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产生于汉代时期,成为中国散文的重要奠基之一。
散文是与诗歌齐名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散文中,有许多独特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欣赏汉代散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汉代散文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季风文学:季风文学是汉代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以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在汉代散文中,作者经常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季节的变化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这种以自然为背景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和饱含情感的文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山水田园:山水田园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另一个名词,用来形容描绘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景观的散文作品。
在汉代,农耕经济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人们生活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
汉代散文中的山水田园描写,以其真实、细腻的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亲近自然、推崇自然之美的态度。
这些描绘山水田园的散文作品,常常令人感到宜人、和谐和平静。
诗经散文:诗经散文是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指的是以《诗经》中的诗歌为蓝本,将其转化为散文形式的作品。
汉代的散文作家常常以《诗经》中的诗歌为基础,通过扩展和转化,创作出一系列新颖的散文作品。
这些诗经散文往往突破了诗歌形式的限制,以更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展现出汉代独特的文学风貌。
家风:家风是指在汉代散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概念。
汉代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品德和家庭的道德规范,认为家族的品德特点会传承给后代。
在汉代散文中,家风往往被用来形容一个家族的积善之风和传统价值观。
作者常常通过对家庭生活和家族历史的描写,表现出对传统家风的推崇和关注。
身世:身世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一个名词,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身份、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人生历程。
在汉代社会,一个人的身世往往决定了他的地位和命运。
许多汉代散文作家通过对自己或他人身世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借以表达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汉代散文
2014-12-8
•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 就颇具代表性。鸿门宴前,楚汉两军 几至火并,而楚强汉弱,形势危急, 刘项此时相会,其矛盾斗争是相当激 烈的。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刘 邦的怯懦而机敏,项羽的坦率而少谋, 范增的果断急躁等,无不呼之欲出, 跃然纸上。
鸿门宴 楚歌MV-主题曲 热门短片.mp4
2014-12-8
班固(公元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 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子。 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 传》基础上编写《汉书》。章 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和帝永 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 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 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四年, 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 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 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 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 《两都赋》、《幽通赋》等。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 87年)西汉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峡西韩城南)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之子 20岁开始漫游,游踪遍及全国,考察历史 遗迹,接触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了解地方 风土人情,采集民间传说,为他后来写作《 史记》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广泛阅读 史料,着手写《史记》。 后因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受 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终于完 成了《史记》。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
2014-12-8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记的文学价值
• 新创的体制 通史~结构 12本纪-----叙帝王 30世家-----记诸侯 70列传-----志人物 10表--------记正历 8书----------详制度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的结构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的类别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赋的产生中国汉代文体。
作为文体名称,它渊源于荀子的《赋》;作为文学体制,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
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
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
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文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汉代散文
《论积贮疏》 本文写于公元前178年,即 汉文帝二年。当是时,汉由于长期战争, 因而造成经济凋敝,米价昂贵,这种情况 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仍未改变。贾谊有感 于此,作《论积贮疏》一文,以劝诫皇帝 重视农业生产,积贮粮食。
汉代历史散文
司马迁《史记》——在中国散文发 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 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 的传记文学。
Βιβλιοθήκη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 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 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 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 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 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 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 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 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 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神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如《廉颇蔺相如 列传》中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 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 皆靡”,“怒发上冲冠”等,使人产生一 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司 马迁常用的手法。如刘邦、项羽微时见秦 始皇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的是 自负与野心,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 的处境与性格。
《汉书》的体例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 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 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 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 “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 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 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屈指可数。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纵观整个汉代散文的发展,我国汉代散文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演变诸体大至,文质相生,异彩纷呈。
西汉初期: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建国之初,统治者一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总结秦亡教训,以利长治久安的政论文。
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
先是陆贾的《新语》,接着是贾谊的《过秦论》等专题政论文。
贾谊把汉代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两汉政论散文虽是基于先秦诸子散文,但有明显不同于先秦诸子的文章。
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下,是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显得严谨质实。
除贾谊外,晁错的《言兵事疏》,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等最为著名。
西汉中期:即汉武帝至宣帝在位时期,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四大赋”。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此外,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也是西汉一部大著述。
同时,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备受统治者的青睐,这种局面影响到散文创作上来,表现为汉初纵横驰骋的文章风格被此时出现的“天人相与“”灾异谴告“的今文经学代替,代表作家有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在文章上,变纵横驰骋为典雅醇正,变激切无忌为委婉含蓄,变藻饰富丽为质朴平易,游谈之风荡然无存。
第二章汉代政论、散文
西汉前期散文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排比
铺陈,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内容上主 要总结秦亡教训。 武帝时代,国家强盛,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文化繁荣,思想渐趋一统,此时 文章,思想上依经立义,内容上天人感 应,灾异谴告;文风也渐由前期凌厉纵 横、奇伟瑰丽变为典奥博雅,徐迂雍容。 此时期主要散文家有董仲舒、刘向、桓 宽等。
16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东汉时期谶纬流行,“诡为隐语,预决吉
凶”。光武帝刘秀以图谶之助做了天子,谶纬 在东汉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文人大都皈 依君权与神学。较出色的文章家都是不提倡 以至反谶纬的,代表人物是桓谭、王充。 东汉和、安之后,皇帝都年幼即位,宦官外 戚交替专权,豪族地主亦兴起,他们垄断仕 路,破坏了“经明行修”的选士标准。于是 清议遂起,终于酿成了党锢之祸。此时文人 思想渐趋通脱,有调和儒道倾向。文多愤郁 17 不平之气。
9
西汉散文中成就较高的还有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大 师。武帝元光三年(前134), 他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 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著 作,今存《春秋繁露》82篇, 《举贤良对策》3篇。 董仲舒像
(图5)
10
刘向(前77?—前6) 字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 刘交四世孙。历仕宣、元、 成帝三朝,官至中垒校尉。 曾领校宫廷藏书,“每一书已, 刘向像(图6) 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撰成《别录》。其著作,有《洪范五行 传论》,及一些奏疏如《极谏用外戚封 事》、《谏营起昌陵疏》、《复上奏灾 异》 等。内容上讲天人感应。
第二章 汉代散文
文必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必盛唐
1
第一节 西汉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包括汉武帝时期的散文和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两个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散文以历史记载和传记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战国策》。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详实的史料和精细的叙述,创作了《史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
《史记》不仅对汉代历史有详尽的记载,还涉及上古及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
刘向则以《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史料的重要参考。
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以辞章赋体和乐府风格为主要形态,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和左思的《史记补》。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了《汉书》这一东汉史书的巨著,继承了《史记》的撰写风格,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左思则以《史记补》对《史记》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填补了《史记》中一些内容的不足,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散文体裁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汉代散文
• 表现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
• 旁见侧出的“互见法”
(四)《史记》的艺术风格
• 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 浓郁的悲剧气氛
• 强烈的传奇色彩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 传记文学的典范 • 古代散文的楷模 • 小说戏剧的素材来源和叙事范本
三、班固与《汉书》
(一)班固与《汉书》的成书
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人
《汉书》的成书:
班彪-班固-班昭、马续
(二)《汉书》的体例
• 纪传体断代史 (高祖元年至王莽 地皇四年) • 十二本纪 七十列传 八表、十志
(三)《汉书》的艺术风格
• 笔法谨严,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 • 强调带有起始意义的历史事件
• 对史料的取舍安排有一定的规律
讨论题目:
1. 结合《项羽本纪》,分析《史记》的人
物刻画艺术。
2. 结合《李将军列传》,谈谈你对《史记》
悲剧色彩的理解。
汉代散文
一、汉代散文概况
西汉政论散文:陆贾、贾谊、晁错 刘安《淮南子》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赵晔《吴越春秋》 王充《论衡》
二、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与思想
公元前14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字子长,龙门人
史官家庭 漫游经历 “李陵之祸”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 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 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 来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
汉赋
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
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
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
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
汉代散文与《史记》
(六)学界对《史记》的评价
杨雄:在《法言》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柳宗元:《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练、简洁利落,无枝蔓 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 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梁启超:《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 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之叙事,能剖析条理, 缜密而清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界:将《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 双璧”,将《史记》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第六讲—汉代散文与《史记》
一.汉代散文形式与代表作
(一)政论散文 西汉: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东汉: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 上书:邹阳《上吴王书》、枚乘《建吴王书》
(二)叙事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三)哲理散文:王充《论衡》、桓谭《新论》
2、批判精神 最高统治者、统治阶级内部、酷吏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1、人物刻画 1)写出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 2)运用“互见法”刻画人物 3)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4)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叙事手法 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春秋笔法 2)互见法 3)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手法
谢 谢 大 家
(四)抒情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史记》
10本汉代史传散文
• “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镇之,诸 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 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谓 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 因拊其背告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 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 濞顿首曰:“不敢。”《吴王濞列传》。 • 参看《史记》之《历书》、《天官书》、 《封禅书》,以及《日者列传》、《龟 策列传》
《史记》创作条件
• 20岁南游江淮,北至齐鲁,复转而南游, 过梁、楚以归;任太史令后数从武帝出 游,参加国家盛典,奉命出使西南夷。 他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 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 解。 • 50岁时,遇大赦出狱,做中书令。感到 万分耻辱。更加发愤著书,大约在53岁 的时候,基本完成了《史记》。
叙事成就
• 3,多样的叙事手法。叙述复杂事 件亦条理分明。大场面 • 4,精妙的剪裁,情节化,故事化 • 5,叙述详略得当(以人物形象为 核心) • 6,独特的互见法
二、《史记》写人艺术
• 1,共计各色人物4000多个,拓展了正 史记载人物的范围。 • 2,丰富多彩,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 得力于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把 握 • 选取人物一生中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大 事。蔺相如,李广
• “史记”本是史书的泛称。司马迁著史, 自名《太史公书》,又有称《太史公 记》、《太史公百三十篇》者。《汉 书》称《太史公书》。至汉灵帝建宁 年间(168—171)《汉故执金吾丞武 荣碑》、《熹平元年》(172)《东海 庙碑》有《史记》之称,是知汉末已 习称《史记》。
《史记》的体例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 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年 的历史。全书共130篇,由12本纪、10表、 8书、30世家、70列传5个部分组成,共 526500字。本纪是全书的纲领;世家列传 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表,是各个历 史时期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 补充。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 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还开创了史书 的论赞和序论的体例。
汉代散文
东方朔(前154-前93),汉武帝时的宫廷文人。。 “彼一时,此一时„„ 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 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抒情散文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 谈笑取乐。 为虎,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 在汉武帝时官位很低,做过郎,他感到怀才不遇, 一、西汉的抒情散文 后?”“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 故写了这篇《答客难》。 (一)东方朔的《答客难》 得掌故(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安敢 文章采用赋体形式,假设一个客向作者问难,说 望侍郎乎!”。 他博文辩志,但地位这么低,不能与苏秦张仪相 比,以此嘲笑他。作者辩解: 这实际上表达了有志难申的压抑感,暴露了统治 者随意地抑扬人才,造成了贤愚不分的这种现实。 写法上奇特,用反话的形式,好像不是发牢骚, 实际上则是充满了牢骚不平之气。在文学史上具 有开拓的作用,后来很多作家都曾这样写过。
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以司马相如的《喻巴蜀 檄》、《难蜀父老》和桓宽的《盐铁论》为代表。
(二)西汉中后期的散文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 论说散文仍以奏疏为主要形式,但慷慨激昂的热 走,流汗相属,惟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 情,大胆议论的态度,雄恣辩丽的风格,都明显 多对偶工整的句子,说明这种文章风格在西汉中 《喻巴蜀檄》 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朝通西南夷,开发四川云南。因此大量地 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 特色,继而在六朝发展成骈文。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之文,文中充满天人感应、 在当地征发民夫,引起了蜀地老百姓的不满。于 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 阴阳灾异的内容;风格一变为引经据典,典雅醇 是派司马相如出使,前去安慰百姓。 符之封,析圭而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 正。这种文章并无多少文学价值,却代表了当时 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 论说文的主流。 位甚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 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以司马相如的《喻巴蜀 (《喻巴蜀檄》) 檄》、《难蜀父老》和桓宽的《盐铁论》为代表。
第一章 汉代散文25页PPT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 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共70篇。其中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可叫做分 传,如《伍子婿列传》;有两个人或几个人一传 的,叫做合传,如《孙子吴起列传》;有好多人 按人物性质合在一起的,叫做类传,如《儒林列 传》列申公等六人,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想。对 少数民族的记载如《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 等。
3. 以一系列的故事构成全篇 4. 善于描写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 5. 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二)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1.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1)人物形象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社会覆盖面广;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个性之中又寓有普遍的共 性; (3)人物形象充满传奇色彩; (4)悲剧人物形象众多,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氛.
三、西汉后期散文 (一)刘向的散文
1. 奏疏 《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
2. 书录 《战国策书录》 、《管子书录》 、《孙卿书 录》
3.《新序》、《说苑》等杂著 (二)扬雄、让太常博士书》
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一)司马迁的生平
第一节 西汉散文
一、西汉初期散文 (一)贾谊的政论文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二)晁错的政论文 《论贵粟疏》 (三)枚乘、邹阳的散文 《谏吴王书》 《上书吴王》
二、西汉中期散文 (一)《淮南子》 (二)董仲舒的政论文 (三)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 蜀父老》 (四)桓宽的《盐铁论》 (五)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 《报孙会宗书》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汉代散文
“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著论衡。
《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写作目的是要使 语言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 伪的标准。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现存八十 四篇,缺《招致》。
王符《潜夫论》
独传、合传与类传:独传就是只给一个人作传,如《李斯列 传》,合传就是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作传,如《屈原贾生 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传就是把某些相同类型 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酷吏列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 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史记》因纪传体所限,使用“互见法”以避免叙事记人的 重复,或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货殖列传》列举了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 乌氏倮、巴寡妇清等生财致富的事例,强调商业在民富国强
中所起的作用。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进步的,他的关于经济发展是 一个国家强盛衰的基础,关于工商业生产在社会历史上 的作用和地位,关于肯定人追求财富的合理性等问题的 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谏营昌陵疏》是一篇有名的政论散文。反 对成帝大营昌陵,历述古代帝王薄葬之益、 厚葬之害的历史事实,并阐明“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以及“死者无终极,而国 家有废兴”的道理,意蕴深刻,态度诚恳, 说理透辟,是一篇极富教益的文章 。
刘向的校篇之功
刘向与其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 部目录著作。
8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专门史。
《史记》的体例革新
在体例上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 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贾谊与朝廷作家
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最有文学色彩,政论而 兼史论的散文。名为论,但没有发表过多的议论, 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于历史事 实的回顾,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 画卷。 文章使用了铺张描写和对照手法,先对秦国自孝 公以来逐渐强大的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开始出 现的显赫声势作了铺张描写和大力渲染。
二、东汉时期的散文
东(汉一中)叶王以充后的,《政论局衡动》荡与,东外汉戚前宦期官的交论替说专文权, 政治更加腐败黑暗。在文人当中蓄积了很多忧虑 和(不二满),王歌符功、颂仲德长的统作等品东少汉了后,期揭的露论和说抨文击时弊 的作品多起来了。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几部有名的 政论王文符的的专《著潜,夫分论析》抨击社仲会昌现统实的。《昌言》
《的论一贵篇3、粟奏贾疏疏谊。》与文是朝章继廷的贾作中谊家心《是论阐积述贮重疏农》贵后粟写、给强文本帝 抑末的贾主谊张的。《文治章安通策过》古和今《对过比秦,论说》明“务民于 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的重要性。
《论贵晁粟错疏的》《语论言贵简粟洁疏明》快,于浑厚之中见犀利, 分析现实问题透彻深刻,说话直率,如说:“夫 寒晁之错于是衣个,法不家待,轻其暖文;带饥法之家于色食彩,。不景待帝甘时旨为;御饥使 寒大至夫身,,对不法顾令廉多耻所。更人改情,一又日建不议再削食减则诸饥侯,王终封岁地。 不不制久衣,则吴寒楚。七夫国腹以饥“不诛得晁食错,”肤、寒“不清得君衣侧,”虽为慈名 母举不兵能叛保乱其。子景,帝君听安信能了以袁有盎其谗民言哉,?腰明斩主了知晁其错然。 也《,汉故书务·艺民文于志农》桑说,晁薄错赋有敛文,3广1篇畜,积今,存以比实较仓完廪, 备整水的旱有,8篇故,民以可《得论而贵有粟也。疏》”为这代种表话。讲得非常实 在。
申说,读起枚来乘是激情滚滚,悲慨淋漓。是典型的 战国文章的辩丽风格。
3、贾谊与朝廷作家 代贾他表谊的西富《贾汉有陈谊前政的期治事《散才疏治文 能》安主 。(策流 他又》的 写《和,下治《不一安过是系策秦藩列》论国政)》作论,家是,作系提品统出,地 而改阐是革述一建自批议己为,治中对国央内主政 削 张权 平 的服 诸 一务 侯 篇王的 长,政 文加治 。强家 文国写 章家作开统的篇一具就;有说对强: 烈外“时抗臣代击窃惟特匈事征奴势的,,政维可论 护为散 国痛文 家哭。 的者这 安一些 全,文 ;章 革可的 新为中政流心治涕论,者题改二,革, 是弊可总端为结,长太秦要息王求者朝皇六覆帝,灭 行若的 仁其教 政它训 ,背,选理为贤而新任伤王能道朝。者提,供难统遍治以的 良他疏策的举。文。章”感情强烈,锋芒锐利,表现出高昂的政 与治他战热为国情诸和事子深担讨广忧论的,政 忧 甚治 患 至问 意 痛题 识 哭的 , 流散 同 涕文 时 ,相 富 所比 于 以,文他西采在汉。文前其中期中大 的《胆政过地论秦暴散论露文时》更弊、注,《重 告论具 诫治体 汉安的 文策实 帝》际 要最的 居为政 安著策 思名方危,针,被,要鲁更有迅具所称 有为作恢“为宏西。的汉从气宏他度文的和”作热 品。情 中, 能继 使人承看了到战一国种散激文昂纵悲横愤驰的骋 的报气国势的,热又情具。有整饬谨严的风貌。
秦汉文学
第二章 秦汉的散文
汉 几代大散类文,可各第分有一为突节论出说 的秦散 成文 就汉、和论抒特情点说散。散文文和史传散文
论说文包括奏议、政论、书信、专著等众多体裁。 它们或论政治、或谈学术、或批评社会风气,大 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不少作品感情充沛、议论透彻,形象鲜明,具有 较高的艺术性,因而很受后人推崇。 汉代论说散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两汉 不同时期,他们又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节 秦汉论说散文
此时的文章具有:战国之余响,大汉之新声。
战❖国一之、余西响汉:的作论品说思散想文活跃,议论纵横,注重形 象(和一文)采贾,谊很、有邹气阳势与,汉带初有的战散国文散文风格。 想 想 大 融 朝 势 品汉还能百政强都汉分初是够家权劲或之封1行比并之的,多新诸、休较存长拥体或声侯汉养自,,护现少:的初生由言同,了表有势的息的论时为新现汉力历政 , 较 此 国 兴 出朝较史策 没 自 时 效 的 这的大状, 有 由 还 力 大 种新,况推统 。 反 的 汉 特气游与行一 映 热 王 点象于论黄思 了 情 朝 。,诸说老想 作 , 的体侯散思, 者 感 蓬现宫文想各对情勃出廷。家于充生兼的汉各统沛气收文朝派一,,并士思思汉气作蓄,,
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以司马相如的《喻巴蜀 檄》、《难蜀父老》和桓宽的《盐铁论》为代表。
(二)西汉中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散文
多 期论情减《当夫走不乐对已边,反说喻时死,弱偶经郡流顾巴散汉恶大;工越生之汗,蜀文朝胆整来、士相计檄仍通议的越非,属不》以西论句明编闻,旋奏的南子显列烽 惟 踵态疏 夷, 了之举 恐 ,度为 ,说 。民燧 居 人,主 开明 后,燔 后 怀雄要 发这来, 。 怒而形四恣种成与皆 触 心式川辩文为巴摄 白 ,,云丽章东蜀弓 刃 如但南的风汉异慷而,报。风格散主驰冒私慨因格在文哉,流仇激此,西的?荷矢。大昂都汉普计兵,彼量的明中遍深而义岂地热显 特以在虑色董远当,仲,地继舒急征而为国发在代家民六表之夫朝的 难,发儒 ,引展家 而起成之 乐了骈文 尽蜀文, 人地。文 臣老中 之百充道姓满也的天。不人故满感有。应剖于、 阴是符之派阳封司灾,马异析相的圭如内而出容爵使;,,风位前格为去一通安变侯慰为,百引居姓经列。据东典第,。典终雅则醇 正遗显。号这于种后文世章,并传无土多地少于文子学孙价,值行,事却甚代表忠敬了,当时居 论位甚说安文佚的,主名流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 追贤人求君对子偶,工肝整脑的涂趋中向原。、以膏司液马润相野如草的而《不喻辞巴也蜀。 檄(》《、喻《巴难蜀蜀檄父》老)》和桓宽的《盐铁论》为代表。
东 论 当 儒二汉方家时、前面讲的东经期,灾汉学的依异时和散然是期谶文沿批的纬,西评散迷在 汉 告文信以 后 诫结对 期 统合的策 治起习奏 者来气疏 ,。,为 让它没主 他和有要们灾产形改异生式变不什的不同么政好。 有 的(价行一值为)的。王东而充西谶的。纬《而往论值 往衡得 是》一 提与提 出东的 一汉是 些前一 预期些 言的,充论为满说朝批文廷斗的性 的 统王治著充提作的供。《依论据衡,》完,全很是有迷战信斗。性如。王它莽以要“当疾皇帝, 社虚会妄就”流为行指一归些,谶对言包;括刘孔秀子也在是内如的此先。贤在学这种情 况说下,就以出及现汉了代一的些天反人对感谶应纬,的灾作异家祥作瑞品,。谶以桓谭、 王纬充迷为信代,表进的行异批端判思。想,是这一时期文化思想的 最其大文特文点风。雄辩,自由灵活,酣畅淋漓;其 《 所 同文通在论以样字俗当衡它也比易时》不预较懂文缺仅示接;风乏预了近其日文示文汉 用 趋采了学代 词 骈,思 史口 朴 俪但想 上语 实 化却史 一, 无 潮起个上既华 流到新一准, 中了时个确不 独唤代新精重树起的时练雕一理到代,琢帜性来的又,。的。到作来用,。
崔寔(shí)的《政论》荀悦的《申鉴》
这些文章充满尖锐的批判性,并把批判的对象从 迷信思想转向更具体更广泛的社会现实问题。 在风格方面,它们继承了汉代散文一直在发展着 的骈偶化传统,文章更为整齐工丽。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抒情散文
❖ 一、西汉的抒情散文 背景: 西汉中期以来,朝廷加强了专制统治,诸侯国受 到削弱,养士的局面结束,百家学说受到限制, 言论不自由,文人的实际地位就下降了。 此外,汉武时实行严酷的法家政治,任用大量酷 吏,用刑很严,使得很多文人动辄得咎。如司马 迁就因为说了一些话,受到宫刑。 很多作家备受压抑,有志难申,就在作品表达这 种愤懑和抑郁的心情。
(二)西汉中后期的散文 到了西汉中期,随着国家形势的稳定,专制制度 和论君说主散权文威仍的以强奏化疏,为以主及要辞形赋式的,盛但行慷,慨散激文昂的的内热 容情和,风大格胆都议相论应的发态生度重,大雄的恣变辩化丽。的风格,都明显 减弱;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之文,文中充满天人感应、 阴阳灾异的内容;风格一变为引经据典,典雅醇 正。这种文章并无多少文学价值,却代表了当时 论说文的主流。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 中,3西、举贾巴谊、与蜀朝,廷东作割家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贾惧谊…的…《当治此安之策时》,和齐《有过孟秦尝论,》赵有平原, 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宽 燕 之 齐 乐 廖 地 及 二 天 郡 北 南、士毅、,至周下筑下厚明;楚,之田百始而,长而而、百、 有 徒 忌 皇 亡 威 城 牧爱周越万齐宁通、,诸振而马人最之之、越其廉奋侯四守,,、君师赵、意颇六,海藩士尊陈,,、 徐 , 、 世 履 。 篱 不贤轸俯叩宋 尚 吴 赵 之 至 南 , 敢而 、 首关、 、 起 奢 余 尊 取 却 弯重 召 系而卫 苏 、 之 烈 而 百 匈 弓士 滑 颈攻、 秦 孙 伦 , 制 越 奴 而, 、 ,秦中 、 膑 制 振 六 之 七 报约 楼 委。山 杜 、 其 长 合 地 百 怨从 缓 命…之 赫 带 兵 策 , , 余 。离 、 下…众 之 佗 。 而 执 以 里衡翟吏秦。属、尝御棰为。,景。有于为倪以宇拊桂胡兼、乃余是之良十内以林人韩苏使力六谋、倍,鞭、不、厉蒙而国,王之吞笞象敢魏、恬制、 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 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3、贾谊与朝廷作家
且 也夫。天陈贾下 涉谊非之的小位《弱,治也 非安, 尊策雍 于》州 齐和之 、《地 楚过, 、秦崤 燕论函 、》之赵固、,韩自、若魏、 然 小 照 的 始 氓 仲 间 转 赢 宋 铩 行 功 权 致 后后,之结皇隶尼,而粮、也业量以军万笔而中论既之、而攻而卫;相力六用乘, 没 人 墨 倔 秦 景 、 谪 反 , 合兵之锋响。得,,翟起,从中戍也则为之势陡应出余而之阡斩。山之?不家道,转者秦威迁贤陌木山之众试可,,序,很亡 震 徙 , 之 为 东 君 , 使 同 崤非八极多于 于 之 陶 中 兵 豪 也 非 山 年 函及 州写 ,“ 殊 徒 朱 , , 俊 ; 抗 东 而 为向 而陈 推仁 俗 也 、 率 揭 遂 锄 于 之 语 宫时 朝涉 翻义 。 ; 猗 罢 竿 并 耰 九 国 矣 ;之 同领秦不 然 才 顿 散 为 起 棘 国 与 。 一士 列导朝施 陈 能 之 之 旗 而 矜 之 陈 然 夫也 ,的很, 涉 不 富 卒 , 亡 , 师 涉 秦 作。 百起快而 瓮 及 ; , 天 秦 非 也 度 以 难然有义,攻牖中蹑将下族铦;长区而而余队从守绳人足数云矣于深絜区七成年伍鲜之枢,行百集。钩谋大之庙败矣的明势之非伍之响戟远,地隳异;力的异子有之众应长虑比,,变然量对”,,,,,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