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构词法的发展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史》构词法的发展

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节词到复音节词的道路前进的。历代复音词都有增加。鸦片战争以后,复音节词大量增加。现在汉语复音化的趋势并未停止。

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语言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

上古汉语的语言是很复杂的:声母、韵腹、韵尾,都比现代普通话丰富得多;和中古音相比较,也显得复杂些。有些字在上古是不同音的,到中古变为同音了(虞:愚;谋:矛;京:驚)。从第八世纪起,实际语音要比切韵系统简化了一倍。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又比第八世纪的实际语言简化了一倍以上。单音词的情况如果不改变,同音词大量增加,势必大大妨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汉语的词逐步复音化,成为语言简化的平衡锤。汉语的词的复音化正是语言简化的逻辑结果。今天闽粤各方言的语音比较复杂,复音词也就少得多,可以作为明确的例证。

另一因素是外语的吸收。如果是音译,原来是复音词,译出来自然也是复音词。上古外来语言如“琵琶”、“葡萄”、“苜蓿”、“薏苡”、“荔支”,中古外来语如“菩萨”、“罗汉”等,近代外来语如“鸦片”等,现代外来语如“沙发”、“逻辑”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甚至原来是单音词,译出以后也可以变为双音词,例

如“伏特”,“吉普”,“坦克”等。

如果是意译,就更非复音不可。汉语新词的产生,其重要手段之一,本来就是靠仂语的凝固化。至于吸收外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靠着主从仂语来对译单词。既然是仂语,至少有两个音节。例如“火车”、“电话”、“发动机”、“火车头”,至少有两个音节。

(一)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概况:

上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的语言。从史料看来,秦汉以后,汉语的双音节词越来越多;“五四”以后,同于受西洋文化节的影响,双音节词大大增加。凡三音节以上的词,都可以认为是词组,如发动机、社会主义。所以说,汉语词复音化的道路,就是双音化的道路。

从先秦的史料看来,汉语已经不是纯粹的单音节语。

1、就名词来说,“国家”、“天下”、“天子”、“君子”、“大

夫”等,已经老早由词组变了单词。例如:

①其惟吉士,用励相我国家

..。(书经·立政)

②见龙在田,天下

..文明。(易经·乾卦)

③百辟卿士,媚於天子

..。(诗经·大雅·假乐)

④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⑤大夫

..不均,我从事独贤。(诗经·小雅北山)

2、形容词。例如:

①商纣暴虐

..,鼎迁於周。(左传·宣公三年)

②燕燕于飞,差池

..其习。(诗·邶风·燕燕)

③击鼓其镗,踊跃

..用兵。(邶风·击鼓)

3、动词。例如:

①为命,裨谌草创

..之,东里

..之,行人子羽修饰

..之,世叔讨论

子产润色

..之。(论语·宪问)

②殄灭我费滑,散离

..我兄弟,扰乱

..我国家。(左

..我同盟,倾覆

传·成公十三年)

到了中古时期,双音词逐渐增加。汉语由单音词过度到双音节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

远在唐代,汉语双音词已经非常丰富了。现在我们之从三篇变文里举出一些变音次来看,就会觉得它们是出乎意外的多,而且多数一直传到现在,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例如:

思量悲哀欢喜疲劳踊跃恭敬容许

供给赞扬惊惶抛弃忍受寻求慈悲

疲倦指挥报答非常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复音词在汉语中,特别在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中,占了压倒的优势。但是,复音词比单音词多得多,那是毫无疑问的。

(二)汉语复音词的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并列结構

(1)并列名詞變為雙音詞:

①諸侯不仁,不保社稷

..。(孟子·離宴上)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②鄭人怒君之疆場

..。(《左傳·成公十三年》)

③帥我蟊賊

..。(《左傳·成公十三年》)

..,以來荡摇我邊疆

④虔劉我邊陲

..。(《左傳·成公十三年》)

⑤與朋友

..交,而不信乎? (論語·學而)

⑥哀公同弟子

..孰為好學。(論語·雍也)

⑦禮樂不興,則刑罰

..不中。(同上,子路)

(皮肤、手足、骨节、音乐、图画、树木、道理、宾客、声音、亲戚、耻辱、牺牲等等。说明:多为同义连用形成。)

(2)形容词并列。例如:

①宴安

..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

②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论语·尧曰)

③牛羊茁壮

..长而已矣。(孟子·万章下)

④吾党之小子狂简

..。(论语·公冶长)

(又如:暴虐、故旧、荒芜、充实、空虚、穷乏等等。说明:也

多为同义连用形成。)

(3)动词并列。例如:

①文公,绥靖

..诸侯。(左传·成公十三年)

②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孟子·滕文公上)

③疾病

..。(孟子·滕文公上)

..相扶持

④然后知生之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上)(又如:征伐、生活、沐浴、流行、尝试、讴歌、离散、颠覆、稼穑等。多为同义连用,个别为反义并列。)

上古汉语同义词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1)方言词的大量运用并进入普通词汇。如:

①虎—於莬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於莬。”

②火—燬。陆德明《释文》:“或曰楚人名燥,齐人曰燬,吴人曰(火尾hui)。”

(2)古今词的并存。古词在口语里被别的词所代替,口语词进入书

面语后,新词和古词组成同义词。如:

①甲(古语)—铠(今语)

②涕(古语)—涙(泪)(今语)

(3)同源词并存。如:

①愁—慅、骚三字同源同义。“愁”上古幽部床母,“慅、骚”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