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理论
体育行业运动训练理论(知识点)

体育行业运动训练理论(知识点)体育运动是当今社会备受青睐的一种活动,其背后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
本文将介绍体育行业中运动训练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对人体运动机理、训练计划、运动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等方面的讲解,希望能为体育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一、人体运动机理人体的运动是由肌肉系统、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运动行为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灵敏度训练等多种形式,通过恰当的训练刺激,可以提高人体的各项运动能力。
力量训练主要通过重复负荷和阻力,刺激肌肉增强肌纤维和神经反应;耐力训练则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活动,提高有氧能力;而灵敏度训练则注重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了解人体运动机理,对于合理设计运动训练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安排的一系列训练活动。
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考虑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以及目标要求等。
合理的训练计划应包含适量的运动强度和恢复时间,以避免过度训练引发的身体损伤。
此外,训练计划还应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通过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促进运动能力的提升。
运动训练计划的编制不仅依赖于运动员的个体特点,也取决于运动项目的不同特点。
三、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
在体育行业中,运动心理学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运动员在比赛时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发挥最佳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自信心的培养和调整,运动员可以在比赛中保持冷静和专注;通过情绪管理,运动员可以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掌握运动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帮助教练员更好地指导运动员,提高训练效果。
四、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的是人体在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规律。
了解运动生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对运动的反应,从而制定更合理的训练计划。
例如,在耐力训练中,了解身体对氧气的摄取、运输和利用的过程,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有氧能力;而在力量训练中,了解肌肉的生理结构和代谢过程,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发展肌肉力量。
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教学模式运动训练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使运动员在运动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的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心理、生理、技术等多个方面。
因此,理论和教学模式都非常重要。
一、运动训练学理论1. 生理学理论:人体的运动是由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所产生的,而肌肉的收缩又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人体内的能量转换。
因此,运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能量的供给和转换。
另外,人体的运动还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这也是运动训练要注意的方面。
2. 心理学理论:运动训练会产生许多心理上的变化,如焦虑、紧张、自信等。
因此,了解这些变化,并通过训练来调整这些变化,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重要意义。
此外,心理训练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方面的能力。
3. 技术学理论:技术是运动训练的核心,因此,技术学理论对于运动训练至关重要。
技术学理论中包括有关运动技能的科学原理、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的发展规律及运动技能的变化等。
4. 认知学理论:认知学理论主要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原理,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认知学理论对于运动训练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可以帮助运动教练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认知过程,帮助运动员更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
二、运动训练的教学模式1. 教练授课模式:教练以教师的角色向运动员传授知识和技巧。
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初学者,有助于运动员快速了解运动技能的基本知识。
2. 实践训练模式:实践训练模式强调实践操作,通过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运动员熟练掌握运动技能。
3. 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强调运动员自我探究和发现,通过问题解决和反思,培养运动员主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
4. 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强调运动员之间的协作和互相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
总之,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教练要深入研究运动训练学理论,并根据不同的运动员和运动项目,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
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总结

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总结体育科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关注运动的各个方面,其中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是体育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预防运动损伤、优化运动表现等。
本文将对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
一、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原则:不同个体的身体条件、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不同,因此训练计划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可以更好地发挥运动员的潜力,并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
2. 渐进负荷原则:运动训练的负荷应该逐渐增加,从而使运动员适应训练的强度和量。
这个原则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力量和灵活性等关键能力。
3. 多样化原则:将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和训练任务结合起来,以达到全面提高运动员综合能力的目标。
4. 高质量原则:在训练中,强调动作的正确性和技术的规范性,保证运动员的训练质量。
只有正确的动作和技术,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5. 可逆性原则:训练效果有其时间限制,如果训练停止,运动员将会逐渐失去之前所获得的训练效果。
因此,持续性的训练非常重要,以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6. 变化原则:在训练计划中,适当引入变化可以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变化可以包括训练强度、训练频率和训练内容等方面。
二、常见的运动训练方法1. 有氧训练方法:有氧训练主要通过长时间、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来提高心肺功能。
常见的有氧训练方法包括跑步、骑自行车、游泳和有氧操等。
有氧训练对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和燃烧脂肪非常有效。
2. 力量训练方法:力量训练旨在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常见的力量训练方法包括举重、健身器械训练和体能训练等。
力量训练对于提高爆发力、预防运动损伤和改善姿势控制非常重要。
3. 灵敏度训练方法:灵敏度训练主要通过快速反应、精确控制和敏捷移动来提高运动员的敏捷性和协调性。
常见的灵敏度训练方法包括速度训练、反应训练和敏捷性训练等。
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与实践

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球类运动、田径项目、游泳、健身房等等各种各样的训练方式在不同的人身上产生着不同的效果,但是它们的共性是,在训练过程中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方法。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讨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
一、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1. 运动感受器和神经系统我们的身体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反应、肌肉收缩、协调性动作来完成运动训练,这里面的关键是运动感受器和神经系统的作用。
运动感受器包括肌肉纤维内的肌肉纤维花絮、肌腱水平球体、关节感受器等等,它们能够向中枢神经系统传达有效信息,使得收缩的速度和力度得到精细调控。
因此,训练中一个关键的原则就是让运动感受器得到足够的刺激,以及提升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和精准度。
2. 能量系统的消耗能量系统是指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能够进行代谢的能量来源。
人的能量系统主要包括ATP-CP(磷酸肌酸-三磷酸腺苷)、无氧酵解和有氧代谢三种。
不同的运动负荷需要不同的能量系统,因此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根据目标负荷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能量系统。
3. 运动负荷的设计运动负荷的设计要考虑许多因素,比如心脏功能、肌肉适应性、体格特征等等。
根据负荷的大小和类型,人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身体素质。
因此,训练过程中需要根据训练目标进行负荷设计,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运动训练的科学实践1. 根据自身情况量化训练在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根据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进行量化训练。
许多人一上来就想要做徒手俯卧撑20个,但是实际上他们可能没有这个能力。
与其妄想去完成一个达不到的目标,不如根据自己目前的能力量化一个小目标,慢慢地逐渐增加难度。
这样才能避免因为过高的训练强度而造成的身体损伤。
2. 选择正确的训练方式训练方式是指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训练,例如使用体重、自由器械、固定器械、健身器械等等。
不同的训练方式有不同的适应群体和适应效果,因此选择正确的训练方式非常重要。
运动训练学——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三、专项训练理论
• “运动项目”与“专项训练理论”的分层释义 • 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
“运动项目”与“专项训练理论”的分层示意
运动竞赛是以运动项目为单位组织进行的。在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运动项目有 着多元的含义。例如,田径运动是一一个“运动项目",田径运动中的男子跳远也是一个 “运动项目”,在奥运会比赛中,田径运动这个“运动项目”就包含着男女共47个如同男子跳 远这样的“运动项目";举重是一个“运动项目",女于48公斤级举重也是一个"运动项目”, 举重这个“运动项目”中就包含着男子8个级别、女子7个级别共15个如同女子48公斤级举 重这样的“运动项目”。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人们通常习惯所说的“运动项目”,实际上在 不同层面上具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需要对“运动项目”作出分层释义。
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将奥运会主要竞 赛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和技 战能主导类4大类,继而以各项目的体能或技能的主要表 现形式或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特征作为二级分类标准, 把体能主导类项目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及耐力性三亚 类,技能主导类项目为表现难美性,技心主导类为表现准 确性,记战能主导类则分成对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 格斗对抗性及轮换攻防对抗性4个亚类9个项群。
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
1、与训练和比赛实践联系最为密切 2、项目特点最为鲜明 3、发展创新速度最快
谢谢观看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 象群体系的构成
1、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 素分类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按照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首先把所有的竞技项 目划分为单一动作结构、多元动作结构及多项组合结 构三大类,然后以各类动作的组合形式为二级分类标 准,将单一动作结构类再分为非周期性、周期性及混 合性三个亚类,将多元动作结构类再分为固定组合和 变异组合两个亚类,将多项组合结构类再分为同属多 项组合和异属多项组合两个亚类
运动训练中的健身理论和实践

运动训练中的健身理论和实践我一直认为,运动不单单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全身心的投入。
健身是我近年来一直坚持的运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理论和实践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运动训练中的健身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实现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一、健身理论的基础理解健身的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对其基础有了解,才能掌握更高阶的技术和方法。
1.肌肉的构成和功能肌肉是构成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和功能对于健身非常重要。
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由神经控制收缩和放松。
在训练中,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增强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能力,并通过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大小来获得更强的力量和耐力。
2. 卡路里的消耗和代谢健身训练中,卡路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卡路里的摄入和消耗是影响体重变化的重要因素。
通过控制卡路里的摄入和运动消耗,我们可以控制体重并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此外,卡路里也为我们提供身体运动所需的能量,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充沛活力。
3. 心肺功能的培养心肺功能是健身训练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的强度和效率,并通过增加氧气的摄入和能量的产生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健康水平。
二、健身训练实践在理解健身理论的基础上,实践是我们达到目标的重要步骤。
1. 适度的心肺运动适度的心肺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还能增加燃烧卡路里的效率,从而有助于减轻体重、保持健康。
不过要注意,任何健身运动都需要逐渐增加负荷,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训练,导致受伤。
2. 健身组合的优化健身组合包括各种体操、无氧和有氧运动的结合。
通过进行组合运动,能达到不同的训练效果,如增加耐力和力量等。
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更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得以充分锻炼。
3. 重视营养的平衡健身训练还需要注重营养的平衡。
维持均衡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所摄取的营养素,更好地获得运动的效果。
总的来说,健身是一项全面的身体锻炼,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课件

探讨运动训练学在康复训练中的作用,帮助受伤或康复中的人恢复运动功能。
当前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挑战
了解当前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如技术创新、运动伦理和伤 病预防。
掌握运动训练的重要技巧,如心理激励、反馈和个性化训练。
3
案例分析:成功的运动训练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成功的运动训练方法和其背后的策略。
运动训练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体育竞技训练
探索运动训练学在体育竞技训练中的应用,如足球、篮球和游泳等项目。
健身训练
了解运动训练学在健身领域的应用,如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
运动训练的科学基础
探索运动训练的科学基础,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和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
运动训练的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运动技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
方法,如连续训练、间歇训练和循环训练,以确定最适合的训练 模式。
2
运动训练的重要技巧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我们将探索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定义和概述,核心理论和方法,以 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一起发现运动训练学的魅力和挑战!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和概述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员训练和提高运动竞技能力的学科,涉及其目标、原则、科学基础和研究内容。
运动训练学的核心理论
运动训练的目标和原则
了解运动训练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为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提供指导。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力量训练
总结词
通过重量训练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 方法。
详细描述
力量训练是运动训练中的基础,通过 使用哑铃、杠铃等器械进行重量训练 ,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运 动员的爆发力和身体控制能力。
速度训练
总结词
通过快速重复练习提高运动速度的方法。
心理技能训练
心理技能训练包括认知调节、情绪调节、自我暗示、表象 训练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心理技能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 更好地应对比赛中的挑战和压力,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竞 技表现。
跨学科合作
运动训练与心理训练的结合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支持,如 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这些学科能够为运动训练 提供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运动训练的计划与实施
训练计划的制定
01
02
03
04
明确训练目标
首先需要明确训练的目标,包 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评估运动员状态
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技术水 平、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的评
估。
制定训练计划
根据目标和评估结果,制定具 体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等。
科技支持
个性化训练需要借助科技手段的支持,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教练员更好地了 解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提供有力支持。
运动训练与心理训练的结合
01 02 03
心理因素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

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体育运动既是一项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活动,它对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体育运动。
一、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1.1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科学。
它包括运动的能量代谢、肌肉的运动机制以及运动对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训练和调整身体状态。
1.2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们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它关注运动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包括自信心、动机、注意力等方面。
了解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情绪、提高专注力和克服困难。
1.3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训练的计划、方法、强度和周期等内容。
了解运动训练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成绩和避免运动损伤。
二、体育运动的训练方法2.1 有氧运动训练有氧运动是指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大肌群参与的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和燃烧脂肪。
训练方法包括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合理安排休息和饮食等。
2.2 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是指通过负重训练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
它可以提高爆发力、增加肌肉质量和预防骨质疏松等。
训练方法包括选择适当的负荷、进行正确的动作和控制训练的频率和次数等。
2.3 灵敏度训练灵敏度训练是指通过各种反应速度和协调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灵敏度和敏捷性。
它可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训练方法包括进行各种灵敏度训练项目、提高感知能力和加强协调性等。
2.4 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是指通过各种伸展运动来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柔软度。
它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改善姿势和提高运动表现。
训练方法包括进行各种伸展动作、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和避免过度伸展等。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
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消耗体力的方式,更是一种提高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方法。
在运动训练方面,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运动训练的理论和实践。
一、运动训练理论1、训练原理训练原理是指针对某一目标或者部位,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训练,以达到预定的训练目的和效果。
训练原则包括负荷原则、超负荷原则、特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负荷原则是指训练时需要有恰当的强度和量度,以保证身体得到足够的刺激和充分的耗能,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超负荷原则是指训练者需要逐步增加负荷,在适应程度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负荷,以加速训练效果。
特异性原则是指训练应当具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部位,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方式。
适应性原则是指人体对某一负荷适应后,需要增加负荷,才能进一步促进肌肉发展和体能提升。
2、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运动训练必须掌握的知识,它是运动训练的基石。
运动生理学包括肌肉生理学、心肺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
肌肉生理学是指肌肉的构成和作用,以及肌肉的训练、恢复和营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和发展,提高肌肉收缩时的力量和效率。
心肺生理学是指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以及运动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通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神经生理学是指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以及运动对它们产生的影响。
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展,提高反应速度和身体平衡能力。
二、运动训练实践1、训练计划训练计划是指根据训练目标和要求,设计出一定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次数、强度、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训练计划应当做到全面、科学、系统和具有可操作性。
全面性是指训练计划应当覆盖全身各个部位和各个方面,保证身体的全面发展。
科学性是指训练计划应当符合运动生理学和训练原理等科学理论,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系统性是指训练计划应当具有系统性,采取系统性训练,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运动训练理论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event-group training theory)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项群训练大体理论和各项群的分类教学重点: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成立及其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组成教学难点: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项群: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称项群.项群训练理论:揭露项群训练大体规律的理论称为项群训练理论.一.项群训练成立及其科学意义1.鲜明地归纳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一起规律2.增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组成1.依决定竞技术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的项目技术主导类:难性,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对抗性,搏斗性的项目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非周期性项目多元动作结构:固定组合变异组合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组合异属多项组合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式分类: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得分类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P40)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大体特点概述教学要求:大体把握各项群训练的大体特点概述教学重点: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成立及其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组成教学难点:各项群体能、技术训练的大体特点(请同窗们举例各专项运动员的形态特点、心理特点、训练特点等)一.技术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二.技术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三.技术类搏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四.技术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五.技术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六.体能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七.体能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八.体能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点概述研讨项群训练理论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1教材结构与知识点分析:本章要紧知识结构内涵:要紧论述了项群训练理论的进展进程,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进展进程,把握其划分依据,对自己从事的专项和所属于的项群有清醒的熟悉,并能分析其特点,为自己的训练实践作理论指导。
马特维耶夫 运动训练原理

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原理:
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马特维耶夫运用竞技教育学及生物学知识对大量竞技运动员
的运动成绩进行分析,得出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
他将每一个周期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三个阶段,这三个训练阶段始终贯穿于整个周期训练中。
2.训练分期理论: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首先被应用于苏联的竞技体育,为其
长时间称霸体坛起到了主要作用。
而后相继被别的国家采用,对国际竞技的体育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3.运动类型与强度:根据运动类型和强度,可以将运动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
氧运动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消耗葡萄糖,动员脂肪,增强心肺功能。
常见的运动形式包括行走、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
4.训练过程的结构:马特维也夫指出,训练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离散的、分割的、由单
个成分组成、相互之间带有间歇性的过程。
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具有主要意义,这些内在联系具体表现为其效应的衔接和相互作用,并建立在决定形成预定的训练程度水平的客观规律性基础上。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学——概述

运动员参加训练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运动员理 解把握运动训练知识的能力对于训练的效果和参赛 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运动训Leabharlann 团队中,在运动员与教练员的 相互关系中,运动员是教练员工作的对象,是受体; 而在运动训练工作的完整系统之中,运动员则应该 是与教练员一起设计、组织和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 主体。
医务人员也是运动训练团队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员,为运动员提供日常的医务监 督,促进负荷后的积极恢复,进行及时的伤病治疗。
二、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运动训练学及其研究任务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活动有着自身特有的属性,也就有着自身运动的规律。 运动训练学就是研究和揭示训练活动规律的科学。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 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运动训练团队
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 成。在我国,运动训练团队多实行主教练负责制,也有的团队实行领队负责制。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团队的核心,或独自负责,或参与团队内部事务的管理、决 策等工作。像任何一个有人群的集合体一样,管理工作人员是运动训练团队的重要 组成部分。
我国运动训练团队中的管理人员包括领队及其助手。领队与主教练共同管理, 或领队协助主教练管理团队,围绕实现训练与参赛的总体目标,做好思想教育、行 政事务及多方保障工作。正确处理训练中的严格要求与保护运动员身心健康之间的 关系,正确处理训练竞赛需要与保障运动员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
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趋势

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趋势
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化和个性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动训练理论越来越重视科学化和个性化。
运动训练不再是片面追求结果的机械训练,而是结合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和具体需求,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方法。
2. 多学科融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趋向于跨学科融合发展。
除了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外,运动训练理论还结合了生物医学、心理学、营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
3. 数据驱动和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运动训练理论正逐渐向数据驱动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通过运动传感器、智能设备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和分析运动员的运动数据,为训练师提供更准确的反馈和指导,提高训练效果。
4. 面向终身运动的训练: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主要关注竞技运动员的训练,而现代运动训练理论越来越注重面向终身运动的训练。
随着健身和休闲运动的普及,运动训练理论正逐渐关注普通群众的训练需求,提供适合各个年龄和健康状况的运动训练方法。
5. 健康和安全优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越来越强调健康和安全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不再仅仅追求成绩,更注重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训练计划和方法会
更加合理和科学,以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伤害的发生。
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运动训练理论热点》课件

传统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基础是从生物学 范畴出发,认为影响集体项目竞技能力的因素取 决于“球员之间的磨合和协调的战术配合、保持 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间的适宜比 例、队伍更新等”,而以上社会学理论成分较为 稀薄。这是受个体竞技能力研究视角影响的结果。
可见,“二元训练理论”在“一元训 练理论”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吐故纳新 和自我完善,“一元训练理论”在“二 元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实现了跨越。正 是由于两者相互弥补,共同完善,从而 推动了训练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发展。
5.结语
(1)关于竞技状态性质的研究将突破传统的“一维线 性思维模式”代之以“三位系统思维模式”,其内涵的 定义应体现在对生理、心理水平与行为水平集合体的描 述上,并应伴随评价的客观性。
同时,个人竞技能力发挥得好与坏可能 在于球队竞技能力结构所创造的小环境, 如中国球员杨晨、邵佳一、郑智等在海外 高水平俱乐部训练和比赛中个人竞技能力 发挥的提升。这些不确定的结果和因素无 法用个体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来解释或说明, 也替代不了集体竞技能力的变化。
传统的竞技能力结构理论阐述的对象是个体, 而没有考虑到2个及以上运动员构成群体后竞技 能力结构的关系。因为不同个体竞技能力结构的 内部关系是不同的,而为了使不同个体的竞技能 力结构符合该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的总体需求,就 必须对不同个体竞技能力给予整合。那么,运动 员竞技能力的层次会发生变化。
从理论层面出发,从研究的广度来看,“一元训练 理论”把人体作为研究对象一个整体性,直接进行专项 训练,成绩提升早,发挥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二元 训练理论”针对的是运动项目本身,把训练划分为体、 技、心、战、智,利于运动员全面发展,为成绩的提高 打下基础。从研究的深度来看,“一元训练理论”对整 体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和一些不易分解练习比较好,而 “二元训练理论”更多体现在体能类项目的效果上。
运动训练理论概要

运动训练学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给运动训练专业(校外3+1)本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64学时,4学分。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运动训练学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运动训练理论含义及其发展趋势;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项群理论的基本内涵、构成、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心理训练、运动智能训练的范畴及常用方法。
具体掌握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含义和决定因素;运动训练原则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和应用;运动训练方法的含义及构成要素、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
了解体能的含义,明确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含义及基本的训练方法;明确运动技术、战术的含义、原理、构成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基本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要求。
三、教学内容章节名称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运动训练理论的含义2、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内容3、运动训练理论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4、运动训练活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5、本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掌握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内涵、研究的基本内容;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1、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2、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3、竞技体育的构成4、竞技体育的特征5、竞技体育的价值了解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掌握竞技体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构成;明确竞技体育的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1、运动训练的基本内涵2、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3、运动训练的系统分析4、运动训练的特征了解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内涵及其系统要素;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第三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2、项群训练体系的构成3、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了解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及其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掌握项群训练体系的构成。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1、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2、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3、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4、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5、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6、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7、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8、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能够利用项群训练理论分析不同项群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特征。
运动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学作业姓名:***学号:**********运动训练理论的对比研究及其网球训练中的训练理论一.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板块训练理论与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的对比研究1.产生的时代背景运动训练分期理论:20世纪50-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前苏联为了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战胜美国军团为目标导向而设立的,由马特维也夫提出。
板块训练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商业化的发展导致大部分体能类项目的比赛数量大幅度增加。
板块系统主要是针对运动员全年8 -10个月参加大量比赛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由维尔赫尚斯基提出。
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为了让竞技运动员全年保持竞技状态,在连续的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由邦达尔丘克提出。
2.适用对象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不同阶段、级别、水平的运动员;主要针对奥运会和世锦赛等重大赛事。
板块训练理论:仅仅针对高水平运动员;主要针对一段时期内集中分布的几项重要赛事。
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对达到巅峰状态的运动员;主要针对全年范围内均衡分布的重要赛事。
3.三大理论的图表直观反映①全年周期中运动成绩动态基本类型及单、双、三周期比赛活动准备程度状态的动态经典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把整个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
要求运动员在比赛期之间把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以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从而赢得金牌。
以下是经典运动分期理论的图表直观图:a[051021弧LW的骊97%95②板块训练理论板块训练理论将运动训练过程划分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专项训练比赛阶段和比赛阶段,并且非常注重运动员技能的潜力挖掘。
以下是板块理论的图表直观图:注:A、B、C一训练负荷板块用一机体工作外部强度;L训练负荷强度;f—机体的功能状态;P一训练负荷总量;t一训练时间③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赛事平均分布在整个年段,要求运动员全年都保持最佳的竞技水平下面是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的图表直观图4.经典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分歧①高水平运动员连续参加比赛的适应性由于周期理论强调准备期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且以突出负荷量来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训练,显然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赛制变化。
运动训练理论考点汇总

运动训练理论考点汇总运动训练理论是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在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考点,以便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下面是一些运动训练理论的考点汇总。
一、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1. 运动训练的适应原理:包括超负荷原理、逐渐递增原理、反复性原理、个性化原理等。
超负荷原理指的是在训练中逐渐增加负荷,以达到训练效果的提高;逐渐递增原理是指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反复性原理是指通过反复训练来巩固和提高技能;个性化原理是指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进行训练,以达到最佳效果。
2. 运动训练的周期化原理:包括微周期、中周期和宏周期的划分和安排。
微周期是指训练周期的最小单位,一般为一周;中周期是指几个微周期的组合,一般为2-6周;宏周期是指几个中周期的组合,一般为3-6个月。
合理的周期化安排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状态。
3. 运动训练的训练负荷原理:包括训练强度、训练量和训练密度等方面的内容。
训练强度是指运动员在训练中所承受的负荷强度,可以通过心率、速度、重量等指标来衡量;训练量是指训练的总量,包括训练的次数、持续时间和训练的总距离等;训练密度是指训练的频率和间隔时间。
二、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技巧1. 运动训练的方法:包括系统化训练方法、循环训练方法、分层训练方法等。
系统化训练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计划和顺序进行训练,使训练目标逐步实现;循环训练方法是指通过不同的训练周期和阶段的循环安排,使运动员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得到不同的训练效果;分层训练方法是指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水平和特点,将训练内容和强度进行分层安排。
2. 运动训练的技巧:包括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的技巧。
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考虑运动员的特点和目标,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训练效果,例如间歇训练、循环训练等;评估训练效果可以通过测试和测量来进行,以便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
动
训
练
学
作
业
姓名:解中亚
学号:1320003011
运动训练理论的对比研究及其网球训练中的训练理论
一.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板块训练理论与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的对比研究1.产生的时代背景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20世纪50-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前苏联为了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战胜美国军团为目标导向而设立的,由马特维也夫提出。
板块训练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商业化的发展导致大部分体能类项目的比赛数量大幅度增加。
板块系统主要是针对运动员全年8 -10个月参加大量比赛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由维尔赫尚斯基提出。
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为了让竞技运动员全年保持竞技状态,在连续的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由邦达尔丘克提出。
2.适用对象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不同阶段、级别、水平的运动员;主要针对奥运会和世锦赛等重大赛事。
板块训练理论:仅仅针对高水平运动员;主要针对一段时期内集中分布的几项重要赛事。
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对达到巅峰状态的运动员;主要针对全年范围内均衡分布的重要赛事。
3.三大理论的图表直观反映
①全年周期中运动成绩动态基本类型及单、双、三周期比赛活动准备程度状态的动态
经典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把整个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
要求运动员在比赛期之间把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以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从而赢得金牌。
以下是经典运动分期理论的图表直观图:
②板块训练理论
板块训练理论将运动训练过程划分为专项基础训练阶段、专项训练比赛阶段和比赛阶段,并且非常注重运动员技能的潜力挖掘。
以下是板块理论的图表直观图:
③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
赛事平均分布在整个年段,要求运动员全年都保持最佳的竞技水平
下面是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的图表直观图
4.经典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分歧
①高水平运动员连续参加比赛的适应性
由于周期理论强调准备期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且以突出负荷量来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训练,显然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赛制变化。
而“板块”训练理论由于在准备期着重解决运动员的1一2个专项能力,同时在各个时期中完成不同的专项训练负荷和任务的转换,准备期中可以安排比赛。
②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生物适应的可行性
周期理论的准备期强调了多种能力的平行发展,若每种能力没有足够的时间给予适应性提高和保持话,对提高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不利的。
板块训练理论,强调的是依据个别核心能力的突出发展,其训练时间是按照对专项能力起到核心
作用的能力所需要适应性来安排的,借以达到更高水平适应的训练目的。
③理论模型适用的针对性
周期理论只是从教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竞技训练过程进行解释和归纳,没有对该理论适用的范围、条件、监测和指导程序等给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
板块训练理论对于部分项目长时间的保持连续比赛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网球赛事中的训练理论
1.网球赛事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
全球范围内网球赛事大大小小有将近270站比赛,其中比较重要的比赛是男子:四大满贯公开赛、ATP九站大师赛、戴维斯杯团体赛以及年终总决赛。
女子:四大满贯公开赛、WTA13站顶级巡回赛、联合会杯团体赛以及年终总决赛。
当然上面所列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比赛,还有众多的中型比赛。
总之,网球比赛均衡的分布于全年,并且每个月里都有至少一项高级别的赛事。
2.我国女子网球选手全年赛季训练与比赛周期划分
上表是我国女子网球选手全年赛季训练与比赛周期划分
据国家网球中心的训练与数据分析:
第一周期安排(包括比赛和训练):从11月底的冬训开始,遵循马特维耶夫“周期训练”
理论的安排,进入恢复期和准备期,在年初1月进入比赛期运用以赛代练法先参加一些相关的系列赛,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整到最高水平,其目的是为第一项大满赛事(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做准备,直到3月末一4月中旬的比赛期结束,再进入到恢复期和下一阶段的准备期。
第二周期安排:从4中旬的准备期开始采用板块训练法,在其有限的两周准备期内重点解决和突破1一3个环节问题,保持运动员较高的竞技水平和状态,直到5月初的第二项大满贯赛事(法国网球公开赛)进入比赛期阶段,5月末一6月初期间采用“以赛代练”法,参加一些以适应性、调整性、恢复性为目的的比赛,在保证体能的基础上争取积分,随后进入到下个比赛期,6月中旬第三项大满贯赛事(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而后进入下一个调整和准备期。
第三周期安排:7月初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由于场地属于硬地赛事,相对来讲我国运动员较为熟悉,利于取得较好的成绩,因此利用充分的板块训练和以赛代练这两种训练法对运动员进行高水平的调解,直到8月初开始进入比赛期迎接第四项大满贯赛事(美国网球公开赛)以及其他相关赛事。
9月初再次进入到板块训练阶段,通过前阶段参加赛事过程中所反映出和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为备战下一阶段的赛事做好准备。
第四周期安排:在第三周期结束阶段与第四周期的准备阶段进行了有机覆盖和结合,继续采用板块训练法,而在9月中旬到11月初比赛期阶段,特别是中国网球公开赛过后依然采用板块训练法,但更注重的是要遵循一定的赛间训练原则,特别是在运动员的心理疏导方面和体能储备方面,采取更为针对性的措施保障运动员的稳定发挥,最后进入到国家队集训的调整期。
3.职业网球运动员年度多周期安排模式
由上表可以看出运动员基本上一整年都在参加比赛,只有很短的时间用过来调整,我们称为“小周期”“多周期”,也就是全年均衡性周期安排理论。
依托网球运动特点采纳”小周期“训练理论:
相对于传统的全年大周期训练,网球运动训练特点由于其赛制安排的特点,将全年大周期变为全年多周期,而且当中的每个周期时间大大缩短。
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有别于较长时间的常规大周期,即微缩大周期也可叫“小周期”这种“小周期”不同于训练学中所讲的延续时间为一周的小周期,这里的“小周期”时间虽短,但结构上等同于常规大周期,有准备期、比赛期及恢复期,具备了构成一个大周期的基本要素。
因此,在高水平职业网球运动员全年多周期为主导的小周期安排模式中,紧密围绕在整个长达10个月之久的赛季期当中,运动员只能经过短时间的准备后,连续参加多站比赛,进而通过比赛得到调整,即形成了一个“小周期”,然后再通过准备,再进行比赛。
从而使一个个“小周期”串接连成一个“多周期”贯穿的赛季。
4.网球选手训练的运动训练理论
(1)职业网球运动的训练计划制定将以马特维耶夫“周期训练为基础进行指导”对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应实施由“大周期”向“多周期”训练理论转移。
(2)传统大周期训练模式并不适用于指导高水平网球运动员训练计划制定,但可以应用于青少年网球运动的训练过程中,因此不能全盘否定。
(3)应将“小周期”或“多周期”训练原则与板块训练原则相结合,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计划中应以“板块训练”为主要训练计划制定原则。
(4)“以赛代练”和“以赛促练”训练方法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到高水平网球训练中,更多要结合“赛间训练”要求进行训练计划的制定。
本人以为:网球训练是以全年均衡性周期训练安排为主的,在这过程之中与经典分期理论和板块理论有机结合,共同为运动员服务。
5.个人总结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并没有过时;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板块理论、全年均衡性
安排理论都有他们适宜的对象,并且都创造过很好的成绩。
网球训练中高水平的网球选手遵循的是全年均衡性安排原则,但在这之中穿插着分期理论与板块理论,可根据赛事之间时间的长短来自由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