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散文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汉赋的结构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的类别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赋的产生中国汉代文体。
作为文体名称,它渊源于荀子的《赋》;作为文学体制,它直接受到屈宋楚辞和战国恣肆之风的极大影响。
由于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为汉赋的新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统治者对赋的喜爱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争相以写赋为能事,汉赋遂成为汉代400年间文人创作的主要文学样式。
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
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
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
汉代散文
3、贾谊与朝廷作家
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最有文学色彩,政论而 兼史论的散文。名为论,但没有发表过多的议论, 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于历史事 实的回顾,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 画卷。 文章使用了铺张描写和对照手法,先对秦国自孝 公以来逐渐强大的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开始出 现的显赫声势作了铺张描写和大力渲染。
二、东汉时期的散文
东(汉一中)叶王以充后的,《政论局衡动》荡与,东外汉戚前宦期官的交论替说专文权, 政治更加腐败黑暗。在文人当中蓄积了很多忧虑 和(不二满),王歌符功、颂仲德长的统作等品东少汉了后,期揭的露论和说抨文击时弊 的作品多起来了。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几部有名的 政论王文符的的专《著潜,夫分论析》抨击社仲会昌现统实的。《昌言》
《的论一贵篇3、粟奏贾疏疏谊。》与文是朝章继廷的贾作中谊家心《是论阐积述贮重疏农》贵后粟写、给强文本帝 抑末的贾主谊张的。《文治章安通策过》古和今《对过比秦,论说》明“务民于 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的重要性。
《论贵晁粟错疏的》《语论言贵简粟洁疏明》快,于浑厚之中见犀利, 分析现实问题透彻深刻,说话直率,如说:“夫 寒晁之错于是衣个,法不家待,轻其暖文;带饥法之家于色食彩,。不景待帝甘时旨为;御饥使 寒大至夫身,,对不法顾令廉多耻所。更人改情,一又日建不议再削食减则诸饥侯,王终封岁地。 不不制久衣,则吴寒楚。七夫国腹以饥“不诛得晁食错,”肤、寒“不清得君衣侧,”虽为慈名 母举不兵能叛保乱其。子景,帝君听安信能了以袁有盎其谗民言哉,?腰明斩主了知晁其错然。 也《,汉故书务·艺民文于志农》桑说,晁薄错赋有敛文,3广1篇畜,积今,存以比实较仓完廪, 备整水的旱有,8篇故,民以可《得论而贵有粟也。疏》”为这代种表话。讲得非常实 在。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
汉代散文发展脉络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生机,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也屈指可数。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纵观整个汉代散文的发展,我国汉代散文经历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演变诸体大至,文质相生,异彩纷呈。
西汉初期: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
建国之初,统治者一心治理国家,巩固政权,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总结秦亡教训,以利长治久安的政论文。
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
先是陆贾的《新语》,接着是贾谊的《过秦论》等专题政论文。
贾谊把汉代散文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两汉政论散文虽是基于先秦诸子散文,但有明显不同于先秦诸子的文章。
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下,是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显得严谨质实。
除贾谊外,晁错的《言兵事疏》,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等最为著名。
西汉中期:即汉武帝至宣帝在位时期,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四大赋”。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此外,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也是西汉一部大著述。
同时,宣扬君权神授的儒家思想备受统治者的青睐,这种局面影响到散文创作上来,表现为汉初纵横驰骋的文章风格被此时出现的“天人相与“”灾异谴告“的今文经学代替,代表作家有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在文章上,变纵横驰骋为典雅醇正,变激切无忌为委婉含蓄,变藻饰富丽为质朴平易,游谈之风荡然无存。
第二章汉代政论、散文
西汉前期散文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排比
铺陈,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内容上主 要总结秦亡教训。 武帝时代,国家强盛,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文化繁荣,思想渐趋一统,此时 文章,思想上依经立义,内容上天人感 应,灾异谴告;文风也渐由前期凌厉纵 横、奇伟瑰丽变为典奥博雅,徐迂雍容。 此时期主要散文家有董仲舒、刘向、桓 宽等。
16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东汉时期谶纬流行,“诡为隐语,预决吉
凶”。光武帝刘秀以图谶之助做了天子,谶纬 在东汉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文人大都皈 依君权与神学。较出色的文章家都是不提倡 以至反谶纬的,代表人物是桓谭、王充。 东汉和、安之后,皇帝都年幼即位,宦官外 戚交替专权,豪族地主亦兴起,他们垄断仕 路,破坏了“经明行修”的选士标准。于是 清议遂起,终于酿成了党锢之祸。此时文人 思想渐趋通脱,有调和儒道倾向。文多愤郁 17 不平之气。
9
西汉散文中成就较高的还有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大 师。武帝元光三年(前134), 他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 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著 作,今存《春秋繁露》82篇, 《举贤良对策》3篇。 董仲舒像
(图5)
10
刘向(前77?—前6) 字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 刘交四世孙。历仕宣、元、 成帝三朝,官至中垒校尉。 曾领校宫廷藏书,“每一书已, 刘向像(图6) 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撰成《别录》。其著作,有《洪范五行 传论》,及一些奏疏如《极谏用外戚封 事》、《谏营起昌陵疏》、《复上奏灾 异》 等。内容上讲天人感应。
第二章 汉代散文
文必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必盛唐
1
第一节 西汉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包括汉武帝时期的散文和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两个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散文以历史记载和传记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战国策》。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详实的史料和精细的叙述,创作了《史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
《史记》不仅对汉代历史有详尽的记载,还涉及上古及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
刘向则以《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史料的重要参考。
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以辞章赋体和乐府风格为主要形态,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和左思的《史记补》。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了《汉书》这一东汉史书的巨著,继承了《史记》的撰写风格,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左思则以《史记补》对《史记》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填补了《史记》中一些内容的不足,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散文体裁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古代文学第三章《汉书》与其他史传散文
班固和《汉书》
3 文章风格上具有三方面的不同: (1)取材不同。《史记》是雅俗并收,其文 章更多带有生活气息,带有独创性。《汉书》 却重于尔雅之文,多收录各种经术文章和辞赋。 (2)语言不同。《史记》多以当时之语释古 时文字,兼取口语,行文多用散体。而《汉书》 好用古字,崇尚藻饰,倾向排偶骈俪。后汉范 晔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正反 映了这种差别。
《吴越春秋》简介
一、《吴越春秋》的作者与成书 《 吴越春秋》 的作者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东汉明帝、章帝时的学者。年轻时曾为 县吏,后止于厮役。当时盛行今文经学的“韩诗学”, 赵晔一心向学,并从习《韩诗》的名师杜抚在资中学习。 除撰写《吴越春秋》之外,还著过《诗细历神渊》等, 东汉文学家蔡邕读到《诗细》时“以为长于《论 衡》” 。 赵晔写作《吴越春秋》有以下有利条件:一是东汉 距春秋的时期不过500年,资料的散佚有限;二是他的 家乡在越国国都所在地,口头传说、遗文逸事等容易收 集;三是他个人才学很高,是儒家学说的真实奉行者。 四是家庭经济上与精神上的支持,使他能在资中读书 20年,并且一生从事著述。
《吴越春秋》简介
四、《吴越春秋》的版本情况 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元大德十年丙午(1303 年),会稽徐天祜音注本,万历十四年丙戊 ( 1586年) 冯念祖的刊本及之后的多种刊本, 均是元大德刊本的翻刻本。《四部丛刊》、 《四部备要》、《汉魏丛书》 等均收有本书, 说明颇受历代重视。
《吴越春秋》简介
五、《吴越春秋》的艺术特点 1《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书中许 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 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 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 增加了许 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 食二事,《史 记·伍子胥列传》总共用了一百余字加以叙 述,其中乞食一事尤为简略。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曰: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这是记载伍子胥的 家人皆为楚王所诛,伍子胥由楚国逃至吴国途中所发生的 事。由于疾病严重,他只能中途而止半道而废,以讨饭为 生。
汉赋
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
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
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
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
汉代散文与《史记》
(六)学界对《史记》的评价
杨雄:在《法言》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柳宗元:《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练、简洁利落,无枝蔓 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 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梁启超:《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 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之叙事,能剖析条理, 缜密而清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界:将《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 双璧”,将《史记》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第六讲—汉代散文与《史记》
一.汉代散文形式与代表作
(一)政论散文 西汉: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 东汉: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崔寔《政论》 上书:邹阳《上吴王书》、枚乘《建吴王书》
(二)叙事散文: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三)哲理散文:王充《论衡》、桓谭《新论》
2、批判精神 最高统治者、统治阶级内部、酷吏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1、人物刻画 1)写出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 2)运用“互见法”刻画人物 3)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4)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叙事手法 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春秋笔法 2)互见法 3)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手法
谢 谢 大 家
(四)抒情散文: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史记》
第一章 汉代散文25页PPT
“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 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
“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共70篇。其中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可叫做分 传,如《伍子婿列传》;有两个人或几个人一传 的,叫做合传,如《孙子吴起列传》;有好多人 按人物性质合在一起的,叫做类传,如《儒林列 传》列申公等六人,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想。对 少数民族的记载如《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 等。
3. 以一系列的故事构成全篇 4. 善于描写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 5. 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二)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1.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1)人物形象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社会覆盖面广;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个性之中又寓有普遍的共 性; (3)人物形象充满传奇色彩; (4)悲剧人物形象众多,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氛.
三、西汉后期散文 (一)刘向的散文
1. 奏疏 《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
2. 书录 《战国策书录》 、《管子书录》 、《孙卿书 录》
3.《新序》、《说苑》等杂著 (二)扬雄、让太常博士书》
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一)司马迁的生平
第一节 西汉散文
一、西汉初期散文 (一)贾谊的政论文 《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二)晁错的政论文 《论贵粟疏》 (三)枚乘、邹阳的散文 《谏吴王书》 《上书吴王》
二、西汉中期散文 (一)《淮南子》 (二)董仲舒的政论文 (三)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 蜀父老》 (四)桓宽的《盐铁论》 (五)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杨恽的 《报孙会宗书》
10本汉代史传散文
《史记》的艺术成就
• 一,叙事成就 • 1,总体结构,以本纪为根本,以世家、 列传为枝杈,以表、书做不同方面或层 次补充,形成一有机整体。规模宏大, 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不愧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宣言。
叙事成就
• 2,人物传记编排的高超的技巧,生动 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 各层次人物传记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 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部联系,遵循着 以类相从的原则。人物传记有分传,有 合传。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 追根溯源,揭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 用的因素。
• 《史记· 天官书》说“夫天运,三十岁 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 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为国者必贵三五(指三十岁一小变,五 百岁一大变),以下各千岁,然后天人 之际续备。”
• 程金造《述史记太史公一家言的实质》“太史 公著《五帝本纪》冠于全书,又首始黄帝, 实是以此篇著出其拨乱反正的具体事实,以 成其‘一家之言’,为其全书所述的数千年 史事,建立下国家治平的根本原则。” 司马 迁从统一与集权的立场出发,将统一观念用 于统摄史书的写作,改变了以前史书的分散 结构。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血统论,历 代帝王、诸侯、名人以及民族,总以同一血 统贯之,认为自从轩辕氏黄帝建立起统一的 部落联盟以后,五帝、三代世代相承。
• 3,《史记》叙述历史事件,不满足于 平铺直叙地介绍故事梗概,而是常常 要具体写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再现出人物活动的生动曲折的情节和 紧张的场面。如《魏公子列传》写信 陵君迎接侯生的经过通过对信陵君亲 自迎接侯生情节的细致入微的描述, 把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生傲岸的 性格鲜明、突出地表现出来,给读者 留下深刻的印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史记》风格特征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一、先秦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
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
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
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
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
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
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
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
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
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
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
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文学之汉魏六朝文学资料
汉代文学第一章汉代散文一、《史记•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二、汉高祖(前206)-----汉惠帝刘盈(前194)-----吕后(前187)-----汉文帝刘恒(前179)-----汉景帝刘启(前156)-----汉武帝刘彻(前140)三、“黄老之学”:汉初道家学派----黄老学派的学说。
“黄”指黄帝,“老”指老子。
黄老学派以《老子》为依据,认为虚无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道”是无为的,人效法“道”也应该无为。
因而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也就是适应时势,顺其自然。
高祖、文帝时期“与民休息”的各项政策,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四、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又作《治安策》)、《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五、晁错的政论文:《论贵粟疏》、《言兵事疏》、《守边备塞疏》、《说景帝削吴》六、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异同:同:1、内外政策立场观点一致2、文风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欲言。
异:1、贾谊文章辞藻华丽,喜用夸张排比甚至有些堆砌;晁错文章浅显质实,朴实无华。
---晁错比贾谊略乏文采。
2、贾谊文章思想敏锐,出言大胆直率;晁错文章见解深刻,说理透辟。
---二人各有千秋。
但晁文不如贾文感情激荡,富有鼓动性;而贾文不如晁文简练明快,词旨通达。
3、贾谊文章气势纵横,但思维不够严密,建议不够实在;晁错文章分析事物具体细致,建议比较切合实际。
---晁文中的建议可操作性强,贾文反之。
---贾谊的政论文是文学性的政论文,晁错的政论文是实用性的政论文第二章《史记》1、《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
”2、“李陵之祸”贰师将军李广利路博德因杅将军公孙敖李绪3、本纪(12)表(10)书(8)世家(30)列传(70)“天子称本纪”;“时势主宰者”《秦本纪》、《项羽本纪》“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弼股肱之臣配焉。
汉代散文
“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著论衡。
《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写作目的是要使 语言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 伪的标准。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现存八十 四篇,缺《招致》。
王符《潜夫论》
独传、合传与类传:独传就是只给一个人作传,如《李斯列 传》,合传就是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作传,如《屈原贾生 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传就是把某些相同类型 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酷吏列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 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史记》因纪传体所限,使用“互见法”以避免叙事记人的 重复,或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货殖列传》列举了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 乌氏倮、巴寡妇清等生财致富的事例,强调商业在民富国强
中所起的作用。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进步的,他的关于经济发展是 一个国家强盛衰的基础,关于工商业生产在社会历史上 的作用和地位,关于肯定人追求财富的合理性等问题的 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谏营昌陵疏》是一篇有名的政论散文。反 对成帝大营昌陵,历述古代帝王薄葬之益、 厚葬之害的历史事实,并阐明“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以及“死者无终极,而国 家有废兴”的道理,意蕴深刻,态度诚恳, 说理透辟,是一篇极富教益的文章 。
刘向的校篇之功
刘向与其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 部目录著作。
8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专门史。
《史记》的体例革新
在体例上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 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产生于汉代时期,成为中国散文的重要奠基之一。
散文是与诗歌齐名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散文中,有许多独特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欣赏汉代散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汉代散文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季风文学:季风文学是汉代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以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在汉代散文中,作者经常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季节的变化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这种以自然为背景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和饱含情感的文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山水田园:山水田园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另一个名词,用来形容描绘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景观的散文作品。
在汉代,农耕经济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人们生活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
汉代散文中的山水田园描写,以其真实、细腻的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亲近自然、推崇自然之美的态度。
这些描绘山水田园的散文作品,常常令人感到宜人、和谐和平静。
诗经散文:诗经散文是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指的是以《诗经》中的诗歌为蓝本,将其转化为散文形式的作品。
汉代的散文作家常常以《诗经》中的诗歌为基础,通过扩展和转化,创作出一系列新颖的散文作品。
这些诗经散文往往突破了诗歌形式的限制,以更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展现出汉代独特的文学风貌。
家风:家风是指在汉代散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概念。
汉代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品德和家庭的道德规范,认为家族的品德特点会传承给后代。
在汉代散文中,家风往往被用来形容一个家族的积善之风和传统价值观。
作者常常通过对家庭生活和家族历史的描写,表现出对传统家风的推崇和关注。
身世:身世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一个名词,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身份、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人生历程。
在汉代社会,一个人的身世往往决定了他的地位和命运。
许多汉代散文作家通过对自己或他人身世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借以表达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VIP专享】汉代散文历年真题(1)
汉代散文、辞赋历年真题一、单项选择题05.47.贾谊《吊屈原赋》的体裁是( )A.大赋B.骈赋C.骚体赋D.散体赋9.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整体发展趋势是(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B.由抒情小赋向京都赋转变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06.49.贾谊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是( )A.夸张渲染,辞藻华丽B.多用典故,造语艰深C.想象丰富,飞动飘逸D.气盛情切,纵横铺排10.《史记》的作者是( )07.415.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 )A.表达人生感慨的议论文B.为新朝歌功颂德的颂世文C.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文D.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论文16.贾谊《过秦论》归结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C.“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D.“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18.“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 )A.《高唐赋》B.《赋篇》C.《登徒子好色赋》D.《吊屈原赋》19.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A.《归田赋》B.《刺世疾邪赋》C.《穷鸟赋》D.《鹦鹉赋》08.49.李斯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A.铺陈排比B.多用比喻C.质实无华D.婉转诙谐10.与汉初各家散文比较,枚乘《上书谏吴王》最主要的特点是()A.语言犀利,直说主题B.譬喻叠出,设辞委婉C.质朴无华,造语恳切D.铺排纵横,气势宏大11.以王充、桓谭为代表的东汉前期散文的主要创作倾向是()A.针对王朝的兴替翻覆发抒感慨B.针对东汉政治的腐败揭露抨击C.针对宦官、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提出批评D.针对图谶虚妄的政治文化予以批驳14.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是()A.从情思浓郁、质实纯朴向缺少真情、辞藻华丽方向发展B.从关注社会、政治、人生向远离社会、政治、人生方向发展C.从为统治集团歌功颂德向愤世嫉俗方向发展D.从表达人世进取情志向抒发避世高蹈意愿方向发展09.410.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作品是()A.枚乘《七发》B.王褒《洞箫赋》C.司马相如《子虚赋》D.贾谊《吊屈原赋》12.《过秦论》分析秦亡原因,归纳为()A.“恣行暴虐”B.“仁义不施”C.“举措太众”D.“刑罚太极”13.刘向受命校理群书,为一些典籍写了叙录,其中最著名的是()A.《管子叙录》B.《列子叙录》C.《战国策叙录》D.《说苑叙录》14.提出著名观点“辞人之赋丽以淫”的是()A.屈原B.扬雄C.董仲舒D.蔡邕10.49.指出秦刻石文在内容上多为“颂秦德”的是()A.贾谊《新书》B.司马迁《史记》C.董仲舒《春秋繁露》D.刘勰《文心雕龙》10.汉代散文的行文造语向着骈俪方向发展出现在()A.西汉前期B.西汉后期C.东汉前期D.东汉后期13.把汉代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作者是()A.扬雄B.蔡邕C.班固D.司马相如11.4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A.史传散文B.纵横家书C.杂家著作D.志人小说8.秦刻石文的主要用韵形式是( )A.句句为韵B.二句为韵C.三句为韵D.四句为韵9.两汉后期政论散文创作的新特点是( )A.切直晓畅,议论政事富于情感B.委婉曲折,常常借助比喻说理C.愤世嫉俗,批评政治不留情面D.引经据典,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10.王充《论衡》的著述宗旨是( )A.“崇谶纬”B.“陵霄汉”C.“正是非”D.“疾虚妄”12.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 )A.《东都赋》B.《蜀都赋》C.《二京赋》D.《三都赋》二、多项选择题06.433.以贾谊、晁错为代表的汉初政论散文的主要特点包括( )A.文章多讨论治国安邦的问题B.切实中肯,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C.往往擅长分析,说理透彻D.行文平浅质实,明白晓畅E.受战国策士影响,有纵横之气09.432.《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与骚体赋的不同在于()A.骚体赋主要抒发愤懑哀怨之情B.《天子游猎赋》逞竞文才和游戏文字C.骚体赋之词好用典故,由繁富走向了僻涩D.《天子游猎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E.《天子游猎赋》采用主客问答形式11.432.属于西汉中后期的赋体作品有( )A.《杨柳赋》B.《洞箫赋》C.《自悼赋》D.《遂初赋》E.《二京赋》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07.441.简述李斯创作的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12-8
•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 就颇具代表性。鸿门宴前,楚汉两军 几至火并,而楚强汉弱,形势危急, 刘项此时相会,其矛盾斗争是相当激 烈的。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刘 邦的怯懦而机敏,项羽的坦率而少谋, 范增的果断急躁等,无不呼之欲出, 跃然纸上。
鸿门宴 楚歌MV-主题曲 热门短片.mp4
2014-12-8
班固(公元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 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子。 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 传》基础上编写《汉书》。章 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和帝永 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 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 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四年, 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 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 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 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 《两都赋》、《幽通赋》等。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 87年)西汉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峡西韩城南)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之子 20岁开始漫游,游踪遍及全国,考察历史 遗迹,接触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了解地方 风土人情,采集民间传说,为他后来写作《 史记》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广泛阅读 史料,着手写《史记》。 后因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受 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终于完 成了《史记》。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
2014-12-8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记的文学价值
• 新创的体制 通史~结构 12本纪-----叙帝王 30世家-----记诸侯 70列传-----志人物 10表--------记正历 8书----------详制度
• 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 伍子胥之于楚平王,李广之于霸陵尉
• 三是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 者容。
2014-12-8
史记的文学成就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价值+文学上精神实质 屈原与司马迁的身世 背景:黑暗政治 风雅到离骚的记载
• 绝唱: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
史记的文学成就
• 史记的影响
2014-12-8
• • • • • •
1、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2、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3、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4、精密的笔法 5、对起始事件的交待 6、篇末的轶闻逸事
歌曲苏武牧羊_320x240.flv
2014-12-8
2014-12-8
• 第二,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 性格。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 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风神和个性。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大多个性鲜明, 就是因为他十分注意选择典型的细 节进行描写。如刘邦微时的豪放无 赖,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 喟叹,陈平为乡人割祭肉想到宰割 天下等等,由细节表现人物性格, 避免了抽象的人物评述。
不但侵泄魏晋小说、唐宋古文,甚至宋 元戏曲,都有很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 重要的源头活水。当然,司马迁修撰《 史记》的最高理想是“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要建立 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哲学体系。
• 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 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第 二 班 节 固 和 《 汉 书 》
屠洪刚.-.霸王别姬【经典歌曲MV】 高清.flv
2014-12-8
•
坦率、天真,以“不忍”之心,轻纵 了敌手,以至于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 了后患和悲剧的种子。
2014-12-8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③向死而生,坚守信念。
• 屈子披发徜徉,抱石沉江;荆轲悲歌易水, 一去不返;项羽可以逃脱却以无颜见江东父 老,拔剑向颈;李广并无必死之罪,只因不 愿以久经征战的余生受辱于刀笔吏,横刀自 刎……《赵世家》中为保护赵氏孤兒而付出巨 大牺牲的义士的公孙杵臼、程婴等等。
2014-12-8
• 再如“鸿门宴”事件,牵涉到的人物很多, 在刘邦、项羽、樊哙等人的传记中又都非提 不可。为了不重复,司马迁“详此略彼”, 在《项羽本纪》中写得极为详尽,有声有色, 而在《高祖本纪》、《樊哙列传》中则极为 简略,几乎没有多少具体的细节描写,而只 是用叙述的语言交代过去。因此,“互见法”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在人物塑造与 结构安排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14-12-8
• 第五,浓重的抒情性: •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 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 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 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2014-12-8
人物形象具有影响深远的共性
• 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 苏秦之于宗族、朋友,刘邦之于萧何,陈 平之于魏无知,韩信之于漂母、亭 长, 王陵之于张苍,都是受人之惠而报人之恩。
2014-12-8
《 鸿 门 宴 》
2014-12-8
项羽的英雄本色
• ①非政治的天赋人格
• 项羽的阿格琉斯之踵。 • 欲谋帝王政治大业,而非政治中 人。
• ②鲜明的人格魅力
• 真与美。出身;心机;能力;性 情;坦诚与机谋//猥琐与高贵// 下做与骄傲//怯懦与勇武。 • 项羽对侍妾虞姬、乌骓马的态度, 刘邦对父亲、对吕后、对戚夫人。
史传文学
历史著作中具有文学性的篇章
史:历史 传:对历史经典的解说
4
史传文学的三种体例:
编年体
即以时间为序,逐年逐月记叙。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 都采用这种体例。
国别体
即分国家进行记载。 春秋时代历史的《国语》,就不都是 按年代的先后,而是分周,鲁,齐,晋, 郑,楚,吴,越记载的。 战国时代的《战国策》也是按战国时 代的七个大国和五个小国进行记载的。
2014-12-8
•
我个人认为历史上成功者和英雄的区别在 于,成功者总是在正剧的舞台上一显身手, 功成名就。而英雄往往总是陷于绝望,在牺 牲中显示英雄的价值。英雄一般没有世俗意 义上的成功,所谓英雄的悲剧,悲剧的英雄。
2014-12-8
• 第四,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 具有可视性;通过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 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史记》人物形象塑 造的重要方法。如写张良“状貌如妇人好 女”,李广“为人长,猿臂”,等,虽然 比较简单,却各有特征。司马迁很少单纯 写人的外貌,写貌总是同人物的性格有某 种或隐或显的联系,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 象。
2014-12-8
班昭(约49—约120),一名姬,
字惠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 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人们又称 其“曹大家”。
《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 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 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 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 固的名字。
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 者马融,曾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 昭的讲解。 她除汉书外,赋,颂,铭,诔,哀 辞,书,论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 大都失传。 所作《东征赋》一篇,被昭明太子 萧统编入《文选》,保存了下来。
史记的文学成就
• 善于描写人物
不同笔调 不同语言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多样多种的性格和人物画像
人物塑造
• 第一,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性格,即通过许多紧张的斗争场面, 把人物推到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 物展示各自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 格特征。在矛盾最尖锐的时刻,一 个人的本质特征最容易暴露出来。
2014-12-8
• ④一念之差。有所为有所不为。
• 负疚感、尊严感,并甘于为此付出代价。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帝业方寒垂手成,何来四面楚歌声。 • 兴亡瞬间同儿戏,从此英雄不愿生。(清人卢润九)
纪传体
这种体例是司马迁创造的。主题部分是人 物传记,因而叫纪传体。《史记》一书, 共130篇,而纪传体就有112篇。 史传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作者对历 史人物的着意刻画。史传的文学性体现得 最充分。对后代史传写作影响最大的,当 推《史记》。文学创作中的诸多手法,在 《史记》中多有体现。
第一节 司马迁《史记》
中国十大王朝 大汉王朝:.mp4
梁启超指定的《史记》十大名篇
•
大江东去 楚王流芳——《项羽本纪》 传》
• •
•
礼贤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
文武双雄 英风伟概——《廉颇蔺相 茹列传》
功成不居 不屈权贵——《鲁仲连邹 阳列传》
2014-12-8
•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 列传》
•
• •
2014-12-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神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如《廉颇蔺相如列 传》中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璧睨 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怒发上冲冠”等,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 的效果。
2014-12-8
• 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司马 迁常用的手法。如刘邦、项羽微时见秦始皇 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嗟 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项羽说: “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的是自负与野心,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的处境与性格。
汉代散文
政论散文
在西汉初期最为发达,成就最高。 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书》
这些文章不仅针砭深刻,感情充沛, 而且说理透彻,富于文采和气势。
传记散文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中国第一部通 史,也是中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巨著。 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 年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 传,书,表五个部分,共130篇,50余 万字。 帝王的传记定名为“本纪”,以诸侯 王为主的传记叫“世家”,其余的成为 “列传”。
2014-12-8
• 第三,用“互见法”来描写人物形 象,全面展示性格特征。所谓“互 见法”,指的是司马迁为组织安排 结构、展示传主多方面性格特征而 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将一个人的事 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 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 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这 样既避免了重复,又从不同的角度 与层面表现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 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做到突出主 题,详略得当,而又左右映带,完 整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