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研主题(3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研主题(3篇)

第1篇一、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等等。

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二、核心素养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1. 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理解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2. 思想内涵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文言文教学策略1. 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思想内涵与审美情趣、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与法治意识等方面的素养。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文言文朗诵、辩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实用价值。

3. 注重朗读,培养语感(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注重音韵、节奏、语调等要素。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注重注释,理解文言文内容(1)引导学生阅读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含义等。

(2)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

5. 加强比较,提高思维能力(1)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白话文,分析其异同,提高思维辨析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49学习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语文考试中必然存在的考点,是需要教师重点教学的知识。

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与现代汉语具有较大的区别,为初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强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为高效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爱好。

文言文不仅仅是中华古文化的精髓,更是古人们思想和哲学的智慧结晶,本身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性和文学审美价值,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品格修养。

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本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的“世界”,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千古之美。

课本教材中的篇章很多都是流传千古的极品佳作,无论是从思想性来说还是从艺术性来说都具有极高的探究和教学价值。

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教材,通过自身对于文言文的解读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领略文言文的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晦涩难懂的,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看法,鼓励互相讨论,多鼓励少打击。

例如,在进行《论语》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帮助大家记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结成学习小组进行问答,表述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一-般而言,初中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是很强的,但是对于文言文一般会有-种抗拒的心理,这是由于文言文不够贴近生活的缘故。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通过对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发掘蕴含其中审美的要素。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文学的优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篇文言文作品时,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有真情实感的体会。

品味文言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活动中,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极其丰富的美学内容。

所以说,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体验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快乐,只有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意境,沉醉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获得成功。

但审美体验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价值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教师的引导就可以淡化、抛弃。

怎样进行引导,这是我们应该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具体的说,我认为,可以有说、读、评等方法。

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

“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

读:即阅读、朗读、范读、诵读。

“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

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思情并茂的朗朗诵读,可以在读中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思想美等融为一体,融会贯通。

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点评。

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

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我们进行的文言文教学活动,采用哪些方法,都必须在学生阅读、鉴赏、审美的主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活动,只要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才能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的。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策略研究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策略研究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策略研究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文言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受到忽视,导致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研究如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

通过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揭示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次,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以期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所提出的策略和方法的有效性,为小学文言文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小学文言文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高、理解能力较弱、应用能力不足等。

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成为了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以期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

小学文言文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理解能力较弱等。

关于文言文的教研活动(3篇)

关于文言文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文言文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艺术和审美价值。

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文言文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认知,促进文言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各年级文言文教师按照年级组进行了集体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共同研究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教师们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后续的课堂观摩和教学研讨奠定了基础。

2. 课堂观摩本次活动共观摩了10节文言文优质课,涉及《诗经》、《左传》、《史记》等教材内容。

在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

3. 教学研讨观摩课后,各年级组分别进行了教学研讨。

教师们结合课堂观摩情况,对文言文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3)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4)如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5)如何将文言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以下是部分研讨成果:(1)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文言文背后的故事、展示文言文的艺术魅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理解文言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朗读、背诵、翻译等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

(3)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培养写作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的写作技巧,通过仿写、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切实落实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陶冶性情,升华品位,追求情趣,提高修养。

这是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所在。

古诗词在这方面得天独厚。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其中不少是文情并茂的佳作。

如何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美的意境,达到以美悟真、以美激情、以美启善的目的,具备观赏愉悦性,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性格的培养,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下面就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谈一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反复诵读,体味韵律美.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而古诗文的韵律美体现在其平仄、押韵、节奏等方面。

古人做诗时对于平仄、韵脚、节奏的选择常常从感情需要的角度出发,或激昂或低沉,或热烈或恬淡,或豪放或哀婉……诗人的情感常常在律动的旋律中自然的流淌出来,形成独特的韵味。

因此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多诵读。

入选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又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精品,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

使学生从形式各异的多种诵读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韵律美。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弄清楚朗读节奏的划分以及应重读的音节,体会节奏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从而增强语言的感知能力,把握语言的韵律美。

二、读文品语,体会语言美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本。

贾岛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经历,杜甫则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诗文言文教研活动主题(3篇)

古诗文言文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古诗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古诗文言文教学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推动古诗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特举办此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古诗文言文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

2. 探讨古诗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4.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及领导致辞由主办单位领导致辞,介绍此次教研活动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参与活动的教师表示欢迎。

2. 专家讲座邀请知名古诗文言文教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围绕古诗文言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3. 优秀教学案例分享邀请一线优秀教师分享他们在古诗文言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展示优秀教学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4. 教学研讨组织教师分组进行研讨,围绕以下主题进行深入交流:(1)古诗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2)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古诗文言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4)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文言文鉴赏能力;(5)如何将古诗文言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5. 课堂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古诗文言文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6. 教学成果展示展示教师们在古诗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如论文、课件、教学设计等。

7. 闭幕式及颁奖仪式对在研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总结此次教研活动的成果,展望未来古诗文言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四、活动组织1. 活动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为期两天。

2. 活动地点:选择具有良好教学设施和学术氛围的场所。

3. 参与对象:各级各类学校古诗文言文教师、教研员等。

4. 活动经费:由主办单位负责筹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五、活动预期效果1. 提高教师对古诗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

文言也美丽——浅谈审美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文言也美丽——浅谈审美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

语 言 是 文 章 的 基 本 材 料 .语 言 审 美 应 成 为语 文教 学 的 重 要 内容 。而 文 言 文 的发 展 有 着 数 千 年 的 历 史 ,不 乏 洋 溢 着
训 练 之 一 ,对 提 高 学 生 语 言 修 养 有 着 其 他 教 学 手段 不 可 替 代 的作 用 。好 的诵 读 绝 不 能像 钟 表 的 摆 轮 , 老 是 唱 一个 调 。 我 们 在 教 学 中 ,应 注 意 指 导 学 生 反 复 细致
的语 句或 段 落 ,让 学 生 体 会 文 中情 景 交 融 的 意境 ,引 领 他 们 自主 感 悟 ,倾 心 陶 醉。 “ 词 以 一字 为工 。 ” 赏 析 精 彩 语 段 就 是
要 引 导 学 生 品 赏 分 析 文 中极 富艺 术 表 现
如《 与朱元思书》 中读 “ 急湍甚箭 , 猛 浪若奔” . 我 们 眼 前 就 会 出现 江 水 波 浪 翻

品 。过 去 , 我 们 在 教
学 中 总 是 或 多 或 少 地存 在 灌 输 “ 知识” 的 现 象 ,把 自己 对 人 物 的 理 解 强 行 输 入 给 学生 , 更有 甚者 , 以教 参 为 唯 一 的 标 准 . 变教学为搬教参 , 根 本 没 有 自己 的 见 地 。 文 言 文 的 教 学 时 。我 们 的 目的之 一 是 让
勾勒. 将一幅天高气爽 、 色 彩 清 丽 的整 体 图 画 推 至读 者 面前 , 既 境 界 阔达 , 又 画面 清 新 。 教材 中许 多 类 似 优 美 的意 境 需 要
的形 象 较 多 。例 如 《 陈涉世家》 中的 陈胜 、
吴广 的形 象 , 就 很 值 得 细 细 品味 。 通 过 对 这 两 人在 紧 急 关 头 的 语 言 、行 为 的深 入 理解 与讨 论 ,学 生 才 能 深 入 准 确 把 握 他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7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7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7篇第1篇示例: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切实有效地教授文言文呢?以下是一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希望对广大语文老师有所帮助。

一、引发兴趣,注重体会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文言文古老、艰涩的特点,很多学生对于文言文都有些抵触情绪。

老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或者相关的故事背景,来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解古代历史背景,介绍文言文名家的事迹等方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情感和意境。

文言文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通过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情感和意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可以通过情感递进,意境展开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中包含的情感和意境,比如通过教学诗词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地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二、注重阅读,注重理解文言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文言文的阅读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地阅读文言文。

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可以从比较简单的篇章开始,然后逐渐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比如《论语》、《孟子》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内涵。

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可以通过逐句翻译、逐段分析等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

三、注重写作,注重表达文言文教学中,写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写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操练古文课文,或者安排一些文言文作文题目,来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书面表达。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的开题报告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的开题报告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现代社会中,文学艺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而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文学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美的渴求,而且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其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从而实现对文言文审美教育的有效推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深入剖析审美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实现途径,进一步分析文言文古文的特点、价值和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审美教育的内涵和范畴:审美教育的定义、目标、重点内容、各类审美形式、与文言文教育的联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2.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法,了解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对策。

3. 古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介绍文言文古文的特点、价值,分析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从而深化对文言文教育的认识,促进其有效实施。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文献查阅、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探讨,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

三、预期成果和可行性分析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能够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深化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制定更具实际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

本研究的可行性较高。

首先,在中学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教育已经被列入必修课程之列,而审美教育也已被纳入其中,这表明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领域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将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在于:1. 加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文言文教育体系和审美教育实施方案,促进中学文言文教育水平的提高。

例说文言文教学创新实践(3篇)

例说文言文教学创新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文言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文言文教学创新实践,旨在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引言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文言文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

二、教学理念创新1.以人为本,关注学生需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历史。

3.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例如,在教学《离骚》时,教师可以播放古琴音乐,营造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史记》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历史氛围。

3.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论语》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

4.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游戏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古诗十九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诗谜”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古诗。

四、教学评价创新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

挖掘“文”情“言”趣,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挖掘“文”情“言”趣,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挖掘“文”情“言”趣,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可是,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言”轻“文”现象。

“言”就是词语积累、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指的是文章、文学、文化。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许多教师十分看重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内容概括,这实际上是把文言文教学简化为古话语教学,仅仅是“言”的积累。

而在“文”的方面,缺少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缺少让学生对文章的立意谋篇、表达技巧、优美语言及文章中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内容的学习,更缺少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这就使文言文的学习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初衷,少了一种“语文味”,因而学生常会形容学文言文是“味同嚼蜡”。

这种教学模式人为地拆散了“文”与“言”,偏执于一端,使文言文的教学成为干枯的知识训练或架空的人文讨论。

那么,怎么改变这一现象呢?笔者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教学方案力求“文”“言”并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还要符合学生的学情。

所以教师在确定每篇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先问问自己:这篇课文需要“学什么”?这篇课文需要“怎么学”?这样,剔除那些“不需要”的,精心提炼出来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文”“言”并茂、精当合理的。

1.以“文”带“言”。

有些课文,词语解释相对浅显,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文”上,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对“文”的分析理解来捎带解决“言”的问题。

例如人教版七上《童趣》《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课文,虽然学生只是刚开始接触文言文,但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意能看懂个大概。

比方说《塞翁失马》一文,学习时不需要对词语多做解释,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讨论并理解感悟塞翁对待“祸”“福”的态度,并进一步理解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文言文教学方式实践研究(3篇)

文言文教学方式实践研究(3篇)

第1篇夫文言文,古之文学也,虽历经千年,仍为中华文明之瑰宝。

然而,在现代社会,文言文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如学生兴趣不浓、理解困难、运用不足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拟从实践研究角度,探讨文言文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1. 学生兴趣不浓当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兴趣不浓的问题。

一方面,文言文语言生涩难懂,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另一方面,文言文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解困难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文言文词汇丰富,语法复杂,学生难以掌握;另一方面,教师讲解过于枯燥,未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

3. 运用不足文言文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运用文言文的能力普遍不足,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二、文言文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1. 转变教学观念(1)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2)注重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2. 创新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将文言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改进教学手段(1)优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加强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开展文言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 加强师资培训(1)提高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2)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能力。

(3)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三、实践研究案例1. 情景教学法案例以《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古代课堂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孔子和学生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以《伯牙鼓琴》教学为例

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以《伯牙鼓琴》教学为例

核心素养培养导向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以《伯牙鼓琴》教学为例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学者的智慧成果。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育人的教育背景下,文言文的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那么,文言文教学该走向何处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核心素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倡导语文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做好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导等一系列的学科育人工作。

由此可见,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和组织小学文言文教学活动。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讲述了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文化语境下的高尚友情和人际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领悟文言深意,教师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和梳理《伯牙鼓琴》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堂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立足跨学科的视域,将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关联起来,为学生搭建多元融合的感官支架,以此调动他们的课堂学习热情,进而顺利地导入课堂。

以《伯牙鼓琴》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提前下载古筝曲《高山流水》、搜集相关图片,制作一个图片、音乐和文字相结合的微视频。

课堂导入环节开启后,教师播放微视频,随着舒缓、悠扬的古筝曲响起,学生的注意力便可集中在课堂上。

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视听融合的情境中初步还原文本的意境,如“伯牙席坐琴前专注地弹奏,子期在旁边凝神静气地听曲子”。

至此,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也有所拉近。

除了视听融合的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故事情境,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历史典故为素材,编创课堂小故事,如:春秋时期,有一位精通音律、拥有高超琴艺的人,叫俞伯牙。

一天夜里,俞伯牙趁着月色弹起琴来,忽闻岸上传来拍手称绝的声音。

他一抬头看见一位樵夫,这便是锺子期。

此后,俞伯牙以“知音”代称锺子期,二人谈天说地、喝酒谈心,并约定每年的中秋节都要相会。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其中,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核心素养视域下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逐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加强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对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言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人的用词造句和篇章结构,从而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运用联想、想象、分析、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为了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宜的文言文篇目进行教学。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朗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加强文言文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其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作者:李凌云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3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感有普遍性,超越性,在教育上要特别重视美育。

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千古名篇,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无论在文化传承还是审美熏陶、语言习得还是人格塑造上,都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

因此,笔者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锻炼的引导,让学生在感悟体验美的同时,学会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

一.在诵读中感受艺术美指导诵读,感受艺术美。

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诵读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断句能力。

朗读文言文时,除了按文章标点作出恰当停顿外,还应处理好句中词语间的组合关系,通过相应的停歇体现出内部层次,使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和语调和谐统一起来。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否,很多时候就看对句读和重音的处理如何。

判断句读,读准重音,不仅能显现文章的形象美、韵律美和逻辑美,更能读出课文的情感来。

例如学习《赤壁赋》时,完全可运用诵读教学法。

开始可通过齐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感情基调。

研读第一段前,先启发学生总结作者飘逸淡雅,怡然自得的"乐",再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自由诵读并试着背诵第一段。

这时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可身先士卒,声情并茂地背诵全文。

最后让学生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句子中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把它背出来,在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并谈谈喜欢该句的原因。

这样设计,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新课改理念,以当今语文课堂少有的朗朗书声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美育因素表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

文言文教学中要强化审美教育

文言文教学中要强化审美教育

语言之美 、 人物之美 、 情感之美 、 思 想 之 美 放 射 出无 穷 的魅 力 . 发挥审美功能。 1 . 感 受 形 式 美 。文 言 是 一 种 有 着几 千 年 历 史 渊 源 的 语 言 . 积 淀 着 丰 富 的 中华 文 明 。 “ 风骚 ” 并举 、 百家争鸣、 汉赋铺陈 、 唐 宋古 文 、 唐诗 、 宋词 、 元 曲、 明清小说 , 或韵或散 , 或 律或绝 , 或 写实 朴素 , 或 比拟夸 张 , 或气势磅 礴 , 或娟 秀优美 , 或 情 景 交 融, 或直抒胸臆 , 其 语 言 文 体 之 美 五 彩 斑斓 、 绚烂多姿。 所 以在 教学 中, 首 先 要 了解 文 体 特 点 , 挖 掘语 言 特 色 , 熟读成诵 , 引导 学生感悟形式之美。
●匪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邱 海 龙
( 阜 宁县 明达 初 级 中 学 , 江苏 阜 宁 2 2 4 4 0 0 )
文 . - 仁 _ _ j 文 教 学 中 要 强 化 审 美 教 育
许多语文老师抱怨文言文教学花时多 . 效果却不好 . 所以 产 生 文 言 文 难 教 的 困惑 。 仔 细分 析 文 言 文 教 学 , 确 实存 在 以下 三个问题 : 一 是 只注 重 语 法 教 学 而忽 略文 字美 的 赏 析 : 二是 只 注 重 分 析 文 章 思 路 而 忽 视 内容 美 的 领 悟 :三 是 只 注 重 固定 化 的 人 物 定 位 而 淡 化 形 象 美 的 感 悟 。 这 样 的文 言 文 教 学 过 于 程 式化 , 局 限于 对 字 词 句 的 把 握 , 忽 略 文 言 文 的审 美 功 能 . 使 学 生难于把握 思想内容 , 难于理解人 物形象 . 并受 到感动 . 从 而 削弱教学效果 , 影 响 学 生 对 文 言 文 的 正确 认 识 和学 习热 情 . 打 击 教 师 的 教 学 积 极性 。 因此 , 我 们要 重视文 言文 教学 中的审 美教 育 , 挖掘 其 中 蕴 涵 的 丰 富 的 审 美 因素 , 让 学 生 从 千 古 佳 作 中 领 略 到 中 国文 化 的 内涵 。 汲取 营养 , 古 为今 用 。 这 对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提升人文素 养 , 增 加文化积淀 , 培养健康 人格 , 都 将 起 到 积 极 作用 。 挖 掘 审美 因素 历 史是 一 面镜 子 , 以人 为 镜 , 可以知得失 ; 以古 为镜 , 可以 知兴替。 历 史 为 我 们 留 下 了无 数 熠 熠 生 辉 的篇 章 , 都 因其 内容 与 形式 的完 美 结 合 而 流 传 千 古 。 以先 秦 散 文 为 例 : 我 们 可 凭 借 历 史散 文 , 了解先秦时期惊心动魄的历史 , 感 受 诸 侯 之 间 纵 横 捭 阖 的 斗争 。 我 们仿 佛 看 到 了 深 明 大 义 的 爱 国英 雄 烛 之 武 正 在 巧妙 地劝 说 秦 穆 公 , 说得他连连点头 , 最 终 使 得 郑 国避 免 了 场灾难 ;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 最 终 雪 耻仇 恨 , 奏 响 了 一 曲 催 人 奋进 的人 生 奋 斗 之 歌 ; 邹 忌 从 国家 利 益 出发 . 巧妙地说服 了 齐 威王 , 使 他 采 纳 了 自 己的 意 见 , 齐 国从 此 逐 步 强 大 … … 让 历 史 变得 精彩 生 动 ,这 是先 秦 历 史散 文璀 璨 夺 目的 重 要 原 因 之 因此 , 我 们 在 教 学 中要 充 分 发 掘 蕴 含 其 中 的美 的要 素 . 让

谈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审美价值

谈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审美价值

谈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审美价值发布时间:2023-07-14T09:05:45.821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5月总第451期作者:杨永梅[导读] 孔子的个性教育。

孔子的理想与学生追求肯定不同,但他能包容并鼓励学生们似乎对立的理想追求。

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163712语文课程四个核心素养目标中,语言建构与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创新三个方面,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容易分析与落实。

而课文的审美价值鉴赏与创造常常被忽视或不容易把握。

本文以“侍坐篇”为例,分享一下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飨读者同行。

一、教育美学的方法启迪孔子的个性教育。

孔子的理想与学生追求肯定不同,但他能包容并鼓励学生们似乎对立的理想追求。

四个学生可以以勇治国,可以以富治国,可以以礼治国,可以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他并没有对其简单肯定或否定,更没有根据自己预先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不失分寸的赞扬鼓励。

尤其是对我行我素、不假思索、急躁冲动、口无遮拦的子路莽撞表现一语不发,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

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性情习惯、兴趣爱好、个性心理不同的学生的接纳与鼓励。

这是孔子的教育情怀的流露,也是孔子个性教育的生动体现。

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

启发式问题驱动教学。

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三言两语中放松精神,提出谈话话题,并在轻松氛围中围绕主题谈论,这是“侍坐篇”中情境引入的教学起点。

以“志”带起问题驱动,以言志问志有效追问,以评志讨论总结。

把握住了启发式教学两大关键精髓:紧扣主题,教师主导加引导。

因材施教和自我教育。

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论带来了民主和谐的气氛,表现老先生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孔子对学生言论的评论各有侧重,反映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浅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木心先生说“缺乏审美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人要活的鲜活,必不可少的是审美能力。

审美力的缺乏不是天生的缺陷,而是缺少后天的培养。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然而,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文言文教学面临重重困境。

不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缺缺。

究其原因,一方面,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出现了偏差,为应付考试,文言文教学重在对文言文知识点的把握,淡化了文言文中的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过于程序化和单一形式的文言文的教学中,文言文之美被割裂、被舍弃,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加上初中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枯燥地学习和繁琐的知识背记,过分消耗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从中体验到文言文之美。

因此加强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美的意蕴,汲取营养, 古为今用,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管是内容抑或形式,都充满着无尽又神奇的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文词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正是中学生培养审美力的沃土。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1.文言文教学应该充满审美的愉悦丰子恺先生说:“人欲有五: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

”可见,审美的欲求,追求美的愿望是人的天性,如耳朵喜欢倾听优美的旋律,味蕾喜欢品尝鲜美的滋味……在文言文课堂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欲,调动学生的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多方面的感知美。

在美和文字之间架起桥梁,让它们相融相通。

对学生来说,文言文不应该是艰涩难懂的文字,而应是“”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天籁之音;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缤纷色彩;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惊喜奇遇……美是听觉得享受,是视觉的冲击,是触觉的感受……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正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使用,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披文入情,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此情、此景、此境中,挖掘其中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决定的,体现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林,内容磅礴,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是审美教育素材的典范。

在此,笔者想根据多年的教学感悟,谈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

一、激发美的情感
语文审美教育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

诵读,是表现和体会这种感情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获得文章形象美感的主要途径。

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

”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受,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艺术境界。

课文中的文言文往往文质兼美,字字珠玑,诵读尤为重要。

通过诵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形成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感应,激发审美情感。

我在教读每一篇文言文时,都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远壮阔的景象使学生品味到北方游牧民族热爱草原的豪情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险雄奇,以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旷世韬略,使学生感受到慷慨激昂的豪放美。

在教读《琵琶行》时,配上古典琵琶名曲,抓住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舒缓轻快——锵铿悦耳——幽咽冷涩——凝绝暂歇——激越雄壮,读出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体会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以及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学生沉浸在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音乐之中,便把握了这一千古传诵名篇的精髓,受到了艺术感染和美的陶冶。

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诵读,就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艺术境界,体味了艺术形象的魅力,激发了审美情趣,培养了个性品质。

二、感受美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作了这样的解释:“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的构成,要求主观的情与意和客观的景与境统一。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

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意境,如身临其境,似感同身受,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

优秀的古典诗文,无不突现意境美。

如王维的山水诗,总给人一种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的意境天成的美感。

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春天的优美意境;“幽林一夜雨,洗出万山青”是雨后清新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壮美的意境。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中无一字直接言情,但又无一字不在言情,体现了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由创作背景入境:李白被贬,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旋即放舟东下江陵。

其次,体会诗中“境”,即具体景物的特定审美意义,如“彩云”、“猿声”、“轻舟”、“万重山”等等。

重点感悟第三句的神妙境界。

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猿声本来使人感到凄婉,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此时,身在这如离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连猿声也被涂上了欢快的色彩。

再者,将这首诗和李白流放时逆流而上所写的《上三峡》对比“巴水忽可尽,青山不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同样是寓情于景,无一字直接言“愁”,无一字不在言“愁”,觉得船重,心情更为滞重,流露出愁苦、烦闷、迷惘的心情。

王国维曾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果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家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入审美情境。

三、欣赏美的语言
“文以载道”。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他们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么写。

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美。

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是感染力强的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要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讲语言美”。

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些作品在真和善的基础上,大都很讲求语言的整齐和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和生动形象。

杜牧《阿房宫赋》的语言铺陈渲染,字句整齐,音节和谐,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首先,文章许多地方押韵,具有音韵美。

如“毕、一、兀、出、日”,“龙、虹、东、融”等等。

其次,叙事语言高度概括,体现了简洁美。

本文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只用十二个字组成四个短语,每个句子的谓语只有一个字,写出了阿房宫建造的历史条件和所耗人力、物力之浩繁。

第三段的末尾“咸卒叫……可怜焦土”四句,用了两个三字句、两个四字句,只用十四个字就概括地叙述了秦朝灭亡、阿房宫被焚的史实,和全文开头的四个三字句相照应。

再次,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极力描写阿房宫。

例如:写楼、阁、廊、檐,用腰、牙、心、角为喻……
四、体味美的思想
审美的目的在于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关系,提高审美能力和发展人的审美理想。

所以,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

教学中要通过对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深入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产生审美效应,体会文章的思想美。

优秀的文言作品能名垂千古,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财富是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左忠毅公逸事》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1.本文写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左公的?表现他怎样的精神和品质?3.对文中左光斗所表现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看法?通过层层深入地分析,左光斗选拔人才的远见卓识以及坚贞不屈,不计个人生死荣辱而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就能在学生心田中深深扎根。

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既扩大了知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

五、感知美的形象
美育的两大特点是形象性和情感性,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

“美与崇高”存在于语言文字中。

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名篇精粹,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其中的各种形象是丰富复杂的生活现实在艺术中的升华。

这些形象可以给学生以美的启迪,美的感染。

有的形象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美。

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都表现了人类在想象中征服自然的力量,体现了英雄之美;陶渊明《归园田居》体现了生活之美;关汉卿《窦娥冤》体现了悲壮之美;《孔雀东南飞》体现了忠贞之美;《晏子使楚》体现了智慧之美……这些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从善向上的愿望。

有的作品表现了自然形象的美。

如曹操《观沧海》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

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让我们感受到西湖的秀美。

而马致远《天净河·秋思》则是一幅形象鲜明的秋景夕照图,给人一种苍凉的美感。

这些诗句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思,得到美感享受。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侧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理解美的实质,树立美的观念,进而去追求美、创造美。

(吴松年,安徽蚌埠财贸干部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