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92065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f.png)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汉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散文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汉代散文作品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风格风貌各异。
下面将对汉代散文的特点、流派以及具体代表作进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汉代散文的特点1. 倡导儒家思想:汉代散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孝道、忠诚、礼仪等观念。
散文作品常以阐述儒家伦理道德为主题,弘扬儒家价值观。
2. 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汉代散文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追求真实、直观的表达方式。
作品中常描绘人物形象、社会风貌、自然景物等,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场景。
3. 多样化的表达手法:汉代散文注重形式上的多样性,常运用对偶、夸张、议论等手法,以丰富散文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4. 碎片化的写作风格:汉代散文较多采用碎片化的写作方式,通过片段式的叙事、描写,呈现生活的细枝末节,突出日常琐事的真实和细腻。
5. 借鉴古文化遗产:汉代散文借鉴了先秦时期古文化遗产,吸收了先秦散文的优点,但也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散文风格。
二、汉代散文的流派1.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理论的著作,其中详细论述了散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这本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2. 古文运动:在汉代,有一股追溯古代文化的运动,主张模仿古人的文风来表达当时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风在散文中较为突出,让人有回到古代的感觉。
3. 原风雅:原风雅是一种追求自然、简约之美的文学风格,强调情感真实、言简意赅。
在汉代散文中,不乏以原风雅为主题的作品,展现了淳朴自然的美。
三、汉代散文具体代表作品1. 《管子》:《管子》是战国末年到汉初时期管仲所著的一部政治和军事著作,其中融入了大量的散文形式,以议论方式表达理论观点,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散文风格的记叙和议论。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汉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21e9a95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1.png)
汉代散文的名词解释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产生于汉代时期,成为中国散文的重要奠基之一。
散文是与诗歌齐名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散文中,有许多独特的名词和术语,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欣赏汉代散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汉代散文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形式。
季风文学:季风文学是汉代散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以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在汉代散文中,作者经常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季节的变化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这种以自然为背景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和饱含情感的文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山水田园:山水田园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另一个名词,用来形容描绘田园风光和自然山水景观的散文作品。
在汉代,农耕经济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人们生活依赖于大自然的赐予。
汉代散文中的山水田园描写,以其真实、细腻的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亲近自然、推崇自然之美的态度。
这些描绘山水田园的散文作品,常常令人感到宜人、和谐和平静。
诗经散文:诗经散文是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指的是以《诗经》中的诗歌为蓝本,将其转化为散文形式的作品。
汉代的散文作家常常以《诗经》中的诗歌为基础,通过扩展和转化,创作出一系列新颖的散文作品。
这些诗经散文往往突破了诗歌形式的限制,以更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展现出汉代独特的文学风貌。
家风:家风是指在汉代散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概念。
汉代社会非常重视家族的品德和家庭的道德规范,认为家族的品德特点会传承给后代。
在汉代散文中,家风往往被用来形容一个家族的积善之风和传统价值观。
作者常常通过对家庭生活和家族历史的描写,表现出对传统家风的推崇和关注。
身世:身世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一个名词,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身份、背景以及他所经历的人生历程。
在汉代社会,一个人的身世往往决定了他的地位和命运。
许多汉代散文作家通过对自己或他人身世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借以表达对命运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9ae6d3f9ba0d4a7302763a12.png)
2014-12-8
•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 就颇具代表性。鸿门宴前,楚汉两军 几至火并,而楚强汉弱,形势危急, 刘项此时相会,其矛盾斗争是相当激 烈的。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刘 邦的怯懦而机敏,项羽的坦率而少谋, 范增的果断急躁等,无不呼之欲出, 跃然纸上。
鸿门宴 楚歌MV-主题曲 热门短片.mp4
2014-12-8
班固(公元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 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子。 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 传》基础上编写《汉书》。章 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和帝永 元元年(公元89),大将军窦 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 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四年, 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 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 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 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 《两都赋》、《幽通赋》等。
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 87年)西汉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夏阳(今峡西韩城南)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之子 20岁开始漫游,游踪遍及全国,考察历史 遗迹,接触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物,了解地方 风土人情,采集民间传说,为他后来写作《 史记》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广泛阅读 史料,着手写《史记》。 后因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受 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终于完 成了《史记》。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
2014-12-8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记的文学价值
• 新创的体制 通史~结构 12本纪-----叙帝王 30世家-----记诸侯 70列传-----志人物 10表--------记正历 8书----------详制度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https://img.taocdn.com/s3/m/22cbe30bb90d6c85ed3ac610.png)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第三章 汉代叙事散文
![第三章 汉代叙事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29cd36ee06eff9aef807f5.png)
(3)描写人物时充分注意家庭出身、文化教 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 的表现,使人物语言、行为符合个性特征。 如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 法。陈平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 的气质,见识高远等等。
(4)《史记》还注意表现人物的共性特征。 这是它的重要成就之一,也最容易引起读者的 共鸣。《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因素主要有几 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二是以牙还牙, 以怨报怨。三是人物普遍存在富贵还乡的想法 等等。 (5)旁见侧出法的运用。又叫互见法,即在 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其 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的传记中去显示。 一方面避免了重复,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损害一 篇中人物形象性格的一致性,保持了这一历史 人物性格的完整性。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 。 (4)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 。
3、《史记》的人物刻画
(1)《史记》中人物的择取。 本纪、世家、列传展示了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物 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 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据统计所涉人物四 千多人,重要者数百名 。 (2)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具典型意义的 事件和行动,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如以养士闻名的战国四公子、具有高超射艺的 李广、立志复仇的伍子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 践等等。
司马迁的家世与教育
先代“世典周史” 父亲司马谈知识广博,曾任太史令 ;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仅三百余字就概括了 儒、墨、名、法、道德、阴阳六家 ; 担任太史令、中书令后,又获得了翻阅国家各 种文献资料、档案的便利
继承父亲遗志子续《春秋》,但未能如愿,于公 元前110年病死于洛阳。 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 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 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 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学者 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候相兼,史 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 念哉!”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弗敢阚。”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0199bb856a561252d36f7d.png)
3、贾谊与朝廷作家
贾谊的《治安策》和《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最有文学色彩,政论而 兼史论的散文。名为论,但没有发表过多的议论, 不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而是通过对于历史事 实的回顾,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 画卷。 文章使用了铺张描写和对照手法,先对秦国自孝 公以来逐渐强大的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开始出 现的显赫声势作了铺张描写和大力渲染。
二、东汉时期的散文
东(汉一中)叶王以充后的,《政论局衡动》荡与,东外汉戚前宦期官的交论替说专文权, 政治更加腐败黑暗。在文人当中蓄积了很多忧虑 和(不二满),王歌符功、颂仲德长的统作等品东少汉了后,期揭的露论和说抨文击时弊 的作品多起来了。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几部有名的 政论王文符的的专《著潜,夫分论析》抨击社仲会昌现统实的。《昌言》
《的论一贵篇3、粟奏贾疏疏谊。》与文是朝章继廷的贾作中谊家心《是论阐积述贮重疏农》贵后粟写、给强文本帝 抑末的贾主谊张的。《文治章安通策过》古和今《对过比秦,论说》明“务民于 农桑,薄赋敛,广蓄积”的重要性。
《论贵晁粟错疏的》《语论言贵简粟洁疏明》快,于浑厚之中见犀利, 分析现实问题透彻深刻,说话直率,如说:“夫 寒晁之错于是衣个,法不家待,轻其暖文;带饥法之家于色食彩,。不景待帝甘时旨为;御饥使 寒大至夫身,,对不法顾令廉多耻所。更人改情,一又日建不议再削食减则诸饥侯,王终封岁地。 不不制久衣,则吴寒楚。七夫国腹以饥“不诛得晁食错,”肤、寒“不清得君衣侧,”虽为慈名 母举不兵能叛保乱其。子景,帝君听安信能了以袁有盎其谗民言哉,?腰明斩主了知晁其错然。 也《,汉故书务·艺民文于志农》桑说,晁薄错赋有敛文,3广1篇畜,积今,存以比实较仓完廪, 备整水的旱有,8篇故,民以可《得论而贵有粟也。疏》”为这代种表话。讲得非常实 在。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464d1e866fb84ae45c8d38.png)
概说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政治、经
济、文化大统一大繁荣的时代。秦王朝完成 了疆域和政制的统一,只有短短五十年就土 崩瓦解,在经济和文化上还来不及有所建树。 虽然其废封建、立郡县、统一文字、统一度 量衡等措施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创举,但全 面加以推广,巩固并产生明显效果,则是在 汉代四百年中实现的。
一、政论文
这一类散文主要是探讨政治经济得失,揭露
官场丑行,提出治国安邦之策为内容的文章。 这一类文章在西汉初年较多,其作者多为继 承战国时期儒家、法家、纵横家的思想,有 政治抱负之士,其代表人物和文章,如:贾 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桓宽 《盐铁论》等等
二、这类散文是以论述理论问题,研究社会
汉代思想文化与战国有所不同。战国诸子讲
究治国平天下,以治国为立足点,游说对象 主要是国君而不是天子。汉代所谓“国”已 与郡同列。思想家门皆以天下为己任,建言 的对象主要是天子。因而他们所思考的是全 局性问题,而不是地区性问题,视野比起战 国诸子更广阔。这一特点在汉代的政论文和 史传文中都有突出表现。辞赋尤明显。
上的某些现象、阐述某种事理为中心内容的 文章。在两汉时代这一类专门论著是很多的。 如:刘安《淮南子》就是一部包括道家思想, 糅合了儒家、法家、五行家思想的杂学论著; 西汉刘向的《新序》《说苑》《列女传》等 则论述了、历史、文学、伦理道德等问题。 东汉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三、书翰文
书翰,或称书牍、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
古已有之。秦汉时期的书翰文只有少数篇章 保存下来,按其内容约略可分为两类:一类 是以下奉上的,即臣下向上级,,如向君侯 帝王上书言事,其中名篇,如李斯的《谏逐 客书》、邹阳的《上吴王书》等,书中多讨 论军国大事,广议政治得失。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ec749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f.png)
汉代论说散文特点
汉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汉代的散文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从题材、风格、修辞及艺术表现等方面,详细阐述汉代散文的特点。
第三,汉代散文在修辞手法上非常注重运用,以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其中,比喻与象征是汉代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如《太公山书》中的“夫人之行,犹磨之木也”就是一种比喻手法,通过将人的行为比喻为磨木,以突出其艰辛和毅力;象征手法则多用于描绘自然景象,如《太上忘情赋》中的“鸿雁飞翔,牡丹妖娆”就用鸿雁和牡丹象征了美好的景色。
此外,汉代散文中的对偶、排比、修辞问答等修辞手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汉代散文以其广泛的题材、多样的风格、丰富的修辞和深刻的意蕴,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编第三章 汉代历史散文
![第二编第三章 汉代历史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ce3981c59eef8c75fbfb384.png)
(4)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全书充满了浓 郁的悲剧气氛。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无疑暗含了 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 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伯夷列传》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 人性的异化:吴起杀妻、母死不归) 一种是非不为也,不能也,一种是非不能也,不为 也。前者在“天”而后者在“人”。
4、经历: (1) 司马迁童年“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 文”。青年时期游历天下,出使巴蜀:“二十而南 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 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 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 昆明,还报命。” 受父遗命著史,始于太初元年 (前104年),时年42岁。49岁遭宫刑,入狱3年。 征和二年(前91年)基本完成,共14年。 死后, 外孙杨恽发布之。
5、成书: (1)《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 帝征和二年(前91年)共14年;褚少孙等补。《后 汉书》中已经提到散失了10篇。(《史记》原称 《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等,最 早称之为《史记》的文章是东汉桓帝熹平元年 (172 ) 的 《 东 海 庙 碑 》 , 参 看 钱 穆 《 太 史 公 考 释》、陈直《史记新证》); (2)《汉书》:光武帝建武32年(公元54年)班彪 卒-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班固卒,补订: 八表(班昭)、《天文志》(马续、班昭)。
(宋)郑樵《通志· 总序》: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 焉,各效《论语》,以空言著书。至于历代实迹, 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 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 会《诗》、《书》、《左传》、《国语》、《世 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 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 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 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23305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4.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包括汉武帝时期的散文和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两个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散文以历史记载和传记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战国策》。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详实的史料和精细的叙述,创作了《史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
《史记》不仅对汉代历史有详尽的记载,还涉及上古及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
刘向则以《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史料的重要参考。
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以辞章赋体和乐府风格为主要形态,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和左思的《史记补》。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了《汉书》这一东汉史书的巨著,继承了《史记》的撰写风格,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左思则以《史记补》对《史记》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填补了《史记》中一些内容的不足,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散文体裁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生活]第三章两汉历史散文
![[生活]第三章两汉历史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5975b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09.png)
第三章两汉历史散文第三章两汉历史散文汉王朝的统一与鼎盛带来了各类著述的繁荣,历史散文领域也取得质的飞跃。
西汉、东汉相继问世的《史记》与《汉书》,即是我国古代历史散文中的杰出的代表。
特别是《史记》,第一次系统地完备地写成中华民族的通史,创造了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以纪传体为主体的记述历史的新形式,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了使我国传统史学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把我国的史学发展推向了崭新的阶段。
从文学方面说来,其传记文学的开创性、叙事见旨的深刻性、语言风格的典范性,给后代文学以巨大的影响。
而《汉书》,则以其“正统”观点,以及史实的严密性与文辞的严谨性而影响着后代的史学与文学。
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以及《史记》的成书、体例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认定史书撰写人身份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他同时也是文学家、思想家;在史学史上,他堪称中国的史学之父。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省韩城)人。
司马迁[ ]出生于世代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做了三十年的太史令。
当时的太史令执掌天文历算,兼管皇家典籍等事。
故司马谈精通天文地理、史事典籍,且对各家学说兼收并蓄,造诣很深。
司马迁早年即在文史职官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学者父亲的指导下悉心学习。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即是能阅读非汉代通行隶书所记载的籀文古籍,足见早慧与勤奋。
他还转益多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
这些,不但为他日后创作《史记》奠定深厚的知识积累,也有利融汇取舍各家精华,领悟独出机杼的史识。
司马迁入仕之前,曾有过一次相当广泛的漫游。
“二十而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对他认识社会、寻稽史事,增强感性认识极有帮助。
嗣后,司马迁担任郎中一职,作为汉武帝的侍从,就有更多的机会随武帝出巡或者奉命出使。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第三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第三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e2c0358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7.png)
第三章 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是赋体⽂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 ②汉赋溯源。
赋是⼀种特殊⽂体,从形式上看,它⾮诗⾮⽂,⽽⼜具有诗、⽂的不少特点,是诗、⽂的综合体。
《诗经》、楚辞、先秦散⽂,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它们抒情、说理⽐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
“赋”作为⽂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的《赋篇》。
第⼀节 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运⽤: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
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如《吊屈原赋》。
⼆、在表现⽅法⽅⾯,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时代、政治和⼈⽣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
他承继了屈原的创作精神,⼜溶⼊时代新的内涵。
在艺术表现上,则⽐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七发》在以下⼏⽅⾯体现了汉⼤赋的基本特点: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风。
如“曲江观涛”⼀段摹写江涛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譬喻,富丽⽽细致。
⼆、完全失去了作者的⾃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赋这种全新的⽂体正式登上了汉代⽂坛。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3ec161e180eb6294dc886c00.png)
汉初散文
教学设想:这一章要重点把握汉代散
文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轨迹,了解各个 阶段散文发展的不同特点,同时还要 熟悉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散文代表作 及其特色。 重点:贾谊的政论散文
一、贾谊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
为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 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 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 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 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 具其事仪法……。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 太傅。”
《论贵粟疏》
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
张。 艺术特色: 1、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说理透彻。 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 农)。 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 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
鲁迅论贾谊与晁错
鼂贾性行,其初盖颇同,一从伏生传《尚书》,一从张苍受《左氏》。
错请削诸侯地,且更定法令;谊亦欲改正朔,易服色;又同被功臣贵幸 所谮毁。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司马迁亦云:“贾生鼂错明申 商。” 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 与鼂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 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 乃颇疏阔,不能与鼂错之深识为伦比矣。 惟其后之所以绝异者,盖以文帝守静,故贾生所议,皆不见用,为梁王 傅,抑郁而终。鼂错则适遭景帝,稍能改革,于是大获宠幸,得行其言, 卒召变乱,斩于东市;又夙以刑名著称,遂复来“为人陗直刻深” 之谤。 使易地而处,所遇之主不同,则其晚节末路,盖未可知也。但贾谊能文 章,平生又坎壈,司马迁哀其不遇,以与屈原同传,遂尤为后世所知 闻。——《汉文学史纲要》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dff9d026fff705cc170afb.png)
文章导读
《过秦论》详尽地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 其所以灭亡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汉文帝作为改 革政治的借鉴。篇中就各方面分析秦所犯的错 误,故题名为《过秦》。上篇总论秦得天下的 形势,及其灭亡的主因:“仁义不施” 。中篇 剖析秦在统一后没有正确的政策和二世未能改 正错误。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 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三篇对秦国历史发展,扼 要而明确地指出其成败关键所在,开中国散文 中“史论”的先河。
《淮阴侯列传》其文
《淮阴侯列传》叙述了韩信跌宕起伏的奇异的一 生。 1、少年有奇行 2、青年有奇遇 3、刘邦击掌称奇 4、屡出奇兵 5、功成而身败名裂 整篇传记贯穿一个“奇”字,充满悬念,曲折多 姿。
韩信评价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 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 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 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 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 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 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 亦宜乎!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 1、少年躬耕与读书 2、青年游历 3、继父职,担任太史令 4、李陵事件 5、发愤著《史记》
《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体例及其意义 全书包括 “本纪”, “世家”, “列 传”, “表”, “书”,共五个部分。 司马迁是从大一统的思想出发安排其体例 的。
《史记》的创作目的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 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 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 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 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 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 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 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 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 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b4ff48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1.png)
汉代散文知识点总结一、汉代散文的发展历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散文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
从秦汉之际开始,文学开始由楚辞和古文逐渐转向汉赋和汉赋体散文。
汉代散文经历了初期的探索与形成、中期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后期的衰落与消亡。
汉代散文的发展与演变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二、汉代散文的特点1. 主题广泛:汉代散文的题材丰富多样,涉及政治、文化、风俗、自然、人情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
2. 对象多样:汉代散文既有以宫廷文人为代表的宫廷散文,也有以田园隐士为代表的田园散文,同时还有商旅游历等形式多样的散文。
3. 文体灵活:汉代散文不拘泥于形式,既有辞赋性质的高古派散文,也有平实自然的叙事性散文,其文体多样,风格各异。
4. 情感真挚:汉代散文注重真情流露,真挚、朴实、直接,情感饱满,富有感染力。
5. 文笔优美:汉代散文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形象生动的描写著称,自然流畅,意境深远。
三、汉代散文代表作及其特点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的一部较为重要的百科全书体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散文,涵盖了政治、军事、礼仪等各类内容,对后世学习汉代散文具有重要意义。
2.《楚辞》:《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集,其中除了诗歌外,还包含较多的散文形式。
其散文表现出了浓烈的个性特色与高度的艺术成就。
3.《汉书》:《汉书》是东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优美的文学语言著称,其中汉代散文也有较为丰富表现。
4.《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汉代散文,多为随笔杂记形式,对研究汉代散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四、汉代散文的影响汉代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借鉴,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散文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理念延续至今,仍然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五、汉代散文的价值和意义汉代散文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宏大的史诗气质、优美的艺术语言,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历史散文PPT
![汉代历史散文PPT](https://img.taocdn.com/s3/m/c426bf4e69eae009581bec31.png)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
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 的。 如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 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 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 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 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 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 事……。 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 性的基础。
三、司马迁的其他著作
1.《报任安书》。
2.《悲士不遇赋》:‚悲夫士
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 己而复礼,惧志性的之无 闻。……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 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 而不伸。……”
第 二 节
《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不仅意味着总结 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 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 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 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 目的。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 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史记》 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 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 《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这些 目的,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
次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 地位与作用的高度重视。 过去的历史著作都记载了人的历史活动,但这些记 载都是以时间或事件为本位的,人的主体地位未能 被充分地意识到和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历史著作 中的人物总体说来,主要局限于社会上层。 《史记》所记述的人物,虽然仍以上层政治人物为 主,但其范围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包括社会中下层 人物和非政治性人物。帝王、诸侯、农民领袖、卿 相、将帅、后妃、宦官、文学家、思想家、刺客、 游侠、商人、戏子、医师、男宠、卜者,各各显示 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又共同组成色彩斑斓而波 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散文 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汉代散文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524223bcd126fff7050bdb.png)
《论贵粟疏》 • 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 • 艺术特色: 1、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 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农)。 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 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有战国纵横遗风。
• 人皆以贾生通达国体,今观贾生之策,其迂远不 通者,犹十而一二,岂如晁之凿凿可行哉?(李 贽《藏书》) • 惟谊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 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 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 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 略,不能与晁錯之深识为倫比矣。(鲁迅《汉文 学史纲要》第七篇)
班固与《汉书》
• 生平: •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 沿袭《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 它改书为志,去掉“世家”并入“列 传”,这样它就由“纪、表、志、传” 四部分组成,即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 十列传。全书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时限:从高帝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 三十年的历史。(西汉的历史)
• 互见法: • 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 人物的一种方法。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 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本传晦之,而他传 发之” )。 • 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 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采用互 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 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
• 《汉纪》 • 1、编撰者:荀悦,字仲豫,东汉末年颍阴人(河南 许昌)。建安三年(198)3年时间编成。 • 2、主旨:为汉献帝改编《汉书》以便阅读。共十八 万字。 • 3、体例:编年体,而吸取了纪传体“人经事纬”的 特点。被认为是断代编年体的代表作。此后晋人袁宏 《后汉纪》、孙盛《晋阳秋》、沈约《齐纪》、裴子 野《宋略》以至于宋代《资治通鉴》,均如此。 • 4、特点:词约事详;史论精彩。(《汉纪·孝文皇 帝纪下》论免租税之蔽等)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322d33011ca300a6c3905e.png)
“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著论衡。
《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写作目的是要使 语言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 伪的标准。
《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现存八十 四篇,缺《招致》。
王符《潜夫论》
独传、合传与类传:独传就是只给一个人作传,如《李斯列 传》,合传就是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作传,如《屈原贾生 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传就是把某些相同类型 的人物放在一起作传,如《游侠列传》、《刺客列传》、 《酷吏列传》,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 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史记》因纪传体所限,使用“互见法”以避免叙事记人的 重复,或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货殖列传》列举了计然、范蠡、子贡、白圭、猗顿、郭纵、 乌氏倮、巴寡妇清等生财致富的事例,强调商业在民富国强
中所起的作用。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进步的,他的关于经济发展是 一个国家强盛衰的基础,关于工商业生产在社会历史上 的作用和地位,关于肯定人追求财富的合理性等问题的 论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
《谏营昌陵疏》是一篇有名的政论散文。反 对成帝大营昌陵,历述古代帝王薄葬之益、 厚葬之害的历史事实,并阐明“自古及今, 未有不亡之国”,以及“死者无终极,而国 家有废兴”的道理,意蕴深刻,态度诚恳, 说理透辟,是一篇极富教益的文章 。
刘向的校篇之功
刘向与其子刘歆共同完成的《七略》,是我国第一 部目录著作。
8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专门史。
《史记》的体例革新
在体例上突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 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显得有血 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 爱·摩·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圆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 小说面面观》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见《小说面面观》。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而在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4 )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全书充满了浓 郁的悲剧气氛。 郁的悲剧气氛。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无疑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 生感慨。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 生感慨。 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流露出对天意的 怀疑,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伯夷列传》 怀疑 ,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 ( 《 伯夷列传 》 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吴 起杀妻、母死不归) 起杀妻、母死不归)
总序》 (宋)郑樵《通志·总序》: 郑樵《通志 总序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 故能上稽仲尼之意, 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 国语》 世本》 战国策》 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 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 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3、东汉政论: 东汉政论: (1存三篇); (2)仲长统《昌言》(今存三篇); 崔寔《政论》 (3)崔寔《政论》
第二节: 第二节:哲理散文 王充《论衡》 (1)王充《论衡》;谶纬批判 桓谭《新论》 (2)桓谭《新论》;形神论
第三节: 第三节:历史散文
第三章: 第三章:汉代散文
第一节 政论散文 第二节 哲理散文 第三节 史传散文
第一节 政论散文
一、政论文 西汉政论: 1、西汉政论: 贾谊《过秦论》 陈政事疏》 (1)贾谊《过秦论》、《陈政事疏》(《治安 )、《论积贮疏》 策》)、《论积贮疏》; 晁错《论贵粟疏》 (2)晁错《论贵粟疏》 参看《管锥编》第三册: 过秦” 剧秦” 参看《管锥编》第三册:“过秦”、“剧秦”为西 汉政论中老生常谈。 汉政论中老生常谈。 上书: 2、上书: 邹阳《上吴王书》 狱中上梁王书》 (1)邹阳《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 枚乘《谏吴王书》 上书重谏吴王》 (2)枚乘《谏吴王书》、《上书重谏吴王》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 迁》: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 恨为弄臣,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 恨为弄臣 寄心楮墨, 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 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 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 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 能如茅坤所言: 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 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 李广传》即欲立斗, 石建传》即欲俯躬, 《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 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 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一、《史记》 史记》 得名: 太史公书》 东汉末《史记》 1、得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史记》。 体例: 2、体例: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称纪传志书体),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称纪传志书体), 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年史事; 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年史事; 结构: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3、结构: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 十列传, 130篇 52万字 万字。 十列传,共130篇,52万字。 4 、 主旨: 前期: 总结历史、 润色鸿业; 后期: 发 主旨 : 前期 : 总结历史 、 润色鸿业 ; 后期 : 愤著书,抒身世之叹,立不朽之言。私人著述。 愤著书,抒身世之叹,立不朽之言。私人著述。
二、《汉书》 汉书》 体例:纪传体断代史(此后正史之典范) 1、体例:纪传体断代史(此后正史之典范) 2、结构: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80 结构: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100篇 多万字。 多万字。 主旨:前期:私人著述;后期:使汉家“扬名于后世, 3、主旨:前期:私人著述;后期:使汉家“扬名于后世, 冠德于百王” 汉书》颜师古注),官方著述。 ),官方著述 冠德于百王”(《汉书》颜师古注),官方著述。 特点: 记载了西汉世袭官僚家族历史, 4、特点: (1)记载了西汉世袭官僚家族历史,通过家族 兴衰来表现西汉社会的变迁。 霍光金日磾传》 兴衰来表现西汉社会的变迁。如《霍光金日磾传》、《张汤 杜周传》 传》、《杜周传》等。 叙事完整详尽,笔法精密细致, ( 2) 叙事完整详尽 , 笔法精密细致, 冷静叙事而不挟带感 通过人物言行自然呈现褒贬、吉凶。 情,通过人物言行自然呈现褒贬、吉凶。 霍光、金日磾之谨慎性格之区别分析:光止于身、 霍光、金日磾之谨慎性格之区别分析:光止于身、磾及于子 霍光金日磾传》 孙,见《霍光金日磾传》。
5、《史记》的人物塑造 史记》 人物阶层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 ( 1) 人物阶层广泛 , 上自帝王将相, 下至三教九流、 市井 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 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 方士等入传。 方士等入传。 人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深刻的共性。 (2)人物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深刻的共性。 A、特殊个性及技能:“世世受射”的李广,射技:射匈奴 、特殊个性及技能: 世世受射” 李广,射技: 射雕者三人、射杀白马将、夺胡儿弓射追骑、南山射猎射石、 射雕者三人、射杀白马将、夺胡儿弓射追骑、南山射猎射石、 射虎、射敌方裨将。 射虎、射敌方裨将。 时代共性:恩怨分明。 B、时代共性:恩怨分明。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 苏秦与宗族朋友、韩信与漂母等) 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与宗族朋友、韩信与漂母等); 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的极端形式。 刺客列传》 士为知己者死,知恩图报的极端形式。(《刺客列传》)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李广斩霸陵尉; 以牙还牙,以怨报怨。(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李广斩霸陵尉; 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