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共28页文档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 散文阅读 学案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散文阅读学案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语文高考复习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中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散文阅读,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份学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一、文思有路在阅读散文时,我们需要有一条思路,不能漫无目的地读,否则就会浪费时间。
要根据文章的题目和段落大意,整理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扫一遍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然后逐段分析,找出段落的中心思想,并与整个文章的主旨相呼应。
二、结构合理散文通常是由几个自成一体的段落构成,每个段落都有一个中心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需要了解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和整个文章的结构。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要逐段分析,找出每一段的中心思想,并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脉络。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感受作者的行文风格和文思流畅。
三、遵路识真散文是为表达作者的真实思想和感受而写的。
在阅读时,我们需要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立场态度,发现文章中的感人之处,引导自己思考。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和时代背景,从中寻找文章的内在联系和主旨,领悟文章所反映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从而提升对文学的感悟力以及阅读的深入度。
四、精准分析文章中通常会有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们需要仔细阅读,理解每一个句子的含义,并注重简化、概括和归纳。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词义、搭配和用法,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从而提升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总之,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板块,它不仅考察对语言运用的掌握,更考察对文学的理解和文化的感悟。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的原则,细致阅读,精准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文阅读之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任务一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思路结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如是说:阅读散文就要缕析作者情感流淌的脉绪,体会新鲜的命意和意境。
[走进任务]“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能够精准分析散文思路结构,既是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又是高考散文思路结构考查的重要内容。
分析散文思路结构,就是要弄清散文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和特点,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为此,复习就是要强化对散文思路结构的把握能力,顺利地解答线索、构思、句段作用三种主要题型。
一、思路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1.结构类型分类特点思路静赏式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2.结构关系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3.行文构思技巧以小见大以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叙事:直接切入场景,引人入胜。
议论:直接表明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在全篇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4.如何梳理行文思路(1)寻找关键词句。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3)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4)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不同形式的散文,其行文思路是不同的。
请见下表:类别行文思路写景状物散文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叙事散文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议论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依据上述文体思路,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
学案32:分析散文的思路结构-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
学案32:分析散文的思路结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能够精准分析散文的思路结构,既是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又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要内容。
分析散文的思路结构,就是要弄清散文的线索,弄清材料安排的顺序和特点,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因此,复习备考时就要强化对散文思路结构的把握能力,顺利地解答线索、构思、句段作用三种题型。
知识图要一、新题试做自我体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千载白鹭鸣庐陵徐剑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
秋后阳光仍炽,苦夏未尽。
赣江清如镜,楼高八面风,一行白鹭盘旋江面,东风起,送我上青云。
秋声近,吉安城郭。
我看到白鹭洲,一洲分两水,青螺屿楼浮在水上,章贡之水赣南来。
白鹭展翼,扶摇直[注]鼎甲四十九人,宰辅十九人,尚书六十九人,兀立吉上江天。
一派好风光..!庐陵地杰人灵,北宋以降,古庐陵安的天空,一个个寒门学子戴乌纱,穿红袍,胸挂锦鸡,无限风光..在庐陵啊!今日的庐陵,历史又称半座苏州城。
可已找不到旧时模样。
阳光金晃晃的,洒满城郭。
下车,一路台阶至底,是一个广场,正中央立了一块石碑,行书“白鹭洲书院”。
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廓桥。
太阳斜照下来,站在桥上,极目远方,由远及近,赣江碧流天际来,八面见画境,是诗,是词,更是秋水文章。
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
白鹭洲中学出奇地静,逐级而下,过一座四角为石柱的亭子,南边两个石方柱,镶为一副楹联:“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岂独山原林麓之观。
”妙哉此言,修杂芜而成参天大树也。
移步石亭,但见赣江岸边,一棵古樟树,树高千余尺,遮天蔽日,犹如一柄巨伞,荫庇着一代又一代庐陵学子。
据说,古樟树年轮有三百多年,而白鹭洲书院则在朝朝暮暮中观鹭栖鹭飞七百年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遥想当年,上饶府人氏江万里知州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好官声。
散文的结构作用
——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句段作用
►《浣花草堂》 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开头在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作者 在文章的开头写读《杜诗辑注》及感受,既是设置悬念、
埋下伏笔、引出下文,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想对杜甫有更深
刻的了解,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答案 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 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 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解题策略探究】
①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②明确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 答分析。 ③结合段落位置及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解答。 答题模式: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技巧点拨 .从三个角度去思考 (1)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பைடு நூலகம்什么内容, 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 (2)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 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 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 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 些内容相照应。 (3)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
《四堡雕版》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 解析:从内容上看,这一段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 主要是说“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那片大地上文明的 传播”,第二部分是说“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 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 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本文的标题是“四堡雕版”,后面 紧跟着就介绍到“四堡雕版”,而在四堡雕版上场之前先 给它提供一个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从结构上看,第二段的 上文说“如花似锦的猜想”,下文介绍四堡雕版,第二段 把上下文连接到一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参考答案:(1)承接上文如花似锦的猜想,引起下文对 四堡雕版的介绍。(2)写建安雕版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富 有民间气质的审美品格,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为 介绍四堡雕版提供历史和文化背景
2022高考语文一轮课件:专题2 散文阅读 第4讲 分析结构思路——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 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 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 了那挂灯的街。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 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 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 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 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 奇和庆幸。
十四段对人的描写,而“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 灯”,所以才有了下文观灯受阻的情节和观灯盛况以及兴尽欲归时看到的美景, 也才有了最后一段的点题“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 城……”。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先说写街的作用,再说写人的作用,最后分析写灯的作用,最后写总括性的 结论。
(本文有删改) 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 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 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 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顾客盈门,座无虚 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 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 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 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8页PPT
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作者思有路经遵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经遵路识斯真古人创作诗歌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层次架构、声韵变化、起首与收尾、诗眼与全篇、行文的参差错落、起伏变化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说作者为文,其思维的展开是有轨迹可循的。
因此解读古典诗歌结构章法,研究一首诗的结构变化,寻找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过程,探索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匠心,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真意。
一、起承转合巧照应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
如《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就为全词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声声慢》开头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凄惨、孤苦的感情基调。
二是利用过片(下片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前面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词人的忧愤做了铺垫。
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
如《定风波》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用最后一句概括了词人的宠辱偕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二、语脉暗接情跳跃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跳跃性大。
它不可能像散文、小说那样将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细细道来,但它又绝不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
这种联系,不只合乎逻辑,在语言表达上也是很严谨的。
柳永的这首词就充分显示出这种特点。
词的语脉暗接处主要有“冷落清秋节”暗接“寒蝉凄切”四个字,不仅时令上契合,氛围情调上也一致;“晓风残月”中“晓”暗承“对长亭晚”的“晚”,暮霭中分别,晓雾里醒来,船行一夜而人隔千里,能不伤乎?“兰舟催发”呼应“骤雨初歇”,暴雨已停,天已放晴,所以舟要“催发”了;“更与何人说”暗接上片“无语”,此刻执手相看,尚可倾诉衷肠,然而却“无语凝噎”,能言时不言,他日天各一方,欲言却无人可言,更显愁肠百结。
三、关键语句贯全篇抓住关键词,可以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梳理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内容。
如《诗经·氓》中三次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之“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1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
突破一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导语]“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能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既是散文阅读的关键能力,又是高考散文考查的重要内容。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弄清散文的线索,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为此,散文结构复习就是要强化对散文结构的把握能力,顺利地解答线索、构思,句段作用三种主要题型。
1.填空与简答(1)古人在解读文章时非常强调“文脉”“意脉”的作用。
王漫教授认为散文学习可以“抓线索”,并进一步指出“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
因此,阅读散文,应该由表及里,通过品味语言以及人、事、物、景这些写作对象来体味作者的情思。
(2)郁达夫《故都的秋》写了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闲人、秋日胜景。
这五幅图景的内在关联是什么?请简述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依仗“悲凉”情绪联结在一起。
“清晨静观”强调的是破败荒芜以及牵牛花的冷色调;“落蕊轻扫”强调的是生命来无踪去无痕的落寞;“秋蝉残鸣”强调的是来日无多的衰弱;“秋雨闲人”强调的是人生几度秋凉,流年已逝的感慨;“秋日胜景”强调的是盛极而衰,“胜景”是终结前的狂欢。
2.温习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把握其结构特点。
(1)本文的线索不止一条,有情感线、游踪线、时空线。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文章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这三段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由低到高,由内到外。
(4)联想是散文的翅膀,文章7~9段是联想部分。
从4~6段写到7~9段,是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写的。
第8部分 散文阅读 课时62 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课时62精准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知识清单(十四)思路结构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
一石之嶙,可以为文。
一水之波,可以写意。
一花之瓣,可以破题。
实在自由。
——剧作家骆文一、散文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
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
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特征(1)纪实性强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
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
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1.种类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1)概念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考纲解读_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_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_散文阅读之(精品)_公开课
时间怎样地行走
关键句
迟子建
①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 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 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 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起 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够不想回屋睡觉,都必须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听从父 母的吩咐。他们理直气壮呵斥我们的话与挂钟息息相关:“都几点了,还不起床!” 关键句 要么就是:“都几点了,还在外面疯玩,快睡觉去!”这时候,我觉得挂钟就是一 个拿着烟袋磕着我们脑门的狠心的老头,又凶又倔,真想把他给掀翻在地,让它永 远不行走。在我的想象中,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又古板。但有时候 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它也是温情的,在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可以在子时 钟声敲响后得到梦寐以求的压岁钱,想着用这钱可以买糖果来甜甜自己的嘴,真想 在雪地上畅快地打几个滚。 ②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 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不会因为贪恋窗外鸟语花香的美景而放慢脚步, 关键句 也不会因为北风肆虐大雪纷飞而加快脚步。它的脚,是世界上最能禁得起诱惑的脚, 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我喜欢听它前行的声音总是一个节奏,好像一首温 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馨的摇篮曲。时间藏在挂钟里,与我们一同经历着风霜雨雪、潮涨潮落。
第一步
初步感知
提问:读题干、看标题,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读懂题干、看清文题。
第一步
初步感知
提问:读题干、看标题,你有什么收获?
参考:( 1 )标题是“时间怎样地行 走”,可以抓住“时间”这个关键点 来明晰思路。 ( 2 )本文主要谈的是“我”在不同 时间段对时间的不同感受。来自第二步抓住标志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第1节
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
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
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
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
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
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
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
本 课
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
栏 目
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开 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
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翔忙碌的身影对
上,对去年的那只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
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
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
本 课
穴。我猜它们一定会先检查它们一冬没有居住的房子,然后进
栏 目
行外墙的修补,并且把卧室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
开 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
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考点:体验·解读
第1节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
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
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
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
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五作文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三散文结构模式
三、散文结构模式模式一一线串珠式结构一线串珠式结构是以叙述为主的散文在写作时常用的结构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指以一条线索贯串全文,将经过选择后相对独立的写作材料串联起来,使之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构模板如下:在一线串珠式结构中,线索可以是某个有意义的实物、中心事件、中心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转移、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
按照一线串珠式结构写成的文章,常常主线分明,文脉清晰,布局严密,人、事、景、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形散而神聚、完整而和谐的效果。
[特别提醒] ①确定中心。
仔细审读写作要求,根据自己生活中积累和掌握的知识,确定写作的中心,并为多角度选材做好准备。
②选好线索,整合素材。
通过列提纲的形式,从素材库中选取多个素材,并依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一条行文线索,从而将所选材料合理组合。
③行文有方。
确定了素材和线索,还要想办法在文章中凸显这条线索。
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突出线索,或者让线索在文章的多个自然段重复出现等。
线索突出,读者就会一目了然。
④结构完整。
结尾处或借助议论抒情,或概括总结、画龙点睛,再一次强调线索,达到既收束全文又呼应开头的效果。
考题回溯[天津卷]试题见记叙文结构模板“模式三”。
模板范文我是一棵麦子①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清朝末年的麦子。
那时人们怨声载道,中国人民被西方列强压得喘不上气,直不起腰,抬不起头。
但只有我明白,中国不会倒下,中国必将化作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因为我看到了林则徐那坚毅的目光。
②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延安土地上的麦子。
焦灼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低矮的窑洞里闪动着战士们忙碌的身影。
终于,我在土地的滋养下萌发了,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的新生做着艰苦的奋斗。
③我是一棵麦子,一棵不起眼的,生长于离天安门不远之地的麦子。
那一天,举国同庆,天安门广场上奏起了响亮的国歌。
人们纷纷走上大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呐喊欢呼。
这一刻,我知道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
作者思有路,循路识斯真理解文章的主旨是高考语文现代散文最核心的考查角度,而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旨是紧密相连的。
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
文章的结构安排由思路决定,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
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从弄清思路到理解主旨是一个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思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理清思维脉络、概括全文中心四步来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
典型例题园花寂寞红季羡林①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
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
②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
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
③我是颇喜欢花的。
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
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
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
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④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
两个月前,我忽然听说,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
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
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⑤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
这当然只是幻象。
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
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⑥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
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
第一节 散文阅读 专题三 题型一 结构作用分析题
题型一结构作用分析题——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构建解答结构作用分析题的知识体系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
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高考语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时间怎样(zěnyàng)地行走
迟子建 ①墙上的挂童 (tó年n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着
gniá
的一道风景n) 。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 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 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 定那的时 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 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 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还没睡够不想 起床,在户外的月光下还没有戏耍
第八页,共26页。
③我上上初初中中以后,手表就比较普及了。我看见时间躲在一个小小的圆盘里,在手腕上跳舞。它跳得静 悄悄的(,ch不ūz像hō墙n上g)的挂钟那么清脆悦耳,“滴答——滴答——”的声音不绝于耳。手表里的时间给我 一种鬼以鬼后崇崇的感觉,少了几分气势和威严,所以明明到了上课时间,我还会磨蹭一两分钟再进教室, 手表里的时间也就因此显得有些(yǒuxiē)落寞。 ④后来,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时间栖身的地方就多了。项链坠可以隐藏着时间,台历上镶嵌着时间, 玩具后里来放置着时间,至于电脑和手提电话,只要我们一打开它们,率先映入眼帘的就有时间。时间有 如繁星一样到处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2)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 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 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 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3)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 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 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⑤十十几几年年前前的的一一天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 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 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 的牙齿脱落(tuōluò)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 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 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时间好似变戏法的魔术师,突然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 在他们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再也 看不到他们的脚印,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 他们不在了,可时间还在, 它总是持之以恒激情澎湃地行走着——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在我们不经意走过的地方, 在日月星辰中,在梦中。
21版:文思有路,遵路识真,精准分析散文结构
1234567
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 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 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 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 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 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 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 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 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
⑥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 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 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 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1234567
⑦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 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1234567
5.文章开头、结尾都写到“梦”?有何作用? 答案 开头、结尾都写到梦,这是首尾照应,开头是美梦成真,结尾是梦里 思念,“梦”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是抒情线索。 作用:(1)结构上贯穿全文,第①段是写梦想,第②段是写梦成真,第③~ ⑮段是梦的真实性,第⑯段是希望做梦。(2)用“梦”这种情感框架组织起 相关天湖的材料,来描绘它,抒发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1234567
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 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 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PPT28页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