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2两汉政论散文
《狱中上梁王书》
此文博引史实,巧设比喻,铺陈排比, 辞藻富丽,有辞赋化的倾向。
“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 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 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
西汉中后期:武帝即位以后。 背景: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思 想比较僵化。 散文特色: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 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 文气迟缓,思想禁锢。 代表作品: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刘向《谏营起昌陵疏》 等
其子刘歆编成《七略》。
刘向的《列女传》、《新序》与
《说苑》
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 编录而成的三本历史故 事集,是汉代记事散文 的代表作。
三本书中 道。
《列女传》中的“洁妇
秋胡”、《新序》中的 “叶公好龙”等。
这三本故事集,文笔 朴实简洁,叙事写人 生动形象,上承《韩 非子》的《内、外储 说》、《说林》之体, 下开六朝《世说新语》 类小说之先河。
二、西汉后期其他散文
桓宽的《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散 文的代表作 。 扬雄 的《太玄》、 《解难》、《法 言》、《解嘲》。 司马迁《报任安书》。
第三节 东汉前期
背景:汉帝国由盛而衰,又由衰而兴, 今文经学走向极端,被不少文士怀疑、 批判,古今经学随之兴起。 散文特色:明白晓畅、不傍经典。 代表作: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 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 王充《论衡》等。
(一)晁错其人
晁错(前200?~前 154),颖川人。汉初 的一位学者,也是个积 极的政治改革家。曾学 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 学说。号称“智囊”。 提出“削藩”的建议, 引起“七国之乱”。后 被“腰斩”处死。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东汉(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辉煌的汉文化在中国发展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政论散文。
它既抒发着作者的感情,也反映出当时时局及其所发生的变化。
政论散文是东汉文学史中重要的文学形式,其代表作品包括《经学纪要》、《淮南子》、《汉书》、《尚书》等等。
新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革滋养了政论散文的发展。
新政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及运用理论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思想。
因此,当时的政论散文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它既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也表达了对于社会和时局变革的看法。
汉代政论散文代表作《经学纪要》由马祖洛编纂,是当时最流行的政论散文之一,它把两汉时代的道学思想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
《经学纪要》实际上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多角度的政治指导性文献,包括对正义、公正、民生保护等政治理念的讨论。
另一本政论散文作品《淮南子》由商鞅创作,是汉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著作,它探讨了政治、道德、军事、教育等一系列政治问题。
《淮南子》提出了积极的政治观点,提倡国家以统一、调和、协调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务,鼓励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改善社会形势。
《汉书》与《尚书》是古代官方档案的缩影,它们反映出当时的官方政策,是东汉时期官方政策思想的缩影。
《汉书》写到“民有信任,则君政稳定;民有庆贺,则君政祥和”,论述了当时政府应当如何争取民心,运用民众的智慧来促进社会和谐。
《尚书》则把“忠诚”作为官吏们做事的基本原则,并认为官员应当端正其言行,保持中立和公平,为实现政府的统治而努力。
从上述可以看出,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品,既反映出道学思想,倡导政治秩序,也反映出对时局的体察和反映,对当时社会及时局变革的看法,丰富了汉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思考,从中感悟出作者智慧的精髓,以及历史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
古代散文——精选推荐
古代散文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
《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
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
《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
2、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 : :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左传》:1、释名:《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在《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补注历史事件原委的著作。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
汉代论说散文[全文5篇]第一篇:汉代论说散文汉代论说散文第一节汉初论说散文一、贾生《贾生》八篇。
(《汉书·艺文志·儒家类》)文帝时则有颍川贾生,尝借景为喻,言治乱之道.名曰《至言》。
其后每上书,言多激切,善指事意.然不见用。
所言今多亡失,惟《至言》见于(汉书)本传。
(《汉文学史纲要》第七篇《贾谊与晁错》)臣个敢以久远谕,愿借秦以为谕、唯陛下少加意焉。
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而使后世不绝息。
至秦则不然。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使天下之人戴日而视,倾耳而听。
一夫大呼,天下响应者,陈胜是也。
秦非徒如此也,起咸阳而西至雍,离宫三百……又为阿房之殿……为驰道于天下……死葬乎骊山,吏徒数十万人,旷日十年……秦以熊焘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而不笃礼义,故天殃已加矣。
……《至言》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弛,百官之堕于事也,诸侯闻之,义必怠于政矣。
……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今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射猎,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不胜大愿,愿少衰射猎,以夏岁二月.定明堂.造大学,修先王之道。
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然后唯陛下所幸耳。
……《至言》(《至言》)雄肆之气,喷薄横出,汉初之文如此。
昭宣以后,盖希有矣,况东京而降乎!(姚鼐《古文辞类纂》)(《至言》)大旨谓国家广益,在贤士纳忠。
欲得忠益,则在平时尊礼以养士气。
如秦以极盛而速灭者,不闻忠告也。
所以然者,暴士故也。
盖礼士为中主,为当日与方正之士驰猎而发也。
若只作谏猎书看,失之千里。
云合澜回,每回目眩然眼豁。
(浦起龙《古文眉诠》古厚而发辉丽之色,矫健而涵博大之规。
《吕览》、《韩非》之流,文章尚未与著书分途。
(《骈体文钞》卷一一谭献评)《贾子·先醒篇》:“君好谄谀而恶至言。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文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重视。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平台。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1. 客观写实:两汉散文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事物,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家们常以旅行、游历、观察等方式,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
2. 清新自然:两汉散文讲究自然之美,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写景时追求具体形象和生动细节,给读者带来清新愉悦的感觉。
3. 抒发情感:散文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用于表达情感。
作家们通过对家国、爱情、友谊、生活等主题的感悟,表达内心情感的真诚与坦荡。
4. 善用比喻:两汉散文以形容、比喻等修辞手法为常用手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薤露行》:这是《楚辞》中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屈原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场旅行途中的经历,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是两汉时期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它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悟,充满豪情壮志。
3. 《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
他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点明了秦朝统一之后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4.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篇文章是一种道德散文,通过议论和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
三、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形成了文学风格:两汉散文的清新自然、抒发情感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传统。
2. 拓展了文学表达方式:两汉散文突破了诗歌的限制,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后世的散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形成了文人思想倾向:两汉散文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郭沫若称汉代政论散文
郭沫若称汉代政论散文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在文学创作中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他特别擅长写作政论散文,其中尤以对汉代政论散文的探索和阐述较为突出。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高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内涵。
下面将从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汉代政论散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道德、人伦等各个方面的话题,内容丰富多样,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为后世政论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认为,汉代政论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汉代政论散文注重对时事政治的评论和批评。
汉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过渡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频繁,这为政论散文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背景。
作者通过对时事的观察和思考,对朝廷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展示了较高的政治洞察力和批判能力。
其次,汉代政论散文重视对道德和人伦的探讨。
汉代儒家思想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论散文往往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将其吸收和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讨论中。
此外,政论散文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伦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伦理的关注。
汉代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
郭沫若称《史记》最初是以"B、官吏志"为规范的,这是因为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强调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本,必须通过对历史和政治的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对时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指导。
《史记》是一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著,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汉代政论散文还有其他一些重要作品,比如贾谊的《过秦论》、杨震的《志士论》等。
《过秦论》是贾谊写于公元前124年的一篇政论散文,主要批评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已、骑劫横行的状况,并提出了以秦国为帝王中心的统一中国的主张。
《志士论》是杨震的一篇政论散文,强调了忠诚和诚信的重要性,为后来的很多政论散文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两汉散文
一、秦代散文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车同轨,书同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秦王朝的极端专制和愚民政策,也使思想文化受到极大的摧残。
短促的秦王朝,文学上没有多大成就。
刘勰说:“秦世不文”(《文心雕龙•诠赋》),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汉文学史纲要》)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文学家,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丞相。
其议论风发、文采丰富的散文实为秦统一以前所创作,代表作品为《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237),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封奏章。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以下作者紧紧抓住秦王心理,从“跨海内、制诸侯”的远大政治目标出发,说明用客之利、逐客之害,批驳逐客的错误主张。
文章首先铺陈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国君重用客卿使秦富强的史实,说明任用客卿于秦有利。
接着,铺陈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对异国色乐珠玉唯美是用的事实,以小喻大,说明为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目标,对于比色乐珠玉宝贵得多的客卿更应唯贤是用。
最后,指出逐客之害。
文章末尾,对上述三层内容加以概括。
全文铺陈排比,比喻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音韵铿锵,文采斐然,既富有战国纵横家说辞的特色,又开启汉代辞赋铺叙藻饰的特色,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散文,被后人誉为“骈体初祖”。
秦朝建立后,李斯写了一些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琅邪台刻石文》、《会稽山刻石文》等),具有法家辞气,清峻峭悍,质朴浑壮,铺张尽致,对汉魏以后的碑铭文体有一定影响。
二、西汉政论散文西汉散文主要有史传散文、论说散文、书信体散文等。
(一)汉初政论散文两汉政论散文以西汉初期成就最高。
刚刚建立的汉王朝需要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并面临着长期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外族威协、政治制度革新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对催生优秀的政论散文有内在关系。
第二章汉代政论、散文
西汉前期散文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排比
铺陈,畅所欲言,酣畅淋漓;内容上主 要总结秦亡教训。 武帝时代,国家强盛,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文化繁荣,思想渐趋一统,此时 文章,思想上依经立义,内容上天人感 应,灾异谴告;文风也渐由前期凌厉纵 横、奇伟瑰丽变为典奥博雅,徐迂雍容。 此时期主要散文家有董仲舒、刘向、桓 宽等。
16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东汉时期谶纬流行,“诡为隐语,预决吉
凶”。光武帝刘秀以图谶之助做了天子,谶纬 在东汉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文人大都皈 依君权与神学。较出色的文章家都是不提倡 以至反谶纬的,代表人物是桓谭、王充。 东汉和、安之后,皇帝都年幼即位,宦官外 戚交替专权,豪族地主亦兴起,他们垄断仕 路,破坏了“经明行修”的选士标准。于是 清议遂起,终于酿成了党锢之祸。此时文人 思想渐趋通脱,有调和儒道倾向。文多愤郁 17 不平之气。
9
西汉散文中成就较高的还有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大 师。武帝元光三年(前134), 他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 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著 作,今存《春秋繁露》82篇, 《举贤良对策》3篇。 董仲舒像
(图5)
10
刘向(前77?—前6) 字子政,本名更生,楚元王 刘交四世孙。历仕宣、元、 成帝三朝,官至中垒校尉。 曾领校宫廷藏书,“每一书已, 刘向像(图6) 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撰成《别录》。其著作,有《洪范五行 传论》,及一些奏疏如《极谏用外戚封 事》、《谏营起昌陵疏》、《复上奏灾 异》 等。内容上讲天人感应。
第二章 汉代散文
文必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必盛唐
1
第一节 西汉散文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外语二班陈紫珺 1421611033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
历史散文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
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
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
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
《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汉代文学:第一章 汉代论说散文(2011)
1、文学批评
• ①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 • ②为了更好地发挥文章的教育作用,主张 书面语和口语的一致,主张用明白易晓的 语言写文章。 • ③反对模仿和因袭。
2、《论衡》的局限性
• 《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但是,由于历史 条件和认识上的原因,其中也有许多局限。王充 对神学目的论持否定态度,不承认有意志上帝的 存在,但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 危都受时数的支配;他不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 却相信观察骨相气色的相面术;他不承认有雷公 龙神存在,但对民间的求雨术却表示认同。诸如 此类的矛盾现象在《论衡》一书中还有许多。王 充的理论建 立在朴素直观的基础上,一旦论述的 对象超出他的生活经验,就难免在求实上出 现不 彻底性。
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鲜明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第一章 汉代论说散文
第一部分 西汉论说散文 第二部分 东汉论说散文
• 汉代散文:叙事散文(以史传文为主), 政论文,抒情议理散文(以书信为主)等。 • 很多文学史书籍中把奏议(古代臣属进呈 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 上书、札子、封事、弹章、对策等)、政 论、书信、专著、杂文等众多散文体裁, 称之为论说散文。
• 其《论贵粟疏》与贾谊《论积贮疏》题材 相同,但所论更深一层,以为积贮的前提 是务农贵粟。文章阐述古代圣王治国之法, 联系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深刻剖析了农 贫商富所形成的社会危机。虽然文风朴实 无华,但以深刻的立论、严密的逻辑、恳 切质实的情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历代 为世人所推崇。
•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说,贾谊、 晁错“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惟谊 犹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并称二人之 文“皆为西汉鸿文,治溉后人,其泽甚 远”。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 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 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 历史散文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__183; 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
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一)散文概述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
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
2两汉政论散文
二是行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铺叙张扬,语言重修饰整饬。
文中排比、对偶句比比皆是。它与陆贾、贾 谊等人的文章一样,对后世骈体文的产生起 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其他书信体散文
邹阳的《上书谏吴王》与《狱中上梁 王书》 董仲舒的《贤良对策》、《春秋繁露》 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谏猎 疏》、《喻巴蜀檄》 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
下篇,指陈子婴不才、君臣离德、士民不附, 得出“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的结论。
开创了中国古代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
《过秦论》(上)写作特色
1、叙议结合 2、铺垫对比鲜明 3、多用排比、对偶、比喻、夸饰,语 言极富文采,感情充沛,行文气势磅 礴。 “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
二、晁错的散文
《狱中上梁王书》
此文博引史实,巧设比喻,铺陈排比, 辞藻富丽,有辞赋化的倾向。
“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 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 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
西汉中后期:武帝即位以后。 背景: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思 想比较僵化。 散文特色: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 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 文气迟缓,思想禁锢。 代表作品: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刘向《谏营起昌陵疏》 等
其子刘歆编成《七略》。
刘向的《列女传》、《新序》与
《说苑》
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 编录而成的三本历史故 事集,是汉代记事散文 的代表作。
三本书中所列举的故事 有不少极具文学色彩, 以其强烈的故事性与戏 剧性而为人们所喜闻乐 道。
《列女传》中的“洁妇
【先秦文学】两汉政论散文
本节内容结束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北宋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二、《淮南子》
⒈刘安与《淮南子》的成书 ⒉《淮南子》思想 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⒊特色 铺陈夸饰的辞赋写法;鲜明的浪漫色彩
三、西汉其余散文家
⒈陆贾与《新语》 ⒉晁错与《论贵粟疏》
深刻沉稳而灵动不足 ⒊董仲舒与《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⒋司马相如《难蜀父老》 ⒌桓宽《盐铁论》
四、东汉散文
⒈王充与《论衡》 ⑴疾虚妄的写作宗旨 ⑵文风雄辩,用词朴实 ⑶思想上的驳杂与矛盾
⒉东汉其余代表散文 ⑴王符与《潜夫论》 ⑵仲长统《昌言》 ⑶马弟伯《封禅仪记》:最早的游记
一、贾谊的论文
⒈贾谊简介 ⑴少年有为,破格提拔 ⑵权贵毁谤,被贬长沙 ⑶居安思危,切中时弊 ⑷忧郁而死,其功不灭
⒉政论文特点 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⑴创作心理:强烈的参政意识与忧患意识 ⑵论政眼光:政治家的气魄与历史家的睿智
⑶艺术特色:见解深刻,说理透辟,情感灌注,时见人格风采和 诗性气质
第二章 秦汉散文
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政论散文主要有《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过秦论》等。这些文章涉及藩国、 匈奴、政治秩序、经济措施等一些列重大问题,流露 出浓厚的忧患意识。
《过秦论》
其主旨在于辨析秦亡的原因,为汉代的统治提供借鉴。
文章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批评秦始皇、胡亥和 子婴的统治过失。
实,风格峻切。
代表作《谏逐客书》,此书立论
于客情对秦国的重要作用。
2、西汉初期——贾谊
西汉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政论文作家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 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 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 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 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
第二节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产物,往往较为系 统地表达士人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理论特 点明显。 秦时吕不韦组织其门课编撰的《吕氏春秋》,汉 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所作的《淮南子》等,都被后世 视为先秦诸子的延续,名列于书。汉代也有很多这样 的著述,如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说》等。
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中有三百多则寓言故事,其数量可与《韩
非子》相比,书中常常将多个寓言故事连缀为一组,从
不同的角度来阐发某个道理或思想。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
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 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
撰写,故而得名。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
王充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
秦汉之初的政论散文
秦汉之初的政论散文先来简单概括一下秦汉时代文学的几个阶段。
秦朝时间本来就短,又有焚书坑儒的文化灾难,因此文风不兴。
唯一可说的就是李斯的散文,继承先秦诸子散文,后继西汉政论文,有承上启下之功,写作水平也很高。
汉代可说的就很多了,汉初还带有百家争论的余波影响,不少作家致力于写政论散文,其中突出的有贾谊和晁错,名篇有《过秦论》。
到了武帝时期,记史散文出现了巨著《史记》,其纪传体的写法既开创了一类史书体例,又开创了纪传散文的历史。
后面还有班固的汉书,也是重要的历史散文。
诗歌方面汉初有一些尚未脱离楚辞影响的骚体赋,不过成就和影响都不大。
到了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武帝在文学上倡导辞赋,在身边提拔专门的词臣,从而将汉赋推至兴盛,司马相如等人就是此类。
不过一般认为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是汉乐府,武帝时期扩大了官方收集民间音乐的机构,经过整理以后流传至今,称为汉乐府、乐府诗。
乐府诗影响了东汉一些文人创作者的活动,有一些五言诗存诗,汇编为所谓的《古诗十九首》,不过作者名都没有保留下来。
|李斯与其《谏逐客书》当时韩国派郑国以兴修水利的方式虚耗秦国国力,事败以后,秦王听信贵族大臣的建议,下逐客令,驱逐一切在秦国的外国客卿。
李斯当时在秦国当门客,也位列被逐名单当中,于是上书劝谏秦王。
秦王阅读之后急撤逐客令,将已经上路的李斯追回,授予重任。
这篇《谏逐客书》为谏秦王逐客令而写,针对秦宗室大臣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是一篇驳论性质的政论散文。
文章风格上承先秦散文,论述上有荀子散文周密严谨的风格,铺叙舒张上又有纵横家的气势,对于汉初晁错贾谊等人的政论散文影响颇大。
文章首先表明主题,然后列举秦先世四代君王的发展史,为客卿摆功。
然后从秦王本人的兴趣出发,秦王既然喜欢从六国收集珍宝,却在人才问题上倒行逆施,这怎能完成“跨海内,制诸侯”的丰功伟业呢。
最后以逐客令的危害警视秦王,认为这是资敌之举,无异于给敌国提供粮食和武器。
文章在立论上的有点主要在于抓准立场,李斯没有从个人的角度来埋怨,句句从秦王的好恶理想出发,句句立足于从秦国的国运来说服秦王,列举秦国先王之史来讲客卿之功,这种无私是政论所需要的。
秦汉散文
❖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 游各地并刻石纪功。现存刻石共 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 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其中除琅琊(音牙)刻石为两句一 韵外,其余峄(音译)山刻石等6 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音赤) 简洁,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 创。
❖秦刻石文改变了以往颂赞体作品 雍容华贵的风格,贯以法家辞气。 文字典雅,气魄雄伟。
(一)刘向
❖ 刘向(前79-前8),经学家、目录 学家、散文家。
(五)司马谈《论六家要 旨》(略)
(六)董仲舒《春秋繁露》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三篇,提出天 人感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著作:《春秋繁露》 ❖艺术特色:醇厚典雅
四、西汉后期和东汉前期散文
(一)刘向《新序》《说苑》 (二)扬雄《解嘲》《法言》 (三)桓谭《新论》 (四)王充《论衡》 (五)赵晔《吴越春秋》 (六)《越绝书》 (七)马第伯《封禅仪记》
❖文章先叙述秦自穆公以来皆 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 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 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 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 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 物而轻人。
❖现在一般学者往往把李斯《谏 逐客书》当作秦王朝政论散文 的代表,其实它只能算作战国 策士策论的绝响,当秦王朝实 行文化专制后,文士横议之风 便荡然无存了。
❖其中《陈政事疏》、《过秦论》 最为著名,被鲁迅称为“西汉 宏文”(《汉文学史纲要》)。
《陈政事疏》:
❖ 贾谊的政治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 《陈政事疏》中。
❖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汉书·贾 谊传》说:文帝时,“匈奴强,侵边。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音见) 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 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 ”
体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源自(3)晁错 其次,承接上文,从事理上论述了重农在于 贵粟,贵粟在于人君的倡导。
贵五谷而贱金玉 。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
晁错
第三、用农民痛苦和商人 富厚的事实相对比,揭露 西汉王朝的政治危机,阐 明重农贵粟的必要。 五口之家: 一、“春耕,夏耘,秋获, 冬藏”,“四时之间,亡 日休息” ;二、“伐薪 樵,治官府,给徭役” ; 三、“急政暴虐,赋敛不 时,朝令而暮改”;四、 “卖田宅,鬻子孙”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 所以流亡”的原因: “俗之所贵”、“主之所 贱”, “吏之所卑”、“法之所 尊”,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在夹叙夹议过程中,作者还有意插入抒情之笔。如写 农夫之苦时,作者以同情的语调写出:“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写奸商害农时作者又道:“此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里不仅 夹叙夹议,而且抒发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具有一定的 感染力量。 作者还多用对比手法。如古今对比,五谷与金玉对比, 农民与商人对比,车骑法与入粟拜爵的主张对比,等 等。通过对比来论证问题,能够找出差异,突出利弊 和优劣,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1)西汉政论散文的总体特征: ① 一是内容上切合安邦治国的实际,更注重具 体的政策方针; ② 二是结构上层层演进,细密严谨,体现出很 强的逻辑力量; ③ 三是语言风格气势磅礴,更具恢宏的时代气 度和饱满的政治热情。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2)贾谊(前 200-前168) 洛阳人。是西汉 政论散文创作的 代表作家,汉文 帝时任大中大夫 约十年。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①晁错作品概述 晁错的文章提出了与贾谊相近的政治观点, 但更为集中、详尽,表现出对农民贫苦的极 大同情和对统治者巧取豪夺、腐化奢侈的严 厉批判。 晁错的政论文,比贾谊的文章更加严谨细密, 说理透辟,切合实际,但文采和情感稍逊。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如《过秦论》下: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 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 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③创作风格上:充满慷慨激昂的热情和雄恣辩 丽的文彩。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
晁错
晁错(前200-前 154),颍川(今河 南禹县)人,是西汉 另一位重要的政论散 文作家。景帝时为御 史大夫,后被杀。其 代表作有《贤良文学 对策》、《言兵事 疏》、《论贵粟疏》 等。
2、东汉政论散文
①王符
①王符,字节信,生卒年 不详。安定临泾(今甘肃 镇原)人,终身不仕,以 “潜夫”自号。出身寒门, 为人耿介,不同于俗,遂 不能得到举荐。为此“志 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 余篇,以议当时失得,不 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 夫论》。
2、东汉政论散文
①王符
《潜夫论》指讦时短,讨 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 政。” 《潜夫论》的批判 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 或谴责京师贵族的奢靡之 风,或批判门阀制度,或 思考人性的本质,挑战统 治者的“仁者”之心。
《大学国文· 两汉散文》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一、两汉散文
汉代散文创作主要分为:
(一)政论散文:论述时政国策
(二)史传散文:记载史事人物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政论散文创作,以贾谊、晁错、桓宽、王符、仲 长统等为代表。 其散文的特点: 1、纵论天下政策得失,揭示社会矛盾和黑暗现实; 2、气度恢宏、细密严谨,感情充沛,逐渐透露出 作者的个体意识和理性批判精神; 3、在语言风格上,趋向骈偶化,使文章整齐工丽, 产生美化效果,为六朝骈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本文是一篇上皇帝的奏疏,这类文章都是为 了解决时政当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内容必须 紧密联系现实,能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 办法。行文要求精炼朴素,说理透辟,委婉 含蓄,能为帝王所接受。本文具有结构严谨, 说理透辟的特点。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文章先提出使民务农的论点,然后从事理和 社会现实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提出具体 办法。在论证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推 理的方法,使得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说理 明达。
2、东汉政论散文
②仲长统(180220),字公理,山 阳高平(今山东邹县) 人,他为人倜傥,敢 直言,不拘小节,时 人谓之狂生。“每论 说古今及时俗行事, 恒发愤叹息,因著论 名曰《昌言》” 。
②仲长统
2、东汉政论散文
②仲长统
《昌言》全书已佚,后大 部分散失,所存者不足十 之一二,散见于《后汉 书》、《群书治要》、 《齐民要术》等书中。 《后汉书》本传载有《理 乱》、《损益》、《法诫》 三篇。《理乱》最为杰出。
2、东汉政论散文
东汉时期的政论散文创作继承了西汉散文的 传统,又独具特色,直接开启了魏晋南北朝 文学。 东汉政论文以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 《昌言》、崔瑗的《政论》等著作为代表。
2、东汉政论散文
这些作品: 在内容上,以理性精神,对社会黑暗现象和 官方统治思想的尖锐批判,形成了批判性政 论散文。 在风格上,作者继承了西汉散文一直发展着 的骈偶化传统,文章更为整齐工丽。
(2)贾谊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2)贾谊
①内容上:以开阔的眼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和 理性精神,写下了一系列政论,对秦汉之际的历 史以及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 面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尖锐而深刻的看法和一系 列建议。
如《过秦论》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2)贾谊
②主题思想上:洋溢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 表现出政治家的气魄和历史学家的睿智。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②《论贵粟疏》 针对这一问题,晁错上了这篇奏疏,全面论 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 重农抑商 入粟于官 拜爵除罪 等一系列主张,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 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首先,论述使民务农的重要。 上古圣王能使“民不冻饥”的原因,主要是 由于: “开资财之道也” 并进一步论述,不发展农业生产以致粮食积 蓄不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君安能有其民哉 ”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1)西汉政论散文的总体特征: 西汉政论文以贾谊、晁错为代表,他们胸怀 雄心壮志,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政治安危紧密 联系在一起,写出了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作 品。 这些散文以总结先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中 心论题,探讨新兴王朝的政治对策,继承了 诸子散文关心国计民生、紧扣时政、直抒政 见的传统,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2、东汉政论散文
②仲长统
仲长统之文或针对图谶迷 信、或针对社会风尚、或 针对外戚宦官,批判锋芒 几乎遍及社会现实的各个 方面,表现出士人与政权 的疏离、国家意识的淡薄 和个人意识的强化。风格 上,言辞锋利,骈俪色彩 很浓,具有工丽整齐的特 色。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第四、提出重农贵粟的具体办法:“以粟为 赏罚”、“入粟于边”。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是对 上文全部论证的收结,又是“贵粟”这一具 体措施的前提条件。 “民利”:“损有余而补不足”, “富人 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 ; 国家:“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 农功”
(3)晁错
②《论贵粟疏》赏析 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 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 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 恢复。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但 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大地 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 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