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言文的审美化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文言文的审美化教学
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剧作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将其本质定为情感教育,认为通过美育才可以走向自由,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什么是审美化教学
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

就文言文教学而言,旨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验文言文的情感之美、形象之美、艺术之美。

审美化教学以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体验为中心。

二、如何进行审美化教学
“言之无文,则行之不远”。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不朽的美丽篇章。

任何一篇佳作,皆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

教师可引导学生挖掘蕴含其中的美的因素,使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以《长亭送别》为例,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觉得张生此去会回来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正当十六、七岁,正是憧憬着美好爱情的时候,他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有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给出了答案。

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依据如下:
因为张生可以在普救寺挺身救莺莺,对莺莺情意较深;文中两人赠诗,张生向莺莺保证“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言外之意,莺莺就是她的知音者,红颜知己;离别之际,痛苦的不只是莺莺,【小梁州】里“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是一处侧面描写,通过莺莺的眼写出张生离别之际难言的痛苦之情。

我告诉大家,余秋雨先生读到《长亭送别》时说过,“张生此去,无论得中与否,都不会回来了”。

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有学生立刻脱口而出,高中了可能会被招婿,做驸马,同学们哄堂大笑,继而又陷入了深思。

有学生小声说,如果考不中,他可能碍于面子,不会再回来了。

追问:你如何得知张生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张生的语言描
写,“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可见张生的自负。

这样分析之后,我们就知道莺莺对张生能否回来是没有把握的,她一再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从莺莺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女子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女子处于悲惨屈辱的地位,只能被动地等待。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长亭送别”路上,莺莺会那样的悲痛。

《长亭送别》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也就是说,外界的景物都被“我”的主观情感浸染了,成了“我”或爱或恨、或怨或慕的对象。

此时主人公的情感是非常强烈浓厚的,绵延充塞于天地之间,目之所及,皆有灵性。

理解了崔莺莺复杂情感的原因,再读《长亭送别》就能理解曲词中扑面而来的浓的化不开的悲愁。

再如:在教授文言文时,很多教师喜欢煽情导入,接着教师范读或听录音,然后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疏通字词,再分析课文,这样课堂沉闷,学生很难较快地亲近文本。

而我这里要提出从“课眼”出发提问,不仅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而且很多难点都会迎刃而解。

那么,什么是文本的“课眼”呢?本文认为课眼就是在把握文本脉络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

如笔者在教授杜牧的《阿房宫赋》时,抓住了课眼“奢”。

我因“奢”而设计问题:(1)杜牧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秦朝之“奢”的?(2)表现秦朝之“奢”的几个方面,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3)作者这样体现秦朝之“奢”,他的笔墨是不是“奢侈”了一点?这三道题,在内容上涵盖了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对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得出秦国因“奢”而亡而令后人哀之。

秦皇的贪婪、荒淫在“奢”中彰显,民愤民怨在“奢”中爆发,秦朝破灭在“奢”中注定。

这样的提问让文言文教学改变了过去因疏通文字而造成枯燥乏味的现状。

让教学能简洁、透彻、扎实、高效,也有趣得多。

这样“奢”就能有效地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

研究文言文文本,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发现很多文本有这样的课眼,如《渔夫》的“清”,《六国论》的“赂”。

只要抓住这些“课眼”提问,就能让文本解读更加有序高效。

在《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专著中,熊芳芳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语文美学主张:“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促进个体生命去享受一种诗意的栖居。


多年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学生更是“望文言文而心生退却”。

如何让一潭死水的课堂变为诗意的栖居,真的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需要努力的方向。

语文是美,是文化的生活,是鲜活的生命。

语文教育就是要在语文中激起情感波澜,点燃思想火花,让学生置身于生命存在之中去
体验世界的活力、丰富和美,鼓励受他们去创造和追求价值多元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