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谢灵运、谢朓山水诗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谢灵运(385年-433年)和谢脁(459年-501年)是南朝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和文化名流。
他们的文学才华和文化造诣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他们对于李白山水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山水诗以豪放奔放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李白的山水诗多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诗人的感受和思考为主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诗人内心世界的交融。
谢灵运和谢脁为李白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李白山水诗的精髓,将其发扬光大。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山水诗的创作家,他的山水诗以写景为主,注重描绘自然风光的细腻之处,同时也融入了李白诗歌中的豪放和激情。
谢脁是南朝宋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成功借用李白山水诗的诗人。
谢脁与李白不同的是,他更注重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李白山水诗的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山水诗风格。
谢灵运和谢脁的诗歌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李白山水诗的借鉴和发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李白山水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总而言之,谢灵运和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们将李白的创作风格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李白山水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谢灵运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他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谢灵运是李白的好友,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和艺术上的交流。
谢灵运的山水诗与李白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又各自独特,互相借鉴,互相影响。
首先,谢灵运的山水诗受到了李白的影响。
李白的山水诗以豪放、奔放著称,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自己豪迈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热爱。
谢灵运在创作山水诗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他的山水诗常常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以及自己在其中所感受到的喜悦和自由。
这种风格与李白的山水诗有着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受到了李白的启发和影响。
其次,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与李白相似的个性特点。
李白是一个豪放、激情四溢的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自由的精神。
而谢灵运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谢灵运在与李白的交往中,受到了李白个性的影响,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这些特点与李白的山水诗有着相似之处,可以说是在李白的影响下,谢灵运的诗歌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最后,谢灵运与李白的交往对他的书法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李白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气韵生动、豪放自如而闻名。
谢灵运在与李白的交往中,不仅受到了他的诗词影响,还从李白的书法作品中汲取了灵感。
谢灵运的书法作品在笔法上追求自由奔放、气势磅礴,与李白的书法风格有着相似之处。
这种相互影响使得谢灵运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谢灵运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在山水诗的创作中受到了李白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个性特点上,他与李白有着相似之处,也受到了李白的影响;而且在书法创作方面,谢灵运从李白的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启示,使自己的书法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谢灵运与李白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不仅丰富了双方的艺术创作,也对后世的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摘要:谢灵运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
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朓南朝齐诗人。
字玄晖。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
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比较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为寻找"宣泄处",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以他独到的审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经历类似。
谢灵运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是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从诗歌内容上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
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
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
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
谢灵运和谢眺诗歌创作的异同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对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带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真正大力创作出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谢灵运;继承和发展谢灵运的诗风,并开创新诗体的则是谢眺,历史上把这两人和称“大谢”、“小谢”。
大小谢都是山水诗方面的的代表人物,对山水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同是山水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有异同。
首先看他们相近之处:1、两人的语言清新、细腻。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大谢”诗中许多时代传诵的名句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声春草,园柳便鸣禽”、“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等,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如《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同样,谢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也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眺说“好诗园美流转如弹丸”2、大谢、小谢都有着高超的描募技巧,都是善于溶裁警句的好手。
以上是“两谢”创作中相同之处,虽然同是山水诗人,但他们之间的创作始终是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
谢灵运的诗中,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没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且以他的名作《登池上楼》为例: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远?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早在《诗》与《楚辞》的时代,诗歌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是关于山水的句子,而不是完整的山水诗。
到了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则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到了西晋,左思的《招隐诗》等均写到了山水的清音与美貌,这类诗歌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谢灵运,南朝刘宋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并在当时及后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灵运为什么会大量的创作山水诗?他出身于氏族,才学出众。
他原在政治上及有理想,但无奈于所处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所以南朝刘宋初年采取压制氏族的政策。
因此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也就自然使他心怀愤恨,所以他离开京城,出任永嘉郡太守。
在这期间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
所到之处,辄为诗咏。
一方面以此来对抗当局,发泄不满;一方面他也在山水的清音与美貌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所以他写做了大量的山水诗。
品诗《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本篇写作于谢灵运任永嘉太守久病起时登楼所做,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表达了他官场不得志的伤感情绪。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次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优点:“摹象”与“写实”山姿水态在谢诗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他的诗“极貌以写物”,“尚巧似”(钟荣《诗品》)。
谢灵运与谢朓谢徵诗歌差别
谢灵运与谢朓谢徵诗歌差别谢灵运、谢朓与谢徵都是著名的诗人,在各自的诗歌领域取得不俗的成就,但你知道这三者诗歌风格的差别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灵运和谢朓山水诗的诞生为中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提供了一种新的题材,而且带来了一种新的诗歌风采,而在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灵运和谢眺这两个人是比较重要的,这里小编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的关系和两人的诗歌风格。
从两人的诗歌风格来看,两人都擅长写山水诗,他们的语言风格都比较清新脱俗,都能够用高超的语言技巧将景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所以两人的风格是有些近似的,但是总归不是一个人吗,风格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对于谢灵运来说,山水的姿态在他的诗中是非常主要的,他极尽全力的描述风景的细节,不遗余力的描绘,因为这样大力的描述,所以在谢灵运的诗里面物我是分开的,先是他描述的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才是观察这些景物的作者。
而谢眺则是不同,他的山水诗更加讲究情景交融,他通过对于景物的描述来阐述自己的情感,同时摆脱了魏晋时期玄理的影响,少了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显得更加的清新明丽,简单质朴。
谢灵运与谢徵在魏晋南北朝的那段时间,涌现了很多有名的“谢姓”的人才,包括谢安、谢玄、谢灵运、谢朓、谢徵等等,这里就说一下谢灵运和谢徵两人,首先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一定不是同一个人,谢灵运是南朝时期宋人,而谢徵则是南朝梁人,相差近100年。
谢灵运是当时乃至后世都大有名气的大诗人,他大量创作山水诗,对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小的时候就被寄养在了别人家里,所以也被人称为谢客,而且他的祖上是谢玄,在当时继承了谢玄康乐公的爵位被称为谢康乐。
他出身高贵,才华横溢,但是命途坎坷,恰好碰上东晋之末,刘宋代之的时候,所以仕途非常不顺,所以谢灵运只好寄情山水,到处游山玩水,因此他的诗歌有不少都是描述他所到之处的景致的。
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创作丰富,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但是他的山水诗也有着不小的缺陷,没能摆脱当时谈玄论道的习俗,经常带着玄言诗的尾巴。
大小谢
大小谢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
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
谢聎,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
目录编辑本段大小谢是指南北朝宋时的谢灵运、齐时的谢朓,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世称“大小谢”。
编辑本段大谢谢灵运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汉族。
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
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因为性情狂傲,与朝廷发生矛盾,后被降至为康乐侯,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里泉村。
谢灵运他发明了一种木屐,后人称为“谢公屐”,就是为了纪念谢灵运。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
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如写春天“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写秋色“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写冬景“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等等。
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
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
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对于自己的才华,谢灵运曾说过一句很狂放的话:“天下才共一石(即十斗),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浅析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谢灵运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战乱频繁,阶级斗争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尔虞我诈, 彼此倾轧, 斗争激烈。
统治者实行推行抑制门阀大族、提拨庶族地主的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谢灵运作为大贵族代表被镇压,朝廷失宠, 宫廷之争失败,政治上的失利使得他虽身在朝廷却心系山水。
一方面在山水自然中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纯净,恣意随心,无忧无虑的山水生活使他得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找到黑暗世界以外的人生志向;另一方面谢灵运“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在山水美景中始终无法获得心灵的安息。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写于他出任永嘉太守以后,具有极为细腻的审美感受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辞藻精致,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谢灵运诗歌艺术风格:一.谢灵运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逼真细致地刻画出自然景物之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
例如:《过始宁墅》《富春渚》《初往新安至桐庐口》《七里濑》《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嶂山》《游岭门山》《登池上楼》《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等一系列优秀的诗作,选取《登池上楼》分析:“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生动地写出初春的物候特征。
在这光影交错之中,绿色的小草在碧波荡漾的水边悄悄地生长,而发满新芽的柳树上,各种新奇的鸟儿婉转鸣叫。
作者通过这几句简单的描述,绘出了一幅有声有色、充满了和谐和生机的画面,也表达了自己久味自然后突然重逢的欣喜,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感受能力。
魏晋 古代文学笔记
简述谢朓对谢灵运诗歌创作的继承和发展:1.谢朓的山水诗继承了谢灵运景物描摹细腻、画境清新自然的特点,总体上呈现清新流丽的风格。
他的诗没有大谢因过分雕琢与追求新奇而产生的生硬晦涩之感,故显得流畅自然而又色彩明丽。
谢朓的诗歌多能把自己的情感意趣,自然地融入到景物之中,以情入景,以景结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谢朓的诗大都以写景见长。
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感,构造清丽的意象和淡远的意境。
在写作上,也不像谢灵运那样一一记述游历过程,寓目成句、随意铺排,而更多地对自然景物作选择、提炼,重新加以组合,从而摆脱文人诗常见的冗长、深芜的弊病。
大谢诗中很容易找到的病句累句,在谢朓诗中极为少见。
从而使他的诗歌语言更加浅近、精炼,并且更加诗意化。
3、谢朓也和谢灵运一样,善于炼字琢句、熔铸警句。
对仗工整,造语自然精练,音韵和谐流畅。
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 P1054·谢朓以新体写山水,新体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注重声律和语言的运用。
谢朓自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正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艺术审美要求。
在声律和境界上已开唐人律诗先河。
这是小谢对大谢诗歌创作的发展与超越。
•魏晋南北朝赋:1、赋篇题材的扩大。
魏晋赋篇的题材广泛,除了原有的宫殿、田猎、山水、京都题材之外,游历、伤别、悼亡、花鸟草虫等题材的作品都涌现出来。
2、赋篇抒情成分的加强。
在五言抒情诗和田园诗以及山水诗的影响下,许多赋篇中抒情的成分大为加增。
怀恋乡土、友人,感慨兴衰变化,希望建功立业而理想不得实现的苦衷等等情怀都得以强烈的抒发。
3、写作技巧的不断完善。
赋篇受骈俪之风的影响,对仗工整,讲究用典,音韵和谐。
魏晋南北朝赋篇的种类:分类叙事赋:代表作《洛神赋》《三都赋》《哀江南赋》等。
咏物赋:代表作谢庄的《月赋》、谢惠连的《雪赋》等抒情赋:抒写文人政治理想与失意情绪。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二谢”山水诗的异同谢灵运和谢眺同为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都对山水诗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称谢灵运为'大谢',谢眺为'小谢',合成'二谢'。
二谢都致力于山水诗的创作与发展,使山水诗从出现变得逐渐成熟。
二谢均作为山水诗发展道路上的璀璨星光,在对山水诗的创作上的相同和不同主要体现在诗词的写作对象、思想内容、艺术结构上。
一、同在写作对象山水诗脱胎于玄言诗,由谢灵运开创,主要描写山水风景。
其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等。
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以山水风景为创作对象,描写自然美景,力图呈现出王国维笔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达到一种读者与山水美景对话的和谐审美。
如谢灵运在《过始宁墅》中写道'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意在通过描写洁白的云怀抱幽俏的岩石,翠绿的藤蔓在清浅的水边婀娜多姿,这一山水风景图悠然呈现在读者眼前,自在娴静,令人神往。
如谢眺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个'散'和一个'静'均凸显出诗人在登山时的所见所闻,写晚霞的美,写江水的静,均属自然风景,却含蓄表达自我情感。
二、异在思想内容谢灵运对玄言诗有感,改变了东晋以来玄言诗的风格特征,用山水诗的恬静代替了玄言诗的空寂,并使得诗词变得异常清新明丽,但难以免却脱胎于玄言诗的老庄思想,故显得'止乎七篇'、'酷不入情'。
如《登池上楼》的主题句'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就是取材于《易经》的'遁世无闷',《过始宁墅》中的'挥手告乡曲,三载期旋归'也透露出谢灵运想'退隐以遂素志。
'而谢眺的山水诗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洗净了老庄思想的阴霾,更多的寄情于山水,抒发个人情感,常以景显情,以情涂景,用心体味自然,用山水表现自我。
谢灵运
BACK
4.思想主旨
1) 谢灵运的思想充满矛盾,作为 高门望族子弟他希望能够平流 进取仕途,但内心深处又认为 自然清旷之域高于世俗名利场。 一直在进退之际徘徊。
2) 从山水诗的发展史看,谢诗已 开始改变了玄言诗夹杂山水的 局面,山水的神态面貌已在他 的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表现 了他细腻的观察和体验,他还 能将感情和志趣灌注山水的描 写之中,对于推动山水诗的快 速形成有着独特的贡献。
1、风格
1)精工富丽的风格。谢灵运的山 水诗意象密集,对偶句式较 多,语言鲜丽清新、典雅。 2)细腻的景物刻画。刻画自然, “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 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所谓 “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 磨 锻炼,以此而能达于自然。 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山水诗 多事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末 尾谈玄或发喟,常拖着一条玄、 言的尾巴。
2、具体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他倦游江南江北之后 在不断寻找奇异景色的经历,道出了他 登上江心孤屿的动机。
“乱流趋孤屿”后的四句,则是写 孤屿之景给他带来的惊喜以及孤屿水天 一色的空澄景象。
“表灵物莫赏”后的六句是说理与 联想,由此抒发了诗人养生延年的欲望 和对现实的不平之意。 本篇所述之理乃道家人生观,是诗 人在现实中“不得志”。另外,诗人也 常在作品中表达佛家的人生观,如“望 岭眷灵鹫,延心含净土”。在妍媚动人 的自然美鉴赏中悟出人生道理。
2、具体赏析
这首诗作于景平元年(423) 初夏,谢灵运因“出守既然不得 志,遂肆意邀游”,故江南江北 的风景名胜游览殆尽,但诗人他 不满足,想再去江北学者新的景 象,道路弥远,时光匆匆而流逝。 突然在浪花飞溅,江水分流处, 孤屿山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闯入江 中,大方而略带羞涩地向着蓝天、 白云、碧江绿水尽展其研丽之姿。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浅谈南朝二谢山水诗的异同写作提纲:第一部分:谢灵运山水诗1.简述谢灵运山水诗产生的原因2.以《入彭蠡湖口》为例分析其谢灵运写作特点第二部分:谢眺山水诗1.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例说明谢眺对山水诗的继承与发展2.永明诗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运转管的重要时期。
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
而永明体的代表诗人谢朓,不仅在“竟陵八友”中最为突出,而且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
(一)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遁迹岩穴即被视为一种清高,同时也是通向仕途的捷径。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玄学发展的过程中,山水审美的意识也渐增。
借山水体玄,成为当时一种普遍的风气。
在玄言诗里,也常常寓玄理于山水之中,或借山水以抒情,因而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的佳句,可以说玄言诗本身就孕育了山水诗。
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产生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
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
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
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谢朓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探微
谢朓山川诗的艺术风格探微谢朓是中国南北朝期间重要的诗人之一,他感情细腻,出身崎岖,固然生擅长与当时王氏并称的谢氏家族,但因为家族的衰败以及不幸的遭受,使他对人生产生了逃离与回避的心态,流恋于优美的山川光景之中,并对置身此中的山川融入了感情,寄寓了自己高洁的人生理想,在大自然的漂亮与悠闲中开释了自己的抑郁情怀。
他创作的诗歌,特别是山川诗固然数目不多,但在山川诗发展史上却有不行忽略的作用。
而作为文学作品,我们更应当着重其山川诗的艺术风格,正是这种独到的艺术风格使得谢朓成为继谢灵运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山川诗人,对后辈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明快清爽历代议论家对谢朓山川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研究,此中清爽明媚的美获得了大家的共鸣。
《南齐书》中说“少勤学,有美誉,文章清丽”;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写道“玄晖句多清丽”这都说了然谢朓的诗拥有明快清爽的风格,这能够从谢朓山川诗的题材、语言、意象来窥见一斑。
从题材来看,谢朓山川诗大大拓展了山川诗的表现内容,此后山水诗不再限制于深山老林,而是走进了平时生活,凡是自然界的光景都能够入诗。
他擅长捕获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从中撷取美感。
诗人以一双擅长发现美的眼睛,将触动他心灵与感想的自然光景尽兴融在笔下,达到了全部光景皆能入诗,全部光景皆能寓情的境地。
謝朓山川诗对光景的描绘,主要表此刻京邑风光与田园风光两个方面。
谢朓山水诗中的京邑风光描绘,把天然的山川光景与都邑的人文风光交融在一同,形成了都邑山川诗。
如《直中书省》中的紫殿、彤庭与红药、苍苔等;《入朝曲》中的“江南佳人地,金陵帝王州”于看似漠然中,尽显京城的繁荣,江南的迷人,虽是没有故意雕琢,但这类悠闲漠然,却自有其独具的脱俗神韵,同时,浓美的都邑又为诗句涂抹上了华美的底色。
谢朓山川诗中也有好多田园风光的描绘,给人以清爽的感觉。
如《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中写到“桃李成门路,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宣城郡内登望》中写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谢灵运、谢朓山水诗的比较研究
谢灵运、谢朓山水诗的比较研究【摘要】谢灵运与谢朓同为东晋谢氏大族的后裔,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影响了一代诗风。
谢朓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同时还摆脱了玄言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利的风格,对山水诗的发展和永明体的探索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二谢;山水诗;诗风;人格展现1.二谢山水诗格局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一般篇制较长,其布局多取时空结合的开放结构。
他常常以时间为纬线,移步换景地描摹游踪所至的山川风光。
其玄言诗万象罗会、堆砌繁复的创作理念和辞赋的表现形式多有暗合,所以,在解决新兴的山水诗的结构问题时,不管是潜意识的积淀、还是有意识的借鉴,他找到了辞赋这种文体的结构形式。
把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形形色色物象的表现方法,转化为谢灵运山水诗对自然景观高低上下、山水错落的摹写。
谢朓山水诗的气象格局与谢灵运不同,他讲究剪裁布局,创造意境。
其作品一般采用点面结合的内敛结构,逐渐趋向明密省净。
他往往通过视角的变化,选取富于特征的景物,融情于景,构建情景交融的意境,风格清新和婉。
山水诗经过谢朓的进一步锤炼,几见空灵悠远的唐诗风韵了。
2.二谢山水诗思想内容的不同2.1阐发庄老名理与抒写怀乡念友之情谢灵运的山水诗不是单纯的描绘山水景色,而是以山水体玄悟道,是对庄老名理的敷陈。
王辉斌的《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中说:由于谢灵运对老、庄的尊崇与对道家思想的笃信,以致使他成为了当时玄学队伍中的一位最重要的文学家成员。
因而,谢灵运山水诗是借山水来阐发诗人的庄老思想。
白葵阳在《风骚各领的山水华章——谢灵运、谢脁山水诗比较》中说:谢脁的山水诗主观情义较浓,玄理色彩冲淡。
一部分是与友人宴饮时的即兴联句,一部分是羁旅途中的山川游览,另一部分是送别友人时景色渲染,这些山水诗无论写于何地、描绘何景,都寄托着诗人浓浓的个人感情。
谢灵运与谢眺比较
谢灵运与谢眺比较导语:谢灵运和谢眺都是东晋著名诗人,那么他们的创作风格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由于诗歌的不断演变、发展,南朝齐梁时代的山水诗代替东晋玄言诗是一种必然,而这一时期内卓有成就的诗人谢灵运和谢眺,他们都出身于富有文化素养的谢氏名门,自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文学修养极高,博览群书,才华出重,但仕途坎坷,为排遣心中怨恨,恣意遨游山水,探索揽胜,刻画自然美景,给人以清新气息,故后人常将他二人并举,称为“大小谢”。
一、创作语言风格的比较谢灵运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
谢眺诗清婉华美,情景相宜。
谢灵运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登池上楼》)“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字句精工,境界清新,色彩鲜明,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但是他有佳句而无佳篇。
谢眺诗歌虽源于灵运,而又不囿于一人,而是广取前人,自铸新体。
以山水写景之作为例,谢灵运写景,善于精细刻画山水形貌,如工笔画然汉以景玄言谓佛,致使山水诗在景、情、理方面有隔;现者,灵运写景,走务崇山大岭,名川大河。
而谢眺之山水没有变也。
首先,谢眺诗工于声律而异于灵运之对仗,隶事,在格律、节奏、语顿等方面都呈现新变特色,明显地呈现出后世五言律诗的特色。
如《离夜》,不仅如此,谢眺诗歌的语言节奏初步形成了五言二、二、一这样一种基本节奏,从而形成了五言律诗在诵读上的“美之数”。
同时,在语言方面,谢眺诗已遗去了灵运的古拙,而代之以清婉华丽,既吸收民歌语言特点,又不失雅致之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而谢灵运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善于独锤炼字句、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
(《文心雕龙•明诗》)正概括了谢灵运诗的语言特点,谢诗讲究语言技巧,对于提高客观物象的能力,发挥语言的表现力是一种贡献,但过分地雕琢与追求新奇也使谢诗有生硬晦涩的瑕疵。
其次,小谢在写景抒情方面,已绝少玄言佛理的影响,而是能从所表现的情感为山水景物的底色,能做到景随情移,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水平。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的意思_全诗赏析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出自南朝诗人谢朓的《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赏析“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题如此准确具体地标明了行程和去向,诗人却没有以他那清丽的秀句描绘新林浦的佳景和板桥渡的幽致。
诗中展现的是浩渺无涯、东流而去的江水,伫立船首、回望天际的归客,隐隐归舟,离离江树,只如淡墨般的几点,溶化在水天相连的远处。
这是公元495年(齐明帝建武二年)的,谢朓出任宣城太守,从金陵出发,逆大江西行。
据李善引《水经注》:“江水经三山,又湘浦(一作幽浦)出焉。
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浦。
江又北经新林浦。
”谢朓溯流而上,出新林浦是第一站。
宣城之行留下不少佳篇,除这首以外,著名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即作于下一站泊舟三山时。
新林浦、三山都在金陵西南,距京邑不远,宣城也在金陵西南方向,所以首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先点明此行水长路远,正与江水流向相背。
江舟向西南行驶,水流向东北奔驰。
江水尚知入海为归,人却辞别旧乡而去,这就自然令人对江水东流生出无限思慕:那水流在归海的途中,不也经过地处东北的京邑吗?那正是自己告别不久的故乡呵!此处未作一句情语,仅在人与江水相逆而行的比较中自然流露出深长的愁绪。
“永”和“骛”,不但精确地形容了逆流而上与顺流而下的不同水速,而且微妙地融进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水流已将抵达它的归宿,所以奔流得那么迅速,人却是背乡而去,而且行程刚刚开始,所以更觉得前路漫无尽头。
离思和归流自然将诗人的目光引到了遥远的天际:“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江面上帆影点点,即将从视野中消逝,但还能认出是归去的船只。
再用心辨认,还可以看出,那隐现在天边云雾中的是江畔的树林,而有树之处就是彼岸,就是金陵呵!诗人在这里用清淡的水墨染出了一幅长江行旅图,以“辨”、“识”二字精当地烘托出诗人极目回望的专注神情,则抒情主人公对故乡的无限怀恋也就不言自明了。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生平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生平
马丽平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理论》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文章介绍了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生平和思想,解析了谢灵运诗歌的特点:一是结构的程式化;二是语言的写实性;三是景物刻画生动、细腻。
评价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的地位。
认为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则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使两晋时初见端倪的山水诗,发展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实现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关键性演变。
【总页数】2页(P111-112)
【作者】马丽平
【作者单位】天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天水7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艺术风格之成因浅析
2.浅析谢灵运的山水诗及生平
3.从拟乐府到五言山水诗——论谢灵运拟乐府对其五言山水诗的影响
4.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5.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艺术风格异同成因之生平经历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是开启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谢灵运的诗正如钟嵘所说:“譬尤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诗品》卷上)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影响。谢朓是继谢灵运之后的一位山水诗人,其山水诗创作深受灵运是我影响,但是谢朓能在灵运的创作基础上融汇自己的个性、经历和时代背景,又挣脱了诗歌谈玄说佛的束缚,独具清婉流美风格,对后世的山水诗创作以及永明体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影响。
谢朓诗歌虽源于灵运,而又不囿于一人,而是广取前人,自铸新体。如其“善自发诗端”,多学曹植、鲍照,山水情性能承灵运遗韵,声律格调得意当时理论,语言辞句善于杂以风谣,凡斯种种,遂使谢朓成为“独步当时”的大家。而其诗歌之最佳者,又首为其篇幅较短之五律、五绝。
谢眺的山水诗自觉运用声律,对句整齐,体式严格,体现了永明体的诗风,又有挣脱以诗谈玄说佛的束缚,独具清婉流美之风格,往往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捕捉自然景物之中最有情趣的部分,精心剪裁安排,使谢灵运山水诗的画境重新返入诗境。他的山水诗常常以情观景,由景入情,使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活景。在声律方面,谢朓诗字句工整,音律调谐,华丽别致,擅长描摹山水景物,融情入景,即景应物;在写景抒情方面,已绝少玄言佛理的影响,而是能以所表现之情感为山水景物的底色,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故能做到景随情移,成“一切景语皆情语”之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水平;在诗歌的意象创造方面,清新明丽,语言流畅明白,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他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如钟惺《古诗归》卷十三云:“谢玄晖……似撮康乐、渊明之胜,而似皆有不敌处曰‘厚’。”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亦云:谢朓诗“特不如灵运者,匪直材力小弱,灵运语俳而气古,玄晖调俳而气今。”如其《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在他的诗中即使写离忧哀伤的主题,情思也是纯净明秀,非感慨深沉。这首诗是谢眺赴宣城守时离京所作,行至三山,回首瞻望京邑,触动了何日归来的思绪。百感交集之时,但他在诗里展现却是一望中的明丽景色和面对这景色的一片眷恋情思。
解读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
【内容摘要】: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 的审美对象,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加强了十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影响了一代诗风。谢朓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同时还摆脱了玄言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利的风格,对山水诗的发展和永明体的探索作出巨大贡献。
(二)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在诗歌艺术技巧方面的解读
以山水写景之作为例,盖灵运写景,善于精细刻画山川形貌,如工笔画然;又其以景言玄、谓佛,致其山水诗在景、情、理方面有隔;再是灵运之写景,专务于崇山大岭,名川大河:此三点,实为灵运山水诗之大要。
谢灵运在艺术上主要特点是以细致地刻画达到巧似,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情调开朗、清新,给人以艺术享受。他的诗喜欢描写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主要地位,他往往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以情入理。他以生动鲜明的辞色,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追求“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他尽力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的勾勒描绘,力图把他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如其《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印象。他的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谢灵运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体现这一特点的名句就是《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个特点对后世的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谢灵运的山水诗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游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如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中“……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晚。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从早上出游开始叙述,顺流而下描绘寓目之景,最后一句以情入理,体会到了心灵的解放与逍遥,典型的玄言名理尾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的诗歌增加了一种新的题材,还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一)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在创作题材内容方面的解读
他的诗歌注重写实性,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精心细致的刻画山水景物,力求真实的再现自然美,保持山水景物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文心雕龙·明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尽管刘勰对此持批评态度,但是正好概括了谢灵运诗歌语言的特点。如谢灵运诗句中多处出现的“反对”“骈枝”及双声叠韵的大量使用,从总体上看,还是散乱而无规律的,这也是谢灵运诗古意较浓的原因之一。
谢朓虽出身于世家大族,但由于沉浮于政治漩涡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常常在诗中表现仕宦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此种环境对谢朓诗歌有很大影响,其诗歌缺乏灵运的精神风貌所表现出来的风日流丽,放逐深厚的特点,而是流露出清凄婉转,气低力弱的情感。
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细致清新的特点,但是又不同于谢灵运那种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手法,而是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避免了晦涩平板以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时还摆脱了玄言名理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谢朓善于从平常景物中发现美,表现美,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致,都能姿态欣然,诗画一体。明人钟惺《古诗归》卷十三所云:“玄晖以山水作都邑诗,非唯不堕清寒,愈见旷逸。”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不仅仅局限于一山一水的审美欣赏,而是力图在更广大的空间和更贴切的世俗生活的范围里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如其《游东田》:“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不仅情景相生,错落有致,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还将流动的音声之美同诗中充满动态的山水景色相配合,使画面更加细腻秀美,清丽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再有《入朝曲》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通常情况下,这类题材的诗不太好写,要么全过于典雅而深奥,要么会流于形式而板滞,谢朓却能将都邑风光、垂杨绿柳、高楼华盖融合一体,显出远近高低动静相宜,色彩多姿多彩,语言平易流畅,写出建康都城的繁华,从而显出藩王的气象。这是谢朓在创作题材内容上较谢灵运有所扩展突破的表现。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后所写,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谢灵运在这里“肆意遨游,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谢灵运还追求庄园建筑上的艺术化和文人化,这种追求从东晋南朝时代开始,已经由实用转为审美,由粗犷转向秀美,这种山墅园林为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坞堡。味灵运之诗,诗中有园;观灵运之园,园中有诗。沈潜德《古诗源》云:“(谢灵运诗)山水间适,时遇理趣。”谢灵运诗歌在山水描写中,亦掺杂着玄言名理。“夫衣食,生之所知资;山水,性之所适。今滞所资之累,拥其所适之性耳。……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徜徉于山水间,体道适性,舍却世俗之物累。一方面始终不向现实低头,另一方面借助玄言佛理,通过山光水色而悟道解忧,相对于仕宦生涯,走进山水的谢灵运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了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一种思想感情上的宁静和谐,表现在诗歌里,便常常具有一种新鲜欢愉的姿态。如其《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中“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诗人怀着愉悦的心情,整天游山玩水,似乎与万物皆化,他注重对山水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独立于诗人的性情之外,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诗人在仕途绝望后,回归庄园,徜徉于山水之间,体会到了心灵的解放与逍遥。但是他的远游山水诗则体现出焦虑愤懑之情,如其《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中“长与欢爱别,永绝平生缘。浮舟千仞壑,揽辔万寻巅。流沫不足险,石林岂为艰!闽中安可处,日夜念归旋。”这首远游山水诗中不仅有对山川景物的描写,其中也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固然有乐善怡水之情,但更多的是诗人的牢骚失意,烦躁不安,惆怅感伤。再有《入彭蠡湖口》中“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诗中表现的远游时的忧愁并非一端,还有无法挥去的离乡外任的阴影。谢灵运的远游诗有隐与仕的矛盾,有被贬谪的落寞,还有对故乡山水的怀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