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学年第1学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时期文学专题》课程试卷(A)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新时期小说是以文学为开端的,后来相继又出现了文学、文学。
2、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它最早通过艺术形象来揭露“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给青年一代的心灵所造成的毒害。它标志着主义精神在文学创作中的回归。
3、“反思文学”出现的标志是197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的的短篇小说,这是作家的作品。
4、韩少功在中,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寻根文学”的立场,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
5、开“改革文学”先河的作家是,其代表作品是。
6、《人到中年》中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知识分子艺术典型,它的作者是。
7、、、、、五篇小说被称为“陈奂生系列”,它们是的作品。
8、路遥1988年写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因此荣获。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新时期文学
2、知青文学
3、女性主义文学
4.新写实小说
5、回归诗人:
密 封 线 请 不 要 答 题
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新时期文学课程代码:课程承担院系:文学院
考核院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伤痕、反思、改革
2、刘心武的《班主任》、现实
3、《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
4、《文学的“根”》
5、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6、陆文婷、谌容
7、《“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高晓声 8、《平凡的世界》、茅盾文学奖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8分,共40分)
1、新时期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指1976年以后的我国文学家创作活动,是指人们对“文革”后正在展开的文学的命名。
2、知青文学指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品的内容主要描写知青在“文革”中的经历,也包括返城后的生活道路及思想感情,从体裁上看主要指小说的文学。代表作品有:卢新华的《伤痕》、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叶辛的《蹉跎岁月》、老鬼的《血色黄昏》等。
3、女性主义文学:性主义文学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的眼光观察世界,关心女性个人生命体验和生存状态的文学。它站在女性立场上,以一种无所顾忌、我行我素的极端姿态挑战男权文化,反抗“被书写”的命运,试图书写自身。它也是90年代中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景观之一。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海男、徐小斌、徐坤等。
4、“新写实”小说出现于80年代中后期,是在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的背景下出现的“回归写实”的一股创作潮流。其创作方法上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更多地表现出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即追求物欲而淡化理想、趋于平庸而消解崇高的取向。代表作有:刘震云《一地鸡毛》、刘恒《伏羲伏羲》、池莉《烦恼人生》等。
5、指一批在五十年代就成名的诗人,由于历史原因,在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创作,在拨乱反正后又重新开始创作,我们把这一批诗人称作回归诗人。这一批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艾青、公刘、流沙河以及曾卓、绿原等原七月派诗人。代表作品有:艾青《鱼化石》和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⑴对健康人性的呼唤,对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羁绊的人生的抒写。在小说中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纯朴,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
⑵对洋溢着生之快乐的“桃花源”式生活理想的向往。《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聪明、善良、纯朴的小和尚明海和天真、美丽、多情的小英子,实际主人公却是“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3)审美上追求一种民间传统艺术趣味,大红大绿地俗,却又自有一种和谐的神韵。
2、①他是一个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形象。作为小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求实际和狭隘自私等等。他身上有阿Q的影子。
②陈奂生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包容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③作者对陈奂生既抱有同情,又对他的精神重荷予以善意的嘲讽,颇具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传统。与鲁迅比较起来,高晓声少了一些辛辣与入木三分,而多了一些温馨与理解。
四、论述题(共20分)
1、谈谈你对《致橡树》精神内涵的体验。
《致橡树》写于1977年。这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首女性解放的宣言,强烈体现着女性的独立精神写人格价值。表达根叶纠结,“终身相依”的意义。
①第一层内涵:(前六行)对依附型的爱情给予彻底的否定,以“绝不”的口气坚定表达封建时代宣扬夫贵妻子荣,新时代却要求爱英雄模范,实质上有相通的爱情观: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攀附意识。
②第二层内涵,对奉献型的爱情给了有保留的否定。
因为奉献型与依附型比较,就精神境界而言,是有高下之分的,献出的一方因行为高尚而为人敬仰;接受的一方因对方无私的给予而深感幸福。在以往的爱情是诗中,对奉献型爱情的礼赞,是最夺目的,可是舒婷却给予批评。两个“也不”表示她不赞赏并且认为这不是理想的爱情。因为这表现了爱情双方人格的不独立,地位上的不平等。
③三层,对理想爱情的礼赞
通过木棉与橡树两组意象交错的描绘,暗示出理想的爱情的标志是:
(一)独立的人格、平等的地位;
(二)深切理解,高度默契,精神上的相通。因此,在诗的意境上,迥异于前人,实现了审美意识的突破。
2、试论《红高粱》的思想内容及审美技巧。
《红高粱》的思想内容:
⑴莫言以一种全新的审美形态,借助丰富的感觉和想象,恣情尽意地再现了高密东北乡那“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独特文化形态。
⑵在小说中,爱情故事与抗日故事这两条线索平行发展,莫言用一种精神把二者交织在一起,这种精神就是余占鳌与戴凤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自由毋宁死”,无论是两个人激情迷荡的爱情,还是他们奋起抗日,都是这种精神的凝聚。
《红高粱》的审美技巧:
①悲剧与反讽的复合。即,它写的是一出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它不是在最悲恸之处引起人们的“悲悯”、“同情”和“崇高”的美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