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合集下载

2两汉政论散文

2两汉政论散文

《狱中上梁王书》
此文博引史实,巧设比喻,铺陈排比, 辞藻富丽,有辞赋化的倾向。
“苏秦相燕,人恶之于燕王,燕王按剑而怒, 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 侯,文侯投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第二节 西汉中后期
西汉中后期:武帝即位以后。 背景:中央集权加强,儒术独尊,思 想比较僵化。 散文特色: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 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 文气迟缓,思想禁锢。 代表作品: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刘向《谏营起昌陵疏》 等
其子刘歆编成《七略》。
刘向的《列女传》、《新序》与
《说苑》
杂举前代群书轶闻琐事 编录而成的三本历史故 事集,是汉代记事散文 的代表作。
三本书中 道。
《列女传》中的“洁妇
秋胡”、《新序》中的 “叶公好龙”等。
这三本故事集,文笔 朴实简洁,叙事写人 生动形象,上承《韩 非子》的《内、外储 说》、《说林》之体, 下开六朝《世说新语》 类小说之先河。
二、西汉后期其他散文
桓宽的《盐铁论》,是西汉后期政论散 文的代表作 。 扬雄 的《太玄》、 《解难》、《法 言》、《解嘲》。 司马迁《报任安书》。
第三节 东汉前期
背景:汉帝国由盛而衰,又由衰而兴, 今文经学走向极端,被不少文士怀疑、 批判,古今经学随之兴起。 散文特色:明白晓畅、不傍经典。 代表作: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 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 王充《论衡》等。
(一)晁错其人
晁错(前200?~前 154),颖川人。汉初 的一位学者,也是个积 极的政治改革家。曾学 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 学说。号称“智囊”。 提出“削藩”的建议, 引起“七国之乱”。后 被“腰斩”处死。

秦汉散文四大家

秦汉散文四大家

秦汉散文四大家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就像我们谈到唐诗会想到李白杜甫一样,每个时期都有其文学巨匠,汉赋也不外如是。

汉代文学,上承先秦,下开六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文学的发展异彩纷呈,产生了很多文学大家,汉赋、史书、歌诗乐府、政论杂著等各类文体,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都有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文誉其名。

司马相如确立了汉赋劝百讽一的风格,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标志着汉赋的成熟。

杨雄《甘泉赋》、《长扬赋》、《羽猎赋》则以司马相如诸赋为蓝本,在文学史上首开不逊于原作的模拟之风。

班固代表作《两都赋》,盛夸东汉之声威。

张衡所著《二京赋》比之《两都赋》篇幅更长、结构更宏伟,被誉为“长篇之极轨”。

来了解一下汉赋四大家吧!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

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本名司马长卿,因崇敬战国蔺相如,改名相如。

少好读书、击剑,曾为景帝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辞官,游于梁会王门下。

后回蜀,期间与才女卓文君私奔,留下千古美谈。

汉武帝后来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入宫,司马相如由此成为宫廷辞赋家。

晚年任文园令,后免官居茂陵,元狩五年前后病卒。

汉代,赋这种文体大盛,涌现出了一批善于写赋的作家,而司马相如则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除《子虚赋》外,司马相如还作有《上林赋》、《美人赋》、《长门赋》等。

其中,《子虚赋》、《上林赋》内容相连,以子虚和乌有先生争相夸耀本国的故事为基本构架,极尽铺叙、夸张、想象、排比之能事,气势恢弘,典故堆砌,文字华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散体大赋特点,奠定了散体大赋的体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长门赋》为代表的骚体赋对我国宫怨文学有不小的影响。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论积贮疏》 本文写于公元前178年,即 汉文帝二年。当是时,汉由于长期战争, 因而造成经济凋敝,米价昂贵,这种情况 一直延续到汉文帝时仍未改变。贾谊有感 于此,作《论积贮疏》一文,以劝诫皇帝 重视农业生产,积贮粮食。
汉代历史散文

司马迁《史记》——在中国散文发 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 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 的传记文学。
Βιβλιοθήκη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 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 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 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 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 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 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 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 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 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神情的描写则比比皆是,如《廉颇蔺相如 列传》中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持其 璧睨柱,欲以击柱”,“张目叱之,左右 皆靡”,“怒发上冲冠”等,使人产生一 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也是司 马迁常用的手法。如刘邦、项羽微时见秦 始皇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话。刘邦说: “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多有羡慕;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则更多的是 自负与野心,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 的处境与性格。
《汉书》的体例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 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 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 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 “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 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 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而在两汉时期,散文经历了丰富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段时期的文学成果。

一、两汉散文的起源与发展1. 散文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2. 最早的散文作品是《吕氏春秋》的“杂篇”部分,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3. 汉代初期的散文多为议论文和辩证文,其中以《战国策》和《论衡》最具代表性。

4. 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随着汉朝的兴起,散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5.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成为了文人的主要创作形式,产生了很多杰出作品,如《论语》、《汉宫秋》等。

二、两汉散文的特点与风格1. 自然真实:两汉散文注重表现真实的人生和自然景观,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

2. 白话文风:两汉散文开始大量采用白话文,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3. 地方色彩:两汉散文中常常出现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4. 理性思辨:两汉散文强调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注重对事物和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5. 情感抒发:两汉散文中也不乏表达作者情感和感慨的作品,既有愤慨和悲凉,也有豪情和激昂。

6. 文人雅致:两汉散文注重修辞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追求文人雅致和审美效果。

三、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衡》:由东汉文学家王充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特色的散文集,包含了许多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论述。

2. 《汉宫秋》:由东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创作,描写了汉武帝和王昭君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语言优美,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3. 《五言长文》:由东汉文学家司马迁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点的散文作品,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4.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两汉散文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散文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散文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有散文
两汉时期的主要成就:
一、散文:
1.《列仙传》屈原:它以屈原为代表,朴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苦难,表达出民族精神的强大韧性。

2.《刘伶芰见外》杨炯:它反映了官场政治困境,表达深沉、言之有物,使很多后人受益良多。

3.《江雪》柳宗元:它充满着诗意般的芬芳,形象地描绘了江湖的风光,成为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

4.《枉凝眉》苏轼:描写了乡村风景,正反合一,表现出人生的沟通节奏,有力地过渡到建句端庄,给读者以哲理思考。

二、文学:
1.《诗经》: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它充满神奇符号,却又是编年史的重要参考书。

2.《论语》孔子:著名的儒家经典,集中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为后世提供了不少启发和文化成果。

3.《庄子》庄子:包含丰富的道教元素,展示了中国文学复杂的思想结构,不仅有着深远的思考价值,而且在肉体搏斗中也让了很多潜力。

4.《尔雅》:是一部三代时期综合性的文学著作,整理了丰富的礼乐教育记录,同时也改变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方向。

三、社会:
1.统一中国大地:二百三十多个君主统一中国,形成了中国今天南北统
一、全国统一的局面;
2.建设根基:政府机构结构完善,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在中央、地方、部众三权分立的制度下运行;
3.实行科举制度:由武帝汉武建立了科举制度,开辟出大臣、吏部、礼部、户部等官制,国家管理更加规范;
4.僧道改革:实施了僧道改革,建立列宗、安居、进乐三坛制,改变和调整传统的佛教伦理观念,实现了宗教教育的便捷性和质量的提高。

总之,两汉时期以散文、文学和社会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中
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西汉后期及东汉的散文和词赋

但《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汉 书》常常是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班固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
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 书· 司马迁传》)。 《史记》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司马迁的 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
如《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在巨鹿之
战时,破釜沉舟,气吞山河;在垓下之 战时,四面楚歌,凄怆悲壮。 再如《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等。 《汉书》则更注重冷静、客观的叙述, 如《苏武传》等。
章帝时,班固与诸儒讲论五经同异于白
虎观,撰成《白虎通德论》。 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汉书》已 经基本完成。
一部分“志”、“表”是在他死后,由
妹班昭和马续续成的。 永元四年(92),窦宪自杀,班固被捕, 死于狱中,终年61岁。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它叙述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艺术;班固为尊者讳,常常删去讽刺语 言和细节描写。
如班固将《史记·项羽本纪》之“鸿门
宴”一节,移入《汉书·高帝纪》,但 删去了其中几处显现人物风采的对话。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班固的这些改动,
不仅降低了原作的思想性,而且使人物 的风神举止大为减色。
4、语言表达
《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
京都大赋“长篇之极轨”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汉赋四大家:
在汉赋发展过程中,司马相如、扬雄、
班固、张衡的创作及成就,充分体现了 汉代体物大赋的基本特色和成就,习惯 上称之为“汉赋四大家”。
二、《归田赋》: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
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蔡泽) 之慷慨,从唐生(唐举)以决疑。谅 (实在是)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章: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主要包括汉武帝时期的散文和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两个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散文以历史记载和传记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司马迁的《史记》和刘向的《战国策》。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详实的史料和精细的叙述,创作了《史记》这一中国历史上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

《史记》不仅对汉代历史有详尽的记载,还涉及上古及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通史。

刘向则以《战国策》记录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成为研究战国时期史料的重要参考。

汉昭帝时期的散文以辞章赋体和乐府风格为主要形态,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和左思的《史记补》。

班固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创作了《汉书》这一东汉史书的巨著,继承了《史记》的撰写风格,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

左思则以《史记补》对《史记》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填补了《史记》中一些内容的不足,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汉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丰富了散文体裁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参考。

两汉散文概述

两汉散文概述

两汉散文概述【篇一:两汉散文概述】《两汉散文》由李祚唐等编写。

《两汉散文》主要内容包括为乞骸骨书;诫兄子严教书;座右铭;遗黄琼书;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渠之莫食——怀才伤时;鹏鸟赋;士不遇赋;答客难等内容。

[1]【篇二:两汉散文概述】两汉散文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贾谊(前 200~前 168 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 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 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 23 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 33 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段。

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

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虽历时 2000 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3、《史记》的文学价值

②《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史记》中很多传记是由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构成,在尖 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各种人物按照故事进程和叙事逻
辑粉墨登场,依据人物自己的立场、性格和能力,各显 本色,又彼此对照,个性表现得格外鲜明,引人入胜。



3、《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①《史记》的写作本身就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通过描写历史人 物及其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生存方式及生存困境。这些 正是文学的终极目的。 《史记》的写作还具有抒发自我情怀的目的: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为此,《史记》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段,在取得辉煌的史学成就 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很高的美学水平。
2、《史记》的史学价值




①《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称《史 记》。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取材,时间上自传说中被当时人们视为历史开端的黄 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 包括西汉王朝的版图及四周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以其宏大的时空视野,对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还蕴涵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探究和把握。
1、司马迁的生平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引言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散文创作取得最高成就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诗歌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散文也逐渐崭露头角,并在一些杰出的作品中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几部代表作品。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刘义庆所著的一部集合了历史典故、轶事和人物小传的散文集。

它以独特而精彩的笔触和生动有趣的描写,展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世说新语》以短篇小文为主,每篇都以一个轶事或典故为基础,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来反映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衡》《论衡》是西汉时期王充所著的一部辩证性散文集,也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重要代表作。

这部作品总结了古代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观点。

它以辩论为基本形式,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对比和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论衡》不仅在哲学思想方面具有创新性,而且在文学表达上也堪称经典。

王充运用了大量寓言、比喻和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论衡》成为两汉散文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汉书·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是西汉时期班固所著的一部记载了当时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的编年体著作。

其中包括了大量散文作品,如班固自己的《白虎通义》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在思想内容和文学形式上也都具有独特之处。

《汉书·艺文志》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展示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它为后来散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成为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重要见证。

结论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包括《世说新语》、《论衡》和《汉书·艺文志》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而精彩的描写方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秀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东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东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东汉时期,散文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和技巧。

以下是对东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文体特点1. 简洁明快:东汉散文以言简意赅、文字简练为主要特点,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

2. 想象丰富:东汉散文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夸张等修辞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

3. 人民观点:东汉散文关注社会现实,以普通人的视角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情感。

二、代表作品1. 《赤壁赋》:东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运用写景、抒情、议论等手法,以描绘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为主线。

2. 《七发》:由宦官曹茂撰写,主要以议论人生、思考时事等为主题,对人生、伦理等进行反思。

3. 《太平广记》:东汉末年刘知几所编写的文集,涵盖了各种奇闻轶事、著名历史事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之一。

三、修辞手法1. 比喻:在表达中使用比喻手法,通过类似的形象或事物来加深读者对某个主题或情感的理解。

2. 夸张:通过夸大事实或情感的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对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差异和特点,以加强表达效果。

4. 描写:通过生动而精细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景象或情感。

四、主题内容1. 思考人生:东汉散文多以人生哲理、命运探究为主题,让人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 关注社会:东汉散文经常关注社会矛盾与问题,以批判与讽刺的手法来表达对社会的观点和思考。

3. 爱国情怀:东汉散文中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家国情怀。

总结:东汉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真实的内容深受文人的喜爱。

其简洁明快、想象丰富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瑰宝。

通过对东汉散文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以及国家的关注和思考。

东汉散文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并为我们今天的文章创作提供灵感和借鉴。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

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

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

文章导读
《过秦论》详尽地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 其所以灭亡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汉文帝作为改 革政治的借鉴。篇中就各方面分析秦所犯的错 误,故题名为《过秦》。上篇总论秦得天下的 形势,及其灭亡的主因:“仁义不施” 。中篇 剖析秦在统一后没有正确的政策和二世未能改 正错误。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 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三篇对秦国历史发展,扼 要而明确地指出其成败关键所在,开中国散文 中“史论”的先河。
《淮阴侯列传》其文
《淮阴侯列传》叙述了韩信跌宕起伏的奇异的一 生。 1、少年有奇行 2、青年有奇遇 3、刘邦击掌称奇 4、屡出奇兵 5、功成而身败名裂 整篇传记贯穿一个“奇”字,充满悬念,曲折多 姿。
韩信评价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 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 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 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 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 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 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 亦宜乎!
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 1、少年躬耕与读书 2、青年游历 3、继父职,担任太史令 4、李陵事件 5、发愤著《史记》
《史记》的体例
《史记》的体例及其意义 全书包括 “本纪”, “世家”, “列 传”, “表”, “书”,共五个部分。 司马迁是从大一统的思想出发安排其体例 的。
《史记》的创作目的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 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 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 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 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 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 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 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 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 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淮南子为两汉时期史传散文代表作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bai,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

工辞赋,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两汉散文的特点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总体上,两汉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语言简练明快:两汉散文追求表达简洁明快的特点,注重内容的生动性和表达的直接性。

2. 文笔流畅优美:散文中的句子通常简练流畅,修辞手法灵活多样,以达到优美的效果。

3. 讲究修养与德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散文作品常常注重培养修养和弘扬道德。

4. 长短结合,形式多样:两汉散文的篇幅长短不一,既有篇幅较长的散文,也有篇幅较短的短篇散文。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认为是两汉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它载有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继承了先秦编年体的特点,以史事为基础,同时融入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庄重而雄伟的笔调描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3.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鼻祖。

它以鲁迅称之为“最早的文化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于散文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两汉散文的题材内容1. 社会风俗描写:两汉散文经常描绘各种社会风俗、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以展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 怀古咏史:考古文字记载,两汉之间,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学问兴盛,文化多元,这一时期的人们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散文作品以怀古咏史为主题。

3. 思考哲理:儒家思想对两汉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哲学问题。

四、两汉散文的流派及代表作1. 比兴派:两汉散文中的比兴派以警示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主题,它以喻体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汉代刘安的《孤愤赋》。

2. 宣传派:宣传派的特点是歌颂当时的权贵,赞美君主和朝廷,代表作品有汉代班固的《汉书·律历志》。

3. 学术派:学术派的作品主要是关于学问、文化等方面的论述,代表作品有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汇编

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汇编

2、《史记》的史学价值


④《史记》继承“秉笔直书”的传统和诸子文化的理性 批判精神。 尤其是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汉武帝治下的社会,司 马迁始终保持其冷峻的眼光。他在肯定刘邦历史功绩的 同时, 毫不留情地、活生生地描绘了刘邦乡村无赖的嘴 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 对一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他任用酷吏、残 害民众、任人唯亲、压抑人才以及迷信求仙等等行径。 官僚阶层中种种勾心斗角、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纷呈毕 现于他的笔下。
1、司马迁的生平


20岁那年,他开始了第一次壮游,到达 了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 等地,寻访了传说中的大禹的遗迹和屈原、 孔子以及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等众多历史人 物活动的旧址。 回到长安后,仕为郎中。以后又奉使或侍 从武帝,游历了许多地方。足迹几乎遍及 全国各地。这在当时的中国学者中几乎是 绝无仅有的。广泛的游历,开拓了司马迁 的胸襟和眼界,接触到了各个阶层各种人 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 料和传说,对后来《史记》的写作起了很 大的作用。
2、《史记》的史学价值



③《史记》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观照、审视、记载历 史,表现出对多种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 重视、对历史人物心灵与命运的极大关注。 所记述的人物遍及于社会各阶层,包括社会中下层人 物和非政治性人物:帝王、诸侯、官吏、农民领袖、 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巫医、男宠、卜 者等等,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而又共同组成 缤纷的历史画卷。 司马迁还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对物质利益和生 存条件的追求,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这一认识已 大大突破了他那时代的水平。
一、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两汉史传散文成就最高的为: 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的《汉书》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

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在这些作品中,散文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传承和发展,在两汉散文中,最高成就的文学作品一定不得不提《论语》和《庄子》。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而成的一部儒家经典,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宝”。

其中的许多篇章,如《为政篇》、《八佾篇》、《雍也篇》等,都是散文的代表之作。

在这些篇章中,孔子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政治、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这种对话式的写作方式,使得文章具有了逼真的生动性和情感的张力,让读者更能够深入体会孔子的思想精髓。

比如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一句话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君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而这种阐释方式,更加符合当时人们思想的需要和传播的方式。

而《庄子》则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的思想总结与表达,成书于汉代末期。

此书以对话和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庄子对于自然、人生、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独特见解和理论。

和《论语》类似,文章同样给人明快生动的感觉。

比如在《南华经·大宗师》中,庄子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个难忘而又精辟的句子,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表达出庄子对于友情的珍视和看法。

不难看出,庄子在文学的表达方式上,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扩展性,让人们的思想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迪。

综上所述,无论是《论语》还是《庄子》,它们都凭借其生动、精炼、言简意赅的文风,以及对于当代社会和人们思想关注点的准确把握,成为了我国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两汉文学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作家作品(两汉)

中国作家作品(两汉)

中国作家作品(两汉)
1、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其主要作品为《史记》,
原名《太史公书》,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
世家、70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
《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均出于此书)。

《史记》
属历史散文。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被誉为实录、信史。

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史学双璧之一,前三史、四史之首。

2、班固,字孟坚,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其主要作品为
《汉书》(《苏武传》出于此)。

开创了断代纪传体史书体例,前三史四史之一。

3、乐府,其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情编的《乐
府话集》,后者见南朝徐凌编的《玉台新咏》。

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十寺。

与《木兰话》合称乐府双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概述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论治安策》、《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过秦论》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

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

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

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

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论积贮疏》是贾谊的名文之一。

虽历时2000余年,但其论述“积贮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辉。

文章直抒政见,观点鲜明,议论锋利,论证严密,善用对比,笔势流畅,说服力强,有战国纵横家遗风,无论对历代经济政策的制订,还是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养生息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到汉文帝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但商贾、地主侵夺农民,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因破产而纷纷流入城市,成为工商业的佣工或无业的游民,官僚、商贾的淫侈之风也日益增长,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的积贮,很不利于西汉封建政权的巩固,同时北方匈奴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贾谊就向文帝上了这份奏疏,建议重视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贮。

在文章中还毫不隐讳地揭露了当时人民备受饥寒的困苦生活,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提出严厉的批判,言辞犀利激切。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春秋繁露〗十七卷。

汉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撰。

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为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干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除此书外,尚有《董子文集》。

此编为作者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书名为“繁露”,《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

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

《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

我国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

《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然。

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凋零,都是天的仁德、刑杀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的意志的体现。

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

"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权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

《繁露》还用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等等。

这样就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变成了体现天的意志和目的,神化封建制度的工具。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

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

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樵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

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编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因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治《春秋谷梁传》。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是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另外一部是《新序》),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

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

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

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说景帝前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

《论贵粟疏》这篇文章观点精辟,分析透彻,逻辑谨严,文笔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和流畅浑厚的风格。

晁错针对农业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粮食供应一直紧张,经济形势很严峻,社会安定、边防巩固受到危及的形势又上脍炙人口的《论贵粟疏》。

全文紧紧抓住贵粟,从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实际出发,高屋建瓴,援古况今,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又明确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全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作者在说明问题时运用古今对比,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法令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使他的主张得到更鲜明的表现,让统治者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中特别是对农民现实生活的贫困穷苦的描写,揭露性很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