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决定的,体现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语文教学,教育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美,进行美的创造,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林,内容磅礴,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是审美教育素材的典范。在此,笔者想根据多年的教学感悟,谈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
一、激发美的情感
语文审美教育应该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打开学生的心扉。诵读,是表现和体会这种感情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获得文章形象美感的主要途径。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受,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艺术境界。
课文中的文言文往往文质兼美,字字珠玑,诵读尤为重要。通过诵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形成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感应,激发审美情感。我在教读每一篇文言文时,都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比如: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远壮阔的景象使学生品味到北方游牧民族热爱草原的豪情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险雄奇,以及“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旷世韬略,使学生感受到慷慨激昂的豪放美。在教读《琵琶行》时,配上古典琵琶名曲,抓住音乐旋律的起伏跌宕:舒缓轻快——锵铿悦耳——幽咽冷涩——凝绝暂歇——激越雄壮,读出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体会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以及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学生沉浸在荡气回肠、惊心动魄的音乐之中,便把握了这一千古传诵名篇的精髓,受到了艺术感染和美的陶冶。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诵读,就自然地将学生带到了艺术境界,体味了艺术形象的魅力,激发了审美情趣,培养了个性品质。
二、感受美的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作了这样的解释:“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的构成,要求主观的情与意和客观的景与境统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绘的特定意境,如身临其境,似感同身受,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优秀的古典诗文,无不突现意境美。如王维的山水诗,总给人一种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的意境天成的美感。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春天的优美意境;“幽林一夜雨,洗出万山青”是雨后清新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壮美的意境。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无一字直接言情,但又无一字不在言情,体现了诗的意境美。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由创作背景入境:李白被贬,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其次,体会诗中“境”,即具体景物的特定审美意义,如“彩云”、“猿声”、“轻舟”、“万重山”等等。重点感悟第三句的神妙境界。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猿声本来使人感到凄婉,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但此时,身在这如离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连猿声也被涂上了欢快的色彩。再者,将这首诗和李白流放时逆流而上所写的《上三峡》对比“巴水忽可尽,青山不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同样是寓情于景,无一字直接言“愁”,无一字不在言“愁”,觉得船重,心情更为滞重,流露出愁苦、烦闷、迷惘的心情。王国维曾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果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家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进入审美情境。
三、欣赏美的语言
“文以载道”。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还要让他们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要这么写。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语言美。
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也是感染力强的语言。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过,“要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讲语言美”。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些作品在真和善的基础上,大都很讲求语言的整齐和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和生动形象。
杜牧《阿房宫赋》的语言铺陈渲染,字句整齐,音节和谐,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首先,文章许多地方押韵,具有音韵美。如“毕、一、兀、出、日”,“龙、虹、东、融”等等。
其次,叙事语言高度概括,体现了简洁美。本文开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只用十二个字组成四个短语,每个句子的谓语只有一个字,写出了阿房宫建造的历史条件和所耗人力、物力之浩繁。第三段的末尾“咸卒叫……可怜焦土”四句,用了两个三字句、两个四字句,只用十四个字就概括地叙述了秦朝灭亡、阿房宫被焚的史实,和全文开头的四个三字句相照应。
再次,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极力描写阿房宫。例如:写楼、阁、廊、檐,用腰、牙、心、角为喻……
四、体味美的思想
审美的目的在于促成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审美关系,提高审美能力和发展人的审美理想。所以,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教学中要通过对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深入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产生审美效应,体会文章的思想美。
优秀的文言作品能名垂千古,除了作品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财富是作品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终极关怀”。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左忠毅公逸事》一课时,在指导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1.本文写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文章从几个方面写左公的?表现他怎样的精神和品质?3.对文中左光斗所表现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看法?通过层层深入地分析,左光斗选拔人才的远见卓识以及坚贞不屈,不计个人生死荣辱而以国事为重的可贵品质就能在学生心田中深深扎根。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既扩大了知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
五、感知美的形象
美育的两大特点是形象性和情感性,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美与崇高”存在于语言文字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名篇精粹,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其中的各种形象是丰富复杂的生活现实在艺术中的升华。这些形象可以给学生以美的启迪,美的感染。
有的形象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美。如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等都表现了人类在想象中征服自然的力量,体现了英雄之美;陶渊明《归园田居》体现了生活之美;关汉卿《窦娥冤》体现了悲壮之美;《孔雀东南飞》体现了忠贞之美;《晏子使楚》体现了智慧之美……这些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从善向上的愿望。
有的作品表现了自然形象的美。如曹操《观沧海》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让我们感受到西湖的秀美。而马致远《天净河·秋思》则是一幅形象鲜明的秋景夕照图,给人一种苍凉的美感。这些诗句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思,得到美感享受。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抓住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从多侧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理解美的实质,树立美的观念,进而去追求美、创造美。