽时期的赤眉起义和刘秀时期的赤眉起义等。

这些起义共同反映了当时农民对社会不公和政权腐败的不满,体现了他们寻求改变和争取权益的愿望。

三、豪强割据的形成与特点除了农民起义,东汉末年还出现了许多豪强割据的现象。

豪强是指掌握一定武力和财富的富户或奴隶主,他们经常割据一方,独立于中央政权。

豪强割据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困难,豪强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和人力,割据一方,组织起自己的武装势力。

他们往往以经营农田、兴修水利等为掩护,招募手下,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7、第七章 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与政治

7、第七章 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与政治

第七章东汉豪强地主的经济与政治公元25年6月,当赤眉军逼近长安时,刘秀在鄗南(今河南柏乡)称帝,史称东汉。

第一节东汉的统一与恢复社会秩序一、东汉王朝的阶级基础东汉王朝是在南阳、颍川、河北等地的地主豪强、官僚集团支持下建立的。

刘秀本人是豪强地主;亲信大臣如“云台二十八将”、“三百六十五功臣”等也大都如此。

刘秀的姐夫邓晨“世吏二千石”,“家自富足”。

[1]母舅樊宏有田三百余顷,“世善农稼,好货殖”。

[2]其他文武大臣基本上出身豪族,如刘植“率宗族宾客,聚兵数千人”;[3]耿纯“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

[4]刘秀自然要保护他们的利益,经济上维护豪强地主庄田的大土地所有制,政治上通过“察举”、“征辟”保证他们的从政特权。

察举与征辟已与西汉武帝时不同,由一般地主子弟入仕变为豪门大族垄断仕途了。

察举即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推举人才,经中央考述任以官职;征辟是朝廷直接征召作官。

豪强地主利用自己在地方上的权势,贿赂请托,沽名钓誉,逐渐形成“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局面,一批“累世宠贵”、“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原指功绩和经历)开始形成,并发展为魏晋门阀世族。

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刘秀在建国后,鉴于西汉晚期权臣当政,外戚擅权,以及地方权重,尾大不掉等历史教训,极力加强皇权,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首先,剥夺权贵功臣的实权实职,只让他们享受优厚待遇,“奉朝请”而已。

又重申旧制《阿附蕃王之法》,不许宗室王侯蓄养羽翼;并屡兴大狱打击宗室王侯势力。

其次,进一步削弱外朝,加强中朝。

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实权掌握在中朝的尚书台,而尚书官职卑微,易于皇帝掌控。

尚书台设令、仆射各一人,下置六曹尚书分掌庶务,三公被架空,仲长统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自此以来,三公备员而已。

”[5]第三,把西汉时监察地方政情的刺史固定为州一级地方长官,刺史处理政务也可不经三公直接上奏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受制于皇权。

浅谈东汉豪强地主私兵武装

浅谈东汉豪强地主私兵武装

浅谈东汉豪强地主私兵武装[摘要]东汉时期,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张和社会的动荡不安,私兵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豪强地主利用宗法、人身依附关系将宾客、宗人、依附农民等组织成私兵,并利用私兵对抗官府,逃避租税,参与军阀混战。

它与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私兵又是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维持者。

[关键词]东汉;豪强地主;私兵;田庄西汉末豪强地主的力量已相当强大。

新莽末年各地豪强地主纷纷起兵反对王莽并积极参加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

刘秀的东汉政权就是在南阳豪强地主集团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

东汉政权建立之后,对豪强地主的发展基本上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对东汉社会发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初,刘秀为了扩大赋税来源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曾一度下令郡国“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但遭到各地豪强地主的反对。

他们用贿路等手段使地方官吏虚报田亩户口数字,并乘机“侵刻赢弱”。

刘秀为此把河南尹张极及诸郡十几个太守处死,结果激起了规模相当大的豪强地主的武装反抗。

刘秀虽把这些叛乱镇压下去,但他在事后“深悔之”,终东汉一代再也没有这种举动。

后来,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豪强地主经常凭借权势强占农民的土地,导致土地兼并不断加剧,东汉流民间题极其严重。

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投靠豪强地主,变成依附农民,也有的成为“自卖人”。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正是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部曲佃客制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庄园里,豪强地主聚族而居。

他们凭借着经济、政治势力,并且也利用宗法关系控制着众多的依附农民(宗人和宾客),此外,还控制一部分奴隶。

这种庄园既是剥削压迫农民的基地,又是镇压农民反抗的封建堡垒。

大地主的庄园经济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据《四民月令》可知,庄园经济以农业为主,豪强地主每年都按季节安排庄园的农业活动。

除种植五谷外,还要种植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果林等经济林木。

浅析两汉关中豪族的社会地位的变迁定稿(韩旭辉)

浅析两汉关中豪族的社会地位的变迁定稿(韩旭辉)

浅析两汉关中豪族社会地位的变迁韩旭辉(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摘要:关中豪强地主在两汉时期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西汉时的关中豪族是在中央政府的迁豪政策影响下形成的,关中豪族凭借其政治、经济、文化优势社会地位日益提高,西汉中后期,关中豪族地主的势力达至巅峰。

东汉时,政治中心迁往中原,关中地区的政治地位下降,关中豪族的政治优势已不复存在,经济、文化优势也逐渐丧失,其社会地位日益衰落。

两汉时期关中豪族社会地位的变迁从侧面反映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变迁。

关键词:两汉;关中;豪族势力“所谓豪族,乃是在乡里以本家为中心的同族结合,其中又加上宾客、部曲等非血缘关系的从属集团,拥有广大的土地并在乡里扩充势力”[1]122。

西汉建都长安,三辅地区成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迁至关中的关东豪族与关中本地豪族合流,形成关中豪族势力,拥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经济实力。

东汉政权是在河北和南阳豪族的支持下建立的,随着政治中心迁至中原和南阳等新兴豪族地主的崛起,关中豪族社会地位较西汉有所下降。

一、西汉关中豪族的形成及其社会地位西汉关中豪族在经历高帝、文帝、景帝三朝的发展之后到武帝朝形成,至西汉中后期社会地位得以确立,势力达到鼎盛,对西汉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处于优势地位。

1.西汉关中豪族的形成西汉的关中豪族主要是由秦以来迁徙到关中的东方旧贵族和西汉政权建立以后形成的新贵族组成的。

迁徙东方旧贵族至关中以打击豪族势力、巩固政权的做法可追溯到秦朝。

秦王嬴政一统六国不久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2]239。

汉承秦制,汉高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打击豪族势力,“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3]66以及其他关东豪门大族十余万口至长安附近,剥离关东大族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

汉武帝于元朔二年下令将资产在300万以上的豪族地主迁往茂陵,又于太始元年下诏将豪族大姓迁往云陵;汉宣帝于本始元年将豪族地主迁往“募平陵”,又于元康元年将豪族大姓迁往杜陵;汉成帝也于鸿嘉二年将资产在500万以上的豪族地主迁往昌陵。

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的衰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对这一关系的分析:1.经济基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基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在东汉时期,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农民税负加重,土地被大量兼并,大地主、豪族势力不断壮大。

豪强地主通过掌握大量土地和资源,垄断商业贸易,积蓄了巨大的财富,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势力。

2.政治影响力: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政权的衰落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

他们通过掌控地方官职和拥有庞大家族势力,能够通过利益交换、权谋和政治手段对政权施加影响力。

这种势力的壮大削弱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导致政权滥权、腐败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加剧。

3.社会动荡:豪强地主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在大量土地被兼并的过程中,农民被剥夺了土地和财富,陷入贫困和失地的境地。

农民的反抗和叛乱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东汉政权面临着内忧外患,无法有效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4.农民起义:东汉晚期的豪强地主势力的暴露和扩张,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

这些起义主要由受压迫的农民组成,其目标是反对贵族和地主的压迫,并通过推翻朝廷来寻求新的政治秩序。

这些起义严重削弱了东汉政权的实力和稳定性,最终导致政权的衰亡和分裂。

综上所述,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政权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豪强地主势力通过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对东汉政权施加压力,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和政权的瓦解。

这一历史教训也提醒我们,一个稳定的政权需要建立和维持公正的经济秩序,保护人民的权益,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东汉的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

东汉的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

东汉的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东汉时期,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的存在是该时期政权疲弱、政治动荡的体现。

这些势力在地方上拥有雄厚的实力,对当地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东汉政权的状况、地方豪强的兴起与影响、割据势力的形成与影响以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东汉政权的状况东汉时期,政权的中央集权逐渐削弱,地方政权强化。

由于内外交困的原因,政权开始疲弱,无法有效地控制地方。

这为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第二部分:地方豪强的兴起与影响由于中央政权疲弱,地方政权开始自主发展。

地方豪强借助自身的实力和资源,迅速崛起,并与当地政权相互勾结。

他们通过囤积粮食、扣押商贾等手段积累财富,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影响力。

地方豪强的兴起使得地方政权实际上成为了他们的傀儡,对地方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部分:割据势力的形成与影响在东汉末年,一些地方豪强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

他们利用地理优势和军事实力,建立了独立的政权,与中央政权对抗。

这些割据势力在本地区内拥有绝对权威,开展军事和政治活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统治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央政权的统治。

第四部分: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的存在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一方面,他们通过搜刮民财、苛捐杂税等手段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社会动荡。

另一方面,他们的统治无视社会公序良俗,滥用职权,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同时,他们之间的争斗也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灾难。

总结部分:东汉时期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的兴起是当时政治疲弱与动荡的体现。

中央政权的弱化给了地方势力发展壮大的机会,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通过实力与影响力对中央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他们的统治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还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稳定。

东汉时期的局势对于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豪强地主的形成和地位

西汉豪强地主的形成和地位

作者: 柳维本
出版物刊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5页
主题词: 豪强地主;地主阶级;西汉中后期;内部结构;经济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汉书;庄园经济;战国变法运动
摘要: <正> 汉承秦制,西汉继秦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确立地主阶级掌权的封建制度。

它是战国变法运动以来,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发展的高峰。

做为封建社会居於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它随着历史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内部结构在不同的特定历史环境中,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其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又促进了经济结构在某些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在西汉中后期所形成的“豪强地主”就说明了这一点。

故本文试就“豪强地主”形成的背景,条件及特点和地位做一粗浅的探讨。

东汉末年的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

东汉末年的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

东汉末年的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的兴起与发展对国家的稳定与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将详细探讨东汉末年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的背景、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I. 背景东汉末年,中央政权的衰败与地方势力的兴盛交织在一起。

由于外患和内乱的不断侵袭,东汉政府的实力减弱,官员的腐败和无能使得政权的威信逐渐丧失。

同时,地方豪强利用这一时机,通过掌握地方资源和力量,逐渐形成了一种割据势力。

II. 地方豪强的兴起1. 经济基础: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动荡,农业生产和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地方豪强通过掌控土地、人口和财富,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

2. 地方政治的腐败:东汉政府官员腐败严重,特权阶层的利益收益减少,这为地方豪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他们通过贿赂和权力的滥用,逐渐将地方政权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3. 军事力量的壮大:地方豪强往往拥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力量,这使得他们能够在地方上保持一定的稳定与安全。

他们通过训练和配备精良的军队来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

III. 割据势力的形成1. 豪强同盟的建立:在东汉末年,地方豪强之间往往会建立联盟,共同对抗朝廷的统治,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割据势力。

这些同盟可以是亲缘关系、婚姻关系或者共同的经济利益使得他们联合起来。

2. 割据一方的政权建立:根据地方豪强所掌控的地域和力量,他们逐渐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权体系。

他们设立官职,制定政策,甚至发行货币,实现了对一定地区的实际控制。

IV. 影响1. 对中央政权的挑战:地方豪强与割据势力的兴起使得中央政府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他们不仅抵制中央政府的命令,还相互之间进行战争和抢夺,进一步动摇了朝廷的统治基础。

2.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控制着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他们搜刮百姓财富,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严重不平衡。

一方面,富贵阶层日益富裕,其他民众则生活在贫困和水深火热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